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中国内涵
一.美丽中国内涵
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其重要内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从经济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努力追求协调发展。力求内外部协调,改变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实现资源与要素在内外部两个市场的最优配置;统筹中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供求,调整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推动各经济环节的良性循环;优化商品、要素、金融与资本市场结构,实现均衡增长,也就是“美”的协调增长。
其二,从生态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更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评估体系,对资源与环境进行价值重估,明确不同经济活动的环境与社会代价,进而寻找与本地区资源与环境禀赋相适宜的新路径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从社会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解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力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协同。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别对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要有切实投入,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切实保障。而社会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应向整个社会释放。
其四,从文化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立意高远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对接,并注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这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要传承创新,发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涵养公德,处理好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让美丽的中国元素成为经济生活与创造力的触发点。
其五,从政治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晰政商关系、政学关系,从源头上杜绝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公权力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制前提。
由此来看,“美丽中国”不只与生态文明有关,它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目标。其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整个过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其中蕴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机会将是难以估量的。
美丽中国意义: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代要求
二、“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战略
三、“美丽中国”建设能科学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难题
四、“美丽中国”建设是全力推进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伟大跨越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意义
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建设从低水平起步,基础差、底子薄,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是建设小康社会
和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迫切
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重化工业和城镇化的双加速发展,对土地、水资源、矿产和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保障和生态环境产生持续压力;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压力。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整体性突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所遇到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有效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国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从而,使我国经济向着又好又快发展,并推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第二篇:中国梦内涵
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梦,无疑是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性、境界性系统工程,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以及丰富和升华。
梦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美国有美国的梦想、欧洲有欧洲的梦想,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求美好的未来,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震撼、催人奋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研判和美好期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有梦想,13亿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理论的自信和自觉是最根本的,研究中国梦,我们认为首先应对中国梦的概念和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实质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一、当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关于中国梦基本内涵的研究,虽然视角很多,但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五个视角来把握。
一是从中国国情的视角看,中国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如今,我国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尤其是人均收入仍然在世界的第90多位,国富民不富、贫富差距大、民权民利不公正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梦就是人民真正的富裕、民主与公正、自由与责任担当的有机统一。
二是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个重要论断内涵非常丰富,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告诉我们的一个根本道理。它的关键点,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当代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次战略性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制度、弘扬什么精神的问题。当代中国梦就是对“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最高而集中的反映。四是从中国政治学的视角看,当代中国梦就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从又好又快又强到更好更快更强的宏观把握与战略选择。
五是从中国战略性顶层设计视角看,当代中国梦就是中国在建党100周年建成小康、在建国100周年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步走”战略的集中反映。
凝炼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反映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能够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人类社会刚性变迁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规律,应该融合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吸纳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二、当代中国梦的主要特征
(一)阶段性
阶段性是渐进性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表达方式。从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顶层设计看,当代中国梦的阶段性集中体现在“两个100年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步走战略上。这三步走战略是一个有机的逻辑过程,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时代性
一个政党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代同行,决定着这个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消灭私有制,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之所以在这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下能够攻坚克难走过来,靠的就是审时度势,与时代、与时间、与世界同行的智慧。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新时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任务,把我国真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应该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更应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民族性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精心细致的雕琢,才能发现其勤劳勇敢、谦逊实际的内在本质属性。越是民族认同的,越是文化的宝典。当代中国梦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使传统美德融合于中国梦的实现中。
(四)普遍性
当代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目标,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当代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实现当代中国梦,就是要不断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规律性,要始终能够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三、当代中国梦的实质
“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党的十八大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对当代中国发展愿景的描绘。这个愿景,是我们党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的问题,是极为艰巨的任务。道路就是旗帜、就是主义、就是方向,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三步走战略梦想,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就是复兴梦。实现中国梦,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梦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当代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在“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样一个逻辑构架下,使中国全面协调地快速发展起来,使中国老百姓人人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或者说,使中国更好更快更强起来,加速缩短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推进13亿中国人公民素质的自我改造,推进社会生活的自我改造,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改造。
总之,当代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体现中华文明的核心。我们认为,要又好又快地做好当代“中国梦”,必须要牢牢地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勤奋;二是方法;三是机遇,或者说,最美的当代“中国梦”= 勤奋+方法+机遇。并且要使“中国梦”的惊喜和奇迹空前,必须要靠理论的自信自觉和顶顶层的科学设计,尤其是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文化的支撑,只有科技文化的自觉自信才是做好“中国梦”的最后神圣防线。
第三篇:中国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中国梦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筹中国和时代发展全局的战略智慧,已经成为当前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1.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观。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而是历史的呼唤、现实的诉求、未来的向往。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开篇的主题。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民族复兴的历史,“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贯穿以后至今170余年的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成为衡量一切阶级、政党、组织先进与否,所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的标准。在寻找中国出路的各个阶级、集团以及群体中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它们的探索和奋斗都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并通过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改造和社会建设实践,使“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真正进入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伟大探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实现中国梦的新的长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部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们“三位一体”,分别以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共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了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
2.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在近代,中国落伍了,经受了长期的屈辱。一百多年来,支撑着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就是中国梦,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对新中国的希望,对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期待与梦想,构成了仁人志士心中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充分彰显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核。中国梦所追求的价值理想,最大限度整合了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构成了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3.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人民观。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国梦的性质,同时也深刻说明了“民族梦”与“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关系,确证了“个人梦想”在国家梦、民族梦中的合理性与地位。一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之中。“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将外在的物质环境的建设与社会个体以及大众的内在心理体验和感受相统一,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贯彻。另一方面,在国家梦、民族梦实现的过程中,为每个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就能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囊括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诉求,充满了浓浓的亲切感,使老百姓看到了中国梦中有你、有他,也有我。在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梦也是中国梦。4.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实践观。总书记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有赖于党的领导。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乘势而上、转型发展,需要党引领方向;处在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更离不开党聚合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的奋斗。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事业是一点点干出来的。奋斗与创造,汗水与拼搏是攀上理想境界的阶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全体中国人奋斗拼搏创造出来的,实现未来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然需要继续奋斗拼搏。这就要求每一个中国人从我做起,勤恳务实,脚踏实地,戒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空想,以更加勤勉的态度投入劳动与建设,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5.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发展观。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国梦需要具有强盛的综合国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首先要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也就是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跃升。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翻番,科技创新能力大幅上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宏伟目标,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实力特征”的基本图景。中国梦需要切实的民生改善。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过程。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发展取向,都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致力于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中国梦需要和谐的国际环境。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同时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总书记的论述,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秉承求同存异、尊重包容的态度,倡导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对话合作,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善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共享为世界的机遇,中国梦必将在世界多样性中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第四篇:中国梦内涵
中国梦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国家梦与人民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体说来,中国梦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经济富强中国梦。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实现中国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在全球贸易、金融市场、专利品牌等各类可比较的指标体系中,都将获得与人口份额相称的强国地位。
政治民主中国梦。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凝聚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我国将不断拓宽民主的范围和途径,不断丰富民主的内容和形式,普选层次不断提高,差额选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将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实现中国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将进一步凸显,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实现中国梦,我国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成为政府的主人,腐败分子失去藏身之地,财政供养人员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文化繁荣中国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中国梦,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世界影响力。
第五篇:中国梦内涵(上)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上)
倪邦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今天我是想围绕“中国梦”,“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其内涵是什么,实现路径是什么,实现“中国梦”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想谈这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中国梦”现在确实举国上下高度地认同,各级、各个方面都在认真地学习、研讨、实践“中国梦”。“中国梦”是怎么提出的,提出的内涵和背景等这些问题还需要作一些具体的梳理,跟大家一起来探讨。
今天我主要就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来讲。习总书记提出来实现“中国梦”,这几个问题是需要大家来了解的,“中国梦”的历史回顾,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中国梦”,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中国强国之梦,近百年以来的强国之梦的路径;第二个,“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究竟是包含哪些方面的意思;第三个,“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我们应该怎么去实现“中国梦”;第四个,实现“中国梦”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这四个角度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课程前言】中国梦提出的历史意义、背景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还要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梦”提出的这么一个历史意义、背景,就是现在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到了21世纪,30多年过去了,现在到了21世纪,大家对两个词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是“战略机遇期”,一个是“矛盾突显期”,这两个概念很熟悉,但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走到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变为世界第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一辆巨大的大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快速的速度在行驶,现在我们怎么样依靠它的动力和惯性不断地去推动它的发展,所以不能停止。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矛盾突显期,因为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我们遇到了很多以前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也不少,那我们怎么样来面对这些问题,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的,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遇到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一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全社会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一种凝心聚力的,大家认可的一种理念、一种思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发展、改革深入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意志来凝聚,这个是“中国梦”。
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梦”是现在团结凝聚13亿中华儿女,包括海内外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强大的一种奋斗目标和精神力量,是一个最大的公约数或是最大一个公分母,所以在这个背景底下提出“中国梦”的这么一个概念,提出这么一个理想,这是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意志和力量,这是“中国梦”提出的这么一个背景,也具有它很深远的一种意义,所以这是在讲课之前我先开这么一个头。接下来我想分四个方面来讲:
一、中国强国之梦的历史回顾
第一个问题,中国强国之梦的历史回顾。现在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梦”,为什么会提出?它的背景是什么?历史上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所以,强国之梦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要有强国之梦?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回顾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以来强国梦的这么一个历史回顾。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文脉在人类文明史上始终未曾间断过,人类文明史上有很多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玛雅文明等等,这些文明前前后后、断断续续都曾经中断过或消失了,唯独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从来未曾间断,这说明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其特殊的力量、特殊的内涵,我们能够走到现在,文脉始终不断,而且充满生机,说明中华文明的力量是非常地强大。所以中国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在整个人类文明当中,我们始终都是走在前列的,不光是经济,包括文化、思想都是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曾经都属于世界的这么一个中心地位。
所以到了近代,一直到近代,到了展示的这一块,在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的早期,19世纪的前半段,19世纪20年代左右,当时中国的GDP(经济总量)占了世界的将近三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确是非常地强大,但其总体实力,GDP也没有占到世界的这么一个分量,这说明当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是相当地强大。但是,为什么会突然之间中国就落伍了?中国就被动挨打了?其实我们可以来分析当然中国的经济的实际状况,尽管经济总量很大,但咱们是大而不强,中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丝绸、茶叶、手工艺品、农产品。
而那个时候西方经历了农业革命,进入到了工业化的阶段,它们的经济、军事、科技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它们已经是生产枪炮,而我们还是属于大刀长矛的这么一个阶段,所以,总体的经济实力我们是大而不强。所以在当初的国际贸易当中,现在大家都知道国际贸易(组织)(WTO)的格局有贸易保护主义,这是一样的道理。当初也一样,咱们的东西可以出口给西方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些冉冉上升的工业化国家,而我们进口的东西需要量很小,因为我们是一个小农社会,自给自足,所以这样就导致了贸易的不平衡,那就希望要保持一个贸易的平衡,要解决这个逆差的问题,那就希望他们更多的产品到中国来。而中国又不需要,我们这个小农社会能够自我满足。
所以在这种背景底下,后来他们用了一种比较缺德的做法,贩卖鸦片到中国,让你染上了毒瘾以后,你就不得不再次购买,需要这个东西,所以鸦片战争的由来就是这么一个背景,是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国际贸易那么一个背景。所以,当时中国是因为大而不强,到最后在鸦片战争当中失败了。所以中国强国之梦要讲起点,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那个时候开始讲。
(一)近代中国强国之梦的历史轨迹
我们来看看强国之梦的整体的历史轨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状态,我们的先辈们开始要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于是在近代一直到现代,有几个历史事件(历史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从鸦片战争以来,它经历了这么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我们来看,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强、由大,转为衰的这么一个转折点,鸦片战争背景刚才讲了,由于中国的落后被动挨打,使得当时一大批先知先觉者、志士仁人在思考、在反思,我们历来就是走在世界民族之林前面的这么一个民族、这么一种文明,为什么会落到被动挨打的这么一个局面?所以在反思,于是就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就开始了这个反思。
当时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就开始一个“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因为当时我们和西方交战以后,发现人家的洋枪、洋炮比我们的武器先进,比我们强大,所以发现我们落后了,我们向人家学习,所以要师夷之长以治夷,学人家的技术来对付他们。所以,这是师夷之长以治夷。
当时就出现了一大批的采矿、军事装备,如早年的汉阳,我们知道有一种枪叫汉阳造,开平煤矿,天津是属于“洋务运动”早期的一个很重要的据点,当时训练北洋水师,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军事、科技来振兴我们的国家,振兴我们这个民族。
但是,“洋务运动”在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当中,中日一战,我们的北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水师彻底地惨败,以此为告终,就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就发现我们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硬实力”,军事、科技这些是属于“硬实力”,“软实力”是属于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等。所以,我们向西方学习“硬实力”没有成功,以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的失败为标志,“洋务运动”失败了。学习人家先进的军事、科技,振兴经济这条路子走不通,我们怎么办?
我们发现:多年以来、长期以来,历史上我们的“小学生”——日本,过去都是向中国学习的,都是中国的“徒弟”,经过这么一场战争,就证明了日本比中国强。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开始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能够打败我们?日本强在哪里?发现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走向了现代化之路。“明治维新”,在过去,日本一直向中国学习,然后后来日本还向西方学习,有益地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所以经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了现代化之路。所以,中国发现:日本能够走到这个强盛的地步,有它自己的道理,所以也向日本学习开始变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百日维新”,很快“戊戌变法”就失败了。我们从制度的角度企图向日本学习,模仿它需求现代化之路也没有成功,这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我们怎么办?再次寻求新的路子,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民主主义革命者,寻求革命,推翻帝制,所以“辛亥革命”是推翻了旧的,我们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推翻了皇帝,把皇帝赶下了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推翻了、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共和以后,我们的富国、强兵、富民之路依然没有找到。“辛亥革命”以后,那个时候说要建立共和国,实行了“三权分立”(总统、总理、议会),在那么一个过程当中,中国就陷入到了一个新的军阀分裂、军阀割据、军阀混战的这么一个局面。
共和是假共和,民主是假民主,就导致了这么一个军阀混战的局面,所以依然没有走向民主振兴之路,这是“辛亥革命”。所以,它的历史功绩在于结束了帝制,但它没有找到一条新的路子,所以这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后,我们经过了“洋务运动”,经过了“戊戌变法”,经过了“辛亥革命”,中国依然没有找到自己应走的路子,没有找到新路。所以,我们当时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反思,中国出路究竟何在,我们“硬实力”向人家学过,制度变革的路子探索过,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旧的王朝也进行过、尝试过,依然没有找到新的路子。所以,“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严格来讲应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开始,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开始传播新的思想,我们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反思本民族落后、落伍的原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所以叫“德先生”、“赛先生”,民主和科学,来反思我们这种传统的、封闭的、守旧的、落后的一些旧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过程当中介绍西方的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这些东西“五四运动”运动的一些主将,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当时号称“南陈北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个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还有一个概念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运动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一个战胜国,但中国胜利以后在《巴黎和约》,巴黎会议上分赃的时候没有给中国应有的战胜国的地位,而是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的我们割据的这些土地租界就重新进行分割,包括青岛租给了日本,转给了日本,就导致了我们当时的一批青年学生开始游行示威,走上街头,火烧赵家楼,大家去看到沙滩有一个红楼,当时北大的红楼,有一条叫五四大街,“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那个地方,在东华门附近,故宫的东北方向,大家到北京来很多地方去过,但那个地方有些人不一定注意到,那个地方的红楼,“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就在北大红楼那个地方。所以,“五四运动”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反帝运动,在这个背景底下,“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序幕。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个历史阶段就有了一种探索的思路,从学习技术到变法,改变制度,到革命,推翻制度,一直到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探寻新的一种发展之路,所以经历了这么几个历史阶段。“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历史揭开了一个序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干部基础,打好了这么些基础,这是我们回顾近代以来的几个历史阶段、几个历史事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完成的三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背景,刚才我们都讲了历史背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成立以来它所从事的这么个伟大事业,完成了“三件大事”,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对于当前的“中国梦”来讲意味着什么。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党的一大确实是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因为从此开始,中国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为党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同时它又有最低的纲领,又有最具体的任务。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向帝国主义和军阀开战、宣战,要争取自由、平等、独立。所以,从今以后,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面貌就发生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个崭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直到现在,92年,大概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大概是三个30年,其实第一个阶段是28年,完成了“三件大事”。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第二件大事,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1978年以来到现在,30多年时间,我们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三个历史阶段,革命、建设、改变这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各自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当中,北伐战争,刚才讲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共产党成立跟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的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紧接着,国共的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侵袭共产党,开始镇压共产党,然后进行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后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几个历史阶段当中,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第二件大事是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我们就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这个社会变革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建设,社会变革实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在这个历史阶段当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确立,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那个30年当中,1949年一直到1978年,尤其是在50年代“文革”前的17年,我们的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我们后来还要比较,还要讲到,建立了我们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两弹一星”,我们的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弹一星”的完成就标志着中国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而且在世界上就具有了自己独立的一种发言权的这么一种地位。当年主席小平同志都讲过类似的观点,如果说我们没有原子弹,如果不发展自己的核力量,那中国说法就不算数,中国就不算是一个大国,所以我们的这种建设和发展是在那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所以这个历史阶段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准备了做了理论上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这是第二个历史阶段。
第三个历史阶段,即第三件大事是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我们党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我们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巨大的历史浩劫,确实也有很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所以在第二个阶段的30年当中,我们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也走过了令人痛惜的历史弯路,所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一种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来进行改革开放,这几个勇气大家是没法理解的,经历过的大家可能都很有体会,在那个时候要改变、要调整我们的社会发展方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所以我们确立了,我们党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这么一种路线,转移,就我们工作重点的转移,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历史转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改革开放,所以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以一种快速发展的力量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以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第三件大事。所以,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以一种探索的勇气,拼搏的一种力量,不断地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些大家都应该比较了解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它所进行的、完成的“三件大事”,我就跟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脉络
第三个,我想讲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这里头就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华民族,一个是伟大复兴。“民族”和“复兴”这两个概念,因为过去我们几千年以来没有中华民族这么一个概念,只有华夏文明、华夏、中国,因为封建时代没有完整意义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国家、民族这些概念都是近代以来,现代政治发展、现代国家发展的这么一个产物。
所以,最早谈到中华或中华民族,最早应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1894年“兴中会”成立,国民党的前身叫“兴中会”,后来叫“同盟会”,后来叫“国民党”。1894年“兴中会”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来要“振兴中华”这么一个概念、这么一个口号,这是最早的理念。
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这个概念,他在1902年写了篇文章叫《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在那个里头讲到了中华民族这么一个概念,这个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概念了。
孙中山又再次提出了“五族共和”,那完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各民族的这种和谐相处,他讲到了蒙、藏、回、满、汉等民族的共和,民族的共融、和谐,这是孙中山(提出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李大钊是现代,完全从民族的意识形态这个角度上提出了“现代民族”这个概念,1917年,他写了两篇文章,他是从日本这个大和民族,他是讲为了征服亚洲,征服世界,怎么样来强化它的这个民族,所以李大钊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要“中华民族的复活”这么一个概念,是为了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更加强大,所以这是中华民族的概念在现代,在20世纪之初那段时期,我们这几位当时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这么些历史人物,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了自己的一些理念和想法。我们现在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看,有外国的学者讲中国的道路是怎么起来的,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子。刚才这本书是一个意大利的女作者叫洛丽塔•纳波利奥尼,她写的这本《中国道路》,这本书里头,她就讲到了,从近代以来,18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600美元,50年以后,187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至了530美元,开始下跌了。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第一年,195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成了439美元。这100多年的时间,人均GDP的下降速度是如此之快,所以,了解了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为什么会讲一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一个世纪叫“屈辱的百年”,这是国外学者分析中国的问题提出来的。
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概念的脉络、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109年的时间,大概一个百年的时间,我们从无路可走到找到了复兴之路,到一直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这是民族复兴的第一个历史阶段,第一个百年。
第二个百年,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到那个时候我们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第二个百年。所以,大概二百年的时间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时间,剩下还有不到40年,中华民族讲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前面来跟大家作一个具体的梳理。
所以我们就可以由此看得出来,我们整个贯穿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条基本线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整个20世纪,包括到21世纪,我们都是这么一个伟大目标,历代志士仁人在顽强探求的这么一个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归根到底,它的根本目标是一直的,一直到现在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事业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以,这个依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现在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整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概念应该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提出来的。从十五大到十八大,一直到现在,我们党始终紧紧抓住根本的历史任务,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这个任务,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中国百年强国之梦的历史回顾,这个历史回顾当中,我们通过几个历史事件,梳理了一个历史线索,寻求中国富国强民之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到我们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完成的“三件大事”,走到了今天。我们也梳理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么一个线索,从最早的提出,从中华民族,从中华民族的复兴,最早地提出这么些概念,一直到现在,它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么一个线索,所以,这是跟大家梳理的第一个问题——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