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5:5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复习大纲

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大题主要集中在各作家作品的特征和评价,小题主要集中在各类思潮和文学运动

文学社团作名词解释出题时,回答时要点为社团成立时间、地点,代表性人物、刊物、主要的文学主张、影响。凡是分单章介绍的作家都是大题考察重点:

第二章 鲁迅

《呐喊》《彷徨》《野草》相对比较重要,杂文可能出小的简答

第三章 郭沫若 《女神》是重点,注意与五四的联系

第四章 第五节 郁达夫 注意简答题

第五章 矛盾《子夜》注意其中主体人物的分析,所属流派

第六章 老舍《骆驼祥子》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章 巴金《家》侧重其中思想、人物分析

《寒夜》注重其中艺术分析

第八章 沈从文重点注意《边城》

第九章 曹禺《雷雨》的思想、艺术特征

《北京人》的艺术特征

第十章 第三节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注意简答题

第九节 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十一章 第二节 艾青 《复活的土地》《太阳》艺术特征

第六节 张爱玲 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人物分析、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第二节 赵树理 作品艺术特征

第一章主要考察各类思潮、社团

P1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第二自然段第1至第3行。

P2 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P3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P4 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P5 第二自然段第4至6行

P6 最后一个自然段第1行

P7 周作人《平民文学》

P11 第1至2行

P13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

P14 创造社(名词)

P15 新月社(名词)注意也可能会考新月派,新月社注意其代表刊物,新月派注意其艺术特征

P16 语丝社(名词、填空)

P17 第三自然段第5至第6行(填空),湖畔诗社(名词)

P18 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当时,话剧称为新剧,或称文明戏。这一页中注意其中的几个社团可能会考选择、填空。

P19 注意“问题小说”,具体解释可参见P129页,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P22 第二自然段第1行,第3行

P28 第二自然段

P29、P3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词)

P46 京派(名词)

P54 新感觉派

P56 孤岛文学

P60 七月诗派

P61 九叶诗派

P6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莽原和未名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

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鸳蝴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有《玉梨魂》、《广陵潮》等,主要刊物《礼拜六》。受到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为其主将,反对言文合一,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提倡复古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将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阳翰笙等。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工具性,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主要错误:对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对象存在错误观点;夸大文学作用;宗派情绪浓厚。

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创造社与太阳社;鲁迅和茅盾。革命文学论争产生了积极的后果。1930年左联成立于上海,这是左翼文学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刊物《北斗》、《萌芽》。1936年左联解散。

左联主要贡献: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②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展开斗争;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主要错误: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两个口号的论争。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1936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文艺界达到广泛团结。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得与失: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其中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这集中表现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

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与革命文学思潮相比,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或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3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主要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后期新月派也提出了超脱的文艺观,崇奉“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以“人性论”来攻击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鲁迅及左翼作家的批评。“自由人”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指苏汶,他们极力反对文艺的阶级性而誓死捍卫文艺的自由。左翼作家对其进行批判。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章,既批评了“留声机”论也批评了非政治主义的观念。

1930年到1931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右翼文学组织,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意识,遭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批判。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壮大,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现代诗派是30年代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其小说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及性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穆时英、刘呐鸥。他们的小说用缤纷的色彩和快速的节

奏来表现半殖民地的病态文明,注意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感觉与印象。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937~1945)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迅猛发展。1938年,“文协”成立于武汉。其会刊《抗战文艺》是战时历时最久的刊物。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文艺大众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等小型作品涌现,缺点是流于概念化和内容空疏。1938年后,郭沫若等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国统区进步文艺活动的中心。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的文艺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表现为杂文和戏剧创作。杂文有唐弢、柯灵等“鲁迅风”杂文创作,戏剧有阿英的南明史剧等。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1940年前后发生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为主,葛一虹则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茅盾、胡风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40年代最大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风格。

1945年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仍处于主潮地位,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则处于较弱地位。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仍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

1938年梁实秋发表了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受到张天翼等作家的批评。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5月,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解决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作家与大众的关系、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讲话》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这种提法有失偏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它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秧歌运动出现;大批作家深人生活;出现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的作品。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①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思潮,一花独放,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黯然失色。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和开放性,产生了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的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开展了整风运动。王实味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其文章《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受到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国统区文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进人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发生期(1917—1920)。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特点为百花齐放。3.发展第二期(1928—1937)。“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4.发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第一章

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鲁迅的早期生平。《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五.《狂人日记》

1.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2.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3.作品的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4.作品的意义

《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四.冰心的小说

冰心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问题小说阶段和泛爱小说阶段。她的问题小说较好地继承了新文学发生期“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如1919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此后写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人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在外留学的英士学成回国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鸿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代表作《超人》通过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爱理想。1931年,冰心写了《分》,朦胧地表现了阶级间的不平等,与“泛爱”作品相比,思想倾向有了变化。五.叶绍钧的小说 1.叶绍钧的初期小说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中成绩最突出的作家。初期的叶绍钧小说也把爱与美作为医治人生痛苦的良药,对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同情。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隔膜》中的许多作品就是从不同的人生中,写出了人际间心与心的不相通,表明生活中需要爱。此后,他又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集,从表现爱的追求,转而倾向于客观现实的描绘。在叶绍钧客观描写现实的作品中,教育界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2.《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3.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4.《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六.创造社抒情小说的一般特点 创造社抒情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1.自叙小说,也即所谓“身边小说”,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自叙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叙传性质,但又不等于作家的自传。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秋柳》、《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即《岐路》、《炼狱》、《十字架》)、《残春》、《落叶》、《行路难》等。

2.寄托小说,以古代或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但是不在于准确地展现古代的历史或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凭借这些故事以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怀和意绪。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七.郁达夫的小说 1.《沉沦》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的留日学生。他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不但使他远离留学的同学,而且曾两度退学;二是由于身处异国,备受民族岐视,又加上自己在经济上陷于困境;三是由于他在青春期中热烈地追求爱情时,这种追求难以实现,并由此产生了性心理的变态。2.作品描写性苦闷的主要价值

《沉沦》主人公的忧郁和苦闷,虽然在当时的许多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作品并没有从这普遍性的一面展开主人公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于主人公内心苦闷,特别是性的苦闷,其价值主要在于:(1)《沉沦》对主人公要求**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也是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成了当时以青年问题为题材的青春文学的独具特色的一篇。(2)《沉沦》主人公是在内心痛苦无法解脱的情况下蹈海自尽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发出了“中国呀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的慨叹,表现了当时在五四青年内心的感时忧国的悲愤情绪,向人们申诉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也对那个时代提出了抗议。(3)《沉沦》大胆、无畏的反封建的勇气和真诚,坦白的艺术作风,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气息。3.《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第五章

要点:各类探索中的新诗。湖畔诗社和汪静之,新月诗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一.《雪朝》诗人

1922年,文学研究会作家创办了《诗》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同年,又出了同人诗集《雪朝》,内收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等八人的诗。他们的诗以以抒情为主,多表现五四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恼,也表现下层人民的痛苦,同时,保持了白话诗自由活泼的特色,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

在《雪朝》诗人中,朱自清的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除了具有《雪朝》诗人共同的特色外,还较突出地表现出不断追求的激情和踏实坚韧的精神。他的长诗《毁灭》长达200多行,典型地表现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愿望,在构思上明显受到《离骚》、《招魂》、《七发》等古诗的影响,是当时十分杰出的一首抒情长诗。二.冰心的小诗

冰心的诗歌在自由体诗中自成一家。她在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被称为“繁星体”。冰心的小诗主要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她自己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由于冰心小诗的成功,加上日本俳句和泰戈尔诗集的翻译、介绍,在当时曾造成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其成员为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冯雪峰四人。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应、潘、冯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静之,他于1922年出版的诗集《蕙的风》,是现代诗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以其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是《寂寞的国》,艺术上比《蕙的风》成熟,但影响却不及。四.冯至的诗歌

冯至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诗集上卷为抒情诗,写爱情,也写友情,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思索;下卷为四首有浓重抒情性的小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外》,充满凄清哀婉之情,把叙事诗写得几乎也是抒情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五.新月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六.闻一多的诗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底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3.浪漫主义的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4.对三美主张的实践

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

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七.徐志摩的诗 1.对光明的追求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2.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3.对爱情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4.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古雅的小品散文。C“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D其宗旨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意识”。

二、N言志派:A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家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林语堂、梁实秋。B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一种超然挺拔的智者小品。他们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为主要思潮,并且往往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自由主义文化立场,本着内心的冲动和情趣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记录下来,在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下,或谈草木虫鱼或讲性灵幽默、或观人生百态、或写琴棋书画,寄寓了作家深层的个性、人格、心理投影。C但也有局限性:一是反映时代精神弱,二是艺术表现力度弱。

三、言志派的不同类型与艺术个性:

1.缜密漂亮型。以朱自清、冰心的散文为代表。其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

2.冲淡自然型。以周作人的散文为代表。多采用白描、叙事、描写等手法,主题为中

国文化,有深度、含蓄、沧桑感。

3.闲适幽默型。以林语堂的散文小品为代表。主要以幽默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四、N报告体叙事散文:后称为报告文学。以记实为主,把记叙、描写、议论融为一炉。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五、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六、周作人散文的类型:一是浮躁凌厉型的杂文,二是冲淡平和的言志派小说。

七、D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平和恬淡的抒情。散文中传达的感情,是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的闲情、逸情。如《故乡的野菜》。

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推崇“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既给人丰富的知识,又使文章飘逸洒脱。如《菱角》。

3.徐舒自如的语言。看似从容自在,信笔而出,没有雕琢的痕迹,但在字里行间之中,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神韵。极力追求“平淡自然”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

八、朱自清散文的主要内容:A揭开黑暗社会帷幕的一角,予以无情暴露和批判。直涉现实,痛砭锢弊。B写家庭,写朋友,写山水,在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揭示人生真谛。九D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即

明月与荷花。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应物。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

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盼春”——“描春”——“颂春”。在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结构美。

4.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十、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两本散文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十一、N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2、出席会议的作家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沈瑞贤等四十余人。

3、会议的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由党领导的文艺的开始,推动了左翼文学的迅速发展。

十二、N论语派:1.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2.以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文。3.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十三、D四大文学论争: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1.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焦点是文学有没有阶级性。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论

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2.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论语派与周作人一致,强调对灵魂自我审

视与表现,强调人的“性灵”文艺要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提倡小品文。

2、鲁迅批之,著有《小品文危机》,说其为“小摆设”,提倡写战斗性小品文。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4.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他们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十四、N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十五、N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十六、N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十七、“左联” 早期代表人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的土地》

“左联”后起新人代表人柔石, 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讽刺暴露文学(侧重讽刺)代表人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讽刺暴露文学(侧重暴露)代表人叶紫《丰收》吴组缃《樊家铺》

十八、沙汀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如《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艾芜小说的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的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南国之夜》《南行记》《故乡》等。

十九、丁玲的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三个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十、N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等人。他们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

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2、其作品主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二

十一、N新感觉派: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其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具有意识流特征。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作精美的加工。文学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二十二、早期海派小说家代表人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新感觉派作家: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公墓》《上海的狐步舞》。二

十三、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鼎盛期 《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二十四、D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1.开拓了都市题材和“史诗”式小说文体题材,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其小说就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的编年史。

2、开创“社会剖析小说”模式,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3、创造两大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4、完善了小说形式的走向: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宏大的结构艺术等方面。

二十五、D史诗式小说文体的特点:

1.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注重小说结构艺术: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3.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4.注重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二十六、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时代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二十七、D《子夜》结构线索特点: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主线: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下分五条线索:1.资本家们在公债交易所中的投机活动。2.围绕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3.工人阶级的斗争。4.农村革命运动。5.知识分子。

二十八、D吴荪甫人物形象: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他是高素质的民族企业家,既有文化素质,有理想雄心,也有出色的管理才能,性格干练、精悍。“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作为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又有刚愎自用的性格,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家的整体形象。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二是社会动荡混乱。总之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而又自私、贪婪、专断。本质上有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带有悲壮性。

二十九、老舍1926年开始在英国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十、D老舍小说最大的贡献:

1、主题: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塑造了生动的市民形象系列。

2、人物形象—市民世界:老派市民:善良、驯顺、保守、怯懦。新派市民: 资本主义化、殖民地化、堕落。理想市民:正派、侠客、实干家。城市贫民: 命运悲惨。

3、京味儿:背景:北京市民生活。语言:北京市民口语

4、幽默:和颜悦色、带着同情、“笑骂,又不赶尽杀绝”。

十一、D祥子的形象: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农民化的,他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对生活的奢侈要求,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过着温饱的生活。他把这种生活理想寄托在车上,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可以过上温饱生活。他对于车的执著,对车的感情,就象农民对土地和耕牛一样。农民是一亩地,两头牛。他是一个人一辆车。他以农民的坚韧、勤劳、节俭,去实现一辆车的理想,早出晚归,省吃俭用,用一个闷葫芦,把每天挣来的钱存起来。他和虎妞结婚以后,虎妞不喜欢他拉车劳动,让他做点小买卖,或者买几辆车出租,吃利息。但是,他坚决不干,非拉车不可。这也显示了他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但是虎妞死了以后,又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朝气和纯洁,没有道德感,开始吃喝嫖赌,寻衅斗殴,曹先生的帮助和关心,使祥子萌生了新生活渴望。然而,小福子却在妓院里悬梁自尽。这是对祥子的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堕落。成为市井街头的流氓地痞。祥子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无赖。

十二、D祥子悲剧根源:

1、社会因素:1)、动荡不安的黑暗社会。2)、病态的城市文明

2、个人因素:1)、思想缺陷:个人奋斗思想。2)、性格心理弱点:缺乏自制力、自暴自弃。三

十三、虎妞:双重身份。车场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因此,其性格显得颇为复杂。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三

十四、巴金1、1928年创作发表处女作《灭亡》,标志着巴金作家生涯的正式开始。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现代文学时期的最后一部小说《寒夜》。

十五、D《家》的思想内容:控诉、暴露与反抗。抨击大家庭的罪恶,颂扬人的觉醒。

1、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控诉。是《家》中最具有感染力和批判力量。这里主要是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钱梅芬、李瑞珏、鸣凤,她们都是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命运,最有力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性质。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和死亡。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鸣凤是封建家奴制的牺牲品。

2、暴露家族制度的腐败,是《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家长生活的描写上。

3、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反抗性体现在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身上。颂扬了人的觉醒。

十六、D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意义: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三

十七、D觉新:形象:1.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

2、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生活环

境,使他确认了作为长房长孙的身份,也养成了他认同这种身份的性格。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根源,却怯于反抗的行动。在他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出封建文化对人摧残和扼杀。意义:

3、高觉新的性格在本质上是生命意志、生命力量的匮乏。他的生命始终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从高觉新的性格中,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是怎样在骨子里剥夺了人的自我的。

4、高觉新性格的复杂性,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突。“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帮凶”。半新半旧的人物。读过新书却过着旧生活。既为旧道德牺牲,又为新道德殉葬。他又富有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品质。

十八、沈从文1933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次年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都市世界。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新月诗人——徐志摩

2、诗歌创作

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

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 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

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

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3、艺术特色

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如《沙扬娜拉》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如《秋月》《再别康桥》 2、“左联”概况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老舍

二、老舍的小说创作

老舍一生共创作14部长篇小说,70多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1部4000行长诗,近300首短诗,20部译作以及部分评论文字,合计800多万字。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他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筑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中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蜕》《火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短篇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微神集》《火车集》《贫血》《老舍幽默诗文集》等 剧本: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龙须沟》《茶馆》等

三、《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于人性关系的探讨

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集中形象系列,还有一类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系列是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如祥子、老马、小崔、老巡警、拳师沙子龙、剃头匠孙

七、妓女小福子,艺人方宝庆和小文夫妇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对老派、新派市民的描写充满通俗喜剧的主调,那么,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则具有浓郁的悲剧性色彩。《骆驼祥子》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老舍写作的一个高峰。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城市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进一步探究还会发现,小说还具有更深刻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作品表现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青年农民在现代城市文明病中发生的道德滑落和心灵腐蚀的故事。

故事缘起于1936年春,老舍从朋友处听到两个关于人力车夫的故事,引起创作冲动,遂决定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车夫作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来表现城市下等人的生活,意在“写出个劳苦社会”。

1、祥子形象

祥子的性格是变化的,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病对人性的扭曲侵害。起初,祥子是诚实善良、勤劳刻苦的,虽然性格内部不乏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一面,但祥子是年轻而富于活力的。小说强调了祥子性格中突出的“要强”和“韧性”,他希望摆脱形形色色的人身依附关系,做一个拥有“自己的车”的“自由洋车夫”。然而,在历经三起三落的苦苦挣扎之后,祥子终于冷了“要强”的心,沦落成一个他平日最看不起的“车夫样的车夫”。

小说开始时,18岁的祥子那样有生气,到作品的结尾,他吃喝嫖赌,掏坏、打架、占便宜、乃至出卖人命,他混在出殡的队伍里,低头驼背,“口中叼着捡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蹭“。这时的祥子只有26岁。在社会的重压之下,祥子终于向命运屈服了。祥子形象的意义:

(1)由理想的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向命运挑战最后却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深刻悲剧,让人们看到恶劣的社会如何毁掉了一个人的全部的人性。

(2)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解剖了构成城市环境的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灵,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3)祥子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还表现在,他的道路表明了小生产者的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2、虎妞

虎妞是小说中刻画极为成功的、复杂的又一个艺术典型。她相貌丑陋、举止粗鄙,大龄未嫁,像一个正常女人一样渴望有自己的婚姻生活,视祥子为猎物。当然她对祥子的感情虽然有变态的一面,但也有真诚的一面。在生活中她的行为常常具有喜剧的色彩,但是它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虎妞形象的两面性在于,一方面她是刘四盘剥车夫的帮手,属于剥削阶级的一员;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刘四的钳制,耽误了青春,也是受害者。

虎妞的性格,也有两面性,她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却不乏善良和同情心,对祥子既有真情又不乏占有欲,对爱情的追求中,不乏真诚又伴有明显的变态心理。作家对她的描写也是既同情、又鄙夷。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2)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

巴金

34567-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 考点归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考点归纳

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 1921年 1 月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和郑振铎等 12 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创作上强调写实主义,人们习惯将其创作称为 “ 人生派 ” 或 “ 为人生 ” 的文学。新月社:它于 1923 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它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文学上表现个性,反对功利性,以人性为基本,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

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梁秋实等人。他们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

湖畔诗社: 1922年 3 月成立于杭州,中间有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等人。

他们的作品以爱情诗闻名,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语丝社: 《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 年 11 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 “ 语丝文体 ” 而获 “ 语丝派 ” 称号。他们致力于社会批判文学,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感受美的生活。

鲁迅被称为语丝社主将,成员还有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人。

创造社: 1921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等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初期主张 “ 为艺术而艺术 ” ,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 “ 内心的要求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伤感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

《故事新编》: 鲁迅以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 篇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它们多用神话与楚辞典故,营造了古今叠印、虚实相生的浪漫主义意象,情感极为浓烈充沛,想象奇特丰富。问题小说: 典型的“ 五四 ” 启蒙时代平民文学的产物,不是流派而是一种题材是一种创作风尚热潮。

从广义上,是思想性、针对性强的小说;从狭义上,指在“ 为人生 ” 的文学思潮指导下,风靡于知识分子中探究人生之类的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 ” 的主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等

乡土文学: 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 乡土文学 ”。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 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小诗:一种即兴式的短诗,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寓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五四后,失意青年抒发哲理情怀。较著名的有冰心的的“ 春水体 ” 或 “ 繁星体 ”,宗白华的 “ 流云体 ”

简答题与论述题

1、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区别。

答:第一点, 从观念上,否定了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的传统文学观,以文学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精神。

第二点,从内容上,表现民主、人道主义思想,表现时代个性解放精神。

第三点,从语言形式上以白话代替文言,吸收国外文学的手法和形式。创造一种既具世界性,又具民族性的新文学形式。

鲁迅

《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 年 5 月发表在《新青年》,它标志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 “ 狂人 ” 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人物形象与小说意义: 狂人是个是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其现实性不在于它是一个写得真实传神的“ 迫害妄想 ” 症患者,而在作品集中描写了他在迫害妄想中时时表露出的强迫观念,让人们透过病态,推导出一个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如何因传统势力的迫害而致狂的,《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狂人的形象具有“ 狂 ” 与 “ 不狂 ” 的两重性。狂人的 “ 狂 ”,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 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 “ 不狂 ”,则在于他 “ 超前 ” 的思想认 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 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 “ 疯子 ” 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 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 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 文言小序 ” 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 “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阿Q 正传》

人物形象: 它是一个贫苦落后的流浪雇农, 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好面子,恃强凌弱,欺软怕硬,游手好闲,而其麻木健忘是精神胜利法的核心。

形象意义 :落后民族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安于粉饰落后民族和被奴役的盲目自安自我欺骗的民族精神病态,赤裸裸的剖析和揭露民族劣根性。阿Q 是一个符号,一面镜子,一面警钟,他或许象征了人类的困境,生活的困扰,阿 Q 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阶段、集团或是民族,是人类某种普遍性的象征,有超越时间性、超越阶段性和超越国界线性。

小说意义:

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3.用“ 传记 ” 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 “ 间离效果 ” 在小说中同时并存

4.注重细节的刻画,画龙点睛。《伤逝》

小说意义: 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 五四 ” 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 “ 新的生路 ”,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 小说采取“ 手记 ” 的方式小说采取 “ 手记 ” 的方式 , 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爱情悲剧原因: 失去职业后,生计成了问题,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 救出自己 ”,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 “ 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 ” 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叶圣陶

叶圣陶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冷静观察,客观地描写,是他的小说特有的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大多具有结构严谨、布局讲究、结尾含蓄等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

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

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

第三个片断,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 红房子 ” 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许地山

《春桃》

标志着许地山走出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春桃》发表于1934 年,以饱满感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在命运恶浪的播弄面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的强者 —— 春桃。

当兵匪战祸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了两个男人时,这位朴实坚强地位卑微的劳动妇女作出自己勇敢的,令人吃惊的决定。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 三人公司 ”,以自己的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要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

春桃的性格正是在苦难命运的反衬下显得熠熠生辉,高洁华美,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富有现代气息与魅力的下层女性形象之一。春桃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不仅显示了比敏明、高洁、惜官、玉官等人高得多的道德审美价值,更显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正了解。

《缀网劳蛛》

1922年发表。童养媳尚洁逃离婆家后与长孙可望结为夫妻,后遭遗弃,到马来半岛独自为生。长孙知错,将尚洁接回,自己则去槟榔屿赎罪。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

《缀网劳蛛》里的尚洁,得失随缘,不求闻达,一切都任其自然,“ 表面看来是逆来顺受的弱者,实际上却是达天知命的强者 ”,她的这种人生态度井 没有导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却进一步强化了人物生存的意志,是有积极意义的。“ 缀网劳蛛 ” 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独到的隐喻,人生如 “ 网 ”,这个 “ 网 ” 对人的制约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紧相交织。许地山把对人生的思考探究推到了皙学的、形而上的境界。可见,他真实的意图是从教义里 “ 抽取一片 ”,放进一 个他自认为合理的人生观,而并没有把小说化为形象的宗教教义。

冰心

1921年发表的《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 “ 药方 ”—— 这就是 “ 爱 ” 的哲学。“ 爱、童心、自然是她的 „ 爱的哲学 ‟ 之鼎的三足。”

然而过分夸大“ 爱 ” 的作用,沉湎于美丽而不免空洞的幻想,并不是一个理想的 “ 药方 ”。其问题小说的倾向性由侧重对人物心理的关注到后面重视现实小说的思想艺术基调。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 爱的哲学 ” 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郁达夫

小说特点: 一是有强烈的自叙传主观色彩。二是,忧郁,伤感的余零者的自我形象。三是感伤忧郁的时代病的展示。四是大胆的“ 性 ” 描写。五是,抒情性,以情绪,以心境结构小说,散文化,诗化的语言风格。

《沉沦》: 自叙传抒情小说的潮流之始。《沉沦》中的主人公“ 他 ” 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曾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 弱国子民 ” 的身份的拖累,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 “ 忧郁症 ” 的患者。在彷徨失措中,在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胡适

《尝试集》: 胡适等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亦即新诗),主要是突破古典诗歌的形式限制,故重在“ 诗体大解放 ”,《尝试集》 —— 第一部白话诗集,取意 “ 自古成功在尝试 ” 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尝试集》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的确不能算是一部经典的诗集。但是,换一个角度,即文学史的意义上看,它又是进入现代文学不可不谈的一部“ 经典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 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 , 蜕变 , 逐渐寻找 , 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虽然内容上依然存在着浓郁的古诗风,但为新旧诗架起了桥梁。

徐志摩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是人生一大转折点,他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艺术趣味,人生理想,政治理想。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 《巴黎的鳞爪》 《自剖》 《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 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诗歌特点: 1.抒写灵性。2.追求艺术已意境美。3.格律美。4.飘逸柔美的诗风

新格律诗: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新格律诗派提出了“ 理性节制情感 ” 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新格律诗讲究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闻一多

《 死水》

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

李金发

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弃妇》, 描写人生与命运的悲哀。《有感》,描写死亡与梦幻的境界。《夜之歌》,歌唱爱情的欢乐与失恋的苦痛。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 “ 观念联络的奇特 ”。

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

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

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

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 1925 年至 1927 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郭沫若

《女神》: 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有很大影响,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成就之一。集中有影响的作品,包括《凤凰涅磐》、《天狗》、《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

《女神》表现了冲破封建束缚、扫荡旧世界的五四时代精神,创造了新型的艺术抒情形象,对新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诗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对祖国的眷恋和新生的渴望溢于言表。

诗中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这一方面受到国外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帮助作者构铸了一个鲜明的“ 抒情主人公 ” 的形象。也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诗中还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天狗》: 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1.比喻新颖生动。2.想象大胆奇特。3.感情奔放激越。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提示: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1.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2. 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 3.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5.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签[模版]

    第一章1917年-1919年的文 1,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 文的内容及意义? 2,简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3,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 4,为什么说1917-1919年的文 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1.4.美文1.5.语丝文体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 《太阳之歌》 “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手推车》 、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 绪 论 【教学目标】 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签

    第一章1917年-1919年的文 1,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 2,简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3,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 4,为什么说1917-1919年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