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在路上 解说词
在2003年10月,中国人第一次从外太空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国家。那数千年的神话和畅想变成了真实的注视,那些关于地球是个国家的歌颂,关于自己在漫长历史里生存下来的骄傲,这时刻比别的时候更加清晰而具体。
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早在创造中国历史的这一刻之前,中国人也从未中断过从其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国家,传统是一种背负,这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统是太受到关注,还是太漫不经心。你看到的是冲突还是融合,是回忆还是未来。
Opening door with confidence 开放而有自信
30年前,一扇世界上最大的窗户打开了,这个国家,旋即迎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或许有人认为,在这样巨大的物质和信息刺激下,想保持镇定都非常困难。但接下来30年间发生的事情,却让全世界都看到,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文化在面临全新变革之时,能够展现出怎样的包容性和应变能力。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和全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30年开放,30年面对新事物而勇敢无畏,自信地选择着适合自己国情和民情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多次海内外专业机构的调研都可以显示,民众信心指数一项,中国多次排在世界第一。自信地背后是GDP的支持,是千年文化的底气,还是亿万份努力地投入,相信不用太久中国就会交出答案。
Growthwith sustainability 增长而能持续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孟子就提出了,不要过度捕捞鱼虾,这样才能不断得到鱼虾。要按严格的时令金山伐木,这样才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这类思想,如今被称为循环经济。在如今的中国,你可以看到GDP的增长,收入的增长,甚至梦想的增长,也可以看到更多的人享受着教育的增长。能源的增长,以及责任心的增长,中国人已经懂得任何增长也不值得拿牺牲自己美丽的家园和后代的未来来交换。
Development with sharing 发展而能共享
很难说出这是欧洲什么地方吧?这是在上海,在中国向世界开放30多年以来,出现在中国街头的外国人中,游客正在被大批真正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所取代。“我因为商业贸易每年来中国两次,感受到中国人都非常好。”“我在中国生活和学习了很多年,这里有很多商业机会。”“中国的每一个部分你都能看到这样不同的文化,我认为这是亚洲最好的地方”尤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的促动下,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正在把中国作为自己事业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成果,还使中国得以更好地担当世界公民的市民。而在国内,接车后国内之间如何共享国家的发展,则被当做稳定社会的第一要务来思考和实践。在北京,农民工的孩子现在拥有了自己的班级甚至学校。发展利益的合理分享,将不懈地把被追求下去
Prosperity with prudence 富裕而能节俭
一旦跨越了为生存而忙碌的阶段,中国的老百姓正在从实物消费向信息消费过渡。除了住宅和汽车,原来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买到。中国自古就有着鼓励储蓄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城镇居民,一直也保持着相对高的储蓄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靠后盾。国家也在各项活动中作出节俭的示范,最近的国庆似乎很盛大,实际费用多项较往年都消减了。上海世博会也提倡用可再生可回收的材质来建设。中国人懂得,明天的幸福来自今天的基础,中国人从来没有比现在更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从来没有比现在更深地体会到自己文化里那种永恒而特别的韵味是不管任何时代都永远不变的立身之本。从传统得到启示,从未来得到激励,是中国人不断更新自己观念,建立当代精神的共同途径。
第二篇:《在路上》解说词
(字幕):
当人类社会的脚步刚刚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在2000年那个八月金秋收获的季节里,一所市属普通高中——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在人们的期盼中成立了。她是萌动的种子,吮吸着雨露阳光;她是东升的旭日,升腾起金色希冀;她是育人的摇篮,滋养着芬芳桃李。她还很稚嫩,甚至还有些稚气未脱,但她以自强不息的倔强性格,锁定目标,毫不动摇,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奋力前行,不断超越,用汗水书写着奋斗历程。他们不知疲惫,脚步从不停歇,因为他们始终清醒地知道:他们在路上——
在 路 上
——记前行中的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
序曲:幽雅绽芳菲和谐奏晨曲
(解说词):
“晨曦微露日影隐,河畔晓雾笼径幽。青山傲立极目眺,绿水依傍眼底收。天池大桥碧波映,和谐校园芳菲柔。早行学子志高远,琅琅书声已满楼。”
这就是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她于2010年12月初迁至天池路300号——美丽的布尔哈通河畔,身边的母亲河使她享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32,4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16,993平方米。在职教师149名,设教学班36个,在校生1,815名。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质量上乘、充满活力、文化氛围浓厚的高级中学”为办学目标,坚守“重礼仪、重基础、重未来”的办学特色,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育人内涵,营造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德育篇:爱心悄润物桃李自成林
(字幕):
坚持德育为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解说词):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立足学校实际,找准定位,紧扣《教育规划纲要》主旨精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德树人、以德立人。学校从教师师德和学生品德的养成两个层面入手,以“三雅”为主题,不断探索德育新模式。男教师更儒雅、女教师更优雅、学生更文雅成为一种追求和可能。在教师中,开展了“三雅”教育论坛活动,不断把师德建设引向更深、更高层面;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穿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等行为习惯养成,关注学生细节,在细节上做事,在细节上育人,在细节上铸德。
建设“活力校园”,这是学校激励广大师生和谐共进的又一重要举措。学校不断强化每月主题教育,努力抓好“庄重仪式教育”、“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美好”责任教育、“亲情周”情感主题教育。建立并完善由军训、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活动组成的校本德育体验课程。
为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学校创造性地实行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坚持师生互致问候
1和换位思考,开展“三个一”活动,教师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就这样,爱心已悄然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每天都能得到来自导师及所有任课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亲情般的温暖,他们每天都生活在积极、健康与和谐的幸福校园中。
学校特别重视班级的文化建设。以“立班规、唱班歌、诵誓词、树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明显,一个又一个舆论导向正确,组织纪律严明,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团结友爱,班容班貌洁美的良好集体创建了起来。以覆盖整个教学楼的文化长廊、班级特色文化展板为重要教育载体,学校大力建设健康、丰富、文明的校园文化,营造了高雅、和谐、丰厚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道德认识的沃土、道德践行的摇篮。
教改篇:路漫苦求索功成需磨砺(字幕):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解说词):
2011年10月,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被确定为延吉市“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同年11月,该校又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普通高中英语课改实验基地校,从而揭开了该校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序幕。
学校本着务实创新原则,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创建新型的和谐高效的“生本”课堂。学校坚持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探索“低起点、小台阶、循环巩固、递进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改的关键和灵魂,更是教改的积极实践者。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了“教师读书推荐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自我规划”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市级名师示范课”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等教学活动,让“名教师”、“骨干教师”唱主角、作示范,带动更多教师,特别是组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营造人人追求业务提高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踏踏实实地潜心于教学工作,收获更多的经验,更多的启示,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逐步成就自己的专业成长。
在各项活动中,各教研组及时进行了议课、评课,研讨中真诚热情,气氛热烈,有碰撞,有反思,有探究,更有收获,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对学校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学校大力加强备课组建设,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实践研讨、资料积累、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能力,对“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用两条腿走路,是该校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走出去学”,就是学校每年都要选派一定比例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开拓新视野,积累新经验;“请进来教”,就是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名师来校指导教学,全国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带领的专家团队、省教育学院高中部战青副主任带领的各学科教研员、州教育学院高中部各学科教研员、州教育学院副院长刘臣等都曾到校指导,开展交流。
多年的教改新实践,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31名中,省州市三级骨干教师48名,州级学科带头人4名,州级名师1名,市级名师4名,先后有32名教师获省、州、市级优秀教师称号。
活动篇:青春多才艺,活力更激扬
(解说词):
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要着重破解的一个瓶颈问题,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用生动的实践给予了有力的注解。该校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全面加强和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坚持抓教学与抓“体育、艺术教育”等特色教育并重,着力抓好社团文化建设和羽毛球运动全校性普及工作两个特色项目。
社团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学校设立了社团活动日,指导学生开展好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开展主题班会观摩和班级板报、校园广播、报刊展示等活动,营造艺术氛围,学校开展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包括硬笔书法作品展览活动,校园好声音的评选活动,特别是高二艺术节展演,在舞台上,学生们发挥特长,展现青年人的活力与激情,这样的活动,对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
学校非常重视“阳光体育”活动,提倡“全员参与、健康活泼”,学校开展的羽毛球运动全校性普及工作,使羽毛球运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乃至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标志性活动。
建校以来,学校向上一级体育、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帮助一大批学生实现了升学的梦想。特别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学校取得了骄人战绩:在2013年6月延吉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再获高中组冠军,实现了市中学生运动会的五连冠;在同年全省青少年富甲八方杯春季田径锦标赛上,参赛的6名运动员分获男子4×100米冠军、男子跳远亚军、三级跳远亚军,陈存东等四位同学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管理篇:细化求精品,携手尽职责
(解说词):
学校注重加强班子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建设特色学校作为发展战略,创新管理机制,细化管理环节,向管理要质量。班子成员不断增强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的道德品质,坚持眼光向下,靠前指挥,实施走动式管理,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了“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品”的意识,并本着“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工作思想,加强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分管理制度,将学校的各项要求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学校加强了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评选制度和标准,突出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创新、导学案编制、周周清、作业批改等重点指标,做好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的评选工作。实施以学科成绩为切入点的奖励评价工作,完善了高考和学业考试奖励办法,开展了推荐身边感动的人、自我申报奖励等创新做法使各项评价奖励更具激励性和亲和性。
学校大力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好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一届的班主任论坛,造就了一批专业素质高、文化素养深、能力素养强以及道德品质优的班主任。
尾声:实干结硕果梦想谱华章
(解说词):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就是在曲折中这样一步步走来。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走自已的路,走自已的特色发展之路,他们走出了一条通向成功之路。大浪淘沙始见真金,他们就是淘金者,他们更是铸金者,他们是后起之秀,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他们更获得了荣光。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成绩连创佳绩:2012年高考取得了突破性的提高,本科上线率首次达到66.8﹪,201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了68.9﹪,迈上新台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将会牢牢抓住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规范办学,深化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用理想、激情、责任、本领打造有质量、有品位、有特色、有知名度的高级中学。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字幕):
学校荣誉榜
延边州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创先争优先进团委
2011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
2011延吉市教育目标管理督导评估先进单位
2011教育系统财会工作先进单位
延边州高考指导先进学校
庆祝建团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
庆“五一”延吉市排球联赛冠军
延吉市中学生运动会高中组冠军
延吉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最佳风采奖
延边州中学生运动会高中组冠军
延吉市教育系统教师运动会男子篮球中学组亚军
第三篇:作文:中国梦,在路上
中国梦,在路上
徘徊于梦,恍惚千载流光。游目骋怀,中国梦在路上渐行渐远,脚步坚定。梦之彼岸,破土花开。
四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时,“我有一个梦想”的口号传遍世界,但是,一定要知道,不只有一个英文版的“我有一个梦想”,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几千年延续的中国,也有一个梦想。它不只是宏大的口号,不只在政府存在,它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而它用中文写成“中国梦”。
传统与现代
中国是一个多梦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的梦是老子的“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梦,中国传统的“梦”。
“中国梦”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何为现代的“中国梦”?习书记说的很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密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之奋斗,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对未来的承诺。无论是传统,亦或是现代,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才是“中国梦”的真谛所在。
正视与期待
不可否认,中国确实存在大量的社会弊端,但一个泱泱大国,能做到完美实属不易,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当下的时势。
以“北漂”现象为例,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问世之后,国人便不止一次地对自我发出“进城还是出城的拷问,每天的北京,有人因高起的房价和昂贵的生活成本,被迫离开繁华都市,也有人因为更加广阔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前景,趋之若鹜地成为“北漂”的一员。是走进还是逃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度的不成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城市梦不止一次受到现实的冲击。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使“北漂”一族心灵煎熬,是“去”还是“留”,更像是一次攸关命运的人生抉择,面对繁华依旧却已经无法承载舒适生活的大都市,再回头看看那个行进在惯有城市扩张道路、无法承载梦想的故乡,一个个寻梦的人在城市与故土之间搁浅,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但是,中国在改变,一些城市公共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城市发展应该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应该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通盘考虑”,所以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诚然,中国的快速发展拉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距离,但这些距离并非现代中国画面上的全部线条,中国的真实画面是生动的,气象万千的。中国在崛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在开花,一个个小梦想的实现,使中国梦更有生机,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守护中国梦的光芒,也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未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永远有困惑,但期许不能被困惑瓦解,我们需要在最困难的时候知道目标是对的,并为之不懈奋斗,翻山越岭路很长,梦的方向叫做闯。
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期许。作为一个已历经五千的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曾创造多次盛世。近代以来,中国尽管饱受欺凌,但那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国梦一直没有改变。现在,通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中国正在重新找回失落的荣光,中国梦,在路上,梦之彼岸,破土花开。
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期许。梦想是可以拥有的现实,上下五千年,看华夏奇迹,辉煌岁月,美好中国梦,闻睡狮吼声,锦绣年华。
梦里花开,梦里花落。在中国梦中,我看见真实,繁华落尽,唯一不变的,是对期许的追求,是对未来的向往。
中国梦,在路上,满载着中国人的希冀与追求,向前„„ 相信,下一站就是蓝色天堂!
第四篇:在路上--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在 路 上
——读《血色浪漫》有感回想一下第一次看《血色浪漫》还是初三的时候,那时在中考前两个月突然从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结果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硬是用两个星期将整部书好好的看了一遍,这次借着写读书笔记的机会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经典。《血色浪漫》是经典著作《亮剑》的作者都梁撰写的长篇小说,这次我看的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8月1日出版的版本。其内容简介是:
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曾是高官和将军,他们曾是满怀激情的红卫兵战士,但是到了一九六八年,这个群体正在残酷的青春中茫然游荡,他们穿着家里箱子底儿翻出来的将校呢军服,在北京的街头成群呼啸,他们身怀利器,随时为微不足道的理由大打出手,他们“拍婆子”,他们看白皮书或灰皮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仪式、礼俗和黑话,在“革命”的废墟上,一种独特的青少年亚文化悄然形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整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特定年代,一个特定群体的故事,故事可能让人感觉有点离奇,但小说却是完美再现了当时的那么一副独特的故事画卷。整篇小说都一直在阐述一个精神:在路上!
在青春年华,小说中的角色们都是在路上的行者,为
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奋斗着。袁军在路上,所以他从军做了军官;张海洋在路上,所以最后终于用执着打动了周晓白,两人结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并且他当上了警察,保家卫国,也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郑桐在路上,所以虽然他插队下乡,但坚持努力,考研回城……而小说中的主人公钟跃民更是如此,正如他常说他是走在路上的人,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等到什么时候觉得走累了才会停止脚步。所以钟跃民也一直都在为他的人生而奋斗着,他的人生经历了多次低谷,下乡插队、上街乞讨、爱人离去、摆摊卖煎饼,但是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凭借他在路上的精神,终于还是换回了属于他的精彩人生。
因为在路上,所以他们执着与坚持,他们勇敢与义气。因为在路上,所以他们的青春时光涂满了血色的风采,所以那个时代独具了浪漫的色彩。
在路上是一种情怀,或可以说是一种对感情的态度。因为在路上,所以钟跃民遇到了他一生中的三段感情,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周晓月、秦岭、高月三位代表不同爱情观的女性因为“在路上”和钟跃民相遇,从此他们都踏上了“路”,他们一起浪漫,在血色的年华中,谱写着浪漫的华章。经过漫长的路后,最终我们才明白,也许爱情就是这样,不刻意为之,不总是想着为爱去改变,爱一
个人,就是让他真实地开心和不开心。
因为在路上,所以我了解到,在那过于具有铺张的鲜红色的北京城,主人公他们的叛逆,他们“拔份儿”,他们对过往女生吹口哨,他们游戏着伤害着别人同时又伤害着自己……
因为在路上,所以在那个突兀的年代,一代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匆匆而过,时代给他们留下了磨难,留下了坎坷,同时也留下了不为人知的精彩。他们参军,他们插队,他们要饭,他们流浪;不论出现在什么地点,主人公钟跃民这小子都将生命绚烂到极点,不折腾至死不罢休。
因为在路上,所以书中人物们,年轻时坏;长大时,肩负了责任;他们确实印证了郑桐的一句话:“社会上的这些顽主,在长大成年后,必将像有利于社会的方向转变,最终回归正途。”这正途上,少了年轻的动荡和洒脱,少了曾经的激情和冲动,让我悠然叹息。年轻,确实绽放得太极至,凋谢得也太突然。所以,没有绽放的青春,不可原谅!所以我们应该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所以残酷而又激越的青春,纯真而又浪漫的岁月,尽收在血色残阳的烽火台上,一群烂漫的年轻人的放浪形骸中。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是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处于转变时期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在路上”的精神,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激情,我么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不能因为社会的现实就放弃自己当初的那份梦想。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都才踏上人生的征途,我们都还“在路上”!
最后引用书中结尾时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我想只要是“在路上”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法学院10级2班张琦学号100502014
第五篇:《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中石化在路上
《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中石
化在路上
最近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的播出,让我看到在现今中国发生的那充满激情的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的故事。置身于这个时代,主动接受这个充满新鲜思想和观念并且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很庆幸,也很自豪,中石化正在这艘时代巨轮的引领下开疆拓土,一展风采。
提起地沟油,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脏、恶心、垃圾、有毒有害……这感官上的不适已经让我们对地沟油望而却步,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精致菜肴,极致做法,最好味道的路上,伴随的就是大量的餐饮垃圾,地沟油最为臭名昭著,如何将地沟油变废为宝?在纪录片《创新中国》中提出的问题,中石化给出了答案。
XX年海南航空的一架民用客机,采用了以餐饮废油作为生产原料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生物航油进行载客商业飞行。加工这种燃料的,正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不断创新的技术,发扬石化人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的精神,攻坚克难,服务人民,回报社会,践行着一个伟大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引领性,在不可知的未来,敢于创新者必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人。创新中国,中石化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