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补习文言文卷(一)教师卷

时间:2019-05-12 07:3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补习文言文卷(一)教师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补习文言文卷(一)教师卷》。

第一篇:七补习文言文卷(一)教师卷

七(下)补习卷之文言文阅读

(一)姓名

(一)元兵南下时,叠山先生(南宋诗人谢枋得,号叠山)率众勤王,溃散(作战失利)而遁。兵(指.元兵)至上饶,拘谢母,必欲得其子。母曰:“老妇今日当死,不合(应该)教子读书知礼仪,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仪,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语言雍容..(从容不迫),无愁叹之意。主者(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无如何,遂释之。

译文:元军挥兵南攻的时候,谢枋得率领众战斗勤王,战败后溃散逃逸.元军攻至上饶,抓住了谢枋得的老母,想用她抓住谢枋得.谢枋得的老母亲说:老太婆我今天应该死,我不应该教儿子读书识礼仪,知道了三纲五常的做人道理,所以才会因为儿子(抗元)遭受今日的苦难.如果我不教他读书识礼仪,他(谢枋得)就不会知道做人三纲五常的道理,也就不会那么多事(去抗元)害我被抓,所以老妇人我愿意早早赴死."说话的时候表情雍正端容,毫无愁恨悲叹的感觉.元军主管此事的人无可奈何,只好把她放走了.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勤: ②是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谢母是如何让元兵哑口无言而辛免于难的? 说法一:谢枋得的母亲用反语相讥的方式讥讽元兵不知礼仪纲常而获救; 说法二:明为责备自己,实则讥讽元兵不懂礼仪;

说法三:谢母的崇高气节和视死如归令元兵肃然起敬,于是获免。

4、根据文中内容,可给选文拟一个标题:。选文叙述的内容表现了谢母怎样的品质?

(二)范武子杖文子①

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

④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⑤折委笄。

[注释]①范武子:晋国正卿。文子:即下文的“范文子”,是范武子的儿子。②廋辞:隐语,即谜语。廋:隐匿。③知三焉:晓得其中的几条。④父兄:指长辈。⑤委,即委貌冠,周代的一种礼帽。笄:簪子。

范文子很晚才退朝回来,武子问道:“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啊?”文子回答说:“有位秦国来的客人在朝中讲隐语,大夫中没有一个能够回答出来,我晓得其中的三条。”武子发怒说:“大夫们不是不能回答,而是出于对长辈父兄的谦让。你是个年轻的孩子,却在朝中三次抢先,掩盖他人。如果不是我在晋国,你早就遭殃了!”说着武子就用手杖打儿子,把他玄冠上的簪子都给打断了。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范 文 子 暮 退 于 朝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对()②让()③掩()④尔童子()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

4、文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句子,表现了范文子怎样的性格? 年轻气盛、锋芒毕露、自命不凡

5、你如何看待范文子教育儿子的做法。

(三)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⑶⑷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⑸⑹⑺⑻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⑼⑽⑾⑿⒀⒁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 ⑴

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⑴济阴:郡名。贾人:商人。⑵浮苴:水中浮草。⑶巨室:世家大族。⑷向许:刚才答应。⑸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⑹勃然:发怒的样子。⑺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⑻几何:多少。⑼黯然:情绪低落。⑽退:走开。⑾吕梁:地名,龙门山。⑿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⒀覆:翻,这里指翻船。⒁盍:何不。济阴郡的商人,渡河时船沉了,(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哭喊着。有个渔夫驾着船去救他,还没到他身边时,商人就急忙喊道:“我是济水边上的世家大族,你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把他救上陆地以后,商人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问他:“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那商人马上生了气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之内能有多少收入呢?而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金子,还觉得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触礁又翻了,而这时那位渔夫也在那里。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呢?”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站在那里看着那条翻了的船往下沉,终于(船)沉了下去。简析: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然而,渔夫也做得太绝,他不应该见死不救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至()②号()③予()

2、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有个打鱼的划着船去救他] B、我济上之巨室也。[被我救上岸的人很多都是大户人家] C、渔者载而升诸陆。[渔夫把他拉上船后,就自己跑上岸去] D、立而观之,遂没。[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也慢慢地被水淹没]

3、按要求填空。

①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

②与“舟薄于石又覆”相呼应的语句是。③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④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

4、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没项之灾的事。B、本文揭露了商人奸狡巨商,许人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惟利是图、乘人之危。

D、本文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数;渔者财迷心窍,乘人之危。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商人是个怎样的人?

6、这则寓言意在告诫人们什么?

练习:

(一)陶侃惜谷①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⑤⑥⑦⑧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字士行,东晋人,曾任县吏、督邮、太守、大将军等职。②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③云:说。④聊:随便。⑤贼:损害,伤害。⑥执:抓起来。⑦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副业肯下苦力。⑧给:富裕。陶侃曾经外出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垦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

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1、解词。①持()②鞭()③田()

2、划节奏:是 以 百 姓 勤 于 农 植

3、翻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4、本文表现陶侃怎样的政治主张?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二)起之为将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⑥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⑦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注释]①起:吴起,军事家。②设席:铺设柔软的垫褥。③裹:背。④赢粮:多余的粮食。⑤病疽:害着恶性的毒疮。⑥吮:用嘴吸。⑦不旋踵:脚跑不向后转,即奋勇冲杀。

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吴起作为一个将领,他的饮食与衣着,全都跟士卒中最下级的相同。晚上睡觉的地方,不加铺盖,行军的时候,不骑马乘车,亲自背粮食,一切都跟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中有长毒疮的,吴起亲自为他吸出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旁人不解的问:“你的儿子,只是一个兵卒,而贵为上将的吴起亲自为他吸出溃疮的脓汁,你为何反而哭起来了呢?”那名士兵的母亲解释说:“这个你们就有所不知了,往年吴公也曾为我的孩子的父亲吸过脓疮,孩子父亲为报答他恩德,在战场上,格外卖力杀敌,死在敌人手里。而今,吴公又为他的儿子吸吮脓疮,我不知道这孩子又会为他卖命战死在哪里了。因此我要哭出来了。”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①为将()②起为吮之()③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②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知死所矣,是以哭之。

3、“卒母闻而哭之”,这是什么原因?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附精美作文:以“成长的脚印”为话题或题目作文。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卷《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卷《桃花源记》(答案卷)

班别:

姓名: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异(惊异,诧异,这里是“

对…感到诧异”)

2.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3.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4.辞去。

去(离开)

5.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6.悉如外人。悉(全,都)

7.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8.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9.欣然规往。规(计划,计划)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对、向)

具(详细地)

12.寻病终

寻(不久,随即

13.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14.寻向所志

寻(寻找)志(标志)

15.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不值得,不必)

足(值得)

为(对,向)道(说)

16.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索求”的意思)

17.具答之。具(详细)

之:他们(桃花源的人)

18.咸来问讯。咸(都,全)

19.并怡然自乐

并(都)

20.欲穷其林。穷(尽)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2.初极狭,才通人。才(仅仅,只)

23.及郡下,诣太守。及(到)

诣(拜访)

24.土地平旷

平旷(平坦宽阔)

25.既出

既(已经)

26.黄发垂髫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2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28.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居然)

29.停数日

停(停留)

30.芳草鲜美

芳(花)

鲜美(新鲜美好)

31.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云(说)

32.复行数十步

数(几)

33.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4.复行数十步

复(再,又)

35.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36.鸡犬相闻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乃大惊

乃(于是,就)

38.皆叹惋

叹惋(感叹惋惜)

39.遂与外人间隔

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40.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

41.未果(没有实现)

二、区别下列词的意思。

1.之:(1)具答之(他们,指桃花源人)

(2)闻之,欣然规往(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它,桃花林)

(5)忘路之远近(的)

2.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乃:(1)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4.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5.舍:(1)屋舍俨然(房子)

(2)便舍船(舍弃)

6.志:(1)寻向所志(标志)

(2)处处志之(做记号)

7.其:(1)欲穷其林(那,指桃花)

(2)得其舍(他的,指渔人的)

(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指渔人)(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桃花源人的)

8.遂:(1)遂迷(终于)

(2)后遂无问津者(就)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还做了记号。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和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也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隔绝了。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0.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打算前往。计划还没有实现,就病死了。

1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表示感叹。

13.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林片林子的尽头。

14.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15.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

1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四、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全文以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按照

发现

桃花源,进入

桃花源,离开

桃花源,再寻

桃花源的顺序叙事。

2.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无忧无虑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先世“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4.文中描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两句是: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写桃花林?

答:作者写神奇桃林美景,既使人觉得新奇,又为下方写桃源美好的社会生活作铺垫。

6.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桃花源?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

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着力表现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和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特点?

答:借代,表现了桃花源社会生活安乐,无忧无虑,人人和谐相处,自得其乐的特点。

8.桃花源众人“见渔人,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桃花源人与人世隔绝很久了。

9.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写出其叹惋的原因。

答:(1)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2)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表现生活中并不在。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目的是不想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1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世界?

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

五、判断题。

(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

(2)本文运用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

(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

(×)

(4)文中作者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

(√)

(5)第5段与开头“忽逢桃花林”相照应,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

(6)文章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六、课后思考题。

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故事,也可这些内容一

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若再

ーー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抱中达二三里,拖沓冗长。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答: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

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

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能免受苦难而庆幸。

3.【主题归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曲折离奇的情

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

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平生活的向往。

4.【写法特色】

(1)层层设疑,激发读者兴趣。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考查,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通道,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待进入桃源,顿现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可是,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已却又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本文仅用三百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读后却令人有清新如画、诗意盎然之感,这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现丰富深厚的意蕴的结果。

5.【文章的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

桃花源后,数人再访而不得其途的种种情景。

七、同步训练。

1.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表现桃花源人不愿和外界人交往,不希望外人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遂迷埋下伏笔。

2.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简要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②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作用:照应前文“避秦时乱”;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渔人的行进路线:(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4.文中结尾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一是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二是暗示了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那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第三篇:2012中考模拟卷语文卷

2012年中考模拟试卷语文卷(2)

一(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叱咤风云(zhà)俯瞰(kǎn)解剖(pōu)睥睨(pì)B、妇孺皆知(rú)戏谑(nuâ)高亢(kàng)哂笑(shěn)C、味同嚼蜡(jiáo)聒噪(guō)襁褓(qiáng)迷惘(mǎng)D、桀骜不逊(xùn)剽悍(piāo)伧俗(cāng)挑衅(xìn)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D A.余暇 山青水秀 好意难却 黯然失色 B.推崇 审议 重山峻岭 断章取义 C、揣摩 援疑置理 张皇失措 浮光掠影 D.犀利 伧俗 按部就班 蹑手蹑脚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3分)B A、游客沉醉在运河沿途迷人的风光中,真正领略到了杭州作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的风貌。(沉湎)

B、这就是我们和韩寒、郭敬明的差距!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满腹经纶却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原因。(学富五车)

C、诚然,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是可耻的,但是,对自己的历史与祖先妄自菲薄,就更不是一个炎黄子孙所应有的作为。(妄自尊大)

D、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浩如烟海)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杨绛的《记钱钟书和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能找到什么样的美登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C、长安汽车60%以上是1.6L以下的小排量车型,坚守着“节能环保、安全时尚、经济适用”的产品路线。D、村民王大宽中了500万大奖引起了媒体的好奇。有的请他讲:“如何买号码”;有的追问她:“怎样处理这笔巨款”;还有的让他讲什么都行„„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B A、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向世人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也隐含着作者归隐山林的愿望。

B、袁宏道,宋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満井游记》。C、《组歌》的作者是纪伯伦,他是黎巴嫩文坛巨匠,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D、《藤野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②。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③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④。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阅读材料,在横线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3分)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也是这个意思。①,科学巨奖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天体定律之后,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和实验,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还有 ②。【答案】①因为思考带来卓越成就的例子比比皆是 ②略 8.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就杭州的气象情况而言,一年中最冷的气候出现在1月的下旬到2月的上旬。②进入3月以后,气温将呈回升趋势;但是,由于目前受北方冷空气的频频影响,以及南方暖湿气流的活跃,近期的天气变化还会较大。③所以,大家要及时添加衣服,注意饮食卫生和肠胃、呼吸道等疾病。

【答案】①把“气候”改成“时间” ②把“频频”移到“目前”之后 ③“疾病”后加“的预防” 9.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2012年3月5日(星期一)上午9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高、价格下降。【答案】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10.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3分)

人格决定诗格,诗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诗的光彩是诗人思想性光彩的折射。试想:范仲淹如果没有一份旷达的心胸,能写出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屈原如果没有一腔火热的爱国衷肠,能写出感人肺腑的《离骚》来吗?苏轼如果没有一腔超脱的情怀,能写出洒脱飘逸的《水调歌头》来吗? 二(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

(一)佛心(张丽钧)

初秋时节,我与几个新结识的朋友一道从成都乘车去游览峨眉山。

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小面包车,一路上大家尽情欢笑。有一个叫叶子的小女孩,很快就成了车上的中心人物。5岁的叶子居然可以声情并茂地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背诵完毕,掌声雷动,妈妈便又让她背诵苏轼的《赤壁怀古》,但叶子说:“我没情绪背这首词。”大家哄笑起来。妈妈再强求,叶子便斜睨着妈妈说:“唉,你真不懂得孩子的心!”妈妈和整车的人都笑翻了,但叶子不笑,很忧郁地看着车窗外面。

过了一会儿,叶子蹭到司机跟前,小声问他:“叔叔,后面那个小猴是你的吗?”大家见她这样问,便都回头去看——在后面的一边,悬着一只小布猴,两条长长的手臂淘气地勾在窗框边上,身体随着车身的晃动来回摆个不停。司机说:“喜欢吗?喜欢就送给你啦!”叶子听了,连忙摆手说:“叔叔,我没有想要你的小猴子,我只是想动动它。”司机笑笑说:“动吧,我批准了。”叶子走到后窗边,爬上座位,摘下小猴,让它“坐”在了后排的椅背上,然后,舒了口气跟旁边的人说:“好了,换个姿势,它就不累了。”

安顿好了小布猴,叶子又蹭到司机跟前,疑惑地指着汽车挡风玻璃上的一片片斑迹说:“叔叔,你的汽车玻璃脏了!”司机说那不是脏,是车开得太快,一些飞行的小昆虫撞死在了玻璃上面。叶子“啊”了一声,伸长了脖子去看那昆虫究竟是怎样“殉难”的。这时,一个小蚂蚱样的东西,“咚”一下撞在了玻璃上面,飞行的生命,顿时变成了一摊红红黄黄的污迹。叶子看呆了。她带着哭腔央求司机说:“叔叔,你慢点开好吗?别撞死这么多的虫子!我们晚一点到峨眉山没有关系的。”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到了峨眉山报国寺下面的停车场。大家徒步往寺院的方向走。初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个不停。这时候,我们当中有一位老先生不解地问导游:“这地上怎么这么多一截截的电线呀?”导游笑着说:“您再仔细看看那是电线吗?那是晒死的蚯蚓!蚯蚓爬到水泥路面上来,这么毒的太阳,还不很快就给晒成‘电线’啦!”大家听罢笑起来。过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落在队伍后面的叶子尖声哭叫,大家纷纷跑过去,惊问原委。叶子妈妈说:“叶子在路上看到一条蚯蚓,怕它晒死,就勇敢地捏起了它,把它扔进了草地里。但不知怎么的,扔完了就吓哭了———哭成这样!”

到了报国寺,我没去礼佛,而一颗虔敬的心,不由朝向了小小的叶子。一路上,她让我通过她明亮的眼睛,看到了尘世间最真的温情和最美的怜爱:让一只布猴坐得更舒服一些,让布制的心脏也感觉到人寰的温暖;给小虫子一个放心飞行的空间,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做完一个纯真的梦;把迷路的蚯蚓送回家,就算害怕了,也要在害怕来临之前完成自己必然的壮举„„佛,把一颗大慈大悲的心安放在了一个小小的胸腔里面,让它带动起原本冷漠麻木的心生动地飞翔。愚钝的人终于明了,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并非只有“到达”才算得上真正的到达,途程遥迢,但到达的意义无处不在。终极的眼神,将神韵赋予了沿途的每一汪清泉每一方湖泊。(选自《杂文选刊》,有删减)

11.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孩子的“佛心”表现在哪几件事上?。(6分)

【答案】①把挂着的小布猴放在座位上;②让司机把车开慢点,免得撞死小虫子;③把快要晒死的蚯蚓放到草地里去。(三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叶子走到后窗边,爬上座位,摘下小猴,让它“坐”在了后排的椅背上。

【答案】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叶子让布娃“坐”下的过程,表现了叶子的纯真之心。②给小虫子一个放心飞行的空间,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做完一个纯真的梦。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对小生命的同情和怜爱,表达了叶子纯真善良的心地。

13.文章写叶子,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写“我们”?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热爱生活,但缺少慈悲心怀的“我们”既烘托出叶子的童真可爱,突出其对一切生命的关爱之心,又反映出成人慈悲之心的缺失。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深化文章的主题。14.文末说:“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并非只有‘到达’才算得上真正的到达,途程遥迢,但到达的意义无处不在。终极的眼神,将神韵赋予了沿途的每一汪清泉每一方湖泊。”请结合文意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叶子在一路上拥有一颗慈悲的佛心,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一切生命,这是他心灵清澈纯真的表现,这无时不显示着生命的意义。而我们的“到达”只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安慰与寄托。在平时的细节中却没有拥有一颗慈悲纯真的心灵。表达了作者对成年人慈悲之心的缺失的感慨。(3分,“叶子的表现”1分,“我们的到达1分”,情感1分,有欠缺酌扣)

(二)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15.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有哪几种形式?(3分)

【答案】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1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①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能。... 【答案】重力势能

②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答案】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就可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

17.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D A.世人患作文字少(担心)B.尝乘间以文字问之(间隙)..C.教有所阙(缺欠)D.躬身稼穑(弯腰)..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B A.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登轼而望之

B.以著述为务 以天下之所顺 ....C.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D.于我何有 万钟于我何加焉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答案】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答案】(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22.从欧阳文忠的建议及皇甫谧的转变中得到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4分)【答案】欧阳修认为写作没有别的捷径,唯有靠自身的勤奋多作,从中可以得出勤奋与多写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勤学,并且在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这告诉我们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勤奋投入,就一定学有所成。(

第四篇:初三补习第二次训练卷

初三补习第二周练级卷

一、默写

1.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其二)》)

4.,往来翕忽。(《小石潭记》)

5.月上柳梢头。(《生查子·元夕》)

6.浮光跃金。(《岳阳楼记》)

二、古诗鉴赏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2分)

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三、文言文

华歆、王朗俱乘舟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依附:投靠。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俱乘舟避难().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宁愿因为危机而抛弃他吗? B.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抛弃他呢?

C.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急着抛弃他呢?

D.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

14.王朗救与不救他人的理由很简单,救人是因为;而要抛弃被救之人是因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15.“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认为华歆“优”在①

四、现代文

千门万户

①门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

②紫禁城里重重墙院、上百座院落、近万间房屋,到底有多少门,很难说清楚。这些门的形式多种多样,到底有多少种门,也真是很难说清楚。

③最高大、最威严的自然是紫禁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为最。④天子面南而王。南门为皇宫正门,正南在建筑方位中属午位,故名午门。午门通高37.95米,比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太和殿还高,足见其皇宫第一门、天下第一门的地位。13米高的红色城台三面围合,城台上五楼耸峙,庑(正房对面或两侧的小屋子)廊通贯。正楼重檐庑殿阔60.05米,进深25米;前后出廊,建筑面积1773.3平方米。正楼两侧及两翼城台南端各有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阙楼,合称五凤楼。

⑤午门是历朝历代的献俘处,明万历皇帝、清乾隆皇帝都曾四次亲御午门城楼受献俘礼。彼时彼刻,定然一派威风凛凛、威仪天下的气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太和殿前隆重举行受降侵华日军献俘礼,大概与午门受献俘礼不无关系。皇帝们也常常把午门作为处罚不听号令者之地。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因众多官员联名上疏阻其出游猎艳,恼羞成怒,竟罚146位大臣跪午门,5天后又在午门外“廷杖”,当场杖毙11人。与此行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康熙皇帝。年仅15岁的康熙皇帝为解决明末以来的中西历法之争,让主张吸收西法的传教士南怀仁与反对变更传统历法的吴明煊等,先后在午门外广场和观象台,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各自计算、验证天象。结果,“南怀仁逐款符合,吴明煊逐款皆错”,康熙皇帝遂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下令采用其中西合璧的新历。

⑥最雍容最从容的是太和门、乾清门。太和门是紫禁城中规格最高的宫门。乾清门是清代极为重要的政务场所。走进太和门、乾清门,觉得不是进了门,而是登了堂入了室,因为这两座极为重要的门是殿堂式的。能开能合的门在最后边,门的前面是开阔敞亮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厅堂。这两处正是明清两代“御门听政”之处。门即殿堂,当门听政议政行政,有“门”没“门”皆决于门。

⑦紫禁城里的千门万户有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规矩,是永远说不完说不清的。其实,门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是通路还是阻隔?是为了关还是为了开?为了拒绝还是为了迎接?为了守卫还是为了交流? ⑧即位的帝王从前门午门进宫,亡国的崇祯和末代皇帝溥仪从后门神武门出走。曾经权倾

①朝野的和珅20大罪中第三条为“肩舆直入神武门”。如今每年900万游客进出紫禁城,可

谓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但很少有人想到当年《大明律》的规定:擅入皇城者,杖一百,充军边远。向宫城投石、射箭或持利刃入宫门者,处极刑。明清的紫禁城一如其名,门禁森严。

【注释】①肩舆:乘坐由人抬的高级轿子。

1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分)

1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4分)

18.概括地说在明清两代,午门前实施的政治活动主要有:(1);

(2);(3)。(9分)

19.阅读全文后,尝试回答作者在第⑦段提出的某一个疑问,结合文中例子加以说明。(5分)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

①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

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

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20.第①段“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一句中“凝视”可用这一词语来替代。(2分)

2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4分)

22.如何理解第③段的画线句“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4分)

23.于先生作为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章中能看出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6分)

(1)于先生是一个的老师,因为。

(2)于先生还是一个的老师,因为。

24.以下各选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作者着重描写了于先生令人发笑的举动,引起读者对于先生的好感。

B.作者描写了于先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以此来体现他可笑的教学方式。

C.作者写的第①、第⑤段和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毫无关系,放在文中多余。

D.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于先生,体现他对于先生的喜爱之情。

25.文章最后,作者说于先生做生意“有了钱,是好事”,你认为呢?谈谈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8分)

作文:以“我的梦”为题,横线上可以填入“音乐”“足球”“绘画”„„

第五篇:七上新版语文试题卷一答案

七上新版语文试题卷一答案

一、1.B2.A3.D4.C5---7略

8.(1)王丽把图书馆的书弄脏了。

(2)刘老师,很抱歉,下次我一定注意!

9.(2分)(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 10.译句略 11.(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12.(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13.(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14.(2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

15、A 16-18略

19.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0.“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1.不叫、再叫、不停地叫

22.以时间为顺序,蝈蝈为线索

23、拳头大小的笼子、不安地爬、可怜巴巴、呼唤、祈求

24.“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

25.不是,是白发老人放走的,因为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26.作者意在启发我们要与动物和谐共处,要与自然和谐共存。

下载七补习文言文卷(一)教师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补习文言文卷(一)教师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课外文言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

    “七·一”颂

    “七·一”颂 ——你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 你是一颗星星 八十六年前的七月 冉冉升起于南湖的湖面上漫漫长夜 你是不灭的灯塔驱散着迷雾 散放出光芒 高举的铁锤因你而生威......

    “七.一”献词

    [图文]“七.一”献词“七.一”献词___在峦庄镇庆祝建党八十四周年文艺晚会上男:盛夏的七月,烈日炎炎。女:盛夏的七月,红旗猎猎。合:在这盛夏的七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84岁华诞......

    “七.一”献词

    ___在峦庄镇庆祝建党八十四周年文艺晚会上男:盛夏的七月,烈日炎炎。女:盛夏的七月,红旗猎猎。合:在这盛夏的七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84岁华诞。让我们载歌载舞,向党的生日热情献......

    “七.一”随笔(定稿)

    “七.一”随笔 碧蓝的天空,一缕镶着金边的云彩,随着微风,慢慢飘动。燕子愉快地划破天空的沉寂,布谷鸟声声叫唤,唤出的是一种种慈祥,一股股温暖,一声声召唤,一个个希望……七月,是诗,也......

    七上期末卷

    人教版2016学年7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9 更新时间:2016-12-15 [范围:第一单元 时间:____分钟 分值:____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____分) 1.小......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语文卷(一) 写景抒情散文[五篇]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语文卷(一) 写景抒情散文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处暑(chǔ) 气氛(fēn) 巨擘(bò) 力能扛鼎(gāng)......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详解(一)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详解(一)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