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读后感
老郎是从2005年出名的,老郎有着犀利又亲民的风格,又带点黑色幽默,迥异于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古板教授形象,在中国学界、商界、甚至娱乐界都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初见老郎,激进和热烈,有着典型的台湾佬浮夸的本性,有些哗众取宠,据说其出场费可以媲美于明星出席商业活动。后见老郎,老郎亲民的指出中国企业的困境根源,才发现老郎真正思想所在。
老郎说,中国企业陷于困境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大多属于世界产业链的最底层,没有控制整个产业链,进而无法真正做大做强。老郎提出了“6+1”产业链,“6”指的是:第一产品设计,第二原料采购,第三仓储运输,第四订单处理,第五批发经营,第六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而我们中国大多数企业正处在整条产业链‘6’中制造业这个‘1’上。
从2006年开始至今,老郎对于制造业的支招就是整合全产业链。他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他认为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而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
相对中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李嘉诚的运营模式可谓独树一帜。李嘉诚的产业涵盖港口贸易,地产和酒店,还有零售能源和电讯。李嘉诚的多元化运营产业板块,正是当今众多中国企业家想做大做强,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但是,中国企业家在所谓做大做强后,往往企业负债率增高,现金流出现问题,而李嘉诚的和记黄埔,这个企业的负债率只有15%,那可是说低中更低了。
老郎指出,李嘉诚的行业覆盖是相关性的互补性的,而非像中国大多数企业家那样盲目性,一味的讲究做大做强,死得快。老郎发现发现透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风险缩小了10倍。也就是说,当第一个行业好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坏的。当第一个行业坏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好的。然后好坏可以相互抵消,而使得最终现金流达到稳定,这是李嘉诚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
老郎最后总结,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最终很多难以抵御经济萧条的洗礼,一个健康的公司,必然是充分授权,长效的风险管控,以及不断的适应市场,最终掌控整个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篇:《郎咸平说》的读后感
粮食危机
阎帅
“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是句老话,如果我们依然死守着这种僵化教条不放,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国际主流社会。如今的“帝国主义”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凭着坚船利炮到处横行的国家了,其主要目标也不再简单的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现在,帝国主义的武器从武器炮弹,变成了战略物资,金融工具,如粮食,石油,汇率,变成了“洋文化”,软实力。更可怕的是,一颗颗用蜜糖包裹的毒药,用礼品伪装的炸弹,正在“洋大人”微笑的诱惑下,送到我们手里。我们的确不应该再时刻抱着敌意对待他国,但是它们对中国的态度真的全都是善意的吗?
中国无论从土地还是人口上来说都是大国,1981年我国人口接近10亿时,专家学者计算出我国的合理人口数量应该不超过7亿,即全中国的各项资源养活6亿多人比较合适。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表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我们现在人口14亿,已经非常接近16亿这一阀值。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国内民生和政治稳定,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近年,食品价格却在逐渐提高,不仅仅是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粮食已经成为某些国家用来控制他国经济和民生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以人类现有生产力计算,每年的粮食产量养活100亿人都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在非洲依然有人饱受饥饿,在不发达国家人们依然为食物而苦恼,不仅是因为某些地区食物浪费严重,更主要的是归结种种原因只有一个,即政治。发达国家更多地把粮食看做战略物资,用来支撑本国经济体系和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澄澄的金子被黄澄澄的粮食取代,成为了支撑美元的新一代主力。
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不仅得益于其高度机械化的耕作,与政府的补贴与支持更是分不开的。美国低廉的农产品价格为何很难惠及国外消费者?究其深层原因,我们发现世界食品大宗买卖大部分都是由四大国际粮商操纵的,它们再联手华尔街农产品期货市场,“枪”已经擦亮,无论瞄准哪个国家都将是很可怕的情况。
先通过低廉的农产品和种子倾销,使一国国内农产品企业亏损,再炒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量囤货,华尔街再做空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来得及生产就先亏损,甚至倒闭,国际粮商再迅速出击,控制了国内的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种做法通过一涨一跌,使大量国内企业受制于外资。如果只是控制一个领域或产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往往连同整条产业链都被外资控制,这样利润不仅可以最大化,还可以紧
紧保护住自己占领的产业链,不给其他资本进入和侵吞自己“领地”的机会。因此,整个国内市场的定价权也被外资所操纵。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发改委曾经约谈各农产品企业,暂缓涨价。其实这些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也非常大,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话语权并不在自己手里。
另一个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即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刚出现时就备受争议,因为农作物的基因是被人类修饰改造过的,人类吃下去后也许不会立刻出现影响变化,但是后代出现畸变或者基因受到影响的几率并不确定。我们国家批准了转基因的商业化,其主要原因是看重了其增产的特点,却并没深究其“质”的特点。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产品之一“先玉335”被调查发现,其父本作物就是转基因农作物。吃过这种作物的动物都出现了很严重的疾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持续不断,我们应该想到,如果未来发现转基因危害了人类健康,谁应该为其负责?
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4%,一半的石油都从国外进口,使我国的经济命脉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石油储量其实并不丰富,在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还非常严重。在某些地区,一吨原油只能有效开采100多公斤,剩下800多公斤都被浪费了,再加上我国油质整体并不优秀,原油提取出的汽油更少。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原油大部分为轻质油,开采出的油质极好。所以我国石油产出量很难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量。
在石油缺口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汽车消费却在飞速增长。2009年我国大力扶持汽车产业,汽车消费猛增。随之而来的情况是,燃油需求大量增加,使我国石油负担加重。汽车量增加的同时,道路状况和停车场面基并未改善,大城市拥堵状况更糟。尾气排放严重,环境更加恶化。
如今的帝国主义已经不再是100年前的帝国主义,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和工具也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深谙敌人的法宝,懂得对手的战略,向对方学习,使自己的牙齿利爪更加锋利。我们的确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受外资,但同时也应该时刻以提防的心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关键领域,由此才能更充分合理地“洋为中用”,“洋人”时刻向对手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效仿。
第三篇:《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
老狼的书读起来还是有点味道的,语言很白话,读起来很通俗易懂,道理也揭示得很浅显,《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
这本书总结起来还是在阐述中国的经济模式问题,有些部分是老生常谈,但是国家政策疏于解决时,重复再重复也有他的作用。
列举书中几个观点,加深自己印象
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危机,在于美国无法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失业、存货、出口大减等。
二、美国无法继续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的原因,就来自金融风暴后他们泡沫消费的破灭。中国也洽洽是缺失信用消费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才逼迫政府不停用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但这种方式在如今已不再神奇。通胀与炒作就是这种政策下的必然结果。
三、萧条时期娱乐经济将有所上升。这点是第一次听到的,有点新奇。
四、黄金与美元的共同持有是长期获利的对冲手段。
五、港股和美股都是神秘联动的港股纳斯达克A股
三者同列,果然在写书之后港股和美股也有类似走法(标普的图形也差不多,这里不截图)
六、口红效应,虽然不知道老狼干嘛起这个名字…不过高端行业在哪个经济下都有着存在与发展的契机,这也是促成我们努力成就伟大品牌的动力,读后感《《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
七、几个行业的本质,这个概念我觉得提的一般,其实我认为用除开行业要素的附加值来表达更为合适一点。环境与氛围,其实就是附加值,不同店、不同宗旨有不同的附加值,这点不能简单述说为谁好谁差。麦当劳的欢乐气氛就一定是成就快餐的霸主吗?不一定,只是还没有人找到比儿童、快乐的定位更为大众化的附加值而已。
八、6+1的概念。书中一定强调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只懂得在劳动密集上做文章,而订单处理、物流(仓储运输)、设计、原料采购、批发经营、终端零售,都是由外企牢牢把控,中国企业要突破这个门槛,就必须掌握6+1的本质。目前国内做到的就是华为,但是他这套也是花了好几亿美元从IBM那里买来的。
简单总结如此,以后看书要多做笔记,不能傻看,一个月后都忘了不少了。
第四篇:《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经融危机》读后感
《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经融危机》读后感 读了郎先生这本书里,有历史、有故事、有思考,让我极其震撼!由于时间关系,还未拜读完毕,现就已读部分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对书中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请向我们收税。这句话引出了一个故事,也正是这句话体现出了了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故事是这样的:小布什希望通过一个法案,使得富人遗产税可以减免。这时,美国120名最有钱的富豪,包括我们熟悉的巴菲特、比尔·盖茨、索罗斯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等等,在《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 “请向我们收税”。他们认为,取消遗产税将使得他们的子女不劳而获,这是不对的。取消遗产税会使得我们这些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是穷人,这样是不公平的。取消遗产税会使美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减少850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这样就导致政府减少社会保障、教育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推行。如果政府的钱不够,还可能向穷人多征税,进一步造成社会不公平。
郎咸平说:“这群美国富豪所表现出来的信托责任让我为之动容,让我为之感动。我们一向宣传资本主义的自私自利,但那都是表面现象,甚至是副作用。我们从来不谈资本主义的本质或灵魂。” 的确到了今天,这样一句话足以让世人再次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灵魂。
美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主义的灵魂是什么?郎咸平这样解释道:就是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以及对所在公司的股东,要存有一份责任感。我们称之为“信托责任”,这种责任感是很难说清楚的,是无法定量分析的,它就是你的良心。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灵魂,它的社会道德沦丧是必然的。
纵观我们的社会:教育、医疗、住房成了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萨斯病情瞒报,矿难事故瞒报,政府信用何在?继大头娃娃奶粉后,又有三鹿奶粉,企业信用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的背后是大家都向“钱”看,我们这个社会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信托责任吗?看到美国的金融危机,我们国人或许有窃喜的。其实,就信托责任而言,我们落后得很多很多!
郎咸平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解读金融危机,使没有什么经济学知识背景的我,可以从中增长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常识。也使每个社会人可以从中懂得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第五篇:郎咸平文章的读后感
经济规律、文化魔咒与个人奋斗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
泰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高盛立
对经济问题,我确实是门外汉;对文化,可以说我也一知半解。偶尔对经济和文化这样系统的社会人文科学有点兴趣,也不过是闲时消遣的娱乐而已。因为经济和文化问题太博大精深,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要读懂一本专著都很费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也经常是一团乱麻,因为,我不了解经济规律,不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轨迹。要提高自己对经济文化问题的认知水平,必须从一些易懂的读物开始,因此选择郎咸平这本《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了解一些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帮助自己思考相关的问题。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这个书名有些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意思,但郎咸平就这个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撇开书名不谈,郎咸平作为一个香港的金融学家,对东西方文化、中外经济的发展,几乎都是第三者,香港本身就是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区,因此,郎咸平的观点往往容易被中外双方都接受,更具有介绍和点评东西方经济文化差异的资格。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有个副标题“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此书从中外文化的差异说起,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表述了中国文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看起来非常深奥,但郎咸平讲得很通俗,也很具体。
郎咸平讲的关键的两个中国文化的魔咒就是“投机取巧”和“浮躁”,从字面上讲“投机取巧”和“浮躁”本身就是贬义的,也就是说至少从语言上,每一个中国人都认可“投机取巧”和“浮躁”是不正确的。但为什么郎咸平认为这是谋杀中国经济的魔咒呢,是不是我们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没有破除这些魔咒呢? 郎咸平还是从历史说起,说诸葛亮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说诸葛亮是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为什么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事家,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呢?郎咸平只讲了一个理由,诸葛亮专于“投机取巧”,赤壁之战的借东风和空城计都是“小概率事件”,以小博大,急功冒进的做法是企业的大忌,却被中国文化所推崇。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难以持久、稳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是受中国文化“投机
取巧”的影响。当然也有历史和制度的原因,但近20年来,中国企业总是在扩张中消亡,在急功冒进中失败,确是不争的事实。郎咸平以联想为例,讲述了联想失败的文化因素,联想收购IBM的直接后果就是蓝色巨人卖掉了夕阳化的硬件业务专心搞软件,中国的IT“巨人”接手这摊硬件业务,并不断地扩张,柳传志从服务器、超级计算机、时尚电脑、上网本,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扩张,但似乎没有一个项目成功。
郎咸平在介绍联想的战略失败的同时,还利用他的金融特长,讲联想在香港股市失败的原因。首先介绍了一个事实,联想股票从来没有跑赢过恒生指数。联想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民族企业的骄傲,但在郎咸平看来,联想似乎一无是处。联想曾经在香港证劵市场一口气搞了26次回购,回购就是大股东觉得自己的股票被市场严重低估时,自己拿钱回购二级市场股票,推高股价,让股东获利。联想回购拉高了股价,股东之一的IBM随即就抛售了1.1619亿港元的股票,IBM赚大了,联想亏大了,郎咸平讲联想回购的目的应该是“掩饰自己过去几年把亏损塞进渠道的做法”。联想最终把烂摊子留给股民,这样的操作手法有悖于金融常识,这就是我们的中国IT巨人在香港留给香港金融家的印象。
联想战略失败的根源在哪里?郎咸平一语道破——“浮躁”。联想2005年就高调宣布将制作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比IBM还快10倍。这就好比中国的每个小孩的理想都是“科学家”一样,也好比当年的浮夸风大跃进一样,幸好郎咸平没有经历那段荒谬的中国历史,但已将中国人“浮躁”的心态揭示无疑。
受到这种浮躁文化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追求高目标,但研发进度缓慢,不断追加经费。再如我国现在还能有多少企业在安心搞实业的,大部分不都分身搞房地产了吗?为什么,因为房地产遍地是黄金啊,但大家都搞房地产,人才资金都抽离了工业经济,经济机构就畸形了啊。本来我们是要去工厂上班的,听说附近工地里能捡到钱,大家就都不去上班了,捡钱去了,工厂都停转了。
浮躁的本质问题在于我们心底相信奇迹、崇拜奇迹,广东地区的调研显示“国内有54.6%的企业倾向于期望某个研发人员突然之间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但我们却不肯在研发上做更多的投资,我们习惯于投机,而不愿相信规律。西方文化只相信规律,不相信奇迹。我们工程建设领域总是把“深圳速度”这样的奇迹当作模范,却不把违法科学规律当作羞耻。我们提“创新”,更多地是违反规律,甚至违反法律,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去从事科研工作,这就是“浮躁”的文化本质和表现。
为深层次的解释“浮躁”问题,郎咸平引入了管理学概念“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中国企业只要达到目标,不关心过程,典型的目标管理,而西方企业更注重“过程管理”,中国企业总是希望快点创造出一个高科技产品,而不重视把其中的过程管理规律提炼出来。所以我们对低端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重复,而没有建立一套过程管理的流程工序。技术的积累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因为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企业今天搞生产,明天搞房地产,企业的积累在哪里?IBM从绞肉机生产商到硬件生产商、到软件提供商,一直专注于积累,并在积累中创新。
郎咸平的两个魔咒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之后的第二、第三就是从中国文化的茫然和四大商帮的历史来论述“投机取巧”和“浮躁”。应该说郎咸平将中国经济问题归结于这两个魔咒,有些片面,但至少可以证明这两个原因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同样,我们的人生,也受到了这样的魔咒的影响。
我参加工作15年,又何尝没有想过投机取巧呢?自己花了多少精力去积累、去关注过程呢?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浮躁的应付工作,渴望着自己得到认可和承认,但自己真正愿意从基本功做起,从基本的业务技能学起,从系统的知识体系学起吗?正如同自己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却始终没有耐心去收集研究整理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规律一样,自己对知识的积累是踏实的吗?扪心自问,我不是。
魔咒,始终缠绕着我,这或许正有中国人的文化因素在内。例如,我是一名技术人员,我渴望在业务上有所成就,但翻开那些厚厚的课本,我却更希望是投机取巧获得成功,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中达到目标,我确实经常退缩。有目标,目标很高,可却不愿意踏实地去奋斗。这不正是“投机取巧”和“浮躁”的两个魔咒吗?
发现魔咒,就要打破它,不管是罩在中国人头上,还是罩在自己头上的。关注过程,讲究规律,不认真学习,自己的人生就一定不可能获得成功,不心静如水地考虑和思考自己的将来,以一时的投机取巧来欺骗自己,即便有一点成绩,也是海市蜃楼,没有任何意义。
读郎咸平的附身中国人的魔咒谋杀了中国经济,让我们认识了附身在自己身上的魔咒,魔咒附身于中国的每一个人、中国的每一个企业、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道了这个魔咒的文化渊源,知道了它的巨大负面影响,我们就不难解除这个魔咒。
感谢帮我们找到了这个魔咒,要解除这个魔咒,恐怕还是只有靠我们自己。从我做起,踏实、敬业,从积累中取得进步,永远不再渴望“四两拨千斤”的小概率事件,宁可做“千斤拨四两”的准备。
郎咸平是一位智者,善于从经济与文化中剖析历史遗留的糟粕,读这样的文章,让我了解了经济,了解了中国人,也了解了自己,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读书的乐趣正在于此。
二○一一年十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