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家宝总理在英演讲稿 [小编推荐]
温家宝总理在英演讲稿
2011年06月28日04:37新华网
6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温家宝总理在英演讲稿。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6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这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纳斯爵士向温家宝授予“查理二世国王奖”。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题为《未来中国的走向》的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未来中国的走向--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1年6月27日,伦敦)
尊敬的纳斯会长,各位会员、各位使节,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应邀访问久负盛名的英国皇家学会,深感荣幸。刚才,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我“查理二世国王奖”。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肯定,同时也是中英两国科技界友谊与合作的象征。对此,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最高科学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学会。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巨匠,为人类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过划时代的贡献。在座的各位会员,同样以自己的杰出成就造福社会。我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担任中国总理以来,这是我第四次访问贵国。这一次和上一次时隔两年,感觉大不相同。2009年初,贵国遭受一场罕见的大雪,同时也经历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煎熬。我从达沃斯到伦敦一路走来,感受到一种忧郁不安的气氛。我当时说,“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宝贵”。如今仲夏的伦敦,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从容和自信。我对贵国应对危机所作的努力和可喜进展,表示由衷的钦佩!
我要告诉朋友们的是,经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了。在这里,我想说一件事。
2008年5月12日,中国西南部发生毁灭性的特大地震。当时,我站在震中汶川的废墟上,对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说,“过三年再来,一个新的汶川会拔地而起”。三年过去了,我们一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边举全国之力进行灾后重建。上个月,我第十次来到震区,欣喜地看到:灾区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居民。我邀请在座各位朋友,有机会到中国汶川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你们身临其境,一定会为这里发生的奇迹感到震撼,也会从中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生机和活力。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人们也非常关注。我愿意借今天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我国现代化进程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三步走”战略的核心和本质,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增进全体中国人的福祉。沿着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中国必将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们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根本靠科技。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们持续增加科技投入,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近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2.7%。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我们力争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1.75%提高到2.2%。同时,我们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所有这些,都将促进当前发展并为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世界范围看,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保证经济的稳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根本也要靠科技。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诸多领域正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这场新科技革命,必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必将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科技无国界。让我们共同迎接这一伟大时代的到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演讲稿《温家宝总理在英演讲稿》。在人类历史上,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实现的途径和形式有所不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真正的民主离不开自由。真正的自由离不开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保障。坦率地说,目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以及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种种弊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我们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我们要健全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中国曾经是封建主义影响很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十年“文革”的浩劫,在开放的环境下又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使政府不敢懈怠、避免产生腐败。人民的责任感和民主精神,将带动社会的进步。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越多,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就越大。
近些年来,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等方面,也有许多进步。例如,实行政务公开,政府预算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等。我已连续三年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前,在网上同网民交流。今年春,我在新华网在线交流时,收到网民来贴40多万条,手机信息11万多条,页面访问量近3亿人次。同这些普通民众的交流,是心对心的交流,可以直接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政府的诉求,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
我们不仅要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而且在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也要大胆博采众长。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司法公正问题和廉政问题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遇到过。对各国的成功经验,我们要认真借鉴;对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不应重复;对世界面临的难题,我们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来破解。
我们要创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做学问、搞科研,尤其需要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为有了充分的学术自由,像牛顿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影响的科学家,才能够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敢于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敢于踏进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不久前,我同中国科学家交流时提出,要大力营造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提倡学术争鸣。
我们历来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生饱经沧桑。他在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费老先生的这一人生感悟,生动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开放包容的胸怀。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五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未来5年,中国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商机。
21世纪应是合作的世纪,而不是冲突和争霸的世纪。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我们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共担责任、共迎挑战,继续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的庄严选择。中国30多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倒退没有出路,停滞也没有出路。只有坚定信心、继续前进,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但这一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女士们、先生们: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高等教育、金融服务、医疗卫生、低碳经济等领域,都具有中国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大型企业、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同英国的合作,鼓励双方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合作研究。
英国伟大思想家培根说过,“智者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富有思想和智慧的中英两国人民,一定能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两国合作迈上新的台阶!我对中英关系的明天充满信心,更充满期待!
第二篇:温家宝总理演讲稿
新华网吉隆坡4月28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在吉隆坡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共同出席中马经贸投资合作论坛并致辞。致辞全文如下:
共同推动中马互利合作再上新台阶
——在中马经贸投资合作论坛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11年4月28日,吉隆坡)
尊敬的纳吉布总理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在吉隆坡与中马两国经济界人士相聚。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人民,向马来西亚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并向长期致力于中马经贸合作的两国经济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这是我担任总理以后时隔六年再次访问马来西亚。六年来,马来西亚积极推进经济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外交务实活跃,地区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为马来西亚的发展和进步感到由衷高兴和钦佩。中国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亲密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马来西亚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和双方人民的精心呵护下,中马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步入成熟、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政治上,两国战略互信加深,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就两国关系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在涉及彼此重大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照顾彼此关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同或相似立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两年前,纳吉布总理上任不久,选择中国作为东盟之外的首个出访国家,并在北京签署了两国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标志着中马关系进入新阶段。
经济上,两国互利合作快速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近十年,双边贸易额增长近8倍,2010年达到74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已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也是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的最大市场,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马双向投资日趋活跃,目前总金额已突破60亿美元。“香格里拉”和“百盛”等马来西亚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中方企业在马来西亚参与基础设施合作初见成效,已开工建设了槟城二桥、巴贡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两国金融合作走在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的前列。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两国央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第一个本币互换协议,为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林吉特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
人文上,两国人员交往密切,科教文卫体等领域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两国互为重要的海外游客来源地,现在每周往返两国的航班达到170架次,每年人员往来超过200万人次。“新马泰”至今仍是最受中国民众青睐的出境旅游线路。中国在马来西亚留学生人数超过万人,是 1
马来西亚最大留学生来源国之一,马来西亚来华留学生也有近4000人。他们都是中马友好薪火相传的使者。
实践证明,中国和马来西亚既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真诚朋友,也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可靠伙伴。中马关系越往前走,相互理解和友情就越深,共同利益和需求就越多,两国人民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大。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东亚地位进一步上升,中国和马来西亚都面临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扩大和深化中马互利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我这次访问贵国,就是要巩固中马友谊与互信,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上午,我同纳吉布总理进行了友好会谈,对发展两国关系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扩大和深化经济贸易合作的协定》等多个重要合作文件,确立了新形势下两国互利合作的原则、方向和框架。这里,我想就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全面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中马两国经济结构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双边贸易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马来西亚棕榈油、橡胶以及电子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同时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物美价廉,适用性强,也符合马来西亚的需要。双方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扩大进出口规模。在巩固传统大宗商品贸易的同时,努力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绿色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优化两国贸易结构。中国政府欢迎马方企业到中国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马来西亚是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题国,希望马方企业积极参会,推介产品和交流经验。中方理解马来西亚对华出口热带水果的愿望,决定开放从马来西亚进口冷冻榴莲,也希望马方能逐步增加中国清真食品、汽车产品的进口。在中马双边贸易中,中方一直存在比较大的逆差,对此中方坚持以积极眼光看待,不搞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发展中逐步实现进出口平衡。
第二,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欢迎马来西亚企业到中国发展,特别是到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投资兴业。广西钦州中马产业园区是双方在中国西部地区合作的第一个工业园,具有示范意义。中国政府欢迎马方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园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尽管中国企业对马投资起步较晚,目前规模不大,但增速很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马来西亚的投资,重点开展加工制造、能源资源、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希望马方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资便利。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今后一个时期,马来西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很大,中国企业经验丰富、技术过硬、造价合理,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中方支持中国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马来西亚道路、桥梁、港口、电站、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双方正在商谈中的马来西亚南部铁路、槟州明光水坝等重大项目,建成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将成为两国企业互利共赢的标志和中马友谊的象征。希望双方企业通力合作,争取早日开工。
第四,拓展双方金融合作。这是两国经济界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欢迎马方金融机构到中国拓展业务规模,已正式批准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允许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希望双方企业
充分利用好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和两国货币即期交易业务,扩大本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的比重。中方愿意根据双方合作项目的实际需要增加政策性融资规模,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条件成熟的项目提供商业贷款。
第五,促进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教育科技是中马合作和交流的重要领域。中方愿意加强两国学者、教师、专家和学生的交流,推动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中方在马来亚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马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马来研究中心。两国政府刚刚签署了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中方欢迎更多的马来西亚学生到中国留学,愿意大力开展两国青年友好交流活动。中马科技合作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双方在生物、遥感、信息、中医药、海洋等领域互有优势,应进一步促进共同研发与人才培训合作。未来五年,中方愿意为马方培训超过1万名通信行业的人才。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越发展,同世界的联系越紧密,就越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越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密切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我们三十多年来发展对外关系的最深体会,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法宝。
中国刚刚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我们将实行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我们将努力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巩固同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将完善区域开放格局,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把与东盟接壤的广西、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所有这些举措,必将给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带来更大的商机。
实践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对马来西亚、对周边邻国、对世界,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
今天在座各位都是中马两国经济界的精英,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历史重担落在你们肩上。我坚信,通过双方的不懈努力,两国传统友谊一定会进一步加深,各领域互利合作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果,中马关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第三篇: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省考察
——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省考察
当前,各地正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常熟、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深入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服装交易市场,就当前经济运行及走势进行调研。两天时间里,他先后主持召开了六场座谈会。
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发展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扎实工作,稳中求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
江苏省是一个工业和出口大省,今年经济总量将超过4.8万亿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温家宝曾多次到这里考察。
18日上午,温家宝考察了常熟开关制造公司,并与汽车、造船、光伏等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企业及所在行业生产经营情况。
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袁凯飞说,今年造船情况还不错,已经交了31条船。但现在的接单少了,而且价格低,有的单接得很勉强。
温家宝说,最近波罗的海指数已经降到1800多点。货运跟不上,造船就要萎缩。你们这两年日子还可以,但时间再长一点就要看国际形势,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施正荣说,江苏省光伏产值达到2000亿元,就业17万人,占全国60%左右。尚德公司过去几年发展很快,今年遇到困难,销售量增长,但价格下降。三季度开始整个行业出现亏损。
温家宝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出现产能过剩。光伏产业面临的困难可能不是短
第四篇:温家宝总理在2010的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总理在2010《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主要工作报告时指出,在连续六年增收增产之后,更要毫不松懈的抓好三农工作。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虽然各个工业化国家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有过,但是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导致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等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较之发达国家尤为棘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过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大问题,因此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我认为,在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也就是农民。
首先,政府应该为占我国人口大多数——9亿的农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而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应当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四个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的,所以对工伤和失业保险的要求并不迫切。而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和老龄化,他们对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险情况却不令人满意。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程度加快,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得以提升,而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仍然根植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还有待建立和推广,合作医疗仅在小范围进行试点,社会救济面狭窄,救济水平偏低。可以说,我国目前农村地区只有零碎的社会保障,有些地方甚至处于无保障状态。数据显示,1991到2001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平均为15%,而农村只有0.18%,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之多。我想这个数字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何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农村推行的总是不尽人意,为何我国新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进一步不协调。数千年的农业发展,让农民养成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思想,尤其在生育思想上为养儿防老。把年老之后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生活寄托在儿子身上。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唯有儿子才是自己在年老之后的依靠,导致“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局面。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就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和不健全,让广大农民仍然有后顾之忧。所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的方式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保的投入和关注力度。解决了农民这一后顾之忧,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受到的阻挠会大大减少。农村人口出生率会减少。会使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在为数不多的孩子身上,利于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有利于第二个问题的推进,即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其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发展家乡建设,增强农民工竞争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程度低,与农村初等教育发展不适应。而这个阶段正是人类大脑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且义务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有些家长不愿意适龄儿童入学或者是未在接受完义务教育过程中辍学,以便照顾更加年幼的弟弟妹妹,为家里做一份贡献,尤其是女孩子,在教育上受到了性别歧视。但在国家强制要求下,这一情况在今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强制推行与自觉自愿,很显然,效
果是不一样的。此外,教学设施、教育资源与城镇有很大差距,教育发展城乡失衡。中等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少、规模小,在人口众多的省份竞争力尤为大。培养高等学生成本太高,在经济上,仍有一部分家庭负担不起。结合现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现阶段来说是较为可行的方案。尤其在今年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大肆其道。因此结合农村现实与农村经济需要,教会农民一些较为实用的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培养成本也较低,周期短,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较短,较高等教育农民的可接受程度高。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在进城务工时增强竞争力。同时提高素质,减少了因为人口流动导致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有调查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母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孩子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孩子的素质得以提高。虽然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我相信,这有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和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可以让更多的让有能力和水平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可以就地解决一部分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使农村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三农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可以使人们没有后顾之忧,使生育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降低了生育率,有更多的资源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不那么拥挤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口素质,缓解了人地矛盾,他们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为城市作出贡献,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了社会矛盾、资源矛盾的进一步加剧,新增人口的减少,也使国家有物力财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在此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加快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可见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觉得你在论述“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应该加入一些哲学观点,拖出人即农民本身的作用和地位,上升到理论高度。你对改变农民素质和建立保障的目的意义的论述的比较充实了,也构想了由此带来的可预见性美好转变,但我觉得对于由这一点的改变对农业,农村这两个问题的关联带动作用论述的不强,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农民可以是一个突破口,你要把三农整体的发展论述总结一下。还有,对你提出的解决方案所遇到的阻力和现实限制因素也应该阐述全面。
第五篇:温家宝总理经典语录
如果没有从政,他或将成为一位优秀地质学家。但命运的机缘和选择,让他从天津旧城小巷走到了中南海。大国总理不易为,温家宝深知这一点。他时常用林则徐的两句诗自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十年来,他走了很多路,操了很多心,瘦了五斤,一直长不上来,但“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而今,当我们回望他在关键时刻的那些亮相,脑海里总能浮现那饱含深情的眼神,那清瘦单薄的身体,和那随时迸发出来的惊人力量。他以沉毅、果敢的形象,呈现出国家在社会转型期的艰难努力。相信很多中国人会在心里庆幸,这大喜大悲的十年里,有过这么一位可以作为感情慰藉的总理。“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2003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
上任伊始:2003年3月18日,北京。
“朱镕基总理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领导人,他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2003年“两会”,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当众表示:“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
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2003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
非典考验:2003年6月30日,香港。“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中央领导、全国人民都很关心香港同胞。中央派我来,带来了中央和全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问候和祝愿。我应该来,而且应该再早来一点,也就是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候来。”
当月,温家宝出访香港,专程走访香港非典“重灾区”淘大花园,探望其中的居民。他的这句话被香港媒体广为引用。
“我们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要求我们时刻要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8月开始,渭河下游发生洪灾,关中平原200多平方公里被洪水淹没。温家宝赶赴陕西省华县主持召开会议,听取陕西省救灾工作汇报。他引用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要求干部更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零零四年
以诗作答:2004年3月14日,北京。
“有一位朋友问我,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诗来概括一下你今年和今后的工作。我想起两位伟人的诗,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4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谈及改革:2004年9月30日,北京。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永无止境,开放面向世界。改革开放要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使所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要扩大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学习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温家宝在国庆五十五周年招待会讲话。
2004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对今年的工作,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有忧患意识,看到前进中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困难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关心的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和奋进。面对困难,我们有信心、有办法、有希望,一定能经受住新的考验,绝不辜负人民的希望。——2004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
二零零五年
引用古文:2005年3月14日,北京。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2005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发言。
三农问题:2005年3月14日,北京。
“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
2005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答有关“三农”问题时说。解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我们不希望外国干涉,但是也不怕外国干涉!——2005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温家宝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企业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意见。
博古通今:2006年11月13日,北京。
“前不久,访问欧洲前,我接受欧洲几大媒体记者的采访。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到,你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以后,什么事情让你难以入睡?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困难。”
“我说:你实际上是在问我,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那么,我引用下面的六段诗章,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引用的第一例是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贴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例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例是郑板桥的《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例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五例是艾青1938年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六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的话,后来作为他的座右铭,死后刻在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温家宝在参加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同文学艺术家谈心。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人民的儿子。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人民。”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但是,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2006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
二零零七年
房产调控:2007年3月5日,北京。
“房地产业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有着重大作用,必须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
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中日破冰:2007年4月12日,日本。
“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 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对日本进行历史性访问。这是时隔7年后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两国打破当时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访日期间,温家宝作了一首俳句。
以诗明志:2007年9月4日,北京。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温家宝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诗歌《仰望星空》。
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2007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