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

时间:2019-05-15 11: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

第一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形成精神)

从几代航天人的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中国航天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东方红一号”的研发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艰苦条件:躲进包装箱观察实验

为了播放《东方红》乐曲,卫星装配了4根天线,每根长达3米,发射的时候要合并起来,到了太空再伸展开。

上世纪60年代,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块宽敞、合适的实验场地都难找。“当时中科院力学所有个仓库,地方挺大的,我们就决定在那儿做地面实验。”戚发轫坦言,当时做实验还是有比较高的危险性的,“天线一甩起来,万一断了会抡出去伤人。”怎么办呢?仓库里有许多质地粗糙的包装箱,戚发轫和同事们就躲进箱子里,“从箱盖的缝隙中观察实验,更年轻的同事甚至骑到房梁上。”就这样,实验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全部都完成了。

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体现精神)

[从东方红一号到现在的天宫二号]

“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德国之声”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的话称,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到时候,飞船发射不像现在隔几年发一次,而是一年发几次,航天员将定期往返(太空)。” 英国《卫报》引用欧洲空间局科学计划办公室主任法瓦塔的话称,中国每年在太空计划上的投入仅相当于美国的1/7。尽管如此,中国的发射规模直追美俄。美国2013年进行了19次成功的太空发射,而中国是14次。显然,中国注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实际上,有航天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年度数量将首次突破20次。目前这是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名专家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于1958年,是我国目前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自建成以来共发射了十艘神舟飞船、104颗卫星、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这些航天发射成就是在近60年的时间跨度内完成的,而中国今年一年的发射量就占到将近1/5,而且今年的发射包括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首发、世界首枚量子科学卫星的发射以及即将首次发射的大火箭长征五号等重要项目。不过,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密集期是一个稳步前进后的客观效果,并不是为了与人竞争故意加快发射密度。中国航天工程,尤其在载人航天方面,每一步走得都很坚实。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称,近年来,中国航天发射的可靠指数已经高于俄罗斯和美国。至今为止,中国已经成功地实行了自己的计划,整体上遵循着最初确立的时间表,而且没有发生过未遇见的突发事件。

 中国航天事业的前景(发扬精神)

“新的太空超级大国”“中国的太空雄心”,国际媒体纷纷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中国。“中国的航天崛起”,韩联社称,一旦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中国的航天崛起将更加提速。中国制定了2022年完成太空站建设计划。上月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已经显示了能够单独完成太空站建设的实力。美俄等共同管理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结束使用,如果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顺利,2024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太空站的国家。

第二篇: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顺利升空鱼“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接成功。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13天后,三名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和女宇航员刘洋成功返回地面。

第三篇: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之前我们看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好多关于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很多道理。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

“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

光辉背后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年辛苦的努力,他们并不是没有经历失败与挫折,他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但是他们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

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他们一砖一瓦地建造起城堡,因为他们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他们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

通、没希望、退缩……这类字眼。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坚信着,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他们经过尝试,尝试,再尝试。像水手一样,乘风破浪。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从中可以发现: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应该坚持,坚持生命的困惑、领悟和真谛。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时候,细细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

第四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至此,中国航天 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太空空间站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 不能忘记,当年的航天人克服了怎样的重重困难,从一无所有到无 所不有,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对于这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无法忘怀的历史,我们高二6班的张 戴炜·王怡轩·曹洋·韩思成·赵卓然·梁枫·侯金圻和夏铭乾组成 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本课题共分为----历史回 顾·重要人物及贡献·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中外对比·当前 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5个板块,以下就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历史回顾·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 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 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 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 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 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 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 “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 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 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 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 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 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 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 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 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二号卫星是嫦娥一号的姐妹星,它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使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

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重要人物及贡献·

钱学森: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

王礼恒: 他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与实施,积极推进航天工程管理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所以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庄逢甘: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它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梁思礼:我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

中国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崔国良:对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使我国成为拥有当今最先进推进剂的国家之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 5

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外对比·

一是航天器的质量,四十年前美苏的水平是百吨级,美国「土星 五型」火箭能把一百三十九吨载荷送上地球卫星低轨道;苏俄「能源 号」为一百零五吨,欧盟的「阿丽亚娜五号」火箭的投送能力是几十 吨级;中国的「长征2F」火箭能投送的「神六」太空舱约八吨重,正在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可达二十五吨水平。可见中国火箭的燃料、发 动机及整体水准还须努力除了硬件还有软件差距更大。不管有人无人 航天器,都要同地面指挥站保持讯息传递。嫦娥工程的测控范围达四 十万公里,而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探测二号」TC2跟踪距离 不过十万公里。美国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至今已 飞离地球一百五十亿公里,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百倍,即使是无 线电波的速度,「旅行者一号」发回的讯号也要经过十三、四个钟头才 能传回地球。依靠航天器上只有几瓦功率的定向发射,电子讯号微弱 到一般电子手表电池的二百亿分之一,美国人对此仍然能够接收并分 析数据,这还是三十年前的科技水平。

此外,天体物理和天体轨道计算的理论及控制水平也是航天应 用的重要因素。「嫦娥一号」飞向三十八万公里外直径三千多公里的 月球,同美国2005年用「深度撞击器」击中一亿三千万公里外的六

公里大小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二者之间的难度差了四个数量级。这正是中国政府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要解放军「慎战」的原因之一。

·当前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发 展,我国载人航天将沿着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 的方向发展,并将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为航天医 学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面对我国繁重的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如何使人才快速成长是必 须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面对后续任 务的艰巨性、挑战性,以及基础、技术储备的不足,应拓宽渠道、扩大资源投入,加强航天特因环境对人生理、心理和工作能力的影 响及其防护问题,长期飞行或居留中的医学维护与健康保障问题等 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推进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是:1.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2.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3.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4.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5.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6.实现航天 7

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7.实现绕月探测;8.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

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6.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7.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8.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9.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10.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11.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12.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十二五时期,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和技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其最大的特点是大,大是火箭发动机能力、推力、生产工艺、发射场能力等等的综合体现。同时,中国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坚持“无毒,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原则.同时,中国也在开展太空碎片回收工作,竭尽全力保持太空环境稳定。这将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以上就是我们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从科技馆等地观看了大量的模型展览,并听取了专业人 员详细的介绍,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 名华夏子孙,我们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相信在当代航 天人和未来新生代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航天事业定会走向越来越好 的明天。而中国航天人不怕困难,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 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到我们生活学习中各个方面,用航天人 的精神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2012年2月4日

第五篇:中国航天事业 Word 文档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分别是什么

卫星升天.;载人太空.探测月球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参考百度搜索

下载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航天事业

    [转载]2017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发展航天事业及最高科技奖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3-28 16:40:20)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2017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发展航天事业......

    航天事业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2006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

    2006-13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J)五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蓬勃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船以及正在实施中的探月计划,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卓绝的......

    发展航天事业(最终版)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航天事业 党 国家 摘要: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五篇)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时间:2009年07月03日作者:第二小组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组长:王仁奋 组员:罗琼妹 许仁丹 李金云 陈基辉 指导老师:李智勇前言 我......

    中国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一汽车制造厂以及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Ⅱ软件。 九十年代(1990-1996) 一汽大众集团根据汽车市场的需求将......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30%以下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30%~60%之间, 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60%以上。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

    中国网球发展历程

     世界网球 古代网球: 网球起源于法国宫廷,起初叫“掌球戏”。其方法是相对的两人用手打过场地中间的一条绳。球用布包裹的草,树叶,头发制成。古代网球场地中间是用一条细绳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