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

时间:2019-05-12 07:1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

第一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

学习体会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魏自友

艺术创意课程集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为一体,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通过整个活动方案体系,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常用的艺术创意效果,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技法,能把数码相机上的照片导入到计算机里的指定位置。会利用专业的数字图形软件Art weaver等对所拍摄的照片的后期处理,并制作电子相册。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意让生活更精彩。艺术创意课程顺应学生成长的天性及特点,对学生实施良好的艺术教育,以最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创意能力,让学生不仅爱艺术,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充满了自由创作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创意活动课程在对照片进行艺术美化处理环节,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手机拍照,用美图秀秀可进行简单美化。这样使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师再讲解利用Artweaver Free 5处理照片时,学生易于接受,并快速掌握。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艺术创意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室外拍照环节,各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团结,集思广益,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景点,力争拍出艺术性强的作品。在后期处理时,要求对照片添加有创意的文字,要注重策略,开动大脑,合力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先对让本小组内各成员自我评价,推选出本组内的优秀作品,各小组间再相互评价,和经验分享。这样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同时,能做出优秀作品,也是作为优秀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

第二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是什么?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目标包括哪些?

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活动方式有哪些?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

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课时如何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老师们如何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如何对学生活动作出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

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

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做好写实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

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建立档案袋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开展科学评价

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各地各校如何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多措并举确保开设到位

各地和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课程实施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二是不断提高研修水平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三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按照《指导纲要》精神,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管理和指导的机构及专业人员,推动建立校际间及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实施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情况为重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各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强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活动主题汇总,供各位老师参考:

第三篇:解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解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 来源:教育部新闻办人民教育 2017-10-30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随小编一起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是什么?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目标包括哪些?

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活动方式有哪些?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课时如何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老师们如何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在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如何对学生活动作出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突出发展导向

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做好写实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

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建立档案袋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开展科学评价

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各地各校如何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多措并举确保开设到位

各地和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课程实施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二是不断提高研修水平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三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按照《指导纲要》精神,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管理和指导的机构及专业人员,推动建立校际间及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实施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情况为重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各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强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四、强调活动综合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背景,体现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经历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和实践体验过程,突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与其它各类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经验取向的课程、实践取向的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变革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克服应试教育局限性、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社会成长的必然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密切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能力、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段目标 1.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初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

·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

·了解并初步体验调查访问、实验观察、文献收集与整理等基本方法,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经历简单的劳动和技术实践,学会简易的设计与制作,能够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丰富劳动体验,懂得劳动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在3-6年级的基础上,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初步学会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等逻辑思维方法,完整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初步学会实验研究与观察、社会调查与访问、技术设计与制作、文献收集与分析的基本规范,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突出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各种逻辑思维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及其基本规范,切实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规划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形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正确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态度。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和学校实际,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地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注重能力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

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设计、科学建模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逐步学习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概念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注重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习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注意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要突出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负责任的信息伦理。

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方式,体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切实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初步学会各种实践学习的方法。其活动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主题探究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等。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实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各个阶段应有相对明确的活动任务和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明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

活动实施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体验、活动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交流与反思。在总结与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深化体验,提升感悟;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是相对的。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开展实践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般可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两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允许初中、高中学生个人独立开展活动,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组织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级平均每周3学时,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参照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纳入周课时计划,在保证每周至少安排1学时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活动的进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落实总学时的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尽量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地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状况。评价内容上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评价方式上要多样化,注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上强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通过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整体评价。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做好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工作。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督导。各省(市、自治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细则;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编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系列,统一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方可根据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开发具有指导性的课程资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二)中小学应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相关规定,开足开齐课时。要从师资配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指导与服务,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已有的专业设置或课程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培养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四)学校所在社区应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等场所的作用,为学生集体活动提供优惠或免费政策;社区有责任监督学生在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各地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中小学生顺利进入本地区各类公共场馆、教育基地、企 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

各地要重视并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编制、职称、待遇问题。要组织财政、社会保险、教育等部门,协同建立学生活动安全的保障机制。

下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李桂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草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最初的印象是在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知道了综合实践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心得体会2018.3(合集五篇)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培训心得 北戴河新区都寨小学 聂旺 2018年3月3日,在我们北戴河新区第一小学的大会议室内,新区教育局专门请秦皇岛市教研所综合实践教研员......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总结了前一段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 综合......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要......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点击数:1149更新时间:2010-9-26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材〔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