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五篇)

时间:2019-05-12 02:4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第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时间:2009年07月03日

作者:第二小组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长:王仁奋 组

员:罗琼妹

许仁丹

李金云

陈基辉 指导老师:李智勇

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你可曾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是否关心中国的科技事业?在我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科技是关键,在1998年邓小平先生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确,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我们不说太大的发明,就一台电灯给人类带来无限光明;一部手机,不管你身在何方,瞬间都可以与想找的人说上话,一个袁隆平,一个李振声,他们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乃至整个世界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给人类带来的幸福,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我们中国,自1986年的“863”计划开始,中国的科技事业历经风雨,但也获得了突飞性的进步,于是我们要创造出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社会多么需要人们更多的崇尚科学、崇敬科学家、崇敬,切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们。

一、提出课题的理由

我国的高新科技正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着,特别是航天科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的名词。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赶上时代的潮流,一切以关心国家的发展,我们提出这一课题。我们都知道科技的发展过程十分曲折,其背后的辛勤与汗水,数不胜数,为了呼吁更多人关注航天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我们选择了这个研究课题来进行探究。

二、提出课题目的

身为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作为国民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国家的发展境况。当今,各国的航天竞争十分激烈,多关心航天事业,我们多了一份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将更加激发我们学习新知的热情。通过这样一次研究,第一次社会实践,我们就有了一次经历,多了一份能力,虽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努力克服困难,这个过程都是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坚信努力过就不后悔。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实践,让更多人关心国事,唤起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兴趣。即使不能到一线工作也能献出我们的一份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每一滴汗水。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2、去书店、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

3、采访社会各界人士。

四、研究计划

1、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讨论、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

2、通过大家商量,确定并分配各成员的任务;

3、由一同学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并集体商讨、修改;

4、复印多份调查问卷,并分发给校内各班级及老师和校外一些人士;

5、回收调查问卷,并统计回收份数;

6、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并进行仔细分析;

7、到图书馆、书店、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8、结合相关资料对整理结果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9、大家各抒已见,完成研究调查。

五、研究过程 1、2008年10月28日,全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后,确定所研究的课题; 2、2008年11月6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设计出第一份调查问卷并复印了50份; 3、2008年11月15日将所有问卷分发出去; 4、2008年11月18日回收所有调查问卷; 5、2008年12月3日整理、统计并进行分析问卷; 6、2009年1月1日利用元旦放假时间去书店、上网查找并摘抄相关资料,并对整理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分析; 7、2009年1月15日写结题报告、自评、他评及总体感受;

8、提交结题报告。

六、小组分工:

王仁奋:负责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写结题报告;

罗琼妹、李金云:负责问卷整理、统计并进行问卷分析; 许仁丹:负责制定分发回收问卷及写提出课题的目的与理由;

陈基辉:负责去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和制定研究计划及记录研究过程。

七、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1、“你平时关注我国的科技前沿吗?”76.9%人回答是,23.1回答否。科学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大部分人都能关注它们,%回答“是”,55.4%回答“否”。航天事业是高难度,高挑战的,它需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从明朝的万户到“嫦娥奔月”再到“神舟七号”的出仓,一次次证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发展的道路即使是曲折的,只要一努力,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3、“你是否认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是顶尖的?”61.5%回答“是”,38.5%回答“否”。在航天事业方面,我国走在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但我国与美国、俄罗斯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面临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还需继续努力。

4、对神舟飞船发射的时间全对占所有11.5%,航天员全对的有95.4%。神舟飞船的发射,对每个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只有11.5%的人能做到,我们应以此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国家献出自己的才能。

5、“你认为宇航员这一职业如何”,通过问卷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伟大的。

二、很具有挑战性,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

四、光荣的同时又伴随着危险性,以巨大的代价换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6、“你对我国2008年神七发射成功有何感想?”

一、自豪,充满敬意。

二、神七的发射,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中国的航天事业是曲折艰难的,但又是必胜的,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四、神七的发射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我们应努力学习,为祖国做贡献,可见科技的进步意味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神七成功飞天,使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得到增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祖国人民更有信心,激情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仍是艰难的,身为时代的主人,青少年应引以为豪地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后继人,在航天史上划下自己辉煌的一笔。

八、结题报告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程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籍中记载了许多与飞行有关的神话传说和绘画,“嫦娥奔月”是人类最古老的登月梦想,现在仍在使用的帆、舵、风筝是古人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利用风力和水力制造的生产工具。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飞行器,这些发明和创造都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出众的智慧和才能,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共同孕育了现代航天技术的萌芽,在1200年前的明朝,万户进行了一次伟大的飞天尝试,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确是航天事业的创始人。从某个意义上讲,现代航天事业可以被看作古代神话和科技发明在当代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和延伸。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神话与发明、古人伟大的尝试与牺牲,恐怕就不会有现代的航天事业。

在近代,中国人民为航空航天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之后,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而热心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直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射了共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村、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价值的资料。一些通信卫生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等,组成由控制中心,地面工作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在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力的同时,还努力向国民经济多部门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二、科学先进事迹感染着我们

我们了解了航天元勋钱学森、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驯服“蛟龙”黄纬绿、铸造神剑的领军人屠守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光学界的一朵奇葩王大珩、航天材料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被誉为“中国国产专家一号”核物理学家于敏等航天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为振兴新中国科学事业,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舍生忘死,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中国航天技术得以跻身于世界前列。因此我们可以激动地说:“读了科学家们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我们心中波澜起伏,他们为了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舍小家,顾大家,舍弃国外优厚待遇,奔回祖国怀抱,舍生忘死在大漠深处,这是何等的高尚!正因为他们胸中有国,才会有如此高昂的斗志,才会有如此强大的动力,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三、航天精神影响着我们

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对于航天员和科学工作者们大无畏的精神,我们作为中学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四:辉煌的中国航天事业召唤我们 1955年1月15日,中国启动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 1960年冬,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

1964年,成功发射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

1966年10月27日上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核武器试验成功,周总理在报告中说道:“这在国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创举„„从第一次爆炸小型化核弹头,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36年,而我们只用了2年,比美国快了6倍,比苏联快了3倍。”

1970年4月24日,随着一曲《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广播电台在神州大地回荡,我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反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7年10月,我国成功装备了中国式的“飞鱼”导弹——“鹰击1号”震惊了世界。1978年9月“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2年10月,我国发射水下固体导弹成功。

1990年4月7日第一颗国外卫星——“亚洲一号”通讯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航天工业跻身于国际商用卫星的发射市场。

1990年9月3日第二颗“风云一号”卫星又由“长征四号”火箭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

2000年11月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并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

2001年1月1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飞行8天零18小时后返回地面。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实现多人多天成功飞行。

2008年9月2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实现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名称叫做“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并且寄托了中华人民无限幢憬的名字,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实验,在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三号两个空间试验室。“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局部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实验。

五、向航天科学家致敬

如果说,在863计划开展以来,“神舟”五号的发射象征着中国进入航天事业发展国家,那“神六”发射与“神七”发射无疑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我们感知,是你们在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之路上所做的贡献,证实了炎黄子孙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明确地感知,在这一过程之中,你们不避风险,敢于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技术与勇气。所有这一切,都是“载人航天精神”的伟大力量,这一种力量温暖着全国人民的心,更激励着我们中学生“继续发扬刻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科技发展而努力拼搏的科学家们,我谨代表中学生们向你们致敬!

九、心得体会 王仁奋:

经过我们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终于结束了课题的探究,静静回想,感觉一路过来真的不太容易,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能完成这一次实践活动,组里的同学相互合作是离不开的,团结便是力量,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我们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正是因为我们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在结题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付出之后获得的幸福、快乐,同时这也使我变得更坚强、更懂事。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我们信心十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从身边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态度是关键,养成好的学习、做事的习惯,作为中国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做得更好,从现在起努力拼搏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陈基辉:

第一份课题研究的完成,也有我出的一份力。因此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我们的学习的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我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更加理解“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增强了我的交际能力,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发扬了团结合作精神。以后我还要多参加类似的活动。许仁丹: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结识了很多朋友,扩大了我的朋友圈。为我的高一生活画上多彩的一笔,很高兴通过我们组员之间同心协力能完成实践活动。第一次实践活动,刚开始我们无从下手,但我们还是自信地启航了,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己完成自己份内工作,认真修改,最终得到一份完满的答卷。我们不要害怕任何困难,将其分解成许多个小困难个个攻破,困难对我们来说不再是障碍,我们都应相信自己,勇敢去尝试。不尝试只有失败,尝试了才有可能品味成功的甘甜。罗琼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社会实践,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交际能力。同时,又再一次体验到我们国家的伟大。神舟飞船的发射,举国欢庆,这一伟大的时刻见证了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同学们,我们应努力学习,具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才能。李金云: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受益非浅。课堂之外的世界亦是很好的人生课堂,不仅可以的拓宽眼界增长知识,锻炼社交能力,实践能力,还可以走进社会、贴近社会、了解社会,增强我的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为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科技的进步能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科技上取得的惊人成果,应该与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共享,21世纪的青年,当积极进取,排除万难,雕造自己、奉献自己,与科技同行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让全人类在科技进步中幸福地享受生活。

十、导师评价 李智勇:

该小组同学怀着对祖国科技发展的关注之心着手开展这一次调研活动,出发点好,准备充分,分工明确,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发展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社交本领。从同学们的感受中可以发现,各位同学都有很大收获,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这样活动开展。

调查问卷

嘉积中学高一(22)班第二小组

您好!欢迎加入我们的调查。请根据你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平时关注我国的科技前沿吗? A、是

B、否

2、你认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是否艰难? A、是

B、否

3、你是否认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的顶尖的? A、是

B、否

4、中国神五发射的时间为

航天员是

中国神六发射的时间为

航天员是

中国神七发射的时间为

航天员是

a.2006.9.12

b.2003.10.15

c.2005.9.10

d.2005.10.12

e.2008.8.21

f.2008.9.12

g.2006.9.25 h.费俊龙

i.杨利伟

j.刘伯明

k.翟志刚

l.聂海胜

m.景海鹏

5、你认为宇航员这一职员如何?

6、你对我国今年神七发射成功有何感想?

我谨代表我们组对您的回答表示感谢!!

原文标题: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http://

第二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至此,中国航天 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太空空间站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 不能忘记,当年的航天人克服了怎样的重重困难,从一无所有到无 所不有,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对于这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无法忘怀的历史,我们高二6班的张 戴炜·王怡轩·曹洋·韩思成·赵卓然·梁枫·侯金圻和夏铭乾组成 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本课题共分为----历史回 顾·重要人物及贡献·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中外对比·当前 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5个板块,以下就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历史回顾·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 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 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 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 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 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 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 “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 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 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 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 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 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 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 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 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二号卫星是嫦娥一号的姐妹星,它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使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

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重要人物及贡献·

钱学森: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

王礼恒: 他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与实施,积极推进航天工程管理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所以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庄逢甘: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它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梁思礼:我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

中国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崔国良:对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使我国成为拥有当今最先进推进剂的国家之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 5

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外对比·

一是航天器的质量,四十年前美苏的水平是百吨级,美国「土星 五型」火箭能把一百三十九吨载荷送上地球卫星低轨道;苏俄「能源 号」为一百零五吨,欧盟的「阿丽亚娜五号」火箭的投送能力是几十 吨级;中国的「长征2F」火箭能投送的「神六」太空舱约八吨重,正在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可达二十五吨水平。可见中国火箭的燃料、发 动机及整体水准还须努力除了硬件还有软件差距更大。不管有人无人 航天器,都要同地面指挥站保持讯息传递。嫦娥工程的测控范围达四 十万公里,而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探测二号」TC2跟踪距离 不过十万公里。美国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至今已 飞离地球一百五十亿公里,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百倍,即使是无 线电波的速度,「旅行者一号」发回的讯号也要经过十三、四个钟头才 能传回地球。依靠航天器上只有几瓦功率的定向发射,电子讯号微弱 到一般电子手表电池的二百亿分之一,美国人对此仍然能够接收并分 析数据,这还是三十年前的科技水平。

此外,天体物理和天体轨道计算的理论及控制水平也是航天应 用的重要因素。「嫦娥一号」飞向三十八万公里外直径三千多公里的 月球,同美国2005年用「深度撞击器」击中一亿三千万公里外的六

公里大小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二者之间的难度差了四个数量级。这正是中国政府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要解放军「慎战」的原因之一。

·当前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发 展,我国载人航天将沿着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 的方向发展,并将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为航天医 学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面对我国繁重的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如何使人才快速成长是必 须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面对后续任 务的艰巨性、挑战性,以及基础、技术储备的不足,应拓宽渠道、扩大资源投入,加强航天特因环境对人生理、心理和工作能力的影 响及其防护问题,长期飞行或居留中的医学维护与健康保障问题等 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推进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是:1.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2.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3.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4.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5.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6.实现航天 7

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7.实现绕月探测;8.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

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6.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7.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8.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9.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10.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11.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12.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十二五时期,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和技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其最大的特点是大,大是火箭发动机能力、推力、生产工艺、发射场能力等等的综合体现。同时,中国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坚持“无毒,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原则.同时,中国也在开展太空碎片回收工作,竭尽全力保持太空环境稳定。这将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以上就是我们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从科技馆等地观看了大量的模型展览,并听取了专业人 员详细的介绍,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 名华夏子孙,我们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相信在当代航 天人和未来新生代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航天事业定会走向越来越好 的明天。而中国航天人不怕困难,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 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到我们生活学习中各个方面,用航天人 的精神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2012年2月4日

第三篇:发展航天事业(最终版)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航天事业 党 国家

摘要: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正在把航天科技集团引向新一轮全球航天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战中。

“共和国战略安全的基石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我们这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6月9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中国要在世界上成为有影响的强国,航天发展是战略性的支持基础之一,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直把航天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高科技产业来发展。”

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尤其是航天科技集团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他由衷地感叹,正是在强大的国家意志推动下,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航天事业,在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服务中不断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马兴瑞介绍说,53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集团公司研制的一大批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型号武器已经装备部队,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为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奠定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10年,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树立了航天发展史上两座新的里程碑,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国际地位,为成为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以2008年世界航天活动频率来看,全球共进行了69次航天发射,其中俄罗斯31次、美国16次,我国11次,共发射各类航天器102颗,其中美国26颗、俄罗斯21颗,我国14颗,无论是发射次数还是发射的航天器数量,我国都位居世界第三,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但马兴瑞清醒地告诉本刊记者,从航天事业而言,中国航天目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对于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而言,面对的是“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明晰发展道路,集团公司在去年作出了战略升级和主业调整,即将之前的“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航天民用产品”三大业务,转向“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的四大主业。

从历史中寻找航天事业成功的“基因密码”,并将由其升华出的“航天精神”继承到未来更激烈的国家安全、航天技术和市场竞争中,最终并肩于全球航天强国间,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历史新使命。

几代领导英明决策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共和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们,还是现在以马兴瑞为首的新一辈的航天领军人,无不把中国航天半个世纪来的骄人成就,首先归功于历代领导人在航天科技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决策。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毅然作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成立了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581组。“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重大决策迈出了航天事业创建的第一步。

事后多年,邓小平评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对此深有感触,“„两弹一星‟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一支队伍,并且形成了一套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积累了实施大工程的实践经验,是建国后首次通过重大工程带动国家科技进步,至今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和传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又作出“八年四弹”的决策,使我国导弹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上了几个台阶,解决了我国战略导弹的有无问题,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以潜射固体火箭、静止轨道卫星和远程运载火箭为内容的“三抓”任务的重大决策,促使我国的战略核导弹和航天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三星一箭”重大决策,为航天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本世纪初,中央又实施了绕月探测工程重大决策,中国航天开始了深空探测的征程。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马兴瑞感慨地告诉本刊记者,“回顾航天近53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发展航天事业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我国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

正是“群星灿烂”时

“正是由于中央决策者持续不断、坚定不移地支持,激发了航天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采访中,马兴瑞为《瞭望》新闻周刊描述了当前中国航天技术“群星璀璨”的辉煌图卷。

中国是第五个自行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第三个独立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五个进行探月飞行的国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9.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5.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1吨,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09年4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11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4%。1996年10月以来连续75次发射成功。

现在,航天科技集团拥有研制各类轨道、各类用途卫星的能力。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中国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七艘“神舟”号飞船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

中国航天先后为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90余颗。从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35颗卫星。截止到2008年底,长征火箭共进行过29次商业发射和6次搭载服务。2009年年初,中国航天为委内瑞拉用户成功在轨交付了委内瑞拉通信卫星。

航天科技集团具有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等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行业,获得如此众多的成就,是在较低投入下取得的。原国家航天局局长刘纪原回忆说,“我国航天事业由于贯彻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注意结合实际、精打细算,以较少的投资、较少的发射次数,掌握了比较先进的航天技术。截至1983年统计,我国专门用于航天技术的投资,仅为美国的5%,日本的4%。”即使是目前国家财力较好的时期,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我国对航天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其他航天大国。

这些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回报却是巨大的。“汶川大地震时,当地面网络全部瘫痪时,就是靠卫星通讯取得了可靠联系。”马兴瑞为本刊记者讲了不少类似的故事:2008年珠海航展上,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拉着马兴瑞的手说,“非常感谢航天的同志们,有了气象卫星,我们没有漏报过一个台风,没有错报过一个台风登陆,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生命,你们航天人劳苦功高。”在马兴瑞看来,所有这些既值得自豪,也是不断激发航天科技工作者继续探索奋斗的源动力。

三大制胜法宝

《瞭望》新闻周刊在采访中,期望找到中国航天能在全球航天激烈竞争中得以异军突起的“基因密码”。马兴瑞直言,“航天能够一直搞得比较辉煌,有三条根本经验,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二是坚持航天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三是通过重大工程来打造培养领军人物。”

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航天科技工作者对自主创新的坚定“信仰”。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回忆,1980年5月18日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成功后,“聂老总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他的话是有所指的。我国只有像这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实在在地干才行,绝对不能靠买。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个远程运载火箭全过程研制,对聂老总的这句话,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

其实,即使在最初导弹仿制时,航天事业的先辈们就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槃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1956年五院的组建就难以起步,1957年苏联也不会改变初衷,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料。而争取到外援后,如果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满足于不断仿制,不按科学理论吃透苏联产品的设计精神,一切都要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在自行设计新产品中,如果不考虑先进国家的已有成果,则一切新的设计思想和理论也难以发扬,自主创新也无法落实。”

现在,坚定的自主创新精神已经传承给了新一代的航天领军者们。马兴瑞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快空间技术发展已成大势,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在他看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历史,“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的航天系统工程思想。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充分控制风险,实现“投资小、成效大”,在马兴瑞看来,关键在于掌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航天比较注重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大的系统,需要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系统、地面测控系统等多个分系统的通力合作,我们一直有一个航天大系统工程的模式。这一点,我们比其他的行业在工程理念上要先进。” 刘纪原认为这源于钱学森,“在钱老倡导下,我国航天事业长期应用系统工程进行任务的发展规划、科技管理、大型复杂工程管理,航天型号工程管理等,创立了航天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位一体的系统管理方法。”

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指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经验之一是,“广泛运用了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矩阵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技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研,要数千人、上万人协作,组织体系十分庞大。那时候每次搞实验,全国通讯线路的一半要由我们占用。”钱学森谦虚地认为这是周总理领导下创立的,“那时是周总理挂帅,下面聂总具体抓。我想,他们是把组织人民军队和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了,当然很灵,从而创造了一套组织领导„两弹‟的工作方法……这套组织是科学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其三,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选拔机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聂帅强调必须把培养科技队伍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考虑,提出要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当年30岁出头的刘纪原讲述了自己在12所工作日子里的亲历。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首飞失利,有人失去信心,主张从自行设计退回仿制。

但12所的一些年轻设计师们,坚定自行设计方向,勇敢地提出多项改进方案。12所年轻同志的举动,受到时任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极大重视和支持。最终年轻人经过4个月的攻坚,彻底解决了系统稳定性难题。

当20世纪90年代刘纪原担任了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后,他同样倾力发现和培养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正是那个时期,31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37岁的马兴瑞从大学直接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二人最后都相继出任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并由此带动引导了一大批40岁左右的项目和型号的年轻领军人。

“人才的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马兴瑞告诉本刊记者,目前,集团公司33名两院院士的宝贵资源在军工企业和中央企业中均占首位,“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0余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45岁以下的占70%;月球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正副主任设计师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占65%。”他坚信,“年轻的创新团队是比„嫦娥奔月‟更为振奋人心的宝贵财

争夺未来竞争制高点

在准确把握国际航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怎样完成航天科技集团“脱胎换骨”般的转型?

马兴瑞分析说,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已经将航天科技的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相继制定了本国的航天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通过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国际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军事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天地一体化”成为世界各国军事航天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太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航天产业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链在不断扩展和延伸。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经过这些年“加速”奔跑后,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尽管载人航天工程实现重要进展,但尚未建立空间站;只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目前载人登月正在论证之中;还需要发展快速响应、快速发射的运载器;火箭运载能力偏低;相比于国外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我国航天经济规模还偏小,特别是利润相差较大。其中,卫星运营服务业务收入还偏低,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有待加强。

这种局面下,马兴瑞介绍说,集团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在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10个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公司;国际化业务快速增长;圆满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阶段目标,发射空间实验室,实现月球着陆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第二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取得突破。”

马兴瑞告诉本刊记者,“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航天的基石,其他所有的业务都是在这个基石上诞生出来的,在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的过程中,中国航天沉淀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们需要建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产业,从而把航天技术转化在了国民经济建设和服务百姓生活中,从而造福国家,反哺民众。”

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将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卫星应用设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一批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成果;在航天服务业领域,组建形成了若干以卫星及地面与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航天房地产经营等为主业的大型专业公司,形成了航天服务业的基本格局。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正在把航天科技集团引向新一轮全球航天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战中。”

第四篇: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顺利升空鱼“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接成功。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13天后,三名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和女宇航员刘洋成功返回地面。

第五篇:中国航天事业 Word 文档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分别是什么

卫星升天.;载人太空.探测月球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参考百度搜索

下载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之前我们看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好多关于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很多道理。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形成精神) 从几代航天人的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中国航天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1 “东方红一......

    2006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

    2006-13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J)五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蓬勃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船以及正在实施中的探月计划,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卓绝的......

    关于中国动漫该如何发展的课题研究

    关于中国动漫该如何发展的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类别:人文社会科学 成员: 研究性质:应用研究一.研究目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背景:动漫,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产业......

    中青年研究发展基金课题

    课题名称:医疗器械抽验机制的研究 必要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的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对医疗器械抽验机制进行研究,使医疗器械抽验模式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特点和行业发展......

    “中国梦”课题研究始末

    “中国梦”课题研究始末 张薇 2013-08-08 09:21:51|来源:《凤凰周刊》 一夜之间,习近平的讲话将“中国梦”推上了热议榜。从主流媒体到网络社区,人们以各自的视角诠释着“中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资助、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首年研究工作已完成,成果研讨会于12月2-3日在清华举行。中......

    中国餐饮业发展研究

    中国餐饮业发展研究摘要: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4个阶段,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