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

时间:2019-05-12 01: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

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 读了《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后,对当前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有了宏观的认识。以前,大多数只是在新闻和政治课堂中对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读了本书后,不仅看到了当前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也看到了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出现的不足。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相比以前,它让我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了祖国的发展状况。

“中国模式”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家获得跨越发展的一种经验。“中国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将不断发展和被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得到不断的提升,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建设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应对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方面,我国不仅成功地减小了危机的冲击,而且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对于中国模式,从其最本质的方面理解,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模式是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 “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中国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部分学者注意到了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重大成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结果。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模式也具有独创性。郑永年认为党权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国的政治模式几乎是自己国家的独创发明。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有学者富有前瞻性地预示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将会催生一场全新的经济革命,将会涉及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科技领域,最终将引领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中国模式的转型定位与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正好接轨。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实现跨越式的的发展。但是,中国模式的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政治方面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我们还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模式的内涵进行剖析。

中国现行的发展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当然也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的前提又需要良好的社会内部环境。如果制度不合理、政治不稳定,就会严重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既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最终达到大部分人或者所有若农民的共同富裕。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没有实行像西方国家那样的资本主义市场经 1

济,注重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从各个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即为有利的条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又积极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既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从根本上积极的促进了中国软硬实力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激进的而是渐进的,先易后难,我们先在本国的东部沿海先试验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积极稳妥,是一种较为可取的发展模式。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政府有些不该管的事仍然还在管,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逐步的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并解的问题。

我们不是为了研究“中国模式”而研究中国模式,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本国经济和其它的社会制度,是为了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应当看到,我们所走的道路仍然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市场体制的完善、民生的改善、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日益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使“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危与机的并存。能否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模式”未来的走向,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解决。

要正确理解中国模式的意义,就要坚持内涵与使用范围的统一,即要把握中国模式的内涵和它被使用的范围;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即要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来发挥中国模式的功效,而不可使之成为全球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历史与未来的统一,即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过去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架;要坚持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即中国模式是中国内部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也需要中国的发展。当然,中国模式还不完善,它需要随着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必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它的基本骨架是相对稳定的。中国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国模式是开放的、是不断进步的、是不断的扬长避短和学习他国好的发展经验的模式。

第二篇:《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读后感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读后感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也逐渐在国外媒体中升温,慢慢地映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随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国经济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实现平安的过渡,更是让这个概念变得炙手可热。而郑永年先生正是围绕“中国模式”这个问题,在对比中外的许多经验,经过自我思索和总结之后,对一个个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在仔细学习郑永年先生《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佳作以后,会发现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政治和时事问题,原来有些困惑的地方现在变得豁然开朗了,而书中所提及的许多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着力研究“中国模式”的概念上,文章内容顺着作者的思路慢慢展开,对中国模式中所存在的十二个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回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始终是贯穿着文章的主基调。在读完其中的“必须保卫社会:中国的政策开放与社会政策”一章以后,自己的心中深有体会,下面就这个话题通过引述文中的若干观点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本文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政策为主体,分析了改革发展的原因和出现的社会后果,使用奥尔森和波兰尼理论来论述在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等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正确性,同样对伴随着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做了详尽的介绍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郑永年先生在文章的开篇通过提出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私有化和民主化理解为“国家——社会”式的分权,中国共产党尽量代表最广大人民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政府权利的管限四个论点,引出改革和社会政策的问题。

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雄心勃勃的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为起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帷幕就此拉开。如果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以前的改革很少有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也难以持久,如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和近代的“戊戌六君子”,究其原因是并未找到改革的命脉。在文章中作者以他犀利的笔法和独到的见解,结合中外的改革经验,为我们指出这次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在随后的内容里,先生详尽讲解和说明了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社会的后果。通过分析 “对内”和“对外”的两方面内容,找到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快速转型的最强驱动力和改革开放是社会利益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两个问题,总结出对内和对外是互相发展,相互促进的结论。

对于改革和社会变革的问题,灵感是来自于奥尔森和波兰尼两位思想家,两者的理论对于中国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解释力。对奥尔森的理论体系,郑永年先生同意其稳定的出发点,同时相信所有鼓励改革开放的政策都为改革提供动力,同时也会带来社会陷入僵化的负面影响。对波兰尼的理论,先生可以得出改革已经使得存在了千百年的社会基本秩序破坏,市场社会不能持续,因为发展过快的市场经济会破坏社会,而社会需求会给国家带来压力,要求国家干预,随之带来的国家行动会使社会来控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论。正是由于两者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在解释当代的全球化影响特定社会有很大的用处,所以在当代有许多的学者乐此不疲来研究,尝试解决当今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奥尔森的理论来说,中国战胜了社会僵化,在经济转型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而波兰尼的理论可以理解中国转型影响社会。通过以上的总结,在文中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力量,若缺乏有效的政府规则,市场的力量将趋于自我毁灭;同样社会若不采取有效的约束行动,国家和市场力量将会走上自我的毁灭性。掩卷沉思,我们不禁会用自己的一些想法来印证作者的观点。确实,若使得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能够持续获得高速的发展,我们很迫切的需要找到三者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寻求相互发展的平衡点。当代的中国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狂潮中需要果断地作出抉择,寻求在政治的引导下,能够创造出使得市场和社会双赢局面的出路。虽然有些虚幻,然而透过中国发展的现状,我们不难会发现这样的想法并非是空中楼阁。因为在现实中通过中国一代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坚定不移的执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克服改革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已经取得了今日让世界惊叹的辉煌成就,使得中国的经济之声成为了世界的最强音。

论述完了理论对中国改革的指导意义,相应的实际政策的制定和开展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改革开放与市场发展内容的展开介绍,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作为国家的政策,是如何确定并且克服奥尔森所指的“特殊利益”,继而推动了诸多巨变与转型。

改革前,中国为典型“僵化”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总体特点表现为低效,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面对如此的现状,作为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心里又有着怎么样的抉择呢?在道路崎岖改革的前三十年,当时的领导人顶住了内外的压力,“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的探索,试图利用外部的压力为内部的改革创造动力。通过实施私有化的过程,国家将经济的权力归还给了企业,而民主化的进程则是国家把政治的权利交到了社会力量的手中。事实上在1970年末的中国,没有人即使是邓小平同志也无法对四十年后的中国做出正确的预言。我认为在四十年以后,中国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强劲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中,所有的这些光辉成就的取得,邓小平同志和他的继任者都是功不可没的。因为正是由于他们顶住了压力,用智慧和胆魄不断地顺应历史,不失时机的将改革向纵深开展,才有了今天辉煌的局面。而改革一旦开展开来,本身有了新的逻辑。“包产到户”是想提高粮食的产量,结果是瓦解了整个人民公社。“放权让利”是解决工业品稀缺的问题请,最终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最初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结果混合所有制取代了单一的公有制。改革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自不待言,而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更不待言。因此改革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对外经济开放也是风起云涌进行着。在文中郑永年先生通过各种数据和事例说明,正是由于中国实施的一系列相关的特权和优惠政策,才使得沿海省市经济得到快速的成长。从此以后中国与外部的相互依赖型越来越大,开始慢慢的融入国际市场,渐渐的与世界接轨,包含在世界经济体系中。

回首往昔的时光,一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进程,我们会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到治国之难和国家建设之艰。然而正是由于洞察了如今世界的主流依然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局,让中国的领导人审慎思考,通过探索历史的规律,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民众的意愿和渴求,从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确保了改革开放稳定进行。此时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和经济增长率正以高额的数字稳健的增长,同时中国也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的中国更加昂首挺胸的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讲述着我们的辉煌历史,描述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在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郑永年先生在文中指出,随着改革的进度不断深入,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并明显消除了贫困,然而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分配差异的突显,贫富差距变大以及社会开放中的不平等政策的参与,所有的这些现实的复杂性都增加了实现梦想的难度。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未了的心愿实际上也在提醒着人们,中国的改革道路还很长,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都是改革最困难的地方。由于这些不平衡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逐渐得到中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并制定实施着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手段。在政治改革上,党的重心逐步向新兴的社会阶层靠拢,实行政治现状的调整。西部大开发计划,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加快中部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显示出政府为了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而做出了努力。政府使用社会保障,健康福利和医疗保险等手段,来缓和改革所带来的副作用。而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保卫社会。正如文中所说,因为“只有社会才能管制权利和金钱,只有赋权于社会,正义才能得以伸张”。而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政策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只有好好把握改革发展与保卫社会的度,找准两者能够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平衡点,中国的发展才能更加稳健的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读全文,自己心中有很多感慨和认同。而每次的阅读,自己的认知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心中对书中的许多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能够让人思想得到启迪,觉悟得到提高的佳作。

第三篇:《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读后感

《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读后感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是受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从此以后,在国际层面产生了两个全然不同的预测,一个是“中国世纪论”、另一个是“中国残局论”。对于中国模式的两种判断,我一直存有疑惑。这次在党校封闭学习期间,我终于放下了繁重工作,静心研读了《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这本书,系统了解了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总体上是一种“稳健改革模式”,它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一是作为一个有长期动荡历史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平衡点。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三是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四是推行渐进改革,不是砸碎现有的不完善的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尽可能利用现有不完善的体制来运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革这个体制本身,使之转化,为现代化服务。五是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六是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当然,中国模式也衍生出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峻,但回望历史,中国今天遇到过的问题,欧洲历史上也都遇到过。历史上的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最终大都解决了,这些问题也不妨碍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邓小平同志当年反复讲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因为他预料到了在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认为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只有这样,中国才有伟大的未来。这是一种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历史会证明邓小平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四篇:读《当代英语教学实用模式与技巧》有感

读《当代英语教学实用模式与技巧》有感

《当代英语教学实用模式与技巧》是研究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填补空白的重要学术成果。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的精辟论断深深折服,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对我的产生教育观念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影响。在于教育大家的对话中,真实地感受他们的对教育的执著,体验他们的教育情感,的确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为我进一步搞好外语教学和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他山之石。

对于这一问题,本书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在最关键的层面上下功夫,可谓匠心独运。书中的论述实际上是围绕“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的,而要真正高效地开展外语教学活动,其内涵也正是要“实现教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有机统一”。讲教学科学性,就要遵循教学科学模式:讲教学艺术性,就要讲教学技巧。也就是说,违背科学精神的教学模式不会是好模式,离开艺术性的技巧不会是真正的技巧。着眼于科学与艺术,落实于模式与技巧,这正是本书给人的最大启迪,也是将来外语教学研究与改进的方向。正如胡春洞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当代英语教学模式与技巧都是正在发展中的。”笔者和广大英语教师读者完全可以把本书作为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的今日起跑线,奋勇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人细读全文并练习多年来从事外语教学的经验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十来年外语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语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本人深感进行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广泛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务必寻求快速、高效、符合本人施教区的英语教学策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而本书正好为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不可不读,读后进行深思、提炼观点、总结规律并运用于指导实践,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者职责之所在。

笔者通读全书,认为到本书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不少前沿性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阐述了“怎样做”而非仅停留在空谈“做什么”。本书指导英语教育工作者解决在素质教育以及“减负”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的书,也就是说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必须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程序,比如说要学好外语,要多听、多看、多说,但看什么、听什么,才能做到 1 事半功倍?其实人人都知道该做什么,但问题就在于未必人人都清楚应该怎么做。其次,本书启迪我们,不仅应该知道怎么做,还应知道在中国不同地区基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本书所提供的方法弥足珍贵,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实施的步骤而非泛泛的议论,是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就学,学了就用,用了就可以见效的金点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就是适于教学实际的各种“窍门”。书中介绍的各种模式和技巧都是各位优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经验的钻研、体验的结晶。如书中收录了张黎老师在《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研究》一文中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主体性,必须加强学生学法指导,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文中为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指导预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指导听讲,参与课堂教学活动;3.指导复习,巩固学习成果。对这些方法的阐述使人看后心领神会,为今后学法指导点亮了一盏盏神灯。文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还进一步提出三种构建主题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1.Dialogue:引出话题——捕捉信息——点拨疑难——归纳小结——组织操练——创设情景——反馈练习;2.Reading:质疑导学——定向自读——获取信息——开展讨论——分析结构——精讲知识——反馈练习;3.Language study: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这些教学程序为读者施教提供了直观教学流程,无不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些方法使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受益匪浅,教学成果凸显。

通过对本书中诸多教法教学模式的研磨使我提高了认识,不断充实教育教学理论,增强了教学驾驭能力,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教学模式和技巧,积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形成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深深感谢席玉虎老师的艰辛努力及书中广大专家学者为广大外语教师所做的奉献,并郑重推荐各位同仁,为迎接英语教学的春天再添新枝绿叶。

第五篇:读《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有感

读《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有感

《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斯蒂芬·I·戴维斯所写。这本书介绍了30多家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详尽地分析了银行并购的战略定位、成本与效益、IT策略、人事安排、文化冲突、领导能力以及决策时间框架等问题,并给出结论:经验和领导能力、大幅的成本节省、迅捷的决策和休息技术整合是决定银行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作者指出,针对银行业出现的跨国并购趋势,以及并不显著的短期成本节省效应,投资者和银行管理者应该在并购问题上形成新的策略。本书所折射出的西方银行管理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对提高中国银行界的从业者、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者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一、银行并购概述

(一)银行并购的定义

银行并购泛指一家与其他用户或非银行市场主体之间的并购行为,并购银行通过这种行为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

(二)银行并购的概念

银行并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银行并购指发生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并购;广义上的银行并购指所有涉及银行与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并购。银行并购泛指一家与其他用户或非银行市场主体之间的并购行为,并购银行通过这种行为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银行并购包括两类型的经济行为:银行合并和银行收购,银行合并又可以分为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银行与银行或其他企业之间的合并,其中一家因吸收了其他银行或企业而成为存续企业。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通过合并创建一个新的银行,原有的银行不再存在。银行股权收购是指一家银行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控制另一家银行的经营决策权的一种行为。

(三)银行并购的作用

1.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让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ING集团收购LAMBERT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般而言,银行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调查,从1992年—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东收益率从13.6%提高到15.9%。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3.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结语

历史上,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总是紧随着银行并购实践的发生。全球银行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并购近年也渐渐活跃起来,相应地,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活跃起来。

下载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阿米巴模式》有感1000字[本站推荐]

    读《阿米巴模式》有感1000字袁亚利什么是阿米巴?带着这个疑问,进行本书的阅读之旅,书中内容简明扼要,用例证说明观点,通俗易懂。1、不确定的事情一定要亲自确认我愿意多走几步路......

    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中一部卓越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唯批》通过着力批判马赫主义,借鉴当时......

    读《乡土中国》有感

    学号:I50914019 姓名:杨庆泽 专业:电子商务读《乡土中国》有感 一.对《乡土中国》的初了解 作为大三的一名学生,今年是第一次选社会学这门跨专业课,在这之前,我对“社会学”这个名......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11级公管班 59 胡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乡下人”),好多乡土风俗、气息我都了解,以......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

    读《中国简史》有感

    读《中国简史》有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读了《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中国简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带入一个......

    读《中国震撼》有感

    有感于中国震撼 理学院学生统计学第一党支部 12统计一班 姚润沐 看完《中国震撼》,小有感触。 回忆起许多年前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崛起是一个梦想。梦起于另一个......

    读中国四大名著有感

    读中国四大名著有感 学校:弥阳一小 班级:五(4)班 姓名:刘梦琳 指导教师:丁云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用心去读,用心去品味、去体会。知识就像小河一样潺潺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