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2012年个人总结
2012年工作总结
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2012年个人总结
一年来,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配合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个人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在政治思想方面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思想政治修养。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把追求远大理想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在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工作的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第二,在工作能力和勤奋敬业方面,能够努力锻炼,逐步提高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在实验室和科研管理工作中,通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工作能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工作方上能够勤奋敬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协调好各方。
与锻炼,增强科研实力,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队伍。2012年,研究院有1人晋升教授,1人晋升副教授
(3)以培养博士研究生,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2012年,研究院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4)以发挥主要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参与重大项目研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促使其业务水平尽快提高。2012年,研究院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掌握了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有1人通过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审核,即将于2013年赴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目前,研究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力量过硬、科研经验丰富的学术梯队。
3、积极申报各类纵向科研课题,拓展对外联系,争取重大横向课题和科技奖励
根据学校对研究院的预定科研目标及研究院总体发展思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以承担和完成重大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通过巩固基础设施、建设一流条件、汇聚学科队伍、整合科研方向、服务工程建设等手段,达到了支撑学科发展、学位点发展、科研发展、科研平台发展,以及扩大学术交流和服务经济建设领域的目的,提高了研究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圆满完成了学校对研究院的预定科研目标。
2012年研究院共签署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合同9项,合同总额725.85万元,截止2012年12月初科研课题到款190万元,预期在明年进行2012年目标管理工作考核时能够超额完成了学校对研究院预定的到款220万元的科研目标。
在2012年度的科研项目中有水利部重大公益项目1项,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淮南矿业集团等单位签订重大横向课题3项(单项科研经费均在100万元以上)。另教改项目“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与实现策略探索”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河口村水库渗漏分析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院2012年共发表期刊学术论文8篇,其中2篇被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部。
4、研制新设备、拓展研究方向,完善实验室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2012年,研究院实验室圆满完成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各项教学和科研实验任务,完善了科研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完成了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信息建设工作。并在以下3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研究院根据博士点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的需要,积极购置和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恢复了我校具有传统优势的激光测量模型试验领域的研究,通过合作研制开发的方式使我校激光测量模型实验室的设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经过长达的半年的科研资料统计整理和报告撰写工作,现已提请省科技厅组织对河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验收,预计2013年年初即可完成全部验收工作,使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实验室成为我校第一个挂牌运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3)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郑州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合作进行高水平的实验。目前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河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公益性项目等重大纵向课题的实验工作。实验室和科研和试验水平稳步提高。
5、博士点建设、学校更名与学科建设
2012年是我校博士点建设迎接终期检查的一年,也是学校进入更名的关键时期,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授权学科和岩土工程支撑学科的重要建设单位,在我校的博士点建设和更名大学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2年年底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分别对我校的更名大学工作和博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研究院根据学校部署和要求,对实验室进行重新布局、改造和装饰,顺利通过考察,并获得了考察专家的高度评价。
6、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提高研究院知名度。
第二篇:水工结构工程
水工结构工程(081503)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是我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学科之一,198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成立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学科现有博导8人,教授16人。
学科服务于水利、岩土、交通、建筑、市政等工程建设,已形成了水工结构安全工程、高坝及地基的分析理论与现代试验技术、水工结构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高边坡与地下工程、大型水闸与船闸及输水结构、水工混凝土结构及新材料等具有显著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许多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高水平研究任务以及一大批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及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教材、专著40多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200余篇,并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等多项教材奖和教学成果奖。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必要的工程实践知识,能够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掌握学科研究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具有解决水利工程中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高坝及地基的分析理论、安全监控与现代试验技术
2、水工结构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
3、高边坡及地下工程
4、大型水闸、船闸及输水结构
5、水工混凝土结构及新材料研究
第三篇:水工结构专题课程总结
水工结构专题课程总结
邵朋昊2008150106
水工结构专题是基于水工建筑物的深化。虽然我们之前没有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两年水利知识的耳濡目染,使我们对水工建筑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本学期水工结构专题的学习,使原先的感性认识里带有了一些理性认识。现在回想起来整个课程,还是可以发现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可能不精,但终究有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做个总结。
整个课程分为6个章节,分别讲解了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概况及利用情况、三种坝型、边坡设计和监测设计。整个课程其实也是一个坝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监测管理的过程。以下是我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1.坝址及坝型的选择
建坝主要用于防洪发电,因而需要坝具有很高的滞洪蓄洪能力。因此,坝址通常选在狭窄河谷,使坝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长的库区,也可以减少工程量。但是,为了布置河床式溢洪道、坝后式水电厂房和通航船闸,有时也选择在比较宽的河谷建坝,如三峡大坝。
有三种坝型: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根据其剖面形状或内部构造的不同又可以细分。坝型依靠坝址的地理特点(岩层)选择。
① 重力坝由于坝体重量大,水平水压力大,一般应修建在坚硬完整、抗渗性能好、无难于处理的断层的基岩上。
② 拱坝由于其特殊的受力原理,要求坝址处的河谷狭窄、河谷左右两岸大致对称、河谷平面形状向下游收缩,同时要求坝肩岩体完整坚硬,没有大的断裂构造和软弱夹层,耐风化、渗透性小。
③ 土石坝一般是就地取材。高山峡谷覆盖层很厚时,宜修建土石坝。我国土石坝占所有已建坝总数的90%。
2.坝的设计
坝型确定后,需要进行坝的设计。坝的设计原则就是安全经济、施工方便。坝的设计最终要获得坝的具体尺寸,设计内容中应力计算、地基处理设计、稳定计算、监测设计尤为重要。
① 重力坝的应力分析。重力坝主要受到以下荷载。坝体及坝上永久设备的自重;上、下游坝面上的静水压力;扬压力;溢流坝反弧段上的动水压力;冰压力;浪压力;泥沙压力;地震荷载,包括地震惯性力、地震动水压力和地震动土压力;由于建筑材料的体积变形(由温度和干湿所引起的伸缩变形)受到约束所引起的荷载;其他荷载,包括风压力、雪压力、船舶的缆绳拉力和靠船撞击力、运输车辆、货物、起重机和人群等的临时荷载以及爆炸引起的气浪力等。
② 拱坝的地基处理,主要步骤如下。坝基开挖;固结灌浆、接触灌浆、防渗帷幕灌浆;坝基排水;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处理;预应力锚固地基;岩溶处理。
③ 土石坝的防渗设计。主要是一些防渗体的应用,如土质心墙、土质斜墙、斜心墙、粘土铺盖、沥青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防渗体。
3.施工
边坡设计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① 重力坝坝体材料分析。由于各部分工作条件不同,对材料性能指标的要求也不同。为了节约和合理使用水泥,通常需要对坝体材料分区:
1区:上下游水位以上坝体表层混凝土,以抗冻性能控制。
2区:上下游水位变化区的坝体表层混凝土,以抗冻性能控制。
3区:上、下游最低水位以下坝体表层混凝土,以抗渗性能控制。
4区:坝基部位混凝土,以强度性能控制。
5区:坝体内部混凝土,以强度性能控制。
6区:有抗冲刷要求部位的混凝土(例如溢流面,泄水孔,导墙和闸墩等),以抗冲刷性能控制。
② 治坡先治水。边坡的渗流问题。地表排水:截水沟、坡面防渗、排水沟;地下排水:排水平洞、排水钻孔。数学模型: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裂隙网络模型;裂隙孔隙介质模型。
4.监测
监测是通过仪器监测或巡视检查对建筑物(如大坝、溢洪道、水闸、隧洞、地下洞室、电站建筑物、渡槽、桥梁等)主体结构、地基基础、两岸边坡、相关设施以及周围环境所作的测量及观察。
① 监测的作用
⑴ 监视工程安全可以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评价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实现对工程的在线、实时安全监控,为实施安全预警和制定应急预案提供基础。
⑵ 服务工程效益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工作性态,发现工程的异常迹象,制定工程的控制运行计划和维护改造措施,为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服务和安全保障。
⑶ 检验设计、指导施工、研究机理可以认识监测效应量的变化规律,对基本理论、设计方法、计算参数等作出验证,对施工措施、材料性能、工程质量等作出验证,对破坏机理进行探索。
② 监测项目
⑴ 仪器监测是指在水工建筑物表面安装或内部埋设相关的监测设备或仪器,以获取监测数据。
⑵ 巡视检查是指通过目视或利用简单的仪器或工具,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的大范围检查。巡视检查分为日常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三类。
③ 监测技术
⑴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接缝开合度监测、基岩变形监测、土体固结监测等。
⑵ 渗流监测。主要包括渗透压力监测和渗流量监测。
⑶ 应力监测。是对温度监测、应力应变监测、压应力监测、土压力监测、钢筋应力监测、荷载监测等与应力有关的监测项目的统称。
通过这门课程,我意识到建坝是一个复杂的高科技含量的过程。其中用到的有限元法等分析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虽然了解的只是皮毛,但聊胜于无。
第四篇: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主营业务范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产压覆调查评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水资源评价、地热水资源开采施工等。
第五篇:水工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申请报告
水工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申 请 报 告
单 位
名 称:西安理工大学 申请学科名称:水工结构工程
西安理工大学
2007年6月9日
目 录 学科简介....................................................................................1
1.1 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1 1.2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2 1.3 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6 2 学术团队....................................................................................6
2.1 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6 2.2 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9 3 科学研究....................................................................................9
3.1 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9 3.2 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9 4 人才培养..................................................................................11
4.1 本学科点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成效 12 4.2 本学科点培养博士的规模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简介....................12 5 学术交流..................................................................................13 6 支撑条件..................................................................................14
6.1 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14 6.2 本学科点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15 6.3 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15
学科简介
1.1 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西安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历经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发展成为现在的水工结构工程学科。该学科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经原机械工业部批准获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转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95年获准设立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获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设。在老校长、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田鸿宾教授的带领下,张海东、戴振霖、刘景翼等教授在水工隧洞与地下结构研究领域做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知名学者王克成等教授较早开展了拱坝抗震研究;杨菊生、陈才旺等教授在国内较早地应用电算进行了坝体应力分析与体型优化;黄松梅等教授是我国最早应用离心机、光弹试验进行坝体应力试验的学者之一;孙振天、蒋长元、杨全民等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沥青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和坝工防渗技术应用研究;张彦法等教授是我国有影响的较早开展坝体温度应力分析的学者之一;谢定义、巫志辉等教授在土石坝与工程抗震、土石坝动力稳定分析、基础液化分析与处理措施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水工泄洪与消能工领域,李建中、闫晋垣、赵修荣等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砌石坝建坝技术、黄土地区辐射井研究、水坠筑坝及水力冲填技术、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等5个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后学科培养的一批中青年学者秉承老一代的优良学术风格,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形成了水工隧洞与地下厂房结构、混凝土高坝应力分析与防渗技术、土石坝
验的方法,对大型水电工程地下洞群(水工隧洞、地下厂房)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展了以围岩损伤力学为基础的裂隙化洞室围岩力学机理与变形规律的研究,以仿真试验为基础的洞室围岩喷锚支护加固机理与优化设计研究以及围岩应力场、渗流场和温度场三场耦合为基础的深埋长大引水隧洞设计新方法,已引起了一些院士、专家关注,国内首创的“隧洞自动化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版权号:200517479)受到同行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结合向家坝、下坂地、思林、拉西瓦等水电站地下厂房分期开挖围岩稳定分析与支护结构优化,系统研究了高地应力、大跨度、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标准与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近1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子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科院院长特别基金等15项;承担了国内80多项大、中型水电工程的洞群稳定分析与优化设计等项目,获批发明专利“一种SCS组合式水电站压力埋管的设计方法”(ZL200510042844.3);在《Int.J.of Rock Mech.and Min.Sci.》、《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刊物上表相关论文263篇,其中SCI、EI收录67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
1.2.2 混凝土高坝应力分析与防渗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混凝土高坝静、动力分析、温度应力分析,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坝基坝肩渗流、应力与温度耦合作用的理论研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结合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对混凝土坝应力分析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的考虑扭转系统的拱冠梁法及分析软件,在80年代拱坝设计规范中推荐应用;结合三峡工程温度应力分析子课题、“八五”、“九五”攻关等项目,开展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水化热温升过程与热传导规律研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薄层单元分析法和浮动网格法,解决了200 米级高碾压混凝土坝模拟施工过程和环境条件以及热力学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数值模
双能γ射线三轴测试设备、水气运动规律测试设备,对非饱和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新的固结理论和本构模型,应用于黑河、恰甫其海、下坂地等土石坝的静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
近10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20多项,总计到款71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12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46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
1.2.4 泄水建筑物消能理论与技术
从上世纪50年代,对水工建筑物的各种消能问题展开研究。60年代建起了高速水流实验室,七十至八十年代,结合刘家峡、乌江渡、龙羊峡、安康、柘林水电站等工程,对高坝紊流边界层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消能工-柘林掺气消能墩,对窄缝消能工、宽尾墩消能工进行了研究,成果应用于30多项水电站工程,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该研究方向在高坝水流紊流边界层、新型消能工水力特性、破坏机理、掺气水流特性以及泄水建筑物数值模拟方面展开了研究,从高坝紊流边界层的理论研究——揭示其水反弧段空化机理、紊流边界层缩尺影响,到消能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消能工-掺气分流墩和齿墩掺气坎;从300米级高水头大流量作用下的新型消能防冲结构-反拱水垫塘破坏机理、底板缝隙中的水力特性的研究,到高水头作用下的两种新型消能工——竖井进流水平旋转内消能泄水道、旋流阻塞复合式内消能泄洪洞的研究等。这些丰富和发展了消能工的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工程设计,研究成果先后在小湾、溪洛渡、拉西瓦等多个高坝工程中得到应用。
近10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课题8项,大型水电工程课题40多项;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EI收录35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
工学博士,现为水工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地下洞室数值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理论、裂隙岩体力学方面有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裂隙岩体爆振细观损伤模型、往返振动下岩体疲劳损伤、动荷下细观断裂损伤、裂隙局部化损伤等四大模型,以及裂隙围岩中水工隧洞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开发了“隧洞自动化分析设计平台”,提出了隧洞安全评价新方法,建立了隧洞仿真反演分析与强度参数反演理论与方法;发表学术论文211篇,被三大检索收录80余篇,专著及合著5部。在洞室工程与围岩力学特性研究方面获省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专利3项;承担并完成了水工隧洞与地下厂房方面的科研项目83项。
柴军瑞 1968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分别在日本京都大学、福井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各一年,曾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水工结构渗流力学与数值仿真、岩土水力学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特别在高坝工程渗流力学非线性问题分类体系、高坝岩体水力学基础理论、高坝工程渗流应力耦合理论与数值求解、高坝工程渗流分析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共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已收录30余篇次,论著被他人引用300余篇次。
邵生俊 1964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理事、《岩土工程学报》编委等。1999-2000年到日本福井大学访问进修。在土石坝及其抗震工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饱和砂土的物态变化机理,建立了砂土的物态本构模型;开发了新型传动机构的压扭双向
2.2 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点始终拥有一支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学术团队,其学科梯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带头人均为学术上颇有建树的教授、博导。
学术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人员4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讲师9人。学科所有研究人员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32名,占71.1%。学术团队年龄结构合理,35岁以下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 师9人,36-45岁教授9人、副教授14人,46-55岁教授8人、副教授1人;56岁以上教授2人。在外校取得学位24人,占总人数的53.3%。科学研究
3.1 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
6年来,完成各类科研课题590项,总计到款8816.5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27项,558.0万元;省部级课题39项,370.9万元;其它纵向课题67项,176.3万元;横向课题351项,5758.8万元;设计咨询106项,1952.5万元;出版专著等15部;发表论文738篇,SCI、EI检索133篇;获省部级奖15项。目前,在研项目119项,经费达2327.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3项。
3.2 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1)节理裂隙围岩体介质动力学性质研究:通过系统模型试验与数值试验对动载下节理岩体介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提出了裂隙围岩爆振损伤、断裂损伤、振动疲劳损伤与裂隙细观损伤四大力学模型,发表在《Int.J.of Rock Mech.and Min.Sci.》vol.38(7)、vol.40(1)、vol.40(2)、(7)土石坝抗震的液化理论研究:揭示了饱和砂土的初剪缩、次剪缩、剪胀、弹性剪切、反向剪缩的物态变化特性等;建立了饱和砂土液化破坏分析的瞬态极限平衡理论、瞬态有效抗剪强度准则、物态变化规律与判别准则及物态本构模型,为土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三峡工程高土石围堰、吉林台大坝以及下坂地土石坝等工程地基、坝壳液化可能性及稳定性的评价和论证。
(8)土石坝的变形分析研究:重点开展了湿化变形及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研究,揭示了力、水耦合作用下土的增湿变形特性及结构性变化特性,建立了增湿弹塑性本构模型及结构性参数本构模型;从混合物理论出发,建立了非饱和土的混合物固结理论,解决了当时国内最高粘土心墙坝-黑河土石坝以及目前国内最深的覆盖层-下坂地土石坝坝基覆盖层的沉降变形预测及坝坡稳定性等问题,相关成果正在报奖中。
(9)掺气分流墩水力特性研究:提出了新型消能工-掺气分流墩、齿墩掺气坎,原型运用证明具有显著的掺气消能效果,通过系列研究获得其墩头动力特性、空化特性、水舌扩散特性和消能特性,提出了掺气分流墩的附加动量理论,揭示了掺气分流墩消能掺气机理,获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人才培养
学科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思想品德合格、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甘于根扎西部、勇于吃苦耐劳的高层次复合型研究人才。2002年,我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陕西省名牌专业。本学科已培养博士30人,硕士165人。目前在读博士生23人,硕士生185人。张平、柴军瑞的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本学科所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中有许多学生已在我国许多著名高校、设计院以及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单位担任重要的职务。
1至2002年5月在四川大学水电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曾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平,男,1975年3月生,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在西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建立了能模拟软化(损伤软化、减压软化)、硬化过程的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推导了可应用于裂隙岩体的局部化渐进破损宏观模型,在校期间发表SCI检索论文4篇;获2006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湖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典Lulea Univ.of Tech.大学访问学者。学术交流
西安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学科始终重视学术研究交流,充分关注国内和国际坝工界的研究动态和新的研究热点,积极承办本学科相关的高规格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和学习兄弟科研院所以及同行学者专家们的研究进展与最新成果,通过各种学习交流进行取长补短,有效促了进本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在国内学术会议承办与组织方面,我校水工结构工程学科受中国水利学会委托承办了2005年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论坛(2005.7),主办了“中国水问题论坛第三届学术研讨会”(2005.12),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委托,主办了“第七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2.09),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办了“第五届中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5.10)等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
2001年以来,本学科先后邀请了国内外50多位院士、著名学者来校访问交流。其中有:奥地利国家电力公司坝工部主任G.Zenz博士、国际岩石力学与坝工著名专家R.Zimmerman教授,国际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36.2 本学科点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
多年来,水工结构工程学科与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省级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工程防护等学科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宽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探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途径,有力促进了我校水工结构学科的发展。
6.3 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我校水工结构工程学科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先后投入学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08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500万元,主管部门投入200万元,地方政府投入100万元,学校自筹280万元。其使用情况具体为: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建设120万元,人才培养72万元,设备仪器购置550万元,实验室更新改造260万元,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