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5 08:4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1, 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胡适将自己改革文学的想法写成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正式拉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 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同年2月陈独秀“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三大主义” 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 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将文学革命的序幕进一步拉开。

2,双簧信: 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两封信,一封为王敬轩的《致“新青年”编者书》,一封为刘半农的《复王 敬轩》。“王敬轩”本无其人,信是钱玄同综合当时旧派文人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种种谬论写成。刘半农在复 信中对这些谬论做了痛快淋漓的驳斥。由于这两封信均系新文化与新文学阵营的同人有意的自导自演,故被称为双簧信。3,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这篇小说和《孔乙己》《药》一起,历史的标志着文学革命已由纯粹的理论倡导进入了“创作实践”的崭新阶段。4,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P19)

①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林纾是第一个举起反对新文学旗帜的人。②对以梅光迪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的批判。学衡派人物主要是胡先骕、梅光迪。③对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批判。

5,文学研究会:1921年月1月4日成立于北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文学社团(最早出现的纯文学社团)。

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成立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会刊: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 ;

文学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即“为人生而艺术”)6,新月社:1922年在北京成立,止于1933年。徐志摩根据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所取。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饶孟侃。

活动阵地:以1927年为界,前期《现代评论》《晨报副刊》,后期《新月》

文学主张:倾向浪漫主义,诗歌形式上提倡“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或表达为一是鼓吹唯美主义,二是提倡现代格律诗。】

7,语丝社: 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以散文杂文为主。

主要成员:孙伏园发起,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撰稿。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语丝派,创造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语丝文体”。

语丝文体:是以文艺性短评和随笔体散文为主要形式;立论犀利,思想缜密,措词辛辣,形象生动;写作时,“无所顾忌,任意而谈,”不拘体裁,浑洒自如,寓讽刺于诙谐之中,有丰富的幽默感,泼辣、幽默是它的总的艺术特征。

第二、三节 新文学观和文学思潮

(一)启蒙文学思潮

1,启蒙的定义:“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2,在西方社会思潮、文化观念的冲击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和民主,向扼杀人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宣战。

3,文化先驱的不同主张:陈独秀的主张是他在《文学革命论》中倡导的三大主义;

李大钊提倡“爱”与“美”的文学,“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就是新文学的土壤、根基。”

(二)人的文学

1,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先驱是周作人,他在《人的文学》一文中阐述了文学的性质由人决定的观点,认为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只在著者的态度不同”。

2,最能代表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理论高度的是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他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理论文章,“人的文学”成为核心观念。3,“人的文学”成为核心观念的原因

除了《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本身在理论上体现出来的严密性、系统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切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人的文学”观包蕴了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详见P34-36)。

(三)平民文学

在《人的文学》之后,周作人又写了《平民文学》一文,他是前者的具体化,他回答了人的文学中“谁是人”的问题。

《平民文学》与《人的文学》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文学的完整内涵,迅速成为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精神标高,它具有批判旧文学和建设新文学的双重功能。

第四节 小说创作

1,问题小说(创作繁荣期是1919到1921年间)

①内涵:指五四时期一批初步具备了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意识的青年,热情而无不稚嫩地探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小说。②产生的原因:a.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觉醒的青年面对黑暗的社会、苦难的人民和未定的人生再也不能熟视无

睹,他们以蓬勃的热情去透视、剖析这些问题)

b.是当时理论家提倡的结果。(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强调文学要着力描写“一切家庭惨变,婚 姻苦痛,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把反映人生诸问题视作文学“人性”的要义。)

c.是中外作家杰出示范的产物

③作者:冰心、王敬熙、罗家伦、叶绍钧、杨振声、俞平伯、胡适、沈玄庐、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④题材:妇女、劳工、家庭、礼教、儿童、教育、战乱等。

最为突出的是青年恋爱婚姻问题(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是较早的关于婚恋的“问题小说”)、妇女问题、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和出路问题,人生意义和目的问题。

⑤鲁迅的《狂人日记》曾被视为问题小说的先驱,冰心称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⑥冰心和卢隐是最重要的两位女作家。

冰心写于1921年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内容详见P51,卢隐见P52)。

对比: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福建人,在北京接受大学教育,卷进“五四”运动的浪潮,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是文学研究会的女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冰心探索人生得出的结论是“爱”,庐隐则是“悲”。冰心是大家闺秀,庐隐是知识女性。

⑦叶绍钧:字圣陶。写的最多的是谦卑、委琐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员。

第一个“十年”中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作家是叶绍钧,此类作品最富盛名的当属《潘先生在难中》。

长篇小说只有一部《倪焕之》,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内容见P53)。

⑧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交织着参与意识与避世倾向、传奇色彩与现实精神、宗教意志与人生关怀,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奇特清妙与苍劲凝实相互融通。(异国情调,佛教,苦示思想)

艾芜(三十年代,《南行记》,也有异国情调,缅甸风情。)2,浪漫派小说

①特点:a.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b.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c.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d.主要代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其他许多作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②郁达夫、郭沫若是这个流派旗帜性的作家。

③郁达夫:原名郁文,他1921年由泰东书局出版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浪漫派小说的开山和垂范之作。在代表作《沉沦》(“性的苦闷”之作,内容详见P57)里,零余者形象被塑造的最为充分。

零余者形象: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复又自卑、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

④郁达夫的《青烟》和郭沫若的《喀尔美萝姑娘》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

郁达夫的《风铃》和郭沫若的《残春》明显的运用了“意识流”及象征主义的手法 3,乡土派小说

①含义:以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②时间:兴起于1923年前后。③代表作家: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徐玉诺等。

④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先行者。鲁迅首次在写于1935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把蹇先艾、许钦文鲁彦 等人归入到乡土文学流派。

⑤作家作品:蹇先艾《水葬》和许杰《赌徒吉顺》(P60)都着力于揭示农民身上的冷漠、自私、愚昧等可怕的思想境遇。

鲁彦写于1927年的《黄金》可称为代表作,代表了乡土小说的一种高度。台静农《烛焰》(“冲喜”,P60)

⑥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规模的引入了文学表现领域。第五节 诗歌、散文、戏剧创作 1,诗歌创作

①胡适:是第一个尝试作新诗的先驱。1920年3月,《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艺术上的特

点是明白晓畅的白话用语,自由灵活的诗歌体式。《老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白话诗。

②“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诗名来自于诗集《湖畔》,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位。

情诗既是他们创作的最有特色的新诗,也是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P67)

③冯至:浅草与沉钟社的代表诗人。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称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2,散文创作

周作人:①是“人生派”中散文创作的一位大师,也是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

②散文从内容和文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议论性散文,一类则为写景、状物、抒怀的小品散文。(P70-73)(小品文不仅是周作人个人最擅长最喜爱的,也是“人生派”散文中意蕴深渊、风格独特、造诣极高的代表作)③周作人的文艺性论文在五四前后的文坛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最大、最深刻地体现了他“为人生”目的的论文是《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及《沉沦》《情诗》。

3,戏剧创作

拉开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序幕的人物是胡适。

他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作品。

第二章 鲁迅与郭沫若(考得少)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1,《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

创作意图:“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

2,精神胜利法:就是指人们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用自我安慰、自我解嘲、自我欺骗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以掩盖

实质上的失败,或仅仅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世界,作出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书上解释为:是一种 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法)。在阿Q身上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 轻自贱、自我安慰、忌讳缺点、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其核心是不正视现实,它是一种足以应付任何失 败和挫折的精神武器。(P99)

第三节 鲁迅的散文与杂文

心灵独语——《野草》:是鲁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间创作的23篇散文诗的合集。时代背景:见P103第二段。

《野草》是鲁迅所有创作中最个人化的作品。带有一种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独语特征。

艺术世界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难以阐释性。

基本精神特征是苦闷中求索、失望中抗争、孤独中前行。内容:1,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韧性的战斗(最重要的内容)2,自我灵魂拷问中的犹疑和痛苦的展示(重要内容)

3,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和对理想的憧憬(主要内容)

第四节 郭沫若的《女神》及其他诗歌

郭沫若一生创作的诗歌超过一千首,出版的诗集除选集、合集外,专辑多达12种之多。紧接着《女神》之后有 《星空》《瓶》和《前茅》三种。《星空》是诗人在苦闷中思索的作品,调子比较低沉,但仍没有丧失探求的勇气。第三章 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前言(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创作群体或流派有左翼小说作家、京派作家、新感觉派、东北作家群、通俗小说作家群等)1,中国诗歌会:它的成立为诗坛带来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风。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等,1933年创办《新诗歌》旬刊。

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和倡导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2,现代派:

①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的委托而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戴望舒、施蛰存、南星、玲君、陈江帆、金克木、林庚、何其芳等一批青年以这一刊物为核心而聚集,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诗人群体被称为“现代派”。②1936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等,把现代主义诗潮推向高潮。(戴望舒的《雨巷》P164-166)③1936年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汉园集》出版,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④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双向选择:既学习西方现代派,又在传统的中国诗意中吸取营养。从学习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方面看,中国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就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而言,中国现代派诗人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一脉的风格。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左联:指左翼作家联盟。(自己看从P143倒数第五行一直到P144第二行)

1,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鲁迅、冯雪峰、柔石等4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1936年春,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自行解散。

2,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②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③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④提倡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3,缺点:①政治上的左倾主义,②组织上的宗派主义,③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

4,意义: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作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造就了一支坚强的、革命的、进步的文艺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文艺新人,这批文艺新战士成为日后建设新的人民文学的骨干力量。

第二节 小说流派 1,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之后,活跃于30年代文坛,萧军萧红是该群体中最有影响的作家。

①萧军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于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一齐编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②萧红的《生死场》等前期的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与抗日活动的描摹来赞扬东北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这句是鲁迅为其作的序中的话)的顽强性格。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后期风俗小说,则更多的暴露 了国民的劣根性。

③鲁迅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说:人们“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无耻”。2,京派小说

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创作的小说。

总体艺术特色: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熔写诗抒情象征于一炉,讲究意境营造,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风格平和冲淡而隽永。

京派小说家既受到了现实的促动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京派小说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为依托的。主要作家作品有废名《竹林的故事》、凌叔华的《弟弟》、沈从文的《边城》等等。3,海派小说

①“海派”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海”,有“上海”“洋”“洋场化”等多重意思。

“海派文学”并非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它是与京派文学相对的文学流派,主要是小说创作。

② 三个创作群体:a.将“鸳鸯蝴蝶派”等老海派排除在外,以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情爱小说作家。b.以刘呐鸥为代表的新感觉派。

c.40年代的洋场小说家,包括张爱玲、无名氏等“洋场小说家”和予且、苏青等“新市民小说作家”。③ 总的特点: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三个作家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创作带有明显的商业功利性,性或性爱是该派的重要描写内容。

④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4,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海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派别。主要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施蛰存的小说更注意心理分析和潜意识的开拓,尤其醉心于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揭示人物的性心理。施蛰存具有新感觉派色彩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品行》等集子中。

第四章 矛盾与巴金

第一节 茅盾的《子夜》

① 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间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三部曲《蚀》的创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了解《蚀》中的主要人物和特点,见P215)

② 之后又出版了《野蔷薇》《虹》《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锻炼》。③《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P196)④《子夜》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国际声望。

第三节 巴金的《家》

1931年到1940年间先后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P223)

第五章 老舍与曹禺

老舍的《猫城记》写的是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师的所见所闻,看似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却寄寓着作者明显的现实感悟。(寓言题材,详见P241)

第六章 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艺论争

关于“主观论”和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1,焦点人物:胡风,他强调作家主体作用。

2,早在“左联”时期,胡风就坚持批评文艺领域盛行的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倾向,认为那些所谓的现实主义忽略了创作中主体性因素的发挥。1945年1月,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在重庆创刊,创刊号上刊登了舒芜的《论主观》和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较为系统的宣传“主观论”思想。3,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P285)

① 文艺创作是主客观的统一

②“主观战斗精神”说:作家在创作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文艺创作是从对于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的。(重)③“精神奴役创伤”说(次)④“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第二节 国统区的诗歌及报告文学创作 1,七月诗派(现实主义)

①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是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体。②因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的《七月》杂志而得名。

③追求人诗合一,要求诗人应以斗士的姿态突进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现实,坚持在主客观相生相克的搏战中发挥战斗精神,揭示人民“历史奴役的创伤”,抒写激越悲壮的生活真实,这一人生态度与美学原则直接体现在他们诗作的主题蕴含与艺术风格之中。

④重要创作内容: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⑤艺术特点见P292倒数第二段。2,九叶诗人(现代主义)

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的传人。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核心成员包括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辛迪、陈敬容、唐祈、唐湜等。穆旦是九叶诗人中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昭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向和更大发展,而且标志着中外现代主义文学精神遇合所能达到的程度。(了解一下P293-294的作家作品)

第三节 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钱钟书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P299)这个不知道要不要看

第四节 国统区的戏剧与电影文学创作 1,戏剧

① 正剧:夏衍(P312)②悲剧 ③ 喜剧:丁西林、陈白尘的讽刺剧

丁西林在五四时期就以一系列戏剧作品享誉文坛。

陈白尘原名陈征鸿,他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正剧和讽刺喜剧。奠定陈白尘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地位的作品是《升官图》。(内容见P316)

第七章 解放区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第一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的文学思潮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基本出发点是文艺要为民族解放战争这个当时最大的政治服务。把“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作为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提出来,论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以及“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借鉴”等一系列新文艺运动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共的文艺路线和方针作了精辟的阐释,并提出了解放区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这一重大的、事关全局性的问题。2,文学思潮

《讲话》所确立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了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基本方向,“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 第二”的批评原则,以及“有出息的文艺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都深深影响了艺术家们,并催生了一种崭新形态的文艺,形成了被称为“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创作潮流。

第三节 民族化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是创作于1943年5月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了解小说内容P337)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1、老舍短篇小说就文体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这是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瞿秋白赞赏:“《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1934年《国闻周报》。

6、“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合著《汉园集》(1936)。

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8、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9、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0、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

11、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和对小说《华威先生》(张天翼著)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14、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15、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16、冯至《伍子胥》

17、沙汀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18、《寒夜》(1946)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20、《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冷清秋是《金粉世家》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

21、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

22、《金锁记》可以称之为是对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穆木天在《新诗歌•发刊词》中提出这一诗派的共同创作纲领:“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现代》:新感觉派的主要文学刊物之一,1932年5月创刊于上海,施蛰存担任其编辑。其所刊诗歌的“思想、风格、题材,都并不一致”,但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戴望舒是主将。

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

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丁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

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有老舍主持其日常工作。“文协”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口号是“文章入伍,文章下乡”。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要求自己对现实生活取历史主义态度去认识和诗性地把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有情性感悟向知性经验升华。

七月诗派:20世纪30、40年代,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天蓝、辛克、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战斗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具有借主观拥抱客观、再造一个现实来驰骋主观战斗精神的浪漫主义追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毛泽东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视角与眼光,提出了解放区文学格局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的规范、要求和原则。它既是对抗战以来民族-大众化文艺思潮与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在修正30年代左翼文学方向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凸现了政治、阶级、人民大众等观念在革命文艺活动中的重要性。

《北京人》:曹禺的戏剧创作在4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创作了《北京人》。三幕剧《北京人》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剧矛盾的线索与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恶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北京人》着意追求契科夫的风格,平淡的人生铺述成为该剧的主要特征。

《呼兰河传》:萧红创作于1940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体现了对于小说文体的自觉追求,小说、散文、诗的元素被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可称为诗化小说的形式。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四世同堂》:老舍历时5年完成,是其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构。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的中心,以祈、钱两家为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面貌。着眼于文化审视,挖掘了普通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弱点,并描绘了国民精神弱点在民族战争的改造过程,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北京的节令习俗、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以《子夜》为例,谈谈矛盾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1)茅盾注重细节的谨严。茅盾特别推重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件、亲临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子夜》的写作也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时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子夜》虽然写的是当代故事,用的却是福楼拜般的复现历史的严谨精神。(2)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茅盾喜欢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也兼及浪漫注意、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新浪漫主义作品。也喜欢读《庄子》《儒林外史.等,有深厚的古典文

学修养。西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对茅盾的最大影响是“为人生”的文学观的确立与现实主义真实观的形成。“以冷静、清醒的态度,鸟瞰式地谛视和剖析人生,借助于对现实人生的敏锐观察与精细描写,来展示旧中国的众生相与百丑图”。对茅盾创作《子夜》影响最大的外国小说家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他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他选取十里洋场的上海作为小说的中心地,聚焦于上海金融中心—股票市场,从中引发多条线索。(3)《子夜》中关于都市景物的讽喻性作用的揭示,可以说是贯注全书的一种写作原则。如第一章写吴老太爷受上海五光十色景象的刺激中风而死,就是一个大的比喻,一则讽喻性寓言。小说又特意安排诗人范博文发表一通所谓封建僵尸来到现代大都市不能不风化的议论,把寓言隐含的意义挑明。

(4)茅盾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来写作《子夜》的,采用多线交叉发展,然后两条主线先后发展的结构方法,从复杂的内容里突出中心,从纷繁的线索中见出主次,做到波澜起伏而有条不紊。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三个月),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成了《子夜》的“网状结构”。作者又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等艺术手法,来巧妙的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不落俗套。从而把众多人物和纷繁线索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茅盾建造的这座宏大建筑,局部虽不无遗憾,但材料坚固、气象壮观,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写作开创了新的景观。

2、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在1933年发表了第一首诗,也是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五十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七十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3.《围城》的主题是什么?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和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留学青年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却总不能安顿,一再踏上漂泊旅程。作者借他一路漂泊的机会,涉笔成趣,广泛描绘了社会的形形色色,写尽了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这一社会面貌,构成了小说的特定背景。在此背景上,小说展开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的自我围困的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在社会制度与机构方面展开,而且也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展开。孙柔嘉精明、柔韧,工于心计,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品”。方鸿渐起初以为她只是一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待到订婚,才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真似“仿佛有了个女主人”,结婚之际一经高辛楣提醒,方才警醒,却已

经身陷围城。小说借人物的嘴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包含三层意蕴:“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4、以《边城》为例,谈谈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正面表现了未被现代都市恶质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所谓“神性”。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出于对过去人生形式追忆的茫然和对现实人生形式探索的失落,沈从文在想象中用审美理想之光烛照湘西人生历史图景,在《边城》中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他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总体的叙事角度考察《边城》,则不难发现他的真正的命意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从《边城》中,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诗画般的湘西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们单纯而又勇敢,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均以诚挚为美的,以亲善为人之本,使读者置身于温馨的世界,这种描写手法本身就是对尔虞我诈无情的鞭挞。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目的在于衬托湘西人清水般的心灵。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与现实中的都市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整体上看,《边城》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作者描写这种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时,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加上作者描写使用的温柔笔调。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小说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这种情调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作者深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他又有一丝沉郁、一缕隐痛、一点伤感。

5.谈谈曹禺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变化。

《雷雨》(作于1934年)是曹禺的代表作,而他的戏剧创作在4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他创作了《北京人》。

从编剧艺术看,《雷雨》属于欧洲传统型的,易卜生式的戏剧,《北京人》则着意追求契诃夫的风格,平淡的人生铺述成为该剧的主要特点。《北京人》中人与封建主义精神统治的内心悲剧冲突,是一条与表面情节相呼应的内在动作线。对沉滞的旧家庭生活中人生的深刻内涵的揭示,在戏剧冲突中突出深沉的体现。《北京人》意味着曹禺从《雷雨》那种紧张激荡郁愤的风格转而追求平淡自然忧郁深沉的美。

在人物方面,曹禺是卓越的悲剧艺术家。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心灵受到压抑的女性,如繁漪,侍萍,愫方,梅和瑞珏;是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性男子:如周萍,觉新。他们都具

有浓郁的抒情性,都是某种复杂情感的化身。他们每一颗心灵都会燃烧起人类情感欲望的热火。曹禺的悲剧人物特征与戏剧风格在《北京人》中有了新的发展。他在契诃夫的影响下开始追求平淡深沉的美。

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雷雨》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北京人》在隐约闪烁,迂回曲折的冲突中展开人物心灵上同样错综复杂,严重尖锐的搏击。在他们平淡的看似无心的言词中,却有心灵的刀枪你来我去。

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中的人物由于个个怀着深仇宿怨,语言的进攻性更强烈。那种感情的巨大冲击力呈现为紧张激荡的风格。《北京人》的人物语言更为简洁凝炼,有着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

6、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谈谈赵树理的创作特征。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小说以小芹和小二黑的爱情为线索,围绕冲破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束缚以及暴露农村生活中的落后面貌和落后思想来反映新时期农村思想新的进步和新的发展。这篇小说也集中体现了赵树理的创作特征:

一、问题小说,这是一篇典型揭露农村存在问题的问题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此外小说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解放后解放区遗留下来的恶霸作风,和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反映出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再有,文中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如三仙姑不顾女儿的反对希望将其嫁给“插起招军旗,就有种粮人”的吴先生;还有二诸葛家养育的童养媳等等都可反映这些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过分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给赵树理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局限,如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单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有时会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但是由于赵树理常年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凭借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切了解,对中国农村革命历程的深切体验以及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作态度,也使得他的问题小说得以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取得不凡的思想成就。从《小二黑结婚》看,他把解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婚姻以及解决金旺兄弟恶霸行为,还有使得三仙姑和二诸葛思想得以开化的这些问题都交由区长一人负责,文中也是由区长这个关键性人物使得这些矛盾迎刃而解。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其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也正因为这样在表写和刻画各色人物时,虽鲜明富有个性,但却总觉得缺乏点什么。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受“五四”时期思想的影响,加上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封建主义的表现相当了解,所以他的作品有对封建意识下的农村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观念有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抨击。在文中,描写的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反映了农民思想的弊端。他的小说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却又不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和假现实主义,而且他的小说没有那么咄咄逼人的理想化色彩,人物质朴如本色。

四、小说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构建作品,刻画人物,即他是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坚定实践者。“五四”以来,“西化”和“民族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问题一直是作家,批评家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赵树理的方向很明确,从《小二黑结婚》中,他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刻画人物。采用故事体小说的叙述方式,极少采用“横截面”式的段篇结构和跳跃式的或组合式的长篇结构,而是继承了中国评话式小说的特点,努力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序叙述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其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请进中加以表现。在文中先交代三仙姑,二诸葛的人物,家庭就可以很好体现这点。另外,小二黑与小

芹爱情产生了问题最后也有了解决的方法,也体现了他小说的完整性,线索明确,脉络清晰,因果关系明了。

五、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而且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文中一出场就以讲故事的口吻交代了“三仙姑”,“二诸葛”两个人物的习惯。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在叙述整个事件的时候也娓娓道来,并不惨杂太多的细节描写。但故事却头绪清楚,情节集中,故事中又可以因出其他小故事,作品有悬念,有聚焦点。

六、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他的语言能使读者造成在场感,语言简洁上口,合乎自然语流。多用短语,短句,限制使用多重的修饰语,如“刘家峤,有两个神仙,邻近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等等都可体现这点。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为了避免 使用文人书面语,也淘汰了生僻的字眼。作者吸收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语进入作品,如在文中“死受”这类语言同山西的民情风俗融合在一起构成 赵树理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从思想内涵、创作及传播方式来看,具有隐蔽性、反抗性、理想性和集体性等重要特征,表现了手抄本小说对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抗争和对峙。流传最甚的时候,是1974年、1975年。代表作品有:张扬《第二次握手》、《绿色的尸体》、《梅花党》、《一只绣花鞋》、《余飞三下南京》、《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等。

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重要部分,手抄本小说在文革期间通过话语交流、文本交流的形式进行传播,文本在人和人思想、意识、感情的交流碰撞中被改写、被丰富,同时也被异化。文革手抄本小说对主流话语进行了对峙与反抗,有的小说还较为娴熟地运用了一些西方现代写作技巧,对现代性进行了探寻和追求。

手抄本小说在文学极化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和蔓延,体现出了文革时代知识青年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欲望的诉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手抄本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批判意识、弘扬的民族品格,与文革主流文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具有历史涵义的文本,是中国文学史上特别的存在。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其多元化体现在:

1、题材上杂多,无所不包。

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的深刻分化。

3、告别史诗,告别突发性和戏剧化,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

4、消解忧患意识,关注平民悲欢的世俗化倾向。

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的特征。(陈染、林白为例)

答:女性写作作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个异常重要的维度,可以说正是考察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晴雨表。女性作家的成熟以及女性对时代和自身的奇特关照都赋予90年代中国文学以新异的品格。

陈染创作中表现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规避历社直视女性自我,作品具有独特艺术感受力,对女性心理的刻画,意象场面描写,各种感觉的把握精确,语言锤炼功力。

唯一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囊括了她全部写作的基本主题:恋父∕弑父情结,恋母∕愁母意绪,同性之爱以及深沉的孤独之痛。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关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裸的人性原色。陈染的写作已突破了女性之“私”到达了个人之“私”,显示出超性别的姿态。

林白的作品往往以回忆的方式,从对性感与性感区域的精确而感性的描摹出发,来确认一个女人成长的历程和性别意义。《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女孩多米的成长历史。林白以她直率、洒脱、凄迷而富于魅力的文字讲女性的情感和欲望用一种审美的方式激荡起来,有一种“语言的灵动夸张的美”;小说还追求一种激情的流淌和扩张。她往往从一点开始,逐渐蔓延伸展,一泻千里突奔直下,那种生命的含量和情感的力度给人以达到极致后的叙述快感。

90年代女性写作还有毕淑敏对生与死的冷静思索,蒋韵对女性家族命运的悲叹等等,呈现出杂语化、多元共生的局面。综合起来看,表现出以下话语特征:⑪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女性作为主角,她们的命运与历史、生存与体验被前所未有地传达出来,她们不仅是小说所关注的中心,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也成为作家借以关注世界的一个视角和窗口。⑫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90年代女性写作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世相,努力揭示更为深刻的生活本质。⑬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她们的思索从女性推进到人的深度,在精神的更高层面上对人的存在命运做出哲学性质的探寻。这不仅显示出女性写作的深刻,也标示出女性写作的未来趋向。

在如上的话语体系中,90年代女性写作既呈现出女性固有的细腻精致,又有一种忧伤而平和的情感味道和舒放而凝重的气韵格调。

王安忆不同阶段的创作特征

①80年代中期:依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雯雯系列”

②80年代中后期,创作进入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题材更加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以历史、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人的命运,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出发来思考民间生存状况。如“三恋”

③90年代以后,以《叔叔的故事》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开始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虚构小说,叙事风格改变。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王琦瑶 作者对上海的把握与描绘极尽其祥,直入骨髓,把上海融入在人物的命运里)。

二、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如《伤心太平洋》

三、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如《姊妹们》

陈忠实《白鹿原》1993 第四届茅文奖“民族灵魂的秘史”把历史事变、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兴盛的年代。

以关中平原白鹿村为历史舞台,以白、鹿一族两支人物为主人公。主题:写白鹿村人在半个世纪的自然和社会事变中的挣扎奋困苦,以及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冲突,文化遗传和现实变革的交战;保持了历史过程的某种混沌状态

①《白鹿原》有独立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和价值结构,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历史、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观照和评说则是其结构的核心。

②人物形象:《白鹿原》塑造了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白嘉轩,一方面,他出众的能力使他成为仁义白鹿村的精神代表,积福积德的宽厚长者。另一方面,他是权威族威的化身,他是封建宗法家法的忠实维护者和严格执行者。田小娥是刻画较为成功的女性悲剧形象。此外作品还塑造了心狠手毒鹿子霖,仁爱圣贤朱先生,有情有义的黑娃,丰富了作品的人物层次,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③艺术特色:《白鹿原》时间跨度大,结构宏阔,有史诗品格;语言生动,笔力雄浑;恰当运用修辞,作品中的“白鹿”、“鏊子”是含有深刻象征意味和深广意蕴的两个意象。

莫言创作的整体特点(以《红高粱》为例)

(1)小说对题材的处理显示出对传统的小说叙事的叛逆。

(2)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具有土匪、英雄、情种三重身份,女主人公戴凤莲美丽而充满活力,表现出无所拘束,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3)都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

(4)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映照叙述者所立足的当下时空。

象征意义: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潜藏着沉淀在生命直觉之中的农民文化的许多特点。

①《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②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有特色,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叙述人称的运用中,最逼真的细节也带有了虚幻的色彩,获得了所谓“喧哗自嘲”的反讽效果。

③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

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框限。

《青春之歌》

主要内容: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的呈现了她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的叙事时段重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史自然的叙述线索,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是“恋爱——革命”。

创作特征:是一部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旧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部小说的情节框架与人物关系及演变体现了当时主流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改造的设计与要求,但是它依稀保留着五四风韵,有自叙传的色彩。杨沫糅合了个人经验来描写林道静,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抒写大都细致真切。杨沫从女性心理体验出发,体验她们的心灵与感情,这些描写使《青春之歌》充满人情味与抒情美。

郭小川诗歌创作特征

1、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政治抒情诗,如:楼梯式诗《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抒情诗歌如:《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望星空》。

2、诗歌流露出坚持革命尊严,战士情操、战斗精神和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如《团泊洼的秋天》。

3、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它强调节奏因诗体的多样而多姿多彩。如:《致青年公民》采用楼梯式,《将军三部曲》采用散文曲体等。

4、诗歌押韵、节奏感强。如:《望星空》。

《茶馆》

主题:《茶馆》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以其独特而又精巧的戏剧结构,“小说式”的人物刻画,鲜明而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表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艺术价值。在老舍的茶馆中,体现了老舍的大众化的创作倾向,和其民粹思想。《茶馆》表现了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

创作特征(艺术构思):

1、是中国话剧史的巅峰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经典之作。

2、内容上构思独特,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他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老舍选择北京普通茶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此活动,反映各派力量的矛盾冲突。

4、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

5、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纵,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横,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在史与事交叉点上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史事结合,虚实结合。

6、每一幕都要穿插一件怪异的事。增加了悲喜剧色彩。

语言艺术:

1、性格化,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

2、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大量容量。

3、幽默化

先锋小说

在“寻根小说”与“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是以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为开始的“先锋小说”激流。它具有实验性,创作特点主要有: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与历史本质的追寻与反应;叙述平面化,结构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策略。代表作品有余华《现实一种》,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褐色鸟群》。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写实小说思潮崛起。创作方法虽以新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表作品有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池莉的《白云苍狗谣》。

新历史小说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时,作家纷纷把目光转向历史,在逝去的历史中寻找写作资源。历史小说创作出现了两个分支,一类是“旧瓶装新酒”,作家们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另一类是“新瓶装旧酒”,作家尊重历史事实,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为人们所熟知公认的人物和事件做史料,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虚构,代表作有姚雪垠《李自成》。

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文学思潮也被称为新状态文学思潮,它是由新生代作家在90年代崛起而引发的文**流。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日常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两个方面。新生代小说独特性和个人性就表现在作家们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认识,言说和绘制。并且根据文学风格的差异可分为技术型、诗意型、写实型、私语型四种类型。技术型作家注重对深度主题的文学化表述,文本的晦涩与技术上的实验色彩,代表作家有鲁羊、东西、刘剑波等;写实型作家的文本透露出浓郁的时代心理写实气息,代表人物有朱文、韩东等;诗意型作家尊崇个人体验、自由想象和语言游弋,代表人物是毕飞宇;私语型作家强调纯粹私人化的生活体验和边缘经验,代表人物有陈染、林白等。

寻根小说创作特征及价值,局限

1、创作特征: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价值: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族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这和当时的文化研究热与传统文化价值重估思潮相呼应。

3、局限:(“寻根文学”的初衷,是要“理一理民族文化的根”,寻找本民族肌体深处尚未被“儒家文化”“侵蚀”的“野性而自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企望在这个起点上重新铸造民族的灵魂。)他们所追寻的“根”,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边缘文化传统。这批作家们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问题,并不很了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复杂。

样板戏

是在60年代初的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江青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肆意改动这些戏剧情节,“钦定”表演程式乃至艺术细节,向全国“推广”“普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8个剧称为“革命样板戏”,成为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四人帮”把它作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的工具。

缺陷:

1、样板化——京剧现代戏在被样板化的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日常生活属性被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党性阶级性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由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以及江青等人的横加干涉,样板戏创作总体上是按照政治化、观念化、程式化去进行的。

3、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4、创作方法单一

成就:

1、塑造的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借用京剧“脸谱化”和程式化的方法,对正反人物进行戏剧化处理,还利用光线、构图等因素进行强烈的意识形态渲染。

2、民间文化的资源被很好的运用,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将民间文学传奇的因素、理想化因素赋予人物。

3、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有很大突破,对各种被广大观众认可支持的文本进行改编,回避了传统剧目中的程式化倾向,在样板戏舞台上实物存在达到最大限度,改变传统剧目的象征手法显得十分有时代气息,将芭蕾舞、交响乐、钢琴伴奏等当时一些没有普及的艺术形式运用其中。

王蒙小说创作特征

① 突破了时空顺序,冲决沿袭已久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融入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因子

② 将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引入到小说创作中

《春之声》

③ 运用隐喻和象征的结构使小说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文化哲学意味 ④ 西方黑色幽默融入创作中

⑤ 善于创造新词、新的句法来适应新的创作技巧

⑥ 他打破时空的限制,让人物的复杂经历和矛盾心理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

⑦ 人物描写:这些人物历经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而矢志不渝的现代知识分子代表 ⑧ 在新时期关注另一主题是青春主题、知识分子命运主题 ⑨ 从文化反省角度思考知识分子命运

⑩ 80年代末90初,作为充满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王蒙从政治和现代普通人、政治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关系角度,对百年现代中国的人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代表:长篇1953《青春万岁》1956组织部新来了个青年人,中篇《坚硬的稀粥》季节系列长篇《恋爱,失态,踌躇,狂欢的季节》

伤痕文学

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主要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代表作品有宗璞《我是谁》,张抗抗《爱的权利》,王蒙《最宝贵的》。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征及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曾参与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改编,1980年,他的短篇小说《受戒》发表即引起轰动;次年,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迎来广泛好评,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创作特征:①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但缺乏一种崇高的,悲壮的美。②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是哪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③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④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的效果。

文学史意义:1)它呼应了对沈从文和京派小说的重新历史估价,“带来了80年达‘田园牧歌’风俗画小说的盛兴”。2)《受戒》、《大淖记事》的发表,成为80年代中期的小说文体创新、语言革命的先声,3)同时也因为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成为寻根小说的滥觞。

语言特征:1)俭省、淡远又透出凝重奇崛。2)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显示了讲故事的魅力,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也构成了散文化小说风格、马原小说的叙事特征

作品1985《冈底斯的诱惑》、1984《拉萨河女神》。马原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

(1)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这是对我国近现代以来强调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反拨,是对小说叙事长期以来所承受的意识形态压力的摆脱。(2)小说叙事指向了其自身,写什么和表达什么不再重要,怎么写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3)马原的小说采用“元叙事”的手法。(4)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独立的片段。

朦胧诗的创作特征(以舒婷、顾城为例)

(1)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强调诗人的主观世界。如舒婷《人啊,理解我吧》;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3)致力于自我抒情,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上。如舒婷《神女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做了追求自我情感价值的抒唱;顾城《生命幻想曲》是对生命幻游于宇宙的抒情。(4)大量采用虚实手法,使诗歌由具体变为抽象。(5)以意象的朦胧性代替形象的确定性。

舒婷生于1952年。代表:《神女峰》《双桅船》 创作特征:(1)在主题上,侧重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那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探求、欢乐的感情轨迹。她从关心个人的命运和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的对他人、对民族的命运的关切。她把个人的许多感情和心理过程写进诗中。(2)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3)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顾城作品《感觉》、《一代人》、《弧线》。顾城的诗歌美学观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被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頽墙、锈崩的铁栅,专心致志编写他的童话,描写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为与现实相对比而存在的世界。在他的诗中,表现在未涉世事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中后期,女性从性别出发,大胆引用性的描写,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它们作为一种积淀给90年代女性写作提供了思想资源,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全球包括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许多女性主义文学论著相继问世,在女性主义的启发下,她们开始了积极的自我探寻,从而成就了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由于“缺乏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女性写作因此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女性主义创作和批评在90年代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一声势所营构的浓厚的女性主义氛围,使得90年代女性写作不仅只有女性主义写作这一支,而是包罗万象,呈现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呈景象。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自身,它在实质上起到了联合女性写作的纽带作用,对促进女性写作的繁荣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特征:表现得更多的是女性内心生活的场景,它们具有强烈的反经验色彩和私语化,叙事风格变得异常陌生,她们的写作强调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最开始用私语化、私人化、个人化来概括其特点。主要作家有:林白、陈染、海男等。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成就和局限

成就: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萧是17年中国大陆散文的典范,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特定时代的政治品格与审美价值取向,提供了富于时代色彩的审美规范。杨:艺术审美视野比较灵活。《荔枝蜜》秦: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花城》刘:“壮丽生活的赞歌”。《政治委员》吴:朴素平实,不唱高调,本色还原延安生活。《北极星》 局限:(1)“我的丧失”,非我的存在;(2)模式化:杨朔“自我置换”模式;刘白羽“自我膨胀”模式;秦牧“知识取代自我”模式(知识性、趣味性);(3)失真:避而不谈1959-1964年间的自然灾害,主要写喜悦之事,欠缺历史真实性。

第四种剧本

从1956年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等。成就:(1)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深入刻画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2)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3)“第四种剧本”破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陈规,对新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话剧创作辉煌的潮头是老舍的《茶馆》的出现。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1、1930.3.2,左联 在上海成立,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2、30年代三大文学派别是

左翼、京派、海派。

3、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中国作家是 茅盾,其创作于1932年6月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林家铺子》。

4、“文协”曾提出“ 文章下乡 ”、“ 文章入伍 ”两个口号,创办了会刊《 抗战文艺 》。

5、沙汀的著名“三记”是指长篇小说 《困兽记》、《淘金记》、和 《还乡记》。

6、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作者是 阮章竞。7、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 文学研究会 是中国现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强调写实主义,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8、鲁迅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9、沙汀“三记”中的第一部是《 淘金记 》,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10、1922年3月,湖畔诗社 成立于杭州,其成员应修人、冯雪峰等曾出版诗歌合集,以写爱情诗闻名。

11、钱钟书的《 围城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

12、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的《 金粉世家 》,曾被誉为“民国《红楼梦》。”

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研究会

答:(1)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2)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3)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4)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5)他们在文学观点上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学中的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对打破其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6)在创作上,文学研究会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乡土小说和问题小说的繁荣。

2、创造社

答:(1)1921年6月8日成立于日本东京,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2)发起人有:前期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中期是周全平、倪贻德、敬隐渔、严良才等人;后期是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杨汉生等人。(3)主要刊物有《创造(季、月、旬、日)刊》(1921-1930前期),1925后有《洪水》、《文化批判》、《流沙》、《星星文艺》等。(4)文学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艺术”,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1926年后,一些成员投身于革命运动,由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3、左联

答:(1)1930年3月2日于上海成立,全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学团体。(2)主要人物有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张天翼、萧军、萧红等人。(3)主要纲领: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出发,团结进步力量,攻击反动力量;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4)左联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引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进外国进步文学;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提倡“新现实主义”。

4、文协

答:(1)全名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2)主要人物有郭沫若、茅盾、冯乃超、丁玲、老舍、巴金等人。(3)创办会刊《抗战文艺》。(4)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号召作家们投笔从戎,深入到群众中去,用文学作为时代的号角。(5)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统一,鲜明而单纯的的色彩。体裁出现小型化、轻型化、速写化及时代化倾向。

5、九叶诗派

答:(1)九位40年代活跃在国统区的年轻诗人形成的诗派。(2)他们是西南联大的学生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辛笛、辛之、陈敬容等。(3)他们先创办了《诗创造》,1948年6月又创办了《中国新诗》,并逐渐形成流派。(4)九叶诗派诗人受西方现代派的熏陶,在诗歌创作中多用现代派的技巧,他们主张诗歌要超越现实,以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情感,惯用隐喻的抒情方式,使诗意具有象征意义。(5)他们在40年代对新诗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新的探索,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6、乡土小说

答:(1)指20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而形成的小说流派。(2)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3)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乡土小说作家中不少是浙江、湖南、安徽、河南等地人。(4)这类小说大都体现着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还有着对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的描写;同时在悲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写出了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衰败的恬静美丽;在人生与社会的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5)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农民题材大规模地引入到文学表现领域。

7、新月诗派

答:(1)1926年4月在新月社内部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活动于20年代,以1927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2)代表作家有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朱湘、饶孟侃、卞之琳等。(3)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4)新月诗人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的举措是“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5)新月诗人进行了认真的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新格律诗,还大量阅读翻译英美诗歌,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了新的诗体,新月诗派还纠正了自由诗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为新诗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8、现代诗派

答:(1)30年代时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来的一个诗歌流派,因《现代》刊物而得名。(2)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废名、施蛰存、卞之琳等。(3)现代派诗人们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绪,强调诗的词藻和形式要充分自由地表现诗人的情思;自身思想心态和审美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创作内容的基本走向,即与社会公众主题相疏离,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书写自我的情绪与感觉;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4)艺术特征:“纯诗”的艺术观;病态心灵和虚无的观念;诗意的突破与创新;对诗的散文化追求。

9、七月诗派

答:(1)30、40年代时,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形成的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2)代表人物有胡风、艾青、田间、绿原、方然、鲁藜等。(3)主要刊物:《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4)主要内容:把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革命功利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诗歌中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感伤郁愤情绪,流露出苍凉悲壮气息。(5)艺术特征是:诗歌呈现出斑斓浓烈的美学特征,普遍采用喷发式的抒情手段;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重视抒情的形象化和意象的新颖性;想象丰富奇丽,象征确切深刻,体式上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特征。

10、祥子

答:(1)《骆驼祥子》的主人公;(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的典型;(3)是一个具有骆驼般积极性格和坚韧的车夫形象。勤劳、纯朴、诚实、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力者得其食”的观念;(4)在现实的社会环境重压下,祥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5)性格塑造是围绕祥子的生活目标

——车,即在买车丢车、买车丢钱、买车卖车的情节中完成的;(6)作品重在挖掘祥子悲剧结局的内在社会客观因素: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个人的奋斗的无力。

11、《骆驼祥子》

答:(1)由老舍于1936-1937年间创作完成。(2)讲述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成为城市的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3)主题:提出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写出了祥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表达了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祥子由美好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4)艺术特色:结构单纯而严谨,平淡中有波澜跌宕;独特的心理描写,采取叙述和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简洁,采用北京方言的文学化,具有浓烈的京味风;通俗化的幽默和讽刺运用,带有以笑代愤的人道主义色彩。

12、《子夜》

答:(1)由茅盾著于1931-1932年间创作,1933年出版。(2)讲述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3)主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更加的殖民化了,中国只有寻找新出路。(《子夜》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阶级的腐朽性。茅盾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本质特性。)(4)艺术特色:结构上缜密宏伟,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复杂性格的塑造;具有真实性,将生活的复杂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生活的概念的抽象;语言上充满个性化和动作性,善于使用潜台词,具有客观性和朴实性。

13、《边城》

答:(1)由沈从文著,于1934年9月出版发行。(2)主题:文化风俗说、爱情悲剧说、生命人性说。(3)艺术特色: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效果;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的状态,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14、《金锁记》

答:(1)由张爱玲于1943年所著。(2)主题: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描写了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是一部关于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3)艺术特征:雅俗融合的特征,既有传统小说的叙事套路又有“现代派”味道;精细地描写人物的衣饰及环境,具有清晰的时代感和精细的把握能力,通过衣饰与环境的描写将时代社会的变化在物上和空间上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繁复、生动的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风貌。

15、老舍

答:(1)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文学研究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要成员。(2)创作概况:英国时期: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山东时期:走向成熟,开始关注低层人民的生活,如《骆驼祥子》 《月牙儿》《樱海集》;抗战之后:1939年开始写剧本,如《残雾》《国家至上》;解放以后:创作热情高涨,题材扩大,如《茶馆》《龙须沟》。(3)艺术特色:浓郁的京味儿;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小说文体的创新;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16、林语堂

答:(1)1895-1976年,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语堂。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2)创作概况:20年代,《语丝》主要撰稿人,散文收入《剪拂集》;30年代,幽默理论成熟期,小品散文丰收期,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1935年,出版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1936年,继续介绍中国文化,著作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1965年,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3)艺术特色:<1>幽默特征:“谑而不虐”;超然之姿态;把幽默和讽刺分开;和缓、同情<2>小品文风格: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题材繁丰,大至宇宙之厚,小至苍蝇之微,无所不包。

17、张天翼

答:(1)1906-1985年,原名张天定,湖南湘乡人,左联成员。(2)创作概况:30年代出版了《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集,另有中、长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包氏父子》等多部作品。(3)艺术特色:他的讽刺小说表现了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里展示了社会众生相,并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讽刺性人物形象。

三、简答题(4个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郁达夫抒情小说特征

答:(1)自我大胆的暴露与写真,包括对病态心理的大胆揭示。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在郁达夫笔下是十分常见的。(2)感伤而强烈的抒情。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凉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悲观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4)流丽清新的文笔: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结合,富有色彩与节奏。

2、简述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

答:(1)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2)小说主人公心中都交集着个人和时代的积郁,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真挚的爱情和纯洁的友情。(3)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青年知识者审视自身和民族伤痕时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了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声音。(4)颓废的气息、对色与欲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也有着明显的地位。

3、简述鲁迅《呐喊》《彷徨》的主题思想

答:(1)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心理、生存问题,倡导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2)反思探索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3)还有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4、简述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答:(1)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学,创作新的历史预言。(2)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3)语言的幽默、精练与反讽。(4)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对古籍却并未有太多删改。(5)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如《奔月》中羿创业后的寂寞感与被骗后的愤怒。(6)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如《出关》中的婢女阿金。

5、简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答:(1)诗化的政论,政论化的诗,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高度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高度统一。(2)从“砭锢蔽”的立意出发,塑造出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山羊;叭儿狗;蚊子;二丑等。(3)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反语、夸张等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6、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贡献 答:思想价值:

(1)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界的界碑。(2)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3)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4)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历史价值:

(1)体现了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代表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塑造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形式上创新,特别是在自由体诗的创立上有着典范性的贡献。(3)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和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7、简述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

答: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1)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一种绘画美。(2)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3)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8、简析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人物形象

答:(1)叛逆、苦闷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2)带有浓重的悲怆情调和病态色彩。(3)在性爱上有着严重的矛盾心理。

9、简析曹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答:(1)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2)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是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罪恶的行为。

10、简析巴金《家》中觉新的人物形象

答:(1)是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封建礼数和家长制度的受害者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病态灵魂的典型。(2)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

11、简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人物形象

答:(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个失败的典型,揭示的是吴荪甫的两面性,性格的多面性。(2)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悲剧人物的典型。(3)体现了30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和30年代中国特殊环境下生存的复杂个体,美德与恶德集于一身,是一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失败的悲剧英雄。(4)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复杂个体,是现代民族企业家的典型,魄力,学识,铁腕,野性集于一身,但他又外强中干、生不逢时而又下流无耻。

12、简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答:老师

(1)文学与革命关系问题:文学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为革命服务。(2)文学如何为工农兵服务问题: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解决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在普及中提高,文学的源是生活,流是传统。(3)文学要加强统一战线。(4)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5)提出要开展文艺斗争,开展整风运动。

教材

(1)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2)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3)指明解放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途径。(4)批评了解放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5)在批评标准上确立了必须遵守“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3、简述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特点

答:(1)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写法抛弃了传统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适应了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2)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点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现人物的性格。(3)语言方面,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4)价值上,为解放区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解决新文学与农民沟通问题上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给许多作家以启示,40年代及50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束为等,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从事创作,形成了文学史上被称为“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4、简述20世纪40年代杂文创作特点

答:(1)杂文创作向全国发展,打破了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杂文创作格局。(2)作者队伍迅速壮大,老作家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朱自清、冯雪峰、张恨水等继续(或转而开始)从事杂文创作,更出现了田仲济、王力、丁易等新人,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30年代。(3)杂文数量大大增加,12年间许多作家杂文集散见于各个报刊杂志,数量惊人。(4)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既有以鲁迅为代表的30年代左翼杂文的战斗传统,又有许多讲究鼓动性、思辨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杂文。

四、论述题(2个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徐志摩新月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

答:主题思想

(1)爱情与自由、美往往是同义的,对爱的歌咏就是对美的向往与赞美。在《我有一个恋爱》、《翡冷翠的一夜》、《决断》、《雪花的快乐》等诗中,爱与美、自由相互渗透、生成,成为诗歌内在的情感、思想结构,诗化地表现了诗人的“单纯信仰”。(2)对爱、美、性灵自由的追寻,使诗人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生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在《先生!先生!》、《谁知道》、《大帅》等诗中,或暴露军阀战争的罪恶,或展示淫猥的世态,或同情叫化子,或哀悼不幸的爱国青年。(3)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的失望,使诗人憧憬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在《山中大雾看景》、《再别康桥》、《雷峰塔》等诗中,描绘了旖旎的自然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艺术特征

(1)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如《雪花的快乐》描绘了晶莹美丽的“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飞舞”,朝着恋人“清幽的住处”努力“飞扬”的优美图景,意境独特,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理想的执著追求。(2)诗中比喻鲜明、贴切,往往富有暗示性。如《生活》中,将生活比做“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的甬道,比做“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贴切而隽永。(3)诗歌具有一种个性化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代表作《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迷人图画,如第五节,斑斓星辉倒映着的水面,随着小舟激起的潋滟柔波荡漾开去,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星夜泛舟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2、评述茅盾的小说创作

答: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主要作品: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艺术风格:(1)史诗性特征:力图把握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描写。《子夜》的写作背景是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大讨论,以十里洋场上海及其附近的农村为背景,取材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和矛盾。

(2)以典范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社会剖析小说”。《子夜》的环境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而典型人物就是资本家吴孙甫,他奋斗、发达、失败的经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子夜》中的各种人物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4)题材主题的重大性和时代性。《子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纪实性,采用五线并进的结构,社会各阶级在半殖半封社会下的各种反应。

3、评述沈从文的《边城》

答:(1)故事梗概:讲述湘西船家女翠翠和船总的两个儿子天宝和傩送的爱情故事。

(2)主题:文化风俗说,爱情悲剧说,生命人性说。《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以此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

(3)人物形象: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净,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爱上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内心孤独;命运自住者;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

爷爷:保有中国传统美德,对孙女疼爱有加,淳朴倔强,内心凄苦;忠于职守,恪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

天宝:个性豪爽、慷慨;手足之情至真至深,为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顺顺:大方洒脱,仗义慷慨;为人和气,诚信公道

(4)艺术特色

A.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

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的效果。

B.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人物呈现出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C.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

D.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4、评述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答:(1)赵树理(1906-1970),现、当代作家,原名赵树礼。开创了评书体小说,被誉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

(2)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3)问题小说:40年代解放前方方面面的问题。如《福贵》写解放区农村改造二流子的问题;《小经理》写农村合作化中对文化人才的需要;《传家宝》通过婆媳关系写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总之,他的小说抓住了当时现实斗争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4)评书体小说:

A.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写法,抛弃了传统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

B.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

展现人物的性格

C.语言上: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的北方农民口音,加入必要的现代词汇,融入说书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有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

D.价值:为解放区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解决新文学与农民沟通问题上提出重要见解,给40、50年代的作家提供经验和启示,形成了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文学

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郭沫若《女神》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

答:主题思想:(1)表现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2)彻底破坏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匪徒颂》、《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3)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的凤凰形象;(4)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艺术特征:(1)《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特征是把整个大自然当成书写对象来完成的,想象奇特,诗被插上了飞腾的翅膀,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显示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地球!我的母亲》将地球当母亲,草木当同胞来写的。(2)《女神》从形式方面实践诗人绝对自由的艺术主张。一切形式都完全服从于诗人情感自然流露。行数、句数都不固定,没有统一的韵律,只有两种大致上的类型:外在格式的相对严谨,如《晨星》;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韵律与某种外在韵律的结合,《女神》大多数为这种形式。

6、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1)打破传统小说的单一化模式,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融入小说。(文备众体)《伤逝》是散文性的抒情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写心理情感历程。(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狂人日记》的正文运用了心理、意识流手法。序言和正文构成而成二重文本,运用了西方的反讽技巧。(3)打破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写的,日记的内容彼此没有太多联系。(4)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祝福》一方面写“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的一些事,另一方面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5)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阿Q正传》的阿Q,《故乡》的闰土等。(6)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学,创作新的历史和预言。《奔月》中的嫦娥吃乌鸦杂酱面;《起死》中庄子吹警笛。(7)语言风格:沉郁、凝练、含蓄、幽默、反讽。《伤逝》中涓生回忆子君的话语多是沉郁的;《故事新编》的篇目中人物的语言多带有幽默、反讽。(8)美学风格:忧愤深广的悲喜剧。《补天》、《理水》等。

7、评述钱钟书的《围城》

答 :(1)故事梗概:以方鸿渐的三次旅行结构情节,围绕着上海和三闾大学两个地方描写其恋爱、求职、婚姻等人生过程。

(2)主题:A.现实批判层面。通过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广泛的触及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大众,尖锐的揭露和讽刺当时各种人生病态和社会弊端。

B.文化反省层面。高等学府的勾心斗角,反动政府的思想文化控制,“新式”文人的种种心态等。

C.哲理思考层面。小说隐含着西方现代主义的人生感受和宇宙意识,失望感和孤独感。有看破红尘的味道,也有人生虚无的感觉。

(3)人物形象:方鸿渐——A.正直善良,聪明幽默,有担当有责任心,但意志力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的人生信念,又不懂的人情世态的炎凉。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B.性格温顺。思想大于行动,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无能,时常卖弄小聪明,滑稽玩世。

苏文纨——高傲,才华横溢,对爱情执着。孙柔嘉——大胆,质朴,但善于心机。

(4)艺术特色:A.学识与智慧:小说是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文章,被誉为“学人小说”B.象征与讽喻:围城意识造成了作品强烈的反讽效果,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生有了哲理性的认识,能够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C.细腻而婉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渗入讽刺和喜剧,在喜剧中蕴含悲凉的气氛,将宏观的悲剧意识与微观的喜剧情趣相结合,融道德、风俗、人情为一炉。

综上:《围城》应是一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8、评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答:故事梗概:《家》主要描写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高觉慧与婢女鸣风的爱情悲剧,高觉新与梅表姐及瑞珏的爱情悲剧。

《春》主要写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蕙表妹的悲剧。《秋》写高家家庭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主题:以高氏三兄弟的爱情故事及高公馆衰亡的过程为情节结构和发展主线,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恶,号召广大青年反抗封建制度,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中。

人物形象:(1)高老太爷:家长,凭纲常和家规专横的统治整个家庭,是封建礼教和旧道德的化身,他的死预示着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崩溃。

(2)高觉慧: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是家中新生力量的代表,具有平等和平民意识。公然声称“我要做一个叛徒”。不顾及、不害怕、不妥协,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宗法思想蔑视,对大哥作揖主义和犬儒哲学的批判,帮助二哥逃婚,咱在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一方,对鸣凤的爱真挚,却无力也不知道怎么去爱,显示出幼稚和理想主义。

(3)高觉新: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的受害者和礼教毒害下的人格分裂。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

(4)高觉民:觉新的二弟。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现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不想觉新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的好斗冲动。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艺术特征:(1)急进风格:战斗的整体的冲击力,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斗争中,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2)新旧冲突:封建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新民主思想的萌芽。(3)叛逆主题: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幼稚的叛逆者。(4)结构宏大:人物众多。(5)感情浓烈:充满了激情和青春色彩。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 《太阳之歌》 “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2)语言朴实(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 :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 《雨巷》 《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作用,使诗的节奏更鲜明。

(2)首位音节的大回环。例如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内容的重复,使诗歌首尾呼应,加重了诗人的哀彷与幽怨,使诗歌传达着诗中主人公彷徨、空虚、寂寥、无助之感。

(3)押韵,不仅每节诗中讲求押韵,而且还使用间韵‘江扬’韵贯穿全篇,全诗二十四行,属于相邻江扬韵的字有64个。例如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巷、香、娘”等字,都是采用押韵,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头到尾不换韵,使全诗流露出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使全诗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诗自由化,不受限制。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关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林庚 《春天的心》

40年代小说

钱钟书 《围城》主题:

(1)显性层面:从侧面表现抗战环境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

(2)文化反省层面:通过对这群文人的人物刻画,反省批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脸面观(3)哲理层面:揭示人生处处皆围城的寓意,并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围城》语言艺术:

(1)讽刺:随意性、广泛性(无人不讽,无事不讽)(2)比喻:新奇、幽默风趣、知识性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能逗人开心。但他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无论在职业上还是在爱情上,他都无力处理好,是一个失败者,是他自己性格把他自己送进了人生的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艺术特色:(1)意象丰富、新颖、别致

(2)介乎雅俗、新旧之间的语言风格(文言句式的使用)(3)电影技法、外国语言技法的借用(4)独特的讲故事视角 《金锁记》中人物分析:

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丈夫是个“骨痨”病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七巧还是一个人性扭曲,患有畸形心理的,尖酸刻薄的泼妇,虐待狂.但她也不乏人性善良的一面。

长安: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相较于七巧的疯狂,她的悲剧更让人同情。她的悲剧是母亲七巧一手造成的。她软弱,但她的软弱并不是绝对的软弱,她也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过抗争,只是她的抗争在母亲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婚姻,她是一个很纯洁的人。她希望能有一点幸福,希望能够好好找一个人。

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她的小说具有散文美和诗画美。a,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的特点。b,女性意识 抒情特色1.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2.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1)生活化的场景呈现人、物活动(2)童年视角,回忆往事(3)以民情民俗作为人事活动背景(4)设置自我抒情主人公(5)象征隐喻的使用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艺术特色:

(1)借冷静、客观、写实的笔墨描写可憎可笑的人与事,从而进行辛辣的讽刺(2)场面描写充满生活气息、地方色彩(3)精湛的结构特征,明暗线交织 《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形象分析:

方治国:国民党政权基层组织的当权者,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敲诈民财,见钱就拿。阴险狡诈,是个“软硬人”:碰见老虎他是绵羊,如果对方是绵羊,他又变成老虎了。邢么吵吵:是回龙镇有钱有势、惯于仗势欺人的地方豪绅,实力派。他的性格特点是粗野。因为有强硬的后台,所以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粗鲁而蛮横,但也绝非是头脑简单的草包。“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老舍《茶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1)结构上,吸收评书艺术以人物带出故事、以小故事构成情节的方法。(2)叙述上,多用白描,抓住特征,简约干练。(3)具有故事相缀、结构单线、语言通俗的特点。

赵树理三大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万象楼》 《小二黑结婚》艺术特色:

(1)扬弃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吸取其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优点。全文十二章,各有其小标题,它们即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接成文,人物故事交代有始有终。

(2)将小说当通俗故事来写,并吸取评书体小说写法,将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融入故事讲述中,简约明快。

(3)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富有幽默感。《小二黑结婚》人物分析:

小二黑、小芹:他们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在婚姻爱情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为此作斗争。

二诸葛、三仙姑: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荼毒、以旧观点旧思想处世、最终有所改变的老农民形象。

赵树理的创作贡献:

(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格局。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了新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层的冲突,又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观念的冲突。

(2)赵树理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中增添的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在小说艺术通俗化、艺术化方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中有生命的东西,融合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长处,视情节、故事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作品的完整性是和情节的连贯性联在一起的。

(4)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看似浅近却耐人寻味。

(5)把现代审美与传统民间审美成分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五四文学精神与乡村文化调制在一起,以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意识、忧患意识写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那痛苦艰难的精神变革历程。孙梨该期的的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人:高兰 代表作:《哭亡女苏菲》(悼念病逝的女儿)、《我们的祭礼》(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而作)

田间 代表作 《假如不去打仗》 《给战斗者》

词:光未然(张光年)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抗战初期朗诵诗歌的社会功用: 1.作品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抒情的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议论。这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容易产生鼓动性效果,却难免空乏,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

2.民族的形象、民族的命运和民族的感情与意志在其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观:[20年代《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六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实事求似”观,以求似,传达出真正的历史精神,失事在历史框架内大胆假设(2)借古讽今观,在历史精神和现实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点(3)诗情观,历史剧中的诗的灵魂,诗的意趣,诗的韵律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1)以情用史,将人物理想化,例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虚构史实,例如:女弟子婵娟

(2)以情写戏,情节线索与情感线索双向推进,同步发展。例如:第一幕,交代人物关系,第二幕出现冲突高潮由郑袖陷害而激起屈原愤怒情绪,接着城外交锋、南后下毒,冲突层层推进,情节推向高潮,感情也推向大爆发。这里,情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诗意的展现内心世界。

(3)以情写人,屈原既是历史人物,又是作者自己,屈原是作者的感情喷火口。《屈原》的人物形象:

屈原:(1)爱国者的悲剧,屈原爱国爱民的坚定立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主降派的陷害和楚怀王的问罪中遭到了毁灭。

(2)高尚者的悲剧,屈原忠贞高洁,光明磊落,却在邪恶势力的造谣中身败名裂

夏衍《上海屋檐下》现实主义题材 田汉《秋声赋》、《风雨同舟》(多场式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 40年代国统区戏剧发展特点:(1)风格上,由冷变热(2)形式上,由独幕到多幕

(3)取材上,由以现实题材为主到以历史题材为主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毛泽东分别于1942年5月2日、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是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a,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从解放区的实际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

b.指明“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普及”的辩证关系 c.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证中,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提出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影响:1.确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间的文艺走向。2.对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对文艺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

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 绪 论 【教学目标】 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提示: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1.4.美文1.5.语丝文体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签

    第一章1917年-1919年的文 1,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 2,简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3,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 4,为什么说1917-1919年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