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教师读书活动优秀文章选集
读书学习丰富生活
青年教师读书活动优秀文章选集
松江区洞泾学校团总支
2010年10月
我的文化苦旅
谌贵芳
说起来很是汗颜,尽管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且是中文系毕业的,可对于余秋雨这位大腕级的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真正阅读了解却只是近几年的事。
还记得阅读他的作品期间,我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探寻人类文明的精神,他力透纸背的语言功底深深地让我景仰;可他的《借我一生》、《霜冷长河》让我也看到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文革”中的磨练,成名后别人的攻击更让我看到了这位文化名人心灵的高贵和人格魅力的耀眼!
2002年,在老家工作了六年的我举家迁来上海,跻身于上海教书育人的这块土地。在发达地区,面对一个个思想鲜活、个性张扬的现代学生,面对汹涌而来的教育改革大潮,我有些惊慌,有些惶恐,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思想认识的滞后,急需补充新知识,注入新血液,让自己的思想、认识、知识都灵动起来,与时俱进!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要广泛阅读、多多吸收,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才是做好一名语文老师的前提,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轻松驾驭、旁征博引,也才能适应新时代与孩子们共成长。于是,从来上海的第一天起,我甩掉了老家的闲适与慵懒,重拾读书旧梦,踏上了我的文化之旅„„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无暇看书。可我每天都要抽空挤时间看一会儿书,因为正如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去挤,总会有的,更因为阅读之于人们的心灵,犹如运动之于人们的身体一样重要。
我读的书有订阅的一些杂志,如《读者》、《教师博览》、《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每期必读,认真地读、细细地读、抓紧时间读,否则,落下了,新的又来了,势必更加没有时间看。手捧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读者》,被她那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甘露滋润着、启迪着,被她那蕴藏在普通人心底的爱与善温暖着、感动着。《读者》像润物细雨,又像拂面春风,让我身心愉悦;《教师博览》让我了解到更多的教育现状、教育革新,也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教育故事,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程红兵、肖川等这些教育大师也是通过《教师博览》认识的,之后便买了他们的一些著作来读,他们对教育的实践让我崇敬感动,他们对教育的反思让我顿悟叫好;《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一些栏目如“美文博览”、“创新作文广场”、“作文材料自选厅”我非常喜欢,尽可能地找一些印发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智慧,帮助我更好地教育教学。我是那么地如饥似渴,为自己以前的浅薄而不安,为曾经错过的时光而懊恼。所幸,我已经开始——挤着一切可挤的时间开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萧红的《呼兰河传》、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程红兵的《做一个书生校长》,就是在这时陆续登陆我的书架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浸染。
我喜欢看纪实频道今波主持的《文化中国》节目,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它们是我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发现有这么精彩的文化节目时,已经播放好几年了,我真懊恼自己没有更早地发现它。一期一期的节目就是我的一道道“文化大餐”,就如《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的服务理念一样: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纪连海、易中天、康震、于丹、王立群等一个个文化明星输送的文化养料,滋润着我的心灵,丰盈着我的精神。纪连海讲《和绅》、易中天《品三国》、康震讲《苏东坡》、于丹解读《论语》《庄子》、王立群读《史记》等大型文化系列节目都让我看得既如痴如醉、又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历史画卷的风云变幻、刀光剑影,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沉重沧桑和博大精深。
后来推出的系列节目《我读经典》,那一个个文化精英引领我的目光穿越数千年时空重温中华经典文化的精髓,使我的心灵又一次接受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易中天总结:读韩非,读出一双冷眼直面人生;读墨子,读出一腔热血救助苦难;读孟子,读出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孔子,读出一颗爱心构建和谐!读庄子,读出艺术人生观;读荀子,读出科学进取心;读老子,读出生活辩证法„„这些语言犹如电光石火概括得多么精辟!多么酣畅淋漓!
曾经在书上看过这样批评老师的文字,说物理老师不会接电路,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当时,很羞愧,这不是在说自己吗?是啊,画家能够用画笔绘出花鸟鱼虫,音乐家能够用乐器表现高山流水,我为何不能用自己的文字来描写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来表现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
于是,读书之余,我蹒跚学步,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先从下水作文写起,学生写一篇,我尽可能地抽空写一篇,并当作学生的范文,几年下来,积累了好几十篇下水作文,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指导学生写作也顺手多了,学生和自己都多次获得征文比赛大奖。教学之余,我勤于反思,有所感有所悟时就及时写下来,也积累了一些教育心得、教学体会,更好地指导了后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多年来都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绩。
感谢上海这片土地,让我发现了书的美丽,发现了教育的美丽,发现了自己变化的美丽,虽然变化还微小,但我竭力在追求。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一句至理 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是啊,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在袅袅书香中成长!
又一个夜晚来临,伴随着窗外皎洁的月色,我又一次沉浸在书香中„„
读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
李迪英
前不久,学校组织四--九年级的主学科老师和学困生们开了个会。对新学年学困生的帮教工作提出了要求和任务。老师们都在感叹,我校的学困生数量大得惊人。我作为一名初三数学教师,面对自己两个班里的十名学困生,我该怎么办?
想起自己两年前买过的一本书, 王晓春著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当时自己做班主任,粗略地读过一遍,感觉很受启发。因为书中对问题学生的专题研究分类清楚,就把它当作我的班主任工具书放在一边了。这两年我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就再没翻阅过。今年十一长假,我想起了它,又重新学习了一番。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王晓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学生是“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学生有哪些常见的错误思路,怎样才是正确的思路。真正实用的是第二部分:对问题学生的专题研究。王老师分别从“纪律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和品德问题"等三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第三部分是:“培养‘校园专家’”。他认为,可以把问题学生分为三级。一级问题学生的问题班主任就可以解决,二级问题学生需要交给“校园专家”处理,三级问题学生是问题最严重的,学校也解决不了,要交给公安机关或心理医生等去教育。
书中对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对问题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做了阐述,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1、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
2、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3、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4、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
5、思维缺乏逻辑性。
6、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
7、只会责备别人,不想反思自我。
8、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
9、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
10、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
参加工作五年了,我也曾连续三年做班主任工作。自认为在教育学生这方面还有点方法,善于通过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引导沟通和批评教育的方法还是比较冷静和理智的。可是,仔细想来,这十条错误思路,在我的身上 至少也存在了六七条。这让我更加迫切地想认真读完这本书。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正确的思路: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事实证明,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处理问题学生的参考书和工具书,而且对于老师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各类学生问题都有提到,感谢王老师给了我处理各种学生问题的清晰思路.记得刚开学不久,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刚好是我前一天课堂上讲过的例题,当时我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解题过程板演在黑板上。就是这样一道前一天刚刚讲过的原题,班里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我意外,我不能接受,我困惑。为什么他们没有听课?是他们不会听课吗?还是他们一听就懂,但自己不会做?
为了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我重点阅读了专题研究第二节“学习问题”中的“不注意听讲”部分。
书中详细叙述了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几种情况。
首先,对于不注意听讲,但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把他们又细分为四种。第一,他不是不注意听讲,而是在用他自己的姿态和习惯注意听讲或者比较注意听讲,因为其姿态与其他同学差别较大,很不“标准”,被老师误解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在宽容和肯定的同时,劝他们作些小的调整。只要他对别人的影响不大,就不要跟他没完没了。
第二,他早就会了,听得不耐烦。只要教师讲点新鲜的,学生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一定支起耳朵听。这种孩子不是不爱学习,正相反,他们反而是爱学习的人,他们喜欢学习新东西,不愿意重复自我。其实,让学生乖乖地坐在那里听早已掌握了的知识,是残酷的事情。在这里,王老师主张老师们遇到这种学生,给他一些自由,课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别人,只要他能保持优良的成绩就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要单纯从自己管理的需要出发。”这句话深深地提醒着我,工作中眼光要放远,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考虑。
第三,课上不注意听讲而成绩不错,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课外会有人给他再讲一遍,他课上不必听了。对于这种情况,有必要与家长沟通,只照顾那些 确实需要照顾的地方。凡是能和多数学生保持一致的地方,绝不要过分照顾,否则就是溺爱,反社会化,助长孩子的无能。
第四,有些不注意听讲然而学习成绩却不错的学生是自学者。他们可能是视觉学习者,耳朵不灵眼镜灵。听人讲一遍不如自己看一遍。有一些脑子转得不快但是理解能力很强的孩子,就适合自己看书自学,老师适当加以辅导,效果反而更好。想起自己曾经因为有学生上课不抬头听讲,自己在下面看课本,我对他们进行了制止。我才恍悟。若是再遇到这类学生,我会悄悄的告诉他,你上课可以不听讲,自己看书,但是不能扰乱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来问我。
其次,对于那些不注意听讲成绩又很差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下,他是新近才这样的,还是从来如此。
那些“新手”,因为他们本来是有能力注意听讲的,原来成绩还可以,只是近期被某种东西干扰了。王老师告诉读者,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批评,而要切实帮助他们排除干扰。一旦排除干扰,成绩就会上升。
对于上课不注意听讲的“老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能力问题,就是说他们没有能力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这叫作“注意力”障碍;还有一类属于非能力问题,就是说,他们本来是有能力注意听讲的,有其他原因严重压抑了此种能力,它发挥不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看电视专心,不能成为孩子具备注意力集中能力的证据,因为看电视的被动集中注意力和学习的主动集中注意力是两码事。
天生不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病态,需要治疗。而还有一种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又可以分成以下几小类。
1.对学习失去信心。对他们大讲学习的重要性,等于雪上加霜,因为他们正是由于既知道学习重要又知道自己反正学不好才如此沮丧的。对这种学生惩罚效果也很差。治疗这种孩子,最重要的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要仔细寻找他们哪一科,哪一个地方学得稍好,加以鼓励和表扬。也就是说,对待这种学生,千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要相反,“哪壶开了提哪壶”。这样做即使成绩没有多大起色,起码他们的纪律情况会有所好转。只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则此处不开花,彼处也会结果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他们注意听讲,是没有道理的;惩罚也不会有作用。应该建议家长给他请家庭教师,从头补起。
3.习惯性懒惰。我对这种类型的学生问题感受颇深。我的班里有几个女孩子就是这种类型。他们没有坚持学习的起码意志力,最严重者,甚至上课完全不 能进入学习状态。每当看到他们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而眼神迷茫的时候,我总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又气又急。王老师告诉我们,对于这种习惯性懒惰的不注意听讲的孩子要尽量少批评。他没有听讲的能力,批评是不能增长这种能力的。对他们的要求只能降低,能听多少听多少。教师不要认为这种孩子都能教育过来,尽力而为就是了。如果有条件,家长可以送孩子去一个素质较高的亲戚家,那里的人若比较冷静,喜欢理性地讨论问题,或许可以对孩子产生一些影响。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他们整体精神状态不萎靡,也不懒惰,品德不差,智商也不低,偶尔还会在某些活动中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他们只是不能适应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对这种孩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做负面结论,也不要强迫他必须像老师要求的那样学习,最好去请教专家,帮助他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阅读了这本书,我似乎在迷茫与困顿中依稀找到了一点方向,也许并不能立马解决手头的问题,但至少我能够开始用头脑思考,渐渐产生了了解这些学生的兴趣。当我主动地靠近学生,我发现学生也在渐渐地靠近我,当一个对我从不开口说话的学生,终于愿意对我讲话,终于愿意和我交流想法,终于愿意用他的眼睛看我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教师这一份职业的魅力与挑战。
午饭时,我和同事聊天,谈到她的班级里也有一个严重小说小动的问题学生,影响老师讲课,影响同学学习,她的教学任务常常不能完成,非常苦恼。我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她,她竟然对我的学习精神很是佩服,很惭愧。其实,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对于问题生的教育,很多时候学校的力量也是微薄的。然而,我想尽管是微薄的,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唯有用方法,用技巧,用心,用爱来对待我们的学生,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君子不器
李娜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定只能被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个职业的提升。
对于这一点,从教五年的我,尤其感慨良多。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走上三尺讲台。如今一谈到工作,只觉每天疲于奔命,一大早冲到学校便开始“战斗”,批昨天的作业,上今天的课,备明天的课,还要见缝插针地补材料,写征文,参加教学评比,最可怕的就是无穷无尽地“抓学生”,要成绩。日日年年下来,突然发现,每天淹没在几近疯狂的工作节奏中,越来越少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越忙越挫败,梦想断了线,自己倒俨然沦为了一个只被工作摆布的牵线木偶——无力、无奈。
庆幸,十一期间终于说服自己沉静了下来,重新读了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孔子说:“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并不会一味追求一定高度的社会职位,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内心的修养,才是所有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只有强调了内心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我快乐了。
现在,便把快乐与大家分享——
田鼠的游荡
隆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着过冬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去找粮食,把各种谷穗、稻粒一趟一趟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卖力地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拖进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游游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一会儿。
那两个伙伴一边忙活,一边指责第三只田鼠说:“你这么懒惰,也不为过冬做准备,看你到了冬天怎么办!”
这只田鼠也不辩解。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田鼠躲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看着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每天无所事事。渐渐地,觉得非常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这冰冷的时光。
在这个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另两只田鼠讲故事。比如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了一个孩子,看到他在做什么什么;又在一天早晨,它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什么;它说曾经听到人们的对话,曾经听到鸟儿在唱一种歌谣„„
它的那两个伙伴这才知道,这只田鼠当时是在为大家储备过冬的阳光。
曾皙的理想
孔子与众弟子谈理想。子路的理想非常远大,希望能将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功,使得人人精神振奋,知礼懂义。
冉有谦逊一些,便说只希望能够治理好一个小国,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则更为谦逊,只说愿意好好学习,希望将来做一名小小的司仪。而曾皙唯一的理想,便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装,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时刻,陪同朋友、孩子一起去往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沐着春风,与天地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节。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
听到这,孔子终于长长地感叹一声:“吾与点也!”
我们的微笑
我的一个学生。
她的名字叫沈成霞,长相普通,不善言辞。刚一接触,便可凭我几年的从教经验判断出来,她一定是属于天赋不高、反应很慢的那一类型。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一直要求很严格,而她对我也一直很畏惧。果不其然,每次默写,无论难易程度怎样,她总是写得残缺不全、支离破碎,这也直接导致她放学后成为我办公室里的常客。我严厉地告诉她:“什么时候能默写出来什么时候回去!”每次她都是找一个角落低着头默默地背诵,眼神有些迷离。十月,在那略带寒意的秋天,她的小脑门上竟然有汗滴,看得出来——她的确背得很吃力。可当我再让她默写时她依然无从下笔,那焦急的样子让我不忍生气,只能叹息,心里想着:不是每一块石头都能琢成玉的。
那一年,上海的天气就像我们班里那群少男少女的心情一样让人捉摸不定。星期一,学校开晨会,气温骤降,所有人都因为穿得单薄而被这寒风刮得措手不及。站在操场上的学生已经按捺不住了,有的开始搓手,有的开始跺脚,有的甚至已经抱成一团。我只好开始一个一个地提醒,让这些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有所收敛。清楚地记得,当我走到沈成霞的身边时,发现她竟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两只小手并拢贴在裤子上,嘴唇也紧紧地抿在一起,眼神中虽依然透着一丝迷离,可又好像多了点什么。周围同学的抱团取暖似乎对她没有任何影响,她的身影是那么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坚定。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她像一名战士——《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个天赋不高,素质很弱但却用“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信念感动了亿万国人的士兵。
若有所思的我不经意间对她露出了微笑,印象中那该是我对她的第一次微笑,可能由于寒风的作用,显得有些生硬——因为她看见我的表情似乎完全不明就理,傻傻地愣了好一会儿;半天才恍然大悟般,也还给了我一个露齿的微笑。
自从那次我们的“相逢一笑”之后,我和她之间似乎有了一种默契,我对她不再是一味地严厉,她对我也不像从前那般畏惧。好几次默写古诗,她竟然都能一气呵成,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来到我的办公室也不再手足无措,她眼神中曾有的迷离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朝气、一种阳光的感觉。
又是一年秋来到,天气慢慢变凉,时有阵阵寒意,但每当想起寒风中她那朴实的笑容,便有一种温暖涌上心头。
因为如今的我更加懂得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却往往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第三只小田鼠在田埂上看似无所事事的游荡,却是在为它的伙伴精心熬煮那锅浓香的心灵鸡汤。喝下它,伙伴们终于懂得,原来——精神的富足也是那么重要。曾皙所说的理想,似乎什么都不是,但他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淡定、从容,虽不谈及任何具体的职业职位,但他强大的内心一定能帮助他在融入社会后做出更高一层次的成绩。我和沈看似不经意的一次微笑,实际上成为了我们重新从心认识对方的开始——我不再认为她“一无是处”,她不再认为我“凶得可怕”,我们这才开始了真正的交流。从心出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问心灵需要什么,如何变得淡定而不仓皇?退一步吧,不必过于执着于付出后的回报,不必过于执着于努力后的成果。退一步吧,不必总是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不必总是把如同“工业生产”一般的标准强加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做教师最初的意愿,难道不是教书育人,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吗?这个意愿,只是潜藏在我内心的最深处,被追求荣誉的欲望封印了起来。如今,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密码——一句“君子不器”,将我最初的意愿解锁,让我最初的梦想放飞!
我快乐了,因为清晨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时的真诚目光,因为那几个反应慢的学生用心背书时的努力,因为毕业后的学生节日里打来的一通问候电话„„ 我告诉自己,当学生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时,我也要尽量翻阅各类资料,尽可能地在课后回答他们的疑问;当学生有了哪怕一丝一点的进步,我也会告诉他们“你真棒”;当他们这个字已经写错一百次,我也要不厌其烦地再多讲一遍,为的就是那一百零一次之后正确的可能性!阳光,不需要很多,只要零星几点跳跃在眉间,就很温暖。读书,不需每分每秒,却要贯穿整个生命,才能受益一生。
孤独的刺猬
——再读《围城》
郭慧
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紧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方鸿渐于《围城》
柯灵曾说过:“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如果说走近《围城》,是源于对钱锺书的敬仰和慕拜,那么品读和热爱这部奇才小说则是被其中辛辣得恰到好处的讽刺语言所深深吸引。这一次,当我第四次读完书的末页最后一句话时,又有了新的收获,品尝到了新的味道。
狂狷和傲气的钱老先生在文字中渗透着隐晦的人生“俗语”。在读完后,总有种像三天没吃饭的情况下突然饱餐了一顿后嘴上得到快感的幸福体验。他的讽刺幽默是“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是为了“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所以,常被他诸如“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她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这种精辟言辞弄得自己莫名地笑出声,又莫名地摇摇头。
说“《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这还是有感于方鸿渐的“人际刺猬论”,当他找到赵辛楣聊天,结果两人却不欢而散后,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感想:“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紧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这不禁让我想到后来,他和孙柔嘉结婚作为夫妻彼此间难以互相理解,天天吵架,仿佛各自最终都变成了蜷缩的刺猬,心灵的距离也仿佛两辆相背而驰的汽车,越拉越大。人的孤独性是生命的现代体验。想起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再重新诠释“围城”,这两个字已不仅仅是杨绛女士当年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写的题解:“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围城》围住的还有每个人心灵的那片孤岛。无论是家族手足,朋友同事,还是妻子情人,都难以将这层隔膜冲破。苏文纨对唐晓芙是虚伪的,唐晓芙对方鸿渐是虚伪的,方鸿渐对孙柔嘉是虚伪的,而这位姿色平平,会在犹豫男人面前耍点小伎俩的孙小姐对鸿渐同样也是虚伪的。那么何以会形成这道捅不破的墙呢?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理想不满足的追求。理想,原本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之上的,可望而且可即的果实。但在这里,人的劣根性将理想抛到了遥不可及的奢侈高度,自然,就形成了所谓“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们希望这颗果实能够像伽利略的铅球一样,不管多么高,都会发生自由落体运动,回到地面,但这一次,怀着美好愿望冲进围城的人错了,他们彻底地错了,因为理想终究是理想。这感觉就如小说中一个颇有深意的细节:一天清晨,方鸿渐看见一个破门框子,屋身烧掉了,只剩下这个进出口,他觉得“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像有个进口,背后深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也没有。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有人说《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其中太多玩转于文字间的惊人讽刺冷言和黑色幽默,但整体而言更确切地说,这部作品是以喜剧的形式展现悲剧的内容。《围城》中有深刻的悲剧性精神意蕴,正如作者创作的两年中一直有种“忧世伤生,每每想放弃”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相通性是终极的悲剧,孤独的刺猬一只只地活于自己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她也有她的世界,我们各自走不进各自的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围城》,它是以笑谑的喜剧品格高标于世,却将残酷的人生悲剧包蕴于笑声之中。想起自己的读书经历:第一编读完后,生疏地记下那几句关于“鸟笼、围城”的言语;第二遍捧腹大笑其中损人于无形中的幽默讽刺;到了第三遍,随着经历的增多,慢慢能够品味出句中比喻背后的奥妙;时隔半年,当第四次读完后,我分明看到了存在主义萨特对钱锺书这部作品的影响,看到心情越来越沉重„„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这是方鸿渐的心灵后感,同样也是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它用讽刺的尖刀挑挖出人性的根本颓败。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无法共享,无法对话,就仿佛两只蜷缩的刺猬,宁可独自体验孤独,却不想收起那掩盖自己软弱身躯的利刺„„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孙阳
家里有一本书,叫做《孩子们,你们好!》,买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温馨,随手翻看时,里面的小故事并不乏味,生动有趣。买回家以后却没有大块的时间细细阅读,只是偶尔看些片段,在脑海中留下些零碎的印象。国庆长假,在家休息之余,拈来放置已久的书,细细品读起来,越是读下去,越是被之深深吸引。
书的作者阿莫纳什维利是著名的格鲁吉亚教育家,心理学博士、教授,是继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其著作《孩子们,你们好!》堪称“教育交响诗”,作者生动、形象、具体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内在的创造活动。此外,作者还叙述了一些把儿童吸引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来的不同方法。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时时刻刻都想着学生,同时体会着与学生相处的时刻,并且关爱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未曾读完整本书,便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片段一)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想想自己第一次接班的时候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认错学生,叫错名字。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片段二)精打细算的分分秒秒
新学期的计划,他将一学年的学时数细化到了天、课时和分钟:一学年=170天=630课时=28800分钟
一个学年,似乎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可是这与造就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的过程相比,时间又是多么短促!的确我们只是时光的穷人,我们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或停止,因此我们绝不可以浪费时间,更加不能浪费教育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做学生的时候没有觉得一节课的时间有多珍贵,有时候还觉得很漫长。等到自己做了老师之后,心境却是完全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只是眨眼间的功夫,每次听到下课铃声的时候,都想再多讲一个单词,多讲一道题,哪怕只是多叮嘱几句...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也都在上课下课的铃声当中飞逝。所以说,老师是学生的引航者,即使不用天、分如此细碎的单位来计算,每学年我们也应该好好计划、精心准备:每学年要上几个月的课、多少周的课?学年的总目标是什么?每月和每一周的目标又具体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该做到心中有数,如此统筹规划、精打细算,才可能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不浪费一分一秒,才可能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毫无阻碍地得到适时发展。
(片段三)一封祝贺信
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置,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即使找不到也不用害怕,走廊里会有热情的少先队员主动来帮助。
这该是一个多么细心的老师呀!不但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且为孩子们考虑得如此周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每一个孩子都盼望着新学期的第一天,期待着看到自己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老师。
想象着阿莫纳什维利坐在桌前,用心给36个孩子写祝贺信的情形,脑海中不觉浮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些画面:
一年级教室的门口,一些孩子,无论把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怎样鼓励和安慰,仍然哭哭啼啼,无可奈何之下,一些孩子带着泪痕走进了校园,有的不管大人给出什么样的诺言,依然哭个不停,紧紧拉着父母的手„„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惧怕心理?为什么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老师?诚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没有给这些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没有在他们的脑子里树立快乐校园的形象,没有激起他们上学的欲望,但是与我们老师的言行也应该有一些关系:我们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更多为他们 考虑,使他们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阿莫纳什维利认为,“真正的小学教育学,真正充满着对儿童之爱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在人道原则的基础上,不能从强权的、强制的、专横跋扈的立场出发。”“人道主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使儿童自觉自愿地、乐意地接受我们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意图,使他们成为我们在对他们施行教育中的同盟者和战友;帮助他们养成对知识的酷爱和对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的迷恋。”
“儿童不能期待着幸福降临,他们是一些没有耐心的人。他们想在今天,在现在就得到幸福,想在今天,在现在就应该是幸福的人。如果在与我交往的每一秒钟里,不能使他们得到快乐和幸福,不能使他们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当然也是有智慧的和有经验的人,我还能算什么教师?”阿莫纳什维利通过《孩子们,你们好!》让我们明白了,学校、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你们好。”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已经包含了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只有付出了爱,爱教育、爱学生,他们才会爱你,你自然也能从爱中得到乐趣,从爱中得到信心和勇气。在爱的环境里,学生没有陌生感,没有压力,没有束缚,有的只是对知识的渴望。
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启迪的话语,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师爱的无私、师爱的博大,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牢记,爱是教育的前提,尊重要从细节开始。用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领孩子们找寻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用心去感受与孩子同行的快乐,追寻教育者的幸福!
《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读后感
李磊
这本书是在参加了松江区第三期教师素质训练营当中得到的。名字很吸引我,让我觉得有想阅读的愿望,只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我就把书上的内容一扫而光。
而今,我常把这本书放在身边,偶有翻之,让自己得到更多的能量和动力。《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这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忠明、林炊利编写的。内容通俗易懂,也正切中了现代教师群体容易出现的疲倦状态。教师这份职业,由于工作量大、琐碎事务繁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因而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十分模糊,以致于精力透支,身心疲惫。想想自己虽然 工作时间不长,但是也会有工作看不到尽头、事情做不光的烦躁。每天都是在忙碌、紧张的状态下度过,特别是任务和压力并重的时候,家庭和工作有矛盾的时候,自己的倦怠心理尤其明显。
本书的第一页非常幽默,是教师自嘲的两副对联:上联:听狗叫,看猪脸,课时加重,收入在减 下联:教畜生,哄混蛋,生不逢时,诲人不倦 横批:人民教师。看完了不由得自己无奈的笑笑,说的挺真实,也反映了现在教师这个职业很无奈和无助。
对照书中的标准,我发现工作了五年的我,果然有一些职业倦怠。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上,教师这个群体似乎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当公务员群体中10万年薪降级为中低收入的时候,很多教师还在仰望着5万一年的收入。当然在物质的追求上,教师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当教师呼吁政府提高自身待遇的时候,总是会被很多人嗤之以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让教师不产生倦怠感,似乎很难。
在网络中,最近很流行一篇文章“不要迷恋老师,老师只是一个传说”。用幽默俏皮的话把老师左右为难、处境尴尬的局面描写了出来。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热烈跟帖。这也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很多教师也需要得到情感的宣泄,而这正是因为职业倦怠的原因。
读完这书后会发现,以上种种的心理状态其实是非常正常的,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这一段话不仅对教师,对任何职业的人都有警世作用。关键是当自身如果出现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积极地应对呢?或者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开这本书的章节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所以,要更好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理应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对于待遇和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教师职业的本身特点这些因素是无法自我调整的。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中国的考试制度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很多时候对于试卷和考试,教师必须无条件接受。并且不能填鸭似地灌输,很庆幸的是很多教师虽然无法改变考试制度,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人性化,更注重兴趣的培养。让教的人和学的人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其实,众多教育人士已经在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作为个体而言,要从行动和心理两方面做好调适,会对职业倦怠有积极地缓解作用。
一、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体育锻炼、合理饮食
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各种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就会远离倦怠。饮食是人生的享受,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2、为自己建立良好的社会交际系统
社会交际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所处的周围环境当中的交际关系。一个社会交际系统良好的人,遇到困境时就会有途径得到化解。通过朋友、家人和同事的陪伴和开导,或者通过其他交往活动,往往能缓解工作上带来的倦怠感。
3、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确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对教师职业本身的正确认识也十分重要,要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过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学生学业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一人之力。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
4、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因此,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就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得厌倦不堪。
二、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
1、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只能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从而调适内心状态,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3、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种极限时,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4、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提高办事效率,就会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书中也有展示: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人的心态才是最最关键的。消极和积极的心态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工作形式,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隐性的过程,只追求开花结果而忽略掉过程当中酸甜苦辣的成长,是十分不值得的。过程的美丽才是真正我们追求的东西。
其实每一份职业都是这样,会有它自身的困难和局限。如何享受工作的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怕不是教师这一种职业应该考虑的事情。多看看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想想节日里堆积如山的贺卡,以及羞涩而真挚的眼神,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否定教师这一职业的魅力。
“一辈子学做教师”
——读《岁月如歌》有感
林菁
翻开于漪老师《岁月如歌》的扉页,就被这样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暖暖的午后,轻轻地翻开这淡蓝色的扉页,心灵便在这淡淡的文字中沉静下来。
2007年底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报告会,于老师两三个小时的充满激情、风趣生动的报告深深吸引了我,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教育家富有哲理、才思敏捷,再次让我心生敬仰之情。那天回来路上,我便迫不及待翻开了这本《岁月如歌》。“一辈子学做教师”,短短的一句话,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说来仿佛是如此平淡,但却又如此铿锵有力。如果说三尺讲台就像是教师的舞台,我该如何做好一位演员,让我的舞台即使没有绚烂的灯光,却也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光芒呢?
“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伤痕有欢乐,有失落有收获„„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品味着这些精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不难感受到于漪老师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体会的总结,也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在这里,先进的理念,教育的内涵,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得到诠释;大师的智慧,专家的激情,在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中得到展现。她的敬业精神,她的思想和品行无不深深将我打动。
有人曾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开平方。回想自己从教以来,不知从何时开始初为教师的自豪渐渐褪色,激情便在上不完的课、参加不完的比赛和演出、组织不完的活动、写不完的材料文章等等事务中渐行渐远。我仍然热爱教育岗位、也更爱学生,但是有时只顾着匆匆行走却忘记了看看沿途的风景,直到品读了《岁月如歌》一书后,心中重燃起了“教师,那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年前,在一次由复旦大学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上,于漪遇到了一位社会学系的教授。他向于漪老师说了这样一件已经被她自己忘记的事情:30多年前一次班级学工活动时,有一位姓吴的女生得了急性阑尾炎,于漪将孩子送到医院的时 候已经没有时间通知家人来决定是不是动手术。于漪当机立断要大夫给孩子通大便、开刀。所有的钱都由于漪先行垫付了。那教授随后说道,他的班上有一个优秀生,虽不姓“于”但正好也是同音,而单名也竟是这“涟漪”的“漪”字。原来那个女生的妈妈正是那个得了急性阑尾炎的吴姓女生。“我的学生说是于漪老师救了她妈妈的命,不然不会有今天的她。所以她就有了和您相同的名字。”教授娓娓道来,而于漪的眼眶却早已经湿润了。于漪说自己其实不记得曾经帮助过多少学生了,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了记性不好了。而我却认为,正是于老师对每件事的执著与责任使她的影子时刻留在别人的心中永不磨灭。
我情不自禁地细数着自己教育生涯中的缕缕阳光,才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学生们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穷的欢乐,逢年过节时那一张张饱含深情的卡片,只有老师才有;当你身体欠佳时,孩子那声“老师,你的喉咙好些了吗?”,让我心中漾起阵阵暖流;每次演出或比赛我与他们同喜同悲,每当他们比赛取得好成绩,那一张张笑脸和一声声“老师,谢谢你”,都让我欣慰无比„„是他们带给我快乐,是他们促使我进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闪亮的心灵时时感染着我,才使我的生活充满温馨。我欣慰感动着,为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努力学习着,为了不负这崇高的荣誉。
岁月如歌,我相信心灵必将随着岁月一同成长,我们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学生的好老师。
微小之处显大爱
——读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仁爱一生》有感
杨春雷
我不是一个天主教徒,但看完特里萨修女传《仁爱一生》,我的心灵震撼了。确切地说,这位貌不惊人、身材矮小的修女所做的一切超出了狭隘的宗教信仰,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将是一次洗涤。那么,她究竟做了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呢?——施“爱”。是的,从38岁开始,她在加尔各答平民窟服侍那些被社会遗弃的赤贫的人、濒死的人、麻风病人和弃婴„„她甚至不管自己有没有金钱和能力,凭着对天主的信仰和一颗救助穷人的心,执着地、毫无顾忌地播撒她全部的爱。她一生追求财富以外的价值,尊重每一个生命,在微小之处显大爱,在无私的奉献中得到精神世界的极大满足。在她的行动感召下,无数人从金钱至上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加入到了她的施爱队伍中。在特里萨修女的心目中,无论什么人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尊重和关爱。在他们受到伤害,需要帮助的时候,作为他们的同类,任何人都应当去关心和帮助他们。特里萨修女和她的同伴们为了那些最微小的人生活在穷人中,与他们“分苦同味”,以最微小的方式来工作。但在这微小之处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尊重和博爱。
比之特里萨修女面对贫病者所做的一切,我扪心自问: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我做得如何呢?我能对每一个孩子,包括那些调皮捣蛋、天生愚笨、学业荒废的孩子始终充满师爱,充满耐心吗?我能走进孩子,体味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吗?我能为孩子们做任何琐碎平凡的小事而感到幸福吗? 当教师十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深深热爱着这项事业,也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所成绩。我常常会计算我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比例,即所谓的“绩效”。太多细小繁杂默默无闻甚至劳而无获的工作令我觉得烦恼与劳累。当我看到特里萨修女能够每天给那些绝望的人报以微笑和鼓励,给那些沾满便溺的人清理伤口上的蛆虫,甚至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抚慰那些麻风病人时,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超脱与快乐,明白了套在我身上的枷锁是对成功的简单追求。成功是什么?一次出色的期末考成绩?一次完美的主题活动设计?还是某一项殊荣的获得?特里萨修女后来获得了很多世界性的奖项,但她从来没有追求过这些成功。即便是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她也说是“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领奖”,而并非是为自己。服侍那些穷苦的人是特里萨一生坚持所做的最具体最琐碎的小事。她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尊重和服侍那些穷苦人的,没有烦恼与怨言。因为在她眼里,那些受苦受难的贫病者就是为天下百姓受难的耶稣,人们应该为有机会和能力来帮助这些苦难人而感到幸福。
当一位受服侍的垂死者对特里萨修女说“你应当受到赞美”时,特里萨修女说“应当受到赞美的是你”。事实上,特里萨修女在她伟大的施爱行动中得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上的满足,是大爱,也是大快乐。而这种快乐比起我想象的成功的快乐不知要高多少倍。
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烦恼,始终把微笑送给他们,不管他们有多“差”,多惹人生气,都一样宽容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愿意做一切细小繁杂的事情来帮助他们,成就他们„„更重要的是,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满足,感觉从孩子们那里收获的东西远比自己付出的要多。做教师能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幸福。这就是特里萨修女给我的启示。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吕婧
曾听人说过多读魏书生的书,对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很有帮助,其中他的班主任工作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去学习的。而今真的踏上工作岗位,工作才短短的一个多月,就深感到教书不是仅仅的教书而已,教学的过程中也包含着教育。能够妥善管理班级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的一个能力要求,对于任何一个任课老师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故而拿起魏书生的这本《班主任工作漫谈》拜读起来,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中获益良多。
首先是如何对待差生。
对于那种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他的书中,他谈到“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我曾让几个学习较差的学生每天放学留下来读课文,但是效果不好。有一天,其中一位小朋友很快就能读了,我就让他充当小老师,去教另外几个小朋友读书。这样下来,他的读书积极性就高了,不再觉得读课文是很枯燥的事情,而我也省力了不少。从这件事我知道了,再差的学生也有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只是老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机会。
而对于那种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他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管教,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不要期望过高,期望过高,既不利于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改过的信心。”
我们班就有个小男生特别调皮,成绩也不错,家里让他去学了二星英语,所以在课堂上总是不认真,觉得老师讲的东西他都会了。刚开始批评了几次都没有用,一直让我很头疼,觉得没办法对付他,但是好在我没有放弃,因为想起魏书生的那句话,“对于淘气的学生不要期望过高。只要有一步从前的跨越就不错了”。后来我私下里找他谈话,和他说口语好只是你的一个优势,而其它很多方面你是不如其它同学的,你应该保优补差。再后来针对他口语好的特点,让他带读,上课多回答问题,明显就有进步了。这让我的心态好了不少,知道了对待学生,你想改变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次,就是班级管理。魏老师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如果学生一直都是依靠老师来进行管理,自制力相当差,那么这个老师的管理是失败的,我们老师最终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在这方面班主任不能越俎代庖,适当地引导,大胆地放手。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是学生自主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致对抗的情绪。这也大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魏老师创造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有写“说明书”写“心理疾病”等,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再次,就是民主地对待学生。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靠老师管学生,压学生,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或者靠学生批师道尊严,小将上讲台,都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必须服从老师或强调老师必须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做法。真理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用民主的方法使师生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也有想法,有时候适当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才能够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教学中自己认为是容易理解的东西,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一旦发现就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来适应学生的步伐。
班干部的竞选也不能都是老师说了算,要结合学生的想法。明主选举,严格考察,对于学生们选举的班干部要经过考察,能够胜任工作的才能委以重任,不能担当工作重任的还是要重新安排小干部的人员。
最后,借用魏书生的话来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这本书给人的启迪是深刻长远的,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还要不断从中吸取养分,为己所用,同时也需要自己在实际的教育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篇:青年教师读书活动
一则故事,改变一生;一篇美文,影响一世。
德阳中学青年教师“读书周”活动
各位青年教师:
我们拟将11月1日至11月15日两周定为“青年教师读书周”。
学校购回一批图书,多为人文、科普经典著作,而非各学科之专业书籍,此意在通过这些著作的阅读,提升青年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有人说,最不愿意听到的批评是“你这人真没素养!”很是赞成。
当然,这“素养”我们多理解为道德素养。但我们当知道,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其他文化素养的。古人说“知书达礼”,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又表现为两大方面,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所以我们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养,从根子上讲,是要提升他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我们常说,要“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其中,求真,即为科学精神之内核;崇善尚美,即为人文精神之本质。
一个具备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做事求真,做人崇善尚美,是怎么也不会沦落到让人指责“没素养”的。
至于读书之普遍意义,名家论述甚多。在这里只引王佐良先生译培根《论读书》中的几段文字与大家共勉:“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读书周”是短暂的,它只是一个启动我们读书的活动。
我们不是为搞一个活动而读一两周书,我们是为倡导终生读书,做学习型教师,构建书香校园而开展这个活动的。
希望青年教师能从我们选购的这批图书中得其一二中意者去读,并自此始,一发而不可收,将读书变成习惯,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祝青年教师们读书快乐并生活快乐!
第三篇:读书类优秀文章(本站推荐)
读书温暖人生
蔡智敏
书是温暖的,有灵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只有透过那一张张印满了文字的纸张,看到了站在纸张后面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容,听到了那一个个面容所发出的——或温暖,或严厉,或多愁善感,或慷慨激昂的——声音,我们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书。
只有真正理解了书,你才会热爱书。真正爱书的人,才真正领会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对话与交往。你如果坐拥书城,那就是拥有了一大批随时准备接受你访问的重要人物。他们是作家,诗人,思想家,科学家,各种各样的古今名流。所有这些人,你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走近他们的思想,可以赞同与欣赏,也可不以为然,或者批评与反诘。你走进他们的情感之流,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流动起来,在这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很多收获:你会让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丰富起来,让自己的思想充实起来,你将获得生活的自信与行动的力量。
读书是一种超越。当你沉浸在阅读之中,当你实现了与那么多古圣先贤与异域他乡的伟大人物对话之时,你就是在超越你自己的生命。你在精神上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这令人沉醉的时刻,你让自己的生命飞翔起来,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限广阔,你心通四海,意接八荒,穿越灵魂,洞烛幽冥,你体验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有限境域。
读书是一种挑战、搏斗与探求。人的一生,应该是与自己的无知进行搏斗的一生。读书,是与无知的搏斗,是对黑暗的挑战,是对光明的探求。每一本有价值的书,都会带给我们一片新的光明。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会使黑暗悄悄退却。
当然,对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读书首先是一种学习。但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探求,就是挑战,就是搏斗,就是超越;就是不断地丰富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不仅应该从优秀的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力量,还应该从中获得道德的力量。对于人生来说,这种道德的力量往往是比知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春雨淅淅的夜晚,还是在雪花轻轻飘散的假日;是在聚精会神的课堂上,还是在行迹匆匆的旅途中;当你拿起一本书,忘情地翻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页时,你不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温馨悠然而至吗?
热爱读书的人,常常也是最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读书会使人更深切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
当你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散发着清香的幸福时光。这是多少拥有无数金钱珠宝的人,都无法得到的东西。
读书是一生的事。而会读书的人,是幸福的。
但是,读书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学会阅读,学会读书,才能实现对话与交往,实现超越与寻求,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读书与人生(广东考生)
读书有如煮茗,火候恰当,自然清新怡人;读书有如下棋,胸怀丘壑,自然决胜千里;读书有如品酒,岁月积淀,自然浓香醇厚。
读书使人充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放眼世界,哪一位文坛泰斗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读书让人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的忠贞,读书让人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读书,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读书送来满世界的芳香,开启人的心灵天堂。
读书让人修身。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常听人形容读书多的人有一股“书卷气”,那是一种知性美、灵性美。读书为人清理了野蛮的混沌,荡起纯净的心灵之波,读书为人扫除了愚昧的灰尘,绽放出美丽的思想之花。读书人正如同圆润的珍珠,随着时间的积淀,越是能发出璀璨耀眼的光华。
读书让人成功。纵观中外,凡是成大学问的,无不经过刻苦读书。孔子韦编三绝,苏秦刺股发奋,匡衡凿壁偷光。读书让人增智,让人博采,让人长才。马克思读尽前人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在图书馆 的地上竟磨出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埋首读书,可能凭一人之力,可能一下子在地上磨出一双脚印吗?其用功程度可想而知。
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速食文化”令人担忧。今天,“水煮三国”;明天,“大话红楼”;后天,“戏说水浒”:其恶俗程度可见一斑,却居然大受吹捧。这边于丹,那边易中天,一些所谓学者专家打着“学术通俗化”的旗号大放厥词,赚足人气。这些不是我们要读的书,更不是我们应该读的书,真正的经典历史带不走它的光华,时间冲不去它的记忆,岁月磨不掉它的美丽,反而似梅花般,越是寒彻骨,越是扑鼻香。而真正的读书人,读的就是这种经典书;而不是大话,更不是戏说。
泡一壶清茶,浅浅呷一口,倚着古槐,望着天空,捧着书卷,感受那“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已飞过”的深邃幽远;感受那“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哀绵;感受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这时,你会发现世界竟是如此美妙,到处都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因读书而美丽,因读书而丰富。
【点评】运用模式:散文式。语言特点:多用修辞——引用、比喻和排比,兼以适量描写和抒情。注意联系现实,分析有深度。
乘着书的翅膀飞翔
梦想起程,我在书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书教给我释怀,书给予我内涵,书带给我快乐。书用那特有的馨香感染着我,让我变得更加高尚。
我,乘着书的翅膀飞翔在母爱的天空下。胡适一篇《我的母亲》感动了多少子女的心,他用平凡而真挚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母亲对他的浓厚深刻的爱。母亲为胡适舔眼翳的那幕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那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真实写照。在母爱的天空下,我学会了感恩。我,乘着书的翅膀飞翔在勇敢的天空下。笛福宏作《鲁滨孙漂流记》为我们在现鲁滨孙在岛上二十八天的生活历程,他不畏艰辛,与命运做斗争,勇敢地活下去,体验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艰难与孤独。,这样的精神令我钦佩。在勇敢的天空下,我学会了坚强。
我,乘着书的翅膀飞翔在人性的天空下。莫泊桑的《羊脂球》让我感触深切。“羊脂球”为他人牺牲自己,却遭到他们的谴责与嘲讽。那些人不堪的面容在脑海里回荡。《项链》更是让我看到了虚荣心的代价,一个女人为了那条假项链,奔波劳累了十几年,为了那颗什么都不能的虚荣心。在人性的天空下,我学会了善良也看淡了虚伪。
我在书的天空下,品味《海的女儿》里小公主为爱抛弃一切的那份执着;欣赏《沁园春·雪》里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奇景;感受《醉花阴》中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愁云惨淡时那种心情;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丽的塞外风光;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下南山”的那种不顾名利的悠闲。在书的天空下,我自由的飞翔。
岁月逝去,望着一天天撕下的日历,也有种沧桑的感觉,那是书陪伴我的日子,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为我赶走阴霾,驱除不安,我立志用你给我的力量书写人生,把它美丽成一种永恒。(753字)
书——飞翔的羽冠
多少个月白风清之夜,多少个雨雪霏霏之夕,香茗一盏,红烛一支,或倚于枕畔,或立于窗前。张开那双在书香中熏陶已久的翅膀,向着未来的天空飞翔。
于是,晨曦中,我悄悄飞进了书房;畅游于《机器岛》的神奇,陶醉于《城南旧事》的古城轻韵,啜立于《灰姑娘》的悲惨„„不管旭日冉冉,日历翻否。
于是,黄昏中,我挥动翅膀站在云端,看遥远西方的那个复仇少年《哈姆莱特》血洒疆场,忆当年挥笔书写《离骚》而今已成汨罗江神的屈原,叹千古悲歌为阿房宫唱响在熊熊烈火„„莫问白云苍狗,雁落鸢飞。
于是,深夜里,我静静地飞翔在海上,守候着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听鲁迅的《呐喊》唤醒麻木的国民,叫北岛的回答撕去丑恶的嘴脸„„任凭东西南北,碎雨击窗。
在书香的天空中飞翔,我像是一只折翅的大雁浪迹天涯,忽然找到了一片栖息之所,像是一个沙漠行者在逼近绝望之际觅到了一片绿洲,像是一个与尘世纠缠许久的诗人寻到了自己宁静的内心世界„„让我收获了许多。
是书,给我练就了一双坚强的翅膀,让我在失魂落魄时有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沉郁超然;是书,给我练就了一双不断的翅膀,让我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有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是书,给我练就了一双能够拂去旧事尘埃,披着朝霞始终向着希望勇敢追求的翅膀„„
书,以它的绚丽的风采让我为之深深折服,它是我身后的一双翅膀,带我纵观天下、博古通今„„让我遨游与历史的长河,轻吻着文学的碧波;朝渴曹子建,幕访李太白,悲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哀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羡东坡铜皮铁板“大江东去”,慕柳永执红牙板、“晓风残月”„„伴看书香,我飞翔去驰骋遥远的北方辽阔的边疆,梦游八达岭,感受塞上的情怀,去攀缘世界最高峰,纵有千般难万重险,我都会“决云气,负青天”让我的人生豪情万丈!
读书,赋予了我翔飞在充溢着书香天空的翅膀,让我知道了治国安邦者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让我知道了蝇营狗苟者的处心积虑,利令智昏;让我知道故园的温馨,青春的宝贵;让我知道人生的曲折,奋斗的价值„„
读书,让我学会了品味生活,学会了咀嚼生命的味道。每一页都有春的繁荣、秋的凄凉,每一次都有夏的燥热、冬的宁静,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寻找人类历久不衰的足迹向着梦想飞翔!(951字)
文学,带我翱翔
文学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文学是火,点燃希望之灯;文学是灯,温暖我的翅膀;文学是翅膀,带
领
我翱
翔,翱
翔
„——题记
碧蓝的天空下,我领略到了白云那优美的文笔;翠绿的树林中,我感受到了绿叶那绚丽的语言;浩瀚的星空中,我不禁称赞繁星那巧妙的构思„„ 因为,文学给了我一双翅膀,让我尽情飞翔。
„
文学的翅膀带我飞过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让我在巴金的《家》中,听老人谈论他经受的沧桑历史,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让我和鲁迅在他的《故乡》里相遇,一起畅谈文学作品,观看那精彩的《社戏》,演绎着鲁迅那不屈的性格;更让我和冰心一起在恬静的夜晚,欣赏那《繁星·春水》所带来的独具特色的美丽。不知不觉,我飞过了十四个《春》,《秋》,我渐渐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其独具的一份壮丽与秀美。
文学的翅膀带我飞向了异国他乡,欣赏那与众不同的迷人风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里,我不禁感慨发生的一幕幕悲剧,为人们的命运而感到悲愤,感受到了那真挚的亲情,爱情与友情,让我逐渐受到了《爱的教育》;和鲁滨孙一起踏上了漂流的旅程,见证了他28年的荒岛生活,期待着和他的再度重逢。
文学的翅膀带我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中国古代,目睹了中华千年的朝廷盛世。伴随着《史记》的脚步,我与苏轼漫步在淮海大地,称赞其“弯弓射大雕”的雄姿;与李白亲临庐山脚下,感受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看温庭筠“独倚望江楼”的柔美,叹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愁,让我深深的陷入了《静夜思》。
古典与现代文学的熏陶,让我渐渐在书籍的摇篮中成长起来,被书籍的甘霖滋润并丰满着文学的翅膀,而家中的书籍,也从一册册天真幼稚图文漫画,演变成了一本本饱含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外名著。
是文学让我有了思想,有了灵魂。让原本普通的我,拥有了巨额的精神财富;是文学教会了我用青春的钢笔在试卷上谱出一串串优美的音符;是文学让我的心灵渐渐充实,让我有了唐雎一般的正义和匡衡一般的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领略了千百年的风骚让我对人生的坎坷不再畏惧,让积极,乐观与我相伴。因为“我知道,我一直有双文学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力量„„”(1009字)
寻 书
余余落晖,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流水,我掬一捧最清;茫茫世间,我寻书香最深。
-----题记
步入书香的殿堂,寻壮阔迷人的塞外风光。寻着书儿,偶然望见那一轮红日挂在西面的山头,一条大河向下波涛汹涌地流去,一缕孤烟向上缓缓升起。看着这一幅曲线、直线构成的大漠风景图,王维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壮诗句。踏着寻书的脚步继续前行,望见一群大雁飞过天空,四处响起了边塞独有的声音。茫茫大漠,何来尽头?由此范仲淹吟诵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悲凉凄清诗句。我爱寻书,寻到了意蕴不同的塞外风光。
步入书香的殿堂,寻那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寻找书儿,猛然转入了另一片风景,金黄的菊花曼妙地开满东篱,花朵如此丰满多姿。陶渊明在这饶有兴趣地采摘着,偶一抬头,看见远处的南山如此多娇,便陶醉在这雅致的风光中,原来生活如此悠闲美妙!寻着书儿,我又找到了另一片田地。翠绿的树儿环抱小村,蘸有墨香般浓厚意蕴的青山躺在小村边。孟浩然漫步其中,享受着这独有的田园风光,并许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诺言。我爱寻书,寻到了这别有滋味的田园生活。
步入书香的殿堂,寻找在梦境的时空中。曹操在想象时吟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阔诗句。望那日月、星辰,神奇灿烂,体现自己的一片豪情壮志,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说出口的。寻着书儿,来到辛弃疾构造的梦境中。自己身披盔甲,奋勇杀敌,报效祖国,喊出“沙场秋点兵”的一腔热血。我爱寻书,我感觉到了诗人梦境中的神奇与美妙。
我爱寻书,自从我步入书香那神奇的殿堂起,就被它的神韵所折服,我立志用我的一生去寻找更多的传奇。在寻书的过程中,我拥有了别具一格的经历。寻书,饱览塞外风光;寻书,亲近田园生活;寻书,体味梦境神奇......寻书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我爱寻书。
第四篇: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总结
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总结
各位领导、同行们: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金秋九月,在喜迎第二十八界教师节到来之时,我们相聚长岭一小,举行盛大的读书演讲会,现在,由长岭一小大学区组委会主办,以“书香伴我成长,魅力铸就师魂”为主题的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在长岭县教育局、长岭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大学区区长张秀武、各成员校领导的支持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协作下,经过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我代表长岭一小大学区组委会,向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支持大学区工作的各位领导,及与会的教育局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本次读书演讲比赛活动中辛勤付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次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得到长岭县教育局、长岭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会前,相关领导对这次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很好的意见,长岭县第一小学和各成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读书意识,激发了教师们读书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打开书本、阅读精华、充实精神、丰富人生、获取一生幸福的读书理念,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以此为契机搭建区域性教师交流平台,实现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办学品味的同步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根据长岭一小大学区关于“提高专业素质,促进科学发展”读书活动的要求,2012年8月21日,长岭一小大学区领导小组拟定了长岭一小大学区中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方案,按计划各成员校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了预赛,并根据比赛成绩推荐1—2人参加长岭一小大学区决赛。通过预赛、决赛,给老师们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畅谈心得、交流思想,在互动中陶冶心灵,分享感受,共同提高。
“与书为伴,铸就智慧人生”、“ 结缘书香,再现生命本色”、“ 读书,打造靓丽的人生底蕴”、“ 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 书香伴我快乐成长 讲坛续谱魅力乐章”、“ 书香伴我成长 魅力铸就师魂”——演讲台上,由各成员校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推荐出来的10位参赛教师以饱满的激情、优美的文辞、感人的事例以及出色的展示,慷慨激昂地陈述了他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从不同角度热情讴歌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力量。听了10位老师的演讲,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他们饱含对读书的渴望与热爱,表达了广大青年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学校的发展奉献青春的决心,讲出了肺腑之言,讲出了教师的心声。《爱的教育》、《优秀教师成长案例》、《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给教师的建议》、《生命的雕塑》、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书籍,都成了老师们的精神大餐。
本次演讲比赛是大学区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希望长岭一小大学区个成员校以学校工作为中心,为教师成才多提供平台,多组织活动,团结带领教师为学校发展多做贡献。也希望各位领导和教师们对大学区的工作多予以指导和支持。本次演讲比赛也是多年来学校读书活动的一次大检阅,是今后大学区读书活动的深化与提升,是对全区教职工进行的一次很生动的读书教育。要求长岭一小大学区教职工以本次演讲比赛为契机,努力培养“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乐读书”的良好习惯,开阔阅读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做一位真正让人民满意、社会认可、个性发展、精神丰富的优秀教师。
第五篇:优秀作文选集
优秀作文选集
渴望生病的女孩
如果我告诉你有人是那么渴望生病,而且是轰轰烈烈地生一场大病,你是否会相信呢?
这是我从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也许那是杜撰的,也许太夸张了,可我相信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为此而感动。
一个女孩生活在一个残破的家庭中。父母早年离异,她跟了父亲。父亲续弦,她便跟着父亲和继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继母并不是那种刻薄的女人,也没有恶待她,只是冷漠--一种彻彻底底的冷漠。用女孩的话来说:我倒真希望她能骂骂我,哪怕凶一点也可以。继母带来的年幼的儿子自然承受母亲加倍的呵护,而且得到了父亲全部的爱心和欢声笑语。从此,女孩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而收敛的个性又使她的交友范围日益缩小,莫名的自卑和抑郁纠缠着她。
一个孤独的女孩就这样在冷漠的环境中挣扎着。这一切仿佛像浓重的雾将她裹住,任她如何逃遁也无法摆脱。
意外的一次生病,却让她渴望了很久的温暖又回到了她身边。那次她病了,父亲为此感到心疼,请了假在家陪伴她;继母也一改往日的冷漠,特地为她买药、做菜;顽皮的弟弟也变得乖巧了许多。女孩在这样的一次病中,体味到了她终日渴望的关注,她成了焦点,中心和主轴。
后来,她学会了这样一种伎俩:不断给自己增加生病的机会。严重的和不严重的,只要不是致命的病,她都愿意!
这是一个女孩的渴求!一个孤独无援的女孩,只能采取这种自虐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被爱。一个祈求终日与病榻相依的人,在她的心底却荡漾着一种明澈的情思。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女孩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有一次,她本想折断自己的腿,可以在床上躺几个月享受几个月被爱的温暖;可这一次,她没有掌握好伤害的尺度,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她的一辈子与轮椅相伴了。
她坐在轮椅上,也许这一次她将被人时刻关注,再也没有冷漠来袭击她了。
她是不是在想:只要为了被爱,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一条腿又算什么呢?
她是不是会安静地坐在轮椅上,脸上还挂着微笑呢?
最近更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