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莽原和未名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
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鸳蝴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有《玉梨魂》、《广陵潮》等,主要刊物《礼拜六》。受到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为其主将,反对言文合一,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提倡复古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将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阳翰笙等。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工具性,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主要错误:对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对象存在错误观点;夸大文学作用;宗派情绪浓厚。
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创造社与太阳社;鲁迅和茅盾。革命文学论争产生了积极的后果。1930年左联成立于上海,这是左翼文学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刊物《北斗》、《萌芽》。1936年左联解散。
左联主要贡献: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②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展开斗争;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主要错误: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两个口号的论争。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1936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文艺界达到广泛团结。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得与失: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其中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这集中表现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
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与革命文学思潮相比,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或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3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主要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后期新月派也提出了超脱的文艺观,崇奉“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以“人性论”来攻击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鲁迅及左翼作家的批评。“自由人”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指苏汶,他们极力反对文艺的阶级性而誓死捍卫文艺的自由。左翼作家对其进行批判。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章,既批评了“留声机”论也批评了非政治主义的观念。
1930年到1931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右翼文学组织,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意识,遭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批判。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壮大,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现代诗派是30年代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其小说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及性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穆时英、刘呐鸥。他们的小说用缤纷的色彩和快速的节
奏来表现半殖民地的病态文明,注意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感觉与印象。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937~1945)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迅猛发展。1938年,“文协”成立于武汉。其会刊《抗战文艺》是战时历时最久的刊物。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文艺大众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等小型作品涌现,缺点是流于概念化和内容空疏。1938年后,郭沫若等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国统区进步文艺活动的中心。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的文艺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表现为杂文和戏剧创作。杂文有唐弢、柯灵等“鲁迅风”杂文创作,戏剧有阿英的南明史剧等。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1940年前后发生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为主,葛一虹则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茅盾、胡风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40年代最大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风格。
1945年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仍处于主潮地位,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则处于较弱地位。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仍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
1938年梁实秋发表了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受到张天翼等作家的批评。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5月,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解决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作家与大众的关系、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讲话》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这种提法有失偏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它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秧歌运动出现;大批作家深人生活;出现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的作品。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①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思潮,一花独放,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黯然失色。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和开放性,产生了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的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开展了整风运动。王实味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其文章《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受到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国统区文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进人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发生期(1917—1920)。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特点为百花齐放。3.发展第二期(1928—1937)。“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4.发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第一章
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鲁迅的早期生平。《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五.《狂人日记》
1.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2.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3.作品的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4.作品的意义
《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四.冰心的小说
冰心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问题小说阶段和泛爱小说阶段。她的问题小说较好地继承了新文学发生期“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如1919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此后写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人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在外留学的英士学成回国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鸿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代表作《超人》通过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爱理想。1931年,冰心写了《分》,朦胧地表现了阶级间的不平等,与“泛爱”作品相比,思想倾向有了变化。五.叶绍钧的小说 1.叶绍钧的初期小说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中成绩最突出的作家。初期的叶绍钧小说也把爱与美作为医治人生痛苦的良药,对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同情。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隔膜》中的许多作品就是从不同的人生中,写出了人际间心与心的不相通,表明生活中需要爱。此后,他又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集,从表现爱的追求,转而倾向于客观现实的描绘。在叶绍钧客观描写现实的作品中,教育界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2.《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3.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4.《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六.创造社抒情小说的一般特点 创造社抒情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1.自叙小说,也即所谓“身边小说”,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自叙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叙传性质,但又不等于作家的自传。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秋柳》、《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即《岐路》、《炼狱》、《十字架》)、《残春》、《落叶》、《行路难》等。
2.寄托小说,以古代或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但是不在于准确地展现古代的历史或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凭借这些故事以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怀和意绪。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七.郁达夫的小说 1.《沉沦》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的留日学生。他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不但使他远离留学的同学,而且曾两度退学;二是由于身处异国,备受民族岐视,又加上自己在经济上陷于困境;三是由于他在青春期中热烈地追求爱情时,这种追求难以实现,并由此产生了性心理的变态。2.作品描写性苦闷的主要价值
《沉沦》主人公的忧郁和苦闷,虽然在当时的许多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作品并没有从这普遍性的一面展开主人公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于主人公内心苦闷,特别是性的苦闷,其价值主要在于:(1)《沉沦》对主人公要求**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也是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成了当时以青年问题为题材的青春文学的独具特色的一篇。(2)《沉沦》主人公是在内心痛苦无法解脱的情况下蹈海自尽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发出了“中国呀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的慨叹,表现了当时在五四青年内心的感时忧国的悲愤情绪,向人们申诉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也对那个时代提出了抗议。(3)《沉沦》大胆、无畏的反封建的勇气和真诚,坦白的艺术作风,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气息。3.《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第五章
要点:各类探索中的新诗。湖畔诗社和汪静之,新月诗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一.《雪朝》诗人
1922年,文学研究会作家创办了《诗》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同年,又出了同人诗集《雪朝》,内收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等八人的诗。他们的诗以以抒情为主,多表现五四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恼,也表现下层人民的痛苦,同时,保持了白话诗自由活泼的特色,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
在《雪朝》诗人中,朱自清的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除了具有《雪朝》诗人共同的特色外,还较突出地表现出不断追求的激情和踏实坚韧的精神。他的长诗《毁灭》长达200多行,典型地表现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愿望,在构思上明显受到《离骚》、《招魂》、《七发》等古诗的影响,是当时十分杰出的一首抒情长诗。二.冰心的小诗
冰心的诗歌在自由体诗中自成一家。她在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被称为“繁星体”。冰心的小诗主要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她自己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由于冰心小诗的成功,加上日本俳句和泰戈尔诗集的翻译、介绍,在当时曾造成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其成员为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冯雪峰四人。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应、潘、冯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静之,他于1922年出版的诗集《蕙的风》,是现代诗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以其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是《寂寞的国》,艺术上比《蕙的风》成熟,但影响却不及。四.冯至的诗歌
冯至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诗集上卷为抒情诗,写爱情,也写友情,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思索;下卷为四首有浓重抒情性的小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外》,充满凄清哀婉之情,把叙事诗写得几乎也是抒情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五.新月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六.闻一多的诗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底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3.浪漫主义的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4.对三美主张的实践
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
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七.徐志摩的诗 1.对光明的追求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2.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3.对爱情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4.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 《太阳之歌》 “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2)语言朴实(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 :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 《雨巷》 《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作用,使诗的节奏更鲜明。
(2)首位音节的大回环。例如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内容的重复,使诗歌首尾呼应,加重了诗人的哀彷与幽怨,使诗歌传达着诗中主人公彷徨、空虚、寂寥、无助之感。
(3)押韵,不仅每节诗中讲求押韵,而且还使用间韵‘江扬’韵贯穿全篇,全诗二十四行,属于相邻江扬韵的字有64个。例如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巷、香、娘”等字,都是采用押韵,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头到尾不换韵,使全诗流露出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使全诗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诗自由化,不受限制。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关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林庚 《春天的心》
40年代小说
钱钟书 《围城》主题:
(1)显性层面:从侧面表现抗战环境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
(2)文化反省层面:通过对这群文人的人物刻画,反省批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脸面观(3)哲理层面:揭示人生处处皆围城的寓意,并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围城》语言艺术:
(1)讽刺:随意性、广泛性(无人不讽,无事不讽)(2)比喻:新奇、幽默风趣、知识性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能逗人开心。但他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无论在职业上还是在爱情上,他都无力处理好,是一个失败者,是他自己性格把他自己送进了人生的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艺术特色:(1)意象丰富、新颖、别致
(2)介乎雅俗、新旧之间的语言风格(文言句式的使用)(3)电影技法、外国语言技法的借用(4)独特的讲故事视角 《金锁记》中人物分析:
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丈夫是个“骨痨”病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七巧还是一个人性扭曲,患有畸形心理的,尖酸刻薄的泼妇,虐待狂.但她也不乏人性善良的一面。
长安: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相较于七巧的疯狂,她的悲剧更让人同情。她的悲剧是母亲七巧一手造成的。她软弱,但她的软弱并不是绝对的软弱,她也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过抗争,只是她的抗争在母亲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婚姻,她是一个很纯洁的人。她希望能有一点幸福,希望能够好好找一个人。
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她的小说具有散文美和诗画美。a,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的特点。b,女性意识 抒情特色1.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2.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1)生活化的场景呈现人、物活动(2)童年视角,回忆往事(3)以民情民俗作为人事活动背景(4)设置自我抒情主人公(5)象征隐喻的使用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艺术特色:
(1)借冷静、客观、写实的笔墨描写可憎可笑的人与事,从而进行辛辣的讽刺(2)场面描写充满生活气息、地方色彩(3)精湛的结构特征,明暗线交织 《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形象分析:
方治国:国民党政权基层组织的当权者,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敲诈民财,见钱就拿。阴险狡诈,是个“软硬人”:碰见老虎他是绵羊,如果对方是绵羊,他又变成老虎了。邢么吵吵:是回龙镇有钱有势、惯于仗势欺人的地方豪绅,实力派。他的性格特点是粗野。因为有强硬的后台,所以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粗鲁而蛮横,但也绝非是头脑简单的草包。“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老舍《茶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1)结构上,吸收评书艺术以人物带出故事、以小故事构成情节的方法。(2)叙述上,多用白描,抓住特征,简约干练。(3)具有故事相缀、结构单线、语言通俗的特点。
赵树理三大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万象楼》 《小二黑结婚》艺术特色:
(1)扬弃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吸取其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优点。全文十二章,各有其小标题,它们即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接成文,人物故事交代有始有终。
(2)将小说当通俗故事来写,并吸取评书体小说写法,将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融入故事讲述中,简约明快。
(3)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富有幽默感。《小二黑结婚》人物分析:
小二黑、小芹:他们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在婚姻爱情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为此作斗争。
二诸葛、三仙姑: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荼毒、以旧观点旧思想处世、最终有所改变的老农民形象。
赵树理的创作贡献:
(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格局。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了新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层的冲突,又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观念的冲突。
(2)赵树理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中增添的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在小说艺术通俗化、艺术化方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中有生命的东西,融合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长处,视情节、故事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作品的完整性是和情节的连贯性联在一起的。
(4)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看似浅近却耐人寻味。
(5)把现代审美与传统民间审美成分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五四文学精神与乡村文化调制在一起,以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意识、忧患意识写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那痛苦艰难的精神变革历程。孙梨该期的的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人:高兰 代表作:《哭亡女苏菲》(悼念病逝的女儿)、《我们的祭礼》(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而作)
田间 代表作 《假如不去打仗》 《给战斗者》
词:光未然(张光年)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抗战初期朗诵诗歌的社会功用: 1.作品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抒情的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议论。这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容易产生鼓动性效果,却难免空乏,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
2.民族的形象、民族的命运和民族的感情与意志在其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观:[20年代《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六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实事求似”观,以求似,传达出真正的历史精神,失事在历史框架内大胆假设(2)借古讽今观,在历史精神和现实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点(3)诗情观,历史剧中的诗的灵魂,诗的意趣,诗的韵律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1)以情用史,将人物理想化,例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虚构史实,例如:女弟子婵娟
(2)以情写戏,情节线索与情感线索双向推进,同步发展。例如:第一幕,交代人物关系,第二幕出现冲突高潮由郑袖陷害而激起屈原愤怒情绪,接着城外交锋、南后下毒,冲突层层推进,情节推向高潮,感情也推向大爆发。这里,情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诗意的展现内心世界。
(3)以情写人,屈原既是历史人物,又是作者自己,屈原是作者的感情喷火口。《屈原》的人物形象:
屈原:(1)爱国者的悲剧,屈原爱国爱民的坚定立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主降派的陷害和楚怀王的问罪中遭到了毁灭。
(2)高尚者的悲剧,屈原忠贞高洁,光明磊落,却在邪恶势力的造谣中身败名裂
夏衍《上海屋檐下》现实主义题材 田汉《秋声赋》、《风雨同舟》(多场式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 40年代国统区戏剧发展特点:(1)风格上,由冷变热(2)形式上,由独幕到多幕
(3)取材上,由以现实题材为主到以历史题材为主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毛泽东分别于1942年5月2日、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是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a,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从解放区的实际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
b.指明“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普及”的辩证关系 c.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证中,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提出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影响:1.确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间的文艺走向。2.对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对文艺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
绪 论
【教学目标】
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格局、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与阶段性特征。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教学内容】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
从从属于新民主义革命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
1917—1927年 新文学的生长期
1927—1937年 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年 新文学的调整期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
3.多样化的风格。
四、本课学习方法
第一编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近代文学的背景
三、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
(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
(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
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
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 寅》派的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 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
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第二章 鲁 迅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1.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
2.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一、主题内容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
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Q正传》为例。
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故乡》为例。
《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为例。
二、成就与艺术特色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节 《阿Q正传》
1.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3.艺术上的成就。
第四节 《野草》 和《朝花夕拾》
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
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 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
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创作
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概况
二、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关于“问题小说”;
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3.关于“乡土小说”;
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蹇先艾等。
三、叶绍钧的创作
1.创作概况;
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 第二节 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 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
二、郁达夫及其小说
1.生平和创作
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
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及与《女神》
1.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
3.其它诗集:《星空》《前矛》《瓶》《恢复》。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
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
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初期白话诗
1.概况
2.胡适的《尝试集》
3.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第二节 小诗运动
1.小诗的发生;来源与特色;
2.冰心的《繁星》《春水》
3.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三节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1.概况及艺术特色;
2.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等。第四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
2.李金发及其《微雨》《食客与凶年》。第五节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一、新月诗派
1.发展概况
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二、闻一多
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2.《红烛》: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3.《死水》: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
三、徐志摩
1.生平与创作:“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
3.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六章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现代散文创作
一、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小品散文
二、以冰心、朱自清为代表的抒情散文
与周作人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朱自清、冰心,在五四时期的美文创作中,以“漂亮”、“缜密”见长。
第七章 初期话剧创作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田汉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第三节 “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第二编 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
第八章 左翼文学运动及文艺思想论争(1学时)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格局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三、“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这一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 左翼阵营与与“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的论战
第九章 左翼小说创作概况 第一节 “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1.蒋光慈和他的《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华汉和他的《地泉》三部曲、洪灵菲的《流亡》等。
2.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第二节 丁玲、柔石等其他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
一、丁玲早期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中期左翼小说:《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的浪漫谛克倾向;《水》、《田家冲》、《母亲》的转向现实主义。
二、柔石的小说创作概述;《二月》评析: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抒情的技巧;《为奴隶的母亲》评析: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
三、叶紫的小说《丰收》,表现丰收成灾的主题,显示了强烈的阶级意识,突出了性格的单面性,减少了叙事语言的暗示性
四、张天翼的小说多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及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如《砥柱》、《清明时节》。特点是讽刺的风格,漫画、速写式的笔法。
五、沙汀的代表作有长篇《淘金记》和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主要是一些反面的土著形象,包括豪绅地主、地方官吏、袍哥大爷。擅长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小环境中表现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个性。
六、艾芜有《南行记》,代表作《山峡中》描写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表现锈蚀的灵魂中闪现的人性美。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范例。
七、吴组缃的早期小说偏于心理分析,多写青春爱情、家庭等内容。其中《录竹山房》是最有诗意之作。《黄昏》《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从一种牵拉、连带关系中对全幅乡村破产图作一种总体的形象呈示。第三节 萧红、萧军与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概述;
二、萧军作品简介:概况和《八月的乡村》;
三、萧红生平及创作简况及代表作:《生死场》写东北农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日寇侵入后的苦难与反抗。《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不幸愚昧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小城三月》评析:美 丽而忧郁的“抒情诗”。散文化小说特点:感伤的抒情格调;重文化风俗、自然景物描写,不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散文化结构。
第十章 茅 盾
第一节 生平、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
一、生平及文艺思想
二、创作道路概述 第二节 《子夜》
一、题材与主题: 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
二、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赵伯韬是金融买办资本家的典型。阴险、狡诈、腐朽。冯云卿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工头屠维岳是是吴荪甫形象的补充。
三、艺术成就
(一)结构宏大而缜密。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二)心理分析为主的人物描写。
(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第三节 短篇代表作
一、《林家铺子》的主题是《子夜》的补充与延展。
二、《春蚕》和“农村三部曲”: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
三、艺术成就: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
第四节 茅盾的文艺批评与散文创作
一、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从1917年到1926年,他用各种笔名写了文艺批评260余篇。1925年前主要是表现为“表现人生指导人生”,1928年到1935年是带着带着左翼作家的激进主义色彩,注重对文学现象的阶级分析,形成了社会—历史批评。茅盾的文学批评主要以时代性为其基本特点,主要是马列主义的综合批评,历史唯物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观。
二、革命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三、系列作家论:《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等
四、散文创作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数量惊人:在《茅盾全集》中占有7卷之多,高达228万余字,包括报告文学、抒情散文、速写杂文等多样品种,质量上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十一章 老 舍
第一节 老舍生平与创作道路
一、简介老舍生平及其创作总体风貌
二、梳理创作基本轨迹与线索
1.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2.《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3.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黑白李》、《老字号》《断魂枪》
4.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经典:《骆驼祥子》
5.民族史诗巨篇:《四世同堂》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
一、守旧落后的老派市民:以《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为代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熟与因袭守旧的国民性的深刻联系;以《老字号》与《断魂枪》为例,现代社会中不可逆转的人事变迁与价值转向提出深刻质疑。
二、漫画化的新派市民: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和马克同,《四世同堂》中的老二祁瑞丰等;以《黑白李》为代表,表现新旧对比。
三、城市贫民群体,以《月牙儿》、《骆驼祥子》为例 第三节 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的经典:《骆驼祥子》
一、情节结构:这部小说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贫民的苦难生活,一个破产农民来到城市谋生,他如何被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以及在这一人生历程中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故事始终围绕“买车”展开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
二、城市贫民典型性的深刻发掘
1.市民性格的多重性发掘。从贫困中发掘的城市贫民的生存意志;小生产者的保守和个人主义
2.精神毁灭的悲剧命运
三、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伦理——文化的批判视角,是老舍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立足点,不同于其他现代写作的独特性也在于此。他表现的是老北京 城市文化制约下的人伦关系和世态人情,关注特定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复杂矛盾和人性冲突。
1.与精神启蒙立场的差异
2.与阶级分析的距离
3.文化决定论的局限 第四节 老舍的幽默艺术
一、幽默是体现在老舍各体文学创作中的稳定风格
二、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相互渗透
四、老舍、钱钟书、赵树理之幽默的简单比较
第十二章 巴 金
第一节 巴金的生平与思想
一、文学活动概述:巴金在共和国成立前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即从20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到抗日战争爆发是前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共和国成立是后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写了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文革”后,巴金写有随笔集《随想录》。
二、无政府主义思想。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五四”时期。其二,20年代中后期。其三,40年代及其以后。第二节 《家》及其文学成就
一、《家》的写作动因。
二、《家》的内容及人物。《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典型形态。高老太爷是高公馆里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高觉新高老太爷的长孙,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鸣凤出身穷苦人家,她幼年丧母,被父亲卖到了高家,最后不惜以死抗争,投井而死。
三、《家》的文学成就。《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它描写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专制制度的否定。《家》表现出一种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第三节 《憩园》和《寒夜》
一、《憩园》描述的是一个旧公馆“憩园”的前后两代主人的故事。《憩园》的主题。《憩园》中的杨梦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极高的境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边城湘西的歌者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总体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第二节 田园牧歌的诗美之境
一、创作中的核心概念:生命与自然
二、《边城》主要内容简介
三、《长河》主要内容简介 第三节 “乡下人”眼中的都市
沈从文的小说整体用生存与生命的对立、历史与想像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重构了它眼中的乡村和都市,构成其城乡叙述对照。
一、以《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为例,表现对都市人虚伪的尖锐讥讽和调侃。
二、以《虎雏》、《都市一妇人》、《如蕤》等为例,讲述主人公逃离都市的故事,同时开始转向探寻都市生命重造的可能性。第四节 以文学构筑的生命乌托邦
一、“生存”与“生命”的对立
二、乡土生命的自然形态
三、都市生存的物化形态
京派的生命理想从乡村中国产生,强调生命的本真存在,这成为是“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化理想的必由之路。
第十四章 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2学时)
第一节 京派小说
一、生命世界的守望者:代表作家及创作概况简述;京派小说艺术特色概论;
二、“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和审美眼光:
a.京派的“乡下人”身份的文化内涵b.城乡叙述对照的形成:城乡叙述对照体由此形成,和谐自然的是乡土,冲突矛盾的是都市。正是出于对都市客观非 自然、反生命本质的警醒,出于对都市现实的深刻怀疑,京派叙事表达出乡土生命的真实性。
三、田园牧歌化的抒情小说,其诗性表现: a.人物性格及其生命体验消除内部对立 b.充分把握“心灵的悲剧” c.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节 海派小说
一、流派的现代主义特征及其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生平与创作简介
二、“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
新感觉派用“感觉”特殊性质,使人们从另一种视角重新来审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外部环境。
三、“感觉”叙述的文学意义
四、颓废观与文学形象 a.颓废的故事形态 b.颓废的文学形象展现
五、心理剖析的现代诠释。以施蛰存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为例: a.《梅雨之夕》:现代都市人的多重心理与潜意识剖示
b.《将军的头》:以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
第十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新诗
第一节 殷夫与“红色鼓动之诗”
一、早期诗作《孩儿塔》:多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诗风忧郁感伤。
二、后期诗作: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血字》;歌唱自我同旧阶级的决裂,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捷,明快有力,节奏铿锵,被称为“红色鼓动诗”。第二节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一、特点与贡献:坚持诗歌反映现实,推动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
二、缺点:对诗歌艺术规律重视不够,一些作品显得粗糙,诗性不足。第三节 臧克家的诗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二、前期代表作《老马》、《难民》、《罪恶的黑手》,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重视字句的锤炼,意象丰富、含蓄。被称为“苦吟诗人”。
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第四节 现代派诗歌
一、概述:形成于三十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艺术表现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重要的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废名等。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
二、戴望舒的创作
1.生平与创作概述
2.《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纪元”。
3.《我用残损的手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民族苦难中抒写个人的不幸,诗风豪迈。写实与象征结合,形式是半格律的自由体。
三、卞之琳、何其芳、废名等的诗歌
1.卞之琳的诗,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探索人生哲理,表现爱情。技巧与形式上,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场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重格律探索,如《酸梅汤》、《断章》。
2.何其芳的诗:前期是对忧郁缠绵的爱情、梦、美的追求。用象征手法,文字华丽。如《预言》、《爱情》。抗战时期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热情明朗,乐观向上,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宽广》。
3.废名的诗:抒写了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了质疑,渴望超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朱光潜曾指出:“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如《街头》《灯》《掐花》《镜》等。
第十六章 曹禺与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一、概述
戏剧创作在本时期臻于成熟,曹禺的《雷雨》、《日出》可视为我国现代话剧剧本成熟的标志。除曹禺外,本时期还涌现出了夏衍、李健吾、宋之的、陈白尘等新人,把话剧创作与演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五大剧社: 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2.“无产阶级戏剧” 3.“红色戏剧” 4.国防戏剧
5.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 6.农民戏剧实验
三、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1.剧场戏剧的确立 2.主要戏剧场作
夏衍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洪深 《农村三部曲》、《走私》、《飞将军》、《女人女人》等。李健吾的剧作
第二节 曹禺生平及创作概况
生平与创作,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第三节 说不尽的《雷雨》
《雷雨》四幕剧,表现两个家庭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由八个人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亲子、血缘、性爱、阶级)构成的网;三条主要情节线索
戏剧通过特定的家庭关系、人物的社会因素,由暴露大家庭罪恶转向社会罪恶,更重要的是展示家庭悲剧、社会悲剧的同时,写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和精神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可主宰这种悖论式的生存困境。
一、中国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
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鲁家)集中展开两个家庭的复杂的历史现实矛盾和纠葛。用其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与现在情节交织,把“过去的悲剧”由“现在的悲剧”的发展而逐步引出。
二、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1.人物形象的浓烈情感性:如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2.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第四节 《日出》及《原野》
一、《日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二、《原野》:人存在的本源性困境探求
第五节 《北京人》和《家》
一、《北京人》:封建家族与士大夫文化的挽歌
二、《家》:不同于巴金小说的戏剧再创造
剧本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着重写旧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摧残。剧本具有浓郁的诗情戏剧。
第十七章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类散文创作
一、林语堂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二、“鲁迅风”杂文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
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十八章 “抗战”与40年代的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抗战文学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
一、阶段性:
a.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b.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c.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二、区域性:
a、“孤岛”文学的概况
b、沦陷区文学的概况
c、大后方文学的概况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背景及《讲话》的内容、意义和缺失。
二、解放区文艺运动概况和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的成就。第三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关于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争
五、胡风的文艺理论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三个主要观点):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第十九章 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文摊“文学家与“赵树理方向” 第二节 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与“问题小说”模式
二、对于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
三、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第三节 代表作品介绍
短篇《小二黑结婚》、《传家宝》、《邪不压正》,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第二十章 解放区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短篇小说的成就
一、孙犁的诗化小说
1、概述:抒情化、散文化、诗化
2、《荷花淀》
二、康濯和孔厥的短篇小说
三、解放区军事题材短篇小说
四、知识分子题材短篇小说 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
一、丁玲40年代的创作
1、风格的转变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周立波与《暴风骤雨》
1、生平及创作简介
2、《暴风骤雨》
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 《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
四、《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与“孤岛”、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国统区的小说创作
一、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
1.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 2.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
3.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入,作家的视线由光明转向黑暗,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作品。
二、国统区重要作家及作品介绍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等暴露讽刺作品 “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第二节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创作概述 第三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
一、张爱玲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张爱玲笔下“传奇”世界的艺术特色
三、雅俗结合、兼取中西、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一、钱钟书生平及著述简介
二、《围城》的人物与主题
三、《围城》的风格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围城》是一部幽默小说。《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第五节 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发展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张恨水小说的“言情”
三、张恨水对通俗小说的改造与发展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艾青
一、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1.生平及创作概况
2.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1.雪与雾
2.土地和旷野
3.黎明和太阳
4.生与死
三、艾青诗歌的主导性精神意识
1.反叛意识
2.苦难意识
3.平民意识
4.战争意识
四、艾青的诗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第二节 “七月派”的诗
一、创作概述
1.讴歌抗战,呼唤解放。
2.抨击丑恶,揭露黑暗。
3.赞美革命人民。
4.赞美自然,赞美光明。
二、绿原、鲁藜、阿垅的诗 第三节 “九叶派”的诗
一、创作概述
二、追求“平衡美”和“新诗戏剧化”
三、穆旦的诗歌创作成就 第四节 田间的诗
田间的诗歌创作与《给战斗者》 第五节 冯至的诗
一、《昨日之歌》所收作品写于1921年至1926,以歌吟友谊和爱情最为动人,尤其是爱情诗篇别具一格,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的哲思。其中长篇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北游及其他》收入诗人1926-1929年创作的诗歌。第一辑以爱、相思为主题,第二辑是诗人孤独中“无归去”时的“自咏诗”,第三辑是诗人“公开的爱情历程中的产物”,其中感伤情绪淡薄了,思量成分加重了,开始向哲理诗人转变。
三、《十四行集》,写于1941年,共27首,1942年结集出版。表现了冯至的强烈的死亡意识,向死而生的存在观,表现了他个体存在者的孤独、选择与承担意识,在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成就。第六节 政治讽刺诗
1.概述
2.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第七节 解放区的诗歌创作
一、平民、大众化倾向
二、群众性诗歌运动勃兴
三、民歌体长篇叙事取得成就
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三、40年代末:**中的广场活报剧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
一、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二、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第二十四章 第三个十年散文
第一节 报告文学 第二节 杂文 第三节 小品文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古雅的小品散文。C“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D其宗旨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意识”。
二、N言志派:A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家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林语堂、梁实秋。B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一种超然挺拔的智者小品。他们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为主要思潮,并且往往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自由主义文化立场,本着内心的冲动和情趣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记录下来,在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下,或谈草木虫鱼或讲性灵幽默、或观人生百态、或写琴棋书画,寄寓了作家深层的个性、人格、心理投影。C但也有局限性:一是反映时代精神弱,二是艺术表现力度弱。
三、言志派的不同类型与艺术个性:
1.缜密漂亮型。以朱自清、冰心的散文为代表。其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
2.冲淡自然型。以周作人的散文为代表。多采用白描、叙事、描写等手法,主题为中
国文化,有深度、含蓄、沧桑感。
3.闲适幽默型。以林语堂的散文小品为代表。主要以幽默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四、N报告体叙事散文:后称为报告文学。以记实为主,把记叙、描写、议论融为一炉。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五、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六、周作人散文的类型:一是浮躁凌厉型的杂文,二是冲淡平和的言志派小说。
七、D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平和恬淡的抒情。散文中传达的感情,是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的闲情、逸情。如《故乡的野菜》。
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推崇“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既给人丰富的知识,又使文章飘逸洒脱。如《菱角》。
3.徐舒自如的语言。看似从容自在,信笔而出,没有雕琢的痕迹,但在字里行间之中,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神韵。极力追求“平淡自然”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
八、朱自清散文的主要内容:A揭开黑暗社会帷幕的一角,予以无情暴露和批判。直涉现实,痛砭锢弊。B写家庭,写朋友,写山水,在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揭示人生真谛。九D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即
明月与荷花。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应物。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
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盼春”——“描春”——“颂春”。在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结构美。
4.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十、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两本散文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十一、N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2、出席会议的作家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沈瑞贤等四十余人。
3、会议的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由党领导的文艺的开始,推动了左翼文学的迅速发展。
十二、N论语派:1.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2.以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文。3.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十三、D四大文学论争: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1.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焦点是文学有没有阶级性。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论
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2.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论语派与周作人一致,强调对灵魂自我审
视与表现,强调人的“性灵”文艺要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提倡小品文。
2、鲁迅批之,著有《小品文危机》,说其为“小摆设”,提倡写战斗性小品文。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4.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他们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十四、N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十五、N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十六、N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十七、“左联” 早期代表人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的土地》
“左联”后起新人代表人柔石, 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讽刺暴露文学(侧重讽刺)代表人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讽刺暴露文学(侧重暴露)代表人叶紫《丰收》吴组缃《樊家铺》
十八、沙汀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如《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艾芜小说的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的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南国之夜》《南行记》《故乡》等。
十九、丁玲的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三个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十、N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等人。他们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
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2、其作品主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二
十一、N新感觉派: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其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具有意识流特征。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作精美的加工。文学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二十二、早期海派小说家代表人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新感觉派作家: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公墓》《上海的狐步舞》。二
十三、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鼎盛期 《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二十四、D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1.开拓了都市题材和“史诗”式小说文体题材,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其小说就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的编年史。
2、开创“社会剖析小说”模式,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3、创造两大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4、完善了小说形式的走向: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宏大的结构艺术等方面。
二十五、D史诗式小说文体的特点:
1.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注重小说结构艺术: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3.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4.注重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二十六、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时代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二十七、D《子夜》结构线索特点: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主线: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下分五条线索:1.资本家们在公债交易所中的投机活动。2.围绕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3.工人阶级的斗争。4.农村革命运动。5.知识分子。
二十八、D吴荪甫人物形象: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他是高素质的民族企业家,既有文化素质,有理想雄心,也有出色的管理才能,性格干练、精悍。“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作为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又有刚愎自用的性格,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家的整体形象。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二是社会动荡混乱。总之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而又自私、贪婪、专断。本质上有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带有悲壮性。
二十九、老舍1926年开始在英国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三
十、D老舍小说最大的贡献:
1、主题: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塑造了生动的市民形象系列。
2、人物形象—市民世界:老派市民:善良、驯顺、保守、怯懦。新派市民: 资本主义化、殖民地化、堕落。理想市民:正派、侠客、实干家。城市贫民: 命运悲惨。
3、京味儿:背景:北京市民生活。语言:北京市民口语
4、幽默:和颜悦色、带着同情、“笑骂,又不赶尽杀绝”。
三
十一、D祥子的形象: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农民化的,他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对生活的奢侈要求,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过着温饱的生活。他把这种生活理想寄托在车上,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可以过上温饱生活。他对于车的执著,对车的感情,就象农民对土地和耕牛一样。农民是一亩地,两头牛。他是一个人一辆车。他以农民的坚韧、勤劳、节俭,去实现一辆车的理想,早出晚归,省吃俭用,用一个闷葫芦,把每天挣来的钱存起来。他和虎妞结婚以后,虎妞不喜欢他拉车劳动,让他做点小买卖,或者买几辆车出租,吃利息。但是,他坚决不干,非拉车不可。这也显示了他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但是虎妞死了以后,又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朝气和纯洁,没有道德感,开始吃喝嫖赌,寻衅斗殴,曹先生的帮助和关心,使祥子萌生了新生活渴望。然而,小福子却在妓院里悬梁自尽。这是对祥子的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堕落。成为市井街头的流氓地痞。祥子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无赖。
三
十二、D祥子悲剧根源:
1、社会因素:1)、动荡不安的黑暗社会。2)、病态的城市文明
2、个人因素:1)、思想缺陷:个人奋斗思想。2)、性格心理弱点:缺乏自制力、自暴自弃。三
十三、虎妞:双重身份。车场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因此,其性格显得颇为复杂。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三
十四、巴金1、1928年创作发表处女作《灭亡》,标志着巴金作家生涯的正式开始。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现代文学时期的最后一部小说《寒夜》。
三
十五、D《家》的思想内容:控诉、暴露与反抗。抨击大家庭的罪恶,颂扬人的觉醒。
1、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控诉。是《家》中最具有感染力和批判力量。这里主要是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钱梅芬、李瑞珏、鸣凤,她们都是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命运,最有力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性质。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和死亡。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鸣凤是封建家奴制的牺牲品。
2、暴露家族制度的腐败,是《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家长生活的描写上。
3、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反抗性体现在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身上。颂扬了人的觉醒。
三
十六、D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意义: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三
十七、D觉新:形象:1.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
2、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生活环
境,使他确认了作为长房长孙的身份,也养成了他认同这种身份的性格。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根源,却怯于反抗的行动。在他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出封建文化对人摧残和扼杀。意义:
3、高觉新的性格在本质上是生命意志、生命力量的匮乏。他的生命始终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从高觉新的性格中,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是怎样在骨子里剥夺了人的自我的。
4、高觉新性格的复杂性,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突。“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帮凶”。半新半旧的人物。读过新书却过着旧生活。既为旧道德牺牲,又为新道德殉葬。他又富有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品质。
三
十八、沈从文1933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次年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都市世界。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提示: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性质,即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这一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
2、文学革命的意义;
提示:可从文学观念、文学内容以及文学的语言形式三方面强调文学革命对建构新文学的历史意义。通过文学革命,以现代的文学观念为核心、表现反封建的内容和采用白话语言形式的一种新文学延生了。
3、“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对新文学的影响;
提示:外来文学思潮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表现技巧,从形式到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但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讲只是激活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即它是在中国文学面临深刻的变动的历史关头起作用的,离不开中国的条件。
4、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提示:这是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复古派、保守派之间的斗争,论争的中心是新文学在思想上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倾向,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了白话文,这种激进的态度引发了争议。但历史地看,新文学的这种激进态度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5、如何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提示: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6、《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提示: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以小说为工具进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个总纲。
7、狂人形象的独创性。
提示:是鲁迅自我的艺术表达,采用的是双层结构。
8、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提示:阿Q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体,也是弱者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看,阿Q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9、《野草》对于鲁迅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成就。
提示:是鲁迅内心的独语,最直接、最隐晦、最深刻地表现了鲁迅的矛盾、丰富和伟大,包含着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人生和社会基本观点;它在艺术上也极为新颖,作了多方面的成功探索。
10、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
提示:鲁迅杂文是匕首与投枪,是艺术性的政论文。其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
11、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可从作品内容、情致、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
12、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提示:可选几位代表作家,从他们关于人生问题的不同答案、创作转向等方面来谈
13、乡土小说有何价值?
提示:可从其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的关系来谈,侧重谈其认识价值 14.《尝试集》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意义是什么?
提示:《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标示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其在内容上反映了新的时代主题,形式上有自由诗体,但许多作品未脱尽旧诗痕迹,所以它是一部过渡性作品,承上启下。
15、《女神》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形象。他无限地张扬自我,充分肯定自我本质,具有超凡的力量,大胆地破坏与创造,热爱祖国,视野开阔,胸怀世界,是一位泛神论者。
16、《女神》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
1、《女神》浪漫主义是主调。
2、象征是其精义。
3、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
4、最能代表《女神》风格的是惠特曼式的豪放诗歌,它们“雄而不丽”;但《女神》中也有泰戈尔式的“丽而不雄”的清新、婉约之作。
17、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是什么?
提示:是浪漫主义。这种倾向在诗歌与小说中都有相应的艺术表现。
18、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提示:《沉沦》时期的郁达夫处于青春阶段,下笔有锐气,亦有躁气,既有向旧道德冲锋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特点。《沉沦》以“路遇-自慰-窥浴-偷听-宿妓”作为基本情节,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孤僻自卑的青年形象,着重表现了极度自卑、苦闷压抑的忧伤情绪,大胆而又细微地描写了因压抑而产生的变态性心理,并把这种心理与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苦闷”。
19、如何评价郁达夫小说前后期的变化及其意义;
提示:郁达夫前期小说显示了强烈的主观抒情,甚至表现大胆的自我暴露的倾向。他的后期小说在风格上转向明净和秀丽,流露出优雅的风度。这种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如果说他的前期小说其狂暴和颓废表达的是反封建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焦虑,那么他后期小说优雅则反映了他此时的与传统的开始和解及个人生活的安定与惬意。20、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些特点。
提示:(1)强烈的主观抒情。(2)大胆的自我暴露。(3)散文化的结构。(4)诗化的语言
21、小诗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冰心、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22、湖畔诗社对于新诗的贡献是什么?
提示:他们创造了真正的现代爱情诗,使新诗在情爱表现上具有与古代诗歌、五四初期白话新诗完全不同的特征,为新诗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23、李金发诗歌的时空特点是什么?
提示:时间上,他往往站在现在立场表现对于时间消失的无可奈何之感;而其习惯使用的空间语词是空谷、丘墓、江底、枯老之池沼、高丘之坟冢、蝼蚁之宫室等,大都指向死亡、生命衰微,空间色彩为黑、白与灰色,营造出令人窒息、恐惧的氛围。如此空间里时间不断流逝,流逝的时间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空间的恐惧。
24、如何评介李金发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提示:李金发的诗歌虽然朦胧、晦涩,内容上更多地表现的是西方生活经验,民族性不够;但他自觉地化用西方象征派的方法,将象征主义诗风带到中国,填补了新诗的一大空白,并开启了新诗现代主义创作潮流,其地位是很重要的。
25、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提示:
1、以理性节制情感。
2、倡导新诗形式格律化,即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26、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提示:
1、以理性节制情感。
2、倡导新诗形式格律化,即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27、徐志摩诗歌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提示:徐志摩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爱情、自由、美的理解、向往与赞美。
28、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a.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b.比喻鲜明、贴切,且往往富有暗示性。c.不同于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
29、《现代》杂志中的诗歌有何特点?
提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32、废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思想内容:主要写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质疑;渴望超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
艺术特征:受禅宗影响,重直觉、顿悟,不重语法逻辑,意象跳跃大,形式自由,散文化;诗歌意象往往是由心智生发或以禅理为本的智性化意象,借助这些意象,诗人进行一种禅宗式的体验、顿悟,上下古今,思接千载,诗中那超然物外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审美理想与心理诉求,耐人寻味。这些正是诗人诗学观点的体现,即以“散文的文字”表现“诗的内容”。
33、何其芳诗歌风格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何其芳诗风的改变,是时代变化的产物,是民族历史非常时期有良知的爱国诗人的必然选择,令人钦佩;但这种变化,并未带来艺术的提升,变化后好的作品并不多。可见,一个人艺术风格一旦形成,改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艺术本身的升华问题。
34、“左联”是如何成立的?
提示:要注意“左联”成立的历史背景,“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共中央的干预、论争双方的携手合作等过程。
35、如何看待“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
提示:“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情况比较复杂。“左联”发起的一些论争是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所必需的,但也犯了一些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有一些论争则是“左联”内部的论争,双方态度都很激烈,但最终还是达成了不少共识,只是也因此埋下了后来意见分歧的伏笔。
36、吴荪甫形象分析。
提示:可先给其形象定性,再从其形象的多面性、鲜明性、发展性及其历史意义、美学意义等方面分析。
37、《子夜》的延长线上的作品何指?
提示:可从《子夜》的原始构思、创作结果及短篇小说的内容等方面来回答。
38、谈谈“革命的浪漫蒂克”
提示:可从其含义、写作模式、代表作品方面来谈。
39、吴组缃短篇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破产影象、伦理指向、“速写”形式等方面回答。40、《生死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内容、构思理念及其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回答。
41、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有何特点?
提示: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情感激越刚劲,节奏明快有力,语言铿锵富有鼓动性。
42、中国诗歌会的诗歌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 中国诗歌会以创造“大众歌调”为己任,广泛采用歌谣、小调、鼓词、儿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创作,艺术上通俗易懂,富有鼓动性。
43、臧克家诗集《烙印》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烙印》在思想上,一是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的严肃看法与态度;二是写农民和其他角落里卑微人物的痛苦人生,寄予着作者的人道主义同情。艺术上,他如同古代苦吟诗人,重视锤字炼句,诗歌精致、凝练,耐人寻味,但略嫌拘谨。
44、谈谈京派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风格。
提示:(1)综述京派小说的诗性特征及其构成原因,即田园牧歌化的文学抒情特色;(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述京派小说的诗化特点,如废名沈从文等; ①人物性格的纯净化表现
②“心灵的悲剧”而非外部世界的冲突形式 ③浓郁的抒情风格
(3)京派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以废名、沈从文小说为例); ①散文化的审美独特性 ②散文化的小说语言特色 ③文体创造的文学意义
44、如何理解京派作家对自己作为“乡下人”的身份认同。提示:(1)陈述沈从文、萧乾等关于“乡下人”身份的内涵定义;
(2)“乡下人”的文化选择的具体内涵:京派作家的乡土情结以及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边缘化体验,构成京派的乡土乌托邦理想,以及对都市文化的讽刺批判;(3)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释京派小说的乡土情结及城乡对照叙述;(4)阐述京派的乡土生命理想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流派中的独特意义。
45、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提示:(1)简述废名小说在京派中的重要意义及总体风格;
(2)以《桃园》、《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为例,分析废名田园小说的艺术风格;
(3)唐绝句的意境美:古典审美艺术的追求;(4)散文化的小说语言。
46、简述新感觉派的流派特征及其主要作家作品。
提示:(1)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及其都市性定位;(2)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联系;
(3)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及创作风格: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的头》等;(4)新感觉派的文学史地位与意义
47、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
提示:(1)“感觉”叙述的内涵及独特性:“感觉”作为最重要的文学特征与形式试验,具有不同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
(2)结合作品分析“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以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为例;(3)现代都市体验与“感觉”叙述的精神联系。
48、分析施蛰存现代心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提示:(1)施蛰存创作与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关系;
(2)以《梅雨之夕》为代表,分析小说的心理意识流表现,以及人物多重潜意识、分裂人格等的书写;
(3)以《将军的头》为代表,评述作者以现代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颠覆古典形象的艺术特点。
49、如何认识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及其批判性。提示:(1)老舍创作市民社会的文学史意义与独特性;
(2)结合具体作品及人物,分析老舍创造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城市贫民形象,评述人物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3)老舍的市民性批判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思考。50、试析《骆驼祥子》的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
提示:(1)《骆驼祥子》的文学史价值及在老舍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2)祥子的市民性格多重性特点:贫民生存意志与美德、小生产者的保守与个人主义;(3)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悲剧的深刻意蕴;(4)老舍独特的文化批判性
51、谈谈老舍的“京味”和幽默风格。
提示:(1)老舍创作与老北京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及其具体内涵;(2)“京味”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3)老舍幽默风格的本质特征与独特性;(4)幽默的发展演变与利弊得失。52.简述《家》的写作动因
提示:《家》的写作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心灵伤痛的治疗。《家》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乃至生活习俗,都主要来自巴金所曾生活过的大家庭。文学史的经验证明,作家们的写作往往与其童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家》中的人物大多都有巴金家族生活的原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家》对于巴金是一次心灵伤痛的治疗。
其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巴金过去的大家族生活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一些伤痛,但“五四”文化的熏陶,尤其是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彰显和放大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使巴金强化和改写了自己的早年记忆。可以说,无政府主义使巴金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的某些东西强化,再进行加工处理后写进《家》的。53.分析《家》的艺术成就
提示:《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它描写的是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这一大时代的社会生活作品,至今还没有一部取得象《家》那样的成功。
《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专制制度的否定。巴金从家族文化的角度切入五四以来的反封建主题,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家》表现出一种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作家用热情的笔触写青年人的直率、真挚,作品中既有充溢的感情,又带着浓重的忧郁,这既是《家》的风格,也是作家人格的写照。54.试析《寒夜》中的心理描写手法
提示:《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55、试评《边城》的艺术特色。
提示:(1)《边城》作为沈从文湘西生命理想代表作的经典意义;
(2)《边城》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形象:以翠翠、天保、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分析翠翠、爷爷、顺顺等的人物性;
(3)《边城》独特的生命观与审美意境;(4)小说结构与诗化语言的艺术性。
57、试论《雷雨》深刻的悲剧意蕴。
提示:(1)《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文学价值;
(2)戏剧基本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主要人物形象蘩漪、周萍、鲁侍萍、周朴园、周冲等;(3)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三一律”借鉴、“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4)诗化现实主义的风格;(5)悲剧主题的深刻性。
58、谈谈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提示:(1)蘩漪在剧中的独特意义与重要性:戏剧结构的关键点、戏剧冲突的引发者;(2)蘩漪在剧中与其他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3)蘩漪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分析;(4)从蘩漪看封建家族女性命运。
59、如何理解《原野》是一部“失败”的“农民复仇”戏剧? 提示:(1)《原野》在文学史上被批判曲解的命运,以及对主人公仇虎“农民”身份的理解;(2)分析仇虎的精神毁灭悲剧的深刻性,及仇虎、金子等人物形象特点;(3)现代主义戏剧的特质:区别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方式;(4)戏剧主题指向:人存在的本源性困境的揭示。60、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格局;
提示:此一时期的文学格局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变化的,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在空间上看,可以分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大后方文学和解放区文学。各时段和各区域的文学都有各自的特点。61、《讲话》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意义;
提示:《讲话》从无产阶级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文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学批语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发。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和如何为工农兵的问题。毛泽东强调革命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服务,首先要在与工农兵的结合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把立场和感情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因为政治是阶级意志的集中表达,所以评价文艺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战争时期革命对文艺的要求,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对后来的文艺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偏颇。62、《王贵与李香香》是如何创造性地借鉴运用信天游形式进行创作的?
提示:提示 作品采用“信天游”形式进行创作,但又根据题材、主题需要,进行了创造性改造。首先,在结构上,传统信天游两句一节即一首,或数节一首,形式短小;《王贵与李香香》突破了这种短小结构,构建起两行一节、几百节连缀成篇的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不仅如此,它的每一节也不一定像传统信天游那样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而往往数节相连才构成一个简单的情节,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这就拓展了传统信天游的空间与表现力。
其次,突破了传统信天游抒情诗特点,将它变为有情节、故事、人物的叙事长诗。
第三,语言上,或直接借用民间信天游原有诗句叙事抒情,如“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或利用信天游的一部分,加以改造,表达新的思想,如“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下句,传统信天游往往接的是“远路上想干妹子是枉然”,或“有心见面路太远”,或“过路的朋友一阵烟”,表达一种无可奈何之情,而《王贵与李香香》接的则是“陕北红了半个天”,意蕴完全不同;或根据信天游格调、常用的比兴手法,自创佳句,如“一杆红旗要大家杠,/红旗倒了大家都遭殃”。
第四,灵活运用比兴手法。有时是比兴一体,放在每节首句,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有时是比喻在前,但没有兴的作用,如“太阳出来一朵花,/游击队和穷汉们是一家”;有时叙事在前,比喻在后,如“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有时第一句只起兴的作用,与下面所叙述的内容没有直接的比喻关系,如“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住在死羊湾”等。
对信天游的创造性借鉴、运用,使《王贵与李香香》突破了新诗过于欧化民族性不足的局限,为新诗如何借鉴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63、胡风文艺理论的特点;
提示: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和“自我扩张过程”对现实主义深化的重要作用,从“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出发,胡风构建起了他的文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重要的观点,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支柱,其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其二是人民大众的“精神奴役创伤”说。他认为应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因此,知识分子虽然带有“游离性”、“二重人格”等弱点,应当通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炼”去改造,但不一定要被动地接受人民的教育,而要发挥“主观战斗精神”去搏击生活,在正视人民身上“奴役创伤”的同时改造自己。胡风的理论是对新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缺陷所做的一次反思,虽然还不很成熟,却是有价值的。64、路翎小说的风格。
提示:受胡风的影响,他着力描写的是下层民众身上的“原始的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风格雄放粗犷,具有很强的精神震撼力。65、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提示:可从其从问题到主题的构思方式、人物特点、评书体形式等方面来谈,也可联系五四问题小说。
66、孙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写作倾向、妇女形象、单纯情调、诗化散文化特点等方面回答。67、分析《桑干河上》的主题。
提示:注意从翻身与“翻心”的关系来分析。68、《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
提示:可从写作时间、题材之同与反映角度、人物塑造、叙事特点之异等方面比较。69、艾青诗歌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有那些? 提示:
(1)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作品中的。在反映旧中国内有黑暗势力的压迫,外有强敌入侵的水深火热的作品中,这一意象体现的特别明显。譬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愿春天早点来》、《秋》、《旷野》和《雾》等。
(2)土地和旷野:艾青的许多诗是以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为中心意象或者贯穿着这些意象。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及其对他们命运的关切,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3)黎明和太阳:在黑暗的现实中艾青始终坚信苦难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他的作品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黎明和太阳,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热切追求的信念,饱含着诗人对革命者英勇战斗精神的无比崇敬之情,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4)生与死: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赞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流血最多、代价最沉重的年代,血的现实迫使艾青思考生的价值,死的意义。《生命》、《他起来了》、《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播种者》等诗都是生与死的颂歌。
70、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提示:(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艾青的诗歌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始终把时代与自我、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看作现实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使他的创作保持了现实主义本色,忠实于自己对时代、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将自己的爱恨情感真诚地抒写出来。
(2)融会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发扬中国诗歌以抒情为本,以意境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诗学传统;同时受西方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的影响。
(3)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艾青追求诗歌形式的自由性,追求语言的口语美。71、七月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点?
提示:⑴、讴歌抗战,呼唤解放。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田间的《给战斗者》、杜谷的《写给故乡》、冀汸的《跃动的夜》等,都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沉沦、浴血奋战的精神;冀汸的《渡》、朱健的《骆驼和星》、侯唯动的《偷袭》、辛克的《我爱那一幅旗》,表达了诗人与民族命运的休戚相关;绿原《终点,又是个起点》、化铁的《解放》、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为民族真正的解放而歌唱。
⑵、抨击丑恶,揭露黑暗。七月诗人与民众的血肉相连,不仅表现为对抗战与解放的讴歌,更表现在对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上。七月诗派诗人大多来自生活的底层,因而对人民的同情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悲哀”、“灾难”、“黑暗”、“丑恶”、“不平”、“愤懑”等是频繁出现在他们作品中的词语。
⑶、赞美革命。抗战以来,七月诗人频繁地接触到受伤、流血、牺牲,他们用诗歌表现人们迎着风暴浴血奋战的历程,表现自己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⑷、赞美自然,歌颂光明。七月诗人笔下的自然大都带有一种宁静浪漫的色彩和温柔亲切的情调,表现出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和平、向往幸福的强烈追求,彭燕郊、冀汸、杜谷、牛汉等都是善于描绘大自然的歌者。
72、简述九叶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特色。
提示:⑴、九叶诗人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美”;中西诗歌艺术融汇过程中的“平衡美”。
⑵、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他们从闻一多、卞之琳等前辈那里得到启示,从西方现代派那里获得理论依据,从而发展起各种戏剧化手法: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或对白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73、闻一多为什么称田间是“时代的鼓手”?
提示: 田间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受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和苏联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影响,他的《给战斗者》等诗具有鲜明的战斗性,艺术上质朴、干脆而真诚,句子短促,情感激越,节奏如鼓点;加之常常运用倒装、设问、复沓、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真如战斗的鼓点、进军的号角,所以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74、如何理解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主题?
提示: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主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a、强烈的死亡意识,向死而生的存在观;b、个体存在者的孤独、选择与承担;c、存在之间的联系与交往;d、对自我存在的质疑与拷问。
75、《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 思想内容:大到国际事件、国内战争,小到日常生活琐事,均是《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书写、讽刺的对象;艺术上,《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多运用民间歌谣、小调进行创作,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如匕首、投枪,富于战斗性。
76.简述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
提示:所谓“孤岛文学”,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占租界止。孤岛文学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杂文和戏剧两方面。
孤岛时期,杂文具有很大的影响。孤岛杂文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上海乃至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孤岛杂文的主要流派是“鲁迅风”,它是对鲁迅杂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孤岛时期,戏剧运动特别活跃。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非常盛行,同时,专业话剧演出也在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孤岛”剧坛先后活跃过一百二十多个职业、业余剧团。演剧运动的发展,也刺激了话剧的创作。于伶、阿英、李健吾、许幸之等作家在孤岛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77.《金锁记》里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
提示: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但七巧是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
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是一个施害者,而且受害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她亲生的儿女。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因为疯狂她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78.《围城》的艺术风格分析
提示:《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在《围城》中,辛辣机智的讽刺锋芒几乎无所不至,社会、人生、道德的病态,都逃脱不了它的冷嘲热讽。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讽刺的笔锋伸展到中上层知识界的各个角落,用多种方法勾画出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形象,展现出一部新“儒林外史”的生动画卷。
《围城》是一部幽默小说。所谓幽默,它是英语humour的音译,指通过映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诈和不通情理之处。而在《围城》中,这种诙而不谑令人莞尔的文字随处可见。
《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钱钟书以博学闻名,是著名的学者,对古今中外的知识都很了解。他的学识在小说中也同样表现了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具有智性之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