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头雁领飞”战略助推人才方阵建设
潍坊市高密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头雁领飞”战略助推人才方阵建设
陈述鸿
潍坊市高密中等专业学校示范校创建办公室
“头雁领飞”战略助推人才方阵建设
一、实施背景
教师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潍坊市高密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全面进入了内涵建设期。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将加强队伍建设列为七大任务之一,提出了“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政治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历史使命,师资的特色、师资的素质决定了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中职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所存在的新问题正是学校示范校建设要重点解决的。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学校通过建设和发展“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及“领头雁”作用,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优秀人才成长机制,进而培养出一批有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的职业学校专业领军人物和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的教师研究、服务群体,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带动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要目标
名师工作室,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着共同研究方向和合作愿景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是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教科研基地和产学研的结合体。学校要求每个专业建有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领头雁”作用,辐射、引领、带动、助推教师全面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度、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优势明显、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努力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完成“三个三”的任务。
“四个一”的目标是:
(一)培养一批名师
建设名师工作室平台,目的是倡导名师效应,努力造就培养一批齐鲁名师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扩大高密职教的影响力,打造高密职业教育品牌。
(二)带出一支团队
选拔有培养潜力的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学习和研究,加大培养力度,努力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一批名师后备梯队人选,力求在一定工作周期内使培养对象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管理岗位上出经验,打造名师团队,引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
(三)产生一批成果
名师工作室以一批科研成果或社会服务效益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专利、教学设计、作品、课件、论文、课题、学术专著、教材等多种成果形式破解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体现服务高密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四)形成一张网络
在建设好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校成员、各校同专业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共同体、全市名师工作室成立名师工作室联盟或名师工作室联席会议等形式,充分发挥名师乃至名师工作室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市职业学校构建一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扎实的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三个三”的任务:
第一是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三个作用;
第二是做好教研、培训、竞赛三件事;
第三是抓好网站建设、团队活动及对外交流三个任务。
要求各职教工作室要以课题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要引领高密市的中职课改工作,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做好网站建设工作,并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迅速成长。
三、实施过程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而组成的研究机构,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工作延伸和补充的合作体。根据我校的实际,名师工作室由专业科推荐申报,按照“专业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设备条件佳、支持力度大”等条件设立。
(一)名师工作室的申报条件:
1.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较为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业绩,在我市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教师担任。主持人一般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学校在职在岗的市级领军人物培养对象、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省级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等)二等奖以上(国家级三等
奖以上)获奖教师、市级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等)一等奖以上获奖教师或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在市级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等)一等奖以上指导教师、市级以上优秀“双师型”教师、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等。
2.名师工作室成员应由通过专业科推荐、个人自荐、专家审核等方式选拔自主发展意愿强、教学业务素质好、示范引领能力强、合作共赢意识好的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为名师工作室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0平米,拥有办公室、办公设备、教学实验设备等)和每年2万元的活动经费。
4.名师工作室名称包括“高密中专、主持人姓名和专业”等内容。
(二)工作任务
1.成长效应。名师工作室要以名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团队成员智慧为依托,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空间,在保持成员现有教学特色的同时,逐渐培养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工作室成员朝着“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专业)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市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领军人物培养对象、技能大赛获奖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等为主要内容的名优教师梯次化成长目标迈进。
2.辐射效应。名师工作室要以名师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养;以专利、论文、课题、专著、教材、报告会、学术论坛、“名师工作室网站(网页)”等形式向全校、全市辐射、示范;要通过专家学者与名师的协同工作,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的高端继续教育提供优质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名优教师的共享机制,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教师队伍的领头雁”。
3.品牌效应。名师工作室要以引领成员提高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凸显教学风格为核心,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努力构建研究性教科研共同体,激励每位成员有更多的成果公开发表、出版、获奖,使更多的成果成为专利、成为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横向成果,不断扩大区域产教研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名师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
4.文化效应。要通过构建覆盖全市的名师工作室、名师共同体、名师联盟三级体系来营造名师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环境,推动建立名师和省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与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交流与互动,拓宽名师施展才华的空间。要通过解决一批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通过为教育及其他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谋,通过解决一批企业亟待解决的棘手技术问题等来扩大名师团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努力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历史传承相匹配的高密职业教育。
通过专业科推荐、个人自荐、专家审核等方式,学校成立了“陈述鸿财会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高密市级)、“张敬国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高密市级)、“刘水清会计名师工作室”、“王同令计算机名师工作室”、“郑玉平网络名师工作室”、“李远莹钢琴名师工作室”、“栾磊舞蹈名师工作室”、“张敏职业英语名师工作室”等八个名师工作室。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以校长为组长,成立学校“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负责对“名师工作室”各项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负责为“名师工作室”提供政策支持。
2.经费保障
“名师工作室”工作经费视实际工作量和实际工作需要,每年拨给名师工作室2万元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专利发明等,专款专用。
3.制度保障
(1)“名师工作室” 领导小组负责“名师工作室”的过程性管理、指导工作,审查“名师工作室”培养计划、年度活动安排,检查“名师工作室”培训工作和学习情况,听取 “名师工作室”工作报告,总结培训经验,对名师进行考核评价。
(2)“名师工作室”实行3年任期制。任职期间,完成“名师工作室”各项计划。(3)“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学员实行年度考核、评估,开展培训过程性管理,每年写出书面工作总结。任期届满时,由学校名师工程领导小组进行总结性评估,工作卓有成效的名师可继续命名,对不能胜任工作或工作业绩不突出者,不再命名。
五、实施的成果
学校8个名师成立以来,发挥名师“领头雁”作用,辐射、引领、带动、助推教师全面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各名师及成员主持研究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3项;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9篇,高密市名师工作室“特色课堂”主题研究成果2项,编写了校本教材7本;结合中职学校实际,研究的《中职会计专业课模拟职场化教学法》、《英语趣味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及全市中职学校推广应用,并获高密市教学成果奖、创新燎原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有2人获得潍坊市教学能手,高密市骨干系列学科带头人1人,高密市教学能手7人,高密市骨干教师6人,省优质课2人、市优质课1人;在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第九届文明风采决赛中获得14个省级一等奖、23个省级二等奖、15个省级三等奖,教师在国赛中获二等奖1项,市赛一等奖6项,指导学生省赛二等奖2项,市赛一等奖7项;参与组织“欢动北京”国际青少年交流晚会2场,市级文艺汇演3场,名师工作室汇报演出1场。
李远莹钢琴名师工作室汇报演出现场
学校“张敬国”名师工作室和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先后设计并进一步优化了挖掘机、装载机、挖坑机、割草机四个系列十几种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0多项,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研究葡萄生产机械——“葡萄肥料深施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2013年,他研制的多功能田园机、偏置式化肥施肥机等在首届全国果园农机研发与应用现场观摩会上示范操作,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张敬国名师工作室研发的钻坑机 张敬国名师工作室发明的国家专利
栾磊名师参与组织“欢动北京”国际青少年交流晚会的获奖证书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只有结合学校实际,结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究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办法、新思路、新举措,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才能构建起适应学校不断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名师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
第二篇: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专科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专科建设 打造特色品牌
沭阳县人民医院院长 周业庭
2010年我院始终坚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持续改善服务,公益性发展方向”的办院方针,始终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摆在首位,确立“新医改、新思路、新医院、新跨越”活动主题,秉承病患至尊、医德至上、医技至精、服务至馨、协作至诚的核心价值观,团结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结合医院自身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强力推进专科建设,打造医院特色品牌,成效显著。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医院敢于破除旧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树立“大人才观”,确定“有作为就有地位,有贡献就有价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多层次、多梯队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现高度专业化。突破“全日制”工作的旧框框,引进不在编的高级人才,形成既引得进,又留得住的新型人才工作机制,使医院的人才库成为名副其实的“河流模式”。
为实现医院整体搬迁后,创建三级医院和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目标,制定“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必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人才战略,专门制定医院引进人才、评选人才相关文件,从长远规划,从眼前抓起,建立人才库,改善人才队
伍的学科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2010年面向全国引进人才,引进医学博士硕士8人,新招医疗本科生39人,护理人员53人。
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结为医疗协作体,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结为对口支援单位,晋升为徐州医学院本科实习点,2010年7月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联合成立沭阳肿瘤中心,11月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订宿迁市唯一一家“技术支持医院”协议。开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远程会诊,为沭阳及周边地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省级医院专家教授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来院工作。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常年周六、周日莅沭坐诊、查房、手术、教学。同时,江苏省人民医院定期选派4-6名医学博士,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定期选派3名医学博士常年在我院工作。
全力打造学习型医院,坚持每周“三讲”,即周三医院专家业务讲座,周四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专题讲座,周六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教授业务讲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2010年省人民医院专家来院255人次。全年职工培训费 37.31万元,外送20名卫技人员进修培训,50名卫技人员在职参加徐州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第二期)学习。全体医务人员均接受医学教育并取得Ⅱ类学分,252人取得Ⅰ类学分;按计划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34人;承办市级学术
会议3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人才培养,2010年10月、11月分别邀请德国内分泌专家沃纳·马修卡、以色列消化内科专家伍德·麦尔兹来院学术交流,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平台。
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根据有关规定,专门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新聘本科生安排临床全科轮转2年,轮转结束定学科方向;分学科轮转满2年定科。四年轮转结束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两个阶段考试合格,根据“本人意愿,科室推荐,学科需要,统一安排”的原则定科。
目前,全院职工900余人,卫技人员716人,其中高级职称104人,中级职称220人,博士、硕士40人,已结业研究生50人,在读研究生52人,徐州医学院兼职副教授10人,兼职讲师1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宿迁市“优秀科技专家”1人,市“135”工程培养对象5人。
二、以科研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动学科建设。专门制定科研论文奖励办法,提高全院科研论文水平。2010年我院有十五项科技成果通过宿迁市科技局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获宿迁市科技进步奖八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占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奖的三分之一。
2010年全院各科室申报新技术、新项目92项,有43项
被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全年发表论文240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篇、国家级172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11篇)、省级 68篇。参加宿迁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9篇,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
医院把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提到战略高度,有计划地把一批职业道德好、业务技术精、事业心强、有培养前途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送到省级以上医院专科进修,提高学术和管理水平。回来后,给位子、给待遇、压担子、上项目、搞科研,促进了学科建设。医院普外科、骨科、泌尿科、脑外科、妇产科、心内科、消化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等9个专科被宿迁市评定为重点专科,评选出普外、骨科、消化、神经、麻醉专业5位市级领军人才。在《健康报》刊登招聘信息,面向全国招聘领军人才,全国领军人才薪资50万—100万/年,享受别墅公寓一套;省领军人才薪资30万—50万/年,享受别墅公寓一套;市领军人才15万—20万/年,享受别墅型公寓一套;医院学科带头人薪资8万—18万/年,享受住房补贴优惠;实用型人才薪资5万—12万/年,优惠分房。
投入巨资,购置1.5T磁共振机、宝石能谱Ⅱ代CT、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DSA)、进口直线加速器、DR、荷兰菲利浦V3000大型血管造影机(DSA)、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MRI)、日本富士计算机放射成像(CR)、意大利高频钼钨双靶X光乳腺机、意大利C型臂、体外循环机、心脏消融射频治疗仪、双导管碎石机及钬激光、眼底激光、眼科超声乳化治疗仪、C14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特种蛋白测定仪、美国BD血培养仪、西门子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美国强生干式生化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16530-14型呼吸机、富士能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纤维喉镜、纤维胆道镜、YH300A高频电刀、超声刀、眼科显微镜、脑外科显微镜、日本进口心脏彩超、飞利浦彩超、进口腹腔镜、宫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手术室麻醉机等尖端或大型设备。创建苏北微创外科中心,开展普外科、泌尿科、骨科、心胸外科、耳鼻喉科、心内科、神经科、妇科等微创手术治疗;成立苏北儿童医学中心,开办全市首家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做到专人专治、专人护理、专人喂养,治疗各种新生儿疾病;成立心脏中心开展心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缺损修补、心脏瓣膜置换、心脏搭桥术等手术;成立脑病中心,开展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颅外段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等手术。苏北微创外科中心、苏北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脑病中心已成为我院四大特色品牌,在苏北地区享有盛誉。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学科建设:一是重点打造肿瘤中
心,使肿瘤患者能够得到更为及时、准确、科学的诊断、治疗。二是放大优势学科。对就医需求大,技术力量强的专科,增加床位、设备投入,打造儿科三级学科,打造普外科、骨科四级学科,加大影像科、胸心外科、眼科扶持力度;三是弥补学科不足。老年医学病区将在医院搬迁后筹建到位,该病区将是宿迁地区休养条件最好,力量最强,服务最优的干部病区,将极大满足离退体老干部和特需患者的就医需求;四是继与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的基础上,实现了与解放军301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对接,使各专科危重、疑难患者不出县,即可享受到全国最高层次专家的技术服务。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专科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整体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今后我院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人才战略不动摇,全面加强专科建设,打造更多更优的特色品牌,加大内部改革,加快创新步伐,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为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创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及三级医院目标而努力!
第三篇:水运物流发力助推战略支点建设
水运物流发力助推战略支点建设
朱宁
2013年第2期 ——支点建设
本文就如何发挥水运物流作用,进一步助推湖北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结合企业多年来的发展实际谈点思考。
一、水运物流是湖北实施“支点战略”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综合物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经济建设,无不将物流体系建设与发展作为整体经济建设的基础,同时将物流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企业也将物流的便捷以及物流成本降低作为优化升级,提升效益的关键举措。湖北作为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发展水运物流具有众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1、大力发展水运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水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重要方式之一,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投资省、安全性高等诸多优势,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承担着“大底盘”作用。当前,在国家日益重视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水路运输进一步凸现了在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2、国家更加重视水运物流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及沿江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内水路运输发展,特别是长江航运发展。作为水运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航运发展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要求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把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列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交通运输部也印发贯彻国发[2011]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3、湖北具有发展水运物流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湖北沿江地区经济技术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水源充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城镇密集,市场开阔,建设沿江工业走廊,具有得天独厚、得水独优的综合优势。长期以来,湖北作为长江的“腰身”,一直在内河航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汉,因其“内联外省,外通海洋”的内外贸易口岸,被称为“九省通衢”,其主要内涵就是水运的兴旺发达。湖北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武汉新港建设,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庆、长江下游的航运中心上海遥相呼应,上海“龙头”强劲、湖北“腰身”强壮、重庆“龙尾”劲舞,将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带动湖北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省内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4、长航集团是湖北发展水运物流的重要力量。长航集团长期致力于水运物流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长航集团总部位于武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航运业界享有盛誉,其历史可追溯至1872年成立的招商局。百余年来,长航集团秉承“自强求富”和“实业报国”的理念,积极为我国大型钢铁、电力、石化、汽车、建材等企业提供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服务,作为我国内河最大的航运企业集团,是国内唯一能实现长江、沿海、远洋全程物流运输服务,配套齐全的航运物流企业。当前,长航集团运力规模达到1200万载重吨,年运量超过1.8亿吨,拥有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30万吨级油轮船队,中国最大的滚装运输船队,长江上最大的豪华游轮船队和船用燃油供应系统,年供应能力超过300万吨,占长江干线燃贸市场的70%左右。
二、发展湖北水运物流产业的思考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运物流发展。近年来,借力国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政策,提出了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了武汉新港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结合企业多年来发展实际,我们对立足湖北、立足长江发展水运物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必须实施江、海、洋三程联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长江为源汇点的货物运输必将与沿海运输和洋洋运输紧密相连。因此,发展长江航运,需要以长江为基础,向沿海、远洋延伸,以海带江、以江促海,协同发展,构建江海洋全程运输体系。长航集团多年坚持“立足长江、壮大沿海、发展远洋”的战略,打造江海洋联运核心竞争能力。“十五”时期以来,江、海、洋运输能力都有较大发展。在长江上,我们投入20多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力升级,传统拖驳运输方式退出历史舞台,200多艘各类新型自航船陆续投入营运。在沿海和远洋,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专业化油轮运输船队,拥有17艘30万吨级油轮,总运力达到800万载重吨,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知名油轮公司前列。一批5.7万吨沿海散货船和9.25万吨远洋散货船投入营运,干散货江海洋三程联运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2000车位沿海滚装船的投入营运,进一步巩固了滚装运输国内龙头地位。
2、必须实施船、港、货三要素联动。发展长江航运,需要以战略客户为依托,需要船、港、货三要素联动。近四年来,长航集团全面进入港口、码头业务,积极参与货主码头、中转平台建设,在为客户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有效稳定了货源和运输业务。目前,我们与包括武汉新港、武钢、鄂钢、重钢、东风汽车在内的国内港口企业、货主单位、地方政府的投资机构等进行了港口(码头)业务合作,合资建设各类货运码头泊位共82个,设计吞吐能力共13185万吨/年。船、港、货三要素的有机联动,极大地提高了船舶运营效率,促进了航运业的良性发展。
3、必须以物流化作为最终发展方向。发展长江航运,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主动融入客户供应链管理,推进点对点、门对门的综合物流配送服务,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客户的成本费用,从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多年来,长航集团立足客户需求,通过船、港、货三要素的有机联动,不断提升江海洋联运全程服务能力,逐步由单一运输企业发展成为提供全程航运物流服务的综合企业。
4、必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水运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底盘”,不能孤立发展,需要做好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机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最终形成全社会完备的物流网络和体系。政府要发挥重要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引导作用。
5、必须根植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长航集团一直将融入地方经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航运方面,我们与武钢、东风以及其他电力、煤炭企业业务联系紧密,年长江货运量达8000万吨左右。工业方面,我们以青山船厂为平台打造湖北出口船舶基地,创建武汉船舶工业园。所属科技企业,为湖北航运技术、船舶设计建造、水工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十一五”时期,长航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490 亿元,缴纳税收47.6亿元,其中在湖北缴纳税收21亿元。出口创汇48.9亿美元,在湖北名列前茅。目前在湖北地区用工总量约3万人,“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达1万个。正是因为根植于湖北经济,立足为湖北服务,企业也得到许多发展机遇,获得了长足发展。
6、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航运战略。作为国际航运的重要参与者和长江航运的引领者,长航集团积极顺应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在生产、经营中,主动承担节能减排责任,积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航运绿色发展。2007年9月,长航集团在云南水富签署了《长江航运节能减排宣言》,率先向社会作出了节能减排的郑重承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和优化运力结构推进绿色航运建设。倡导“绿色航运,低碳运输”的发展理念,淘汰了大批高耗能的老旧船舶,开发和新建了一批技术领先、满足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船型。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了运力增长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年来,长
航运输累计节约燃油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56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04吨,减少硫氧化物排放12.6万吨。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水运物流产业的支持引导力度
站在构建中部支点角度,在水运市场发展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在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对水运企业财政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进一步规范航运市场秩序。当前,航运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大量民船涌入长江,船舶吨位小、设施陈旧、证照不全、配员不足,安全隐患大。且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航行秩序、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借助国家推行标准化船型契机,提高准入门槛。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切实让水运市场恢复有序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临港工业布局。“三源一通”(资源、能源、水源、交通)是布局现代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最基本的条件。湖北资源丰富,水源充沛,水运交通方便,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进一步引导冶金、石化、电力、汽车、建材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主导产业以及水陆联运、江海联运等扩散性强的产业,沿境内长江、汉江等骨干航道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临港工业区、高新科技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元综合体,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拉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3、进一步引导省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互利合作。湖北省大型厂矿企业众多,很多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有的直接是上下游企业。各级政府近年来在引导这些企业开展合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但在合作的广度、深度、强度、粘度等方面仍需加强政策引导。水运企业为沿江钢厂、电厂、炼厂和汽车制造企业等产业提供产成品和原材料运输服务。这些企业与水运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货主、码头、航企之间的多方合作,必将在推进水运发展发面发挥合力作用。
4、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应下大力气优化航运环境,努力降低商务交易成本,吸引航运物流企业入驻。出台有利于航运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税收和费收负担,加大对航运企业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的补贴和奖励力度。支持有实力的航运企业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遭受到历史上少有的巨大冲击,航运企业面临“寒冬”,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措施,给予水运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5、进一步加快水运基础建设以及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加快港口开发与建设,调整码头泊位吨级结构以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改造、建设一批专业化泊位及滚装码头。加大航道整治力度,提高通航水深,加快浅险航段整治,积极规划和建设保税港区。加快推进铁、水、公、空、管无缝对接建设,提高效率。特别是支持像长航集团这样具有航运、科研、规划等综合实力的企业参与武汉阳逻港铁、公、水、空、管多式联运中心建设。
6、进一步支持骨干航运企业参与水运物流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和支撑“支点战略”实施。发展水上物流产业,实施湖北“支点战略”,建设“祖国立交桥”,需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尤其要发挥大型骨干航运企业在管理、经营、人才、科研及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同时还需大力落实具体发展项目来支撑“支点战略”建设。对于水上物流大型项目,要尽可能地列入省、市重点工程,在土地、岸线方面尽可能予以确定,在土地出让、财税、资金、基建配套建设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在规划审批上简化环节,减少流程,加快进度,使项目尽早上马。■
[作者系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第四篇:领军人才建设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2014
长江师范学院文件
长师院发 „2014‟45号
长江师范学院
关于印发《长江师范学院领军人才建设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为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建立有利于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制定了《长江师范学院领军人才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并经2014年第2次院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长江师范学院
2014年4月20日
长江师范学院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建立有利于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学术队伍发展后劲,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实施“长江师范学院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现结合学校建设教学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和科研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计划的目标任务:10年内选拔和培养50名左右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平、年龄在35岁以下并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重点扶持、跟踪培养,促进青年科研人才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国家、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第三条基本原则
1.坚持专业潜力优先。计划重点考察申请人的专业发展潜力。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在科研创新中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是计划重点支持的对象。
2.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确保入选计划的青年科研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和较大的成长空间。
3.坚持学科导向。计划入选人应有明确的学科方向,鼓励其在所处学
科领域内自由探索。计划优先资助符合学校重点发展学科领域的申请人。
第四条学校设立“青年科研人才专项支持项目”,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支持力度。由科技处负责组织、管理。
第二章选拔条件
第五条计划申请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申报当年1月1日止,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
3.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在所从事的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除满足上述条件外,申请人近五年内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以上,或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2项及以上。
2.自然科学类申请人以第一作者或可确认的通讯作者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处二区以上(含二区)1篇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
3.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三等奖前1名;或是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主要参加者。
4.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取得授权国内外职务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
第三章选拔程序
—4 —
第六条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选拔评审工作。
第七条申请人填写《长江师范学院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申请书》,由所在单位按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审核候选人材料,并结合本单位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需要,在本单位学术委员会充分讨论并公示后,向科技处推荐候选人。
第八条科技处组织同行专家评审后,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议,确定入选人名单并面向全校公示。经校内公示无异议后,报校长办公会审定。
第九条审定通过后,学校与入选人签订合同,启动相应项目。
第四章资助与管理
第十条计划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合同期内的科研工作,专款专用,专项管理。计划资助额度人文社会科学类8万元/人,自然科学类10万元/人。
第十一条计划资助经费的开支范围严格按照学校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计划资助周期为3年。经专家考核和评估,对成果突出、有较大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可以连续支持2个周期。
第十四条在资助期内,学校根据合同要求对入选人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终止资助协议,停拨资助经费,追回剩余经费。考核对象每年应向科技处提交科研进展报告,资助期满递交终期考核总结。
第十五条三年后实施期满考核,以长江师范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科研项目、成果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主,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完成以下条件认定为考核合格,如考核不合格,学校追回已拨付经费。
1.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及以上,或主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总经费30万元、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总经费10万元及以上。
2.自然科学类入选人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EI收录的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内外职务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入选人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不少于6篇,或被省部级政府采纳、肯定性批示的决策咨询报告1篇。
3.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及以上,或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经济效益300万元及以上。
第十六条对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我校科研岗位的受资助助者,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获资助者,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科技处提交书面报告,由科技处提出中止或撤销资助建议报告,主管校长批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科技处负责解释。
长江师范学院校长办公室
—6 — 2014年4月29日印发
第五篇: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三农”工程,在本会主席的带领下,我们对全区特色农业和相关村队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并分别与街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探讨。我们认为,目前面对我区以“建设武汉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和“实施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两大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我区的区情,现阶段“科技服务三农”工程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适用技术上的示范、带动和推广作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面对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据对我区四个村队(湘口大队、南丰大队、南庄村、陡埠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四村实用人才397人,仅占乡村劳动力的17.8%,初中及以下学历186人,占总数46.9%。而且大多数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
其次是结构不尽合理。在农村,越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越少,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员更少。调查显示,这四个村实用人才从专业分布上看,种养殖能手248人,占总数62.5%,农产品营销人手36人,占9.1%,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8人,占7.1%。不难看出实用人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流通人才少,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
第三是重人才务工输出,忽视本土人才开发。由于农业效益不高,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不愿学农,更不愿务农。为了生存,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顺应市场要求,兴办非农专业,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对本土人才开发无对应之策,使农村人才短缺;
第四是农村科技推广体制运行不畅。乡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后,由于原有的体制已解体,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新旧二种体制转轨过程中,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原有科技队伍已经从行政系列剥离,性质和身份都已改变,但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职能却在增大,如何引导和鼓励这些农村科技推广人员迅速转变观念,转化角色,转换机制,在工作中与广大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
第五是示范影响强、带动效应弱。我区积极开展星火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共培养出20户科技致富带头人,200户星火科技示范户,引进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了一些种养殖能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星星之火,如何燎原”,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做到致富一户,带动一方还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办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将制约在我区进行的武汉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阻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切实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实践载体的观念,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有力推进人才进村、知识下乡,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效种养殖模式,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农村自主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关键。尽管是老生常谈,但绝对是放之各项工作而皆准的真理,关键是要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带领农民,用科学观念引领方向”一是要带“领”着行动。在调研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湘口街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引进外来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发展以养蟹和养鳝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成功的经验。为了带动推广,通过街、大队干部亲自参与,先“下水摸鱼,掌握适用技术”,后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打消农民的疑虑,再大力推行,用实际养殖过程中摸索到的经验带动和服务养殖农户,真正发挥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目前,通过干部的亲身带领和实在推动,该街形成了农户踊跃参与,钻研技术,多方投入的良好局面,正在走向科技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
庄大道。我们建议在全区推行这种做法,让共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引“领”着方向。区委、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实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按照实用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切实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农村人
才服务工作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与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定期研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核心。要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紧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实用人才成长的特点,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实际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和每个农民都拥有一门致富技术的农业生产队伍。一是“拜师学艺”。就是要加强与周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重点依托农业院校和省级农科院推进“最后一公里”工程。针对各街、村的实际,优选若干特色产业,主动寻求专业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智力支持,加强对农户的科技服务与培训,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等多种形式,让农村实用人才和广大农民朋友掌握先进的适用技术。湘口街养蟹协会和养鳝协会通过拜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艾教授为师,请教授定期来讲课、答疑、解难,同时在协会内部认真组织讨论、交流,培养了一批养蟹和养鳝实用人才。这就是“拜师学”的结果。二是“推动学艺”。就是要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充分运用各部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坚持人才优先、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类别实用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投师学艺”。就是通过抓示范、搞推广、兴庭院、建基地、办实体等途径,加大典型的培植,发挥外来人才和乡土能人的模范带头、辐射示范效应,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东荆街农民陈登保就是在该街示范、推广“早春红玉”西瓜的种植过程中,借给浙江外来大户吴全官打工的机会,边干边看,边学边探,学成运用,在街的支持下种植西瓜面积从10亩发展到50亩,终于成为种植能手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同时我们强调,各街在推行这三种学习模式时必须清醒的把握住一点:必须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让他们在学习中抓住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能力,切忌只学皮毛造成技术不成熟,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或是小农意识减少工序,改换原来的优良品种,使品牌遭到损害,由此一来,目前科技富农的良好局面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搭建实践舞台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根本目的。要积极引导和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带动作用的舞台,让农村实用人才大有作为。一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围绕“一街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的经济发展思路,优选一批具有相对特色、处在发展期和有一定发展前景及带动作用的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特长,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应用,示范带动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的发育和发展。二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创业的领头羊。可采取“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效应。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采取“能人 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专家的支持,通过“专家 农户”、“专家 协会”或各种机制与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用先进的适用技术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服务,另一方面又用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三是让一部分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农民经纪人。积极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跳出农门,专业从事农产品营销,产前抓信息、跑订单,产后抓营销,真正与广大农户结成产销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共同致富。
(四)完善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保障。要从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真心实意为农村实用人才着想,尽心竭力为农村实用人才排忧,全心全意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在获得生产贷款、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方面优先,在审批办证、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二是改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生活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和帮助。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拔尖人才给予奖励,对成效显著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宣传报道,激励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开拓思路、钻研业务、创新发展,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向实用人才、实用人才向优秀实用人才成长发展,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乡土人才干事业、支持乡土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乡土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