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今天我们如何实现中国梦
人民日报:今天我们如何实现中国梦
2013年07月29日04:10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梦的提出,激起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憧憬。如何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如何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如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扎实努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的时代课题。实现中国梦,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何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上下求索,多少英雄儿女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这一伟大梦想,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发展要求,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显然,这一美好又现实的伟大梦想,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而且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这个梦想,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机会。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密切相连,个人的机会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地活跃起来、发展起来、繁荣起来,使我们的民族空前地团结起来、振奋起来、兴旺起来,而且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出彩的良好机会。
改革的社会,为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施展才能本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只要我们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勇于竞争,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就不仅能创造优裕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条件,而且能创造更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开放的社会,不仅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更加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民族形象的条件,而且为每个有志者提供了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说,在开放的时代,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可以使人生出彩,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怀揣梦想、能不能抓住机会、有没有奋斗精神。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路径
今天,我们有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经过90多年的奋斗、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创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根本路径。同心共筑中国梦,奋力实现中国梦,就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根本路径。道路关乎命运,道路决定前途。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在于道路的正确选择。我们党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正是沿着这条光明大道,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斐然,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实践有力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带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本指南。理论决定方向,理论指引行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历尽艰辛,却屡屡碰壁。之所以如此,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及其理论成果,犹如光辉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实现强国富民的历史征途上发挥了根本指南的作用。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和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又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成功地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本保障。制度提供保障,制度生发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民主与集中结合、活力与秩序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互促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广大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我国的繁荣发展才获得了持久活力和坚实根基。实践有力证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又是包括每个个体在内的人民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住这一本质属性,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着眼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注重个人努力和艰苦奋斗。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需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处在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我们更应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作为努力志向和精神追求。这样,生活
才有意义,人生才能出彩。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内化于心的。有了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就有了实现人生梦想的方向与目标;有了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就有了实现人生梦想的动力与支撑。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需要有坚韧的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我们的目标既定、任务既明,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每个人都进行扎扎实实的努力。处在伟大变革、实干奋进的时代,任何夸夸其谈、心浮气躁的作风都与人民的利益和期待相左,都将为人民所唾弃;任何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的行为都与时代的趋向和要求相悖,都将为时代所淘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奉献,就是我们对实现中国梦的最好实践。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需要有宽广的人文胸怀。登高方能望远,有志方能自洁。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无时不经受着考验,包括现实生活中奢靡、浮躁等不良风气的考验。人生犹如逆水行舟、大浪淘沙,我们只有怀揣远大梦想,才能经受住考验,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浮躁所动,而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扎实奋斗。
(作者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29日 07 版)
第二篇:人民日报 如何实现中国梦
《人民日报》:如何实现“中国梦”?
重民生是“中国梦”的现实温度
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有关。有人说,“美国梦”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然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免除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每个人的梦想都能找到落实的地方,“中国梦”就能像水滴汇集,化作绚丽的彩虹。
创新,撬动“中国梦”的杠杆
马克思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如何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怎样让清洁工厂取代“傻大黑粗”,如何治理污染重塑“美丽中国”?只有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尔孜规所说:创新,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圆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实干兴邦:“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第三篇: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敬爱的党支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在现场他对“中国梦”进行了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在此之后,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有关梦想的讨论,并不断的探寻梦想实现的途径。
梦是什么?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是飘香四溢的烤鹅,是奶奶温暖可靠的双臂。在爱因斯坦的眼里,梦是经历99 次失败后,还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在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的眼里,梦是“我们只做我和我的朋友喜欢的产品。”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是对完美的偏执与追求。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
中国梦是什么?在总书记眼里是,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虽然言辞精炼概括,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他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看,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那样打动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也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那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
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梦想给有限的生命插上了一双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那么为了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名财政监督干部,应该怎么实现中国梦呢?我将其总结成了十二个字。即“苦练内功,勇于担当,实现价值”。
一、苦练内功,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苦练内功,其一就是要加强学习。
加强学习不仅是提升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是党员干部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导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提高的要求。我们现在有部分党员干部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有文化,不愿意学习;有的忙于应酬,没有心思学习;有的玩风过甚,不屑于学习;有的浅尝辄止,断章取义,不刻苦学习。究其原因在于责任心、责任感不强,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作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看中高级领导干部。因此,读书学习,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职责的需要,更是社会责任和示范作用的需要。党员干部既要做读书的自觉实践者,又要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和大力推动者。
如何学习,我认为应当是苦读善学加上学以致用。
苦读,就是要下狠功夫。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悬梁刺股”的故事。东汉著名政治家孙敬以“悬梁”求学,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以“刺股”苦读,最终成就了各自的一番事业。今天,我们读书倒不必用这么自虐的方式,但是,挤时间读书、下功夫学习的精神是要有的。要努力达到王国维曾论述的治学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就是说,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善学,就是要会读书。如何读书,可能有许多具体方法,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方法莫过于独立思考。从阅读中引出疑问,在求知中注重思考,在他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悟出更为切近客观的道理,得到自己的见识,并用之于实践。读到这个份上,才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是在用脑子读书,而不只是用眼睛读书”,并进入“把死书读活,使书为我所用”之境。善读书还有一点就是要“记”、“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不仅能帮助记忆,积累资料,还能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李敖的例子,李敖家中藏书数万,他每天读书至少10小时。他读书用的是跳读法,李敖说,读书的诀窍在于能够“抓住重点”,书读到一定程度,重点是会自己跳出来给人看的,这时候你就得想法子留住它,用色笔画、用剪刀剪、以刀片割、影印,最后要分类存盘变成数据文件.”这正是李敖独家的“分尸读书法”,下场是李敖书房里的书少有完璧,但正是这些坑坑洞洞的书籍,成就了李敖的博古通今与口若悬河。
学以致用,就是说学习能够应用于实际,能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之思之、闻之见之,我们才有发言权。这就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在耳闻、目睹、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否则,就会出现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以致用的典范史。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引领全体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翻身做了主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又在传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的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苦练内功,其二在于提高修养。
修养是什么,即人的综合素质。“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修养的内涵来看,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品德修养。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不断鞭策自己,奋发有为,以崭新的面貌,吹响时代的号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二是家庭美德修养。即“家和万事兴”——拥有家庭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前提,也是民族兴旺的前提!学会尊老爱幼,学会珍惜身边人,才有力顾及天下事!
三是社会公德修养。即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要广泛接收正能量,广泛传递正能量,扫除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实现风清气正的大环境。
四是职业道德修养。即作为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规范。
修养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别人代劳能够得来的,而是后天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而获得的。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位大圣人在此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即使如此大圣人,他自己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圣人”,而是后天不断努力不断积累的成果。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共产党员要通过自我改造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而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主观努力,在实践中自我修养和学习。
当前,国家提出要把中青年人才向艰苦地区、基层岗位输送,无非就是通过艰苦环境的实践锻炼,激发广大年轻干部的潜力,锤炼他们的思想,提升他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修养,进而更好的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基层是个炼钢炉,经过了基层锻炼的钢才是真正的好钢。今年4 月,办党组安排2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正和镇和三阁司镇财政所蹲点学习,正是出于培养和锻炼青年干部、使他们在参与基层工作实践的过程中能自我修养和学习,达到改造和提高自我的目的。这种做法不仅受到了财政部、省直工委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从下基层锻炼的年青干部身上流露出来的基层情怀以及工作干劲来看,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修养的磨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潜下心来,慢慢修炼。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共产党员,不能觉得马克思列宁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高不可攀、不可企及的,就不思进取、畏葸不前;而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全方面的素养,争取使自己“可以为尧舜”。
二、勇于担当,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的动力
什么是勇于担当?我认为,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创新、敬业、担当”。
首先,来谈谈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对人类最具活力行为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认识。2011年10月6日清晨,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因胰腺癌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创造过诸多创新神话的世界。乔布斯的离开,给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承受之痛。一位美国人离世,让世界为之一悼,这本身即为一大奇迹。我们如此地怀念乔布斯,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愉快的体验,更在于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正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所说:“终有一天,人们不再使用 iphone、ipad,甚至有一天,苹果也将失去它的光彩,但乔布斯的理念和智慧将永远流传于世间。
乔布斯的事例也给了我们领导干部启示:人的一生如果按照天数来计算的话,活到一百岁也就是36500天,更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那么作为共产党人要书写怎样的历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求我们每位同志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开拓进取的时代责任意识,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是真正有用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积累与创新思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知识越丰富,越能创新,越能观察和发现到新问题,越能提出精辟的见解,做出科学的决策,实现工作的创新;知识越丰富,越能有效地选择工作中适合创新的角度;知识越丰富,越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越丰富,越容易进行广泛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进而将已知的东西,用于分析未知的东西,从而进一步认识未知的东西。
其次,再谈谈敬业。
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例如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困,在北京西村时,“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然勤奋写作《红楼梦》,披阅10载,增删5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问世已200余年,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光辉巨著,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可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要做率先垂范“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楷模。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要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以一腔赤诚的真爱珍惜自己的岗位,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党员干部爱岗敬业,就是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而靠敬业成就事业,靠尽责赢得尊严。
最后,来谈谈担当。
什么是担当,简单来说就是要负责任。责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体现在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就是一种抓落实的劲头,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劲头,是迎难而上、誓不罢休的劲头。温家宝总理曾告诫领导干部要 “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当前,我们不少人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实际上,工作受评判,干部受评议,本身是件好事,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的一个进步法宝,如果因为怕担担子而不讲原则,就失去了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就是党性不强的表现。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时代召唤下的一种客观需要,2005年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是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这样的变故并没有压跨洪战辉,他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他看起来很文弱,但在精神上,他确是不折不扣的强者。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要本着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要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在风险面前敢于作为、敢于承担。不能敷衍塞责,逃避责任;要责权统一,尽职尽责,这样才无愧于一个有担当的人。
三、实现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插上腾飞的翅膀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这里的深度指的就是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而不是职业的种类、地位的高低或拥有财富的多少。人的价值始终都包含着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始终应该以社会价值为尺度。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奉献社会的精神,只有有了这种精神,人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生活才会更充实。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 “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盲人答道:“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由此可见,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于其所实现的社会价值,在于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最终达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真正统一,这样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
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实现人生价值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不移的朝着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努力实现社会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正确地引导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是人生变的高大起来,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那么,对于我们财政人来说,怎么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呢,那就是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尽自己的能力为财政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首先,应当倡导辛勤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实现价值,除了顽强拼搏,别无他途。纵观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人生历程,无一不是靠脚踏实地劳动,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扎扎实实开展财政监督工作,认真对待每一项检查、审批工作,不懈怠,任何时候都保持昂扬的斗志,才能推动财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应当倡导诚实劳动。要实现人生价值,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诚实劳动,而绝不能投机取巧,走所谓终南捷径。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只有诚实劳动收获的成果,才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一是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诚实的对待自己的事。要如实的反映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既不能掩盖问题,也不能夸大问题;二是廉洁奉公,诚实的对待自己的心。面对他人的“糖衣炮弹”,我们要主动抵制诱惑,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
再次,应当倡导创造性劳动。诚实勤劳劳动是基础,而创造性的劳动则是决定我们的人生价值能够更加高效实现的关键一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技术怎样进步,无论经济怎样发展,劳动者的创造始终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推动事业发展,实现美好蓝图,依靠全体财政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财政顶层设计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要在诚实勤劳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顶层设计添砖加瓦,促使我们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同志们,梦想照进现实。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是空中楼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我们财政人,就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凝聚正能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积少成多,最终汇聚成推动祖国伟大事业不断向前的宏伟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6月20日
第四篇:如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敬爱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迅速深入人心。这绝非偶然。回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召开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其中一个共同点都是把“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进了大会的主题中,这三次代表大会对实现小康社会的不同提法,实际上是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实现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标志着小康社会进程在当代中国的深入演进。党的十八大的主题科学地指明了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再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全面小康”必将在亿万人民奋力实践中顺利建成——这也无怪乎总书记为何在提出“中国梦”时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一代又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中国梦”需要我们时刻坚定制度自信,时刻牢记把我们的党建设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之根本。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不能用玫瑰色去描绘西方那一套,又不能妄自尊大,认为我们的发展模式已臻完美,改革开放可以就此停止。与这“两个妄自”相对的,是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全党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这一制度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涵盖确立经济基础的制度和确立上层建筑制度的有机统一,因而能够“凝聚成果”;超越了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完全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那一套,因而能够“体现特色”;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因而能够“彰显优势”;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完善对的东西、好的东西,摒弃和改革错的东西、有碍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因而能够“引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艰辛不易,坚定这样的自信,我们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中国梦”。
搞好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谋求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部分着墨良多,强调“两个只有”、重提“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都表明了我们党十分重视自身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至关重要性突出地表现在,只要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高,先进性、纯洁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何愁“中国梦”不能实现。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6月20日
第五篇:人民日报: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尽孝?
民生视线
是格式化的形式主义,还是时代化的善意提醒?“新二十四孝”引发热议——
今天 我们如何尽孝
陆娅楠 阿润 来源:2012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8月7日是江西南昌市福州路刘有连老人100岁的生日,老人五世同堂。福州路北社区街坊邻里共同为老人祝寿,为老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岁生日宴,并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真挚祝福。尊老、爱老、敬老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余霞摄
1.“父母在,儿远行”
城乡、跨国的距离,让相聚时难,新“二十四孝”成“二十四苦笑”
卖身葬父、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元代学者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作为孝敬父母的经典一直流传至今。眼下,“二十四孝”的热度因为一个新版本而再次飙升。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一系列新标准引发了社会热议。
“新‘二十四孝’基本是针对城市人群,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凤凰男’、‘凤凰女’们,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看完只能‘新二十四苦笑’。”这是“北漂”郑翠翠的自嘲。
2010年夏天,大学毕业的郑翠翠告别了河南商丘农村的老家,来到北京闯荡。从拖着一大箱行李挤火车、挤地铁、找工作、找房子开始,“北漂”生活忙碌而疲惫。现在郑翠翠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省吃俭用每月能存1000元。
事业梦想尚未实现,陪伴父母成了一种奢望。“暂时计划每年春节、五一、十一回家,但是估计很难次次都实现。而且回家也住不了几天,还要为买返程的火车票发愁。”郑翠翠觉得像她这样“漂”在城里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机会好好孝顺父母。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异地谋生已经成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其经济条件又决定了他们很难将父母接到异地城市共同居住。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为1.85亿人,农村老人超过1亿人,其中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人,占 农村老年人口的37%。这意味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大约每3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无法时常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比照新“二十四孝”标准,郑翠翠觉得目前能做到的,仅仅是每周给父母打打电话,最核心的还是努力挣钱,有朝一日让父母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毕竟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没有退休金,没有单位的归属感,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更需要我们。”
人口流动性增强并不仅仅局限于城乡之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异国定居生活也成为很多中国70后、80后的选择。而这些人中,也有相当比例无法一一实践新“二十四孝”标准。
郭昕和丈夫生活在澳大利亚,孝敬仍在国内的父母渐渐成了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从我踏上异国求学之路的那一刻起,我爸妈作为曾经‘光荣的独生子女父母’瞬间转变成了空巢老人。”
国内的传统节日与国外繁忙的学习工作安排相互冲突,郭昕竭尽能力,但觉得自己能尽孝的机会实在有限。“我每周给爸爸妈妈打语音或视频电话,时常邮寄一些保健品,逢年过节订束鲜花表达感情,还邀请他们来国外度假,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虽然每年都会尽量安排回国探亲,但是万家团圆的春节,我已经连续五年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了。”
2.“子欲养而亲不在”
新标准是种善意提醒,大多数内容属于精神沟通,做起来并不难
当一些人质疑新“二十四孝”标准是否过于量化、是否很难实践时,张智却觉得这个标准并不高,像支持父母的爱好、聆听父母的往事等,都是大家力所能及,但又很可能忽略的日常小事。“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欲望又太多,常常会迷失自己。这种善意的提醒很必要,也很及时。”
4年前,张智被父亲的病危通知书急招回了山西老家。守孝的一周,她才发现刚年过六旬的母亲竟已患了白内障,一双大手上布满了老年斑。“那一刻特别后悔,觉得母亲留给我尽孝的时间不多了,而我又很难很快接她来北京生活,毅然辞职回家了。”
刚毕业的时候,张智留在北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打拼,生存的压力和混出个样子的决心使她一直未能回家探亲。有时父母电话打来,她正在谈业务或开会,常常是直接挂断,并发去一条短信:“正忙,稍后联系”。可晚上八九点回到家,身心俱疲的她常常是倒头就睡。“那时候总认为有的是时间听父母唠叨,只要每月给他们寄去4000元,让他们衣食无忧就算尽孝了,没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在’。”
回山西后,张智在一家煤炭企业工作,薪酬在当地也算优厚。最令她满意的是,可以随时陪在母亲身边。“因为我在身边,母亲较顺利地度过了父亲离开的日子,而且现在日子过得更有精神头。大家不要找太多借口去诘责这个标准,虽然孝敬不能量化,但它却可以提醒我们,父母正在慢慢变老,我们却依旧回报得太少。”
倡导以细微小事给父母以感情慰藉,是很多人支持新“二十四孝”的原因。子女尽孝,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但仅强调物质付出也不 行。在新标准里,像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去旅行等涉及到需要支付金钱才能完成的仅有6条,而且成本门槛并不高,子女们均可量力而行。绝大多数标准,例如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都属于精神沟通。
“父母渐渐也到了一个需要‘哄’的年纪。这个时候不能陪伴父母是很无奈的,但是要尽量让父母觉得在精神上是与我们相通的。”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做编导的内蒙古赤峰人石越认为,游子尽孝也可以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例如多打电话,耐心听父母的意见,就算不能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也要态度认真地听完。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了子女的中青年更能换位思考父母需要什么,而且往往认为新“二十四孝”的标准也并不高,内容可以更丰富。
“如果把新‘二十四孝’标准反过来思考,其实就是我们年少时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年过40的刘女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她回忆,一次自己教女儿弹琴,反复了七八遍仍不厌其烦。一旁的母亲便落寞地感慨,“小时候,我也是这么教你的,所以现在才这么唠叨。不过,现在你大了,我老了,你不愿意再教我了。”刘女士这才想起,前两天母亲向她求教如何使用数码相机,自己教了两遍,母亲竟然还是找不到快门。由于当时自己要赶写一份材料,就说了句“您自己琢磨一下吧!”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会伤害到母亲。
“父母从不会要求我们什么,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爱。现在新事物、新知识越来越多,只要老人想学,我们应该消除他们的不自信,帮他们融入时代!”在网上看到新“二十四孝”后,刘女士便把它制作成了电脑桌面。“我们可能做得比新‘二十四孝’标准要更好、更多,也可能只做到几条,但只要时常提醒自己,就能更好地尽孝。”
3.“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新“二十四孝”是引导性的,更强调唤醒公众的孝心,让老人外安其身、内安其心
中国人对孝道的感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论语》第一篇《学而》就阐述了儒家思想的两大基本道德规范“入孝出悌”,意为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至今仍大热的古代幼儿读本《弟子规》,其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流传数百年的“二十四孝”故事更是中国孝文化的极致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标准正备受争议。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等故事就受到过鲁迅的抨击,他在杂文《二十四孝图》中写到,“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显然,传统“二十四孝”中有很多迂腐的道德标准已不合时宜,那么如何让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落地生根呢?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教授认为,新“二十四孝”既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结合了新时代的特点,值得肯定,对当代社会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新“二十四孝”是有道理的,24条标准可以被划分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等,让老人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第二大类是“内安其心”,比如教他们上网、支持他们的业余爱好,让老人不因为年龄大而感觉远离时代。最后一类是尊重老人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比如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等。
“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于丹说。
学者们表示,考虑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的变化和转型,新“二十四孝”是引导性的,并不应是强制性的,更强调的是唤醒公众的孝心。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敬孝敬,内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新‘二十四孝’叫行动标准,是指外在的孝行,内心的这份敬意是没法给标准的。不是说你24条里面做 不到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于丹认为,新“二十四孝”给了公众一些孝老的规定动作,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创新自选动作。“新‘二十四孝’标准里没有那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大家不用形式主义式地一条一条对位。”
姜向群认为,除了子女努力,社会政策也应该更加完备,支持子女们更好地尽孝。比如落实好探亲假制度,鼓励宣传尽孝的子女,在安排工作、购买保障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等。作为老年人也应该转变观念,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多参加社区活动,多结交同龄朋友,也可以尝试去老年公寓住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宁可把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看作一个起点。任何事情都有争论,人人都有话语权。只要这样的标准出台能够唤醒大家,觉得孝敬是重要的事,就挺好。从外在的孝到内在的敬,从自己的家再到社会,多一点温暖,少一些偏激,无论如何都是好事的起点。”于丹说。
新旧二十四孝(链接)
元代郭居敬版二十四孝: 1.孝感动天 2.戏彩娱亲 3.鹿乳奉亲
4、百里负米 5.啮指痛心 6.芦衣顺母 7.亲尝汤药 8.拾葚异器 9.埋儿奉母 10.卖身葬父 11.刻木事亲 12.涌泉跃鲤 13.怀橘遗亲 14.扇枕温衾 15.行佣供母 16.闻雷泣墓 17.哭竹生笋 18.卧冰求鲤 19.扼虎救父 20.恣蚊饱血 21.尝粪忧心 22.乳姑不怠 23.涤亲溺器 24.弃官寻母 “新二十四孝”: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