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8:4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

第一篇: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

自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大了对教育改革的力度。从 2001 年 9 月开始,小学一年级正式实施新课程标准,采用配套的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问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

在小学执教七年多,对于旧教材与教学大纲有了一定的了解,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中的内容更具体、更具时代性,也更科学。并且从根本上改进了教学理念、转变了教育观念,使教师更明确了美育的目标。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中的说明更详细,以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图片色彩更鲜艳、内容更生动、形象更逼真、排版形式更多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1-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我校一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社与上海书画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就教材而言有如下特点。

第一,《说明》部分较旧教材更细,更具体,其中分析了目的、指导思想、课本特点、基本体系、基本结构等,使教师使用教材时能更清楚、更准确地把握好教材。

第二,《目录》部分改变了以往固定的排版模式,并以彩球标示出课的学习领域,使教师更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

第三,课的内容图文并茂。有贴近孩子的语言文字,有具童趣的图片,不仅排版形式活泼,内容也更贴近于学生;其次是强化学生兴趣,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新教材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虽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表现方法,但学生自己需要带的学具却增多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教师辅导学生有限;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计算机、画图板无法在一年级实施等问题。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兴趣、能力之间的度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来的是“书呆子”;而“重能力、轻知识”培养出来的又将是什么呢?“知识技能”与“能力兴趣”好比“砖、水泥等建筑材料”与“建筑师的技艺”。有了材料,没有好技艺,造不出好房子;有了好技艺,没有材料同样造不出好房子。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出又高又大又具艺术品味的楼房。知识技能与能力兴趣也需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如何掌握好知识技能与能力兴趣的培养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标。新课标是由专家们积累探索归纳总结、围绕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的说明。它可以指导教师正确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启发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新课标时可与旧大钢作比较,体会新课标指导思想,对比每册教材知识结构及学习方式的不同,同时还要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其次,要将教材与新课标相结合,不能将它们各自独立开来。新教材与新课标相结合,实际与理论相联系,理论指导实践,才不会盲目。新课标中的理论明确了美育的目的,明确了各种学习领域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重点甚至难点。

再次,要注意知识的纵横关系。具体的课题所涉及的学习领域,具体的课题知识的衔接等。

最后,就是要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靠自己埋头苦干是不行的,要经常与外界、同行进行经验交流,有条件的可请专家进行指导,这样进步才会快,若发现问题,还能及时纠正。例如听好课、评课、看教学录像等,缩短教学差距,学习先进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理论,提高业务素质,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材,运用教材。

总之,新课改的号角已吹响,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献力!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

卓尼县藏族小学罗海燕李霞录目牙

【关键字】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 变革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学习方式中,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之知识的高空,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在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中,捕捉闪光点和给学生空间,因人、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的评价,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领会数学学科的价值意义。

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农村是关键,如何推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进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特别是数学课,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真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我想:新课标最大的特色就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不仅包括指定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目标,还包括和“促进者”一起指定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使学生亲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教师观念的改变

因此教师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有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仲裁者变成促进者,由实施者变成开发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有教书匠变成研究者,并有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变成决策者。通过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逐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开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在教学中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繁、难、偏、旧”,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学生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更加尊重学生,民主、和谐、互动、友好的师生关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到真正体现,学习情感和兴趣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由“接受”转向“发现”,开始由单

一、机械的“听讲—练习—复习—巩固”的被动状态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显出来,学习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很多老师满怀信心地说:“课改这样搞下去,学生将来不得了。”

三、教师应成为帮助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

1学生发现的反思,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研究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应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不再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例如:一年级新教材“十几减8、9”退位减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插图导入新课,让学生扮演小白兔买铅笔,“15根铅笔,卖出9根,还剩几根?”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解题列式,在小组中发言交流,然后由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人向全班回报,板书算法:其一,15根铅笔一根一根地减,减至9根,得6根。其二,把15根铅笔分成10和5,10-9=1,1+5=6。其三,把9分成5和4,15-5=10,10-4=6。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鼓励或实际指导。这样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使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评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和否定的评判,而应该用鼓励的行为方式或用语言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每当一个见解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学生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真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一起深入得到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总之,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改革应作为一门发展的学科来研究,通过教育主管不门和一线教师的共同探索与实践,抓住新课程的本质,在传统中创新,在反思中求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领会数学学科的价值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更使学生在认知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第三篇:美术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国目前都在摒弃以往那种对美术教育狭隘偏颇的、功利性的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决不囿于培养几个美术家或创造几件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个性完美的人,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课改

教育发展

通过学习了几位老师的美术公开课。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新颖而独特。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美术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新时代美术课同时展示了新形势下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一味求新、求趣。课上的五彩缤纷,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特别热烈。但教学目的却不太明确,不能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一句话,学生学得轻松,所得甚微。我认为这些问题制约了“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且因其隐藏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所以更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很多老师也会有同样的困惑:这样上美术课是不是有些过了,这样老师备课是不是也太辛苦了?感觉像语文课了……对于这些我感受颇深,由此我从教学目的、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几方面,谈谈本人的心得和思考。问题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美术素养的内化过程,它最能凸现教育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教学目的细化下的教学目标和登山者的登山意图颇为相似,如何最优化,省时省力的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必须且经常思考的问题。就美术教学而言,有其独特的学科性,教学的过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正尝试着从美术学科的认知、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独辟路径”,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自由的向着美术教学目标迈进。

然而,在实践探索新课改教学模式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在上课时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可能自身就不是很明确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由此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夸大了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教师只是一个附属的观者一样,只是偶尔的指点,夸大了学生的力量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该强调的美术学科知识不讲,对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不予指正,课堂流程自由散漫,走到哪是哪,没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尽管一堂课学生都在忙碌,感觉很是热闹。但是下课后问其收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缺乏对其过程进行调控和必要的学法点拨,使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多花费了“探究”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和学习效果,最终自然无法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美术活动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了解。只有这样,美术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服务,成为美术“新课改”过程中创新教学的主旋律。可见,说明我们老师对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研究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问题二 : 看重成功效果,忽略过程体验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时间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孩子的世界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可实际上有的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事,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现象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教育学生的好机会,但由于课堂的安排,常常忽略了。《快乐时光》一课中,让学生讲经历过的快乐的事。各种各样的趣事,会让同学在倾听别人叙述中分享到快乐,对于培养学生的画德很有益。比如一位学生讲:一次他看见一位孩子掉进臭水沟里,搞得很狼狈,他觉得很快乐。在这里,对学生“真、善、美”的心理引导、认识引导,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不能为了下步的技法引导,放弃了思想教育。如果我们只要求儿童画好,而不顾及画德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就是画得再好,也离我们教育的目的相差甚远。

现象二:很多时候,因为一堂课的时间关系。如学生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学生,只好 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对策:我觉得我们教孩子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心灵的熏陶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画画使孩子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次的绘画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自始至终潇洒自如地作画,寻找灵感,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2、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独特,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重视他们的创作体验,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感受作画的乐趣。

3、评价时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展现。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因此需要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看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儿童情趣,想象力是否丰富,作品是否给人以美感等等。问题三: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使用问题

现在的小学都有相应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肯定的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大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给基础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现在好些老师一提到多媒体教学就有很多的抱怨,其也有很大副作用,只是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一上公开课就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媒体教学似乎这就不是一堂好课,我觉得这种思想需要转变,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要会用,要正确的用。同样不需要用的就不能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广大美术老师专研和探索。

经过多次实践和交流,我发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1)、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部分美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唯一手段。

教师一味地在教学手段上标新立异,没有深思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展示新课改理念的公开课时,似乎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不能上课。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更主要的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何从谈教育的现代化?

(2)、“多媒体”带来的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美术教学同样应该有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 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使大量的学科知识更易展示,是实现课堂目标的一种保障。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媒体带来的太大知识量或教师对大量的知识信息不加归纳、筛选、整理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就会有问题,出现信息采纳的偏移,最终使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被忽略。

(3)、“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越发减少。

"新课标”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主张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学生通往知识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甚至语调)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以为有了多媒体,就实现了新课改。教师成为普通的放映员。课堂教学中缺少了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美术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综上所述,我们在参与新课改时,要正确定位新课改的内涵,切实研究实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先实现自身的教育现代化,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合格人才。课改教材是适应现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课改使师生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使我们在审美观念上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第四篇:浅谈农村美术课程教学

浅谈农村美术课程教学

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两年的工作学习中积累了一些关于农村美术教学实践的认识与反思,现实是农村存在着教学环境差、教学资源极为贫乏、新课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课程越来越难展开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教学资源丰富起来,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加以思考与探索。

一、农村小学美术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美术课程的进展不像城市学校那样顺利,更多的是变通和转换思维。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美术教学场地缺乏,同学们的美术基础很薄弱。课程的展开更多的是结合书本及教师单纯的口头传授。

1.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各校应该配备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美术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学习使用。农村中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没有配置完备的美术教学设施,美术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学学美术教育的展开与实践。

2美术教材在农村小学使用状况不容乐观。

美术教材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海量的美术课程资源,例如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设备,音像设置和必要的艺术教学用具等。然而很多中小学没有这些基础的设备配置,即使配备齐全大多也只是放置作为摆设,真正能够使用的美术教材少之又少,这让很多美术教师感到教学无法开展。所以很多老师还是沿袭着一盒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农村中学的美术课程往往都是理论部分图片教师结合书本讲解,实践部分大多以画画为主,动手制作的课程很少能够开展起来,每到考试来临时,美术课要为主科让路,课程很难持续性进行

3.师资的缺乏阻碍了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奇缺,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而是以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代,这样美术课就堂而皇之变成了其他课。众所周知教师的师资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没有专业美术教师的美术课程自然无法有效展开。

4.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农村中学还是存在着成绩是一切的旧观念,忽视素质教育,忽视美术学科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于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也严重显示了美术课程的发展,还何谈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二、农村中学开展美术课程的的策略与方法

1.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强调师生主体作用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美术教学课程开展的好坏。因为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着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美术课程的开展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增强教师的美术教学资源意识和提高开发运用能力。当然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美术课程的有趣之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身边的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一为学校固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二为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1)关注校园的花草树木,让同学们在校园进行写生创作。写生时,学生在观察某一景点时会被自然的景色所感染,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从而对校园产生良好的情感,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爱护我们的校园,不去损坏它们。

(2)关注校园长廊、过道、橱窗、教室的布置。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布置教室设计黑板报,定期更换学生在长廊和橱窗中的作品,既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能,又可以达到美化校园的效果。有了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般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有一定差异,但任何学校在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老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已有的优

势,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3.充分利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美术教学资源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它向社会环境开放并不断与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陶冶情操。

4.加深素质教育理解,认识美术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意义,把课程资源开发落到实处。

我们应正确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切实认识到美术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左右脑智力均衡发展,具有促进感知觉与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意义。这一切都说明美术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那种认为只要有教师给学生上美术课,不管该教师是否受过专业美术培训,让学生随便画些简笔画,就认为是素质教育是不对的。只有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到美术课的重要性,才能很好地实施美术课堂教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加以改正,更好的学习基础美术课程改革,了解美术基础课程的最新变化动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我的建议是,课程设置的时候,能够把我们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多设置一些农村地区开展的起来的课程。

第五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12——2013学砚联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2013——2014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陕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学校新课程实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翟高建 副组长:林建荣 成 员:全体教师

三、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1、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以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本次实验,为新课程体系的完整积累经验。

2、完善开发和整合我校课程资源,特别是加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的力度,开发适合我校师生的校本课程。

3、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4、以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为导向,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构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教研新模式。

5、加强德育探索与实践,开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德育新渠道,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6、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推进组织体系,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形式,以促进全体教职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新课程实施计划表

五、实施新课程理念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贯彻教学设计的“五核心原则”就必须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即:

1、教师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知识的空间和多元化信息渠道的提供者;

2、教师是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3、教师是课堂研讨氛围的营造者;

4、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计划的指导者;

5、教师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鼓励者;

6、教师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者;

7、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8、教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2)是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3)是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4)是否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5)是否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

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

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提高老师整体素质,不断把老师个人智慧、经验转化为老师集体的财富。

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应由“教教材”的传统方向向“用教材”的理念转变。

1、各学科实行集体备课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基于校本教研,针对教材不同章节的地位及作用,实现“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教学循环。

2、邀请课改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亲临指导。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做到教师每周至少互听一节课,加强教师间的相互观摩、交流、提高。

4、认真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做到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5、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每学期教师小结课改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保障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指导思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组织老师和有关人员加强学习。

2、成立培训组织,制定考评细则

①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为组织单位。

②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定点定时定人定主讲,并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

③把课程培训做为今后几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具体培训情况记录到教师的业务档案中。

3、组织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按年级分学科、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参加新课标的培训学习。

4、周到具体安排培训内容

①要求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②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学科评价标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③了解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④学习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科教学方法。⑤探索学生日常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八、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要坚持 “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在全校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1、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成立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工作研究小组,前者以校长为组长,把握方向,后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负责落实,并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2、具体实施中坚持教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做到“研有物”、“研有质”,一切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不做空洞研究。同时,教研要广面积,做到人人有方向,人人有课题。

九、做好实施新课程理念、标准、评价工作的宣传、总结工作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内容包括:个人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的表彰、优秀作业、作品、好人好事、反思与体会、成长的规划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个人成长记录袋》作为今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依据之一。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从四个角度进行宣传即对教师宣传、对社会宣传、对家长宣传、对学生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通过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课程改革会议以及家长会与校本培训会等,加深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与课改有关的条幅标语,定期出有关新课程活动的黑板报等方式营造新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2014——2015学砚联课改实施方案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 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几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残疾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而特殊教育的 课程改革步伐,也正积极进行之中。为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1、转变观念,学习新课程。《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 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残疾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为使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学校 成立了课改学习领导小组,并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重点分层次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片级的新 课程培训和观摩活动,把握课改动态;请市、区教育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寻”,组织教师搜集信息,一方面从教育刊物寻 找,学习他人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搜集最新课改信息,了解课改进程。“赠”,学校为每个教师配备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和《走进新课程》,要求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研”,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分学科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的本质区别,组织“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交流会。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研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从“换了一本书”、“《大纲》 换个名”逐步得到提高、深化: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残疾学生的管理者、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变为 残疾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残疾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残疾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施新课程任重道远,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探索,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2、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 个重要概念。《纲要》指出,要改革课程资源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残疾学生的适应性。为强化课程资源意 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我校要以“烙铁画”这一特色教育为主,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在近两年完成对信息技术教育和美术教学的校本 教材编写工作。以教研为单位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各教研组确定一个主题,设计好外出考察、分类汇总、课堂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动,让残疾学生在活动中获 取知识,提高能力,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教师也要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积累开展综合活动的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效益。

3、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与拓展,大力发展校外红领巾、科普、艺术活动,是我校开展课改实践、开发校本课程新的举措。校外活动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把校外辅导员请到学校,给残疾学生开讲座,办展览;同时,又把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放飞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爱绿护绿、自我服务、城市精神、科技创 造、艺术能手等都成为校外活动的主题,围绕着这些活动,根据残疾学生兴趣爱好分设绘画社、合唱队、科技组等组开展活动,要求各组在培养残疾学生兴趣爱好和 能力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级比赛、活动,并取得优良成绩。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我校在几年前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建立了教学素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硬件上基本达到了信息化学校的要求,为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 程的整合之路奠定了基础,我校还将建设校园网、建设校园网站,让师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条件。为提高残疾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除上好每堂信息技术 课外,我校还将组织残疾学生开展电子绘画、打字和文本编辑、幻灯片制作、网上搜集资料等竞赛活动,并鼓励高年级同学“换笔作文”、网上收集学习资料,促进 学习方法的转变。“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在教师们的课改实践中,学校的教残疾学生活一定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也应由单纯关注知识传 授、残疾学生成绩,转为关注残疾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残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 程,课改工作已经拉开序幕,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改的道路上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与新课 程同前进、共成长。

5、注重师资培训。教育的形势正不断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自觉加强学习,学政治、学理论、学文化,学习全教会 精神,对于提高青年教师对创新教育意义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上级各级机关的正确领 导下,我校广大青年教师一方面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活动,同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特色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活动为 中心,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意义的各项培训活动。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进行课改的前提,扎扎实实练好教育教学的基本 功,增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是顺利开展课改实践的基础。根据学校特点,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和规划,确定了不同年龄段教师所要达到 的标准,学校对教师参加学历、业务培训给予了大力支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要求,青年教师要掀起学习的热潮,通过各种途径的继续教育,使我校青年教师 100%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100%通过术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100%能独立制作网页、课件,每学期全体青年教师均要通过课 改实践撰写课改论文,并要又不少于10篇论文在区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刊物上发表。结合培养目标,学校要继续坚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露一手”教学基本功比 赛,内容包括课件制作、网络操作、硬笔和粉笔字、语言表达能力、英语会话、课改实验公开课等,以达到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目的。

6、新 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注重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发展。为让教师顺利走进新课程。学校对不同 年级的实验工作系统筹划,分类指导。在学校统一部署下,语文教师要以“大语文观”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上进行 探索;数学教师要在与残疾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开展实验;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探索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体育活动,让 残疾学生在自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健康知识,增强体能体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是具有自己独立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也是这次课改最具 特色的部分,它的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使得教师在引导残疾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和真切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形成较强 的实践能力和整体意识上,有了一块充分施展才能和特长的天地,学校要精心挑选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当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们应充分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以人为本”地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多形式地指导残疾学生实践,充分体现残疾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使残疾学生获得综合发展,并由教导处牵头,每位教师每月 编写一个活动案例并组织交流、讨论、修改,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案例。为提高课改效果,学校要开展好“四个一”活动:每一节课后写一段教学心得;每月召开 一次课改例会;每人撰写一篇课改论文,每人开一节符合课改精神的公开课。

下载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课程改革论文[模版]

    在夹缝中求生 ——寻求“传统评价机制”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 岩口铺中心完小 唐益平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大地上已经要求了很多年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白云山中心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局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学校在实施变革课堂上都在为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我校不断尝试变......

    小学课程改革年终总结[★]

    小学课程改革年终总结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课程改革年终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以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

    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内潮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春风吹进了我校校园,学校领导以满腔热情科学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舞台上尽情展示,在课改浪潮中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并结合校情制定了......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小学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 施 方 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及永昌县关于基础教......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012——2013).

    永兴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07—2008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理念给当代中国解决长期围绕和阻碍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的目标、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课程观......

    2013小学课程改革自查报告(范文模版)

    永兴小学 新课程改革自查报告 尊敬的上级领导: 课程改革在我县已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我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