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政治课结课论文——从近代文化发展史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今天
从近代文化发展史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今天
季羡林说过:“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这个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对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自然是成功的。璀璨的华夏文化也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视若珍宝。但是当下中国出现的文化危机和社会道德的集体缺失却一再拷问着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前些日子,我一直在读将梦麟先生的《西潮》,这本书其实是蒋氏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部鲜活的中国近代史。蒋先生幼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青年时留学美国近十年,有着中西文化背景。归国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主政北大15年,最早提出中西文化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很有发言权。从书名《西潮》中不难看出,蒋氏已经意识到近代中国排山倒海般的社会变革,归根结底是源于疾风骤雨般的文化变革。从书中“西风东渐”的历史开始反思,我试图寻找今天中国文化发展的症结和出路。
中国社会当下产生种种文化道德的问题,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蒋梦麟等近代国学大师大多认为,中国文化重道德,而西方文化重科学。照此说来,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位,那么中国人的道德素养应该至少不亚于西方,可是,现实似乎离这样的假设越来越远。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天天讲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怎么会缺失?欲解释此问题,就要先梳理一下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近代以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经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文化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道德,那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奉类似于西方人对宗教的信奉。随着近代中外战争中中国的频频失利,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科学的力量,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恰好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优越感的体现。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和革命活动的兴盛,尤其是到五四运动之后,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中国走上全面西化的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逐渐成为思想主体。
梳理之后,不难发现,五四运动之后,从崇尚西方科学与制度的全面西化思潮,到建国初期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大力推行马克思主义,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大的断层。这种断层是过去几千年都不曾发生过的。因此这种断层的影响也在今天日渐显现。所以我认为,过去几十年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抨击,其实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严重摧残,灵魂没有归宿,道德滑坡在所难免。难免有人哀叹:中国识字的人多了,懂国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发展中国文化,我以为以发展民族文化为最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崇人心道德,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千万失之不得,否则文化危机就是民族危机。
谈到发展,首先要树立起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过去长时间地过分批判,使国民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有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但我们也应看到其精华所在,去粗取精而不是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应有符合当今时代的新解。从政策面上,应全面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国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国学是民族之学,其地位应与科学相当,只重科学不重国学就会导致种种社会问题。让国人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青少年对中国国学的兴趣,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业。今天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在下一代的心中必会生根发芽。重塑传统文化的地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从现在开始,真抓实干,才能迎来中国文化事业光辉的明天。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xiexiebang推荐)
试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现状对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的文化兴盛,相应的也会有一些文化没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少数人决定了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如今,甚至一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和存在的必要。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们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对舶来的文化却如数家珍。这是一种社会的病态现象,但却普遍存在。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没落了。
4、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那么,在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四)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5.结语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
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第三篇:近代生物学发展史结课论文-基因组测序,干细胞基因工程与未来人类社会
基因组测序,干细胞基因工程与未来人类社会
基因组测序是对某个物种基因组核酸序列的测定,最终要确定该物种全基因组核酸的序列。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健康一直以来就是全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可以用从基因组学出发的健康和疾病的研究成果来改变。社会和其他的环境因素是产生这些健康状况差别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一些人会对遗传因子是否扮演重要角色提出疑问。但是有些与疾病关联的变异在不同人种间出现的频率不同应该是导致健康状况的某些不一致的原因,所以综合考虑这些信息来预防和/或建立公共卫生战略将是有益的。我们必须研究基因组学和健康状况差异的关系,严格评价社会经济学状态、文化、辨别力、卫生行为、饮食、环境状况和遗传对其的不同影响。
在21世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粮食问题依然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基因工程引发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利用基因技术,农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全面提升。利用基因试验技术,制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增强基因,培育收获率高的农作物,成倍提高粮食产量;除农业外,畜牧业、渔业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利用基因技术促进家畜的生长速度,并通过改变它们机体的成分,进而改变家畜的脂肪与瘦肉的比例,甚至制造携带人类基因并产生具有治疗潜力的家畜。
一、基因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外源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进行生物合成,以获得所需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及多肽产物。
1、发酵工业:用大肠杆菌生物人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是第一个成功的实例。这是把人工合成的基因连接到小型多拷贝质粒pBR322上,并利用乳糖操纵子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高效率启动子,构成杂种质粒而实现的。在9升细菌培养液中这种激素的产量等于大约50万头羊的脑中提取得到的量。除此之外,胰岛素、人的生长激素、人的胸腺激素α-
1、人的干扰素、牛的生长激素,都可以应用于发酵工业的生产。药物60多种。还有些很重要的基因,如纤维素酶的基因,也已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和表达。利用遗传工程手段还可以提高微生物本身所产生的酶的产量。如可以把大肠杆菌连接酶的产量提高500倍。
2、转基因动植物 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从1996~2001年,在短短的5年中,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就增长了30倍。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迅速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四。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除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平治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动物基因工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的品质、生产药物和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以下是几点实例:
a.豆科植物固氮的功能涉及17个基因,分属于7个操纵子,现在已能把它们全部引入酵母菌,而且能正常复制,得到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多肽,但不具备生物活性。
b.改造玉米胚乳蛋白质而使人畜营养必须的赖氨酸和色氨酸成分增加的工作也正在着手进行。
c.1983.把豆类的蛋白质基因引入了向日葵,培育出“向日豆”。还将动物蛋白基因转移给了马铃薯,希望培育出“肉薯”。
d.第二代遗传工程:基因定位致突变。主要是用定位致变或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通过改变编码蛋白质基因中的DNA碱基次序,以达到定向改造蛋白质的性质,或创造出完全新型的蛋白质。
二、基因组测序、干细胞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
1.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继斌的目的。如对细胞癌变原理的研究,其一个重大突破是发现了原癌基因。人体基因分离,移植以及在整体动物中的表达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基因治疗研究的方法渐臻完善。已有报导,用带有正常基因的无害病毒在体外导入病人的骨髓细胞;再将这种带有重组正常的骨髓细胞送回患者体内,从而治疗某些酶缺陷造成的遗传疾病。基因治疗方法还在探索之中,而现在切实可行的是限制性片断长度的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的应用。(1)原理:人类基因组中很多无害的碱基变化,可以产生或失去限制性酶切位点。新的切点可使RFL缩短,而切点的失去可使RFL增大。所以不同个体间,某种酶的RFLP也就可能不同。这种改变没有表型效应,但以共显性方式遗传。(2)mtDNA的RFLP与群体分化起源,遗传距离
(3)RFLP与侦破
(4)产前诊断。如果根据遗传方式,能够证明某种严重遗传疾病是跟某一RFLP连锁的,那么就可以利用RFLP做产前诊断。
a用cDNA探针,寻找与致病基因连锁的RFLP。
b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图11-68. 地中海贫血症是不能产生β珠蛋白的一种重症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部分缺失引起的。
c苯丙酮尿证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H)基因异常引起的。通过RFLP连锁分析,做产前诊断。2.基因制药
基因制药不仅具有独特的优势,发展速度也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种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后,利用转基因的工程菌生产的药物已有60多种,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自己生产的白细胞介素-
2、干扰素、乙肝疫苗等近20种基因工程药物。
三、对环境的改善
解决地球污染的最佳途径就是生命科学和基因科学。而转基因技术在成功改良动植物本身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潜在的好处。
木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建筑原料和造纸原料,全球每年森林砍伐的数量约3700万公顷。随着人口的增长,砍伐量还在逐年上升。然而,砍伐森林会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设置伐木配额,保护天然林,发展速生林等,但是由于林木成材周期相对较长,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生态问题。
以色列和美国在研发转基因白杨的试验中,发现一种纤维素捆绑基因(CBD),将这个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后,植物的纤维素合成率、增长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也提高了50%。美国还与瑞典合作,将生命周期仅4-6周的拟南芥的叶状基因(LFY)转入欧洲山杨中,获得的转基因山杨生长更快,一年就能开花成小材,而在一般正常情况下这类树木成材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
同时将转基因抗病虫技术应用到速生树木的培育中,则可以使林木更健康地生长,进一步保证林木的成活。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和威胁。如沙特和埃及两国沙漠面积都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澳大利亚的沙漠和半沙漠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5%。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也占国土面积的27.46%。
为了能让沙漠披上绿装,人们一直在寻找沙漠绿化树种。白杨树能在干旱和盐碱化土壤等恶劣条件下生存,因此一直在沙漠绿化中扮演着冲锋队的角色。人们根据白杨树的这一特性,不断研究,逐步揭开了植物抗旱的神秘面纱。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研究者在白杨树细胞内分离出能保证它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特殊蛋白质,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进一步提高白杨树中这种蛋白质的含量,这样,可因地制宜地培育出抗逆性更强的沙漠绿化树种。我国研究人员也正在将适合沙漠生存的沙棘、红柳等植物的抗旱、抗寒基因转移到常规树种中,以培育适合西部气候环境的树种。转基因沙漠绿化树种的培育,无疑将为沙漠地带生态环境的综合改造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基因组测序、干细胞基因工程主要在健康方面和环境方面造福人类,除此之外,它还能在社会其他领域有贡献。就像HGP和相关研究在基础生物学和健康方面开拓的新领域,同时为研究社会问题创造了机会,甚至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如何定义自己和他人。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新兴的技术,我们再看到它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不利一面,它所造成的危害我们现阶段是看不见得,这就警示着我们,要合理利用这项技术,让它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第四篇:中国铁路机车发展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概论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中国大量的长距离物资运输和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约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3多,完成货物周转量约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55%。铁路的优势显而易见,下面就列举几条:
其一:铁路物流成本远低于公路,铁路的能耗也较低,对节能减排有很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铁路消耗1/5的资源,承担起了全国1/2的运营力;其二:铁路的覆盖面广,简单方便,准点率高。其三:铁路进入货物快运业务,加入当前的物流竞争,能够提升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多的让利于消费者。
可见铁路对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是何其重大!火车,人类的交通工具、铁路事业的核心设备。自从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再到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至今火车已经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作为铁道大学电气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因此下面我将结合专业知识深入论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力机车。电力机车是指从外界撷取电力作为能源驱动的铁路机车,电源包括架空电缆、第三轨、电池等。因为电力机车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或第三轨供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中国作为铁路大国采用电力机车投入运营也已将近百年,中国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引进电力机车。1958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力机车。1961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凤线建成通车。
中国电力机车发展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国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既是铁路经营主体,又是铁路修建、机车车辆制造主体,还主办铁路科研和国家有关铁路的中、高等教育。(2)电力机车产品开发,以工厂和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为主。(3)中国电力机车研制历程是仿制-独立自主设计制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自主设计制造。
当今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难题等待攻克。我国在电力机车发展过程中也没少走弯路。像90年代以前开发的产品,系列化、标准化、简统化差,各型机车的主要零部件不通用,几乎一个型号一个样子,特别是牵引电动机电压不统一,有低、中、高压三种模式。使设计制造、运用维修很不方便,经济效益差。直至1990年铁道部开始电力机车的简统化、系列化工作。诸如主电路标准化设计,整流采用两段桥或不对称三段桥,牵引电动机电压统一为1000v,机车车体采用统一结构等等。
历年来许多优秀的车辆、机械工程师已经在机车材料、车架结构、车身性能上做足了功夫,只为了让中国机车的发展更上一层。电动机是电力机车的心脏,是判断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依据。交流传动机车作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机车,是当今世界机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交流电动机固有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坚固耐用,事故率低,容易维护;但它的最大缺点在于调速困难,简单调速方案的性能指标不佳,这只能够依靠交流调速理论的突破和调速装置的完善来解决。交流传动系统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和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它们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基于电力电子电路的电力变换技术、交流电动机控制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交流传动系统的性能,国内外有关研究工作正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采用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和脉宽调制(PWM)技术2应用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3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4开发新型电动机和无机械传感器技术。以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中国南车戚机公司、中国北车连车公司、中国北车同车公司为代表的四家中国电力机车制造企业,在铁道部总体部署下,锁定世界铁路最先进技术,分别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GE公司、美国EMD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日本东芝公司进行技术合作,通过技术转让,联合设计等方式先后研制成功了HXD系、HXN系等和谐系列交流传动机车。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电力机车实现了跨越发展。中国制造的电力机车自1958年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到2010年的52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韶山型系列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到和谐型系列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发展,经历了由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历程,走出了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2003年以来,为适应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国铁路制造业在 “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基本原则指导下,坚持“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卓有成效地实施了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概论》选对了!这门选修有四个老师讲课,确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讲课优点。祖老师每堂课都会结合国内铁路线路地图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和特色、王海花老师细致入微地向我们介绍蒸汽机车、王军老师教授的是近些年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最后留学法国的藏老师向我们介绍世界各国的高速列车,介绍了德国的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等。这门课丰富了我的铁路知识,让我深深的感到作为铁路人的自豪与责任感。我也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结课论文——门巴族风俗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门巴族风俗
作者姓名: 听课证号: 学号: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门巴族风俗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门巴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门巴族。
关键词:
门巴族风俗、娘舅闹婚、仓央嘉措、萨玛
目录
门巴族风俗............................................................................................................1
摘要................................................................................................................1 关键词:........................................................................................................1 目录................................................................................................................1 正文........................................................................................................................2
一、门巴族历史............................................................................................2
二、门巴族文化............................................................................................2
1.节日.....................................................................................................2 2.民歌.....................................................................................................2 3.“毛古斯”舞.........................................................................................2 4.“西兰卡普”.........................................................................................3
三、门巴族婚俗............................................................................................3
四、门巴族宗教............................................................................................4
五、门巴族习俗............................................................................................4
六、门巴族禁忌............................................................................................4 致谢........................................................................................................................5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正文
一、门巴族历史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权的版图。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属西藏边陲地区。十七世纪,门巴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族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皆属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族地区派遣官吏,设置行政机构,向寺院和世俗贵族封赠土地和农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族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对门巴族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关系。
二、门巴族文化 1.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他们一年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2—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10—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拜访庆贺,载歌载舞,饮酒狂欢。另外还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头、射箭等。
2.丧葬
门巴族的丧葬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就葬式看,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还有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其丧葬过程更是礼仪繁缛,活动甚多。门巴族丧葬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地域的门巴族在看待和选择葬式上观念殊异。
3.“萨玛”
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包括农事打场歌“勒谐”和夯地歌“阿谐”)、“羌谐”(酒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吉鲁”的节奏自由,曲调悲切宽广、细腻抒情,常用于山间放牧、割草、砍柴以解寂寞,较常见的曲目如《色格日拉》。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它的感情含蓄、细腻,曲调清新动人,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4.手工艺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三、门巴族婚俗
门巴族的婚姻恋爱自由,多为一夫一妻制,成婚仪式颇具戏剧性,饶有兴趣。结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妆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亲属押着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恋不舍地对父母表白,二老把我养大却要离开双亲,实在对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儿手镯、戒指、头饰、腰带等作为陪嫁,有时还带上一两件劳动工具。新郎一方则早已请媒人带上几个机灵善说的人在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竹筒酒,途中请新娘喝三次。到达新郎家进屋坐定,摆上酒肉、油饼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说话,这时他挑起毛病来,酒酿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匀啦,并质问:是我女儿哪点长得不好吗„„每讲一句就用拳头使劲击一下桌子,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于是新郎家连连陪礼,赶紧献上哈达,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点头满意。其实这种戏剧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验男方的诚意。酒至半酣,众人即兴唱歌起舞,尽情欢乐,通宵达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礼往往持续三、四天。这对于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来说,也是互相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四、门巴族宗教
门巴族有着对鬼、神、佛的最大的宽容精神,不分远近、亲疏、厚薄,都请在他们的心灵的祭祀上按部就座,奉献人间的礼遇和牺牲。原始宗教、原初本教和藏传佛教,是在门巴族社会中并存的、为门巴族共同信仰的三种宗教。
五、经济生产
自14世纪竹巴噶举派确立了对门巴地区的统治后,封建农奴制度的生产方式逐渐渗入门巴族社会。藏族统治者对门巴族人民实行长期的封建统治。门巴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直到解放前,尚保留着大量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和采集。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本身大多从事于农业生产,手工业中有竹编、木碗制作,工艺精巧,畅销藏区。门巴族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铁制农具很少,约有70%的土地实行刀耕火种,墨脱的稻田还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种。
六、门巴族禁忌
饮食禁忌
由于宗教观念不同,饮食禁忌各异。西部门巴不杀牛,不食耕牛和奶牛,不养猪,不食猪肉,养鸡但不杀鸡,不吃鸡,老年人连鸡蛋也不吃,不打猎,许多人不食兽肉。墨脱门巴则相反,养牛、养猪又养鸡,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个个都是好猎手,人人吃兽肉、鱼肉和鼠肉。
文化禁忌
墨脱门巴族认为一个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为“丧葬日”,这些日子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们下地劳动,禁止上山打柴和下河抓鱼,亦不准杀牲,只能在家干家务劳动。
猎人出行猎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能进屋。
家里人出远门旅行或交换,当天不能扫地,违反了认为人畜不能平安,交换也不顺利。
家里有人患病,要在门口插上有刺的树枝以示外人莫入,以免把鬼带进加重病情。半夜里忌讳听见狗叫鸡叫,公鸡叫预兆不吉利,办事不顺利;蛇钻进屋里或者看见死蛇则认为预兆不好。
有些地方对男女婚配属相有忌讳,如鼠和马、牛和羊、狗和龙、猪和蛇、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猴和虎等属相碰在一起的男女不能婚配。认为人逢十二、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的年岁可能会遇上灾难。门巴族称这些年龄“嘎”。
新娘出嫁,新郎入赘行至途中,忌讳遇上背空筐或空水筒的人,如回避不了,预示婚后不祥。
致谢
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