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选集有感
读《邓小平选集》有感
最近,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深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读这本书,就像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全书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言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做作之态,确实是一本震撼我心灵,改变自我审视世界和自我目光,使我由衷地体会到,这本书引导我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样使我被表象所迷惑从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邓小平理论对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是通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各种方法论,事物本质的联系,抽象出规律性认识,这是超越时空的一般性。达到这一点,要用科学的方法论,取得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问题的基础,作为观察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认识主体的必然选择。其实,这个道理十分简单,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具体事物,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的客观对象出发,对其判定和认定,并在这个过程中排出主观臆断,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对现实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地认识,制定合乎实际的决策事实证明,没有实事求是不可能有中国的大发展。这一点恰恰是邓小平理论精髓,也是邓小平对历史上人类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的准确把握。通过这些,奠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唯物辩证法,还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坚强的意志。文如其人,书中折射出邓小平同志伟大的人格精神,它“三起三落”,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定,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出来,而且还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富强国,又一次被奠定在新的路线基础上,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从这本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建前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挫折和磨难仅仅是一种不成功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并从中吸取教训,挫折和磨难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由于追求更大的成功。在我国历史上,有战国时期“引锥刺骨”的苏秦,汉代“头悬梁”的孙敬,南北朝“闻鸡起舞”的祖狄------他们顽强的遗志,都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责任观。一位散文家写道:“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确实,这个对祖国含义从物质层面而为及人文精神的回答,真的是太简单了。然而它确是不错的。因为祖国必须有土地,进而才有
爱国就要爱护和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因为祖国必须由人,进而才有爱国就要爱人民,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邓小平的爱民之心,光明如镜。邓小平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这些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还有,邓小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真实的,使人民能够切身“感觉”的,而不是仅仅写在纸上的。从这本书中是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时,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1981年2月,邓小平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撰写的序言中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每当问及一些“县官”以“父母官”自称时,在我的脑海中邓小平的形象立刻就如耸入云霄的大山。著名的俄国先哲杜勃罗波夫说过:“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听邓小平所言,观邓小平所行,在此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不愧为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从这本书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热爱我们祖国,做人民的好儿女。
最后,我要感激这本书,因为它使我找到并选择我正确的信仰。我相信这种信仰将指导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并贡献我自己青春和力量。
"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每读邓小平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关于他的思想,我觉得从下面几个方面更能体现出来:
外交方面,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这一篇中,小平同志谈到,“中美关系停滞不好,倒退更不好,但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我们的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小平同志这句话指的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众所周知,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为何之前中美没有建交呢?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不一致。中国在国际上、在发展对外关系上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建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对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若以后任何时候,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又变回到以前,中美肯定会断交的。小平同志在会见原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谈话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仔细分析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以得出里面包含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把小平同志所讲到的对外原则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是人按照契约建立的。国与国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许多原则,也是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这一原则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求我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的主权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国家主权的不受侵犯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不被侵犯。国家内政的互不干涉就相当于公民个人的私事或隐私不受干扰。对他人负责,主要的是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当然,在法治社会下,这里所说的利益指的是合法的利益。对他人负责,还包括讲信用、守承诺,犯错误后不推卸责任等丰富的内涵。把对自己的负责和对他人的负责合理地结合起来,便能实现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想,这一点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意义。
内政方面,主要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块来阐述。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在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人们长久所困惑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答案。简言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它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或措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就是经济的发展。我想这是小平同志之所以重视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为实现经济的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五年三月五日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重申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一九八零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二步也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当时我国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工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单是提出这样一项宏伟目标,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也很落后。小平同志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情况,吸取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提出实现四化必须至少花二十多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而不是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一步到位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小平同志的这一英明决策给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方面许多的启发。比如搞学习、做学问,和发展经济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在制定目标方面,不但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的具体的小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这样大目标的完成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文化大革命给小平同志最大的一个教训,便是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小平同志多次讲到,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人们便会自然的产生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忧,人们便不可能静下心来搞建设。个人也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只有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与朋友与父母的关系,学生才能安心来学习。这一点是很显然的道理。小平同志告诫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尽量少开会,开短会,会上发言要简明扼要。我想这一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我了解到现在大学里面,各种大会长会相当之多。一些班委说话官腔官势的,做事也很具浓厚的官僚主义色彩。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现象,应该进行自我反醒。有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是,某大学晚上的教室,三分之二被各种班会占用了,供自习的却只有那么很少一部分。这不得不令人发问:学校到底是学习的地方还是开会的地方?连自由学习的地方都没有,学生何以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增加知识储备?我想这是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应当及时地改善。
最后谈谈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与人才。小平同志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科
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在人才方面,应当有奖惩制度,但是重点必须在鼓励、在奖。用人切忌求全责备,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对于犯了错误的人,有的需要有适当的惩处。但不要强调惩处,要强调帮助,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帮助他们进步。对知识分子不能仅用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比如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在物质待遇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必须全面认识劳的含义,不仅指劳的数量,而且指劳的质量。举个例子,工作同样的时间,教授的物质待遇应当高于副教授的物质待遇,高级工程师的工资应当高于一般工程师的工资。这并不是对劳动的歧视,恰是对劳动的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要保证科研人才的科研时间,使他们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后勤工作问题。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后勤部要提供资料,搞好图书馆,购置和供应器材、实验设备,办好食堂抢救等。后勤部的工作效率一定要高,不然就会严重阻碍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后勤部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实行分工负责,具体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对不负责失职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不能大搞所谓的集体负责,集体负责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无人负责,这是为许多实践所证实了的,绝不是纯粹的理论杜撰。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民族的英雄。他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炎黄子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有幸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它的语言通俗却精辟的实录了在中国改革发展腾飞的一路风风雨雨。完后掩卷遐思,对其中关于改革的篇章感受颇深。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说搞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巨大努力。他首先抓了思想路线问题。他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他还反复论述了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努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他以其远见卓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注意力的集中点。但同时他又忠告我们: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关心我国的教育问题,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曾这样说过:“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恢复了高考制度,制订了一系列恢复新中国教育制度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想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
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只有教育做好了,国家科技水平跟上去了,才能从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的文化好了,劳动者的素质好了,那么其发展后景相当客观。具备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各类人才,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能达到。1985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我想正是考虑到了这点。在农民和农村问题上,邓小平主张从农村着手。他多次强调: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中国的革命正因为走了农村路线,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三农的重要性不可小视。那么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农村道路也是正确的选择。新中国的崛起也验证了这一点!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的魅力还在于他敢于创新,他重新思考了共同富裕这四个大字,并大胆的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想法,对沿海一带的大城市首先进行了改革开放。1992年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多次谈话中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特别强调了“逐步”和“最终”。前者正是先富带动后富这一策略的中心思想,这是考虑到各个地区经济底子,人民素质和地方自然资源等等的不同。后者则是继续提醒人民不要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政策再怎么变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共同富裕这一共同目标。而改革开放则是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施,有一种观点说改革会使这个放弃社会主义,实际上它大错特错了,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人民获得了解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和经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很多方面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中国要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要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事实也已证明了中国的改革正一路蓬勃发展着,农村经济搞活,城市经济复苏,对内搞活经济是搞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吸收外资,这又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即使会有点消极影响,我们也可解决,没什么了不起;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
是如是原因。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蕴于朴实之中的却是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邓小平文选》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在邓小平文选中,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他说: “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 没有民族自尊心 , 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他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深深感染着我们。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同志阐发的一个重要思想。那种心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对子孙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对民族命运负责的理性态度,那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生
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
自古以来,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警觉而形成的自觉意识,表达了爱国者对国家和民族所给予的关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集中、最深刻地表达了士大夫们高洁幽远的爱国情怀。而《邓小平文选》中折射出来的不信邪、不怕压 , 坚决维护主权、国格,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必然激发执着的效国之行,即报效祖国,以天下为己任。邓小平文选中展现出来的精神是把个人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千百年来各界仁人志士,在民族、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倡大义、平天下、拯救江山与黎民苍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升华。
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 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把朴素爱国主义上升到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把祖国的前途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起来,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爱国主义的起码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求得的民族富强,要靠社会主义来实现。一个民族要真正做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是要使自己富强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既反映了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时代特征,又使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全面升华;使爱国主义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引导这千千万万的群众投身到把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洪流中。转化为行动的爱国就是要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
读《邓小平文选》,感染我们的是小平同志的爱国情怀。“一寸赤心惟报国”,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加油!小敏~~~2011年11月2日
第二篇:作业邓小平选集读后感
邓小平选集读后感
邓小平选集收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邓小平的思想、文章、主张、讲话等内容。我认为最为精华的部分是邓小平对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理论的思考和实践,正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把中国带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把中国带上发展、富裕、复兴的道路,这是一条经得起历史和时间考验的道路,也是中国必须坚持走下去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想想中国有今天的成就,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邓小平,一位真正的世纪伟人,因为他把中国带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动荡、贫困、迈向了安定和强盛。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是在继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也通过实践来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先进性。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冲破了原有认识的桎梏,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的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结束了我国我党长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的状况,从更深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人是总结对于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对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一些思想障碍。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总结概括,既强调了必须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手段。这一总结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对社会主义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邓小平在毛泽东对我国基本矛盾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是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深入思考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下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面临矛盾认识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系统的阐述了党对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发展思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勾画了一套理论建构,同时也对如何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矛盾给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
邓小平不仅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也提出了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这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本路线,在当时能提出这样一点是需要多大的魄力,也许我们不能想象,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尚未完全统一思想的时候,邓小平却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必须坚持的工作方针,这许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
邓小平所提出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认识对于我国当前的情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我国迈向高速发展道路时,能否很好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我国领导集体必须处理好的问题。在发展以后能不能继续推进改革和维持社会的稳定,这是我国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们更应该牢记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认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做到妥善处理三者的关系,这是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创造好的社会基础所必须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真正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开始于邓小平所主导的改革开放,他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都叫改革,又把改革政策称为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鲜明特点。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这句话对中国的实际影响恐怕不能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因为这一句话和在这一句话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成就也是全世界消除贫困共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个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意识形态。所以当邓小平以
一个平民身份离世时,国际社会给予其高规格的悼念和评价,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全世界都记住了邓小平。
读到《邓小平文选》时我们不能不想到这一位二十世纪中国造就的历史伟人,因为他中国今天的一切才会这么美好,此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向这一位伟人表示深切的怀念和真心的感谢。
第三篇:邓小平选集第3卷读后感
邓小平选集第3卷读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
日期:2012年9月20日
1992年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进行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的谈话。该谈话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确定了正确的方向,积极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国际国内的形式相当严峻,著名的“八·一九”事件的发生、苏联解体、东欧两极体系彻底瓦解,进而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而在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在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将何去何从等重要问题上,人们没有统一的认识,整个社会气氛处于低迷的状态。因此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给人民群众拨开云雾,认清当时困扰国民的种种认识问题,掀起了一轮新的改革热潮。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重点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让人民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切方针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科教兴国”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其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知识的重要性,南方谈话主要阐述的是经济发展问题,而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社会实践,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开放性的人才,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系改革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着强大的作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讲到:“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教育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我现在正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身处的华南理工大学也是通过长期的不断改革,进而有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了解到,在改革开放之初,华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解放思想,将学校的重点转移到教育和科学研究上来;在90年代,华工更是与时俱进,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办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华工紧紧抓住国家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和哲学等的机遇,加快发展人文社科学科,形成了以工见长、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办学格局。华工的发展,积极的响应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另外,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还明确提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知识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南巡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市场经济化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初级尝试。邓小平同志敢为人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带领中国冲出了一条独特的胜利之路,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建立了经济特区,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特区的建立,让中国的致富道路明确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学习。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更稳定了全国大众的心,让全国人民可以一心建设经济。南巡讲话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催化剂,邓小平同志大胆、细心、敢于进取的品质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青年正缺少的,只有理解革命前辈的目标,融合于我们现阶段大学时期的学习要求,才能提高成绩,锻炼素质。
通过对南方谈话的学习,我对党的路线、党的思想以及指导方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发展兴国的历史重任,更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四篇:作业邓小平选集读后感(2012.6)
电子信息工程1班 xxx 学号:200800604318
《邓小平选集》读后感
最近几周,我阅读了《邓小平选集》,让我对这位世纪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接触和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受益匪浅。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每读邓小平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有人说,邓小平理论概而言之有两个基本点:一是“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论”——摸着石头过河。此说也许有“戏说”之嫌;而且,这个“两论”在《文选》中也是没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却觉得,“两论”的说法倒也颇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选》中的不少文章,确实很有点“两论”思想,或者说,与“两论”思路是暗合的。我们必须承认,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争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争论可能会有碍于我们
获得真理,由此,不争论就有可能使我们走弯路买教训。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即使经过漫长的争论,也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论”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既然“摸论”的意义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考察“摸论”本身了。从理论层面上看,“摸论”的实质也许是:对某些问题,包括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从思想理论领域上看,就是允许相对自由地探讨,暂不做强制定论。从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看,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局部某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或肯定,对看不准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
价值信仰从根本上决定着是非善恶。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信仰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主义是怎样的主义,邓小平区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告诉了我们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用作了标准。关于这种制度的某些次等层次问题,也许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什么是人民?也许,那些付出正当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就是人民。每个国家民族、每个社会制度,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应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念。这套观念,也许会在根本上意
义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为她的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矩和动力。
任何一种建设事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路线,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不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基本思想信仰体系,必将对现实的建设事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自然不能固守马列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去发展它;但是,对马列主义那些先进的价值观部分和正确的基本原理部分,则是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的。如果说前四个问题还少有分歧的话,这个领域的问题则有着太多方面的分歧;而能否在这些领域找出不能摸着过的河,对我们的实践又有着直接当下的影响。尽管我们无能力说明这些问题,但是至少可以举一个例子: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以及作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过是寻求共同富裕的手段。
对那些摸着石头过的河,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那么,对那些不能摸着石头过的河,我们怎么过?一,必须要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而且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张旗鼓地过。在这类问题上,如果态度暧昧、稍有放松、半点马虎,就可能前功尽弃,正如邓小平说的,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塌下来。二,必须把摸着过的河与不能摸着过的河区别对待。对那些不能摸着过的河,不是不争论,而是不允许争论。不但不允许争论,而且要强制实施,对那些已经确认的善,强
制弘扬;对那些已确认的恶,强力打击。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专制。对那些需要摸着过的河,应当给予足够的自由。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真正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开始于邓小平所主导的改革开放,他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都叫改革,又把改革政策称为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鲜明特点。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这句话对中国的实际影响恐怕不能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因为这一句话和在这一句话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成就也是全世界消除贫困共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个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意识形态。所以当邓小平以一个平民身份离世时,国际社会给予其高规格的悼念和评价,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全世界都记住了邓小平。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第五篇:邓小平有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读后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你好,小平》中对邓爷爷的感情加深了,看了邓小平文选,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政策,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这段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呢?当全党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带来的结果,另一方而是由于某些地方、部门的领导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认为前者是硬任务,后者是软任务,因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放松,也就是出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手
硬、—手软。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反差,如果长期不能克服,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迷离彷徨,率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当我国的精神文明面临挑战,第一个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也是邓小平。正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正是他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他谆谆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正是他明确地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述掷地有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此,中国改革的道路才走的越发顺畅。
中国现在的精神文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任常霞到丛飞,从政府到社会,我们的成绩不容置疑。饮水需思源,是邓小平用他先进的思想,无穷的智慧给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最完美的诠释。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我们在邓小平文选中学到的这些都将给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学习邓小平文选还是相当必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从小事,从身边做起,做好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