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国外交的世纪新挑战──环境争议
中国国土幅员广阔,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包括长江、黄河、湄公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享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的称号,而且与亚洲多个国家为邻。我国外交政策,除了一些边界争议,一直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避免与邻国爆发大范围军事冲突,此外也采取不干预别国内政的政策;特别是被西方国家界定为“专制政权”的国家,与中国的交往更形重要。不过,当今外交已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结连,或经贸往来,中国冒起所带来的社会因素,也正影响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其中之一便是环境问题。
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降,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包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年代,同时带来了大量污染,影响深远,多起污染事故也增强了民众的环境意识。因此,环境问题早已成为这些国家或地方的政治议程。眼见中国在八十年代开始,步上他们的后尘,而且越来越多污染更跨出国境,世人为之关注。
中国环境状况已成区域外交议题
我国经济近年维持了8%-10%的增长,但污染事故也与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年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举足轻重,环境影响已经无可避免。为了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笔者准备从一些事件,探索出未来中国环境外交的主旋律,并分析解决跨境环境问题的出路。
我国近年的跨境污染事件,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严重肆虐的沙尘暴。沙尘暴一直是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但近年影响范围延伸至华东华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台湾,甚至美国西岸。专家们希望想办法控制沙尘暴的扩散,以免影响空气质量。自2002年起,韩国、日本和蒙古的专家便与中国合作,成立联合治理沙尘暴的工作小组,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共同治理沙尘暴。日本还设立了日中绿化交流基金,协助中国植树造林。而韩国政府则援助中国60万美元,设立沙尘暴联合监测站。中国政府也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保护天然林等。
随后,大量空气污染物从中国飘到日本和美国,让美日两国政府惊觉到与中国持续进行环保技术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协助中国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取而代之的是低污染的清洁能源和生产技术。故此,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的政府与企业都给予中国直接环保援助,而今年7月,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访华,与中方共同宣布成立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两国连手投入1500万美元作为其启动资金,资助相关技术的转移,希望藉此加速中国产业改革。例如,中国一直与日本、美国合作,在国内多家发电厂引进烟气脱硫装置,有效减少二氧化硫及酸雨污染。
中国成功“博弈”环保外交:大气与气候合作
今年12月,关乎人类能否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会议,将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美国和中国是全球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多年来,由于美国的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及落实联合国订立的减排目标,使全球各国减排的努力徒劳无功,也让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有理由拒绝承诺减排目标。
然而,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锐意落实节能减排与发展清洁能源,在2010年完成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指标,并以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2020年达20%为目标,展示出中国解决气候变暖的决心和榜样。而另一方面,奥巴马在最近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成功游说其他主要工业国,承诺在2050年前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给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一个契机,改变一贯的抗拒态度,甚至有可能承诺一定程度的减排目标。
在上述大气和气候问题上,中国在国际环保合作上都是作为一个博弈者的角色,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深刻体会到污染问题不单影响国内社会稳定,而且已经影响到国际形象和外交合作,对国际上先进环保技术援助来者不拒,对中国而言可说是长足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博弈上,除了展示中国承担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决心外,更重要的是让美国知道他们作为历史上排放最多温室气体的国家,必须承担他们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排放责任,及资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及转移相关技术。中国与其他工业国在这场博弈中,可说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另一边厢,中国主张与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兄弟”合作发展,是一贯的外交主旋律。但是,多项在重要流域的上游地区的水利与能源开发,以及海外的资源开发投资项目,却屡屡遭受国外民间组织和媒体的质疑。
松花江污染事件敲响外交警钟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旗下吉林石化公司101厂化工车间发生爆炸,其处理过程却使有毒的苯、苯胺、硝基苯等化合物随地下水系统排入松花江,污染水体。流域内多个主要城市,包括哈尔滨、佳木斯,以及俄罗斯的伯力市供水暂停,严重影响当地饮用水和民生用水。初时,吉林省政府极力隐瞒实情,并试图淡化水污染的严重性,遭受国内外媒体大肆抨击。
我国政府在此次事件后,为表示负起责任,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现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而吉化公司多名高层人员则遭行政撤职或记过处分。环保部门则承诺加强往后的污染事故通报机制,让邻国及早防范污染。不过,中国政府一直未能就相关污染赔偿与俄罗斯政府达成协议,而只能在事发一年多后对吉化公司开出100万元人民币的罚单。
另一个例子是1996年,云南省建成了澜沧江上的第一座水电大坝──漫湾电站,象征中国对澜沧江-湄公河这条跨境河流上游的主权。往后,中国电力企业陆续在澜沧江上修建大坝,目前已建成了三座,最终会完成15座大坝。2008年7至8月间,泰国北部和老挝发生罕见的大洪灾,多个主要城镇都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泰国的民间组织便引证云南洪水的消息,指责这是由于澜沧江上的大坝泄流,却没有通知下游国家之过。
澜沧江大坝下游国家疑虑未消
这次大洪灾对身处下游的泰国和老挝两国的居民来说,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自从1996年漫湾电站建成以来,泰国民间组织便开始指责澜沧江的大坝使湄公河水位起伏甚大,对居民过河构成危险,而且水位改变让他们难以捕捉鱼获,大大影响生计。
尽管中国与下游国家组成的湄公河委员会加强了水文信息交流合作,投入了超过4亿元
人民币,在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工作,并多次向下游湄公河流域各国保证,澜沧江上的大坝不会损害下游国家的利益,及可以送电到泰国,保证湄公河流域的经济持续发展。但这些保证仍没有消除下游国家对澜沧江大坝的种种疑虑。随着越来越多大坝在澜沧江建成,同时下游国家也不甘落后,即将在自己的湄公河河道上兴建大坝,下游民众的疑虑看来只有不断积累。
同样的疑虑也发生在印度舆论。当中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退休水利工程师郭开高调倡议“大西线调水”,把多条在西藏的跨境流域上游的水,包括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调到黄河,以济华北平原的缺水危机。这个构想尽管立即被已退休的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反驳,指“大西线调水”并不可行,但是印度舆论对于郭开的主张耿耿于怀。而且中印两国一直就西藏南部边境的麦克马洪线存在争议,“大西线调水”的主张让两国的谈判火上加油,也激起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民粹与挑衅言论。
中印的“口水”战争会否成真?
笔者认为,印度舆论挑起这种争议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没有对准问题所在,因为政府并没有对“大西线调水”的构想做任何实质的规划。反而,西藏最近宣布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包括准备在雅鲁藏布江修建最少6座水电大坝,并送电到华东、华南地区。同时,印度政府也准备在境内的河段,即布拉马普特拉河修建水电大坝。中印两国的水电规划,对两国居民有什么影响,似乎并没有放在两国外交的议程。而且,有媒体报道说,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修建大坝,更可能会淹没西藏南部地区,改变两国边境地区的原有地貌和分界,更遑论影响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这些影响才是两国外交官员必须正视的问题。
从上述三个案例可见,尽管所谓的“中国环境威胁论”不符事实,但区域局势发展对中国的和谐发展不利,尤其是在跨境流域上开发的流域各国并未能有效互相协调。作为最上游国家,已不能只搬出一贯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说法,而是需要主动确立一个让流域各国一同参与和商讨全流域开发规划的机制,达成并公布成文的规定,让上游、下游人民了解开发水源的规则和水源分配,及生态和受影响居民的补偿措施,才不至于引起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
除了跨境流域开发及污染,中国企业的业务近年逐渐“走出去”,也同时改变了我国外交局面,尤其是在我国制造业对原材料资源需求甚殷的年代,采矿业和建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多合作机遇。凭着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廉价的劳动成本,越来越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都可以找到中国企业和工人的踪影。相比起很多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出口信贷项目,往往要求接受借贷国家开放市场的要求,及改善劳动权、人权和环境等条件,中国企业都没有附带这些条件,使中国企业的投资大受欢迎。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社会责任
但是,中国企业的做法受到国际社会舆论质疑。1998年在非洲国家赞比亚,国营企业中国有色金属建设收购了谦比希(Chambishi)铜矿,而国有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了4.7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以支持收购行动。不过对于开发铜矿的环境影响评估,直到2006年中国有色金属建设与赞比亚政府达成开发协议后才进行。
在1998至2006年间,谦比希铜矿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意外。2005年,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外包给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火药库发生爆炸,导致52名赞比亚工人死亡。
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国内情况一样,虽有保护工人和环境等相关法律规定,但面对外国投资的诱惑,地方官员往往选择放弃执法,事事迁就外商利益。早年西方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涉及环境污染、侵害人权和劳工权利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在尼日利亚开采石油,破坏尼日尔河三角洲咸淡水交界的生态环境,并导致当地环保人士被处决的人权侵犯事件;加拿大的矿务企业涉嫌介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内战,污染赞比亚矿场周边的空气和水源等等,使西方国家和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目中恶名昭彰。
国家明确规范对外投资的责任
不过,中国政府和企业已开始注意到这种情况,并有迹象显示政府有能力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现时,我国不少国营企业都是依赖国有政策银行的出口信贷或其他商业银行信贷作为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这些银行的借贷规则把关,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于2007年针对借贷项目出台相关环保规则,而国家开发银行虽然没有同样规则,但也表明所有对外投资的借贷项目,必须符合国内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包括已于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
此外,国务院也可以通过行政指令,对海外投资及援建项目有所规范,例如2008年颁布的“国务院九原则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执行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与商务部颁布的“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2008年9月,环保部和商务部联同国内民间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宣布,合作制定中国海外投资及援建项目环保指南。
事实上,个别国营企业也已宣布他们的企业环境责任政策,包括中国南方电网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面对国际社会的期待,商务部提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与中国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上加强合作,而2008年初,环保部更宣布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引入赤道原则,使它们与海外同业看齐,一起对借贷项目进行环保与社会风险评价。
我国环境外交须创新国际合作模式
当今大国外交已不仅限于国防和经贸等议题,随着气候危机逐渐威胁人类的生存,环保也已经成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在实现节能减排,减缓气候暖化的问题上,获得西方国家的大力援助,成功树立发展中国家的良好榜样。然而,中国能否在其他具争议的环保议题,尤其是跨境流域开发和对外投资项目上,应对潜在的环境问题,制定好各国认同的实施标准和机制?
最近,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先后与湄公河流域各国加强合作,其中一项就是环保。三国同样是中国在外交上的战略伙伴,既合作又竞争。且撇除竞争的因素,中国又能否援引海外成功的经验——美国跨州的密西西比河或澳大利亚跨省的墨累-达令河流域等,三国可以担当什么角色呢?值得我们探讨。
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在国际社会面前,持续改善项目投资所带来的环境、劳
工和人权等社会问题?如何确立适用于中国发展情况的规则和标准?笔者可以肯定上述这些都需要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模式,也会是笔者持续关心的焦点。
第二篇:《大国外交》观后感(模版)
《大国外交》观后感
昨日,党支部在工一学术报告厅组织观看了《大国外交》节目,主要内容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完节目,中国在外交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再次加深了我的印象,其中,影片记录的总书记的一句话让我尤其难忘,那就是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召开峰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都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中国是个和平的大国,对待其他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富裕或是贫穷,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都是伸出友谊之手,追求共同发展。在习主席造访的国家当中,无不用最高规格礼仪甚至超高规格礼仪接待,当身处外国的同胞遭遇危难时,中国毫不犹豫地伸出救援之手,完成多次撤侨事件,并且帮助外国友人脱离困境,种种这些,都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中国真的崛起了。
中国虽然是世界大国,但是作为世界秩序的执行者与维护者,绝不会谋求霸权势力,更不会损害他国利益。然而,我有善良,也有利剑。当我国根本利益受到侵害时,外交手段绝对强硬,对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仲裁案的处理,都体现了我国在根本利益上的誓死捍卫,绝不手软。
中国外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和平中谋发展,我相信,中国将会为世界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国外交》观后感
在第二周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组织观看了纪录片《大国外交》的第一集,这部专题片围绕着中国外交展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看完第一集开篇之作后就让人深受震撼,并且在心中也燃起了民族自信的熊熊火焰。
我们所观看的第一集《大道之行》是全系列的一个总论概括,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勾勒出了中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框架,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充分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我认为当今的中国外交,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一个“新”字,带着好奇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发现我国在外交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创新。首先是离我们最近的旅游,我国与多个国家都达成了签证便利化协定,“免签”,“快签”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这使得我们走出去的程序不断简化,我们的旅游也更加方便;其次中国一直提及一个词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更是我国创新和有大局意识的体现,我们倡导合作共赢的积极心态,孕育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计划,旨在造福各国人民,实现各国人民共同的理想。
在“新”的的基础上,我们也有着一直从未改变的初心和原则。比如在经过血的教训后,我们现在坚信弱国无外交,我们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证明中国力量,发扬中国自信,我们绝不会再做弱国,坚定维护我国尊严。但同时我们也绝不欺凌弱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恃强凌弱,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构建和谐美好的全球环境,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义不容辞的传播我们东方大国和平包容的理念。
大国外交,让国人走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声音走出去,让中国梦在全世界开花,这是我国外交的美好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前所未有的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一定要秉承民族自信,并且带着这份自信,接收来自外国的声音,去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并用我们的中国梦,感染全球每个有梦的人共创繁荣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国外交》观后感
沧海横流方显大国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就我国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主张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论片《大国外交》的播出,为我们全景回顾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其中“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为耀眼的“中国名片”。
从“真、实、亲、诚”到“亲、诚、惠、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奏响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共鸣的恢弘篇章,努力避免陷入西方世界念兹在兹的“修昔底德陷阱”。“亲、诚、惠、容”作为构建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对西方大国如醍醐灌顶,从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到“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全世界都在为中国点赞。
以“亲”为本,敦亲睦邻彰显大国担当。当我们翻开现代国际关系史,西方殖民掠夺带来的对抗冲突,让我们对世界大战带来的“冷血残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虽然冷战的棋局终结,但霸权主义的阴霾总在导演列国的纷争,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像西方大国崛起那样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这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和全球发展态势,提出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从“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两个大国”到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亲”字让变乱交加的国际格局体会到了“中国温度”,更看到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力量”与“中国决心”。
以“诚”为念,坦荡胸怀共期四海升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拥有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以诚心诚意对待周边邻国,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满满地书写着世界外交的“中国诚意”。
以“惠”为桥,繁荣发展实现美好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献上了迄今为止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让我国的共同利益网络编织的更加紧密,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目标更好地实现,让“中国红利”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以“容”为大,求同存异共谱和谐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有容乃大”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大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倡导包容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最鲜明的主题,世界之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崛起的中国以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大国、新兴国家,融汇了东方文明的复兴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梦,新兴大国梦,只有容大同存小异才能实现共享共荣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艨艟巨舰才能行稳致远。
政论片《大国外交》通过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的大国外交伟业,突出以“亲、诚、惠、容”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兴旺繁荣的伟大事业。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第五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
金融1402 吴芳琴
1406070435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王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理念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国外交”,另一个是“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体现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气度和作为,要有大的国际担当,要负起大的国际责任,要做出大的国际贡献,包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特色”更为看重。王毅外长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所以中国在进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会存在不少突出的特点: 其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二望一”,中国已站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各种世界事务往往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有能力也有意志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发挥更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周边和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涵盖刚果、特多、文莱、蒙古等小国,反映的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待小国之道,这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
其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别于历史上及当今一些大国的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精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其中,“共赢”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自己不搞也反对别人搞我赢你输、赢者通吃,展现了我国开放、包容、合作的大国姿态。
其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面临许多牵制和挑战。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增加,二者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国日益增长的力量还不足以使我们完全得心应手地应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外交运筹帷幄,多方周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所以在中国特色外交中,中国有许多坚持的特点,其中“合作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打造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国际格局。
中国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以之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将“中国梦”与“亚太梦”、“欧洲梦”、“非洲梦”、“拉美梦”以及“阿拉伯复兴”联结起来,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同时中国倡议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即得到域内外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合作、开放、包容特点。
同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构建的伙伴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同时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习近平主席指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坚决反对日本背信弃义、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坚决反对日本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处理南海问题,中方赞成并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最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并践行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的要义是,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对外援助上,要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虽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西方大国外交多有不同之处,但也遵循大国外交的基本规律和共同路径,并愿意以开放和包容态度,虚心学习西方大国外交的先进理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