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当前的战局,是处于暂时的局部的失利的境况,决不是抗日自卫战争的最后失败。”的确,怎么能以暂时的胜败论英雄呢。
想当初,中共刚刚建立的时候,和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比起来,不过就如蝼蚁之于大象罢了,力量悬殊如此巨大,恐怕国民党也想不到的吧,在他们眼中的一个小角色有一日居然会推翻了自己的统治,把自己打得逃到台湾去了。说到这,就想起了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事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而当时的刘备显然还不能撼动曹氏的根基,不过,曹操不还是很美形象地逃了吗,呵呵。
也不知道是什么坚定着中共的信心,让他们能在当时强权的国民党打击下继续存在着,并和国民党斗了这么多年,被围剿了那么多次,失败过,落跑过,也赢过,而最终,解放战争过后,大势已定,国民党败走台湾岛。
所以,中国共产党当初的曾经的失败只是暂时的,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不是吗? 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篇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历史上也学过了很多关于晚清政府的事,本质是腐败无能的,虽然也有想要力挽狂澜之辈,但那时的大清帝国终究是烂了根的大树,纵使外表的繁盛也只能予人以虚幻的希望罢了。
晚清政府一方面继续腐朽着;另一反面,那些想要挽救大清没落的人们又在热热闹闹地办着洋务运动:轮船业、电报、矿务、纺织业,还有后来的铁路等等。虽然洋务运动是第一次把近代大工业体系系统地引进中国这块到处都是守旧思想的大陆上的,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实力,同时把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但它是在不改变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情况下进行的,而那时的这种政体已无法支撑这个国家了,所以,洋务运动也只是于事无补。再有后来的维新运动,甲午战后的经济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所有的这些,都在表明着当时的政府是如何屈辱地维持着当时的统治地位。
如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也像当时的清政府一样为了维持着中国那么一个花架子,一味忍让着,纵使是表面说得再好听的主权依旧,在别人眼里也早就没了跟他们谈判的权利 了,又如何解决当时的香港问题呢?邓小平同志又怎么能挺直脊梁地跟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的回归问题呢?香港又怎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呢?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篇
“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
在应用“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解决了香港问题后,中国自然也是希望能同样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正如这几句话所体现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方针的基本点如下: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稳定世界局势的新方法篇
“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进行共同开发。” 实话说,刚看到这话的时候还被吓了一跳,幸好邓小平同志自己也说了,“这是随便谈谈脑子里转的问题”。“先不谈主权”,太惊悚了,历来多少问题不都是卡在主权上的吗,正如之前谈的香港问题,台湾问题,还有中印的边界问题等。
不过,邓小平同志也说得对,“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有些话不一定准确,可能考虑不周到,但是要把世界局势稳定下来,总要想些主意”。香港问题也正是由“一国两制”这个新方法解决的。而稳定世界局势的新方法,恐怕还正在探索中吧,如果真能找到好的新方法,这于整个世界及其局势而言都是一大进步。
最后的感言:精辟的话语,独到的见解,宽广的胸襟,深刻的思想,无一不显露着小平同志渊博的学识,信念的坚定。这本书启迪了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同时启迪我树立坚强的意志,树立责任观念和国家观念。读过这本书后,忽热之间感觉自己渺小了很多,相信在它的指引下,我会进步的。
第二篇:《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别处借来的,要就拿去---
岁月无情地流逝,屈指数来,邓小平逝世已十年之多,人们再也见不到他的音容笑貌,然而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巨大的思想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次打开,大无畏的胆略,深邃 时中国的忧虑——,法制,的经济瘫痪,这几个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军队整顿的任务》、《关于国防工业的整顿》、《各方面都要整顿》„„
从一九七五年一月到一九七五年八月短短七个月间,一口气说了五六个整顿。足见他治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勇气。要知道他刚复出,虽然出山,但四人帮一伙不甘心他重掌大权,不时地利用他们掌握的权力经常跳出来反对,给邓小平制造事端和麻烦。但邓小平用钢铁般的意志,贯彻自己的思想。而广大的革命干部和全国人民早就痛恨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共同抵制四人帮的祸国殃民的做法。对邓小平一系列改革整顿的措施衷心拥护。在全国上下共同的努力下,国内形势初见好转,各条战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但是好景不长,四人帮一伙不甘心他们的失落,对邓小平实施围攻,终于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其莫须有的罪名之一就是“整顿”。
从此,中国又陷入混乱„„
春雷一声惊天地,拔开乌云见太阳,一九七六年十月,四人帮被粉碎,一九七七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这次复出,邓小平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改革。他用政治家智慧的目光,一眼看出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主动请缨抓科技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整顿》,在这些讲话中狠批了四人帮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否定了四人帮对解放后十七年教育的两个评估,并提出了著名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对招生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拔乱反正。废弃了四人帮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审批、学校复审”十六字招生方针,恢复了高考。
由于高考中断了十年之久,因而出现父子、兄弟、姐妹同在一试场考试的盛况,全国考生达到了170万,不仅是中国自科举考试以来史无前例,也是整个世界所绝无仅有。通过高考,一大批精英被选拔到国家的各个重要部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 人才基础。
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全国科学教育大会召开,在会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精辟地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只有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在教育,他把教育列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教师再也不是文革中的“臭老九”,老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逐步提升,一九八五年设立了教师节,通过了一系列改善教师地位的政策和措施。
当时郭沫若写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文章,是啊,科学的春天来了,民族的春天来了,国家的春天来了。
从此,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一切都归于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朋友,请拨冗多学习《邓小平文选》吧。她让你重温共和国历史,珍惜共和国的今天,展望共和国的明天。
初次接触《邓小平文选》还有点不太想深入去学习,总认为它会令人乏味。略微翻阅了一下,却渐渐地被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辩证观点彻底征服了。为自己当初的无知深表羞愧,于是读得更加起劲,对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感悟。
《邓小平文选》全面的收录了邓小平同志自参加革命到1992年南巡期间所著述的218篇文稿以及重要讲话内容。“开短会、讲短话、办实事”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在白宫与卡特总统亲切会见,在两国领导人含笑握手的一瞬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按下了手中的快门,记录下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时,伟人彰显了他出色的外交智慧:“这是两国人民在握手。”这表现了他机智过人,时刻将人民表现在最前沿,没有去哗众取宠,没有将自己作为历史的代言人。文选中还多次提到一切按规律办事的诸多原则。1978年3月,刚恢复职位不久的他,进行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支持了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客观地看待了建国以来的历史,使我国建设的各项事业开始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几个重要的方面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迪:时刻要践行真理,以客观实际为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要盲从他人的言行举止,用发展的眼光来考虑问题。
中国正面临着急剧的社会变革,人的思维观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精神瑰宝,来指引我们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然就会像许多曾经的“杰出人才”,后期的“贪官污吏”一样折戟沉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做到时刻思考总结,发现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同时,不要墨守成规,要用新的符合客观历史规律的思想充实自己。正如文选所提到的,不仅做到“摸着石头过河”,还要做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意识的提升。不要拘泥于事物表象,而是用实践作为检验理论和技术的标准,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从它们的表面现象进行判断。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怀疑和否定。如文选中提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又如文选中谈到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时,认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告诫我们要学会多层思考,不要局限自己已有的经验,要敢闯、敢想、敢试,富有创造性。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要积极探索比较发现,不要束缚思维。在搞学术研究和日常学习的时候,运用创新性思维,放活手脚大胆探索发现,去开辟新的领域获取新的认识。联系到我们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生活上,只要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知识技能传递给他们,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而我们学生又何必局限与课堂书本的学习,走出课堂学会用书本的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来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如邓小平曾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因此做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应该吸收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所感悟到的那些理论精华,保持历史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基本作风,学会创新发现,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我们接班人的责任,使我们的祖国得到长久的发展,而我们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得到历史的肯定。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华部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不乏有许多创新之处.这些创新思想撕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陈旧思维方式.在我看来,这也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之所以特别伟大之处吧!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得人心,取得举世瞩目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读完《邓小平文选》,最使我过目不忘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说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作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抉择是何等的艰难,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太平天国提出了“均平富,等贵贱”,多么美好,多么完美.可是,均了吗?等了吗?没有.最伟大的理想社会主义家欧文一手执导了“乌托邦”.社员各尽所能,全部社员能够享受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瞬间,五湖四海的人云集而来.结果,人走鸟飞,一片荒芜.最精彩的故事还数中国的大锅饭.实行大队一级统一,统一分配,统一劳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造反有理,革命无罪.达到了自由,平等,无限民主的局面.据说当初所有社员的情绪是火热朝天.最后出现了“吃饭打冲锋,做事磨阳工”的怪壮.随着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见,不管什么样的平均主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平均主义的否认,批判和终结.````种种平均主义的消失,引起了阿德的思考.平均主义的提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关系.````人的自然欲求性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最简单的说,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现为我要,要我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活得更好,以至于下一代活得更好等.人的社会性表现为血缘关系,产业关系,地缘关系等.人的自然欲求性就是通社会性来实现的.我们不难看出,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都向社会伸出贪婪的手,我要.我能够要到多少,能够给我多少.所有的个人都在给社会这个“大老板”打工,个人为“大老板”付出劳动,智慧,以及个人所能够付出的所有的能力,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换取自己所需财富.在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石头,木棒等工具,这样的能力换来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能力一日千里的变化,换取的是回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产继承实质就是一种能力的传递关系.这里所说的财产继承主要是指财产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财产为什么要继承?简单地说,是人的自然欲求性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个人意识最基本的源泉,基本行为的准则.换句话说,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人的任何行为的出发点.人的自然欲求性得不到满足,意识就会受到压抑,行为就会扭曲.````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个人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得到所需要的,所需要的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需要的能力,一种能够让个人生存的能力,让个人延续生存的能力.````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关系.每天几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每人换取的劳动报酬几乎都不一样.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中,这个富裕,那个贫穷,在一定的时间内,穷的依然贫穷,富的依旧富裕.好像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不可逾越,早已注定.这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
第三篇:《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客观的讲述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读这本书,就像在与高尚的、充满智慧的,亲切的人谈话一样,令我受益匪浅。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一切从大局出发是邓小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出发,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和培养年轻革命干部;稳定压倒一切。在新的历史阶段,学习邓小平的大局观,要努力实践江泽民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学习邓小平文学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联系到教学上,只要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第二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摸论。其实质也许是,对某写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
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因此,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真心支持和拥护信仰市场经济的。只是因为实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条道路,而一旦他认为计划经济对于发展生产力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市场经济!
邓小平允许香港等地实行和共产主义完全对立的资本主义,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在地球上也找不出先例。但是“一国两制”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实用,所以他也不会在乎那里实行的制度,即使是“奴隶制度”,他也不会关心了。也许邓小平想通过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来刺激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再利用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来避免两极分化。
文选中还提到,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总的说来,除了个别的例外,全国人民的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当然,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摘于《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在邓小平的眼里,社会主义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富裕的体制,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而一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动荡,产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简单,认为不搞多党制、议会制,坚持共产党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他的改革前提必须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只有坚持
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从而防止**。
他想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然后再把创造的利益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进行分配,从而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中国特色的中国主义。然而,事实却和他阐述的完全相反,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虽然按照他所说的那样腾飞了起来,而两极分化的问题却日益严重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之不易,应当十分珍惜。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的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在实践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实事”的研究中得出的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今天的这个“实事”的内容比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面对的“实事”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这里包括: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国际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新的实践经验。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就是要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
只要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小平同志所规划的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第四篇: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共三卷,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第二卷为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第三卷是邓小平在1982~1992年期间的主要著作。三卷内容集中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读邓小平文选,无论是会议报告,与中央领导的谈话,还是与国外元首的谈话,都显得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官方语气”。在这位伟人身上,我只感到他的那颗对祖国无比热忱的心,他所做的一切一切,都只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以及国人的幸福生活。无论面前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能坚守心中的理想信念,奋力拼搏在祖国的前方,他的三起三落,道出了行进路上的艰难,然而,他直到今天还被人民深深铭记,除了其对祖国的伟大的功绩外,更在于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这位睿智的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其理想信念,开创性地为祖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构想,并引领了祖国的昌盛富强,笔者对其钦佩之情有如滚滚长江,绵延不绝。
读了《邓小平文选》,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在学习“邓小平文学”中,有两句话,虽通俗易懂,但其中包含的思想却极其深刻,更体现出他的伟大,我受益良多。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上,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才有计划经济,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甚至错误理解。而邓小平认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的确,在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固步自封,就在于对一些小问题钩牛角尖,思想固化,一味接受前人的思想却不知变通,导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的解决办法。邓小平的这句话,的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错误理解,及时地纠正了国人的错误,才有了今天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第二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摸论”,其实质是对某些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这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大胆地去探讨;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即对看不清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例如改革开放初若只对“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进行激烈讨论却不去大胆地闯一下,那么,改革开放也许就会止步不前,人民的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达到了小康水平。联想起在我们教学中也应该有“摸论”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要总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只要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闯,或许就能闯出一番事业来。
另外,读了《邓小平文选》,你会发现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完全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正如他对少奇同志的态度,使我感觉到了当代伟人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拨乱反正的铿锵态度与公正无私的领导作风,这一点犹其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不要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就得意忘形,认为自己有多么的伟大,其实这就好像旧中国所做的天朝美梦一样,到现实来却被人轰得到处逃窜,狼狈至极。做人做事,对人对事,都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邓小平文选》,在今天仍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其中包含的思想及做人方法,值得每个人学习。
第五篇:读书笔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邓小平从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期间的各种重要讲话,谈话等共一百一十九篇。其中包括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名篇。期间重大的事件有:十二届六中全会,北京骚乱,香港问题的谈判,南巡视察等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
根据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三点:
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949年,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困。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保证;计划经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第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前人所不曾论述或不曾考虑的。小平同志则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论点,从而使其它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答。
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小平同志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於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於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充分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要进行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邓小平在会见穆加贝时深刻的总结了从中国建国到会面时,中国所搞的改革,以及坦诚的表明了其中的缺点,不足之处。总结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发现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于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于是又转到城市经济改革。在摸索与总结中从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的决议是正确的。完全可以体会到政策性的正确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选中还提到,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当然,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摘于《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充分的表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还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及目标。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第二个内容是权利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利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的积极性。从这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平同志逻辑性极强,概括能力突出,一语到破地明确了做什么,怎么做,句句是点精之笔,不讲空话。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