第一篇: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 3.6-8
经纬考案(经卷6~8专题)
一、选择题
1.斯多亚学派认为:“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这一论断所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A.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 B.将共同理性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 C.主张人类居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位置 D.坚决捍卫人类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解析:斯多亚学派认为,世界产生于具有理性的逻各斯,所有的人与自然界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不符,C项属于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D项属于苏格拉底的重大贡献。
答案:B 2.美国常利用“人权”问题对别国发难,以实现其对外战略、安全等目的。最早意识到人的核心地位的思想家是()A.卢梭
C.普罗塔戈拉
B.芝诺 D.苏格拉底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人权”、“意识到人的核心地位”明显属于人文主义,最早提出人文主义的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其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故选C。
答案:C 3.“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包含人文主义精神,A、B两项与人文精神相违背,不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D项强调人的信仰并且受到束缚,也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答案:C 4.“知书达理”意为“有文化,懂礼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是()A.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B.“认识你自己” C.人生而平等 D.“美德即知识”
用心
爱心
专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可知,有文化就能有礼貌,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含义相近,故选D项。
答案:D 5.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A.芝诺
B.西塞罗 D.普罗塔戈拉 C.苏格拉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先能左右自己”实际上是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的体现。
答案:C 6.右图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众神之神——宙斯”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希腊的“神”具有人形化和人格化特色 B.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C.古希腊人根据自己的形象描绘“神” D.古希腊的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
解析: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虽然不像东方神话中的“神”那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但也具备一定的“神通”,还是与人有区别的。故选D。
答案:D 7.“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一关键信息突出强调了人的自由、平等及价值,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答案:A
用心
爱心
专心8.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1660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排巫运动像一面镜子,把人们非理性的一面活脱脱摆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迫使先觉者们思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想启蒙,使人类的行为更具有理性精神。欧洲的排巫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前夜。
答案:A 9.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到“我们自信源于对上帝的信仰,上帝号召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奥巴马的上述观点来源于()A.美德即知识 C.信仰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主权在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奥巴马的演讲宣扬的是路德“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的观点,这是“信仰得救”。
答案:C 10.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A.自然权利说 C.君主立宪
B.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的”,这是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答案:B 11.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①诵读古典文化 ②批判神权统治 ③鼓吹人性解放 ④倡导思想自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文艺复兴的内容,②③④都明显符合题意,①明显不是文艺复兴的内容,故排除所有含①的选项。
答案:C 12.下面两图中,左图为新教改革后的欧洲社会结构,可见,当时的欧洲教皇、国王、新教、社会力量等势力形成多极并存的局面。由此推断,右图“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示意”的含义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析:①是1733年出现的,②是1765年出现的,③是1814年出现的,④是20世纪初出现的,故正确排列顺序是①②③④,应选A。
答案:A 16.电力是当今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世界上第一个出现发电厂的城市是()A.英国伦敦 B.美国纽约 C.法国巴黎 D.中国上海
解析:1882年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美国纽约创建了第一个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
答案:B 17.2009年10月,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由于互联网的冲击而宣布破产,自美国人摩尔斯发明电报以来到电报业“寿终正寝”共经历了()A.200年 B.162年 C.107年 D.84年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发明有线电报的时间,1937年美国人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到2009年总共经历了162年,故选B。
答案:B 18.“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A.经典力学
C.电磁学理论
B.进化论 D.量子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量子论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理论,由此建立的量子力学成为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人们向物质运动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答案:D 19.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有力地证明了引力场使光线偏转的说法。这种研究结论主要基于()A.量子论 B.相对论 C.进化论 D.转基因理论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相对论的内容。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星光这种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其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在太阳附近引力场强度大,使其发生偏转。故选B。
答案:B 20.“„„人类的这种处境,很让普罗米修斯心忧。于是他就恳求万神之王宙斯,希望他能赐给人类火种。可是,宙斯以为不能给人类太多的帮助„„”下列人物中对宙斯和普罗米修斯的地位威胁最大的人物是()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用心
爱心
专心
67(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欧洲领先优势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注意审题,要求回答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而不是确立,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为:不断削弱王权,责任内阁制形成发展。第(2)问,实际考查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即可概括。第(3)问,实际考查近代西欧科技成就及科技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4)问,材料一体现了欧洲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运动方面的影响,材料三体现了欧洲科技方面的影响,答案要体现出对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1)从限制王权到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责任内阁制形成。(2)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抨击了天主教会,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宣扬“人民主权”思想,否定专制统治,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3)发明:牛顿力学的创立;达尔文的进化论;瓦特蒸汽机的改进;电的应用。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4)否定了专制统治,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印象派画家在直接阳光下写生的方式以及对阳光下事物瞬间影像的刻画,使他们的作品一扫过去的沉闷,在画面上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新鲜、活泼、生动。直到今天,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仍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品。
材料二:我希望为音乐带来比其他艺术更大的自由,因为音乐并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自然与想象的神秘结合。
——德彪西
请回答:
(1)印象派画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印象派的诞生与哪些科学技术成就有关?(2)印象派绘画的出现在绘画与音乐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3)简述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彪西的音乐特点有哪些?
答案:(1)其特点是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文化的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印象派绘画的诞生。
(2)印象派绘画不仅改变了绘画方式,而且影响了音乐创作,改变了音乐家的创作理念。(3)强调音响和音色,导致了印象派音乐的诞生,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德彪西。(4)德彪西的音乐犹如雾里看花,具有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运动瞬间的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与和声等表现出来,从他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 1.3.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是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是()A.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上帝是人间的保护神
解析:B是定都天京后提出的革命纲领,不是“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C是洪仁玕提出的;洪秀全是借“上帝”的名义组织革命,而不是单纯宣传上帝,排除D;只有A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同中国民间的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中国指的是清政府,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因此“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
答案:A 3.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报告说:“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英法军队与太平军为敌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已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镇压太平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法军队打败太平军后,把宁波港交还清政府,等于帮助清政府“收复失地”,故属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军,故选D。
答案:D 4.19世纪中期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一些地方贴满了一篇名叫《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的布告,其中列举了“胡”的种种罪行,激发了人民的反“胡”精神。其中的“胡”是指()A.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B.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 D.日本鬼子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和“《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就可以判断该布告是太平天国发布的,而“胡人”一般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清政府正是由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
答案:C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安庆失守 D.永安建制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煮豆燃萁”的意思是兄弟间相互残杀,只能削弱自己的力量,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这一性质。故选B。
用心
爱心
专心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12年3月2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此时南京临时政府要求革除“前清官厅恶称”。这种政府行为很明显是因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即民主共和取代了君主专制。A、D两项是间接因素,C项是直接推动因素,都不能成为主要的原因。
答案:B 12.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上以大总统孙文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他指的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D.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它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A,武昌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故排除B;当时的孙中山具有崇高的威望,是公认的革命派领袖,故排除C;只有D符合题意,1911年12月,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誓就职,所以1911年10月15日孙中山尚不是大总统,故选D。
答案:D 13.革命烈士林觉民在遗书中写到“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这表明林觉民将参加()A.武昌起义 B.黄海战役 C.中国共产党 D.黄花岗起义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林觉民烈士决心参加起义以死来唤醒国人,故只能选A或D,而A是突发事件且取得了胜利,所以也要排除A,只能选D。
答案:D 14.中华民国初年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说明辛亥革命()A.使中国迅速崛起,赶上欧美 B.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A叙述与史实不符;B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C说的应是抗日战争;只有D正确。故选D。
答案:D 15.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用心
爱心
专心
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5-
第三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C周年
D
3.C 【解析】 2007年”“紫荆”,199710周C。
4.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材料一(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解析】 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00多年的时间,英(3)问,从1953年以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再到
课标文综19.E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
A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四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实际考查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成就。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本题选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10周年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3.C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年”“紫荆”,1997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干中《始终有你》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
4.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费孝通在第一届北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会场中人员服饰多样说明群众广泛性,他们共商国是说明了平等性,“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五篇: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一、指导思想
2007年的高考刚刚结出,2008年的高三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策略,一轮复习原则上在春节前基本结束,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问题中心、主题鲜明、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着眼能力;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保上线的目标,保证历史学科在文综中成绩突出。
三、复习思路
学习科学理论,优化教学理念;依“纲”据“标”,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把握适度原则,优化训练过程;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理念
用心思考高考方案,在教学中体现出高考要求。要再读课标及其相关解读材料,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
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1、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课标为基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二是以岳麓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岳麓版教材对课标调整很大,对课标前半句解释相对充分,对后半句阐释简单,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三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①每册导读:宏观上掌握,理解每个模块的发展线索、基本内容。②单元导读:宏观上了解单元主题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③课文内容:“导言”,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正文”,课标中有的,要重点掌握;课标中没有的,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处理,对具体史实不做记忆要求。“实物图片”,一要印证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补充历史内容;二要从中得出相关历史信息,看其历史影响。“楷体字(即小字)”,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要掌握,如政治模块第4课第14页第一段楷体字,是对上段正文的补充;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如第14页第三段楷体字,不做要求。“引用材料”,一类是要掌握的,如第14页的结构图;一类是印证课文内容的,了解即可。“思考题目”,必须处理,加深对教材正文内容的理解于掌握。“课后内容”,“知识链接”不做掌握要求,“解析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要与课文中的材料同等对待,“自我测评”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提倡单独处理,“活动建议”做课后处理。
2、准确对待必修、选修。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
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当开设选修课。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工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3、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第二,抓落实。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成绩好坏,落实最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案,对达不到预习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给予必要的惩罚。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必须督促学生记全、记准、记牢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课上要以知识处理为主,题目剖析为辅,题目要以高考试题为主,其他典型题目为辅。要重视知识的当堂巩固,不过多地寄希望于课下。
(三)突出教学设计,尽显师生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的优化。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有导向正确、透析教材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定上,“教法”主要是教师逐步展示目标,准确把握展示目标的时机,逐步诱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着意养成史实、史论、史法三位一体的思维技巧。第三,体现在精讲上,精讲并不单单是意味着少讲,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规律、解题方法与技巧等都要精讲,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体的知识点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掌握,以目标导之而不必细述。第四,体现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思维活动应围绕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应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史实材料到观点结论的思维方法。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启发思维的契机的把握,思维和理解是知识内化的关键。第五,体现在板书设计上,要通过线索清晰、归纳科学、提示精要的板书,诱导学生学习,能让学生窥一斑(板书)而知全豹(教材知识体系和历史规律)。第六,体现在教学小结上,要精心设计,做到语言简练、画龙点睛、形成规律、升华认识,同时应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强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
2、学生活动的优化。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必须有前瞻意识,下一步要学啥、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要心知肚明,不能时时处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其次体现在领会教学目标和掌握教学目标的途径上,要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是创造性的消化而不是一味附和教师。第三体现在主动设疑求教上,不满足于“学会”,还要会学,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方法、思维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主动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进步、长见识。
3、教学结构的优化。从时间分配上,以还时间给学生为原则,但要加强调控,以目标引导学生,坚持目标分解、时间分段的原则,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有事可干。从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构建,了解知识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维背景,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精髓。“系统”就是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1)针对性的选择。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充分发挥每堂课的效能;(2)仔细的加工。弄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哪些内容该承前联系;哪些内容该同步联系;哪些内容该超前联系,哪些知识该淘汰、哪些知识略讲,哪些知识是新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3)必要的延展。每一堂课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1、强化学案导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提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独立设计学案,每个学案设计要以课时为单位,要切
实保证每课时都有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丰富、科学,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体现问题目标教学。在题型设计上,各种题型要全面,包括一些探究性题目,努力创设新情境、新立意。在印发时间上,要保证有一定的提前量,给学生课前应用的时间,必须提前设计印发。在使用上,要加强落实,利用课前时间检查学案的落实情况,也要适时收缴检查,对不能完成学案的要严格要求。
2、课堂教学要以落实基础知识为核心。①课堂教学突出基础。以记忆、理解教材和应用知识为目的,达到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②强化检查环节。课前,突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打开书会、合上书忘的毛病。课上,当堂知识当堂巩固,突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生的当堂检查。课下,以大批量的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主的选择题强化对知识的巩固,收缴检查学生的回答情况。③重视单元过关考试。每一单元都要组织单元过关考试,试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方向,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基础性和情境的新颖性。
3、突出教学方法研究。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坚定不移地落实学案教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要围绕教学设计开展。注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学中要把目标分解、时间分段,尽量避免把大块目标、大段时间一次性地完全放给学生。要合理调控时间,保证完成课时教学内容,题目尽量前置,反对把课堂时间生硬地分为讲课和练习两段。加强知识联系教学,要依据课标,结合其它版本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加强同类知识的联系,做好比较分析;尝试以某一时间区域和某一地域为主线,归类总结各必修模块的知识。
4、学法指导要加强。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不要单纯依靠学案作为笔记的替代品,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明确学生口答问题的基本要求,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联系哪些知识。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何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
5、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方案的试卷难度要求控制在0.60-0.65之间,与3+X模式下的高考相比,难度降低。教学中,要适度降低教学起点,但要明确,降低教学起点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对知识历史、规律总结、认识升华等方面还是应从严要求。训练题目的设计也要从这一难度要求出发,不搞偏难怪题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既然要避免“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就可能大规模减少对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代之以新材料、新情境的考查方式。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仍要注意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夯实能力根基。同时,要保证学生将训练落实到纸面上,严格作业质量,保证训练效果。
6、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要事事越俎代庖。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积极为开展此类活动创设条件,发挥教师的引领、导学作用。从教学方式上,无论是结构的构建,还是知识的处理,都要力避越俎代庖,切实以问题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不要事事不放心,点点要讲到,胆子大一些,放得宽一些,通过落实问题目标强化对知识的落实。从教学侧重点上,重在设计问题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围绕课标要求反复进行,不在个别知识点上耗费过多时间。从训练方式上,命题要时刻体现灵活性、开放性,要形成导向,养成习惯。但要注意,灵活与开放要合理适度,有针对性,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靠临场发挥不可能驾驭好、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高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总结规律和技巧,文综试题的特点是长题不难、难题不后,答案精而不长、全而不多,做题要做到“三个一”(一张卷子一支笔、1—2分写一句话、每一句话保证得分),牢记“三句话”(容易题求全对,一分不浪费;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2、精选题目。一轮复习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大量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易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3、合理应用。用题方式不拘泥于考试,教学中问题目标可以用,课堂提问可以用,个别辅导可以用,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历史知识。可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的层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水平等。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4、重点讲评。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知识能力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加强备课。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两纲一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教。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前一聚”、“课后会诊”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一是人力资源,既要重视校内集体备课,又要重视校外的集体研讨交流;二是资料的交流与使用,既要做好本校内上下届高三的资料传承,也要做好学校间资料、试题的交流;三是网络资源,广泛搜集网上信息,搜集各地的资料和模拟试题;四是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一是各学校要打破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外地信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