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时间:2019-05-12 01:0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第一篇: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六十年的峥嵘岁月,历史永远留下了中国发展的脚步。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历史的长河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给了这个来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人们用万众一心的团结意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我们的人民空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万米高空纵身一跃,硬是开出来了一条血路,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年又经历了零八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大悲大喜考验着这个民族的意志力,锻炼着这个民族的韧性。这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种的挫折、磨难中走到了2009年。遥想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到随后的三年困难期,再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这个新生的国家经历了多少的弯路曲折,直到如今,我们走过了六十年,回首历史,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60年来,在先烈战斗过的热土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处处城乡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经济总量升跃为世界第三,“神七”飞天、“嫦娥”绕月实现了千年梦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60年历程,是民族崛起的启示录。只有让全国人民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只有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的热情得以充分地迸发。新中国60年历程,是社会发展的教科书。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创造条件让人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使综合国力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融为一体,激励着全体劳动者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六十年来,我们国家总结起来有十大成就值得我们自豪的,它们包括经济的腾飞、农业的跨越、民生的改善、科教兴国、民主法治、文化发展、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外交的辉煌和党的建设。首先,从经济上的腾飞在我们看来是最为明显的了,六十年前,我们国家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毛泽东在那段时期曾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我们能造什么?桌子,茶碗茶壶,还能种粮食磨面,但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足以见得当时我们国家是何等的满目疮痍。然而当六十年过去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我们实现了体制的历史飞跃,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到1982年的非公有制经济被定义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期间变的不仅仅是体制,更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成功探索的集中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出来,在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的GDP还不到1%,而2008年它的比重则达到了65%。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六十年的变化中,我们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从封闭到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而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累计达近1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海外投资累计已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的非金融海外投资已经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这些年来中国也涌现出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比如说联想。我们也正从一个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经济的腾飞中,我们成就的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在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青藏铁路的通车、钢铁产量连续13年占据世界第一等无一不在诠释中国的崛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是,然而跨过六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科技增效硕果累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用占世界10%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吃饭问题,粮食自给率达到95%。在民生方面,人民大众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地发展。统一大业方面,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无不令人欢心鼓舞。两岸的关系这些年也在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总之,六十年的成就是斐然的,但我们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总结的呢?总结起来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搞“三权分立”;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不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决不走回头路。六个“为什么”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六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也必须长久的延续下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到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次这伟大的转变,因此,我们必将长期的坚持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第二篇:60年湖北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60年湖北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林志慧

2009年第10期 ——经济篇

60年来,湖北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勉强通车的997公里,发展到目前的188366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3278公里;全省营运车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100多辆公私营破旧汽车,发展到目前的36万辆中高档客货汽车;全省船舶总运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00余艘小轮船,发展到目前的船舶运力500万载重吨。60年来,全省广大交通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团结拼搏,锐意改革,为服务和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一曲华彩乐章。

60年湖北交通运输发展历程回顾

60年湖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通运输的恢复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解放军南下和恢复公路运输,各地人民政府大力组织沿线人民群众抢修公路,重点修复了汉(口)小(界岭)、长(江埠)孟(家楼)、汉(口)宜(昌)、襄(阳)沙(市)等主要干线公路和1000余公里的支线公路。长江、汉江航道开始清理恢复、增设航标,逐段开放夜航。运输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交通工作开始起步并积极发展。

第二阶段:交通运输的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交通运输业得到高度重视。期间,湖北掀起了三次公路建设高潮:第一次修路高潮是1958年至1960年,修建永久性公路大桥8座、公路7374公里;第二次修路高潮是1969年开始的三线公路建设;第三次修路高潮是1976年省委提出三年全省社社通公路的要求,共修建公社公路5000余公里。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交通运输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形成在曲折中前进的局面。

第三阶段:交通运输的改革振兴阶段(1979-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北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改革振兴的新时期。大规模开展出口路和公路主骨架建设。1991年1月,湖北第一条、全国第四条高速公路——武(汉)黄(石)高速公路通车试运行。大规模开展公路客运站建设,“山东的路、广东的桥、湖北的站”,在全国交通系统受到广泛赞誉。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979年开征公路养路费,1984年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并收取车辆过渡费,1985年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1986年征收客运附加费,交通运输事业形成了改革振兴、繁荣发展的局面。

第四阶段:交通运输的加快发展阶段(1993-2002年)。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的对策,为湖北交通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开展,1998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公路建设会议,交通建设投资大幅增长。1999年开始分4段建设汉十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6座长江大桥。全省公路客运线路大幅增长,跨省线路从零起步,出租汽车客运行业迅猛发展。1995年4月,我省第一部交通规章——《湖北省港口管理办法》发布;1996年11月,我省第一部交通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发,全省交通地方法规规章体系起步建设。

第五阶段:交通运输的科学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5年8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期间,听取了省交通厅关于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汇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湖北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确立和落实了“六个并举、六个统筹”的科学交通发展观,即:坚持高速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并举,统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各层次路网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水陆并举,统筹公路建设和港航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建设和运输并举,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协调发展;坚持建养管并举,统筹交通建设、养护和管理协调发展;坚持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并举,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科教兴交和依法治交并举,统筹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此举为推进湖北交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近年来,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湖北交通运输步入了科学发展轨道。

60年湖北交通运输发展成就辉煌

经过60年的发展,一条条泥泞的土路变成宽阔便捷的沥青水泥路,逐渐密织成网;一条条高速公路在城市间贯通,缩短了时空距离;一条条运输班线辐射全国各地,方便了千家万户;一艘艘巨轮遨游长江黄金水道,货物通江达海„„60年的建设和发展,铺就了湖北交通运输的腾飞之路。

一是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60年增长187.9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面形成。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8366公里,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7.9倍。二级以上公路20328公里,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公路网密度101.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3位。国省干线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公路,全省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均得到极大提高。

二是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内畅外联的大骨架大网络基本形成。1991年1月,全长70公里的武(汉)黄(石)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我省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此后,高速公路建设高歌猛进,连创新高。到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700公里,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到今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3278公里,“四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络辐射全省94%县(市、区)。

三是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成绩斐然,湖北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桥梁艺术走廓”。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里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全长1670米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此后,我省规划建设的长江大桥达24座,其中已建成14座,在建4座,规划建设6座,湖北的长江江面上平均每隔62公里就有一座长江大桥,湖北长江段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现代桥梁艺术的走廓”。截止2008年底,全省公路桥梁达到23865座、109.3万延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7倍和7倍,其中特大桥梁92座、19.6万延米,大桥1751座、37.4万延米。

四是农村交通变化翻天覆地,交通建设成为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省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83.3%、通客车率达到88%、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90.7%,广大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的交通问题得到缓解,农村公路建设被广泛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五是全省内河航运通江达海,长江黄金水道新一轮大开发方兴未艾。全省船舶总运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00余艘小轮船发展到目前的船舶运力500万载重吨。集装箱、滚装船从无到有,2008年底吞吐能力分别达到80万标箱、272万辆,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全省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840个,港口吞吐量达到1.6亿吨;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境内长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里程36%。全省交通发展史上第一个航电枢纽工程——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年底将实现三台机组并网发电。阳逻集装箱二期工程、中石化80万吨乙烯码头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建设正如火如荼。

六是营运车辆60年增加326.3倍,全省道路运输蓬勃发展。2008年,全省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8.2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522.57亿人公里、货运量5.28亿吨、货物周转量789.37亿吨公里,分别较1949年增长2.75万倍、1.89万倍、332倍、7838倍。共开通客运线路7458条,共有客运站715个,货运站51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公路客货运站场网基本形成。

七是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交通体制机制充满生机活力。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交通行业积极推进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形成了运转规范、充满活力的交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2年以来,我省全面开放交通建设市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322亿元;全省已建成的2795公里高速公路中,经营性项目占44%;在建的1280公里高速公路中经营性项目占35.7%;正在招商引资的高速公路达1323公里。2009年6月26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正式挂牌运行,标志着湖北交通运输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八是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法制服务、支撑、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省共有地方性交通法规12部,地方政府规章9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涵盖公路、运输、征稽、港航等各个管理门类的交通法制体系,湖北成为全国交通行业立法最多的省份之一。

九是“科教兴交”战略深入实施,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交通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近30年全省交通行业开展了725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419项,国家、省、部优秀设计奖7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亿元。

十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促进湖北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交通厅历届党组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相继开展了以“弘扬奉献精神、创立交通新风”、“三学一创”和“学刚毅精神,创文明新风,建和谐交通”为内容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了湖北交通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良好精神风貌。

60年湖北交通运输发展的宝贵经验

湖北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强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真实写照。60年来,湖北交通运输在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集中表现为“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当好交通先行。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交通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交通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交通改革发展依靠人民、交通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质量安全第一,坚持依法治交、科教兴交、人才强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交通质量安全,提升服务水平。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交通,努力提高交通执行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真正变部门办交通为政府、社会办交通,合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展望未来,湖北交通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方兴未艾。2009年6月5日,省政府在东湖宾馆召开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动员大会,明确了加快建设全省高速公路“五纵五横二环”的新目标,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5500公里、力争6000公里,9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密度达到3.01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08年翻一番。届时,湖北将形成以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为主干的高速公路网、高等级国省干线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形成以长江为主干,以汉江、江汉运河为两翼,以江汉平原五级航道为主体的全省内河航道网,“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初具规模;建成以武汉为半径1000公里的客货运输网、交通物流网和管理信息网,现代交通物流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实现湖北交通现代化。■

(作者系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三篇: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中新疆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6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6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一、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㈠解放前——刀耕火种,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疆有些农村还残存着典型的农奴制社会特征,新疆各族人民不但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还遭受当地民族内部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占新疆总人口7%的封建地主、宗教上层人士占有着新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新疆物质精神财富。而占总人口93%的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更别说土地、牛羊和住房了。解放前,新疆经济是封闭的农牧业自然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经济长期萧条,文化事业极端落后,现代工业一片空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各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到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人均产值不足百元,其中农业产值就占80.8%,而且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当时,新疆农户平均每4户只有一把坎土曼、一把镰刀,每6户一个土犁,每9户一辆木车,每3户一头耕畜,坎土曼和二牛抬扛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还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1949年全疆工业总产值不过9800多万元,官办企业只有14个小型厂矿,职工不到1100人。在当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新疆只能生产5种。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物质产品匮乏,一寸钢、一颗圆钉、一张机制纸、一尺布、一斤糖都生产不了,工业品价格十分昂贵,一些偏远的地方,有的群众甚至要用一只活羊才能换到一包火柴。新疆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全疆通车里程只有381公里,只有各种破旧不堪的汽车317辆,没有一座永久式桥梁,平均每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1公里公路,公路密度在国内、在世界都是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当时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汽车要走二三十天,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要走一个月,途中还要自带锅灶、饮水等。

㈡解放后——励精图治,政通人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的历史,也是在这一年,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把五星红旗插遍了天山南北。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经济文化,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革命建设功绩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谋发展,让天山南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好转、解决400万新疆各族人民和20万官兵的吃饭问题,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到1952年先后建设了乌鲁木齐和平渠、红雁池水库、阿克苏胜利渠、库尔勒十八团渠、哈密红星一渠等一大批水利设施;节衣缩食,兴建新疆现代工业,先后建起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等一大批大型工矿企业;修路架桥,发展交通运输业;繁荣稳定市场,参加城乡建设。人民军队的大生产运动,为新疆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1954年10月,驻疆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新疆屯垦戍边新的一页。国家还从政策、财政和各种物资上给新疆极大的支援,动员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山南北,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的开发建设。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在党的领导下,到1955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2.31亿元,到1978年达到了39.07亿元,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203.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86.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19.84倍。经济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呈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旧时代的新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都不能制造,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原始状态……而如今,新疆现代工农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生机勃勃;旧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县乡压根没见过电话,今天帕米尔雪域高原都可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可以畅游网络世界……60年发展变迁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让21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感同身受。

6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新疆解放时,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也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目前,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1个,艺术研究和创作单位6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109个,公共图书馆94个,博物馆32个。在党和国家关怀支持下,维吾尔族古代文学巨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史诗《江格尔》、《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典“十二木卡姆”等一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㈢改革开放——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谱写了一曲曲流光溢彩、恢宏壮丽的华美乐章。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30年来,新疆的国民经济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长。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4203.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9.6倍;新疆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倍,比1978年增长1.8倍,单产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粮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已成为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棉花产量由5.5万吨增加到290万吨,优质棉产量已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连续15年夺得总产、单产、品级和调出量四项全国第一,迅速跃升为全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自2000年以来,新疆林果业以每年递增100万亩的速度发展。2008年,林果面积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由13.98万吨增加到411.98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林果基地。新疆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近年来,新疆着力发展畜牧业,扶优扶强,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工业增加值比重占75%以上。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达2604万吨,天然气产量210.3亿立方米,油气产量4494万吨,一举超过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一。

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2180倍,财政支出增长1750倍。1952年至2008年,新疆GDP增长8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64.7 :22.0 :13.3调整为16.4 :49.7 :33.9 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55年增长了882倍。这些既是新疆的发展成果,也是新疆人民的福祉所在。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8年底,新疆已建成8条国道,70多条省道,公路里程达14.7万公里,99%的乡镇通了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由解放时的零发展到3000公里,目前在建、待建铁路还有25条;新疆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航站最多,已建、改建、扩建、迁建、新建的机场有16个,航线连接了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2007年11月16日,新疆220千伏电网正式实现联网,一个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性电网出现在祖国最西部;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415.8亿元,是前30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的28倍,一大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解决了许多困扰多年的难点问题,水利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全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1978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9倍,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有力支撑了新疆的大开发、大发展。

3、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自治区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矿产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60年来,自治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成果累累,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石油化工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铁、铜、黄金、钾盐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几位,找矿潜力巨大。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铜、铝、黄金生产从无到有,也达到一定水平。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新疆都是有利的。如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就带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石油石化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0%以上,石油石化产业上缴的税金占全区税收20%以上;油田每增加100万吨产量,就可以增加直接就业岗位1000个,间接就业岗位3000个——5000个。新疆各族人民直接间接享受到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热比娅抛出“国家掠夺新疆资源”的说法,既违背客观事实,也违背常识,她如此颠倒黑白,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离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图谋“新疆独立”。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新疆各族同胞,心里都有一本受益账,是绝不会被骗子的谎言蒙蔽眼睛的。

4、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3个,已经与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5位,是1978年的583倍。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92年以来,新疆已成功举办了16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1978—2007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46家,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⑴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003年至2005年,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亿多元,率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名中小学生。2006年起我区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惠及239万名中小学生。

旧新疆,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而2008年新疆已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投入1.29亿元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和9.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

为使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自治区投入近2亿元,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主要从偏远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招生。为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高、严重制约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突出问题,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利民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从实践看,我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拥护和欢迎“双语”教育。从城镇到农村,从南疆到北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双语”学校和“双语”班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求十分迫切。截至2008年10月,全区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60多万,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5.4%;到“双语”学前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幼儿也超过15万人。

⑵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发展。

从2003年起,自治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实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87个,参合率达87%。从2004年起,采取国家支持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用5年时间对全区42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建设,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目前已竣工124个建设项目。

⑶农牧区扶贫开发进程加快。

2001-2007年我区累计解决了208.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实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十五”期间,自治区30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6元,年均递增 12.29%。2007年,全区有109万贫困人口越过国家公布的低收入贫困线,解决了温饱问题。

⑷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

2001年至2007年,每年有30万以上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2007年,实现就业再就业36万人,城镇失业率3.86%。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在全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技能岗位对接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专项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⑸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近年来,自治区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8万人,累积基金收入450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有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率达到95%。

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抗震安居工程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抗震安居房建设等等。目前,全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已投入资金412亿元,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共有836余万人搬进新居。

实例: 喀什市老城区是于1902年大地震后在废墟上修建而成的,已有百年历史,城区内消防通道不畅,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灾害隐患十分突出,民房大多是无规划私建、不抗震的危旧房。老城区居民的安危牵动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心,为了消除老城区内的安全隐患,彻底改善老城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央和自治区决定投资30亿元改造喀什市老城区,力争用五年时间改造危旧房49083户、507万平方米,让老城区22万多居民陆续住进抗震的新房。

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三免三补”(免除农业税、牧业税、农村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9.2%的速度增长,2007年收入居西部五省区之首;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3.5倍和28.4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已有247万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到2008年底,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577元,农牧区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条件和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虽然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和过去相比,新疆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新疆只有5家出版社,现在已发展到12家,年出版物数量达3000余种。1978年之前,新疆的报纸只有40种,期刊也只有33种。现在,新疆的报纸总数达98种(民文报纸占42%),总印数达7.56亿份;期刊总数达208种(民文期刊占54%)。1978年,新疆新华书店图书销售4117万册,销售额仅1208万元;2007年,图书销售达2.36亿册,销售额达17.7亿元。1978年,全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销售额只有594万元,2007年达5.2亿元。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住上抗震房、喝上自来水、用上沼气灶,不收农业税,农村孩子上学不收费,好事一桩连着一桩。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470万发展到1300多万,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不足30岁到目前的71.12岁。

现在的新疆,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解放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也呈现出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和发展。这些辉煌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

然而,热比娅之流对这一切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7·5”事件发生后,热比娅拿所谓的人权说事,颠倒黑白地说什么“共产党在新疆不讲人权”、“维吾尔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罪恶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分裂民族。

什么是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解放前,新疆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各族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哪有什么“人权”可言?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过上了日益美好的新生活,每个民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难道不是人权得到保障的体现? 今日新疆的繁荣发展,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7·5”事件发生后,乌洽县的10位农牧民自发组成揭批队进行巡回宣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击那些制造谎言的无耻之徒:“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6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成长壮大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倾注巨大心血、坚持不懈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均由自治民族的干部担任;9个地(市)的专员(市长),除克拉玛依市外,也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98个县(市、区)长中,有81个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充分的代表权。在一些重要的领导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已占主体地位。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目前已达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是解放初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00多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是解放初的562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在高度重视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我区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2003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1500期,培训干部90多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2%。在选派干部到中央党校中青班、新疆班学习培训的工作中,我区坚持优先选派少数民族优秀年轻干部;在进一步办好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的同时,我区又在清华大学、深圳经理进修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开办了以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新疆干部培训班。截至目前,这些培训班已为我区培训近20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此外,我区还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 60年来,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和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区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执行民族政策中,党和政府重视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我区地方立法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情况,实行与汉族有别的特殊优惠照顾政策。

㈤党的宗教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多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使各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全区有信教群众约10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2.9万名,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万余名;有宗教场所2.4万余个,其中清真寺2.3万余座;目前在各级人大、政协担任职务的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他们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对宗教界人士,政府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通过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和平解放后,正是不断完善“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族政策,深刻改变了新疆的命运,开启了新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

三、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饮水思源,总结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不能忘记党的正确领导,不能忘记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不能忘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制度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使新疆进入了历史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面对解放之初新疆的现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人民政权,实施民主政策,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灭反动统治政权,清剿土匪、荡涤旧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恢复国民经济,对农牧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使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摆脱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翻身做了主人,从根本上铲除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敌视、仇杀和斗争的根基,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完全确立。毛泽东同志1963年作出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新疆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

邓小平同志1981年8月在新疆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继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6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新疆的稳定问题,形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会议纪要》(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2004年,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战略研究报告〉的通知》(中央11号文件),提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全面部署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

2007年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2号文件),这个文件把新疆定位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在国家大局中使新疆从一个省区发展的定位,上升为对一个区域的发展状态产生重要影响的位置。它是2004年中央1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化,涉及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使新疆迎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对新疆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新疆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是历史熔铸的结论。

㈡国家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国家扶持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

一是从财力上给予新疆大力支持。为了支持新疆的发展,从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2000—2004年达到1046.86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700.48亿元的1.49倍。作为欠发达地区,新疆财政每年支出的60%由国家拨付;从1996年到2006年,中央对新疆财政转移支付由59亿元增加到454亿元。可以说,中央对新疆的支持,远远超过新疆对国家的贡献。

二是逐步加大对新疆的投资力度。从1978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就达3710多亿,占到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7%还多。2000—2004年5年间中央累计投资1364.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7.1个百分点,占新疆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0.48%,从而大大改善了新疆基础设施的面貌,使新疆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此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市场信心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区先后争取国家新增投资77.59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通过各级金融机构支援新疆建设。截至2004年,各种金融机构在新疆的贷款额已达2214.66亿元,比当年新疆生产总值还稍多一点。

四是帮助新疆救灾和脱贫致富。1980年到1989年上半年,国家用于新疆的救灾款达11770万元。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新疆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实行全年包干,每年1200万元。经受了严重地震灾害的乌恰县,于1989年9月建成新县城,总建筑面积达12.44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700万余元,就是中央大力扶持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高度重视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扶贫政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优先扶持和倾斜照顾。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32号文件下发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力度,更加突出了三地州在全区扶贫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今后5年,国家将补助投资534亿元,在南疆三地州建设13910个大中小型项目。

五是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给予重点扶持。在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家对新疆投资2.56亿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这些事实表明,伟大祖国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新疆各族人民繁荣发展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不断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关系。实践证明,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兄弟省市,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援和帮助。他们不仅给新疆带来资金和技术,而且为新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许多兄弟省市对新疆各地、州、市实行对口支援,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到新疆落户,把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与新疆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仅2004年,新疆就引进区外资金321.74亿元,比2000年增长4.5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新疆的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内地省市区和全国人民的帮助和支援。可以说,没有国家和兄弟省市区的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新疆今天的发展成就,也不可能有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㈢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新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开拓史。

老一代人至今不会忘记“支边”这个词汇,那时全国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男女老少来到新疆,带来了他们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望,更是把智慧和汗水洒进这片土地。当时,新疆没有现代医疗,缺医少药,于是上海、山东、辽宁等地的医生、教授来了,他们建起了医院,设立了新疆医学院,一边为大家看病,一边把现代的医疗技术传授给这里的年轻人。如今,新疆的医疗水平在西北地区位列前茅,这与当初国家对新疆的人才支援和老一辈人的贡献分不开。以生产建设兵团为基础,现代农业的雏形开始在新疆逐步展现,例如石河子,第一代军垦当数南泥湾的老八路和“9.25”起义的官兵,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滚滚铁流汇同陶峙岳将军的十万大军,他们化剑为犁,挺胸作盾,抡起坎土曼,拉动了“军垦第一犁”,拉开了新城建设的序幕!1952年、1954年又有五千湘女和八千山东大姐应征入伍,来到了石河子,成为军垦新城的奠基者。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复转军人和支边青年,满怀豪情,高唱战歌来到兵团,汇入石河子垦区建设的滚滚洪流,把他们的青春、汗水和热血洒在戈壁荒滩,浇灌了万亩新田,也浇铸了石河子新城的每一块砖瓦。在新疆兵团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他们来讲,故乡,已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的家乡就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身边的这座城市,这是他们生命的根,热恋的土。是他们,山东,四川,湖南,陕西……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用他们的热血、汗水和青春,才使这座新城变得如此美丽!在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有利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尤其是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的少数民族干部,为新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举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妇幼保健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江尔·热哈提被尊称为“脐带妈妈”,她在新疆阿勒泰草原上赢得了数万农牧民如同母亲般的敬重。在江尔操持下,福海县各乡医院都已利用“降低孕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援助项目资金配备了产床、制氧机、胎心监护仪等设备。她还组织各乡妇幼保健专干轮流进修、定期集中培训,使基层妇幼保健员的素质提高了,农牧区孕产妇与幼儿的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背靠祖国的大力支援,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1996年开始,全区GDP增速连续12年超过10%,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新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体谅已蔚然成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各族群众深深体会到,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持续、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得新疆变得日益富饶与美丽。

辉煌的成就,来自党的正确领导,来自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来自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巨大的发展,源自我国基于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民族政策。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促进稳定,稳定保障发展。稳定关系到新疆的未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稳定是福,**是祸。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我们坚信,“7·5”事件阻挡不了新疆改革、建设、发展的步伐,动摇不了各族干部群众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这一事件只能使更多的人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齐心协力巩固和发展新疆的大好局面。任何敌对势力的破坏,必将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

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切实担负好守卫祖国“西大门”的重任,这是国家利益之所在,是各族人民利益之所在。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当前,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正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力以赴迎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任何势力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企图破坏新疆的繁荣稳定,新疆人民决不答应。

六十年团结奋斗,六十年风雨同舟,共同创造了新疆的辉煌成就!

六十年峥嵘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六十载春华秋实,却在新疆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一定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实践,努力奋斗,新疆的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第四篇:新中国六十年之家乡的变化

新中国六十年之家乡的变化

长师附小 五年级一班 张星怡

每年,当白鸽唤醒十月的第一个黎明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会无比的高兴、骄傲、自豪!我想对祖国妈妈说的太多了,可我最想说的就是我们家乡的变化,我想把这个当作一份礼物送给祖国妈妈!让“她”看看自己的儿女正在一步步走向更高、更强、更好!

祖国妈妈,您知道吗?听爸爸说,我们老家以前住的是土房子,经常无缘无故的掉土,连睡的床、做饭的灶、院子里都是土做的、一下雨,就没办法走路了!而现在呢、?以前的土房子早已变成了漂亮的楼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连我也偷乐起来.我还听说,爸爸他们十一岁左右,因为学校离家远,路又不好,一会儿平路,一会儿山路,很艰苦.他每天遇到平路骑自行车,遇到山路就扛着自行车走.听到这里,我的心像是被千万根鱼刺扎了似的,格外的痛,久久不能平静,可爸爸却幸福地说:“你看看你们现在,条件多好啊!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将来好报效祖国!”听完爸爸的话后,我心中一振,将来一定要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才行!祖国妈妈呀!您看,你的华夏民族变得更漂亮了!

我每次回老家,一次比一次快.爷爷总说,看来我老了!听爷爷说,以前我们回老家,总得坐九到十个小时的车,而且只能坐到五十公里

外的“白水”,而现在呢,四个小时就做到家门口了!变化可真快啊!

是啊!祖国妈妈,你的儿女正在一天天长大,你的华夏民族也一天天走向美好的未来!

祖国妈妈,祝愿您:越来越年轻,也来越先进,也愿你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五篇: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及反思

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及反思

中国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及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培养了大量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逐步提高。

第四,教育的布局,结构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日趋合理。

第五,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

第二,教育发展不平横,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第三,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

第四,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五,教育经费依然短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落实。中国教育的主要经验教训

第一,教育发展应该以理论作指导,一实验为依据。

第二,教育发展不能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

第三,教育发展不能搞群众运动。

第四,教育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第五,教育发展应该强化学校的自主权。

第六,教育发展应该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外国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起点。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的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第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第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生活之中。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下载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辉煌六十年看朱镕基总理十八大经典话语

    “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坐在主席台上面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 ————1993年朱镕基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说。......

    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成就

    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成就 摘要: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的两个重大政治错误,使我国综合国力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倒退了......

    专题一.辉煌六十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小编整理)

    专题一.辉煌六十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班级: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庆庆典上,在礼炮声中,国旗护卫队托枪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正步行进169步,护送国旗至 广场升旗处,寓意从184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含五篇)

    第 1 页 共 2 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的春风吹遍我们的祖国大地,吹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使我们的祖国逐步走向繁荣与富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共产党90周年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年宝贵经验 今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90年里,经历了革命的洗礼,经受了各种的考验,这90 年的奋斗历程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经......

    “枫桥经验”50年辉煌成就5篇

    ‚枫桥经验‛50年辉煌成就 卢芳霞 《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10期 内容摘要:‚枫桥经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亲自批示并在全国推广学习的基层治理样板,这个样板经久不衰......

    辉煌六十年

    《辉煌六十年》观后感 城市管理101 潘国良 历史纪录片《辉煌六十年》看完了后,我才发现我自己是如此的幼稚,才发现自己以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得发展史了解得是那么的肤......

    辉煌六十年

    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收复了失地;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洗净了耻辱;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