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梦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内在联系
中国梦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内在联系
2013-11-17 10:2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发出号召:“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一号召,直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连结在一起。去年11月29日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国外一些政治家和学者认为,放眼向前看,提出中国梦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中国梦揭示出的是对不断创新的渴望,代表了一个大国不容忽视的质的飞跃。国内广大群众认为,中国梦很接地气,其宏大画卷所呈现出来的美好愿景成为人们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和正能量。也有人对中国梦存在一些疑虑。有人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过艰苦努力,把330多年历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现在提出的中国梦与科学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的回答是: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底蕴是科学社会主义。
一、中国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与客观规律的理论反映
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为基础的,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梦以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基础。中国梦与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500年的社会主义历史有6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及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6个时间段的历史,实际上就是330多年的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和到目前已经有165年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330多年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但对未来社会提出的一些猜测具有积极价值,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借鉴。165年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些理想的科学道路、阶级主体和领导力量。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比较,科学社会主义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科学地预测未来并且去实现未来,科学社会主义正是从未来中汲取自身的力量。列宁在1914年11月发表的《卡尔·马克思》中讲:“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把民族问题和国家问题也放在同样的历史基础上,这就是说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不能大胆预察未来并用实际活动实现未来的社会主义,恰恰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梦科学地设想了中国发展的方向与基本内容,而且把这些理想的实现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之上,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
中国梦处处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毕生的精力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人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并通过实践活动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过渡等等。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着这些基本原则的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运用与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这些制度既能够发挥更高的效率,也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公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牢牢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对世界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紧密联系起来。
二、中国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实践化,它把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统一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恩格斯曾经在致劳拉·拉法格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活的行动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逻辑力量,其逻辑力量就蕴含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特点中。
列宁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是因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因而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科学性使它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革命性使它具有强烈的实践特性,理论逻辑与实践特性的完美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为“活的行动理论”。中国梦鲜明地展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内在活力、精神张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告诉我们:实现理想社会必须找到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实现未来社会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就是这一道路的丰富与发展。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有力领导下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规律的把握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000年、500年、170年、90年、60年、30年,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凝练,更是无数中国人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卓绝追求的理想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告诉我们:实现理想社会必须找到阶级主体。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找到了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发挥。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扩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最关键的就是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作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正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要求为基础的,强调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习近平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要求,“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应当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使每个青少年都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有梦,中国梦就有强大的实现力量。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要善于为人民造福,努力
解决人民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难题。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三个大团结: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调动一切力量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告诉我们:实现理想社会必须有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代代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列宁谈到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时,曾经讲:它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同样,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与时偕行、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要求和以人为本、讲信修睦、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各个时期的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有力的道德支撑。
三、中国梦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图景表达,始终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指向
中国梦是客观真实的,深深扎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相辉映。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亿万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又是凝聚亿万人民的思想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恰恰就是中国梦的要求,两者是内在一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奋斗的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中国梦用更加砥砺斗志、更加清晰直观、更加温暖人心的方式表达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梦始终指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梦深深扎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中,从中汲取着强大的信仰力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磅礴誓言:“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方志敏烈士在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千古流传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因为这是一种“主义真”“真主义”的信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能够使我们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毫无疑问,远大目标要实现,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中国梦正是既体现远大理想又符合实际要求的现实目标。中国梦强调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未来社会要求在现实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讲:“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内在地包含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实的经济基础;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在2020年之后再经过3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基础就会更加雄厚和强大。(执笔:辛向阳)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历史和现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中国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
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梦从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深入头脑、心灵,进而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过程。
思想是人的思想。只有被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思想,才会具有恒久生命力。任何思想都非凭空而来,不会轻易在人的头脑和心灵扎根。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说服力应该来自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将逐步彰显强大生命力,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使人们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进而转化为更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接近。坚持“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从团结、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高度来谋划、来推动。
要着力在“做什么”上下功夫。中国梦这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宏伟梦想,实际上联结着无数中国人平凡而真实的“小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团结动员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要求,成为制定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决策部署及实施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体现于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措施及其实践之中,这方面可做的还很多。
还要着力在“怎么说”上下功夫。人是价值的主体,是先进价值观的承载者、体现者。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还应重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多做“以文化人”的隐形、软性教育。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百姓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讲述好、传播好,使人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真理的魅力,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6月25日
第三篇:“中国梦”与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
2013-05-08 07:47 | 徐贲 来源:《中国企业家》 中国梦 美国梦
民议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
文_徐贲
“要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然奉行集体价值,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集体的整体利益;相反,美国梦奉行个人价值,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中国梦有着家国情怀的特征,而美国梦则更多个人奋斗的色彩。”这种看法似乎正在成为理解眼下“中国梦”的基调。美国梦真的只是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吗?
“美国梦”最早由历史学家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国史诗》中提出。他写道,“美国梦并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丰富(尽管这也非常重要),而是要远远超过这个。这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得到 发展的梦,这个梦要颠覆的是那些只是为某些阶级自私利益服务的社会秩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好,更富足,每个人都能以他的努力和 成就找到自己的机会。这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
美国吸引许多别的国家人们来寻梦和圆梦,首先是因为它拥有许多人向往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价值观。美国梦并不是一个由国家政权所规定的富国强邦之梦,而是由大多数美国人共同认可的价值产物。
一个值得成为民情或民族精神的梦,必须有正义的价值。并不是有梦就一定是好梦,没有正义价值的梦可能是坏梦,甚至是噩梦。为了避免历史噩梦的重演,中国需要的是一个与过去的噩梦有所切割并根本不同的梦。中国梦的价值必须来自它对共同体每个成员所做的政体价值承诺。
相比之下,让每个人都能享有自由、平等的公民权,这本身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中国梦。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对每个公民至关重要的政治权利要求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政治改革还没有被包括到中国梦里。——————————————————————————————————————————
国是
深化“中国梦”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构想正在深化,全国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正在深度推进。
4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召开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座谈会上说,“中国梦”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
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他强调,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刘云山要求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当当网搜索结果显示,与“中国梦”相关的书籍已出版456种,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中宣部理论局编著《“中国梦”——阐释“中国梦”文章选编》、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著《中国梦》、《中国梦学习读本》、《中国梦:中国的目标、道路及自信力》、《民族复兴中国梦》等。
第四篇: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而,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和调控的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和谐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必然带来和谐的民族社会。和谐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仍面临着不少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得力措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加速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都的根源都源自民族矛盾。而缓解民族矛盾有利于创建和平发展环境,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由于经济发展了,各民族富裕了矛盾就会得到进一步缓解。
第五篇: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
论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社会主义事业本身正是在这种从不间断的反思和革新中走向辉煌。过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引发的苏东巨变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人类历史更深入而全面地步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轨道,这一切都推动着人们从不同立场和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就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作一些反思。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同源性
现代化本质上是以工业化为动力和核心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以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样也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初现代化”(即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手工劳动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以及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等几个历史形态,而与每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都是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理想都产生于“原初现代化”时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原初现代化”进程,则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产生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的开始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其内在的基本矛盾由此也逐步暴露,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基本物质前提。没有相对成熟的大机器生产,就没有相对成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和激化,先进思想家便无以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无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以找寻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和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大机器生产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本前提,强调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机器大生产发展要求的更主动的适应。同时,任何背离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轨道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认为,脱离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只能造就“社会主义的讽刺画”;那些不能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潮,都因其“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令人感到可笑”。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历史形态——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变得更为成熟,资本主义的影响笼罩了整个世界,但由此也发展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各种矛盾。正是在这一客观前提下,社会主义运动才得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由此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推动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虽不完善,但在二战前的现代化运动中成就显着,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奠定了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强大物质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一国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新型社会制度体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此成了执政的共产党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否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与时俱进,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毫无疑问,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曾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然而,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遭遇了各种重大挑战后,继续保持和扩展了其先发优势,而苏联及其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能够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新科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浪潮中遭受严重失败,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原先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和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探索前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回顾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脱离了人类文明的主干道,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从时间上说,有先后关系,也有一定时间内共存的并列关系,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当然也不存在充分的理论根据,早已受到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误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它所引发的各种错误认识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使我们长期以来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便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认识使我们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源性的认识和研究,忽视了尊重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规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先进性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研究,忽视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和研究,给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同样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主干道上长期共存和发展的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历史事实就是最好的理论逻辑。我们只有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或教条出发,才能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工业文明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有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同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许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等。在对待工业文明带来的基本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者的态度及基本对策必定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者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是我们所希望的,还是我们力图克服或避免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基本趋势都是注定会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不论各国的传统和国情有何差异,“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从分散到整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整体世界的形成却主要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成果。工业化引起的世界整体化,必然造成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域的“相互依存”,全球化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人类都必然愈来愈多地面临着全球共同问题的挑战,世界的“相互依存”推动着各国的互助和合作,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再允许“两个平行市场”之类现象产生或存在。和平与共同发展、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共享、反吸毒贩毒、反对恐怖主义、防治艾滋病等问题,既具有地域性,同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域。世界正变得愈来愈小,作为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正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面对共同挑战的世界需要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治理,分散的努力可能使我们面临共同失败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夸大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显然违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中的合作共处必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不同的国家既要独立自主地扞卫和维护自身利益,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世界发展客观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能不顾自身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性,不能不顾本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但也决不能违背世界发展的潮流。忽视主流文明扩展的基本趋势而过分强调自身特性是经受不了历史考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某些极端民族主义国家遭遇的挫折,都充分说明了背离人类文明主干道的严重后果。
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起源的摇篮,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迄今仍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西方各国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先进性,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和扩展着其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持和扩展其优势地位,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西方各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我们却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孤芳自赏,没有充分认识或承认西方国家在应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先行者的地位,不顾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总是拘泥于姓“资”姓“社”之防,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各种经验,更没有能够充分重视和研究它们的各种教训,反而把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可避免的现象当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弊端加以批判,这使我们在实践中一度偏离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道。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面对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带给人类的各种共同机遇和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在最大限度加速国内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社会主义运动肩负着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人类理想家园——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尚处于理论形态的发展阶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不能放弃或忘却自己的根本目标。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如今,世界历史又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还要多的时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不能跨越历史阶段的谆谆教诲,以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既胸怀远大理想,更注重严谨求实;仅凭一腔热情而急于求成,必然危害乃至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又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只要简单回顾各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我们便会发现: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现象;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正是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无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使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缘际遇,社会主义制度都首先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这一点过去却没有能够引起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面对着相对落后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都面对着国内相对更多的前工业文明因素的障碍和干扰,都面对着学会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简单地说,都面临着始终保证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永不偏离前进方向而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相对滞后表明,实现后发赶超是社会主义各国在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基本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即便将来实现了后发赶超目标,世界将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我们将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中步入人类的理想家园。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展望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在批判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苏东巨变,犹如一场“政治地震”,曾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