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有感(赵明)
读《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有感
(2011年10月16日)
对于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80后”,从读大学起到参加工作,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常常希望能从书本或实际生活中找到答案:中国共产党到底是如何在短短30年时间里带领中国从极其贫穷、封闭落后、几近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走向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社会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到底何以发生如此沧桑巨变?平素的关注和了解让我对以上问题有一些零散的认识,但约翰.奈斯比特的这本《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让我有了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认知。
在这本书中,约翰.奈斯比特这位八十岁的美国人以区区二百多页的篇幅,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革,深刻地分析了变革的关键因素以及作用机理,科学地揭示了其中的规律,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概括起来说,就是以解放思想为最重要的基础,以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之间的平衡作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支柱,政府制定政策和优先发展重点、人-1-
民各尽其责、在保持和谐与秩序的同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未来的道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由模仿向创新转变,并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活动以争取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作者在文中时常将治理国家与管理公司进行类比,既可以将很多原本复杂的道理以很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又增加了这本社科读物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应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和启发是全方位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给我最大震撼的还是作者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概括:这是一种崭新的体制,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又不同于传统的共产主义模式,但汲取了不同制度的优点来为我所用。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中国究竟何以发展起来”的疑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华民族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以解放思想为基础,极大地释放了数亿中国人被长期禁锢的思想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并进而形成更为巨大的生产力。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治模式,中央政府采取“宏观引导式”的领导方法,制定大的政策方针,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普通群众的意见和创新,及时据此调整自己的政策。我们不再纠缠于“共产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的争论,而是汲取并充分发挥各种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为我所用,坚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符
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在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伟大的中华民族充分发挥出勤劳、智慧的特质,以旁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努力和忍耐去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终于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3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而且我们并没有丝毫停歇下来的意思,而是要沿着这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关于我国民主和人权方面的阐述。西方国家常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诟病我国的民主制度和人权状况,而且国内的一些人也常常对此大发议论,认为西方的普选政治才是最好的民主方式,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如何差,云云。读了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些问题有新的认识。
借用本文作者的说法,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全新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纵向民主”,这种纵向模式固然有其缺点,但它的优点是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一切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而且这种模式可以保持大政方针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有效避免了选举政治下经常出现的不同领导人实行不同甚至对立的政策的问题。可以说,三十年来我国虽已经历了几代领导集体,但邓小平在三十年前为我们国家设计的发展道路和方针一直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这种模式还避免了因为选举导致不同政党间的争斗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我国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事实可以看出,这种模式至少是利大于弊的。看看我国周边那些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国家和地区的状况或许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台湾地区“民选”出来的陈水扁,执政八年间给台湾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台湾从原来的“亚洲四小龙”之首滑至末位,人民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他个人却用不法手段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当下的印度政府花费巨额经费优先发展军事而不顾仍有数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现实;菲律宾不久前发生因选举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绑架杀人案,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民主国家选举政治的荒唐和虚伪。
至于人权,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我们中国一样,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为如此多的人实现了一项最为基本的人权:生存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亿中国人从贫穷、饥饿的绝境中走了出来,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目前中国的人均寿命达到73岁,识字率达到90.9%,各方面的人权状况也都在不断地改善。不要忘记,西方国家是在大约200多年前开始现代民主进程的,但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结束,瑞士的女性直到1971年才完全拥有了选举权。西方国家并不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发展历程,甚至并不打算去了解,却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普适标准”来说教和要求我们。
掩卷之后,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支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许多针对中国现状的观点和言论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为我们正在创造的前无古人的崭新体制感到振奋,更为自己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几点粗浅体会,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中共晋宁县委办公室赵明)
第二篇:读《中国大趋势》有感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我喜欢读书,因为它传颂着永恒的经典,可以带我聆听沉淀下来的真谛,打开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情愫。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首先是这本书的背景: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久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狂潮。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成立了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约翰·奈斯比特精选了28名大学生作为他的助手,从中国100个城市的日报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故事,制成报摘、译成英文,供自己阅读,并且每天都精读中国日报。另外,奈斯比特还邀请了三位中国的研究者和自己的夫人一道组成助手班子,来研讨自己的读书笔记。历经三年,《中国大趋势》出炉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约翰•奈斯比特所描述的《中国大趋势》也许很平常,很熟悉,都是近几十年来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都是一些老故事,大部分事件都在媒体上报道过。而对西方人而言,他的《中国大趋势》却很新鲜,很传奇,都是新故事,新事件。它报告了现代中国正在发生的神奇变化,由此也掀开了古老中国的神秘面纱,讲述他们四十年来多次到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以及身边中国朋友的亲身经历,同时也分析了这种变化的规律和其独特的内涵与动力。初看,这本书有点繁杂,甚至有点类似于资料的汇总。但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位老先生真的很了不起,正如他反复强调的那样:“我们的宗旨就是抛开西方人的视角和态度,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中国。正视中国的短处,但是绝不根据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评价中国。”他是通过学术研究,极力从那些表象的、正面的、官方的宣传和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中国朋友亲身经历的故事中理出头绪,让事实本身来告诉人们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的,他用西方人能够明白的方式写出他的观点。这本书没有阅读障碍,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精辟地分析了隐藏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格局、文化发展背后的中国发展趋势,从中国近30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融多学科于一体,使人耳目一新。全书精辟的解析了支撑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这八个支柱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同时提出一个独特的体系——中国的纵向民主,这个独特的体系是支持这八个支柱的理念。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这八大支柱理论也是是本书最大的看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问题,信息量庞杂却不失清晰,奈斯比特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模式”正在改变世界并将成为世界新的中心。
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通过阅读《中国大趋势》这本高度凝练的著作,我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相信中国的崛起,对整个世界来说是良性的、是和谐的。本书不仅仅给了我很大积极向上的信
心,给了中国人以信心,更重要的是给深处危机中的世界经济以坚定的信心,整本书透露出来的积极气场,会感染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看完这本书也有几点小疑虑:
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其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才是我国有别与他国持续不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儒家文化早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奈斯比特在中国看不到的,奈斯比特不懂中文,但他用理工科的“研究室”方式制造产品。远在西方民主问世之前,中国人就知道无为而治、道德之治、圣人之治的精妙,也知道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虽然没有民主制度,国人同样可以享有“减少贫困和保障社会和经济权力”的目标。当然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思维看问题。
二、忽视改革前30年的探索和分析不是一个严谨学者应具备的态度,作者对新中国建立后取得的成就,以及第一代领导人的经济建设贡献只字未提,在1949-1976年的中国历史上作者用了纯西方观点。
三、《中国大趋势》中几乎没有涉及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八大问题”的解决办法。即使偶尔提到,也只是把它们作为“上、下”结合这套支柱理论的重要论据。显然他也意识到这些困难不会长久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既然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信息一旦沟通,问题大概就能迎刃而解。然而经济学家都坚持,解决问题势必付出代价,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付出沉重代价。实际上这些矛盾很尖锐,涉及面很大。但愿作者能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做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难题。
大量事实证明,约翰上一部书《大趋势》中的预言已证明都是对的,那么这本《中国大趋势》中的预言又会怎样呢?让我们期待着。
第三篇:读《财务转型大趋势》有感
读《财务转型大趋势》有感
首期教育部领军学员胡信生读书笔记
摘要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紧张繁忙的一年即将过去,或颓废,或激情。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各项工作流程展开工作,恪尽职守,目标明确。
高速发展的信息及通信技术正在推动各行业的传统模式不断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传统行业变革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影响。作为财务工作者,财务转型是我们在这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认识财务转型
互联网+“引发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开辟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会计的信息传递、集成存在着及时性不足、集成性差、真实性不足、管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难以真正发挥会计的动态实时预测分析、决策支撑、绩效管理等功能,使得传统会计功能日益显得封闭与僵化。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会计信息在储存、传递、集成和应用上都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助推了会计工作由传统静态的财务会计模式向动态先进的管理会计模式转变,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会计作为控制系统的本质特性日益突出。从企业实践情况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的”利器“,是预算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落地的重要支撑。但技术从来都不是伟大创新的根源,其关键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是否在不断地发生演变。尤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更多看待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什么是财务转型,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根据ACCA中国事务总监梁淑屏的观点,财务转型至少蕴含着职能转型、组织转型、人员转型、技术转型四层含义。从组织转型角度来看财务转型,内部和外部环境是影响财务转型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组织内部驱动转型。现代微观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证明,战略定位、组织内部机构架设、业务拓展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组织内部的财务职能。财务转型的核心思路就是要把企业集团中最能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从原有财务部门分离出来,放到业务层面与集团层面,在降低成本、增强管控能力的同时,明确财务在企业集团价值链管理中的正确地位,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财务专业管理范畴的主要职能包括:会计报告职能、税务职能、合规风控、管理会计;在战略支持方面,还包括:经营分析、绩效管理、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传统的财务职能忽视了对战略财务的投入,造成战略思维方面的专业深度不够。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刺激引导。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同时,也使大数据管理成为可能,催生了新业态,丰富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传统的财务经历了纯手工处理,计算机简单处理到组织内部财务信息自动化的过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职能等技术对财务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财务的决策支持、战略管理等价值创造职能在组织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实时数据的分析与掌握,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还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搜集到信息,为会计人员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创造条件,争取时间另外,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环境也是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市场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客户群体、政府主体制定的相关引导性政策等都会激发或驱动组织作出相应调整。
二、实现财务转型
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具体的涉及到财务职能中两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基于资金视角,如何解决出纳日常所从事的资金收支管理问题,实现从出纳到司库的转型,释放资源。在传统的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结算、对账、资金划拨、账户管理方面的工作占用财务管理工作中较大比例的资源,属于资源消耗的运营作业。有效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案是如何有效提升效率,效率提升的主要措施则必须借助信息及通信技术这一工具。二是基于会计的角度,传统的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等基础过程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而这类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财务价值创造活动中比例甚微。因此,有效提升会计核算效率,释放资源是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是依托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强化管控能力、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管理价值为目的,为内外部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或平台。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使会计资源从线下走到线上,由相对独立走向了资源共享,会计的内部服务功能也发展成了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它将普通的财会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等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具有潜力和更高级别的财务人员将精力集中投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分析、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取得更多管理与控制效益。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论述了分工的重大意义,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也可以降低成本,所以诞生了共享服务。财务转型始于共享服务,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共享的本质在于控制成本、提升效率。通过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业务系统融合等基础手段,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对财务低附加值职能和高附加值职能的有效剥离,促进标准化的业务处理流程和规范,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能够有效发挥财务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高附加值职能作用。
三、迎接财务转型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会计的外部环境,财务人员,需要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不断寻求降低运行成本,支持业务发展和战略决策的创新方法。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需要重视团队财务专业人员在财务智能化阶段怎么样发挥重要作用。在重视培养知识储备丰富、业务能力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出色的专业财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组织经营过程中的智力贡献,为组织财务基础工作、经营决策、战略决策等提供专业化支持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和组建搭配不同专业的人员。未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渗透进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专业,扁平式的组织架构、融合的业务、一体化的流程……财务、会计、技术、业务等人员的组合协同工作趋势不可逆,多元、一体化的工作格局会逐步形成。
从个人角度说。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快速变化的未来最根本的特质就是要摧毁所有的僵化与固执。作为财务人员,无论是否做好准备,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都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身处于这个时代的财务人员只能面对挑战,而不能成为旁观者和侥幸者,任何的不变与固执,都会在瞬间被淘汰。这种变化,财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需要契合组织发展的需要,服从组织发展的战略需求;更需要财务人员夯实基础工作能力,注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未来社会中,古老的会计行业将被赋予全新的职能,这个行业也将焕发出新的面貌、发挥新的作用、推动新的进步。身处新时代,我们财务工作人员是否做好准备迎接财务转型?我们是否能够在财务转型中发挥专业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四篇:读赵农 《艺术概论》有感
设计,全过程
读 赵农 《设计概论》
现在的师那里学习了设计的方法,正慢慢培养自己的欣赏美的高度。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从设计的起源到最终把已经成品的设计品打入市场,做出了系统的规划,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引领着我从对设计的一知半解步入正常轨道。受益匪浅。
设计是什么,是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用我的理解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活动。设计文化的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形态,所以人类从早期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即实物的产生,进化,就已经应用了设计。明白了设计的由来及意义,现在就要学习设计作品。设计有其本身的特征,所以首先设计要根据我们现下的生活——创意性的设计必须是适宜于社会的需求。设计的过程首先是思维的过程,并最终主导设计文化的完成。设计思维又受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个人又联系整体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环境,所以设计作品不该人云亦云。设计方法是设计活动的重心,从书中介绍的优选法,离散法,形象法,逻辑法等任何方法都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应用,所以通过综合的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设计一件作品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所用,因此设计的过程要有市场调查,技术规范,构思方案,讨论修正等。
设计活动有时会存在明显的设计误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误区,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具有一种现实自觉和超越时空的智慧,分析设计误区的原因,积极寻找一种良性的思维方法。装饰为设计活动带来了积极而丰富的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现象。所以设计文化的装饰存在是一个重要环节。装饰的特点看,装饰美的表现手段,也是对人的精神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补充性行为,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书中告诉了我:设计的目的在于社会的应用。所以从设计思维的角度,应该对设计作品的展示予以足够的重视问题。这样设计的产品才能接受社会大众的检阅,获得实用功能。而展示的方式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这本书前面为我们综合解释了设计及设计产品的上架,书的最后列出了具体的设计种类包括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手工业设计等,而这些设计都离不开最后的展示设计。展示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有许多新的问题在展示现场才会出现,这需要展示设计者具有创意的预见性和技术的独到性。所以我越发肯定自己的选择。
设计家的责任是连接物化与文化的桥梁,文化的积累是无数回合的物品创造,物化的目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发展和方向是设计家对文化方式的认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时代的潮流中,积累个人的实际经验,创造出自己的优秀作品。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赵钰源
读《弟子规》有感
保山市施甸县仁和镇中心小学三年级赵钰源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这一段,讲的是为人子女的道理和规范。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弟子规》让我们明白:要懂得孝敬父母,不要做家中的小皇帝,要做父母的好帮手。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叫你时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而如今,许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独生子,总被父母护着、宠着,溺爱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但是,当父母请孩子帮买样东西,做一下家务时,却总是找借口推辞或与父母讨价还价。“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时要认真恭听,父母批评责备我们时要显然接受。而现在的许多小朋友,有时候父母出于关心我们多叮嘱几句,做错事多批评几句,就嫌父母唠叨,不想听,甚至还顶嘴、狡辩。不知不觉中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父母疼爱我们是天经地义的事。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最疼我们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挂着父母的心。读了《弟子规》应该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能如此,我们人更应该怎么做呢?知恩图报是做人的美德。对于父母,唯有“孝”才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因此,生活中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一点点的问候,多一点点的关心,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
读《弟子规》有感
学生:赵钰源
保山市施甸县仁和镇中心小学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