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做了高度总结,展现了我们党关于我国发展全新的历史方向的精确掌握,反映了所有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我们党的任务目标,是我们党对全新的社会矛盾、意识形态、历史条件、实践过程等实行科学综合解析后获得的主要结论,展现了自发到自觉,自觉再到自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1、这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兴盛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与党九十六年以来创造、积累、奋斗的主要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引导中国人民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极大地发展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极大地强化了社会生命力,国家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党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产生了亘古未有的改变,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强盛活力。[3]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只是完成了一半,那么剩下一半就要尽力完成制度定型与治理体系、治理技能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旺盛与强大的生命力。
2、这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盛的新时代
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到基本现代化,最后到共同富裕,呈现了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的历史路线。到2020 年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许下的庄重诺言,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环境关、系统性风险、脱贫关等不少的难关需要渡过。从当前到2020 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必须举全国、全党之力坚持不懈。总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第二个百年的前进方向,还有很多难关要过。[4] 站在世界发展史上看,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地区与国家,其现代化很多都历经了产业革命以来大约三百年的时间才渐渐实现,然而我国就要用一百年的时间去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这样说,新时代的全新目标就是成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总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3、这是让所有人民一起不断富裕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将逐渐完成共同富裕、持续创建美好生活当作发展的归宿与目标,展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展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主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性要求。如今的一个实际困境就是,要持续完善与创新合理的社会利益激励体制、分配体制,不但保持与激发社会财富创建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最大程度地完成了社会公平,果断制止贫困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真正完成先富带领后富,然后实现一起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实质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认识、适应、引领新时代一定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党的领导弱化、泛化、虚化的态势,从根本上建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准则,一定加强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历史担当,赢得执政中国、发展中国、民族复兴的赶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时代”这一概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内涵。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在不同话语中的意义指向,有助于更好地认清我国当下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中华民族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在5000 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但在1840 年后,中国人民就一步一步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沉沦的人们奋起抗争,但是,中国人民却没有站起来。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才得到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惊艳世界,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伟大复兴,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华丽转身,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方中心论”者一贯认为,始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成功和正确的发展逻辑”。他们只认同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道路;只接受一种观念,那就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事实证明,现代化发展方向是无法绕开的,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中国自主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西方道路的伟大创举,它摆脱资本主宰劳动的历史逻辑,摆脱西方的制度框架、政治模式和文明体系,摆脱殖民、扩张、掠夺的发展逻辑,摆脱依附发展、梯度进化的历史宿命,通过“走自己的路”快速发展起来,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开启了更为壮丽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城规06-2 闫晨
060334202
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系统阐述,是十七大报告最重要、最突出的理论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一条红线,是整个报告的核心思想,也是今后指导我们工作的理论指南。笔者认为,当前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的精神上来,必须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特征,才能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
一、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对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集中阐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新阶段、面临新情况和新矛盾的背景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总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和思想结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入地探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框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积极的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三、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关键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并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从根本而言,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为以下十个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四、最鲜明的特征是发展和开放的属性并充满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鲜明的发展和开放属性。正因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的变化,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不仅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远不停止自身发展的属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于此相联系,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理论上的丰富与拓展,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主要是指理论体系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系统,这个理论框架系统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且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奔腾不息的运动过程,这个奔腾不息的运动过程有其规范的运行机理,即从实践开始,到认识为止是一个周期,认识的理论又反转过来指导实践,又进入升华的周期,然后是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的反复,认识的深化和提升为科学的理论,它将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成果丰富自身,不断地吸收国际先进的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如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付出的代价而作出的新的理论成果,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社会。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的理论体系中,社会文明融入生态文明的新内涵,由过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三大文明”,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大文明”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前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为自身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开辟广阔的空间,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第四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学习中心:
知金北京 学号:***13 姓名:
闫玲玲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有国情下形成并发展,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下发展起来的一套切合时代的理论,它符合本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在原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在经济建设方面,大胆引进市场经济这一全新的概念,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里从未有的,也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次大胆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仍需不但总结经验,完善这一理论,并不时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一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是 “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已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脚消灭私有制”。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 “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第1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四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无产阶级必须“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其权力机关应当由人民选举并监督。三是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认为工人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这样 “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劳动群众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是关于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必须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认为文化建设不能割断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联系,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同各国具休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其自身发展。由于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各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具有鲜明 “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 “是我国具休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明确提出 “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探索的经验教训,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紧紧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明
第3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只能够得到了证明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而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他要求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的这些真知灼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实际的体现。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做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基本实践,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中国在任何时代任何国情下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时候本国特色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当代世界局势复杂,区域矛盾比较突出,中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中国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这是毛泽东思
第4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想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给与我们在世界局势下的最重要的基本立足点。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允许有任何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的表现,决不允许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坚强和勤劳、自尊、自信的民族,中国人有自己奋斗到底的大无畏的决心和气概,充分相信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共同奋斗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
2、《邓小平选集》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集》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概论》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
第5页(共5页)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禚明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我今天下午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科学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从科学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则坚守和内涵拓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科学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科学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虽然面临的时代课题有所差异,但归根到底都面临着探索“三大规律”的历史重任,是哪“三大规律”呢?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基本理论命题。对于这一命题,党的历届领导人都依据自己的时代特点和任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们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理论认识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次理论创新都是探索这三大规律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自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其中第二个规律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符合国情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和探索。实际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即转变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同时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稳固、长足和健康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大考验”,排在第一位的是长期执政的考验,苏联共产党执政从1917年到1991年,共有七十多年,在印度独立后的前50年时间里,除1977年3月-1980年1月和1989年12月-1991年6月外,国大党一直处于执政地位。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之后,国大党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在民众中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因此导致在1996年的大选中失败,成为在野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自从3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初的70多年一直执政,可以说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但最终还是下台。
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012年,习近平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同各个领导人分别座谈。习近平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为了打破“历史周期律”,为了应对四大考验的风险,我们需要一方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我们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也基本上是围绕着三大规律所展开的。另一方面要“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道路,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制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那么,中国共产党对于三大规律的探索是如何进行的呢?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体系将“三大规律”简化为系列性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每一代领导人对这一系列性问题进行了接力式、递进式的探索和研究,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这些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走自己的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确立了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原则和发展道路,以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基本小康为发展目标,力求摆脱“贫穷”和“发展太慢”的局面,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体现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大家回想邓小平的一段经典的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得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力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终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推进到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作为治国施政的核心命题进行理论探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崭新命题。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2016年9月29日,总书记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我们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结合新的形势,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开创我国发展新境界。”
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一次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影响深远。在此,我想大家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会有所印象。
其实在2015年,我们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在报告中就已经提到了这样一种目标,他讲: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中全会同时指出,“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治国理政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最新探索成果,这一新发展理念不仅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而且创造性地指出,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中国的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因此,我们看到,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从着重考虑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到强调如何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更深入的认识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毋庸置疑,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五大发展理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都是为了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发展潜能,加码发展动力,培育发展新优势而展开的,是对三大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取得的认识成果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崭新的内涵。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从科学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则坚守和内涵拓展
第二个问题:从科学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则坚守和内涵拓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展的问题。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到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再到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为谁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发展这一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党通过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认识,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对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认识成果。
从党的十六大到今天,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重要战略期”的发展道路,即从“科学发展”发展到“有质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实现了发展原则的坚持和内涵的拓展和丰富。这种政治原则的坚守主要体现在坚持发展的人民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关于“科学发展”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科学”二字,赋予了中国发展以崭新的内涵。什么样的内涵呢?即不再单纯强调发展的速度,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而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这种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指标的提升,也体现在社会指标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即主张这种发展要统筹中国发展的诸多元素,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五个统筹”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统筹好,统筹区域发展,中国各地区、各省份的发展要协调起来,处理了多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经济收入提高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可承受力、可恢复力之间的关系,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即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种市场的关系,统筹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关系,最终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华民族的事业是千秋百代的不朽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也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代际平衡,发展成果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相反内涵地包含着还要为后代人提供更加丰厚、更加优质、更加安全的物质和社会精神财富。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必须是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所赋予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为基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由人民来评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终结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逐步渐进地贴近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论即是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所享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政治原则:即它是人民利益的发展过程,也是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利益逐步实现的过程。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从毛泽东时代就已经确立。不管未来的理论创新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一发展原则是必须坚守始终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的标志,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群众利益。总之,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原则,同时又实现了发展内涵的深化。让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规律,让中国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有方法。
(二)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将这理论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有效率的发展、公平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关于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总书记在多次场合中阐述这一问题。2013年,总书记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快报》、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报》、《至上报》的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我们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习近平在《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实对于发展属性的要求,就是质量、效率、公平、可持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看,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很高的公平性和更可持续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发展动力、发展方法、发展保障、发展目的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和繁荣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关未来国际竞争的格局和最终的成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败。这里的国家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指国家能够不断生产和发明新技术的能力,而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讲,国家创新能力囊括了制度、理论、道路、方法等多重维度的能力。其中包括新的制度创新,即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要求;新的理论创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新的道路创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体现在人民性、稳定性和生态性,成为世界各国的参考和借鉴。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某些层面逐渐地会成为西方国家学习的对象。”
五大发展理念第二个方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协调。
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倾向于全面、辩证式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理念或者发展的方法论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很显然,共产主义哲学所指向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支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设计,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依据这一根本指针,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将“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进行了中国化的解读。如邓小平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到胡锦涛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再到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协调”的发展理念,它既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总结,又是一种方法论层面的表达,即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法是靠协调,主要包括协调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的关系,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发展,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等等。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第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持续保障:绿色、开放。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必要条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展示。
2013年,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就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也日趋强烈。
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国内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问题,注重的是发展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也是五大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理念的启示。
关于开放发展,是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调。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注重的是发展的空间。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我们只有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用起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动起来、国内和国际两个格局活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永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才能越走越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越来越强。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
五大发展理念第四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1.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脱离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享有主人翁地位。
2.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开始,到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所指出的一样,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组织?毛泽东同志说得很明白:“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群众热切的期盼,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拥有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从着重强调发展速度,到兼顾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本质和发展方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挑战,未来解决这些矛盾和挑战,只有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上来解决。这种质量和效益既有一定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又要强调发展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讲,从科学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核,这种内涵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方向。
我们的发展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目标和方向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主义。
当前国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国内各种诋毁国企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种所谓的“发展观”是被西方分化势力所俘获,其邪恶的政治目的表露无遗,目的是将中国引入“改弦易帜”的邪路。未来中国发展必须坚守以下几条政治原则:(1)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2)坚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反对国企私有化改制。(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效率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为发展的“质量”?目前学术界对于“发展质量”定义尚不清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发展质量是指一个国家的发展政策和方案符合国家实际的程度、发展措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以及改革过程和改革结果中所体现出的效率、公平等。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发展效率和公平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关于评价改革、评价效率,有一个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发展质量的衡量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评价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强调发展的质量和公平性,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前的发展没有质量、欠缺公平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对这三十余年发展的质量进行评估,按照“三个有利于”评价标准,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出现了一些诸如生态破坏、官员腐败等问题,但是总体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是第一,体现在经济的成果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发展效率。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发展质的提升和改变,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同时强调发展的公平性,让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极高的改革效率体现在仅仅用了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让世人惊讶的成绩,GDP总量、综合国力世界排名和人均GDP都大幅提高,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建造了三峡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奔月等重大工程,举办了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等重大国际赛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同时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还应对了国内的自然灾害,比如1998年长江洪涝、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8.12天津爆炸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发展的成果是非常多的。那么发展的公平性体现在,推进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先后调整个人所得税、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拓展,人民群众对于发展质量和发展的公平性期望值越来越高,以前是温饱型社会,人民群众满足于物质的追求,现在人民群众更多的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政府廉洁,能否为人民服务,能否高效率,包括中国共产党更多体现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渴望值是越来越高,包括对于改革政策的期待值。
所以在2015年召开的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四个更字:更有质量的发展、更有效率的发展、更加公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对于三十多年发展的评价,是有质量有效率的,所以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待更高,所以要做大量的工作。
那么科学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包含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代价问题。
2012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环境损失占中国G D P的比重可能达到5%至6%。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环境代价一方面由于中国当前所处的快速工业化的关键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本身的发展模式所引发的,比如我们长期养成的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靠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资源来实现的粗放式的发展,由于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后的“创新”理念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已经将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发展的代价问题进行考虑和部署。与发展可持续性密切相连的就是发展代价问题。
关于发展的代价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发展的代价问题是与发展问题本身相伴而生的,关于“代价”的概念,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代价是指在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由于社会发展自身所包含的客观矛盾性所造成的某些必然性的付出与损失,以及由于客观与主观原因而发生的与发展目标相悖的不利于社会正常发展的某些消极后果。发展的代价表现为四个问题:经济代价、政治代价、社会代价、生态代价。中国如果不处理好发展代价问题,也会出现问题。从科学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内涵地也包含了对于发展成本和代价的抑制,力图把发展代价控制在最小范围。
发展的经济代价,主要体现在经济成本和产出的比例关系,资源能源消耗、技术资本的投入、人财物的消耗。2013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非物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G20国家(除欧盟)非物质经济指数,中国在20个国家中排名靠后,仅居于印度之前。我们提出创新的发展理念,推进科技创新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
发展的生态代价同样也容易理解。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比如北京的雾霾等等。
发展的政治代价。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如果仍是粗放发展,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比如为了促进地方GDP的增长而导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政治原则的放松和政策的摇摆。人民群众对于快速的经济发展是否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如果我们的发展没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而是形成了党内或某些行业内的利益集团或利益藩篱,失去的不仅仅是民心,有可能还牵涉到政权的稳定。所以说处理好发展的代价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国家进行提前预防或管控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降低政治代价的可能性。
发展的社会代价,改革开放过程,在经济腾飞过程中,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令人警醒的问题,比如个人主义盛行、狂热的拜金主义,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出现问题,“炫富心态”、“习惯性怀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审丑心理”等等。
中央一再强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这是底线。如果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采取过大的改革力度,可能会引发大的社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要提前预防,避免过大的社会代价。
我们今天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了简要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介绍,我想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