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书目
【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阅读书目
现代文学作品目录类
诗 歌
胡适 《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湖畔诗社《湖畔》冰心《繁星》《春水》冯至《昨日之歌》《十四行诗集》
戴望舒《望舒草》七月派《七月诗丛》徐志摩《徐志摩全集》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袁水拍《马凡陀山歌》 阮章竞《漳河水》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汉园集》
艾青《大堰河集》《北方集》《旷野集》《黎明的通知》
小说
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鲁 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叶灵凤《菊子夫人》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废 名《竹林的故事》《桥》 茅盾《幻灭》《动摇》《追求》《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柔 石《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老舍《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龙须沟》《茶馆》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
巴金《家》《春》《秋》《寒夜》萧 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钟绿》沈从文《边城》《长河》 师陀《果园城记》《结婚》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施蛰存《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穆时英《公墓》《上海的狐步舞》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张天翼《华威先生》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小说卷苏青《结婚十年》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 犁《荷花淀》
周立波《暴风骤雨》李劫人《死水微澜》《大波》 林语堂《京华烟云》徐訏《风萧萧》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散文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杂文夏衍《包身工》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许地山《空山灵雨》 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俞平伯《陶然亭的雪》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巴金《随感录》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梁实秋《雅舍小品》
戏剧
田汉《苏州夜话》《获虎之夜》《丽人行》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欧阳予倩《桃花扇》
阿英《三大南明史剧》
报刊杂志
《新青年》、《新月》、《现代》、《小说月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读书》、《散文》
《随笔》、《鲁迅研究月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新文学史料》、《小说评论》、文学院本科生阅读文学史、文化史、传记类
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2.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3.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4.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6.洪子诚:《中国当代诗歌史》;
7.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8.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9.刘增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0.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11.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
12.张华:《中国现代杂文史》;
13.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14.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5.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
16.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
17.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3),人民文学出版在1985年版;
18.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朱栋林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98》,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3),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1.许怀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6.黄修已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8.杨 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29.叶子铭主编:《中国小说现代史(三册)》,南京大学出版社;
30.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1.洪子诚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32.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贾植芳等:《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5.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36.丁 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西文艺出版社;
37.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38.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
39.马良春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册)》,北京出版社;
40.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41.易竹贤:《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42.孙党伯:《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43.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
44.金介甫:《沈从文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45.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46.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
47.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8.谢冕:《1898:百年忧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0.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1.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5.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6.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7.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1.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2.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5.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小河》、《西山小品》 6.冰心:《繁星》、《春水》、《超人》、《寂寞》、《分》 7.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8.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9.王统照:《沉思》 10.丁西林:《一只马蜂》 11.田汉:《名优之死》 12.洪深:《五奎桥》 13.鲁迅:《坟》、《热风》、《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14.台静农:《烛焰》、《拜堂》、《天二哥》 15.徐钦文:《鼻涕阿二》 16.鲁彦:《柚子》、《一个危险的人物》 17.蹇先艾:《水葬》 18.许杰:《改嫁》、《赌徒吉顺》 19.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20.郭沫若:《女神》、《星空》、《瓶》、《三个叛逆的女性》 21.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22.冯沅君:《隔绝》、《旅行》、《隔绝以后》 23.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一个情妇的日记》 24.凌淑华:《绣枕》、《酒后》 25.苏青:《结婚十年》 2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27.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8.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连环套》 29.闻一多:《死水》、《诗的格律》 30.朱湘:《采莲曲》、《摇篮歌》 31.戴望舒:《雨巷》、《狱中题壁》 32.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33.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34.沈尹默:《人力车夫》 35.蒋光慈:《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 36.殷夫:《别了,哥哥》、《血字》 37.叶紫:《丰收》 38.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子夜》 39.巴金:《家》、《寒夜》 40.老舍:《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骆驼祥子》 4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42.沈从文:《边城》、《丈夫》、《萧萧》、《柏子》、《八骏图》 43.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街景》 44.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流》 45.施蛰存:《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 46.徐訏:《鬼恋》、《吉卜赛的诱惑》、《丈夫》、《赌窟里的花魂》 47.吴组缃:《菉竹山房》 48.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49.艾芜:《山峡中》 50.张恨水:《啼笑因缘》 51.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 52.陆蠡:《囚绿记》 53.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 54.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55.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56.张天翼:《皮带》、《包氏父子》、《砥柱》、《华威先生》 57.陈白尘:《升官图》 58.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围城》 59.牛汉:《爱》 60.绿原:《小时候》 61.鲁藜:《泥土》 62.阿垅:《孤岛》 63.杜运燮:《闪电》、《山》 64.梅娘:《蚌》、《蟹》、《侏儒》 6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 66.孙犁:《荷花淀》、《嘱咐》 67.茅盾原著、夏衍改编:《春蚕》 68.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 69.袁牧之:《桃李劫》 70.夏衍:《上海24小时》、《上海屋檐下》(话剧)71.《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武子胥·战樊城》 72.《经典京剧剧本全编·失街亭》
第三篇: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
必读篇目: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2、周作人:《人的文学》
3、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伤逝》《孤独者》
《无常》、《过客》
4、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5、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6、王鲁彦:《黄金》
7、废名:《竹林的故事》
8、许地山:《缀网劳蛛》
9、冰心:《超人》
10、郭沫若:《凤凰涅槃》、《天狗》、《屈原》
11、冯至:《我是一条小河》、《蛇》
12、闻一多:《死水》、《发现》、《口供》
13、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
14、李金发:《弃妇》
15、周作人:《乌篷船》、《苦雨》
16、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
17、冰心:《寄小读者》(选)
18、田汉《湖上的悲剧》、《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19、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20、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腐蚀》
21、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
22、巴金:《家》、《寒夜》
23、沈从文:《边城》、《八骏图》
24、柔石:《二月》
25、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故事》
26、张天翼:《包氏父子》
27、艾芜:《山峡中》
28、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
29、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0、施蛰存:《梅雨之夕》
31、戴望舒:《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
32、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尺八》
33、何其芳:《预言》
34、臧克家:《难民》、《老马》
35、鲁迅:《灯下漫笔》、《纪念刘和珍君》、《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铸剑》、《采薇》
36、林语堂:《我的戒烟》
37、何其芳:《雨前》、《哀歌》
38、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39、丰子恺:《渐》
40、夏衍:《包身工》
4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42、夏衍:《上海屋檐下》
4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44、张天翼:《华威先生》
45、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46、钱钟书:《围城》
47、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48、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49、孙犁:《荷花淀》
50、丁玲:《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太阳》
52、田间:《给战斗者》
53、穆旦:《诗八首》
54、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55、梁实秋:《雅舍小品》(选)
56、阳翰笙:《天国春秋》
57、夏衍:《芳草天涯》
58、陈白尘:《升官图》
59、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
选读篇目:
1、《官场现行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2、《断鸿零雁记》(苏曼殊)
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
4、《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胡适编)
5、《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二集《文学论争集》(郑振铎编)
6、鲁迅:《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7、郭沫若:《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
8、《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一集》(周作人编)、《散文二集》(郁达夫编)
9、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
10、北京大学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 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第三册
11、茅盾:《蚀》三部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短篇小说集》
12、老舍:《离婚》、《四世同堂》、《月牙儿》
13、巴金:《灭亡》、《雾》、《雨》、《电》、《春》、《秋》、《憩园》
14、沈从文:《柏子》、《月下小景》、《萧萧》、《丈夫》、《长河》、《湘行散记》
15、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16、丁玲:《水》
17、艾芜:《南行记》
18、萧红:《萧红小说集》《萧红散文集》
19、王统照:《山雨》
20、废名:《桥》
21、李劼人:《死水微澜》
22、穆时英:《上海狐步舞》
23、施蛰存:《将军的头》、《春阳》
24、张恨水《啼笑姻缘》
25、田汉:《回春之曲》
26、洪深:《五奎桥》
2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8、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29、赵树理:《邪不压正》
30、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31、张天翼:《速写三篇》
32、沙汀:《淘金记》
33、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34、师陀:《果园城记》
35、张爱玲:《传奇》
36、徐訏:《风萧萧》
37、无名氏:《海艳》
38、周立波:《暴风骤雨》
39、秦瘦鸥:《秋海棠》
40、张恨水:《八十一梦》
41、艾青:《手推车》、《乞丐》、《向太阳》、《火把》
42、阿垅:《钎夫》
43、杜运燮:《追赶物价的人》
44、袁水拍:《马凡陀山歌》(选)
45、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46、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47、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48、夏衍:《法西斯细菌》
49、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十、必读和选读书目
1,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
2,王晓明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3,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4,《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5,《鲁迅全集》;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
8,《剑桥中华民国史》;
9,《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
10,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1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12,泰勒《原始文化》;
13,弗雷泽《金枝》;
1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
15,柳田国男《传说论》;
1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
17,福柯《知识考古学》;
18,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9,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0,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2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3,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4,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朱寿桐《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论》,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27,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重要刊物: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读书》
《文艺争鸣》
《当代作家评论》
《人民文学》
《上海文学》
《文艺报》
《文论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
《现代中文文学学报》(香港)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
《野草》 《故事新编》
周作人:《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谈虎集》等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庐隐; 《海滨故人》
《象牙戒指》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 许地山:《缀网劳蛛》 《春桃》 冰心:《超人》 《繁星》 《春水》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选
郭沫若:《女神》、《屈原》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蛇》 闻一多:《死水》、《发现》、《口供》
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 李金发:《弃妇》
田汉:《湖上的悲剧》、《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三块钱国币》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老舍:《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 《离婚》 《四世同堂》 巴金:《家》、《憩园》、《寒夜》
沈从文:《边城》、《阿黑小史》《八骏图》《萧萧》《柏子》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 张天翼:《华威先生》 《砥柱》 《包氏父子》 萧红:《生死场》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小说选
戴望舒:《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 卞之琳:《断章》《无题》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夏衍:《上海屋檐下》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封锁》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恨水:《春明外史》 《啼笑姻缘》 《金粉世家》 孙犁:《荷花淀》
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长诗《向太阳》及《诗论》 《九叶集》
穆旦:《诗八首》等
梁实秋:《雅舍小品》(选)陈白尘:《升官图》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莽原和未名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
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鸳蝴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有《玉梨魂》、《广陵潮》等,主要刊物《礼拜六》。受到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为其主将,反对言文合一,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提倡复古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将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阳翰笙等。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工具性,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主要错误:对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对象存在错误观点;夸大文学作用;宗派情绪浓厚。
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创造社与太阳社;鲁迅和茅盾。革命文学论争产生了积极的后果。1930年左联成立于上海,这是左翼文学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刊物《北斗》、《萌芽》。1936年左联解散。
左联主要贡献: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②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展开斗争;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主要错误: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两个口号的论争。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1936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文艺界达到广泛团结。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得与失: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其中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这集中表现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
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与革命文学思潮相比,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或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3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主要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后期新月派也提出了超脱的文艺观,崇奉“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以“人性论”来攻击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鲁迅及左翼作家的批评。“自由人”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指苏汶,他们极力反对文艺的阶级性而誓死捍卫文艺的自由。左翼作家对其进行批判。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章,既批评了“留声机”论也批评了非政治主义的观念。
1930年到1931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右翼文学组织,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意识,遭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批判。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壮大,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现代诗派是30年代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其小说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及性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穆时英、刘呐鸥。他们的小说用缤纷的色彩和快速的节
奏来表现半殖民地的病态文明,注意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感觉与印象。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937~1945)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迅猛发展。1938年,“文协”成立于武汉。其会刊《抗战文艺》是战时历时最久的刊物。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文艺大众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等小型作品涌现,缺点是流于概念化和内容空疏。1938年后,郭沫若等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国统区进步文艺活动的中心。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的文艺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表现为杂文和戏剧创作。杂文有唐弢、柯灵等“鲁迅风”杂文创作,戏剧有阿英的南明史剧等。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1940年前后发生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为主,葛一虹则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茅盾、胡风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40年代最大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风格。
1945年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仍处于主潮地位,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则处于较弱地位。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仍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
1938年梁实秋发表了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受到张天翼等作家的批评。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5月,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解决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作家与大众的关系、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讲话》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这种提法有失偏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它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秧歌运动出现;大批作家深人生活;出现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的作品。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①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思潮,一花独放,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黯然失色。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和开放性,产生了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的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开展了整风运动。王实味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其文章《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受到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国统区文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进人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发生期(1917—1920)。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特点为百花齐放。3.发展第二期(1928—1937)。“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4.发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第一章
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鲁迅的早期生平。《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五.《狂人日记》
1.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2.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3.作品的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4.作品的意义
《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四.冰心的小说
冰心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问题小说阶段和泛爱小说阶段。她的问题小说较好地继承了新文学发生期“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如1919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此后写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人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在外留学的英士学成回国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鸿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代表作《超人》通过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爱理想。1931年,冰心写了《分》,朦胧地表现了阶级间的不平等,与“泛爱”作品相比,思想倾向有了变化。五.叶绍钧的小说 1.叶绍钧的初期小说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中成绩最突出的作家。初期的叶绍钧小说也把爱与美作为医治人生痛苦的良药,对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同情。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隔膜》中的许多作品就是从不同的人生中,写出了人际间心与心的不相通,表明生活中需要爱。此后,他又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集,从表现爱的追求,转而倾向于客观现实的描绘。在叶绍钧客观描写现实的作品中,教育界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2.《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3.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4.《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六.创造社抒情小说的一般特点 创造社抒情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1.自叙小说,也即所谓“身边小说”,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自叙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叙传性质,但又不等于作家的自传。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秋柳》、《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即《岐路》、《炼狱》、《十字架》)、《残春》、《落叶》、《行路难》等。
2.寄托小说,以古代或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但是不在于准确地展现古代的历史或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凭借这些故事以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怀和意绪。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七.郁达夫的小说 1.《沉沦》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的留日学生。他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不但使他远离留学的同学,而且曾两度退学;二是由于身处异国,备受民族岐视,又加上自己在经济上陷于困境;三是由于他在青春期中热烈地追求爱情时,这种追求难以实现,并由此产生了性心理的变态。2.作品描写性苦闷的主要价值
《沉沦》主人公的忧郁和苦闷,虽然在当时的许多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作品并没有从这普遍性的一面展开主人公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于主人公内心苦闷,特别是性的苦闷,其价值主要在于:(1)《沉沦》对主人公要求**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也是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成了当时以青年问题为题材的青春文学的独具特色的一篇。(2)《沉沦》主人公是在内心痛苦无法解脱的情况下蹈海自尽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发出了“中国呀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的慨叹,表现了当时在五四青年内心的感时忧国的悲愤情绪,向人们申诉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也对那个时代提出了抗议。(3)《沉沦》大胆、无畏的反封建的勇气和真诚,坦白的艺术作风,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气息。3.《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第五章
要点:各类探索中的新诗。湖畔诗社和汪静之,新月诗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一.《雪朝》诗人
1922年,文学研究会作家创办了《诗》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同年,又出了同人诗集《雪朝》,内收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等八人的诗。他们的诗以以抒情为主,多表现五四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恼,也表现下层人民的痛苦,同时,保持了白话诗自由活泼的特色,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
在《雪朝》诗人中,朱自清的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除了具有《雪朝》诗人共同的特色外,还较突出地表现出不断追求的激情和踏实坚韧的精神。他的长诗《毁灭》长达200多行,典型地表现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愿望,在构思上明显受到《离骚》、《招魂》、《七发》等古诗的影响,是当时十分杰出的一首抒情长诗。二.冰心的小诗
冰心的诗歌在自由体诗中自成一家。她在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被称为“繁星体”。冰心的小诗主要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她自己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由于冰心小诗的成功,加上日本俳句和泰戈尔诗集的翻译、介绍,在当时曾造成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其成员为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冯雪峰四人。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应、潘、冯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静之,他于1922年出版的诗集《蕙的风》,是现代诗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以其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是《寂寞的国》,艺术上比《蕙的风》成熟,但影响却不及。四.冯至的诗歌
冯至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诗集上卷为抒情诗,写爱情,也写友情,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思索;下卷为四首有浓重抒情性的小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外》,充满凄清哀婉之情,把叙事诗写得几乎也是抒情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五.新月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六.闻一多的诗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底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3.浪漫主义的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4.对三美主张的实践
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
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七.徐志摩的诗 1.对光明的追求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2.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3.对爱情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4.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