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生物新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坚持生物学学科的个性
现代生物新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坚持生物学学科的个性?
现代生命科学是不同于其它自然学科的,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这一点,许多生物教师往往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有的把生物教成了“死物”,不是让学生做实验而是为了考试而背实验,甚至把生物学当成了文科。所以,把握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是做好生物教学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新课程的进行中就更是如此。我们认为,生物学有这样几个最主要特点:(1)生命性。这是生物学最本质、最基本也最独特的性质,虽然许多人认为其它学科也不同程度地有着生命性,但其生命性的深度与广度都是难以与生命科学相比的。生命也就代表着活力,代表着新旧的自然代谢。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深刻的体验,才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新课程就是要还原教育的生命,而不像从前那样仅仅把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当成实现国家与社会目的的工具,那样的课程就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机器。(2)实验性。自然科学都有着实验学科的性质,而生物学由于其复杂性与广泛性而实验的范围经常要超越普通的实验室,也因此有人忽视了其实验性。其实,生物学的广泛性也就意味着其开展的便利性。(3)生态性与亲合力。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充分展示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中与人类环境与命运相关的生态学,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也由于这三个基本特点,使得生物学对于人类具有非常明显的亲合力,因之学生喜欢生物学就成了一种天性,相反,如果学生对生物学不喜欢了,我们作为生物教师、还有我们的学校与教育制度才应该检讨与反思。
另外,生物学也具有与进化密切相关的历史性、引起现象发生的原因之多元复杂性、与他组织相关的机械性结构完全不同的、有着生命结构的自组织性、开放性、创造与转变性等重要特征,这些都对我们理解教育有着一定的启发,因为在生物学者的眼中,世界就是充满着生命与活力,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创造性的网络整体。所以,生物学是比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机械论更有启发性的模式。所以,现代生物新教师更有条件比其他学科教师在新课程中做得更好、更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现代生物学学教师如何认识新课程的大背景?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推行主要是一种外部的力量。其实,这种看法也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其实,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就是要重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我们国家从前那种主要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现实,的确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与困难,包括现实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教育所培养的考生是世界闻名的。但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却显著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而新课程的制定目标就是要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其创造力,以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说,新课程的进行也是我们国家适应世界潮流、主动改变自己的一个全面的行动。
再从我们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看到,教育已经出现了许多异化的现象。本来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但在现实中,我们只是关注考试;人类天生就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者,正如我们在婴儿学习语言那里所看到的,但现实中的学生却许多已经失落了学习带来的欢乐。对教师而言,本来教育也是我们教育人生的一个乐趣,正如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是人生最大的三个快乐之一。但在现实中,对许多教师而言要体验教育的乐趣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奢侈。相反,我们经常体会到的是教育过程中的无奈、无力、无助与困苦。在传统的生物教育现实中,我们为了考试而教生物实验,并忽略考试不考的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实践性教育原则,已经成了教育实现的精彩写照。可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大家都成了考试机器。如此下去,教育有何欢乐?学生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否?多数学生在适应着,少数的则在积极地、更多的是消极地反抗。我们的教师的情况大致也如此。在这种情形之下,教育变革就成为一种大趋势了。
所以,生物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改变教师自己的观念,开阔自己的视野,如此才能做到如孙子所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因为决胜的因素往往是出现在先期,而不是在后期,最后的理想结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确事情罢了;而防止出现“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那种情况,因为没有明确目的预计的事情,往往很难出现优质的结果,如果出现了,那也只不过是偶然。现代生物新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生物新课程的进行中的问题?
我们在和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交谈时得到这样的信息,现在进行中的新课程,在一些较早实施的地方已经步入了“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阶段,就是说,新课程的进行中进入了困境,我们也许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过程中的高原现象,或许说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但在新课程进行的大环境与大趋势背景下,这种现象还是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处理不好,就可能走向回流;而这引起的后果是,数不清学生的茁壮成长受到损伤,无数教师的教育幸福与专业发展被延缓,教育信心也持续地受到打击。因为,虽然前进的道路总会有着一定的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也不能靠等待来解决问题,因为障碍往往不会自己消失。而且,时间也不容我们走上回头路,因为我们的教育现实的确是在痛苦地呻吟着。我们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还在经受着种种无奈的煎熬。当笔者在上课时听说某学员的孩子在上一个重点小学的五年级就读、而每天的作业就需要三、四个小时时,当听说有的幼儿园也给我们可爱的孩子布置写日记的作业时,就不禁产生了这个感觉:这样的教育在杀人。所以,我们面对新课程进行中的困境,应有的态度就是研究、探索、改善和前进。
新课程进行中的问题大致主要有这些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考试还不能马上就过渡到新课程所要求的那种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体系中去。许多地方的考试仍然与以前的一样,还是要排名,要通过应试教育的成果来评价教育水平。而新课程所要求的那种比较热闹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导致传统考试水平的下降,特别是在这种探索的初期。这对于新课程的开展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通过我们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改善而继续前进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采取传统的考试来评价新课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就像用天平来称量人体一样,它只能称出重量,但对长度则无能为力,因为新课程所重视的许多指标---其实也就是人类成长的核心指标---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测量的。我们知道,新课程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整体性主动发展,重视学生的认知、感情与意志的协调互动。虽然暂时性的考试成绩可能会有所滑坡,但要相信最后就会好起来的,因为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成长能力,因而其以后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学生的发展,包括对待学生初期可能不那么理想的考试分数。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模式而提高考试成绩的。只要学生对学习、课堂、学科更感兴趣了,那么其成绩的提高就是尽早的事情。而且,许多应试性的任务,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当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即形成了一个和谐生成的共同体之时,那么学习的提高成绩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了。我们到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生物教育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那些表现最优秀的教师经常并非总是在大学时代学习最好的,而往往是那些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这也就启示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教育观的养成。因为,只有是一个喜欢学习的老师,才更可能重视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快乐。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不少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对素质教育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却是自己的教育观有问题,课堂教学也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乐趣,当然自己也未能体会到教育变革所带来的乐趣。而这种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式就不是可持续的,而是不可持续的了。可见,真正符合学生与教育实际的教育观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一旦我们能够树立这种真正从学生的学习来出发的教育观,则现实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就会减少甚消失。在真正坚持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育真正的主人,这也回归到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定义的本来面目。于是,学生的学习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高效的、欢乐的态势,教育也就成了充满欢乐的事业。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真正的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其实,从反面来说,真正的坏学生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是自己学出来的。当然,如此说法并非推托责任,而是从教育的本源来看问题。果能如此,则我们教育者就会把自己的教育角色主要限定在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激发之上,而不是从前作为学习的对立面,即学生纪律的维持者、学生等级的评定者、知识的传授者。
那么,真正与时代精神相称的教育观有什么特点呢?本作者认为,如何看待学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从前我们总是过分高估了教师教的价值,同时也低估了学生学的地位。这样一来,我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更多地从纪律方面来限制学生的学习,比如,在评价学生时主要以表面上的分数作为依据,于是就把学生人为地分为优生与差生;甚至课外书也不能随便看,即使其与课内学习相关。而且,为了维护教师的尊严(也许更多的是面子),于是课堂上不允许、至少是不愿意学生随便提问题,有时即使教师犯错了,也是不愿意正视和承认。
当然,我们作为中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甚至一流的未来社会的工作者。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向着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而前进。其实,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自己学习、自我提高与更新的、心态宽阔的教师;其实也就是一个真正乐在其中的学习者。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可以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教育观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可行的方向,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以讨论与反思进行自主学习等等方式来进行课堂变革。而只要我们努力,重视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培养,则我们学校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真正有着理论基础与实践冲击力的新时期,而我们教师自己也会真正体会到教育的乐趣,我们也就会体验到其实青春与课堂的同在。
现代生物新教师如何探索中国化的、人本化、个性化的生物新课程实施方式——以学生学习为本位的教育?
其实,前面也提到了新课程的方向是教育变革的大趋势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要有信念。比如,人本化的思潮是新课程的根本思想基础,其基本设想也就是通过教育民主而实现人类潜能的开发。因为我们对此的认识,也就决定着我们的世界性视野。
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有个性的新课程实施方式。其实,必须承认,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是本次教育变革的主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地方也有着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的有特色的教育改革探索,就是说进行着局域性的课程改革探索。比如,上海市进行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上海的叶澜教授所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苏州的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还有一些中学也进行着自己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对于中国新课程改革有着丰富的作用,也促使其多样化的发展。
而在这里,为了深入地理解、探索出中国化的生物新课程实施方式,本文准备特别推荐、介绍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改革实验,那就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并在上百所中小学(主要集中在广东、香港、澳门,其它地方也有一些)进行实验的一项教育改革――生本教育实验体系研究。顾名思义,生本教育的内涵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当然也正确,所以这种教育思想很容易被广大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所接受和理解。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本教育的涵义就主要涉及了生命机制等哲学题材。而且,人们一提到生本,就很容易与人本联系起来,这自然也是有联系的,甚至可以说,生本就是教育中的人本,就是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明白,这里的生本教育的提出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教育思想,因为它的根本原理是基于中国道家的始祖、中国伟大的先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生本教育的根基。正是由于重视学生的学习自然,所以这里对教师的角色界定就是一个无为的、辅助性的、第二位的角色,而传统教育中所理解的应该遵守纪律、虚心听取教师的教育之道的学生活动则成了教育的真正主体,正因为教师的无为,所以也就促成了学生的有为,正是教师的被动,所以也就出现了学生的主动,正是被动的教授,造成了主动的学习,正是教师的少教造成了学生的多学。这一点,有点非常地类似于后来的道家学说演变为黄老之术后所主张的“君逸臣劳”的管理思想。
郭思乐教授的两本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在第一部重要的生本教育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中,郭思乐教授认为??
在郭思乐教授的最新生本教育著作《教育激扬生命》中,作者?? 一个教育理论再有说服力,如果不能得到第一线教师们的领会,则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本教育不但有着很深刻的理论性,也更有着非常强大的实践生命力。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的体会就非常具有说服力。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某小学叶老师用“凤凰涅槃”来比喻自己在生本课题中的感受,并总结了自己的四个涅槃 现代生物新教师如何在生物新课程中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
不但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角色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习、以帮助学生的学为核心的角色,而且,也要促进学生的角色发生重大的转变。具体来说,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变化:要从被动学习的角色向主动学习的角色来转变,从上课听讲的角色为主转变到课前探索为主的角色,从动脑为主转变到动脑与动手并重的角色。
首先说一下学习方面的角色。从前的生物教学中,学生基本是一个被动的角色,无论是课堂上学生的听课角色,还是课后在做作业时也没有什么自主选择权,因为作业都是教师布置确定的。但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主动的学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发言与积极表现,所以,生物教师就要有意识把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作为自己最大的、最高的任务,积极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以广阔的视野与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失误。
其次是在课堂上的角色。从前的生物课堂就是教师的主角展现,教师讲得多,学生主要是听讲,下课后就是对所听到、看到的学习内容进行复述、并在随后的作业中进行再现而已。现在的新课程则呼唤学生的自主学习,强烈建议学生提前自学,自主探索,并模糊课内与课外的区别,这样,学生自己选择、进行自由学习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而自主性就能带来欢乐,他主则更多地意味着不自由,也就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不快乐。而生物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习角色向主动性的转变,给他们提供机会,对其主动性、创造性和表现力进行支持、鼓励与表扬。
再次是关于动手的问题。从前的课堂多以学生的理解性、记忆性活动为主,而现在的新课程则非常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重视在上课之前的预习与学习,重视课外知识与活动的自我学习,特别是根据课程的要求,学生的自主活动大大增加,动手机会也就自然增多,而动手机会的增多,不但会有助于学习的主动探索的增强,更会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当然其研究与探索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的。而生物学的许多活动都是需要动手才能完成的,但从前的教育中对此不但不鼓励,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反对着。所以,针对新课程的特点,教师应主动地适应,给学生创造机会,积极鼓励,充分发挥课本中那些小活动、小调查的作用,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也改变了教师自己的教育观,而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自己的成就感也就增加了,并最后做到教师与学生在新课程的进程中共同成长,做到双赢,而不再是从前那种教师观中,教师仅仅是不断消蚀的蜡烛,其实那样的教育中,学生也没有多少成功感,因为过度的分数导向、排名压力已经使教育严重地异化、变质了。现代生物新教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生物教育科研能力吗?
其实,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了,因为这个时代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的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抱着很高的期待。但实际上,许多的教师并没有从内心来认同这个观点。
我们认为,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不但必要,而且十分必要。
关于生物教育科研的作用,大体上有这几点:对于自己工作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大量的事实表明,只有长期地进行生物教育科研,其生物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另外,生物教育科研对于自己能够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持续的探索,教师是难于真正领会教育内在的、创造性的、表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乐趣的。还是一点,就是生物教育科研对于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一定水平的教育科研作保障,学生的真正成长也就得不到保证。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自己的生物教育科研能力呢?大致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就是要热爱读书,喜欢探究。没有对书籍的热爱,就很难谈得到研究,像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哲学方面的书(特别是有启发性的那些),都应该认真地体会。也要喜欢钻研,因为教育过程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科学性,亦有艺术性。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学课堂不像其它学科研究得那么多,但这也正好说明其大有可为之处。其次,生物教师应以上课作为科研的中心环节,因为一个教育研究能力高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相应的体现。而且,教育过程也为其教育科研提供了动力和感性材料。所以,对于上课的钻研,应该成为生物教师科研的基本途径。再次,生物教师应把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来作为自己进行教育科研的切入口。行动研究并不是仅仅是一种实践研究,它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但许多人都着重其实践性了。当然,这里研究能力的确提高也就会表现在实践水平与效益之上。类似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课题有,关于改善课堂气氛的行动研究,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关于提高学生预习质量的行动研究,关于提高命题质量的行动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行动研究等等。
现代生物新教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吗?
应该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开,学生与教师的接触将成倍增加,特别是如果一个生物教师想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就非常有必要运用现代技术来服务于自己的生物教学。如果说,从前的网站建设还比较麻烦,还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的话,则在我们这个博客时代中,只要拥有一个电子信箱或QQ号码,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站,而且网站的名字可以自己来取,以后还可以来改。博客的存在,为教师发表与积累自己的教学心得、布置作业、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评论)、布置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与要求、共享生物教学信息等,都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可能。一般来说,大型网站的博客稳定性都比较可靠,如腾讯、搜狐、网易、新浪、雅虎、MSN等。
第二篇: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五里中学:刘焕全
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和平、战争和发展;国内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无疑对21世纪的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素养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尤其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现代意识方面,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系统整体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科技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中学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
适应思想包含于中学生物学之中。在教学中,我们既注意了把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注意到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画龙点睛地及时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蒙学生的适应思想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在教学新情境中,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1.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我们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时,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CO[,2],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去,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启蒙教育。
2.以典型的生物科学实例,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教学中,我们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系统开放的观念。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时,首先让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注重启发学生理解系统的开放性。让学生讨论思考,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系统内各种生物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由能量的流通、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交换,彼此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开放式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不但从外界不断获取能量,但也不断地消耗着部分能量,物质也被不断分解、化合、转化和利用、循环着,信息被不断交换着,充分表现了该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物质的摄取、利用与排出、能量随物体载体的运动而逐级流动,这些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须从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去索取,而生产、生活的废物又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去。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坏自然,而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使学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深化了整体观念,强化了整体开放意识。
四、渗透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
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世界,便知它是一个创造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重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
例如,我们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篇: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中学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
适应思想包含于中学生物学之中。在教学中,我们既注意了把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注意到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画龙点睛地及时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蒙学生的适应思想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在教学新情境中,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1.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我们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时,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CO[,2],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去,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启蒙教育。
2.以典型的生物科学实例,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教学中,我们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系统开放的观念。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时,首先让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注重启发学生理解系统的开放性。让学生讨论思考,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系统内各种生物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由能量的流通、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交换,彼此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开放式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不但从外界不断获取能量,但也不断地消耗着部分能量,物质也被不断分解、化合、转化和利用、循环着,信息被不断交换着,充分表现了该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物质的摄取、利用与排出、能量随物体载体的运动而逐级流动,这些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须从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去索取,而生产、生活的废物又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去。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坏自然,而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使学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深化了整体观念,强化了整体开放意识。
四、渗透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
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世界,便知它是一个创造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重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篇: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摆在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现代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渗透如下现代意识教育。
1、自学意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位同学,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依靠自学,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预习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同时经常在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再者,加强对课后复习、实验、阶段复习、课外阅读等自学活动的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2、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思考,对所学知识多问“为什么”?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鱼类”时,学生会提出:“鱼有没有鼻和耳?它们有什么功能?”教师只要坚持启发学生,勤思善问,定会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3、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的任务之一,加强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挖掘和补充有关环境破坏的危害性、严重性等内容,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在“消化和吸收”、“呼吸”、“神经系统”、“传染病”、“生物的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在“植物的主要类群”、“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章节的教学中介绍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草源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重点突出由于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为地大量砍伐、捕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一些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实例,讲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影响人类生活的实例。在“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4、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条件,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维系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求同存异”、实验以及课外兴趣活动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光合作用发展新能源?”、“什么是生物电?其产生机理是什么?对生物有何影响?”、“克隆技术能否被广泛应用?它是否有利于生物进化?”、“PPA为何物?”等等。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5、健康意识 现在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强健,没有疾病,而是躯体、生理和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缺疾,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事业上是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智力因素以外,还应有良好的心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介绍到皮肤、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肺时,向学生讲述体育锻炼对这些器官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介绍骨、脊柱时,说明青少年时期骨的有机物多,弹性大,容易变形、弯曲,长期弓腰会造成驼背,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臣的正确姿势;在介绍消化系统时,说明不偏食、细嚼慢咽的好处;在介绍呼吸系统时,向学生说明用鼻呼吸的好处和吸烟的害处。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不暴吃暴饮,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开展青春期的生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两性关系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知识之间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也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成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才能达到人和人的和谐合作,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如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对知褒作了系统的讲述后,引导启发学生说:“人的本制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伤合作。这如同一种生第只有进入食物链、汇入食物网,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个别人脱离集体,迷恋个人奋斗,那将孤立无援,走进死胡同。只有人人团结起来,通力合作,才能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7、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渗透《森林法》、《渔业法》、《野生动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知褒教育,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防止乱捕滥杀,自觉、勇敢地与伤害有益动植物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8、劳动意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使生物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学生在自家的庭院,开展花栽种、蔬菜栽培、植物嫁接、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家在农村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自家的菜地或果园中亲自去进行劳动实践和锻炼。在劳动中,不但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劳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及爱家乡、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9、应用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时代的发展迫使学生在扎实地理解了生物基本概念,切实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生物学实验和实验原理后,则应注重把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这是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学习深化过程,也是知识活化的重要表现。如学了“生物与环境“一章后,带领学生考察一个小山村的生态系统,利用所学生态系统知识,探讨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破坏,探讨农村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辩证关系,意识到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实行良性循环,实行人口控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就考察情况,对农村生态系统、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以及今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胆设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来自实践、又要运用实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则,在学生的心里牢牢扎根,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还有待于广大生物教师进一步的探讨。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正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生物教学中,可改变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不拘泥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 生物教学
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它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是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然而,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网络资源在教师备课中的作用
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那些优秀案例,得奖教案,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信息整合,使教学环节都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二)多媒体在生物课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教材中难以观察的细微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等进行信息处理,模拟或再现其真实情景,使其变得形象、直观,这既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够很好的达到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技术也进一步的提高和成熟。但是运用多媒体同时,还要注意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二、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课的目标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关键。
(二)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但是部分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用课件过多展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展示,整堂课都使用多媒体,这样反而会使学生对知识重难点把握不到位,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系
教师要会将课本中的现成的、结论性的内容变为具有探索性的资料、信息,精心设计,会合理安排信息,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生动有趣的导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例的讨论分析,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等等。而绝不能只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阅读大量信息资料,只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做题,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以及课堂小组讨论交流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在不断的运用和改进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幻灯片的容量大播放速度快,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学生不仅能理解整个动态过程,而且对这个知识点也能作出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三、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生物多媒体课件,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向》中学生物教学.06年第7期
[2]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任玲玲:《信息技术在复习课中应用与体会》中学生物教学.06年第9期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