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化课题研究小结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内容摘要】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笔者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构建生活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策略、体验学习、学习情境
一、我发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品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教学中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我确定的研究课题
1、确定研究课题的原因: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着初中学生的生活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初中学生的品德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初中学生的品德只有与生活接轨,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体现真正“无痕”的教育。对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2、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目标: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和帮助学
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研究内容:
1、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三、我进行的研究工作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健康成长。教材的每一板块的内容都是围绕“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展开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正是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素材。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生活就是教育,教材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大量的情景、案例、问题,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升华情感中践行。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符合教材上所阐述的一些道理,并用这些道理去指导今后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比如,针对中学生早恋问题,在学习《荡起友谊的双桨》和《友谊之树常青》两框题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交往的原则,特别是男女同学交往的原则,做到自然、适度、尊重、真诚,还要广泛交往,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做到正常交往,建立发展真挚的友谊。
(二)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贴近学生生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社会生活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也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适时把一些鲜活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积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新闻时事,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把其中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接受能力的事件整合 2
到教学中来,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二是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接受。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说教者、知识灌输者。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课堂沉闷,效果低下。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活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规划教学活动。意味着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回归,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生活事件为载体,为他们搭建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解决生活问题的平台;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建构思想品德,而不是教师试图通过说教和灌输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是教学手段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受学生欢迎。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诗词、歌曲、故事、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和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生动活泼的生活材料为学生营造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为教学增添乐趣。
(三)教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思想引导、品德修养和情感激发,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但思想品质与人文素养却存在缺陷。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将学生能力提升与思想品德提升相结合,使学生科学素质的涵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协调。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用有“多种营养”的社会生活素材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注入更多的人文因子,能融思想引导、知识传授、情感激发、心理疏导、行为培养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也涵养了人文素养,提升了思想品位。针对一些中国游客国外目的地赫然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高声喧哗”、“便后请用水冲洗”的现象,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来评析这种现象,并在学习《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这一框题内容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分别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交往的原则: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交往讲艺术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经过思想的激烈碰撞,使学生明白了人与人的交往必须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与外国人的交往还必须做到自尊、知荣辱、维护国格和人格。并且联系到在我们国家举行的世博会,如果让我们去做志愿者的话,我们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四)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归宿。“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回归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这种知识在运用中加以巩固并实际上转化为一种能力。学习理论观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同时,获得参与现代生活的必要能力和素质。也就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思想品德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但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时间、精力以及一些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他们难以广泛的深入社会生活,这样就使“致用”环节大大折扣。
社会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磨砺中才能练就,只有通过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中才能形成。要使学生在课内也能与社会生活广泛沟通,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来链接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这样就能有效的推进德育生活化,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我把教材中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提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创造性的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世界,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促进知行统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例如,学习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针对日常消费生活中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现象,开展一次评选“维权之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维权意识和能力,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我的研究成果
(一)让课堂“活”起来,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人们一说到思想品德往往和讲大道理联系在一起,我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思想品德课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近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以生活为主题,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使课堂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使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根据现有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编排很生动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4
发言过程中,真实的去体会去感受、全心的去对待,从而得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上学习的内容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有用的。而学生一旦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能激活自己的兴趣和动力,体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感受生活的快乐与意义。
五、我的研究反思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生活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否则,教学生活化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空谈。在具体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深感教师的观念要进一步更新,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及教学生活化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加大备课力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避免教学生活化走过场,无目的、无针对性。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材,如何大面积推广教研成果等问题都有待继续探讨。
2.实施生活化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但老师的工作量却急剧增大,每一堂课教师都得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但真正内化为自身能力的知识又有多少?如何使评价过程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更紧密地结合,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教学生活化课题期待同仁们给出宝贵建议从而边学习、边改革、边总结,使之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第二篇:“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小结
“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小结
“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小结
在第一阶段的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进行了《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生活中蕴涵着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生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施,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现将这这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明确阶段目标,加强对子课题的指导。
在确立了课题研究《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紧紧围绕课题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主持人林金霞园长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学习相关的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如“幼儿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等等,了解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新动态,同时加强课题组科研意识,更加明确了解课题研究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理论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强对子课题立项指导。
以中心小学为单位,在小学附属园设立了四个与美术相关的子课题,子课题立项的幼儿园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如何将这些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教师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感到最为困惑的难题,她们对研究课题的确立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此,课题组负责人为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指南”,通过课题研究指南,让教师了解目前教学实践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是可以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就能够确立比较明确的研究点。当课题研究内容确立以后,省级美术课题组成员对其的指导是:规范化文本格式的提高、课题立项过程中必须思考的几个步骤、课题立项报告撰写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这样可以使课题申报者从一开始就能够比较规范地做好各项申报工作。
二、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明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方向
1、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围绕《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确立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既寻找美术活动生活化的支点,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提高了绘画的技能,能大胆的创造想象,富有表现能力。创造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平台,引导教师确立每个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并找到对不同个性幼儿更有利的引导策略和帮助方法;让自己更快更好的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材料,结合各种绘画工具(如手指画、棉签画、水彩画等),引导教师在设计美术活动时,能采用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多姿多彩,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提高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更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2、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子课题老师每二周参加一次业务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思考、写学习体会。每位课题组成员要每周安排一次课题教学内容,每学期开一节园级以上的课题教学观摩活动,写出一个教学反思,一篇说课稿、一篇案例,让老师们在学习、实践中转变观念、积极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目标,寻找课题研究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互相交流。
理论学习是先导,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的思想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要求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题的业务学习活动。并借助博客上传好的文章及过程性材料,在开展课题组学习活动时,还将所看到文章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在科研思想上就比较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
2、在研讨中促成长。
首先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生“学”的观念。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改变传统的示范临摹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观察,鼓励他们大胆创作生化场景、表现生活场景,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适当给予指导帮助。举行了“东峤中心小学附属园子课题组” 交流研讨。东峤中心幼儿园许珠连老师和魏海英老师,为大家分别呈现了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题教学活动: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和小班美术活动《泥巴乐》活动中,两位老师大胆创新,以创设情境的形式启发、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两位教师教学设计新颖有趣,活动目标的把握准确,能关注幼儿的成长需求。其次是开展子课题研讨会,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东峤中心幼儿园省级课题组组织各附属园的子课题进行研讨活动,参与研讨的课题组成员认真讨论,互相观摩本阶段的课题材料,课题组负责人林金霞园长对各子课题单位的第一阶段性研究工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生活化的环境、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生活中,这些还是做得不够,要求后期须做进一步提升,让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幼儿飞翔的翅膀。
3、幼儿现场绘画比赛。
为了有效促进幼儿对生活化美术创作活动的认识,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东峤中心小心还举行了幼儿现场命题绘画比赛,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小中大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现场作画。孩子们经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生活化的主题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也体现了孩子们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我们课题开展的成功之处。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课题开展的第一阶段,孩子们学习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联系真实的生活,改变以往“老师教、孩子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从“关注孩子创作的结果”转变到“关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来,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家长与幼儿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家长在参与系列美术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与幼儿一起体验快乐,体验对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术活动的理解,不仅加深家长和孩子的感情,也加深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
五、课题研究阶段的思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研究工作中的不足:课题研究常常停留于表面,不敢太过深入。开展了许多丰富的教研活动,搜集了很多资料如:活动实录、活动照片、美术作品等。但是因为理论水平的限制,不敢深入分析,理论提升不够,缺少研究体系。子课题承担者独立实施课题研究能力较好,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在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研究实践中,教师如何利用好生活化的材料、生活化的环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挖掘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也会全力以赴、通力合作,进行最真实、最常态、最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第三篇:阅读教学生活化课题阶段小结
《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廖美芳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对前期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实验概况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生活背景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基于此目标,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细化各个研究过程,切实推行生活化语文教学实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中年级阅读教学生活化》
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还原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作文中体验生活的意蕴,在生活中快乐、自觉地阅读、作文。
二、研究进展情况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把课文的学习同“自我”联系在一起,学生潜心入文,达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同时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丰实写作“内存”,用心感受生活,达到“我手写我心”,真正做到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抒写自我心灵。
三、实验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他们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去体会,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好的诠释文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四、存在问题
1、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等,还有很多不足,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实现自身的岗位价值,仍旧还需要努力。
2、对于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再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再上台阶。
五、后续研究方向
1、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实践刚刚开始,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环境,怎样更具有操作性。
2、怎样处理好学生自我阅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问题还有待解决。
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探索还不够深入。在科研之路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深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行动,才会收获”。2014年1月4日
第四篇:课题研究小结
2009年秋春期课题研究小结
学校:东 阳 小 学
课题名称: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研究
负 责 人:罗涛
2009.07.0
2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研究
2009春期研究小结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研究》课题从申报以来,已经在逐渐地深入开展。至期末为止,《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三期,虽然我们的工作都很紧张,但也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使今后的研究工作更有效、科学地进行,现将该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2009春期开学之初,便按照课题研究总计划制定了具体可行的一期(一阶段)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的内容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其规定的研究任务。
首先,在开学之初,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以及有关研究方法的培训。在该期,我们组织课题的参研人员进行有关网络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集体学习。又召开了参研人员的研究培训,主要是有关课题研究方法、意义等方面技能和知识的培训。
其次,加强了对典型学生的调查和记录。在主研人的配合下,制定了调查记录表,班主任根据典型学生名单相应地对他们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收集了相当的原始资料。
再次,主研人在参研人员的配合下,编制了进行调查、测试的试卷,并对典型学生进行了测试,获得了一定量的心理测试数据。
最后,主研人收集了大量的涉及课题的资料,并购买和学习了相关的专业书籍。
二.不足之处及下一步设想。
1、有部分参研人员发生变动,这对课题研究的进度,以及资料的收集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参研人员的配合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3、资料来源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4、由于要购买相关专业书籍,以及打印测试试题等,需要的经费是个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准备改进的设想有:
1.继续加强对参研人员的有关研究、调查手段的培训和提升。
2.继续加强有关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在总结研究该期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在下期完成一篇《网络环境下学生品行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成果。
主研人罗涛
2009.07.02
第五篇:课题研究小结
课题研究小结(五年级)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近年来我校在各班广泛
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营造书香校园。现
将本学期我班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1﹑认真选择学生适合的图书。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们精心挑选各个等级的学生到图书室借图书,因为不同
等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不一样,阅读兴趣也完全不同,由他们去挑选图书,学
生爱阅读。
2、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我们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家访等形式让家长
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消除“看课外书为看闲书”的误解,努力争
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家长在家里指导、监督孩子看书。
3、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上可以推荐课外读物,也可也
可对学生近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交流、做指导。如“我来讲故事”,或”讲精彩情
节”;或”讲故事梗概”;或“读物交流”等,调动学生阅读欲望。
4﹑积极做好课外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每天将所看的书做一些简单的读书
笔记,在课外阅读课上进行交流,很多学生在课上跃跃欲试,总想把近期的阅
读收获向同学们展示。
5﹑师生共读,教师先行。要想让学生喜爱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喜爱阅读,我平时常拿一些书当着学生的面阅读,此外我还经常将平时阅读到的好的文章
阅读给学生听。这样润物细无声般地让学生受到感染。
6、认真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学生仅仅有了阅读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应教给
他们必要的课外阅读方法,否则耗时低效,因此必须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相信只要努力必有收获,一学期下来,我班学生在课外阅读兴趣方面有
了提高,阅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等级考试中通过率最高,但由学生
基础较差,阅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