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2 07: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篇: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

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章 本科教育管理

本科教学管理要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实现我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第二条(教学工作的地位)

教学工作是我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在我校管理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三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

第四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三)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

(四)采取一切手段,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第五条(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第六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

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第七条(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

我校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总经费中占有合理的比例。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地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费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第八条(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 1 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着眼于学生的政治、业务、文化及身体等素质的全面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机会和环境。

第二章 教学计划管理

第九条(教学计划的性质)

教学计划是我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人事编制等的基本依据。

第十条(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制定教学计划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原则;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

第十一条(教学计划的内容)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二)修业年限;

(三)课程设置(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学分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

(四)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五)必要的说明(含各类课程比例、必修选修安排、学分制或学年制等)。第十二条(制定教学计划程序)

教务处组织各系(院)、部、处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人才素质的要求,论证各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范围,组织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与研究,学习、理解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的精神及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由教务处提出教学计划制(修)订的意见及要求。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由各系(院)提出本专业教学方案的初步意见,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施行。

教学计划要保持相对稳定,并根据需要若干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第十三条(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一经确定,教务处和各系(院)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教学计划所列的内容,如课程名称、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中需要调整的,应由系(院)提出报告,视情况由教务处批准或由教务处报主管校长批准。

第三章 教学运行管理

第十四条(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包括以教师为主导、2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系(院)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行政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全校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第十五条(制定、执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每门课程组织教学与考核、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可参照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我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组织教师讨论后编写,经系(院)、学校相继认定后施行。

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等部分。

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安排考核、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出评估和检查等。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自觉、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第十六条(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

课堂讲授是我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各系(院)等教学组织的任务是:

(一)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或由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教师上课,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二)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编制教学日历和教案;

(三)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推广好的教学经验;

(四)建立领导、教师听课,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估教学质量的制度;

(五)组织任课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训练;

(六)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第十七条(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写进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严格考核。实验教学必要时可以单独设课,也可以在相关课程内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应尽可能建立保证完成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让学生有选择地自行安排。

第十八条(科学研究训练的组织和管理)

学生课内外的科学研究等活动,要纳入校、系(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把课内和课外、集中和分散安排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十九条(日常教学管理)

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年度或学期的运行表、课程表、考试日程表等,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渠道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掌握对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日程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第二十条(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日常学籍管理应重点管理好学生成绩单和学生个人成绩档案,做到完整、准确、规范、及时。

第二十一条(教师工作管理)

要根据教学工作总量和规定的师生比要求,确定教学编制。依据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课程的工作量确定各系(院)的教学编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将教师的任职资格、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教师行为等纳入规范轨道。做好每学期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及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研究和其他教学兼职(如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完成情况。建立教师教学个人档案。

第二十二条(教学资源管理)

根据国家的规定做好教室、实验室、场馆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建设,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第二十三条(教学档案管理)

我校建立科技档案室和必要的档案管理规章,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确定各类教学档案内容、保存范围和时限。

教学档案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教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

教务处、人事处及系(院)级教学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教学档案工作,每年进行档案的分类归档。

第四章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第二十四条

(教学管理的目的)

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十五条(全过程质量管理)

(一)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把好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新生录取、入学新生的全面复审等工作;

(二)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分步实施工作;

(三)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四)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条件的建设,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网络、电子图书资料和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五)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搞好试题及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工作总结。

第二十六条(教学质量检查)

教学管理部门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检查、听课制度、学生座谈会、教学信箱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经常性的教学检查,可以通过抽查学生作业、分析平时测验、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及试卷、检查性听课等方式进行;定期的教学检查,包括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等。要形成制度,检查结果要通过教学简报、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或个人。

第二十七条(教学工作评价)

教学工作评价一般包括:校、系(院)总体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开展教学工作评价,要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抓好基础,突出重点;要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形成制度,有计划地进行;要和学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第二十八条(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

教学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注册情况、教材到位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调查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及时进行统计分析;要发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作用。

第五章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第二十九条(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这些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我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在每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三十条

(学校和专业建设)

科学规划全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增强学生适应性。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形成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互补;重视发展应用学科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新传统学科及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及专业;发挥我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专业设置要依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上报审批。

第三十一条(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制定建设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视系列课程建设,改革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

第三十二条(教材建设)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教材建设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校教材委员会的管理与指导作用,将教材建设列入各系(院)教学单位的工作日程,给予充分重视。采用推荐教材或自编教材及其它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时,要注重质量。鼓励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依据教学大纲抓好讲义或自编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要做好教材质量评估和优秀教材评奖工作,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做好教材的预订、发行和管理工作,要制定教材预订工作的原则和规范要求,开拓教材发行渠道,改革供应方法,方便学生、教师购书,防止教材的积压、浪费。

第三十三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实验室建设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方式;做好实验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改进分配和设备投资办法,提高投资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组织实验室建设的检查验收。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努力把实习、实践与承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利互惠,以取得校外实习单位的支持。

第三十四条(学风建设)

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好的治学、学习风气。坚持“校、系(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作法,把学风建设与我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杜绝考试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

第三十五条(教学队伍建设)

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校、系(院)均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负责,抓好落实。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

第三十六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要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管理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考场规则、6 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第六章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第三十七条(健全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体制)

我校教学工作,要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教学的日常工作,并通过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调动全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党委会讨论、决定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第三十八条(建立校、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和懂得教学工作、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十九条(健全校、系(院)教学管理机构)

(一)校级教学管理职能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各职能处室及各类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教务处是全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直接反映全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配备较强的管理干部,明确其组织教学管理、教育改革和各项教学建设的责任,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二)系(院)级教学管理机构。由系(院)主任(院长)全面负责系(院)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分管教学的系(院)副主任(副院长)主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

各系(院)设专职或兼职的教学秘书,在系(院)教学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及反馈工作。

第四十条

(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其它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组织师资的进修、培养及提高;对教师队伍的补充、调整提出建议;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加强相关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等。教研室要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第四十一条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要结合工作实际,有组织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第七章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第四十二条(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

开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征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要做到:

(一)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做好长远和近期的研究规划;

(三)制定阶段实施计划;

(四)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立项研究;

(五)组织校内外、国内外的广泛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六)发动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教育研究,并能形成成果在教学管理研究的会议上交流或在我校学报上发表。

研究队伍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重视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面向21世纪,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深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努力开展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要点解释权属教务处。

第四十四条 本要点自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规定,成立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二条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咨询和监督,研究和决定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

二、组织构成

第三条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和长期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富有教学和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富有成果的中青年专家、教授组成。

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三名,委员若干名。每届委员会的成员人数一般为23或25人。

委员会任期三年。根据工作需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下设若干专门工作小组。

三、职 责

第四条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认真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在坚持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

1.审议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方案;监督和指导改革方案的执行,对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审议,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审议学校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重要制度;根据需要及时提出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建议,提出制(修)订的指导意见并监督实施;

3.专业建设工作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评价验收,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评选,并对各项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4.审定学校自编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出版计划,审批教材建设资金使用计划;指导学校主编的规划教材(含国家、部、省和学校规划教材)的编审和评估工作;对教材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

5.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6.负责指导和监督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审议。

四、组织活动与工作程序

第五条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必须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印发会议纪要。遇重大问题必须经委员会审议的,由主任委员负责召集。

第六条 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参加且过到会委员的半数同意方为有效。评审采取民主评议、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评审决议由教务处负责具体落实和执行。

五、附 则

第七条 本条例自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起实施。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从国际政治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针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教育思想。为了贯彻落实全教会的精神,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法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特提出以下我校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深刻领会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我校在世纪之交提高质量意识,加快改革步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

复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思路,并付诸实践。如:始终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树立质量意识,确保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法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学分制,建立教与学的竞争机制;注重营造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等等。在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等学校承担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成为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愈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生力军的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针对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在处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在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力度,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与管理队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体现素质教 11 育的思想,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整个德育工作。

(一)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切实保证“两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课堂讲授与组织学生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参加课外马列学习小组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两课”教学上水平、上台阶,取得实效,促使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让学生参观一些通过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亲身感受伟大祖国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坚定信念。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和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规定相应的学分。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把个人理想追求和价值实现同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三)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要有的放矢地开展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规范言行,严格教育,广泛宣传,自我管理以及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进而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结合政法院校的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的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职业道德讲座以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自律、廉洁、公正、文明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有计划、按比例配齐专职学生政工人员。同时要提倡、鼓励、支持教师兼任班主任或学生指导老师,使专兼职两支队伍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学历、外出学习和进修,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学校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有关待遇、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

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本科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这样一个目标的总体要求,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渗透到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中去,贯穿于学校人 12 才培养的始终,通过教学计划的配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一实、二懂、三强”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技能,一实指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二懂指要求法学专业学生懂经济、懂管理,经贸类专业学生懂法律、懂管理,其它专业学生懂法律、懂经济;三强指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自律意识强。

(二)科学配置教学计划。我校1999年修订的本科教学计划由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及人文科技知识课五大模块组成的,基本符合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还存在着课时量过大、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以及在总学分设计上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个性发展方面要求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对“九九年教学计划”作进一步的修订,着重在以下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1.精减学时,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各专业总课时必须控制在2600左右,外语专业可以控制在2800学时左右;

2.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将一些学科领域过小的课程改为讲座课;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作出相应的课时要求; 4.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辅修。

(三)加强课程建设

树立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1.以专业核心课为主,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立项研究,并予以相应经费保证。2.以专业核心课为主,组织面向21世纪高质量的大纲、系列教材的编写及教学软件的制作,并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

3.对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成果、大纲、教材、教学软件进行评比,对优秀成果予以重奖。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现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填鸭式、布道式讲课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不相适应,必须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学习方法,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的学习自由看作是有效学习的保证。要求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讲授,加强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包括口试、开卷、大型作业、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切实把好质量关。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实施多样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一定数量的课堂讨论、旁听审判、模拟法庭、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法律文书、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并记相应的学分。保证应用型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占到该课程总学时的15%—20%。注重实习基地建设,13 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严格实习环节的管理,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六)完善学分制,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自主选课程、选教师、选学制的“三选”逐步得到落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师管理制度,落实“导师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完善学分制,释放学分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效能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潜能。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辅修课,鼓励学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把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文化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它作用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所包括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形成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的依据,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史哲、自然科学、反映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课程,并在选修学分上有一定的要求;提倡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选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有意识地将专业课和人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及科学精神融会于教学之中;通过编印导读手册和推荐书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成立艺术教研室,创造条件,开好文学、音乐、书法、美术、摄影等系列选修课和讲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等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是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学术水平以及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通过举办各种人文、科学、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术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以及学生社团举办的学术竞赛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利用各种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教育手段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树立“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风、学风。

五、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身心素质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保证体育的设施和场所,安排并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顽强毅力,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尝试推行选项选修课。公共体育课教学要由竞技训练为核心转变到大众所需要的健身方法上来,淡化竞技,重视健身。创造条件设立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教学的拓展和补充。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新形势下青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 14 修课、举办讲座、座谈等形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人员配备、设施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

六、提高教师与管理队伍素质,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管理是保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与管理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教育。坚持邓小平理论与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加强尊重学生、注重和关心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责任意识,把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坚持每年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

(二)提高教师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与学说,开阔眼界,打开视野,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成果。要求教师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动态信息反映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投身于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去,研究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学科理论与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继续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层次,引导教师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善兼职教师制度,切实发挥兼职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关键,要着眼于发展、提升、完善、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人的理解、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名教授和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通、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管理干部队伍。有关部门要制订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开展“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学生楷模、爱岗敬业”的活动,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履行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职责。

(五)加快校内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全员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制订学期考核办法,严格管理,强化岗位,以岗定薪,按劳取酬,激发教师干部队伍的活力,满足高素质队伍建设需要,保证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七、加大投入,创造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现代化的育人环境。

(一)在本学期末完成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在一年内实现校园信息网络化。

(二)随着新教学楼落成,建设多媒体教室,启动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更新计算机教学设备,以适应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需要;

(四)更新、扩建语音实验室设备,以满足规模扩大后的外语实践教学需要;

(五)近期拟将2702阶梯教室改建为模拟法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六)争取各方援助,建设现代化设备装置的物证技术检验与法医学实验室。

(七)加强图书馆资料建设,特别是加大投入建设电子图书阅览室,实现图书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八)按照我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及开展各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必要经费。

(九)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保证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程建设、教材出版及实践教学活动和实习基地建设。

八、建立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素质教育的评价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素质、能力高低的主要手段。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仅靠考试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而以往的考试制度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很难有效地测试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评价制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要素。对学生素质评价的项目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状况;文化修养;对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第二课堂情况;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等。针对这些要素,建立一整套实施办法,从制度上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提出要求。

(二)评价标准。根据评价要素的权重确定相应的分值,各项标准的分值,按照各项要素对学生全面素质养成的重要程度以及学校对学生各项素质培养的侧重来确定。

(三)评价方法。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一般采取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座谈、听课、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等。定量分析采用发放评价指标、实行问卷调查、根据培养要求进行水平测试等方式。

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学校对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学校、系(院)各级党政领导,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明确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本科教育是基础。要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观念,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教育思想,切实做好“三育人”工作。

2.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每学期至少两次专门研究教学工作,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保证教学与教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务处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定期分析教学质量,每学期末向主管校长提交综合分析报告。

3.教学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要经常性地了解本系(院)和本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应向系(院)主任(院长)写出简明书面报告,总结教学经验并提出有分析的改进意见;系(院)主任(院长)每学期要向主管教学校长写出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的书面报告,并随附若干份教研室主任报告。

4.坚持各级领导与校督导专家组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听课制度的管理办法》,校党政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6学时,教务处正副处长、各系(院)主任(院长)及分管教学副主任每学期至少听课8学时,并应做好听课记录,提出改进意见。听课情况列入年终考核项目。教务处将根据汇总情况发布听课情况通报。

5.建立健全学校、系(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各级教学督组织,应认真开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价、督导工作。系(院)教学督导组,每学年对本系(院)教学工作现状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定量定性的综合性分析,并将分析报告书面提供给教务处。

二、加强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1.每个教师都应同时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2.确保各专业核心课的主讲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

3.凡受聘担任教授(年龄55岁以下)、副教授的教师,应按规定完成本科生一门课程讲授 17 任务,并承担一定的实习、实验指导、组织课堂讨论、学年与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对两年内在本科第一线教学工作量不满二分之一的教师,由教务处提出、人事处负责改聘担任其它职务的工作。

4.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包括外语及计算应用技能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各系(院)及教研室要积极开展文献阅读、组织学术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以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5.加强师德与教风建设。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热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用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应勤于进取,努力使自己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基本功,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积极完成各项教学工作。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课外热情辅导、答释,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学校把教师的师德与教风作为年终考核与岗位聘行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

6.在教师职务评聘中,严格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按规定应讲而不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的教师,不予评聘副教授或教授职务。教师的教学质量依据教师个人的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评价打分,由各系(院)与系(院)教学督导组给予鉴定。

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在新教学计划执行中,要着重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与质量管理。落实课程建设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的检查验收和质量管理。确定校级管理课程和系(院)级管理课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的内容包括审定主讲教师名单,审定教学大纲和教改方案,检查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等。

3.加强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调整后的校教材委员会依据学校“十五”教材建设规划确定年度教材立项,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的各种教材。教材建设成果应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标准和程序,力求选用国内高质量的新教材,确保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使用率在80%左右。

4.推进教学改革,学校每年进行5—8项教改立项,并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鼓励和要求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研究,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等。

5.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力争2001-2003年三年内,使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5%以上。有计划地在法学四系、经贸系的部分课程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并逐渐在各系(院)推广,力争三年内,运用外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5%以上。

6.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刑侦、法医、商品、新闻、语言、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利用率,除保证实验课开设课 18 时外,进一步扩大在课外对学生开放;强化毕业实习管理,确保每个学生实习环节的落实和达到实习目标的要求;开展军训、并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开展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坚持本科生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除要求学生撰写高质量的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外,通过组织征文、演讲竞赛等活动和学生自办刊物、出版优秀论文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科学训练与研究活动。学校每两年搞一次学生论文评奖,奖励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取得优秀成果。

7.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不断完善教学监控体系。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校、系(院)教学督导专家组织在教学检查、督导和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作用,以保证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实现。建立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收集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8.继续坚持和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奖、教学改革成果奖和教书育人奖的评奖制度,在每年教师节进行表彰鼓励。

四、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学校在2-3年内完成南区建设规划,保证教学需要的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达标并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2.搞好校园网的后续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教学与管理提供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3.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保证学费收入中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日常教学经费不低于20%。保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及时、足额到位,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五、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1.继承和发扬老延大的优良传统。以育人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公正无私的道德情操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将“优良学风的建设”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新时期优良学风建设的标准与对学生自身的要求。

3.发挥学分制管理的激励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发挥这一制度具有的竞争与激励机制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4.健全与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行为、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5.完善学生基本素质评价体系,每年对学生基本素质评价一次。

6.继续做好“三好”学生的评选工作,加大奖励与宣传力度,使“学先进、树新风、创三好”成为广大学生努力的方向。

7.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多学科领域中的高水平学术讲座,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8.大力支持学生搞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包括组织和开展征文、评奖、演讲竞赛等活动,积极支持学生创办刊物,编辑出版学生优秀论文集等,以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工作发展,打造本科教学优秀高校品牌,实现把我校建成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政法大学的目标,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学校各级领导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来抓。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建设。院长(部主任)作为各院(部)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对本院(部)的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

2.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强化质量第一的意识,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各教学单位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要把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评价各教学单位工作绩效和负责人任期目标的重要指标。

3.建立健全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制度。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校每年工作安排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各院(部)领导要经常性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本院(部)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工作会议。

4.坚持各级领导教学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听课制度的规定》,学校领导、各学院(部)院长(主任)和教学副院长(副主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负责人每学期均应深入课堂听课,并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二、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主导作用

1.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没有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要求,学校将不再予 20 以聘任或者降岗聘任。

2.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建立校内教学名师评选和奖励制度,重视青年教学名师的评选。推进教学工作中的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建设以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著名教授和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3.设立专项经费,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二级学院名誉院长和客座教授。学校支持各学科聘请兼职教授。名誉院长、客座教授等兼职教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承担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的具体任务。

8.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的评选制度。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校工会、人事处要把师德教育和优良教风的培养作为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要严格程序、完善条件,做好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的评选工作。大力宣传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9.实行教师教学文件公示制度。规范完备的教学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文件公开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实践环节指导计划等教学文件应当以网络手段予以公布。各院(部)要建立对任课教师教案的定期检查、评比、公示制度。

10.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学校要将教学质量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质量差、学生意见较大、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学校视其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暂停职称评定、岗位津贴降档、降岗待聘直至取消其授课资格或调离教师岗位等处理。

1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人事处和各学院要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进修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着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考核,并将培训、进修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聘任岗位、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12.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学校在主要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学队伍中,设置助教岗位。新到岗的青年教师必须承担助教工作。青年教师要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支持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

13.实行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教学工作量减免制度。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在规定的项目完成期间,可以减免其本科教学工作量。

14.重视教学改革研究。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研究,积极承担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教师中级职称评定和我校具有评审权的高级职称职务评审中,教师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成果与科研成 21 果同等对待。

三、不断增加经费投入,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1.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的原则。学校在预算内经费支出结构中,要把教学工作作为重点,不断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应收本科生学费中用于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经费开支不应低于30%,并且要保证生均四项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2.继续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要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的力度。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奖励的力度。要加强专项教学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3.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要按照服务教学,充分利用的原则,增加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各种功能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校园网以及体育场馆的教学条件的建设,提高利用率。

四、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高度重视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切实加强新专业建设。在巩固学科专业调整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三至四个名牌专业,五至六个特色专业。积极争取法学专业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点。人事处、各学院要统筹规划,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新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新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在经费投入上要给予保证。新专业开办费应当分年度合理使用。对于学科基础薄弱、特色不明显、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应当调整专业方向或暂停招生。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继续完善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各学院、各专业以及法学专业各方向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增加选修课的种类,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推进和完善课外素质拓展10学分制度。完善辅修制度。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继续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工作。2010年前,学校投入500万元,建成5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校级优秀课程,力争再建成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和2至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进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

4.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建设教学研究型政法大学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和完善教考分离、AB卷考试方式的改革。加大教改立项的资助力度,重视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推广、应用。

5.大力倡导编写、选用高水平教材。继续加强教材建设,根据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新的教材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要加强纸制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规范教材选用制度,22 大力提倡选用高水平教材。各专业要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杜绝低水平教材进入课堂。

6.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计算机教学改革。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积极推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的大学英语学习,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重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7.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45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2010年以前,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数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项培训,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以及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8.加强双语教学。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双语教学的意见》,提高双语教学教师工作量计算系数。法学、金融学等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比例要达到专业课程总数的15%以上。其他专业应积极探索双语教学。

9.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要不断加大与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引进国外、境外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研究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积极鼓励我校本科生到国外、境外学习深造,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强化实践育人观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充实以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结合人才培养特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学分和学时比例,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推广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所教学、合作教学等实践教学的方法,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

2.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有效使用实验室建设经费,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加强与校外教学科研机构合作,探索资源共享的途径。争取建成1-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水平。充实和优化实验课教师队伍,制定和完善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保证实验课开出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实训项目,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

4.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训练。要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学年论文在学生科研训练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23 加大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力度,完善毕业论文选题库制度;2007年底前,实现毕业论文网上选题,一人一题。

5.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继续办好法庭论辩赛、主持人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富有特色的学科竞赛活动。对在省级以上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6.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要重视社会调查、法律咨询、社区服务、参观考察、法律援助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要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社会实践的领域,创新社会实践的机制,提升社会实践的效果。

7.规范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对实习的指导。各学院要大力开展基于学生创业、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性实习基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实习教学大纲,提高集中实习的人数比例,并通过网络指导、巡回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分散实习学生的指导,确保实习质量不断提高。

六、切实优化学风,营造养成教育的良好环境

1.树立博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风。校、院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以宣传教育为导向,以日常养成为基础,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检查监督和评比表彰制度,完善学风建设的激励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2.坚持德育为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继承和发扬老延大“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

3.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4.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完善中期淘汰制度。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行为、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完善学业告诫和留级制度,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七、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体系

1.推进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现代大学的管理要求,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

2.严格执行本科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逐步改进和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要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上。

3.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课程考核、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档案管理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编写本科教学质量手册。

4.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从2008年起,各院(部)每年初 24 要对上一年本科教学工作基本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并填报教务处,教务处对全校本科教学基本数据进行汇总、排序,作为填报国家高等教育基层报表和进行质量监控的依据。

5.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干部检查、专家督导、学生评教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中期教学检查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要健全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体系。完善教师、院(部)、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6.实行校内教学工作评估制度。从2008年起,每三年开展一次对各学院本科教学的整体评估。要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评估的组织机构,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专业和课程建设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要把校外、校内的评估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估真正成为推动教学工作上台阶、教学质量上水平的有力手段和杠杆。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我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重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近些年来,我校经过不断地大胆探索与积极尝试,在实践教学模式、内容与体系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在全校上下进一步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我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的总体思路下,大胆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全方位实施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线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促使理论学习、科研训练与专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应进一步完善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在综合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教学主线,使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要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学时比例,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完善各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大纲,并严格依据教学计划和实践大纲完成实践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新设专业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充实实验项目,足数开出实验课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我校新设专业的竞争力。

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鼓励教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补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形成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践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各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努力提高各专业教师指导实验教学与设计实验项目的能力,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办法,提高其业务水平。逐步调整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使其更加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平台实验室的建设,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大的空间。

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建立健全实验室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全面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实验室的开放式运行机制,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全面开放,满足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研究性学习需要,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各学院要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建设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五、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完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标准,实行实验教学听课验收、跟踪和抽查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对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考核办法,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六、本意见自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起实施。

关于实验室开放的指导意见

为了进一步推进各个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活动提供平台。现就实验室开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校各级各类实验室要在保证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资源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师生开放。

二、实验室开放的对象和范围:公共基础实验室要面向全校师生全面开放,专业基础实验室要面向本学科领域师生开放。

三、开放实验的时间以满足师生实验和技能训练为原则,让实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一般可采用全天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定期开放等开放形式。公共基础实验室在双休日应开放,并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四、开放实验的内容应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确定,包括:课内选修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课外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科技活动实验。提倡学生自拟实验课题,鼓励学生把实验探索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创造条件实现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虚拟实验等辅助实验教学和智能化管理,拓展实验室开放空间。六、二级学院和实验室要根据教学功能和实验条件,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和管理办法,报教务处批准备案后组织实施。

七、实验室应将本室开放的对象、范围、时间、内容和具体组织实施办法等在教务处批准备案后向师生公布,为开放实验教学提供优良服务。

八、学生参加课外开放实验,经考核达到要求者可申请课外学分,具体办法由教务处规定。

九、本意见自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起实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学科、专业作为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确立办学目标和定位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始终处于改革和建设的龙头地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特制定“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我校的专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逐渐由一所单科性法律院校发展成为以法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法商结合、法文结合、法管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继2001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获得教育部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结论后,法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法学本科专业合格评估,并被陕西省政府评为“省级名牌专业”。自2000年以来,我校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中,我校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安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一级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次,本科专业数量由1999年的5个,发展到了2004年的22个;第三,22个本科专业中有17个专业是2000年以后设立的,新设专业数量占到了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的77%。

专业门类的增加和专业结构的优化,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长期单科型办学模式的局限,尤其是新设专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校的专业建设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有:

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2.部分学科、专业体制不顺,影响了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3.绝大多数新专业设立时间短,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各方面条件都离合格专业的建设标准差距较大。专业建设尤其是17个新设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我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专业建设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会议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的要求,贯彻和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

各专业要根据本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的 29 有关专业建设标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法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外语等专业的建设目标应当着眼于上质量和突出特色,新设专业要力争尽可能快地建设成为合格专业。各专业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规划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强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专业支撑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要体现学科、专业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落实到专业建设中。

三、专业建设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科建设,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学科是高等学校主要职能“文化传授、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具体承担者。专业作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与学科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各专业必须重视加强专业支撑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支撑学科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

各学院要将专业建设尤其是新设专业的建设作为今后三年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时间以及相应的组织保障和配套措施。各新设专业必须在三到四年内建设成为合格专业,五到六年内,将其中一些专业建设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或者特色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专业要按照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法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外语等专业重点要加强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新设专业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对新设专业的师资培训、提高和引进,必须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学校在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将予以倾斜扶持。新设专业必须订立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尤其是具有教授职称教师的引进。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3年内达到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力争6年内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素质和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

各专业必须将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的三级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

(三)进一步论证和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主要依据。各专业必须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必须保证各类必修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开设门数和学时,以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 30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

各专业要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教学计划修订小组,认真论证本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支撑学科与课程,多渠道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四)努力建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各专业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能够体现法商结合、法文结合、法管结合的特色和优势,促使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各专业要重视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拓宽思路,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要将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各学院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本专业领域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各学院及教研室要积极开展文献阅读、组织学术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以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教师整体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评定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标准。各专业要力争高起点、高平台,及时了解和学习国内相关学科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运用的最新成果,鼓励和要求中青年教师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

(七)大力加强图书资料建设

图书资料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新设专业的起步和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专业的基本图书资料要求。各学院要进行必要的调研工作,确保经费能够用于基础性学科和最新权威研究成果等方面资料的购置。学校要促进各学院之间同类学科的图书资料共享,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有利条件,加强网络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八)进一步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

实验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各专业要根据学科要求,认真调研和论证,明确各类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标准及规程。要根据课程要求,确保实验经费用于课程实验教学的必需,避免实验教学的随意性和一味追求实验设备的高、精、尖。已具备实验教学条件的课程,要加强实验教学与课程教 31 学的联系,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要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除保证实验课开设课时外,进一步扩大在课外对学生开放。

各学院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与实习基地,强化毕业实习管理,确保实习环节的落实和达到实习目标的要求。

四、专业建设的组织、监督与验收

专业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为了明确各部门在建设过程中的工作职责和顺利完成各项建设目标,现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监督与验收等环节规定如下:

1.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后勤管理处、信息与网络中心、图书馆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预审各项建设措施、建设工作中有关“人、财、物”的统筹规划、监督各项建设措施的落实。

2.学校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对名牌专业的建设,学校将根据陕西省教育厅有关“名牌专业的评价标准”投入专项经费,重点建设。新设专业的图书资料、实验室等办学条件,在坚持全校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行专项经费投入,优先保障。

3.各学院是承担新设专业建设工作的主体。各学院(1)应当成立学院院长牵头,由专家组成的建设工作小组;(2)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的建设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每一项建设措施都应当明确具体,建设目标应当量化和明确完成时间;(3)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专业建设的工作会议,会议情况向“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进行书面汇报。

4.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将支持专业建设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凡经校“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审议通过的各项建设措施,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全力配合。对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建设措施和目标,各部门必须做出明示,明确相关配套措施和物质保障的到位时间,如果不能按时到位,必须及时向“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进行汇报。

5.教务处具体负责建设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和监督指导工作。教务处(1)分层次起草各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情况的验收评估;(2)及时将各学院提出的有关建设情况和问题向“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进行汇报;(3)检查和督促各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将每学期的检查情况向“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进行书面汇报。

6.验收评估是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专业的评价验收指标体系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多媒体教学的意见

多媒体教学是指合理利用多媒体设施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特有的化繁为简、直观、形象、传输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等方面优势,日益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必要工具。近年来我校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日益成熟和完备,为了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整体提高我校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相应的多媒体开发软件编辑而成的、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它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信息的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教案、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电教片和流媒体等。WORD文稿或电子版教材不属于多媒体课件,运用WORD文稿讲授不属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二、教务处、人事处应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和提高教师多媒体使用技能和课件制作水平,力争三年内使我校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均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三、学校支持各教学单位也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引进国家统一开发的成熟的多媒体课件。具体办法由教务处制定。

四、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研制开发适用性强、具有创新性的多媒体课件,并对教师自主开发研制优秀课件予以奖励。

五、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使用采取渐次推开的办法。凡我校立项建设过的优秀课程、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教学,必须率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它作为合格课建设的课程以及选修课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六、各学院应加强管理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从现在起三年内使各专业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数由15%提高到50%以上。

七、学校网络中心对需要在网上运行的多媒体课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八、本意见解释权属教务处。

九、本意见自2004-2005学年下学期起实施。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双语教学的意见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外向型人才,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双语课教学工作的精神,通过提高我校双语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关于进一步落实双语课教学课程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意见。

一、双语课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总授课学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双语课教学肩负着学科促进和外语提升的双重任务,其中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学校各职能部门应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双语课教学对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积极为双语课的开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要加强双语课师资队伍建设。各学院应与学校人事主管部门积极合作,制定好相关专业的双语课师资建设计划。学校首先应充分挖掘外语优秀的专业课教师的潜力,调动他们开设双语课积极性,同时要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在国内专门院校进修或出国专攻外语等形式,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部分具备条件的专业可直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本科课程。

三、要因材施教,科学地组织双语教学工作。实施双语课教学的各专业要从实际出发,在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授课对象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方面展开充分的论证和实践,力争使双语课教学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四、要按照先试点、后铺开,先部分、后整体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学校要求金融、法律等专业率先试点,近期双语课应达到所开课程的10%,其中五个法学院各应至少各应开出1门,金融专业达到3门,在三年内,以上两个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达到该专业所开课程的15%以上。其他各类专业也应当从实际出发,探索性地开展双语教学,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三年内至少使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本专业所开课程的5%。

五、学校为双语教学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证。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学校除了按课程建设有关经费投放办法提供每门课1-1.5万元的经费支持外,对双语课教学的教师的授课课时按2.0系数计算。各学院在学校经费支持的基础上,也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六、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我校的外语教学水平,为双语课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七、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应在图书资料采购、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双语课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八、双语课教学原则上由教务处进行宏观规划和布局,各学院制定具体计划并进行建设。

九、学校应当加强双语课教学在师资队伍、教材选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切实保证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具体办法由教务处另行制定。

十、本意见解释权属教务处。

十一、本意见自2004-2005学年下学期起实施。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我校的教学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制订、修订、执行和调整修改,必须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

第三条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各教学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在人才培养的一个培养周期(即一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内,一般不得变更;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修改的,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和要求办理。

第二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

第四条 申报新专业前,应制定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人才培养的一个培养周期后,根据需要作一次全面修订。第五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应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各专业所在学院具体负责,其中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由教务处协调专业所在学院统一进行。

第六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应广泛征询教师和学生意见,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第七条 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教务处提出制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文件形式发至各学院;

(二)各学院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本学院各系(教研室)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拟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各学院组织专家对本学院各专业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议、修改,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报教务处;

(四)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最后修订意见,各学院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定稿后报教务处。

(五)教务处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报主管校长审阅后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通过,并经校长办公会批准后,录入综合教务系统,并印发各学院执行。

第八条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规格(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方式(包括主干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学习与素质拓展等);

(四)毕业学分要求;

(五)学制与修业年限;

(六)授予学位的名称;

(七)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学程分配表。

第三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第九条 各学院必须严格执行学校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任何学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不得拒绝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也不得截留不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务处负责协调、监督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第十条 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由相关学院归口承担,并负责组织教师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周志。

第十一条 每学期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学期前6周,教务处组织各学院核对、确认下一学期各专业教学执行计划;

(二)第8-10周,教务处组织各学院落实具体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教务处于第17周期末考试前完成排课、选课等工作,形成课程表,印发各学院,并由各学院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学生。

(四)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在正式上课前编制好本课程的教学周志,经主管院长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二条 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各学院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大纲、教材及必要的教学条件,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据此进行教学管理。

第四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改

第十三条 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之后和执行过程中,凡更改课程名称、增减授课学时、学分,更改课程的开设时间,增开、停开课程以及变更课程性质(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属性的调整)而导致课程结构的变更等情况,均属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第十四条 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新一届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印发之前,或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间的前一学期第6周之前进行;其它时间不得变更。

第十五条

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按以下程序和权限进行:

(一)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修改事宜由相关学院组织论证,形成书面报告,经主管院长审批后报教务处。

(二)属于个别专业选修课设置和课程顺序调整的,由教务处主管处长审批。

(三)属于较大面积专业选修课调整、或通识选修课和必修课调整、或授课期间课程设置调整的,由教务处审查,报经主管校长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 凡未按上述规定报批而擅自更改人才培养方案者,均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各专业。第十八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教务处。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

本科学生课外素质学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西北政法大学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西北政法大学关于修订完善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我校2005年修订后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规定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完成课内(指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积极参与各项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至少取得10学分方可毕业。为了规范课外素质学分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获取课外素质学分的主要项目为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校园文化活动、体育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水平测试、行业证书、社会活动等,具体项目内容及记分标准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制定。

第三条 课外素质学分以谁组织(活动)谁授予(学分)为原则,主要授权单位包括各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科研处、团委、体育部等。

第四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年应取得课外素质学分2学分以上。每学年度未达到课外素质学分的最低要求者,不能参加本学年度的综合奖学金及校、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毕业前未取得10个课外素质学分者,视同未完成总学分,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第五条 课外素质学分的日常管理由校团委负责,各类授予课外素质学分项目的具体执行细则由校团委制定,报教务处审核并同意后实施。

第六条 课外素质学分的日常管理经费从学校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中列支。校团委应于每年12月10日前提出次年度日常管理经费预算报教务处审核。

第七条 每年五月一日前,校团委应向教务处实践实验科提供应届毕业生的课外素质学分成绩登记表一式两份,作为应届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重要内容。

第八条 各学院及各课外素质学分授权单位应加强对授予课外素质学分工作的管理,教务处每年对应届毕业生课外素质学分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格或弄虚作假的学生,取消其毕业资格,对不负责任的课外素质学分授权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第九条 各种新增授予课外素质学分的项目,须由组织单位提出申请,校团委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后,方可增项并实施。

第十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教务处。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起实施,相关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本科学生辅修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西北政法大学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西北政法大学关于修订完善我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西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辅修制是指学校允许学生在主修专业修业年限内,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同时,根据个人志趣和学校规定的条件,自愿选读一个辅修专业,毕业时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学生修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后,应能掌握辅修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条 辅修专业的设立应以现有学科专业为依托,具备必要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实际,学校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四大学科门类内设立辅修专业。其中法学学科设法学专业,由教务处会同法学各学院,商定具体办理办法;经济学学科所设专业由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管理学学科所设专业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文学学科所设专业按照所属二级学科分别由新闻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主办。

辅修专业的日常教学管理由主办学院负责,教务处负责宏观指导、协调、监督。

第四条 辅修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由主办学院和教务处共同制订,其课程设置应以掌握该专业专科层次要求为基本规格,配置该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具理论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总学分在35-40学分之间(其中授课学时不低于595学时),在3-4个学期内完成学业。

第五条 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必须是在校的本科学生,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主修专业第一学年各门课程考核成绩全部及格,且须跨院辅修。

第六条 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第3-4周;由学生本人填写《西北政法大学辅修专业申请表》,经学生所在学院和辅修专业主办学院的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并向主办学院一次性缴纳辅修费后,统一由主办学院报教务处批准,方可取得学籍。

原则上不足30人不开班。

第七条 辅修费主要用于教师课时津贴、教学管理费等;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第八条

辅修专业的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星期

六、星期日。

第九条 学生修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西北政法大学辅修专业证书》。

第十条 教师承担的辅修专业课程,属计划外教学工作量,不列入学校编制任务。第十一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教务处。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1-2002学年起施行。

本科教学教师课堂讲授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课堂讲授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讲授内容应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其内容体系,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制定的,其核心是专业培养目标。因此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选择和组织讲授的内容,应当从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出发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逐层分解。

二、讲授内容应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1.在讲授中,对于每个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的阐述,都必须在观点上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都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做出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概括,准确使用科学概念。

2.讲授必须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举例恰当。

3.除了讲授教学大纲及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适当介绍不同的观点与学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课堂讲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的关系。

三、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要求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阐明基本原理,使思想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讲授方法要有艺术性

1.讲授语言必须规范、清晰、简练、准确、生动,避免使用生僻晦涩的名词术语、冗长而易于曲解的句子。

2.板书字迹清楚,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3.讲授态度从容、认真,仪态端庄,衣着朴素、得体。

4.注意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及案例教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五、本要求解释权属教务处。

六、本要求自1997-1998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

教师调、停课及教研室调换任课教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教师调、停课及教研室调换任课教师的工作程序,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科教学课程表一经正式确定,除学校统筹安排需要进行调整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变动。

第三条 课堂教学工作是任课教师的首要工作职责,教师从事其他活动不应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校内本科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任务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证本科教学。

第四条 教师因病、因事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执行课程表,相关教师和教研室应按规定条件和程序申请调课、停课和调换任课教师。

“调课”是指任课教师申请调整课程表中的授课时间或地点。“停课”是指任课教师申请临时停上课程表规定的课堂教学。

“调换任课教师”是指教师因病、因公出差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承担原定教学任务,相关教研室申请另行指派任课教师。

第五条 教师申请调、停课和教研室调换任课教师应提前两天办理完毕相关书面申请手续。教师申请调课由教务处负责审批;教师两次以内(含两次)的停课申请和教研室申请调换任课教师,由教师、教研室所在学院(部)负责审批,教务处备案。

第六条 调课

(一)下列情况下教师可申请调课:

1、课程安排与教师进修、深造的时间冲突

2、教室的设施条件达不到教学要求

3、教学时间安排过于集中

(二)调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第1-2周不予调课,第3-5周办理调课申请。第5周后除非教室设施条件达不到教学要求,否则不予调课。

2、一周多次课的课头,两次课之间至少应当间隔一天。

3、教学任务一旦落实,不得拆分或合并课堂。

4、必修课不能调至晚上。

(三)申请调课的程序:

1、教师申请调课时应填写《调课申请表》,调课事由须详细明确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

2、教师所在教研室主任和教学院长(主任)对调课申请逐级审核并签署意见。

3、教师本人持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到教务科办理调课手续。

4、教务科对调课申请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

5、调课结果由任课教师通知学生,教务科将调课通知张贴于教学楼。第七条 停(补)课

(一)下列情况下教师可申请停课:

1、因病无法授课

2、因公出差无法授课

3、其它客观的、无法协调的原因

(二)停(补)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每一个课头每学期申请停课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确因情况特殊必须停课两次以上的,教师应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教学院长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

2、教师应在停课结束后4周内完成补课工作。

(三)申请停课的程序:

1、教师申请停课应填写《停课申请表》,停课事由须详细明确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

2、教师所在教研室主任和学院教学院长(主任)对停课申请逐级审核并签署意见。

3、教师本人持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到教务科办理停课手续。

4、教务科对停课申请进行备案。

5、教务科将停课通知单张贴在教学楼前,通知学生。

(四)补课的程序:

1、教师到所属学院(部)教务办公室领取《补课表》,经与学生商定补课时间后向教务科申请补课教室。

2、教师完成补课任务后填写《补课表》,经上课班级学习委员(学生代表)签字确认后,由本人持补课表到教务科办理销假手续。

第八条 教研室调换任课教师

(一)教研室调换任课教师的条件:

1.一门课的任课教师因病、因公出差或其他客观原因停课学时达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学时以上(含四分之一),相关教研室应当调换任课教师。

2.经教师所在学院(部)检查评估,该教师不具备承担该课程的授课能力或资格,相关教研室应当调换任课教师。

(二)申请调换任课教师的程序:

1.教研室填写《调换任课教师申请表》,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 2.学院(部)教学院长(主任)审核调换任课教师的申请并签署意见。3.教师本人或学院(部)教务秘书持申请表前往教务科办理调换任课教师手续。4.教务科对调换任课教师申请进行备案。

第九条 各学院(部)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调、停课及调换任课教师申请进行审核;各学院(部)教务办公室应做好调、停课(补课)及调换任课教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并督促教师及时补课。

第十条 教师停课后未按规定时间完成补课的,教务处将予以通报批评;未经批准擅自调、停课、调换任课教师的,按《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处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3日起正式实施。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本科学生选课管理办法

第一条 各专业教学计划均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必修内容。选修课包括限制性选修课与任意性选修课两类。限制性选修课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修的课程,一般为专业课程;任意性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在全校范围内选修的课程。

第二条 学生依据本专业教学计划,在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中自主选择所学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

第三条 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必修课均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对于分档开设的必修课,学生应按照“选高不选低”的原则进行选读,即该门课程学分低的专业的学生可于学分高的专业选学该门课,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分;反之,该门课程学分高的专业的学生不得于学分低的专业选学该门课。

第四条 学生选课时,要严格遵循“先修后续”的原则,即先选修先行课程,再选修后续课程。先行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得选修后续课程。

第五条 学生选修课程要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学分数要求,即须修满每学期的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数和最低总学分数。在本科学制年限内(一般为四年)确实难以完成规定学习量的,经批准,可以延长不超过两年的学习期限。

第六条 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跨专业、跨年级多选其它有关课程;但每学期修读的课程总学分数一般不得超过28学分。

学生如选修不属于本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毕业时不计入总学分。

第七条 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严肃认真,不能草率行事。凡经选定的课程,不得擅自更改,否则成绩无效。

第八条 选课程序如下;

(一)每学期第十四、十五周,由教务处公布下学期《选课手册》。

(二)学生选课前必须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在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安排,并按《选课手册》上规定的时间上机选课。

(三)选课流程分三个阶段:预选、正选、补退选。

1.预选阶段:基本选定下学期课程,预选过的课程在正选时具有优先权。

2.正选阶段:对预选人数超过规定课堂容量的课堂,正选时由系统进行随机抽签,以确定每位学生最终上课的课堂。对预选人数不足30人的课堂,正选时关闭,由教务处会同有关学院通知学生另行选课。

3.补退选阶段:对于各种原因造成必修课漏选、误选、选修课未选够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等情况,学生可在补退选时修正。无正当理由未参加预选和正选阶段的学生不得参加补退选。

(四)正选结束后,学生可登录教务处网站查询和打印自己的课表。

第九条 凡未参加选课的学生,不得参加课程的考核,否则成绩无效,不计学分。第十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教务处。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1997-1998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

教室管理办法

教室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加强对教室及其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促进教室使用管理的合理、高效,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室使用范围

1.各教学单位正常的课程教学活动。

2.各教学、科研单位举办的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学术性活动。3.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组织举办的管理会议、报告等活动。4.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社团性学术、学习交流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教室从事商业性宣传、促销等活动;不得利用教室举办与教学楼教学氛围不适宜的其他活动。

二、教室使用申请

1.正常的课程教学使用的普通教室由教务处统筹安排;正常的课程教学如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室的,相关教研室或课程负责教师应在本学院下发的“课程教学任务书”上备注说明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规格等要求,学校教务处在排课时统筹安排。

2.各教学单位、科研单位、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组织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需要使用教室时,应在活动前两天填写“教室使用申请表”并注明要求,由所在单位教学管理部门或主管领导签署使用意见,提交教务处教务科统筹安排。教室确定后,教务科向使用者开具“教室使用通知单”,教学楼管理人员按照该通知单安排使用。

3.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学术和交流等活动,需要教室的,应在活动前两天填写“教室使用申请表”并注明要求,由该社团、组织主管部门负责人签署使用意见,提交教务处教务科统筹安排。教室确定后,教务科向使用者开具“教室使用通知单”,教学楼管理人员按照该通知单安排使用多媒体教室。

4.申请使用人应在申请表中明确说明使用人、参加人、使用时间、活动内容以及教室的规格等。

5.教务处教务科受理教室使用申请时,依照本管理办法关于教室使用范围规定的排序优先满足,排序在后的活动不能影响排序在前的活动对教室的使用。

三、教室使用管理

(一)使用人注意事项

1.如有特殊的教室使用要求,使用人应在使用前向管理人员说明,以便管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

2.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人应在使用前对课件等电子文件进行杀毒处理,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私自安装或者卸载软件。

3.使用人在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过程中,应规范操作电脑、投影等设备,使用完毕,将所有设备关闭后方可离开。

4.使用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教室设施、设备以及软件故障的,应告知管理人员并进行登记,以便及时调整或维修。

5.使用人应维持教室内的秩序,避免影响教学楼内的其他教学活动。

(二)学生注意事项

1.学生进入教室,不能穿拖鞋、背心等,不得携带食物等进入教室,保持环境卫生。2.学生应爱护教室的设施、设备,不得在桌椅、墙壁等上面涂写乱画。3.学生不得在教室内打闹、冲撞,以免损坏设备。

4.学生不得擅自进入多媒体教室内的操作台,使用或者移动相关设备。5.学生损坏教室设施、设备的,应按照维修或者购置的费用额度进行赔偿。

(三)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管理人员只负责按照教务科安排或者通知为使用人提供多媒体教室。

2.每学期开学前三天,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教室的设施、设备等情况进行检查,并配合专业人员对对媒体教室的电源、设备以及软件安装、运行情况进行维护。

3.管理人员应按照教务科的安排或者通知,在使用人到达教室前十分钟做好教室使用的准备工作。

4.管理人员应不定期的对教室的使用、设施以及设备运行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处理或者报告教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管理人员在教室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做好话筒、供放、多媒体设备等的整理和卫生清理,并及时上锁。

6.每学期结束后,管理人员应及时整理教室内可移动设备并送交统一保管。

四、教室维护

1.教室的日常使用管理、维护等由教室管理人员负责。2.教学楼内(包括教室)的环境卫生由后勤集团负责清理。

3.多媒体教室的专用设备、电脑软件和程序的维护由教务科聘请专业人员进行。4.教室设施、设备的硬件故障或者损坏由教务科申请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专项维修或者购置。

五、本办法解释权属教务处。

六、本办法自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

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秩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实验教学是指独立设课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中的实验环节(统称实验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合理构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条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条 实验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与课程目的的一致性,吸收科技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逐步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建立科学、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二章 实验教学计划

第五条 实验教学计划是学院组织和实施实验教学的基本文件,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学院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实践、实验课的设置、学时数的分配、教学进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安排。

第六条 实验教学必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规定的实践、实验时数,分学期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计划填报程序如下:

1.由各课程(含实验)主讲教师于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向课程所属学院教务办公室提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并填写实验教学计划表(教务处统一印制);

2.各学院教务办公室将教师填写的实验教学计划表汇总后交实验室复核;

3.各实验室对教务办公室提供的实验教学计划表,根据本实验室人员、设备等实际情况复核确定本学期可以开出的实验项目,之后将复核情况填表签字后返回各学院教务办公室;

4.各学院教务办公室将各实验室复核后的实验教学计划表汇总后报主管教学院长签字批准后送教务处审核备案。

第七条 实验室、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教学计划组织和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共同维护实验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更改。确因教学改革需要调整实验教学计划的,须提前一学期向教务处申报,经审查核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章 实验教学大纲

第八条 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指导书)是开展实验教学的依据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文件,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实验课程和实验课时,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或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详细、明确实验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九条 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及整体优化原则,应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为核心,既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十条 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

1.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2.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与特点;

4.选定实验项目的原则,必做和选做实验的划分; 5.实验项目和学时分配,规定每个实验项目应达到的要求; 6.采用的实验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 7.实验教学考核的办法和标准。

第十一条 实验教学大纲须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的论证与审查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十二条 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若实验教学大纲中设置的实验项目需更新和增减变化,其实验教学大纲应及时进行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原则上每两年修订一次。实验教学大纲修订前,新开实验项目可作为选修实验项目开出。

第十三条 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二以上或学分在1学分以上、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应当单独设立实验课。单独设立实验课须在具备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后可由教师或教研室(研究所)提出,实验室同意并由主管院长初审后报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报主管校长或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设立。

第四章 实验项目及其设立

第十四条 实验项目是支撑实验课程的核心,是实验开出的基本依据。实验项目的设置情况反映了该实验课程的水平与质量,也是实验课程先进性的体现。实验项目类型按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进行分类。

第十五条 实验项目的开设必须与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一致,不得随意缩减和更改。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减或调整实验项目,应由课程所属教研室(研究所)或实验室提出申请,主管院长批准签字并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方能对学生开出。未经教务处批准同意而随意增减或变更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项目的以教学事故论处。

第十六条 对拟开或新开的实验项目,应由实验指导教师预作或试作,并提供试作记录、试作报告、实验教学大纲(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后由教师提出申请,经实验室主任审查、主管院长主持论证,填写新开实验项目验收单,然后报教务处审批通过后,方可列入教学计划并同时编入实验教学大纲。

第十七条 新开实验项目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1)增减或调整实验项目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2)实验项目与所属课程的内在关系、作用与创新性;(3)师资配备与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

(4)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验试作记录及实验报告、考核办法等教学资料的编写情况。

新开实验项目的申请表格及论证报告格式由教务处统一制定。

第五章 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十八条 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必修实践环节,学生不得免修。实验教学环节应当进行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第十九条 实验指导人员资格

1.实验主讲人员应由讲师、工程师及其以上职称、有经验的人员担任。

2.实验指导人员可由教师或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可作为实验辅助指导人员参与实验指导工作。

3.实验所属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当参加实验教学指导。初次指导实验的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试做、试讲,经实验室主任和有关技术人员评议认可后,方可进行实验教学指导。

第二十条 实验指导人员职责

1.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包括教案、实验物品及仪器设备检查)。

2.严密组织实验过程,实验中认真巡查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和纠偏。3.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和作业,做好实验成绩的考核和记载;对不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应退回重做。

4.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改革陈旧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5.做好实验教学指导记录,及时整理实验教学档案资料并妥善保管。

6.实验指导人员在遵守实验室各项制度、爱护公共财物等方面,应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对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不听指导的学生,指导教师有权停止其实验。

第二十一条 学生第一次上实验课,指导教师必须向学生宣讲《学生实验守则》及有关规章制度、安全事项等。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又不听从指导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责令其停止实验,并另行安排时间通知学生补做。对于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负责任而造成的仪器设备损 49 坏或安全事故,将追究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如发现学生损坏仪器设备、工具或私拿实验室公物,应予以追究,轻者批评教育,严重的应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罚或赔偿。否则,将追究实验室指导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实验课程的考核,应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原则上以考试为主,非独立设课的课程实验原则上以考查为主。考核的形式可采取笔试、答辩、操作等多种形式。考核成绩应从学生平时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处理、实验报告撰写及实验考试、考查等方面综合评定。

第二十三条 实验教学档案是实验教学活动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是考核实验教学效果、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教学经验、研究实验教学规律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实验教学评估、实验人员考核、评优等工作的凭证材料。各级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室人员要在本职工作范围内认真积累、整理和归档。

第二十四条 实验教学档案包括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和材料、学院与实验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资料及其他资料。主要包括;

1.实验教学计划安排表(包括变动情况)、实验教学课程表; 2.历年实验室人员及实验教学人员情况;

3.历年(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讲义、实验指导书; 4.实验试作、试讲记录;

5.实验项目表、实验项目卡片、设备使用记录表、设备维修登记表等; 6.实验设备改造及实验内容、方法改革; 7.历年(届)学生实验报告。

8.《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品管理制度》、《贵重仪器设备上机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及主要仪器设备使用说明。

第二十五条

教务处根据各实验室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的需要,核定实验教学经费。对没有实验教学任务或有任务而未按时填报实验教学计划的,不予核拨实验经费。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只适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各实验室承担的本校其他类型学生的实验费用从其他相应的经费中开支。接受外单位的实验和试验,需经主管部门认可,才能进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教务处。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

第二篇:行政管理制度文档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 员工行为规范

根据公司管理需要,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行政管理制度,达到提升企业全新形象的目的,保持企业成长的活力和稳定,使得企业在市场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规范全体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精神面貌,树立公司良好的对外形象,特执行此规定。此规定适用于北京乔迪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北京鸿诚祥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全体。

一、管理与组织

(一)本规定由行政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检查和监督执行。

(二)各部门经理有对本部门员工行为是否规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并逐级赋予连带责任。

二、仪容仪表

(一)全体员工仪表应需端正、得体、干净、平整。

(二)头发要保持清洁,梳理整齐,请不要留怪异发型和颜色;

(三)男员工不得留长指甲,发不过耳,不留胡须。

(四)女员工上班提倡化淡妆,要体现整洁健康的形象,饰物的佩戴应得当,不得浓妆艳抹,不用香味浓烈的香水。

(五)衬衣领口、袖口要整洁,不得卷起。

(六)出席重要场合要符合着装要求,大方文雅得体。

(七)上班前不得喝酒或吃有异味的食物,口腔保持清洁。

三、着装佩戴

(一)员工在工作时间内请着正装,标准为: 男士西装:黑色西服套装,以不易起皱的面料为最佳; 衬衫:白色长袖衬衣; 皮鞋:黑色、神色的皮鞋;

女士西装:黑色西装外套、白衬衣及黑色西裤或裙裤; 皮鞋:黑色皮鞋;

(二)夏季男士可不穿西装外套,可只穿款式简单的白色长或短袖衬衣,应穿长西裤系皮带,款式颜色庄重得体。

(三)夏季女士着装应以庄重、大方、得体的职业套装为主,白色长、短袖衬衣,黑色短裙或者黑色西裤。

(四)佩戴要求

工作时间内,工作人员不论是谈判客户、办公室内办公还是总部办事,所有人员应佩戴公司工作证和领带。

违反如上着装和佩戴要求,当事人罚款200元,主管经理罚款500元,中心店经理罚款1000元。

五、接打电话

(一)接打电话是我们与客户交往的重要途径,个人的形象就是公司的形象。员工在日常的接打电话要给对方以良好的形象,更好地表现公司员工的文化修养及素质,也是外界对公司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等留下良好印象。

(二)基本要求:电话铃响三声之内接起电话;

1、接打电话,先说您好,并主动报出部门、姓名。

2、通话言简意赅,时间不宜过长。

3、邻座没人时,请代接电话,有事倾斜留言条,并及时转告。

4、尽量减少私人电话,严禁拨打信息台电话,严禁用办公电话打接私人电话。

六、其他行政管理制度

(一)员工应言语、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端正;

(二)严禁在公司内打架斗殴,互相吵骂;违者,立即辞退。

(三)公司内与同事相遇应点头表示致意,同事以姓名或职位称呼;客户以先生小姐称呼,并使用普通话,如果客户变为熟客应当以“大哥、大姐、大叔、大妈、大爷、奶奶”为亲近称呼;

(四)站姿要挺拔,坐姿要端正,走路要平稳不得拖拉散漫。

(五)进入办公室应轻轻敲门,听到应答后再进,进门后回手关门不能大力粗暴。

(六)请不要在办公室内、走廊或通道内奔跑、大声叫喊、高谈论阔。违者,应当说服教育,通报批评。

(七)办公室内不得在电脑上玩游戏、看影碟、做与工作无关的事。违者,当事人罚款50元,主管经理罚款200元,中心店经理罚款500元。

(八)请保持个人办公位整洁,办公桌椅、计算机表面不能有灰尘,物品要摆放整齐,办公区请不要随便张贴,请不要在办公区堆放资料、纸箱等物品。

(九)有事离开或下班离开办公位时,请将座椅推入办公桌下,关闭机器电源,收好所有资料和文件,最后离开者请关闭电灯、门、窗空调等。

(十)除指定地点外,在公司任何地方都禁止抽烟,门店15米内不得吸烟。违者,当事人罚款50元,主管经理罚款200元,中心店经理罚款500元。

(十一)无特殊事由不要带家人、亲属、朋友到公司场所。违者,当事人罚款50元,主管经理罚款200元,中心店经理罚款500元。

(十二)员工外衣请指定悬挂在指定的地方,不要随意摆放。

七、办公室卫生管理细则

(一)为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推进公司日常工作规范化、秩序化、树立公司形象,特指定此卫生管理准则。

(二)办公室所有人员都要讲卫生,做到办公室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严禁随地吐痰,杜绝脏、乱、差现象。

(三)办公室环境卫生管理由办公室人员负责,所有人员按照卫生安排表,每天打扫卫生,保证门店办公室和接待区内干净整洁。

(四)当天负责卫生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分工合作,尽职尽责。

(五)保持地面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

(六)门窗玻璃应当每天擦拭,保持干净、无尘土、清洁、透明。

(七)办公桌及桌上的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有序、合理,桌椅随时保持清洁,无尘土,无破损。

(八)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表面无尘土,污垢,墙壁无灰尘,墙上不乱挂物品。

八、电话使用规定

(一)为了提高公司办事效率,节约办公经费,保证通讯联络,结合公司实际,特指定本规定。

(二)公司电话主要用于业务开展与外部交流,禁止在电话中闲聊,严禁拨打私人电话,声讯和信息电话。违者,当事人罚款50元,主管经理罚款200元,中心店经理罚款500元。

(三)拨打长途电话应尽量长话短说,简明扼要,不得抱电话。

(四)公司业务电话尽量避免接私人电话,接听私人电话尽量长话短说,一般应控制在3分钟内。

(五)业务员拨打所属各自固定业务电话,不得共用、混用、它用。

九、考勤

(一)员工正常上班时间早上九点,办公区大门务必提前半小时开放,各部门经理应当提前安排好开门人员,不能如期开门者;违者,主管经理罚款300元,中心店经理罚款800元。

(二)到达指定上班时间,员工要及时开展早会及总结工作。

(三)严禁迟到早退,凡事迟到者,将以罚款的形式处理; 业务人员迟到早退:罚款30元; 部门经理迟到早退:罚款200元; 部门经理以上人员:罚款500元; 每月累计迟到次数超过5次,直接辞退。

十、会议制度

(一)行政例会

1、部门行政例会每周一晚上7点准时进行;

主要解决门店卫生管理、迟到早退、员工形象、部分服务形象、员工精神面貌、部门办公室管理、内部员工矛盾等问题。

2、区域行政例会,每月第一个星期一6点准时召开,主要解决区域卫生管理、迟到早退、员工形象、部分服务形象、员工精神面貌、部门办公室管理、内部员工矛盾等问题。

3、公司行政例会,每月1—2日根据情况通知安排。主要解决公司各部卫生管理、迟到早退、员工形象、部分服务形象、员工精神面貌、部门办公室管理、内部员工矛盾等问题。

(二)业务总结会议

1、部门业务总结会每天晚上7点准时进行;(又称晨会)主要总结:(1)部门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要把好的优点拿出来分享,不足加以改正。(2)制定第二天工作目标和计划,责任到人,落实到事。(3)研究第二天工作的重点,主要研究的解决的单子和问题,制定第二天工作的重点和营销计划等。(4)其他业务工作和业绩的考核等。

2、区域业务总结会每周周末晚上7点以后进行; 主要总结:(1)区域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要把好的优点拿出来分享,不足加以改正。(2)制定下一周工作目标和计划,责任到人,落实到事。(3)研究下一周工作的重点,主要研究的解决的单子和问题,制定下一周工作的重点和营销计划等。(4)其他业务工作和业绩的考核等。

3、公司总结会每周10、20晚上7点进行;

主要总结:(1)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要把好的优点拿出来分享,不足加以改正。(2)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计划,责任到人,落实到事。(3)研究下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研究解决落实责任制的问题,制定下阶段的工作的重点和营销计划等。(4)追究本阶段业务责任落实不好的经理和区域经理的责任,究其原因,查找不足,达到效果的目的。(5)其他业务工作和业绩的考核等问题,下达下一阶段任务工作。

(三)月总结会和任务部署会议

部门、区域、公司逐级召开,制定月工作目标、计划、落实责任制,淘汰各级不合格人员,选拔晋升优秀人员等。

(四)季度总结会议

(五)半年工作总结

(六)年终总结会

第三篇: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一、奖励制度

1、工作中的改革、创新被采纳并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奖励100—500元;

2、发现重大问题并及时解决,为公司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奖励100—500元;

3、工作中任劳任怨,却遭他人无理排挤、打击,但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奖励200元;

4、发现有损公司形象和利益的行为,5、一年中,连续5次获奖励,年终再次给予5次奖励的总和。

二、惩罚制度

1、对公司不忠实,谎报情况及散布流言蜚语的,开除。

2、对公司及公司的职工(包括管理者)的缺点及错误不能正面提出而私下进行议论的,解聘,情节严重者开除;

3、私做交易而谋求非法收入的,开除。

4、由于对公司职能部门及有关人员在行使权力时不能理解又不通过正常渠道申诉,或由于其它任何原因,而擅自对其他职工及人员扬言“不想干了”等类似语言的,解聘。

5、对客户的疑问不解释、不解答、不落实的,罚款20—200元/次;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同事拜托的事无回话的,罚款20—100元/次。

6、有意怠慢工作或工作不努力的,解聘;未能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发现公司财物受损、丢失而不管不问的,解聘。

7、应急情况离开,未交接好自己手头工作而又没向公司汇报的,罚款20元/次。应急请假、正常请假及正常调休,在自己安排的天数内,不能如期回公司又未补办手续的,视同擅自离岗。上班时擅自离岗的,罚款20元—200元/次。

8、工作时谈论与公司无关的话题、说风凉话及冷言冷语的,罚款20元—50元。

9、管理人员如采用正确的手段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及对自己提出批评的职工采取不理智的态度、泄私愤或打击报复时。罚款20元—200元/次,并免职同时解聘,情节严重者开除。

10、在汇报工作时报喜不报忧,对同事及上级进行

11、上班时,工作有工作的样子,走路有走路的姿势。对丢三落四的工作方法和吊儿郎当的走路姿势,公司将提出严重的警告,五次不更改,解聘。

12、员工在工作时无意中犯了错误而能主动向主管人员承认的,象征性地处罚1元钱;对企图隐瞒错误的要从重处罚。

三、考勤制度

1、公司员工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和旷工。

2、公司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原则上每周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42小时,每日正常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时工作如有加班在2小时内不支付加班工资。

3、上下班认真填写考勤记录,实行上班签到、下班签出制度。上、下班考勤记录由办公室

负责统计,并于月初将上月考勤情况及时报送财务部作为扣发工资、支付加班工资和发放满勤奖的依据。

6、迟到、早退超过五分钟则一次扣款2元,超过10分钟则一次扣款4元,超过三十分钟扣半天工资,超过一个小时的视为旷工一天,一个月累计迟到达三次视为旷工一天,旷工一天每次扣50元,每月旷工三天当自动离职。

7、公司实行月满勤奖和年满勤奖制度。每月上班28天为满勤,月满勤奖为50元/月,连续12个月满勤为年满勤,奖为600元/年,经考核达到满勤标准的员工满勤奖年终公司一次发放。

8、上班外出办事需要向办公室或部门经理讲明所去地点、时间、所需办事宜,如有不相符而影响工作的按旷工处理,上班时间无事不离岗、不串岗、不做与工作无关之事。

四、休请假制度

1、公司建立调休、请假制度。部门经理以上人员休假、请假半天、员工两天以上(含两天)应提前半天向总经理报告,履行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离岗;部门副经理、一般员工休假、请假两天由部门经理视工作情况予以审批;所有休假、请假均由办公室进行登记。未请假离岗视为旷工。

2、每月工作平均天数为21.17天,加班计发工资、请假扣发工资以此标准计算。婚、丧假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女员工产假为30天,哺乳期内,上下班时间每天缩短2小时。

第四篇: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为公司更长远的发展,适应公司质量,规范公司行政事务管理行为,理顺内部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办事有秩序,工作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局面。

第一

会议管理制度

(1)

公司会议主要包括总经理办公会议、工作调度会议、全体员工大会、部门会议及临时会议等。

(2)

公司会议的组织者为行政处。

(3)

会议由行政处提供服务,做好会议通知、材料、会场、记录等各项服务,会议结束后,根据概况攒写会议纪要。

(4)

会议通知形式主要为电话通知,经理及以上人员应通知到本人,其他人员通知到部门,由各部门自行通知。

(5)

因故不能参加会议的必须向行政部说明理由。

(6)

部门有关会议如需行政处协助应提前通知行政处,以便统一作出安排。

(7)

参会人员在会议期间不可大声喧哗、不可来回走动,迟到、中途离席者应轻声入、出座位,尽量不干扰会议进行。

(8)

参会人员应保持会场整洁,不准随地吐痰,扔纸屑,会议结束后将座椅整理好。

第二

办公室用品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开源节流,规范办公用品管理,特做如下规定:

(1)

办公用品的采购、保管及发放归行政处管理。

(2)

每月月末行政统计各部门办公用品需求情况,并列出详细计划,分类(日常办公用品、印刷品、其他)填写用料计划单,计划本着“节省、实用、必须”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审核并制定计划采购及预算,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采购。

(3)

公司新到工作人员办公用品,行政部根据各部门负责人提供的名单和用品清单,负责为其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以保证新到人员的正常工作。

(4)

除正常配给的办公用品外,若还需要其他日常办公用品的,由使用部门填写<办公用品申请单>经行政处批准后方可使用

(5)

行政处要做到办公用品齐全、质优价廉、库存合理、开支适当为原则。

(6)

各部门物品领用人应本着勤俭节约的使用原则使用办公室物品,适合以旧换新的要以旧换新,行政处有权对各部门的领用情况予以审查和监督。

第三

办公设备(软件)更新、维护使用制度

(1)

公司办公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

(2)

各部门自行负责计算机的清洁工作。

(3)

办公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随时填写<办公设备更新(维修)申请单>通过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4)

办公设备需要更换部件时,应填写<办公设备更新(维修)申请单>经总经理审批后方可更换。

第四

员工行为规范

(1)

员工每天应提前5分钟到岗,并做好清洁和整理工作。每天抽出时间整理办公桌和抽屉,保持办公环境舒适和整洁。

(2)

在办公区内,禁止大声喧哗,在工作时间内严禁串岗,严禁讨论与工作无关的事宜,禁止上网聊天,玩游戏,严禁浏览与业务无关的书籍、杂志、报纸。工作期间不准化妆,吃零食。

(3)

严禁员工在工作时间打私人电话或接听电话时以聊天寒暄方式影响工作。

(4)

每位员工都有权利,有义务维护集体利益,爱护集体财产,严禁将集体财产局为私有。

本制度适用于石河子开发区万达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乌鲁木齐分公司

第五篇: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日常工作,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根据公司的管理办法,制定如下制度:

第一条着装仪表规范

1.1公司员工日常着装应以端庄大方、整齐清洁为标准。

1.2仪容要以干净、整洁、素雅为标准,不得浓妆。

1.3行为举止要文明、礼貌,不得打架,斗殴,酗酒,从事违法乱纪的活动。

1.4说话要和气、谦逊,要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为集体创造团结、友善的氛围。

第二条工作行为规范

2.1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集团公司及项目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2.2各部门员工应按时上下班(公司上下班时间为8:30-12:00,13:30-17:30),不得迟到、早退、旷工。临时有事外出必须向部门主管领导请假,经领导批准后方可离开。

2.3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接待来访和接听电话时要注意行为规范和文明用语。

2.5各部门应每天安排部员值日,注意保持室内办公环境和办公台面的整洁有序。

2.6上班时间不得干与工作无关的事。

2.7保守企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不准对外泄露与施工质量、技术、单价、资金及经理部管理等有关的事情。否则一经发现,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及行政处罚,严重的解除上岗合同。

2.8生活区内严禁随地乱扔、乱倒垃圾,严禁从窗户向外或从楼上往下倒水、扔烟头、纸屑、吐痰等。

2.9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停。

2.10爱护办公设备、仪器,节约使用纸张,能用废纸打印复印的不得使用新纸,严格按照办公室规定使用办公设备。

2.11每位员工都有权利、有义务维护集体利益,爱护集体财产,严禁将集体财产居为私有。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三条生活制度

3.1公司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工作时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3.5全体人员要从一言一行做起,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维护单位的整体形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3.7提倡文明向上的业余活动,但要有节制,不可沉迷影响正常工作。

第四条就餐制度

4.1开饭时间:中12:00晚5:30

4.2报餐时间:中11:00前晚5:00前

4.3全体工作人员都要按时就餐,无故延时就餐者,不能要求阿姨另外做饭。因加班或因工作外出办事不能按时就餐者,要通知炊事员预留饭菜。

4.4就餐人员要理解炊事员的辛苦,尊重炊事员的劳动。就餐时,如对饭菜不可口或有建议的,可向办公室反映,以便加以改进。

4.5众口难调,不能超标准要求饭菜质量,不能挑肥拣瘦,铺张浪费。

下载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编 行政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制度

    分享一家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借大家参考,行政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了加强公司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公效率,特制定本制度。2、本制度包括公司......

    行政管理制度

    芜湖市和蓄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版) 目录表 第一章办公管理制度 第二章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章公文管理制度 第四章安全保密制度 第五章公司印章管理制度 第六章......

    行政管理制度

    分享一家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借大家参考。一、总则1、为了加强公司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公效率,特制定本制度。2、本制度包括公司印鉴管理,办公......

    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部门间联系方式 部门间组合方法企业组织表 企业组织职能表企业机能组织表 企业各委员会会议一览表企业部门工作分析表企业人事决策权用表企业部门决策权用表企......

    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1 第一章公文、文件审批管理第一条公司的各类公文、文件、传真、报告和资料,由公司行政部负责管理。第二条收文、发文的签批管理(一)收文:各级政府......

    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1.关于下发公司印章使用管理办法 1.1公司公章使用管理制度总则 公章是我公司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公务活动,行使职权的重要标志。为加强我公司公章的管理,确保公章的......

    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章 印章管理条例 第一条第二条 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 第七条 第一节 总 则 印章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的重要凭证和工具,印章的管理,关系到公司......

    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部部门职责 职责细分 备注 1.日常办公事务管理 (1)企业各种日常办公事务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2)会议的组织、协调,会议内容的记录与传达 在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方面有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