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十二五将建立扩需求长效机制上下功
中国十二五将建立扩需求长效机制上下功.txt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你的手机比话费还便宜。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张平:中国十二五将建立扩需求长效机制上下功 4月14-1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参加分论坛“政策解读:十二·五规划”时分析了,十二五规划的五大着力点。同时,张平透露,中国未来五年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
(和讯财经原创)
以下问现场文字实录:
(和讯财经原创)
张平:尊敬的主持人何刚先生,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与大家一起就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进行沟通和交流。这里我先就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介绍一些情况,也谈一些看法。
(和讯财经原创)
中国第十一届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强调中国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明确了需要紧紧围绕并着力推进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时代的要求,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和讯财经原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无论是解决社会中的矛盾,还是解决新问题,都是依靠发展。在中国发展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成为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地破解发展的难题,才能应对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和讯财经原创)
张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要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做到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和讯财经原创)
各位朋友,为了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和讯财经原创)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立足内需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既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立足点。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未来五年中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占有世界20%的人口,加强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境的建设,都将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巨大的空间。为挖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中国政府将综合、多措并举,实施就业优先讨论,采取劳动者自由择业,政府推动就业的方式,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的规模,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在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村的达到4000万人以上。
(和讯财经原创)
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健身、养老等消费,拓展心理消费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和讯财经原创)
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投资的重点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国际创新、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社会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要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需求。
(和讯财经原创)
二是加快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或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需求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将对中国部分面向外需的生产能力带来压力或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主动适应国际需求结构变化,加快结构调整。
(和讯财经原创)
从国内来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症结。当前,我国又处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城乡居民对消费产品的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也迫切地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产业的升级,提供质量更好、更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和讯财经原创)
未来五年,中国将适应国内外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积极推进国际,建材、轻工、纺织重点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和讯财经原创)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使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在国民经济中能够提高4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7%左右。与此同时,要积极地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也是未来五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在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壮大一批新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梯次拓展。
(和讯财经原创)
三是着力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体系。这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强化保障措施,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未来的五年,中国将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享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增加财政投入,强化绩效考核,提高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和讯财经原创)
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发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加快建设收入分配格局,健全措施分配和再分配调解体系,合理调节国家、个人、企业之间的平衡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保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未来五年,城乡居民年实际的收入增长达到7%以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服务水平。
(和讯财经原创)
切实开展对孤残儿童、孤残老人的支持和帮扶,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保障体系,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
(和讯财经原创)
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未9601来五年,中国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节水、节地、节材,节约各类资源,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减缓和适应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大幅度的降低能源消耗的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到2015年,但是国家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程度比2010年降低16%和
17%,积极开展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行动、做出贡献。
(和讯财经原创)
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力争使资源的产出率五年能够提高15%左右。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和讯财经原创)
四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积极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环境治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建立水利和防灾减灾的建设,在推进大江大河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的支流、湖泊的治理,增强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和讯财经原创)
五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盈的开放战略。中国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城市,靠的是改革开放,“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依然是推动力。未来五年中国更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大共建的力度,努力实现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和讯财经原创)
一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题,一方面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调整,加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机制,另一方面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服务指导,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和讯财经原创)
二是深化价格和环保收入的价格,推进电价和水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生态成本的资源型产品形成机制。
(和讯财经原创)
三是加快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财政转移制度,推进资源税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幅度汇率制度。加强金融监管,构建组织多元,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
(和讯财经原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外开放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寻求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角度和深度,协调推动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积极扩大进口,提升进口的综合效益,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善贸易收支的状况。创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方式,优化投资者的软环境,引导外资更多地投资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引导更多的海外资金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加强境外投资的服务。
(和讯财经原创)
各位朋友,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包容的发展,是互利共赢的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场所,也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提供商机。我们欢迎各位参加中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发展,共享中国繁荣发展的机遇和成果,谢谢各位。
第二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1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机制
2010年,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市场消费,让广大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消费的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增长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在今年两会上,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家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认为,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扩大消费仍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工作重点要转变为常态化地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代表委员们认为,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十二五”时期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的新空间。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近80%,也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我国接近的周边国家的60%。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很大潜力。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在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融入城市也将带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其次,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既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再次,要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将加速转型,这为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十二五”时期要抓住机遇,着力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要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新型消费理念;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养老等消费热点。
与此同时,还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代表委员们认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充分证明,扩大内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意义重大。
第三篇: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根据中国政府网12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意见的通知,我国将通过年检、预警、信息通报公告以及责任追究等途径,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日前,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审计署、安全监管总局、地震局、气象局等部门联合提出意见,拟针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意见指出,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对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每半年要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校舍排查鉴定结果要及时录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查询。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校舍安全纳入当地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舍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
意见要求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公告。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意见强调要健全校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因校舍倒塌或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如因校舍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垮塌的,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承担责任。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长效机制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玩忽职守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意见也对校舍安全隐患排除及项目管理等提出相应要求。并提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对中小学校舍建设的捐赠支出,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第四篇:十二五期间中国钢材需求分析报告
十二五期间中国钢材需求分析报告(3)
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在钢材流通领域引起较大反响,钢贸商对“十二五”期间经济政策趋向十分关注,认为未来五年的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依然强劲,将成为钢市平稳向好运行的一大支撑。
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大计,并衔接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落脚点。实现这一目标,将为钢铁业营造巨大市场。
一些钢贸商从相关行业制定的“十二五”规模中看到下游终端需求强劲的趋势,如经历十几年发展的房地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一个新时代。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城镇住房建设规划和中长期建设规划》,据透露,“十二五”期间全国住房建设总量比较大,估计每年商品房建设大概在600万套左右,保障性安居工程500万套左右。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快发展,螺纹钢、线材、圆钢等建筑钢材需求必将增加。”一些从事建筑钢材贸易的经营者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房建设对钢材需求是一样的,如北京出台的《北京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建设技术导则》明确,高层建筑应优先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减小结构自重和材料用量。设计方案中应提高高强钢材使用率,降低钢材消耗量。因此,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钢材的材质与其它商品房是相同的,一般的内浇外砌结构的多层住宅其钢材消耗量为每平方米26Kg-27Kg,滑升结构的高层住宅,每平方米钢材消耗量49Kg-54Kg。目前,除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外,公共租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也在跟进。2010年和“十二五”房地产建设的在前三年,即2010年至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
钢贸商认为,“十二五”期间的“铁、公、基”基础设施也将加快发展,对钢材需求同样一个亮点。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未来5年特高压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网”,并建设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特高压投资金额有望达到“十一五”的十数倍,从而为电力设备企业带来利好。那么电力行业对钢材需求也将增加十倍以上,这无疑是钢材市场的一大热点。
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其中基础建设规划涉及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四类重大工程共150个项目,总投资将达19767亿元,到2012年计划投资9387亿元。规划提出珠三角9市要力争2012年基本建成城际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力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让钢贸商较为关注的铁路、公路、港口、城市轨道交易建设,也是“十二五”钢材需求的一大热点,一些经营者说,“十五”期间,我国的公路、港口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铁路建设发展迅速而“十二五”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潮,是我国基础建设投资重点。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6个城市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三个重点区域2020年新增里程占全部比重达65%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增量相对较大。预计未来十年,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营业里程将达到6560公里,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以每公里5亿元造价计算,2009-2020年将投入3.3万亿,年均达2700亿元,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迎来黄金十年。这对拉动钢材需求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据介绍,一般一个地铁车站,所用的螺纹钢、线材、圆钢等建筑钢材就达到近万吨。据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达5000亿元以上,可拉动钢材消费5600万吨左右。轨道交通建设用钢主要是城轨交通线路与车辆用钢,还有工程中所需的桥梁、隧道、车站等建筑用钢
同样,机械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模,亦是未来国内钢材需求的一个亮点。时下,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已经根据工信部修改意见完成第一轮修改,预计10月正式颁布。
此次“十二五”规划的主调就是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规划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预测,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7%,其中出口占200亿美元左右,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工程机械第一大出口国。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的技术附加值,其中20%的增长率要体现在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提高。
“十二五”期间,高端制造业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高端制造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风机装备、核电装备、冶金设备、环保装备、电子设备都属于高端制造的范畴。因此在未来五年,机械行业所需要的钢材除了普通钢材之外,还需大量的优钢特钢,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电站用钢(钢管),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绝缘材料,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飞机用高档铝型材,轴承、齿轮、模具、量具、刃具、高强度紧固件用特种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材,高耐磨钢,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
随着五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号角即将吹响。在“十二五”,钢材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国内钢材市场前景看好。
再过几个月,中国社会就要跨入“十二五”时期。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段。作为转型期的开局,“十二五”规划将直接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及格局在未来五年发生大转型,并引发钢铁行业的深度调整。
变局一:投资增速减缓钢材消费临近饱和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是GDP增长速度,而高经济增长率是因为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按2009年钢材实际消费测算,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
车”拉动的钢材消费增量中,投资拉动的贡献达到近六成。投资对钢材消费的增长贡献不言而喻。
不过,这种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十二五”期间面临重大调整。“十二五”规划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和方向,意味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对此,中钢协副秘书长、首席分析师迟京东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降下来。这对钢铁数量规模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分析说,未来,经济发展大量消耗钢铁材料的模式将长期存在。但再大幅度扩能以增加对钢铁的数量需求,空间并不是无限的。
安信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则更为谨慎乐观。他们预测随着投资增速的放缓、人口红利消失、重工业化接近尾声等因素影响,中国的潜在GDP增速可能即将出现趋势性的下降。他们将这一局面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未有之变局”。
这样的变局必然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今后还会增长,但是在减速,这既是经济的走势也是钢铁业的走势。”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表示,钢铁消费增长减速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投资增速减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中联钢首席分析师马忠普表达了相近的观点,“钢铁企业依靠国内投资扩建谋发展已经没有出路了。”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粗钢消费已经连续7年增幅回落,已经进入了低增长阶段。未来需求的变化特点是,高消费、低增长。这种局面持续几年后,用钢消费水平将在饱和点的高位波动徘徊。
这是钢市逐渐进入后扩张期的显著特征。此时需求增长相对平缓,但钢铁需求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差异性,此时流通行业的主渠道作用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对引导生产、衔接产需、提高社会化大生产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会日益突出。中物联副会长蔡进认为,“十二五”期间,钢铁市场流通格局将在生产与流通的博弈中凸显流通的先导作用。
面对钢铁流通格局即将发生的深刻变革,10月21日,在第五届中国钢贸商大会上,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副司长王晓川专门对广大与会企业强调,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流通方式和商业组织形式,学为所用,通过创新流通方式来提高钢铁企业的效益
变局二:产业结构调整用钢需求结构生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转型期的重要方面,对我国未来的经济格局会有决定性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能源、原材料、人力的需求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过去钢铁工业面对的许多优势将不复存在。
钢铁产业应积极调整应对产业结构转变引发的需求转变。
对此,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分析说。“„十二五‟规划的产业调整,将会对钢铁需求,包括钢铁的结构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他举例说,“十二五”提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涉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兴产业必然对钢铁业产生新的要求。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核电、环保、军工科技等将会形成钢铁业新的增长点。
但这要求钢企必须投入充足的开发和维护费用,加大科研投入,来满足新的更高的下游需求。李世俊对此表示,进入“十二五”钢铁行业科技的提升肯定要大于数量的扩张。
在第五届钢贸商大会上,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长李耀强表示,以往强调经济增长时期更多的企业是靠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而转型时刻更多的要依靠创新。具体到钢铁行业来说,肯定要强调科技的提升。因为我们还有许多品种需要进口。
中国在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区域布局的调整,进而对将对钢铁业产生影响。陈文玲说,“十二五”期间比如沿海产经济产业带的布局,从北部湾到珠三角到海峡西岸到江苏沿海经济带到环渤海,这是一个完整的沿海经济带,再加上东部、中部、西部,整个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经形成。另外,现在国家正在制定一些海洋规划,这种区域协作和布局,还有主体功能区在“十二五”时期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这种区域格局形成之后,会对钢铁的产量、产能、产业布局发挥重要的影响。
近3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外需依赖型特征。在外需格局已经改变、内需作用日益增强的“十二五”,原有的产业格局从思路到结构都要做大调整,动大手术。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建设是扩内需的重要途径,也是与钢铁行业紧密相连的因素。为调整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今后几年中国投入资金重点领域就是城镇化建立和住房建立、发展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性建设方面,将继续拉动钢材的消费。同时,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城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将令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行业具有较好表现,从而推动未来冷轧、中厚板等板材产品的需求向好。
对此,在第五届钢贸商大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仍没有完成,未来一段时期内,汽车、家电、房地产这些行业仍将得到发展。钢铁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将是中国钢铁工业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相关链接为什么“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生潜在变革的重要五年,全球经济发展将发生重大转型。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可能进入全面转型的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将步入“结构
再平衡”和“新产业革命”阶段。首先,全球经济将处于逐步从失衡向再平衡转变的适应期,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面临深度调整;其次,全球经济将处于逐步从产业全球化向产业去全球化转变的剧变期,全球产业格局将面临激烈竞争和重新洗牌。
对于中国而言,“十二五”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将进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阶段。首先,中国经济将处于从内外失衡向内外平衡转变的过渡期,内外需求结构将面临巨大变化;其次,中国经济将处于从低成本产业阶段向高附加值产业阶段转变的转型期,整体产业结构将面临整体调整。
第五篇:中国将公布三公经费扩至县级以下政府
中国将公布三公经费扩至县级以下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公布 政府定期晒“三公” 严重超标将问责
10月1日起,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昨日,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三公经费”使用、政府采购、会议管理等热点作出规定。今后,超预算开支“三公”、购建豪华办公用房、安排与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考察等情形,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撤职处分。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
立法为“三公经费”消肿 三公纳入预算严格控制比例
“三公”经费历来备受舆论关注。此次《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在经费管理方面,《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或者因公出国(境)。
堵住“超编公车”漏洞 禁止借用占用下级车辆
近年来,“公车私用”、“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等新闻屡见报端,深受舆论诟病。《条例》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并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和统计报告制度。在资产管理上,《条例》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建立健全公务用车配备更新管理制度,不得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或者超标准租用车辆,不得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者豪华内饰,不得借用、占用下级单位和其他单位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的车辆。
打掉“小金库”来源 办公用房不得出租、出借
《条例》还规定,政府各部门的闲置资产应当由本级政府统一调剂使用或者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处置,处置收益应当上缴国库。政府各部门办公用房的建设和维修应当严格执行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维修标准,符合简朴实用、节能环保、安全保密等要求;办公用房的使用和维护应当严格执行政府机关办公用房物业服务标准。政府各部门不得出租、出借办公用房或者改变办公用房使用功能;未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租用办公用房。为“文山会海”瘦身 提倡网络视频会议
大到奢华的会议厅和纪念品、小到会议所需的签字笔和公文袋……因“大小会议”造成的铺张浪费也时有发生。在服务管理上,《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简化礼仪、务实节俭的原则管理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会议管理,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会期,充分利用机关内部场所和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召开会议,节省会议开支。政府各部门应当执行有关因公出国(境)的规定,对本部门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的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安排进行审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数量、在国(境)外停留时间,不得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考察和培训。
点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或者通过视频会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业务、公务活动的连线办公、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等,都可以大大减少行政人员的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的费用,克服以往长期困扰我们的“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
处罚
设置“高压线”增强威慑力 超标配公车最高可撤职
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包括:超预算、超标准开支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或者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的;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者购建豪华办公用房的;出租、出借办公用房,改变办公用房使用功能,或者擅自租用办公用房的;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或者超标准租用车辆,或者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豪华内饰,或者借用、占用下级单位、其他单位车辆,或者接受企业事业单位、个人捐赠车辆的;超出规定的项目或者标准提供后勤服务的;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境)考察或者培训的。点评
有关专家:《条例》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方面的规定,为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设置了一个“高压线”,增强了条例的威慑力。
综合晨报记者 张璐、新华社报道
新闻解读
《条例》也适用作协残联红十字会
关于《条例》的适用范围,国务院法制办、国管局负责人解释说,针对当前机关事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机关事务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其他国家机关和有关人民团体的机关事务管理活动,参照本条例执行。其他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各级人大和政协机关、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等,有关人民团体主要包括文联、作协、残联、科协、友协、贸促会、红十字会、民主党派等。
国务院机关事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定期发布政府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负责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执法执勤类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具体规定,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务用车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政府公务用车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下级政府公务用车管理工作。据新华社对比意见稿 晒“三公”扩至县以下
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此高度关注,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
记者发现,去年的《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条例》则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并增加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服务等工作的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此次公布的《条例》还去掉了征求意见稿中“政府各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制定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支出计划,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相关费用”、“公务用车的油耗和维修保养费用不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