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19-05-12 01: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篇: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顺利升空鱼“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接成功。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13天后,三名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和女宇航员刘洋成功返回地面。

第二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形成精神)

从几代航天人的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中国航天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东方红一号”的研发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艰苦条件:躲进包装箱观察实验

为了播放《东方红》乐曲,卫星装配了4根天线,每根长达3米,发射的时候要合并起来,到了太空再伸展开。

上世纪60年代,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块宽敞、合适的实验场地都难找。“当时中科院力学所有个仓库,地方挺大的,我们就决定在那儿做地面实验。”戚发轫坦言,当时做实验还是有比较高的危险性的,“天线一甩起来,万一断了会抡出去伤人。”怎么办呢?仓库里有许多质地粗糙的包装箱,戚发轫和同事们就躲进箱子里,“从箱盖的缝隙中观察实验,更年轻的同事甚至骑到房梁上。”就这样,实验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全部都完成了。

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体现精神)

[从东方红一号到现在的天宫二号]

“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德国之声”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的话称,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到时候,飞船发射不像现在隔几年发一次,而是一年发几次,航天员将定期往返(太空)。” 英国《卫报》引用欧洲空间局科学计划办公室主任法瓦塔的话称,中国每年在太空计划上的投入仅相当于美国的1/7。尽管如此,中国的发射规模直追美俄。美国2013年进行了19次成功的太空发射,而中国是14次。显然,中国注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实际上,有航天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数量将首次突破20次。目前这是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名专家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于1958年,是我国目前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自建成以来共发射了十艘神舟飞船、104颗卫星、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这些航天发射成就是在近60年的时间跨度内完成的,而中国今年一年的发射量就占到将近1/5,而且今年的发射包括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首发、世界首枚量子科学卫星的发射以及即将首次发射的大火箭长征五号等重要项目。不过,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密集期是一个稳步前进后的客观效果,并不是为了与人竞争故意加快发射密度。中国航天工程,尤其在载人航天方面,每一步走得都很坚实。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称,近年来,中国航天发射的可靠指数已经高于俄罗斯和美国。至今为止,中国已经成功地实行了自己的计划,整体上遵循着最初确立的时间表,而且没有发生过未遇见的突发事件。

 中国航天事业的前景(发扬精神)

“新的太空超级大国”“中国的太空雄心”,国际媒体纷纷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中国。“中国的航天崛起”,韩联社称,一旦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中国的航天崛起将更加提速。中国制定了2022年完成太空站建设计划。上月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已经显示了能够单独完成太空站建设的实力。美俄等共同管理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结束使用,如果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顺利,2024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太空站的国家。

第三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至此,中国航天 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太空空间站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 不能忘记,当年的航天人克服了怎样的重重困难,从一无所有到无 所不有,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对于这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无法忘怀的历史,我们高二6班的张 戴炜·王怡轩·曹洋·韩思成·赵卓然·梁枫·侯金圻和夏铭乾组成 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本课题共分为----历史回 顾·重要人物及贡献·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中外对比·当前 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5个板块,以下就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历史回顾·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 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 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 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 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 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 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 “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 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 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 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 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 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 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 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 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二号卫星是嫦娥一号的姐妹星,它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使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

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重要人物及贡献·

钱学森: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

王礼恒: 他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与实施,积极推进航天工程管理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所以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庄逢甘: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它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梁思礼:我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

中国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崔国良:对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使我国成为拥有当今最先进推进剂的国家之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 5

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外对比·

一是航天器的质量,四十年前美苏的水平是百吨级,美国「土星 五型」火箭能把一百三十九吨载荷送上地球卫星低轨道;苏俄「能源 号」为一百零五吨,欧盟的「阿丽亚娜五号」火箭的投送能力是几十 吨级;中国的「长征2F」火箭能投送的「神六」太空舱约八吨重,正在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可达二十五吨水平。可见中国火箭的燃料、发 动机及整体水准还须努力除了硬件还有软件差距更大。不管有人无人 航天器,都要同地面指挥站保持讯息传递。嫦娥工程的测控范围达四 十万公里,而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探测二号」TC2跟踪距离 不过十万公里。美国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至今已 飞离地球一百五十亿公里,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百倍,即使是无 线电波的速度,「旅行者一号」发回的讯号也要经过十三、四个钟头才 能传回地球。依靠航天器上只有几瓦功率的定向发射,电子讯号微弱 到一般电子手表电池的二百亿分之一,美国人对此仍然能够接收并分 析数据,这还是三十年前的科技水平。

此外,天体物理和天体轨道计算的理论及控制水平也是航天应 用的重要因素。「嫦娥一号」飞向三十八万公里外直径三千多公里的 月球,同美国2005年用「深度撞击器」击中一亿三千万公里外的六

公里大小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二者之间的难度差了四个数量级。这正是中国政府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要解放军「慎战」的原因之一。

·当前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发 展,我国载人航天将沿着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 的方向发展,并将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为航天医 学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面对我国繁重的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如何使人才快速成长是必 须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面对后续任 务的艰巨性、挑战性,以及基础、技术储备的不足,应拓宽渠道、扩大资源投入,加强航天特因环境对人生理、心理和工作能力的影 响及其防护问题,长期飞行或居留中的医学维护与健康保障问题等 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推进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是:1.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2.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3.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4.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5.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6.实现航天 7

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7.实现绕月探测;8.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

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6.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7.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8.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9.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10.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11.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12.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十二五时期,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和技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其最大的特点是大,大是火箭发动机能力、推力、生产工艺、发射场能力等等的综合体现。同时,中国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坚持“无毒,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原则.同时,中国也在开展太空碎片回收工作,竭尽全力保持太空环境稳定。这将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以上就是我们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从科技馆等地观看了大量的模型展览,并听取了专业人 员详细的介绍,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 名华夏子孙,我们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相信在当代航 天人和未来新生代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航天事业定会走向越来越好 的明天。而中国航天人不怕困难,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 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到我们生活学习中各个方面,用航天人 的精神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2012年2月4日

第四篇: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年中 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 863计划”。

1986年 3月 3日, 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 《关 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 4位科学家的 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 “ 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 100亿元专款,其中 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 9月 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 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 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 实验。

第二步, 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 的交会对接技术, 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 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 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 863计划” ,还是真正起步 的“ 921工程” ,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 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 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 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 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 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 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 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 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 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 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 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 化、改装, “变身” 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并于 1999年 11月 20日清晨 6点 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 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 F 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 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 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 3月 25日 22时 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 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 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于 2002年 12月 30日凌晨发射。其载 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 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 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 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 10月 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 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 旅。

5天 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 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 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 9月 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 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 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 家。

2011年 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 ,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 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 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 经 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 ,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 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 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 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 33岁,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 年龄只有 30岁, 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 的平均年龄也不过 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 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发射试验队仅用了 3天 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 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 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 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 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 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 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 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 到 2020年, 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 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环绕地球 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 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 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 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 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 23分,环绕地球 14圈

成为世界上第 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 5天 5夜 即 115小时 32分,环绕地球 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 2天 20小时 27分 环绕地 球 45圈

27日 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 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 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 :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 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 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 17天

分别于 11.03 01:36和 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 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 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 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 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 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 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员 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 船和长二 F 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

第五篇: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100亿元专款,其中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863计划”,还是真正起步的“921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

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变身”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并于1999年11月20日清晨6点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发射。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旅。

5天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经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33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的平均年龄也不过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发射试验队仅用了3天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到2020年,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在太空飞行21小时,环绕地球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7天,环绕地球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14圈

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5天5夜 即115小时32分,环绕地球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2天20小时27分 环绕地球45圈

27日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17天

分别于11.03 01:36和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员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二F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

下载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航天事业(最终版)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航天事业 党 国家 摘要: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

    中国航天事业 Word 文档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分别是什么卫星升天.;载人太空.探测月球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

    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之前我们看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好多关于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很多道理。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五篇)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时间:2009年07月03日作者:第二小组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组长:王仁奋 组员:罗琼妹 许仁丹 李金云 陈基辉 指导老师:李智勇前言 我......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范文大全]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希......

    中国网球发展历程

     世界网球 古代网球: 网球起源于法国宫廷,起初叫“掌球戏”。其方法是相对的两人用手打过场地中间的一条绳。球用布包裹的草,树叶,头发制成。古代网球场地中间是用一条细绳而后......

    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10092603 夏鹏飞 671926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经过演变和改进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