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天事业
[转载]2017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发展航天事业及最高科技奖
此博文包含图片(2017-03-28 16:40:20)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2017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发展航天事业及最高科技奖作者:
一、热点材料
2016年9月15日晚22时04分,恰逢中秋月圆夜,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酒泉卫星基地成功发射,正式开启太空之旅。“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三年前的酒泉,总书记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强调。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为新时期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期望,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成为全体航天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动指南。2016年4月24日,我们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总书记在“航天日”当天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2017年1月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科技占绝对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势利导,奋起直追,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发展的主动权,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激励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推动民族素质提高的精神追求。
4、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少年。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国家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6、青少年学生应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发明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树立崇高理想,立志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
7、我们应使自己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人:作为当代青少年学生,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着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班集体建设,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努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青少年学生还应不断开发自身的资源、潜力和价值,养成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三、相关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和屠呦呦颁奖。国家召开科技奖励大会,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说明了()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②党和国家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无数全面发展的人才④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传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向科学家屠呦呦学习的热潮,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A)①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③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11年,时年80岁的屠呦呦因发现“中国神药”—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获得拉斯克奖后,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作出了贡献。”对此,下列评价正确的是(D)
①我国科技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国际上的影响力③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④团结就是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国家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说明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也是时代给我们中学生提出的新挑战。我们要(D)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好的创意产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创新意识③放弃学习,立即着手进行创意设想④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主要依据是(C)A.在整体上,我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国综合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就是因为缺乏科技创新
C.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有l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启示我们(D)A.要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完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B.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 C.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D.要坚持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外来科技,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发展 7、2016年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说明了(A)
①积极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②具有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④大胆地爱慕虚荣,追逐名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6年最高科技奖都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范围;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身上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答、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谈薄名利、为理想而孜孜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等等。
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成就体现了什么? 答、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命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
4、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强调“要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答、(1)有利于扩大就业、自主创业是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加个人和社会财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调动国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转变中国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升级换代,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国家发展依靠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要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人创新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助于青年人实现学习、创造、奉献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人生意义。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向科学家屠呦呦学习?
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牢记历史使命,积极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从祖国需要出发,正确把握成才目标,将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
6、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为什么要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学习屠呦呦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我们中学生应做出哪些努力?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新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科技实践,多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等。7、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1971年,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不良反映轻微、治愈率高且价格便宜,被许多非洲民众称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全球数亿人受益。(1)“东方的神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表明了什么?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看了上述新闻后,晓雯同学认为:“我国科技整体实力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2015年10月8日香港《文汇报》发表评论称,从“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我们看到成功绝非侥幸,而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有了古代药方及可治疟疾的药材,如果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化验,没有西医方式提炼、临床试验、耐心钻研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仍坚持去做的毅力,相信她也很难得到诺贝尔奖。屠呦呦本次获奖,必将激励更多的医学科研人员攻克难题,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3)材料中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对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励志成才有哪些启示? 答、(1)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3)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自觉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培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树立报效祖国之志,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8、国家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创新,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③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少年。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敢为人先,陈旧观念少,最具有创造活力。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办。
9、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0、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受重视科学技术发辰。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拔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2)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11、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答: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自主创新,以人为本;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1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答、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重大步伐,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水平和民族文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压力与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理论原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种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认识。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2)你认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怎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 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
14、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⑤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15、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答、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等。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1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有哪些?
答、①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②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③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⑤有利于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⑥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等。
17、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答、①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②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⑤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⑥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
18、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捷报频传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等。
19、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放的胸怀;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20、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敢于和善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不盲从书本,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学会举一反三;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将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创新意识,争取早日成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21、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④只有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⑤只有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怎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必须深化教育和科技改革,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重知识,培养、重奖科学人才;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3、请你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4、为什么说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科技发明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25、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26、我国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政府坚持了“四个尊重”的方针;③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高了强大的物质基础;④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7、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们中学生改进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中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能死读书,只知努力苦干而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究,探究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展科技神威 献礼十九大】
[转载]2017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发展航天事业及最高科技奖
28、(14分)2016年9月15日晚22时04分,恰逢中秋月圆夜,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酒泉卫星基地成功发射,正式开启太空之旅。(1)“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为新时期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期望,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成为全体航天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动指南。
读过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想?(4分)
(2)2016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决定我国发展未来的重大战略。同学们听完习主席讲话后很激动,纷纷表示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努力,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科技素养谈谈具体做法。(至少2个方面,4分)
(3)请你举出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的典型事例(至少3个),并分析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6分)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等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2)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创新意识,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的活动;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参观科技馆;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服务;自立自强,敢于战胜挫折困难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3)事例: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河二号计算机;C919将翱翔蓝天;高速铁路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原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
第二篇:航天事业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1970
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
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
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
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
动。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
工程”被迫暂停。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
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 神舟七号
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聚焦神七航天员 托举神七飞天的“另类”火箭 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 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诞生记神七飞天全记录神七飞行九大经典瞬间神舟七号完成四大科学任务 创中国航天四个第一 神舟八号将为欧洲空间局搭载生物实验样品
第三篇:中国航天事业 Word 文档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分别是什么
卫星升天.;载人太空.探测月球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参考百度搜索
第四篇: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中国航天事业观后感》
之前我们看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好多关于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很多道理。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
“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
光辉背后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年辛苦的努力,他们并不是没有经历失败与挫折,他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但是他们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
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他们一砖一瓦地建造起城堡,因为他们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他们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
通、没希望、退缩……这类字眼。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坚信着,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他们经过尝试,尝试,再尝试。像水手一样,乘风破浪。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从中可以发现: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应该坚持,坚持生命的困惑、领悟和真谛。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时候,细细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
第五篇:发展航天事业(最终版)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航天事业 党 国家
摘要: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正在把航天科技集团引向新一轮全球航天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战中。
“共和国战略安全的基石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我们这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6月9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中国要在世界上成为有影响的强国,航天发展是战略性的支持基础之一,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直把航天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高科技产业来发展。”
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尤其是航天科技集团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他由衷地感叹,正是在强大的国家意志推动下,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航天事业,在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服务中不断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马兴瑞介绍说,53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集团公司研制的一大批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型号武器已经装备部队,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为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奠定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10年,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树立了航天发展史上两座新的里程碑,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国际地位,为成为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以2008年世界航天活动频率来看,全球共进行了69次航天发射,其中俄罗斯31次、美国16次,我国11次,共发射各类航天器102颗,其中美国26颗、俄罗斯21颗,我国14颗,无论是发射次数还是发射的航天器数量,我国都位居世界第三,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但马兴瑞清醒地告诉本刊记者,从航天事业而言,中国航天目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对于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而言,面对的是“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明晰发展道路,集团公司在去年作出了战略升级和主业调整,即将之前的“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航天民用产品”三大业务,转向“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的四大主业。
从历史中寻找航天事业成功的“基因密码”,并将由其升华出的“航天精神”继承到未来更激烈的国家安全、航天技术和市场竞争中,最终并肩于全球航天强国间,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历史新使命。
几代领导英明决策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共和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们,还是现在以马兴瑞为首的新一辈的航天领军人,无不把中国航天半个世纪来的骄人成就,首先归功于历代领导人在航天科技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决策。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毅然作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成立了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581组。“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重大决策迈出了航天事业创建的第一步。
事后多年,邓小平评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对此深有感触,“„两弹一星‟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一支队伍,并且形成了一套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积累了实施大工程的实践经验,是建国后首次通过重大工程带动国家科技进步,至今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和传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又作出“八年四弹”的决策,使我国导弹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上了几个台阶,解决了我国战略导弹的有无问题,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以潜射固体火箭、静止轨道卫星和远程运载火箭为内容的“三抓”任务的重大决策,促使我国的战略核导弹和航天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三星一箭”重大决策,为航天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本世纪初,中央又实施了绕月探测工程重大决策,中国航天开始了深空探测的征程。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马兴瑞感慨地告诉本刊记者,“回顾航天近53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发展航天事业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我国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
正是“群星灿烂”时
“正是由于中央决策者持续不断、坚定不移地支持,激发了航天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采访中,马兴瑞为《瞭望》新闻周刊描述了当前中国航天技术“群星璀璨”的辉煌图卷。
中国是第五个自行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第三个独立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五个进行探月飞行的国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9.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5.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1吨,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09年4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11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4%。1996年10月以来连续75次发射成功。
现在,航天科技集团拥有研制各类轨道、各类用途卫星的能力。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中国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七艘“神舟”号飞船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
中国航天先后为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90余颗。从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35颗卫星。截止到2008年底,长征火箭共进行过29次商业发射和6次搭载服务。2009年年初,中国航天为委内瑞拉用户成功在轨交付了委内瑞拉通信卫星。
航天科技集团具有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等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行业,获得如此众多的成就,是在较低投入下取得的。原国家航天局局长刘纪原回忆说,“我国航天事业由于贯彻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注意结合实际、精打细算,以较少的投资、较少的发射次数,掌握了比较先进的航天技术。截至1983年统计,我国专门用于航天技术的投资,仅为美国的5%,日本的4%。”即使是目前国家财力较好的时期,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我国对航天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其他航天大国。
这些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回报却是巨大的。“汶川大地震时,当地面网络全部瘫痪时,就是靠卫星通讯取得了可靠联系。”马兴瑞为本刊记者讲了不少类似的故事:2008年珠海航展上,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拉着马兴瑞的手说,“非常感谢航天的同志们,有了气象卫星,我们没有漏报过一个台风,没有错报过一个台风登陆,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生命,你们航天人劳苦功高。”在马兴瑞看来,所有这些既值得自豪,也是不断激发航天科技工作者继续探索奋斗的源动力。
三大制胜法宝
《瞭望》新闻周刊在采访中,期望找到中国航天能在全球航天激烈竞争中得以异军突起的“基因密码”。马兴瑞直言,“航天能够一直搞得比较辉煌,有三条根本经验,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二是坚持航天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三是通过重大工程来打造培养领军人物。”
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航天科技工作者对自主创新的坚定“信仰”。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回忆,1980年5月18日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成功后,“聂老总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他的话是有所指的。我国只有像这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实在在地干才行,绝对不能靠买。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个远程运载火箭全过程研制,对聂老总的这句话,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
其实,即使在最初导弹仿制时,航天事业的先辈们就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槃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1956年五院的组建就难以起步,1957年苏联也不会改变初衷,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料。而争取到外援后,如果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满足于不断仿制,不按科学理论吃透苏联产品的设计精神,一切都要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在自行设计新产品中,如果不考虑先进国家的已有成果,则一切新的设计思想和理论也难以发扬,自主创新也无法落实。”
现在,坚定的自主创新精神已经传承给了新一代的航天领军者们。马兴瑞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快空间技术发展已成大势,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在他看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历史,“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的航天系统工程思想。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充分控制风险,实现“投资小、成效大”,在马兴瑞看来,关键在于掌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航天比较注重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大的系统,需要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系统、地面测控系统等多个分系统的通力合作,我们一直有一个航天大系统工程的模式。这一点,我们比其他的行业在工程理念上要先进。” 刘纪原认为这源于钱学森,“在钱老倡导下,我国航天事业长期应用系统工程进行任务的发展规划、科技管理、大型复杂工程管理,航天型号工程管理等,创立了航天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位一体的系统管理方法。”
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指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经验之一是,“广泛运用了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矩阵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技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研,要数千人、上万人协作,组织体系十分庞大。那时候每次搞实验,全国通讯线路的一半要由我们占用。”钱学森谦虚地认为这是周总理领导下创立的,“那时是周总理挂帅,下面聂总具体抓。我想,他们是把组织人民军队和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了,当然很灵,从而创造了一套组织领导„两弹‟的工作方法……这套组织是科学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其三,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选拔机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聂帅强调必须把培养科技队伍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考虑,提出要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当年30岁出头的刘纪原讲述了自己在12所工作日子里的亲历。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首飞失利,有人失去信心,主张从自行设计退回仿制。
但12所的一些年轻设计师们,坚定自行设计方向,勇敢地提出多项改进方案。12所年轻同志的举动,受到时任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极大重视和支持。最终年轻人经过4个月的攻坚,彻底解决了系统稳定性难题。
当20世纪90年代刘纪原担任了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后,他同样倾力发现和培养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正是那个时期,31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37岁的马兴瑞从大学直接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二人最后都相继出任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并由此带动引导了一大批40岁左右的项目和型号的年轻领军人。
“人才的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马兴瑞告诉本刊记者,目前,集团公司33名两院院士的宝贵资源在军工企业和中央企业中均占首位,“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0余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45岁以下的占70%;月球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正副主任设计师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占65%。”他坚信,“年轻的创新团队是比„嫦娥奔月‟更为振奋人心的宝贵财
争夺未来竞争制高点
在准确把握国际航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怎样完成航天科技集团“脱胎换骨”般的转型?
马兴瑞分析说,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已经将航天科技的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相继制定了本国的航天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通过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国际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军事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天地一体化”成为世界各国军事航天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太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航天产业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链在不断扩展和延伸。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经过这些年“加速”奔跑后,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尽管载人航天工程实现重要进展,但尚未建立空间站;只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目前载人登月正在论证之中;还需要发展快速响应、快速发射的运载器;火箭运载能力偏低;相比于国外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我国航天经济规模还偏小,特别是利润相差较大。其中,卫星运营服务业务收入还偏低,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有待加强。
这种局面下,马兴瑞介绍说,集团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在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10个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公司;国际化业务快速增长;圆满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阶段目标,发射空间实验室,实现月球着陆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第二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取得突破。”
马兴瑞告诉本刊记者,“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航天的基石,其他所有的业务都是在这个基石上诞生出来的,在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的过程中,中国航天沉淀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们需要建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产业,从而把航天技术转化在了国民经济建设和服务百姓生活中,从而造福国家,反哺民众。”
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将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卫星应用设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一批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成果;在航天服务业领域,组建形成了若干以卫星及地面与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航天房地产经营等为主业的大型专业公司,形成了航天服务业的基本格局。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正在把航天科技集团引向新一轮全球航天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