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

时间:2019-05-13 22: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要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要义》。

第一篇: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

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 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排华法案的产生源于白人种族主义的兴盛,以及白人及其他族裔工会领袖谴责华工使他们工资降低,减少工作机会。虽然最后美国为此法案的通过向中国道歉,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何会有此法案呢?我想这与中国人在国外很少想过以集体的力量对抗其他势力的竞争,而是一味的降低自己的薪酬来作为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恶性竞争让自己既得不到应得的权利,同时遭到了更多本土的人的排斥有很大的联系。缺乏合作,让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地位处于劣势。在没有接触西方文化时,我们很少提到个人主义,而如今的我们却过于崇尚个人主义。一心只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对国家及公共团体却缺乏基本的责任感。现在越来

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人们意识到文章中所说团体组织之本即“个人隶属团体,团体直辖个人。团体中个个人都是同等的”这含义,中国人的信誉危机也就此解决了。作者指出中西方文化的分水岭是宗教问题,因为基督教所引起的血的斗争锻炼了西方人集团生活之本。而中国人却一直习惯于和平与安逸,这种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习惯让我们远离了集团生活,我们心中依然没有集体的概念,并没有真正了解它真正内在的含义。以前大家会说中国缺乏法律制度,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而现在应该没有人会说中国缺乏法律制度了,因为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比中国的法律制度多。但现状又能怎样呢?中国社会制度由于法律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当面对自身利益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置法律于不顾,将个人利益建立在破坏集体利益之上呢?如果内心没有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恐怕再健全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文章中一段写到“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展开,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此话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也深有体会。“每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相互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想来我们的国家就是来源于家庭,曾经封建社会的皇帝称国人为他的子民,同时这些子民称地方官为他们的父母官,一切职位的称呼貌似都可以与伦理扯上关系。现在的社会依然会有法理不外乎人情之说,对于那些为了自己的家人而无奈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我们中国人总愿意因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而原谅他,对于他应受的惩罚也相应减轻。而西方人却不会这样想,他们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触犯法律的人都应该承担他本该承担的责任,没人可以代替。有时候我们会说西方人太不通人情了,过于冷漠,但换个角度想,制度的制定不就是为了执行的吗?如果所有人都因为某种认为可以原谅的原因而不遵守制度,那我们制定它又有何用?难道真的指望我们口中那没有准确定义的“道德”来管制这十三亿人口吗?如果真的有用,法律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吗?几千年文化的熏陶,想要将一切社会体制与制度都理性而脱离情感的牵制,还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

道德代替宗教

此现象是最令我感慨良多的。书中说到中国文化特征,“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为中国文化一大特征,作者认为周孔教化非宗教而是道德。中国宗教种类很多,但信之人却是在少数。曾经有位英语老师对我们说,她和很多外国人聊过中国人。在她所接触的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中国人太可怕”,何出此言?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一切方法可以约束的了中国人。以我认为,信仰即为宗教。西方人大多数都在宗教之内,他们信仰上帝,他们认为所做一切上帝都是可以看到的。而现在这种“上帝可以了解一切”的观念在中国一定被认为是可笑的,曾经我们信奉过鬼神,认为善恶终有报,不过现在我们好像把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归为了封建迷信,是不被认同的。我不否认我们大多所谓的封建迷信只会给人们带来不好的一面,但大力宣传封建迷信的迫害让我们不再相信它对我们好的一面了。相信天上的神灵,好人有好报。因为西方人承认宗教,有信仰,所以当他们权衡利弊的时候,他们心中的信仰就是一杆可以制约他们的秤。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可以掌管一切,所以当触碰到法律与道德底线的时候,他们怕受到上帝的惩罚也许就不会跨越那条警戒线了。而中国人呢,也许只有那个没有统一标准的道德。当面对权利的时候,也许道德只能让他们犹豫而不能对他们构成约束。因为道德也不过就是“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完全托付于人类的个人情感,只要突破自己的防线,对于他人的感受又何必在意呢?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扶起倒在路边的老人却被告上法庭索要赔偿”,“医病救命的胶囊却是由皮鞋原料所制”,“饭店用油多为地沟油”,多少事让你觉得如此心寒,让你对你曾经的所谓“道德观”产生过动摇。如果我们有信仰呢?如果我们也如此虔诚的信奉一个人呢?是不是可以在一味追求利益的时候,我们心中也会产生畏惧而放弃眼前这所谓的好处;是不是可以在越过警戒线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那杆信仰的秤可以把我们拉回来。道德是靠周围的舆论而对你产生压力,而宗教是真正从内心对你产生约束。用道德衡量标准终究会让我们迷失,社会的多变也早已让我们容易忽视道德的影响。宗教也许不可能是我们治理社会的最好方法,但它至少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面对难以抉择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帮助。

此书需要我们深思的还有很多,尤其是面对现在的中国社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社会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但我们也同时因为自身文化的背景而有可能曲解了西方文化,或者说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上看待西方文化也许会扩大某一方面的影响,比如个人主义。总之,中国社会的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中国的文化亦需要客观看待。本人知识颇为浅陋,对于此书理解无法深入剖析,上文仅是我个人感受,如有错漏,请帮忙改正。

第二篇: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着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穿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理性早启

一、理性早启

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徵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征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於其所能,是有限的。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其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作用愈强,沿理智之途走得最远者,便是人类。其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作用愈强,沿理智之途走得最远者,便是人类。当理智造乎最终“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当理智造乎最终“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 理智乃静态的、客观的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有向上一念,求生活之更合理也。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理智乃静态的、客观的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有向上一念,求生活之更合理也。在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取代之,而人正依靠心思作用摆脱本能控制最甚,以理智松开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代之以理智,更产生了独有的理性。在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取代之,而人正依靠心思作用摆脱本能控制最甚,以理智松开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代之以理智,更产生了独有的理性。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体现。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体现。

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根据上段解释,梁公认为理性是一要求生活向上合理之追求,自有对进於无对,凡事向内寻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讲东方文化“合”对自然本根和谐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根据上段解释,梁公认为理性是一要求生活向上合理之追求,自有对进于无对,凡事向内寻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讲东方文化“合”对自然本根和谐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要求位元阶更高,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要求位元阶更高,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但中国早早便转向追求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但中国早早便转向追求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至於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有在书中讨论,惜其对此并无态度。至于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有在书中讨论,惜其对此并无态度。

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迷信、独断,取其凝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在之时建立秩序。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迷信、独断,取其凝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在之时建立秩序。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判断乃因对宗教的不同态度见差异。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判断乃因对宗教的不同态度见差异。西洋强于理智而弱於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西洋强于理智而弱于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浩荡,自创世至末世无所不包而远开出人类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予人心智莫大安慰,终成大统,读后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浩荡,自创世至末世无所不包而远开出人类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予人心智莫大安慰,终成大统。

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於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于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宗教喜谈生死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於产生宗教的知识与情志要求,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分信仰,而贬低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怪力乱神”而充分相信人都有理性,完全信赖人类自己,要求人向内发力,此其一。宗教喜谈生死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于产生宗教的知识与情志要求,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分信仰,而贬低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怪力乱神”而充分相信人都有理性,完全信赖人类自己,要求人向内发力,此其一。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重视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重视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于斯。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故“道德气氛特重”与“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两特徵实为一件事之两种表达,毫无二致。故“道德气氛特重”与“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两特征实为一件事之两种表达,毫无二致。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出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出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二、伦理本位

二、伦理本位

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是针对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是针对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於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至于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于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含糊,只大致称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有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进行比较研究,只说应该大致相同。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含糊,只大致称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有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进行比较研究,只说应该大致相同。

周孔以降的社会方是梁公发力之处。周孔以降的社会方是梁公发力之处。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旧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来:一面启导人类理性,是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而凭著理性作权衡;一面谆谆于孝弟,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令其成为人伦至情,而后由近及远善推其所为,俾社会关系建筑於情谊之上。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旧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来:一面启导人类理性,是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而凭着理性作权衡;一面谆谆于孝弟,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令其成为人伦至情,而后由近及远善推其所为,俾社会关系建筑于情谊之上。后西汉世伦理终令封建解体并取而代之,原本在此。后西汉世伦理终令封建解体并取而代之,原本在此。此种由内而外的关系模式,使得社会富於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在他滋养下,维系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礼俗不知不觉间诞生。此种由内而外的关系模式,使得社会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在他滋养下,维系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礼俗不知不觉间诞生。其诞生后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与其同寿於天地间。其诞生后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与其同寿于天地间。孔子之学与其说在社会秩序与组织,毋宁说在完善个人,说白了就是“做人”。孔子之学与其说在社会秩序与组织,毋宁说在完善个人,说白了就是“做人”。一个完美的中国人格,是在一系列伦理关系中产生的,以孝子为始,进于慈父等事。一个完美的中国人格,是在一系列伦理关系中产生的,以孝子为始,进于慈父等事。他终其一生始终处於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及人与自然的普遍伦理关系中,决不允许也不可能有分毫脱离。他终其一生始终处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及人与自然的普遍伦理关系中,决不允许也不可能有分毫脱离。这就大不同於西洋社会的人生状态,梁公将西洋对应於中国人家族生活的状态称为集团生活,若单从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状态更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这就大不同于西洋社会的人生状态,梁公将西洋对应于中国人家族生活的状态称为集团生活,若单从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状态更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细查起来实则正相反,须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将人域与自然、此群与彼群、自家与人家、自我与他人、灵魂与肉体甚至灵魂内部割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种利益,而极其局部地、谨慎地、不情愿地、小心提防地妥协结合成为集团,并在集团间角力。细查起来实则正相反,须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将人域与自然、此群与彼群、自家与人家、自我与他人、灵魂与肉体甚至灵魂内部割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种利益,而极其局部地、谨慎地、不情愿地、小心提防地妥协结合成为集团,并在集团间角力。故此集团决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为了更好地“分”下去。故此集团决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为了更好地“分”下去。

第三篇: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这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

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也因此,对本书的内涵只能略懂皮毛,在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后,别人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让我不禁脸红。

对书中内涵的理解暂且不谈,本书中有谈到文字的内容让我有所思。时代所衍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呢?在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让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地球被压缩成了一个小点,身处A国的人可以看着B国人的帖子笑哈哈,这对人来说是种同化。

单看国内,一个微博热点不出半天便可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中做到人尽皆知,而人们也乐衷于消费这样的快餐,网红便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成的新鲜职业。而A站B站中流行的二次元亚文化也将自己这种与他人划清界限的做法作为标榜的筹码,一个又一个梗划分了人与人的界限,也使得人与人交流越发困难。而流行于贴吧、A站B站的将一句话缩略成一个伪成语的做法使得年轻人的交流越发简单;这也使得希望让自己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网络小编将自己的碎片化文字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传达,而这亦推动了这种做法的传播。而社交网络的发展更使得这种表达贴近群众,表情包的运用甚至使得文字的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式化,图上的文字便已经表达了发图者的想法,发图者只需使用图片便传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并不是想将自己高高挂起,身为标准90后,我也会用“醉了”这类词表达我的情感;也对表情包的使用喜闻乐见;也认为,大多数年轻人使用这类文字只是为了运用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将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加以使用。

我所担心的,是这样的一种使用方式,会使中国文字的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变的肤浅而空壳化,僵硬化,功能化。诚然,文字的出现便是用来传达心中所想,功能化确实是一种文字所必需的;而中文却并不只是这样一种功能性的工具。相比起来,古文中蕴含的那种浓浓的味道是我最向往的,白话文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中文的传播与使用,但也使中文渐渐丧失了文言的味道;但由于文字传播的速度在过去不够快,人们获取文字的方式也很单一—便是读书,当时的作者不像现在,非得有足够的学识才著书,所以人们得到的文字亦富于内涵,充满营养,基于自己的思考,文字的力量不至流失。

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媒体,发声变得容易。也因此,发出的声也品质偏低,而上述的传播链条也使得网络—这一本来可以蕴藏巨大思想的空间变得虚有其表,只见它日益膨胀而不见有停下来反思的过程。这样,碎片化这样的新词便出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伴随着碎片化的是大量思想不足的无聊图片与强行搞笑文字,思想这个词在网络时代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没有价值。

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过程中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而盲目浮躁的表象之一,梁漱溟在书中述说了中国是如何在没有宗教的情形下绵延了千年,他认为周孔礼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类似西方宗教的地位,而21世纪的中国人连这种替代物也渐渐缺失了。照梁漱溟所说的中国古代,没有阶级之分,只有职业之分,而周孔礼教的存在让人们信守职业道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确实存在也没花时间去考察,但现代的中国确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了这些,道德的渐渐流失使得法律成了人们行为的准则,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去让人们选择权利和法律,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去调节。而这过程中,人们的浮躁,贪婪只能让时间去消化,只有真正意义上提高群众的精神层次,浮躁才能渐渐褪去,娱乐化才不会是年轻人追捧的重心。

寒假在宾馆无奈看新闻,看到与英国脱欧有关的一则,记者采访几位普通群众询问他们的态度,他们竟然都能从政治,经济等较高层面去分析。我想,未来中国的群众能达到这样的层次,中国才说是真正的发达了。

突然对中国文字的简短化,表层化有所感悟,想想等什么时候写写看吧。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2

粱漱溟老先生在自序中说道:“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循着粱先生的思考轨迹,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国文化,读完《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我想写下我从中得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浅显认识。

开篇诸论第一句,粱先生即给出了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生活所依如同文化无所不包,中国文化亦特指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接着,旁征博引,给出了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的七个特征:独自创发、差异大、连续传承、包容吸收、绵延最久、文化成熟、影响远大。

独自创发是指自具特征,自成体系。如中国文字,慢慢形成,构造特殊,而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因为中国文化的自成体系,造成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出现了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的局面。五千年的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保持根本不为其动摇变更。后二千多年的沉淀,加强了其自身内部的妥当性、调和性、成熟性。中国文化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将影响放射于四周,其文化影响圈北到西伯利亚,南至南湖群岛,东及日本、西达葱岭以西,范围之大,是我所不敢想象的。

然后给出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十四个特征,并一一细解。在此,我以小节题目依次写出我的所识所得所想。

1.广土众民

中国在动荡时期没有被军备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都强于我国的国家吞并或消灭,屹立于西部土地上,其原因之一就是国土面积大。“国小,没有退路,没有后继,便完了。国大,尽你敌人战必胜攻必取,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广,人口依然甚多,资源依然甚富。”国大的优势便在这时显现了出来。国大了,人也就多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正如“广土众民”一词组和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违和一样。

2.民族同化融合不同地域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样的人。中国种族复杂,其中以汉族为主要族种。汉族对其他名族的吸收同化是让人惊叹的。满族建立清朝,学习汉人文化。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印证了“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的名言。

3.历史长久

五千年的大国文明,延续至今,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悠久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中断,这也造成了我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相互联系。从远古文明、百家争鸣到明清的文化思潮,都是历史的延续。

4.力量伟大

“如吾人所知,知识实为人类文化力量之所在。”中国文化在过去能领先于世界,知识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也是强大的存在,在中国近现代却不知怎么地指不出来,或许是古人和今人都没有发现吧。

5.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

中国在近现代出现了倒退的趋势,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有福也有祸。在封建制度的控制下,社会发展缓慢,历届君王对思想的控制,导致了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

6.人生几乎没有宗教

“中国文化内宗教之缺乏,中国人之远于宗教。”宗教信仰贵在专一,中国宗教众多,却能相安于一家之中,甚至一人之身,中国人信宗教只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不贵。如国固则需文化统一,证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而中国的宗教是不统一的,宗教在这里也不重要,中国人也缺乏对宗教的兴味。

7.家庭地位重要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从你出生,家庭和你就捆在了一起,家庭倚赖着你成功,家庭也帮助你成功。你要去提高你家庭的地位,增加它的财富。

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中国的学术注重实用性,日用而不究其根本,只停留在表面。在物质方面的发明很多,却没能保存和深入研究,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祖冲之的圆周率、天文等。

9.民主、自由、平等不见提出,法制不见形成严几道先生曾形容上个世纪的中国人,“闻西哲平等自由之说,常口呿舌矫,骇然不悟其义之所终。”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当西洋近代潮流传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意识。这也注定了中国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这条路是崎岖不平的。

10.重道德而轻法律、不属普通国家类型、三个文化:无兵的文化、孝文化、隐士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

无论是在欣赏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我们都应该有点自己的感受,写点什么,记点什么。正如粱先生所希望别人说他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第四篇: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阅读本书前了解到,作者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和国学大师代表,对于这样一位处于中国特殊转型期的文化大家,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用公平而深刻的见解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出差异根源,实属不易。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是作者全片围绕的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同西方社会在信奉不同文化宗旨之后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进而指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兴盛、社会不发达的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相比较于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伦理社会,理性战胜了理智,没有意欲向前的冲劲,亦且没有反转向后的抑欲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知足而乐。

我将从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由此而导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三方面来总结我的心得体会。

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作者在书中指出中西社会构造的差异始于宗法制度消亡之后,而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洋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而西方确由宗教严格的约束着人的意志与行为,理智的指引着人们不断探求真理、务实己任,在法律出现后,这种宗教化的理智国度内,集团生活更加明显。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

“思路决定出路”,在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的个性,包括独自创发、延绵不断、极强的同化能力和影响能力等等,但其最重要的个性却是“文化早熟”,这也正是秦汉之后两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的原因。文化早熟意味着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这在中西文化不曾遭遇之前毫无问题,中西文明各美其美,无论历史再走过几百年、几千年,在中国亦不会产生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纵然历史长河绵延数千年,如今西方社会无论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早已遥遥领先,国人既已了然于心,也仿效其做法,却仍旧为时已晚、“悔不当初”。这既说明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更是由文化引起的“出路”问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出路”,这已经无法殊途同归,却似乎“分道扬镳”,差距越拉越大。

作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分析比较,我的感悟有两点:一是指出中国缺乏的正是西方人所擅长的集体生活,西方过的是一种集团化的生活,由理智主宰生活;而中国还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各自过活,极端理性。二是作者研究过佛学,敏锐指出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方从以基督教做中心,而中国信奉的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中国,理性因圣人的劝诫而早启,进而构成了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故其优缺点亦十分明显。

优点:中国社会特见稳定而持久。由于理性早启,人们特重修身,一切力是对内用之,此即向上之心强。对他人则不与之争,求相安无事,此即相与之情厚。此结果即中国成一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此社会一经形成,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中特见稳定而持久。其显例,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只闻为一姓之兴亡,而不闻天下之兴亡,即便有外族入侵成功,我亦以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将之融化,而社会基层仍按中国社会风俗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一治一乱的稳定而持久的局面。

缺点:中国之科学技术长期停滞。因为中国人思想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其精力用于理智少,故其无精力去思考如何推理、假设这些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为其精力主要用于向内而与外无争,故其克服改造自然能力长期不见长,而其自然科学亦不见发达。因其与他人力求相安无事,彼此隔绝,无法形成一团体社会,故应致力团体的法律制度等社会科学亦不见发达。

三、总结

通过本书我清楚了我国道德代替宗教的现实,也分析了缺乏宗教而单靠道德约束的弊病。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重申了中国文化之十四特点,几乎每条都与西方对比,探讨出其中细微差别,由此凸显中国文化之独特不殊。大概为寻求其一生所执着追问的问题,中国自己的问题,发现民族的历史,以及与西方比较得来的差异,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优良性和不足之处,不仅给后代提供改革参考的方向,更是让无数人了解到自己是在怎样一个文化传统下生长起来的人,又带着怎样的民族烙印。

第五篇: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乔军玲201041110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 :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第二章 即从第七大特点家庭说起,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生产家庭化,未经历社会化大生产,未经历产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特点。然而冯友兰的观点之说到了一部分,还有未尽之言。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特别持重,不是只是一个“生产家庭化”所能解释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元的也非机械的,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没有产业革命。中国非是迟慢落后,只是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这个道路上有走不出,于是就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可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早熟一支,中国文化在早熟这一点上较之西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第三章 作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分析比较,我的感悟有两点:

其一指出中国缺乏的正是西方人所擅长的集体生活,西方过的是一种集团化的生活,而中国还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各自过活。其二作者研究过佛学,敏锐指出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方从以基督教做中心,而中国信奉的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四章 由上一章铺垫很容易得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这一结论,由此引出西人所长吾人所短约四点: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凡在超越家庭的集团中便多少有些拘束,团体和家庭也素来不相融。团体生活需要的是法律关系来维护,而家庭生活则是需要伦理道德和血缘关系来维系。

第五章 梁先生此书前后章节衔接自然,很容易由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一种家庭家族关系理解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这一点。伦理之于政治经济宗教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引出中国这样一个重伦理重情谊的人情社会,恰与西方社会之人人相对立法制观念相悖之势。伦理很多时候讲的是情,法制则

是讲理。因此,中国只处处见义务,而西方处处是显现权利之说和民主观念。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作者在第一章即提出宗教问题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前面提到中国人几乎没有宗教,而缺失的宗教就让于伦理来补充了,家庭伦理代替了宗教。家庭伦理的理论基础则是儒家的教化,每一个外来的宗教都被中国的文化改造同化使之符合中国家庭伦理本位制度。也就是说道德代替了宗教。而伦理更成为组织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以家庭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社会并不像西方的团体生活和个人主义下人们讲求利益,而社会也更宽松或者说是松散而和睦。

第七章 介绍理性这一特征。中国的理性形成过早而有所不足。经周孔教化提前进至理性之境,无需退回或反绕宗教的圈子。在理性这一点上,西洋偏长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但是中华民族和谐之点在于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

第八九章分述阶级与国家。讨论阶级,则首先应探讨土地分配问题,中国的政治势力势必导致农民们无法拥有土地,而地主垄断土地,政治势力影响作用于土地分配,在中国看不到统治阶级,只有一个统治者,即国君。两千年来常常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中国之国家类型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中国不属于一般的国家类型,一般国家都是阶级统治,而中国则趋向于职业分途。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追求国泰民安,官府与百姓各不干扰,求一个太平盛世就好。因此一向属于国防重文轻武。而在西欧的一些国家,社会是从经济手段发达而来,国家则起源与政治手段,祛除不利己因素,最终获得胜利而已。

第十章与十一章分述治道与乱世和周期性的治乱。就西洋而言,阶级形成与权力之下,而权力生于集团之中。中国的社会组织则诞生于伦理本位,落于职业分途而不适合资本主义的滋生成长。中国土地资本等种种 要素不能集中,并为一部分人所垄断。由此政治上之无阶级而鲜垄断,也不容许经济上只有垄断而造阶级。政治伦理化,社会职业化,职业化发过来促进伦理,从而使伦理职业政治经济循环扣合辗转相成。中国的社会一直处于治道和乱世的周期循环往复中,人心的自反导致周期性的乱,人心放肆则天下将乱,但是自秦汉后,即入于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中国一直没有发生过是社会发射改造的革命,无论大的小的,都是换汤不换药,中国人民似乎自古以来就终于解决安的问题就罢了。

第十二十三章讲述文化早熟的问题与中国文化之早熟。中国文化第九特征即为无民主,民主,得默克莱西这一次乃舶来之物,中国人擅长讲伦理,而不是民主,人权自由更不可见。前面也提到中国文化之早熟且与西方不同之处在于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由此遂无科学,中国讲究人事人情,重文轻理,由此理智被抑制而不得申长。而且由于一治一乱而未变革的是社会形态使得中国陷入一个盘旋不进的怪圈,导致许多年经济政治社会几无发展。

最后一章,梁先生重申中国文化之十四特点,几乎每条都与西方对比,探讨出其中细微差别,由此凸显中国文化之独特不殊。大概为寻求其一生所执着追问的问题,中国自己的问题,发现民族的历史,以及与西方比较得来的差异,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优良性和不足之处,虽说梁漱溟先生是一个重思想而少行动的人,但其所作也可以为后来的实践者和革命者们提供改革参考的方向。更是让无数人了解到自己是在怎样一个文化传统下生长起来的人,又带着怎样的民族烙印。大处于民族改革有所贡献,小处于个人思想大有裨益,梁先生究其一生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后来的人寻找答案还是很有启发的,先生若泉下有知,该含笑抚须呵。

读罢此书,真的受益匪浅。感谢梁漱溟老先生!

下载中国文化要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要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 :自己人生的......

    《中国文化要义》疏要lzl

    《中国文化要义》疏要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廖**) 前言:自鸦片战争始,国人日益意识到中国的落后,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并且发觉西洋之社会弊病,故既有民族虚无主义,又有新儒家,一时百家......

    900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900字(五篇模版)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

    写作要义

    综述写作要义综述是指对特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作综合叙述的一种文体。综述从内容和范围上分类,常见的有会议综述、科技综述、社会问题综述、学术研究综述、问题研讨综述、大型......

    佛教要义(范文大全)

    佛教要义李恒钺居士讲 许巍文居士记 缘起 (一)佛教的简要解释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三)佛教的目标 (四)佛教的理论 (五)佛教的实践 (六)佛教的优异点—特好之处 缘起 周炳煌居士和我谈......

    企业文化要义

    1+2联合不动产企业文化1、企业愿景每一项投资,丰富并改善人们生活,引领文明精神。2、企业使命基于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通过持续优质的服务行为,低成本优势,我们为客户创造......

    两会要义

    “十二五”开局之年 七件事将成“两会”热点据中新社报道,在经历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之后,2011年或许是一个新闻媒体眼中的“小年”,但却是中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