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的观点也许过激,但是其举出的例证又让我无法辩驳。这就是丑陋的中国人吗?看后我无语……
现在的西方有句俗语:别跟我耍中国人那一套!中国人的聪明是有名的,我们的“国粹”麻将牌即是一例。打麻将的乐趣绝非仅仅在赢钱,而在于打的时候,需要用尽各种心思骗上家盯下家,有时候要故意打好张,有时候又特意要喂一口,欲擒故纵,真真假假,羊头狗肉,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上下其手,两面三刀……这哪里是打牌,完全是一种心理战。据说老外一直学不会咱们的麻将,原因就在于,人家没有我们这么多花花肠子,这一套对他们来说太复杂了。他们最典型的赌博,就是轮盘赌,全凭运气或概率,最笨的就是,拿一把左轮手枪,里面装颗子弹,大家轮流向太阳穴射击,看谁命大。最最笨的还有,就是那种决斗,两个人直接用剑残杀,或站在一定距离开外,互相瞄准射击。天底下还有这么笨的人嘛。看看我们的小小麻将,其中蕴含着多少机巧谋算,里面浓缩的可是我几千年的中华智慧啊!中国人就是靠这种智慧才生存下来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不像别的文明消亡、断裂?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打麻将。我已在多处谈到,中华文明是一种没有血性的文明,一种自我保存至上的文明,一种苟且偷生的文明,一种算计别人的文明,一种不断进行着“人种逆淘汰”的文明。中国的历史越久远,中华的文明越绵延,中国人的质量就越是退化,也就是越活越“滑头”的意思。大概在几年前吧,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在三军中展开了学习“孙子兵法”热潮。当时看到此消息后一方面深感自豪,看来老美还是得向中国人借智慧;一方面也觉得疑惑,难道像什么“借刀杀人”、“落井下石”、“偷梁换柱”、“过河拆桥”、“瞒天过海”等等计谋还需要正儿八经去学习吗?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可都是一种遇事时的自然反应而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许多老外还是比较老实的。在中国人面前,他们的智力不够用,经常被整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这些年有一件事情颇让我痛心,那就是我们的现实在不断地糟踏好词,比如“小姐”,比如“同志”。还有一个被毁掉的好词是:“老实”,今天如果谁称赞另外一个人“老实”,那他肯定跟你急,因为“老实”几乎已经成为“无能”、“笨”的同义词。这怪不得哪个人,只能说现实在悄悄地调整、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同样,我们今天说一个人“能干”,一般指的是这个人会整关系,会玩手段,会下黑手,会搞女人,会捞大钱。我们的社会机制有利于此类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我们都很羡慕或景仰此种“能干”的人。聪明过头就难免玩些欺骗手段。我有一回认识一个卖药的东北人,问他怎么卖的药?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骗!”东北人骗浙江人,浙江人骗湖南人,湖南人骗四川人,四川人骗广东人,反正是全国人民一大骗……制造商骗进货商,经销商骗各商场,各商场骗零售商,零售商骗顾客,顾客们谁也骗不了,就在自己行业骗别人……老板骗包工头,包工头骗打工仔,打工仔谁也骗不了,拿不到工钱就只能上演“跳楼秀”,以争取媒体关注,争取公众视线(这是最弱者的行为,是被迫着发出的绝望的挣扎,我无意讽刺),可是到后来连这样的“跳楼秀”都无人在意……谁没有见过,那无处不在的假烟假酒假药假文凭假结婚证假亲戚假避孕药假老鼠药假……我想不出对中国人而言,还有什么是不能假的。我只能说自己的想象力太有限了。在澳洲,我们听说这么一件事。澳洲的是比较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包括为中国人服务,可是后来却提到中国人就冒火,就不太愿意搭理。原来,有一些中国人在那边生活时发现,如果他装作不太懂英文,去向打听地方,显出茫然的样子,那就会开车把他送到目的地去。于是很多中国人为了省钱就这么干了。但是人家毕竟也不至于笨到屡屡上当还毫无知觉的地步,次数多了,也感到被当成“二百五”、“傻大头”愚弄了。从此后就不乐意为中国人服务了。我还听一个朋友说起欧洲的事情。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手机是可以免费领取的。欧洲人一般是确有需要才去领,可中国人听说此事后,就一次次地领,多的领了十几个。人家虽然“笨”,但总还是有智力的吧,发现后就出台了规定,凡中国人只能领取一只手机。这还算没有斩尽杀绝,给中国人留了点颜面。有位网友说他见识过一个50岁的美籍华人,他说起这么一件事:在留学期间,他用批发价花9台的价钱买了10台录音机,而后逐一把9台录音机退回商店,这样
他就免费拥有了一台录音机。他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还十分自豪。还有一位网友则贡献了另一则真实的故事:他在英国遇到过一个同胞,此人先买了一份保险,保险范围中有一台子虚乌有的电脑。然后他对谎称自己的手提电脑被盗,结果成功地骗到了保险金。他逢人便吹嘘:“英国人真蠢,没派人来查,就把钱赔了。”很多中国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一个个都自以为很聪明的。他们还得意洋洋地吹嘘自己脑瓜子聪明、活络。被王彬彬称为“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王蒙到美国去了一趟,回来后就说美国人真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你到商场买了一样东西,价8元6毛2分,于是你递过去10元6毛2分,美国人睁大了眼睛不知什么意思。中国人都知道这是为了找个2块整的。可老美不懂啦。他硬是只肯收10元,找回零钱给你。这不是算术好坏的问题,也不是有人说的算法差异,而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所以非常自然地会在买了一个软件后,同时在几台电脑上使用,但老美不是这样的。我听新东方副校长、耶鲁MBA钱永强说过,美国人买软件,如果家里有两台电脑,他就花钱买两个软件,虽然没有任何人监督他这么做。就像我上文说到过的,他们尊重规则。而这么干在咱们中国人看来确实傻到家了,所以成了我们的笑柄。那位号称“跨中西文化,写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其《吾土吾民》一书中,也豪不客气地说西方人有一种STUPIDITY,就是愚蠢。可是我们真的聪明吗?我们有没有计算过,为了这样的“聪明”,我们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互信的基础,我们支付了多大的社会成本?澳洲从此不肯载中国人、欧洲电信从此限制中国人领手机,这是小事,可是一点小聪明败坏的是一个国家的声誉,祸及的是一个种族的所有人。这且不管它吧,在我们自己国内,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至少有两大弊:一是经济无法健康运行。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曾在《代价论》、《信任论》两书中深入谈到过这个问题,他在另一篇介绍日本社会学家福山《信任》一书时也谈到过,在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里(中国是被福山列为其中之一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很可疑的。就像胡润说中国人的财富品质很低一样。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败坏,所有人
都生活在一种不安全感之中。我已经说过,“不安全感”是中国人不守规则之因,事实上,大家不守规则、互相欺骗的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不安全感。于是进入恶性循环。这种互欺、互不信任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彼此防范,其物化形态是什么?就是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都有的防盗门、防盗窗,就是中国遍地都是的高高的围墙。我们都把自己关在了铁“笼子”里。那些丑陋的铁栅栏、那些一重重的铁门,是一个社会人心腐烂变质的见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如此防范他人而感到羞愧,应该为自己如此被防范而感到耻辱!有位德国人到某高校参观,令他不解的是到处都有围墙,不但校园与外界有围墙阻隔,而且校内也有一些自成一体的墙把自己包裹起来。他好奇地问为什么?没有得到什么满意的回答,后来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建GREATWALL的传统!”我记不清啦,是黑格尔还是博尔赫斯还是卡夫卡说过,我们引以为自豪的长城,其实是中国人内心里巨大恐惧的象征。新西兰的奥克兰郊区风景非常优美,那一带住着大批的中产阶级。他们住着一层(最多两层)的HOUSE,有些是木结构的,给人感觉用力一脚就能踢开。房子外面一般有一道由灌木和花草建成的篱笆,透过篱笆上的漂亮的“天堂鸟”可以看见小院子里的果树长满了金黄的胡柚,有的人家地上也落了不少。这是他们住宅的基本格局,在全澳洲,大致也是如此。没有铁门,没有高墙,没有防盗窗。在堪培拉,我们只在两个地方看到了混凝土建成的围墙,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地方是驻扎着军队的总理府,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大使馆。在澳洲期间,我带着一本《小说月报》,在里面读到张抗抗的一个小说《芝麻》,里面写到以骗别人出名的河南人,自己所承受着的苦果,他们彼此之间,即使是乡亲、同村人,也不得不厉行着严格的防范措施:家里有头家畜,男人不得不一夜夜搂着小畜娃睡觉,因为以前曾经大意,天天睡灶房挨着羊睡觉,可七只羊还是被人偷走了!那里“家家的牛都跟人睡,若是头母牛,男人和牛就像是夫妻差不多。”还有一个人,睡觉时把牵牛的绳系在手上,可半夜里那牛仍然被人偷走!这就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的写照。我相信张抗抗这样的作家是不会写荒诞小说的,可她叙述的故事听来却不能不给人一种荒诞感。前面我说到过西方人比较看重LAWISLAW,他们好像也比较把承诺当回事,所谓PROMISEISPROMISE。在中国,固然也有“一诺千金”的事情,但如果那样真得谢天谢地,而且如果某人坚守诺言还给陌生人多少钱,这样的事可能要上报纸新闻去了。在澳洲期间,不知何故,我已经逐渐习惯于那种信任的感觉,对于所购物由商家托运一事,没有半点怀疑,我相信他们会准时把货物寄到机场。在某个农场,我与可爱的考拉合拍了一张照片,因为是用数码相机拍的,我向他们提出能否把照片发到我信箱,他们说可以。我就留下了我的EMAIL地址。尽管他们那儿是农场,上网可能也不太方便,但我知道他们会守住诺言,哪怕我很快就会回到遥远的中国,哪怕我这辈子大概也不会再回到布里斯班的那个农场。我回到家,打开电子信箱,看到那封邮件已经静静地等在那儿,邮件名是:KOALAPHOTO,打开邮件,里面说,“相信你现在已经回到了中国,我们把照片寄给你,希望澳大利亚的旅行令您愉快,并且在这儿所经验的一切都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那时候,面对着屏幕,我在心里说,是的,我感觉,非常美好。
第二篇: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
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试问,这样的中庸,又有什么不好呢?
中庸的现实意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合理化”。朱熹解释中庸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管理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重视团体不必轻忽个人,注重现实同时并不抛弃理想。
至于一项措施合理不合理,还要看时空能否配合,所以中庸说:“君子而时中”。这里所谓的“时中”,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指“与时俱进”,它要求人们行事能适应时代需要,求得能适合此时此地的合理化措施。
中庸不是平庸,所以绝非因陋就简,当然更不能随俗浮沉。真正的中庸,必须力争上游,日新月异。首先要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站在“有所不为”的立场来“有所为”,找到“此时此地最合理的决策”,并且确实尽力去执行。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要实行的话相当困难。
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诚然,中庸之道堪称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但却是很难为人所把握好的。千百年来,正因为人们对中庸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得国人的行为出现了较大偏差。渐渐地类似于“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一类的谚语流行开来,压抑了人的个性,渐渐地造就了一批温和、谨慎、克制、保守的中国人。他们遇事不敢承担责任,却有着“推”、“托”、“拉”的本事,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如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排队还是走路,多数人更喜欢夹在中间,既不愿领头,当然也不愿意殿后。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中庸之道”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吧。
和谐
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一种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国人追求的是人与宇宙天地乃至世间万物的和谐与共生。这里的“天”,可以看做是原始的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而这些原则和观念同时也是人心中所固有的。在这个层面上看,“天心”与“人心”是一致的;所以说,“顺天”必“应人”,“应人”即“顺天”,两者事实上是统一的。归根到底,所强调的还是“以人为本”。这应该可以算是中国最原始的“人本主义”观念了。
对比欧美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西方人相信人是神创造的,凡事都应该服从神的意旨,成为人为神而生的神本主义。欧美的科学文明,又证明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神是人想象中的产物,根本没有神的存在,以致物质享受高于一切,成为以物为本的物本主义。
中国人把宗教当做一种生活工具,神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把科学技术看成生活的另一种工具,科技根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最看重的,不是神,也不是科技,而是人,从而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之路。
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大概就是以“和谐”代替“斗争”,用“互助”代替“竞争”。“拿和谐来解决问题”成为多数中国人不变的特色,使得中国文化中,“和合性一向大于分别性”。
管理的和谐性,最要紧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间的安和乐利。双方一旦产生严重的抵触或对立情绪,就意味着会失去中国管理的基本精神了。
然而和谐并不反对竞争,天下事非竞争不能进步。但是中国人懂得“用让来争”,和合当中有竞争,争到不伤和气而又圆满解决问题,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了。
因而,中国人特别重视和为贵。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尽管大家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却不可不在和谐的气氛中找出孰是孰非。组织成员,不可以为反对而反对,但是基于共同的目标,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设性的异议,有助于集思广益,这才是组织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非常必要。
但是,万一事物之间达不到协调的立场,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深知一切都可能有矛盾,但是矛盾可以促成变化,带来进步。然而矛盾未必就一定意味着对立、冲突,它往往可以调和、化解掉。西方人最佩服中国人的地方,便是这个“化”字,一切矛盾统统化掉,化得好像没有矛盾一样。
从表面上看,多数中国人凡事习惯于讲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似乎是马马虎虎把事情处理完毕,有草率的味道。实际上我们是透过良好的协议,先把事情分解成若干症结,然后逐一化解,才可能大事变小事,小事变无事。这就是中国人的“求和”思想。“求和”包括着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待人和气等几方面,性格上也就表现出平和、宽容、顺从、团结、依赖等特征。
另一方面,就中国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性格气质上历来都表现出求和的一面,“以和为贵”成了大多数中国人进行社会交往所恪守的信条。所以世所公认,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国民讲究谦恭礼让,从不好勇斗狠,时时刻刻至少在表面上都不忘了一团和气。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求和心理的又一大体现,一方面,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的,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密切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人有统一的关系。而西方人则推崇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是敌对力量。
此外,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讲究伦理道德,重视人际关系。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出了中国人际关系的共同心理。只要人心团结,事业自然会无往而不利。《易经》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便是“和为贵”的生动诠释。因此,大多数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以“和为贵”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不仅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大家对“将相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吧。
战国时候,赵国得和氏璧,秦国愿以十五城易璧,赵王为此进退两难,宦者令缪贤荐其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凭其机智,完璧归赵。后来在渑池之会上他又为赵取得外交胜利,其官职位居猛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宣称要面辱蔺相如。蔺相如为此常躲避廉颇,还向自己手下解释说应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负荆上门请罪,二人遂结为生死之交。秦国见蔺廉二人团结一心,数十年不敢侵略赵国。“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强盛,政府中主要成员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企业的中层人员有分歧、闹对立,往往是最棘手的,危害也最大。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2)
感应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的本能,行事前总要问个吉凶祸福。毕竟趋利避害、趋吉避凶,乃是人之常情。甚至中国一度有不少人专以替人预测凶吉、指点迷途为业,也就是所谓的“相面算命”,深为国人所笃信。而中华原典《周易》,某种程度上便是一本教人预测吉凶祸福的书。如果将这些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似乎也很难说得通。
如何预测未来以趋吉避凶,有赖于感应。中国人早就知道,利害跟吉凶并不是准确的对应关系,利可能吉、也可能凶;而害亦如此。与其为了求取邪利、暴利招来凶祸,不如承受小害以期大吉,这就是“吃亏便是占便宜”的道理。吉凶必有征兆,要用诚心来感应,所以《中庸》说:“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防之;至诚如神。”
感应的具体表现,叫做“知细”,就是指要能体察到一些微小的事物,从很小的端倪或征兆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古人云,“明察秋毫之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便是“知细”的体现。孔子说,能辨析事理于细微的,可算得神圣的人物。君子上不奉承权贵,下不慢渎贫贱,不为小人所利用而受其牵累,可算是知细了。“细”指微渺难见的动机,吉凶的先兆。君子于是非善恶之间能合理取舍,能辨析细微、当机立断,决不拖延。
“知细”才能够“见细”,于是才会有“先见之明”,于是对于一切问题,都能够轻松愉快地应付裕如。
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不能知细,难免会使决策居于盲目,这样势必导致轻举妄动,使管理行为失效,甚至招来灾祸。管理者能够知细,事先看出预伏的危险,便能够及时防微杜渐,使许多小问题化解掉,就不会形成大问题。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是希望我们知细、见细并及早思患预防,以趋吉避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这也就是说对管理者而言,对任何问题,当其微小时,即予以有效处置,便是最理想的管理态度。
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中国人务实,这是不争的事实,一部分中国人乃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中国古代技术领先而科学落后,就是“实用主义”的后果之一。中国从来都不乏能工巧匠,但有几个能在理论上有高深造诣的?中国人注重能够直接给生活带来好处的技术领域的探索和革新,却从来没有建成过一套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无遗憾。中国人诚然很聪明勤奋,而且也善于学习。但传统的中国人学习的目的,乃是为了求取功名,将来好谋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无论是“格物致知”也好,“修身养性”也罢,看似注重的是个人修为,而它们的落脚点,最终都在“治国平天下”上面。可见中国人的行为大都有其明确的动机,这纯是因国人的“务实”精神所致。
此外,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特性。中国的土地上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仅有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其理论中也夹杂了许多世俗化的东西,它并不像佛教那样提倡清心寡欲、舍己度人,而是对人生采取了一种更为超然放达的态度。即使是超凡脱俗的佛教,一来到中国,也往往被世俗化、功利化了,例如产生于中国的所谓“净土宗”,就背离了“艰忍苦修”的佛教传统,使之具有了“中国特色”。
即使这样,许多中国人对宗教也都是漠不关心的。中国人完全沉溺于世俗的兴趣之中,沉浸在感性的生活之中,因此他们的生活完全是唯物质主义的,他们热切追求富裕和享受的快乐而无暇他顾。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是不会轻易信奉鬼神的。因为《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既然孔夫子都敬鬼神而远之,那还有多少人会对虚无飘渺的神灵顶礼膜拜呢?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宗教不过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嗜好所追逐的时髦而已。不像当代信奉某种宗教的人,一生下来就必须信仰某种宗教,就要成为教徒,丝毫不能有个人选择。
通权变达
中国人做事,从来不固执一理、毫无变通,但中国人也向来看不惯那些圆滑机巧、见风使舵的人。中国人的行为讲求实用,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贯彻了“实用主义”。这种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心态和理念得以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然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向来不提倡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我们的祖先并不讳言“君子爱财”,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取之有道”。由此可见,这里所提倡的,就是一种通达权变的务实精神。
中国人诚然有传统、务实、固执乃至保守的一面,恪守礼教很少变通,但是同样也很强调“权变”的重要性。孟子就十分推崇“权变”精神,而反对偏执迂腐、头脑僵化的做法。他举了如下的例子:中国虽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但是也有“嫂溺叔援,权也”的说法。意思是,在通常情况下,和自己的嫂子进行身体接触是不合礼仪伦常的,但是如果在嫂嫂落水、即将溺毙的紧急情况下,就不能死守“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而应果断地施以援手。这可以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权变”观念。
中国人把这一套权变的理念归纳为四个字,即“执经达权”。这里的“经”指的是惯常的原则和制度,而“权”自然就是权变。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一切都体现在这四字之中。要求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机变,既不能事事都遵循一理,不敢稍加变达,也不能遇事毫无章法,甚至进行无原则的妥协。
乐天知命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肆虐祖国大江南北,给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不过从这场危机中中国人普遍反映出的心态来看,多少也能看出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在这场**中并没有显得惊惶失措、人人自危,他们的心态倒是显得很乐观,并不认为非典能对自己有什么威胁。随便找个网上论坛看看上面的言论,你会发现非典时期的典型论调,正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人对这种心态大加贬斥,认为是一种消极蒙昧的“侥幸心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豁达开通的乐观主义精神。
多数中国人好像都很信命,把很多事情都看做是天意的安排。这样一来,似乎很多人的主观努力,在天命面前,都是徒劳的。人们只要心安理得地服从命运的安排就可以了。只要你的行为符合伦理道义,上天就一定会善待你。这样的天命观,多少有些消极无为,常被人指责为是典型的“逆来顺受”,却符合多数中国人的心态。一些中国人遭到了打击以后,总喜欢首先把责任推到“天”的头上,先“怨天”,再“尤人”。中国人对于天命,最典型的思想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的富贵、荣辱,乃至生死,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人还要争什么呢?
所以在一些中国人看来,乐天知命、顺乎自然之道,是他们人生态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他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等一系列现实现象和现实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分子,人的生命只是自然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人的一切活动,当然最好要遵从天命。
中国古人的“天命观”相当浓厚,认为天命不可违抗。每当事情遇到挫折,总是无可奈何地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在上方谷用火攻计困住司马懿的大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不料天降一场大雨,顿时浇灭了进取中原、复兴汉室的希望。这个时候,孔明只得老泪纵横,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话说当年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时候,也是长叹一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见古人也是很有趣的,如果成功了,自然那是老天保佑;如果不幸失败了呢,还是要怪罪到老天头上,反正没自己什么事,让人觉得“皇天不佑”是事情没成功的好借口。即使到现在,有些中国人遇到什么不顺的事,往往也会大呼:“天哪”。就跟西方人常挂在口头的“My God”似的。可是,就是老天再对不住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还能把天捅个窟窿不成?要是真的触动了老天,那可不是好玩的。传说中倒是有一位神话人物共工,一气之下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地陷,结果引来了旷世浩劫,这就是人与天作对的结果。
但如果人们过于遵从天命,或者认为,反正一切都会有上天安排,自己的一切抗争都无济于事,从而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的摆布的话,无疑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态度。而传统的中国人中,持这种心态者大有人在。他们面对社会的不平或制度的黑暗,很少主动站起来要求改变(只有当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爆发农民起义,这是特例,也是极端);只要不直接威胁生命,一切都可以忍受并屈从,并且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中国的老百姓当惯了“顺民”或“良民”,他们能做的,只能是祈祷上天能给他们带来一两个青天大老爷。就像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那样的;或者期盼上天能降生一个好皇帝,能勤勉政务、体恤万民;或者又期望能出现豪侠义士主持公道,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总之,他们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天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总希望能发现什么“救世主”,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中国的老百姓,最顶礼膜拜的,不是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不是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而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可见他们的精神寄托何在。
第三篇:浅析李安电影《喜宴》的中国文化内涵
浅析李安电影《喜宴》的中国文化内涵 09新闻班 094030322 陆晓雪
李安是台湾著名的导演,他的能成功的走入国际影坛,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在他的电影中处处体现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内涵,传达的是中国“以和为贵”思想观念,无论是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卧虎藏龙》还是表现同性恋题材的《喜宴》,都在展现东方古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李安这部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很浓重的电影《喜宴》,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包含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最中心的思想就体现“仁”。
《喜宴》讲述的是一个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和碰撞的社会下,长辈和青年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的不同看法与追求的故事。其中,最能体现传统的文化内涵的就是大量丰富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事像,在热闹和喜庆中为我们生动的展示出一幅中国当代婚庆的风俗画面。中国传统的婚姻里面首先是必须要有,媒人,所谓“无煤不成婚”。电影里,在高妈妈寄来的录音磁带里面我们可以听出父母为伟同找的一个婚姻介绍所“来电俱乐部”,也就是所谓的婚姻媒人,动用很大的力量来为儿子寻找适合的条件媳妇。在中国,媒人文化十分浓重,自古也就有了“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相并重之说,在中国古代,没有媒人的婚姻是难以成立的。第二,中国婚俗文化当中,一定要有聘礼。影片中,高妈见到儿媳妇威威送给她一副贵重的见面礼——一个红包、首饰和嫁衣,这里的礼物有一定的聘礼的意味。聘礼所传达的一层意思是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买卖的关系,这个在传统婚姻上体现得更加严重。第三,中国传统婚俗中的祈子习俗。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跪拜父母,高妈喂儿媳妇喝莲子汤的细节,还有让小孩子蹦床的情节,包括在婚宴上,让新娘蒙住双眼,最后是让小孩亲新娘,新娘误以为是新郎而引起了二老极为的开心的镜头都表现出来中国传统婚俗中期盼新人能够早得贵子的习俗。第四,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闹喜宴闹洞房。《喜宴》当中的重头戏是婚礼上的喜宴,导演用大量的镜头渲染了婚宴上中方的宾客“闹新人”的场景,以及在新房之中“闹洞房”的场景。一开始是大部分在场的中国宾客用筷子敲打杯子逼新人当众亲吻,之后就是把食物吊起来让新郎和新娘一起争咬试图观看两人接吻,还让新人一桌一桌的敬酒,全场疯狂的高呼“高伟同,有种过来”,到最后的大闹洞房,还让新人当众在被子里面宽衣解带才肯罢休。大部分的宾客都烂醉如泥,大家都沉浸在婚礼的狂欢之中。这一切的一切,让美国的宾客大开眼界,惊叹中国婚礼的闹,老外们都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提出”中国人不都是沉默、柔顺的数学天才?”李安则在戏中回答:“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这几点是通过热闹的喜宴婚庆习俗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伦观念,恰到好处的反应我国传统婚姻习俗和文化内涵。
在这场婚礼上,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发生在纽约的喜宴,带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符号,而整部影片中国文化内涵的表现主要是体现在与西方文化冲突着方面。
在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盛行,并且影响深远,人们崇尚自由,表达个性,我行我素,更多的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处处体现,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告诉着人们要有整体的宏观思想,处处为他人着想,孝、忠、义摆在首位,个人的儿女私情摆在次要的位置。关于性取向的问题,赛门很坦然的告诉自己的父母是同性恋的事情,坦然的讲出父亲的外遇,而且自己从未见过自己的兄弟,而伟同是一位受过中方文化影响的人,他隐瞒着实情,而且还以假结婚的方式来欺骗自己的父母,他为自己不能够传递香火视为自己的不孝,为此他时常感到压抑和无能为力。这样的反差体现出的是中国最朴素的价值观与西方自由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碰撞,是个人导向与集体导向方式的碰撞。看过很多美剧,剧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始终以一种很自由的方式相处,子女坦然的向父母讲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生活在一种以自身幸福为标准的氛围里。而伟同所代表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方式,将自己不能被传统接受的生活隐瞒,即使身处在矛盾和痛苦中,也必须要按照既定的传统模式来孝顺父母,即使只是些假象,这样的感动对于生活在纽约的人来说可能不被理解,而这部电影中伟同的父母所遭遇的也是同样的困境,伟同的妈妈在得知真相后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孙子,幻想伟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后能回归到正常状态,伟同的爸爸宁愿被欺骗,也不愿放弃传宗接代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不仅仅是他们所期望的,也是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赋予他们的。当老陈听到伟同没有办结婚喜宴时,他第一个考虑到的是伟同爸爸的面子,在喜宴上惊讶的美国人们是不会明白这样的面子到底是何等的重要。中国父母盼望在美国的儿子结婚生子,这一冲突的核心相信是个中国人都能够理解。而李安的处理,他把情境放在西方的环境,中国人和西方人共处同一空间,由儿子不太一般的性取向引发情节,但却是借由年老父母强烈而单纯的愿望,做儿子的忠孝情义,男友赛门的善良,乃至那场关键的欢畅喜庆、中国色彩浓烈、表现到位的婚宴来展现意旨,就电影而言,李安成功地呈现了非常完美的一种动人的、温厚的、东方的感觉。而在细节上,一件件从大陆带来的贵重首饰,装满美金的红包,人情愿许和祝福,那热闹非凡、铺张浪费的中国式婚宴,那令人惊诧的无休止的闹婚,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儿子真正的性取向,男友赛门假结婚的主张,“新娘”威威现实而简单的绿卡心愿,这些真实特殊的具象构成的矛盾十分精彩地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带有一种天然的电影魅力。这是大众传媒所无法炒作的,它带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也是导演的成功之处。
第四篇:太极拳的中国文化内涵演讲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Taiji Quan
Have you watched the TV series The Heaven Sword and the Dragon Saber? Do you know Zhang Sanfeng? He is the founder of taiji quan.As a kind of typical Chinese culture, taiji quan is a traditional sport that is suitable for all ages and sexes.Taiji quan is a school of Chinese popular martial arts marked with slow and gentle movements that are designed for defense, strengthening of physique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s.Its core is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In this art,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mind guides the body through graceful, gentle and firm movements.It originated in Chenjiagou in Wenxian County, Henan Province.There are different schools, including Chen, Yang, Wu, Wu and Sun styles.A long time ago, it was designed as an unique and profound self-defense technique.And it has been highly popular with the old and the weak.Concentrating on standard postures and breathing control, the movements of taiji quan are fluid, graceful and balanced, promoting the complete harmony of blood and mind.It provides the mental relax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for people and it’s essential in the stress-filled society today.In taiji quan, softness is stronger than hardness, moving in a curve is better than a straight line, yielding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onfronting.It’s a sport that strengthens the body as well as the mind from within.Meanwhile, it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ethics and philosophy—seeking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balance.To Chinese people, harmony is a powerful word.There is nothing it cannot absorb and cover.Harmony seeks peace, compromise and concord.Maintaining balance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harmony.As the world of nature and relaxation, taiji quan may become your new lifestyle in the future.
第五篇:中国文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兼容并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地补充、改革、创新自己,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国文化,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而广义的文化,则比文明还广泛,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所以文化的内容很难绝对地加以划分和界定。至于中国文化又是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化的内容,多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较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以上所说,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根据蔡尚思先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九大支柱的:
第一是儒家。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随后还有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等。
第二是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主张实验,反对空谈;主张厚今薄古,贵今贱古,反对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这些方面可以说法家长于儒家。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愚民政策,倡导以史为师,不要知识文化,甚至主张焚书。这些方面可视做法家的短处。法家里面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的极端君权愚民的政治思想,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
实行君主专制以天下统一为先决条件——爱统一重于爱祖国;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 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