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代课教师感悟
农村“代课”教师感悟
现状调查分析,代课教师之所以存在,实际上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剪刀差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供养体制和分税制后财权不断上移的财政政策,足以令贫困县的“吃饭财政”不堪重负,进而陷入“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境地。为改善贫困农村师资匮乏的现状,国家先后出台免费师范生、优秀教师支教等激励政策,但实施效果总体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承认,现时农村依旧存在诸多限制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因素,这些因素短期内还很难彻底消除,这就意味着很难让优秀的外部人才自觉进入农村,这也决定了代课教师短期内难以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教师编制政策也成为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一大阻力。编制成为套在代课教师身上的绳索,是体制内外人员权利鸿沟的根源。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甚至暗箱操纵教师编制,个别地区为了挤占教育经费或减少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宁愿空编而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扎根农村坚守三尺讲台,忍受着微薄的待遇和身份的歧视,在为自己讨生活的同时,也在为贫困农村的孩子赢未来。
从表面上看,代课教师的出现是在农村教育领域以失范的市场手段对政府失灵行为的纠偏。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理论上讲,应该由政府财政负担。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大多数边远山区的麻雀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执掌教鞭。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学校和学生出资雇请代课教师勉强支撑。这使得代课教师的境遇雪上加霜,最低工资标准、新劳动合同法等改善劳工待遇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但遗憾的是,代课教师却因身份特殊成了阳光普照下的“黑色死角”,他们“血淋淋”的呼吁始终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正面回应。
第二篇:农村代课教师
河南农村代课教师
现在的农村代课教师,就是以前说的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公办教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用人形式,是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我省民办教师曾达到过五十六万之众,占当时中小学教师总人数百分之七十二,可谓是撑起了教育事业的大半江山。后来在广大领导的关怀下,通过考、转、招等形式转为了公办教师,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可老一辈转了,还是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从1983年新一辈的民师又出现了,现在有的民师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了。几十年来,广大民师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之中,在条件差、负担重的情况下,任劳任怨,忠于职守,辛勤耕耘,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价飞涨,可是这些民师的工资才300元钱。今年在民师的要求下才涨到400元。这么低廉的报酬与他们所承担的重大职责相称吗?这么点工资够那些富佬们吃顿饭吗?但是他们却要养家糊口。他们不是神仙,他们也得食人间烟火。平时也得为生存做出种种挣扎,不得不考虑家人,乃至柴米油盐,还得去适应现在的高消费生活。
去年我校有一名代课教师的孩子考上高中,800元的学费都拿不起,后来还是全校教师集资帮她解决了困难。
这些老师初登教坛时,也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美好的憧憬投身到这神圣的教育事业之中。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在这神圣的岗位上辛勤劳作,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研究探索,一路走来,风风雨雨,伴着星斗、迎着寒风、冒着酷暑、踏着泥泞,脚步印满小路和校园几重,耕耘着这片土地也奉献于这片土地,他们像土一样平凡,像土一样朴实。他们从风华正茂到不惑之年,为的又是什么?
我们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都是经过乡级政府多次考核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工作成绩甚至超过公办教师。每次升级升学,期中期末考试都是统一考试,统一批改,成绩存档。教育部门的领导,你们能不能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来看一下这些教师是怎样工作的。
这些教师只有付出,没有任何优待,工作再好,也不能当模范。领导说:“给你们当也没有,给公办教师,晋级时还有用。”外出学习、进修不让去,说什么学了也没用,不知让你们干几天呢。这些教师没人鼓励,没人安慰,没人同情。更令人生气的是去年有一次,领导下来检查工作,几位老师问领导工资问题,领导们说:“工资问题我们不能给你们做主,现在上级根本不承认你们这些老师,学校用你们校长发工资,不用了,你们就回家,至于发多少工资,这是学校的事情。”
校长也为难,就是发工资也不敢出这笔钱,怕违法,只能从其他开支里面变通一下发给老师。我真不明白,国家既然不承认这些教师,你们为什么要用?既让用了,又为什么不敢发工资?去年我们从报纸上面看到河南省出台的最低工资标注800元每月,为什么只给这些教师400元?你们为什么不执行政策?
有一位代课教师对我说:“有一次,我下定决心辞职了,当我离开时,一群学生围上来了,哭着喊着不让走的哪一刹那,我的心碎了,真像扔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难割难舍,望着那一张张憨实可爱泪流满面的小脸,听着他们一声一个老师的叫着,一下子把他们搂在怀里,此时此刻的我被这群孩子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软化了,我犹豫了,是这些小精灵们又一次让我心甘情愿的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听了这位老师的讲述,我心潮涌起、思绪万千,像这样的老师欲教屈怨,欲罢不忍的尴尬,待到何时?
亲爱的领导,关心关心这些教师吧!
当然,近几年全省也统一招聘老师,为什么不能向这些老师倾斜一下呢?如有的老师年近五十岁,年龄过了,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就这样完了吗?还有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和条件的制约,一直没有拿到资格证,可工作特别出色,也得拒之场外。很多中年教师单凭一张考卷怎能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呢?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看重的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你的学识,你的能力,你不同凡响的头脑,你的工作能力。
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不一样,邓小平同志说:“教师是教育人材的人才。”不是谁想当就能当好的,当一名教师可不容易啊。现在党和政府一直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全社会大力倡导尊师重教,难道代课老师就不是教师吗?使他们筑起了农村教育大厦,是他们托起了祖国的明天。他们也应该受到最起码的社会待遇吧!
第三篇:关注农村代课教师问题
关注农村代课教师问题
代课教师是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不够,而工资低廉的代课教师恰好解决了农村特别足偏远的西部省份的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
2005年年底,媒体开始关注代课教师问题。2006年“两会”期间,代课教师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随后,“清理代课教师”则成为教育部及各级政府部门处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政策导向。然而,许多地方在清理代课教师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刀切”清退的做法。有部分地区虽然采取了通过考试使部分优秀代课教师得到转正,但对教师的补偿非常少。
日前,处理代课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代课教师数量大,非一日之功即可解决
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截至2006年全国有44.8万代课教师。2006年,教育部决定将余下的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在甘肃省天水市的调查,地方教育部门的人事干部反映:“前几年,我们根据各县报上来的数字,向省里报的代课教师人数是2200多人。nJ最近一调查,发现代课教师竟多达3500多人。”“教育部、省里近几年一再要求清退代课教师,我们这儿却越清越多,可怎么向上级交代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二:一是代课教师有县政府聘请的,有乡政府聘请的,还有村或校聘请的。但各县认为,乡、村、校自己聘请的教师从未得到县政府承认,所以,上报的数字仅是县里聘的。二是有的地方虽然把代课教师清退了,但由于师资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又重新聘请了代课教师。
这说明,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非常庞大,而目也不是次性清退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
二、清退代课教师,地方财政压力大,艰苦的山区将面临缺乏教师的境况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很多人愿意从事教学,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难按照实际需要招收,造成这些年教师队伍“入不敷出”,再加上新来的教师集中在城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员严重。
作为几十年来一直承担着义务教育经费“大头儿”的县、乡、村基层政府部门,发现了聘代课教师的甜头:聘任手续简单,工资低廉,工作卖力气。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怪现象:前些年,许多地区每年分配的师范毕业生数量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代课教师添满缺口后,最近几年许多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在县里却得不到分配,最终无奈纷纷到外地去打工。原因无他,他们的工资待遇成本和代课教师比显然是太高了。
令社会各界担忧的是,教育部门缺乏代课教师离开后的相关配套措施。将来,代课教师问题会不会被迫卷土重来,这都很不好说。有一些贫困县的教育局局长就说,他们的财政收入极低,根本不可能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的资金。
在经济困难、生活辛苦的山区,特别足一人一校的教学点,没有多少公办教师愿意在那里呆F去,于是《一个都不能少》、《凤凰琴》、《美丽的大脚》等一些电影,反映了山村学校留不住教师或民办、代课教师普遍存在的现状。老百姓和村长们希望能有教师愿意留下来教他们的娃娃,这成了他们的渴望。
三、教学水平受当地认可的代课教师往往因为一张考卷而被清退,补偿和补助偏低
即使有一些地区对农村代课教师并没有一退了之,而是通过考试来使之转正,一些优秀代课教师也往往因为一张考卷而被清退。
这些代课教师在工作这些年里并没有很高的工资待遇,每个月他们拿的40元~200元不等的工资,仅相当于公办正式教师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而众多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没有取得正式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政府承诺按其工作的年数付给一次性补偿。一些地方政府开出的补偿标准多是按一年给100/至300元不等,一个工作了20年左右的代课教师,获得的补偿最多也就是五六千元而已。
因此,在今年“两会”期间,我提出了一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方案。
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清退。
清退代课教师要遵循两部法律,《教师法》和《劳动法》。《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也就是说,代课10年以上的教师,如果本人愿意,学校同意,就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直至教师退休为止。农村代课教师有的代课都20多年了,还要将其解聘,显然违反了《劳动法》,而且不合乎情理。
而《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取得教师资格证。有的10年以上代课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其责任不在代课教师而在教育部门。如果说代课教师无资格从教,教育部门应该及早清退;既然长期让其站讲台,就应该给其核发资格证书。《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的门槛不足很高,有相应学历或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学能力的,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
二是要因地制宜,渐进消亡,而不要“一刀切”。
中国农村教育的情况差别很大。对于那些清退代课教师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按照政策采取公平稳妥的清退措施。对于那些清退教师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受到很人影响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两部山区,不要要急于采用“一刀切”的作法。尽管教育部有关人士说清退代课教师没有时间表,但各地普遍的做法几乎都是一考了之,清退了之。
代课教师是个“过渡性”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武断地下令其消亡,也不符合国情。表面上看,这不过是4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但在山区里,一个代课教师的背后,牵扯着多少上学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师资来替代这个群体?这是确实存在的问题。一旦因为措施不当,荒废了山区孩子的教育,悔则晚矣。渐进的“消亡”比起“一刀切”的“猝死”,更符合实际、更为有效。
三是需要公正地遴选与补偿,招考录用中要力求全面考核,防止评价方式单一。
对于位教师来说,客观的考核其优劣是很难的。必要情况下,对那些教育教学能力较强,工龄较长的代课教师,在考核录用时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因此,成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采取多种办法来全面考核录用代课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当建立公正的遴选和公平的补偿机制,使那些合格的代课教师能够“登堂入室”,也使那些不合格者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对那些已到退休年龄或工龄较长但不适于继续担任教师的代课教师,理当给予更加妥当而公平的经济补偿,由国家财政一次性拨付给他们足额的养老金,或者给予退休教师的待遇,以便他们能够衣食无虑,安享晚年。否则,不足以彰显代课教师们对于中国教育事、№做出的卓越贡献,不足以补偿他们默默无闻付出的心血的代价,不足以彰显社会的公正和教育的公平。
四是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对
不同层次的代课教师的处理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年富力强且基本胜任的青年代课教师,适当放宽政策,给他们时间,加强培训和培养,使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正式教师的标准,进入乡村教育的骨干队伍;对于那些学历水平偏低、教学水平较差、担任代课教师工作时间不长的,可以考虑辞退,但要有一定的合理的补偿;对于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但其在所在学校又暂时无法找人取代的(如偏僻艰苦的山区一人一校式的教学点),要给予必要的培训,鼓励其进修,争取通过考核;对于那些年龄偏人的从事代课教师工作十年以上的代课教师,如无法通过考核,可以劝退,为了表示对他们为教育做出贡献的鼓励和感谢,要给予较为合理的补偿,并隆重欢送,而不能冰冷漠然地对待。
五是对教育人口浮动较大的地区(包括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实行“教师雇员制度”。
其实,代课教师不仅在贫困地区有,在发达地区也有,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在深圳市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代课教师也不少。深圳全市共有教师6万余名,其中代课教师大约8000名,占教师总数的18%左右。近年来,深圳人口尤其是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学生人数也相应呈几何级数猛增,在编教师即便承担相当大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全满足全市的教学需求,于是出现“代课教师”这个群体。但是,深圳的代课教师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清退范围,都是持教师资格证上岗的,都是具有较高职业水平的优秀教师。
据了解,深圳正在酝酿全而实施“教师雇员制度”,这个制度成功实施后,不在编的代课教师们一旦通过招聘考试,将成为深圳市教育局正式聘用的雇员制教师,他们的待遇将远远超过“代课教师”。雇员制教师实行的是“占编不入编”,即占用 编制,而不占用职员编制。雇员教师的待遇比代课教师或临聘的教师要好,雇员教师将签订正规合同,实际收入方面也会翻番。可可以预期的是,“代课教师”在深圳将成为历史,但取而代之的教师雇员制度,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意义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模式,值得教育人口浮动较大的地区借鉴。
我们希望,通过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稳妥的政策措施,使困扰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代课教师难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责任编辑 韩瑞新)
第四篇: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难告别” 坚守甘肃山区数十载(图)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5日 2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44岁的代课教师李宝琴坚守甘肃定西市山区一所乡村小学二十余载,条件艰苦的这里难留人才,她依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冯志军 摄
年近五旬的代课教师王芳萍坚守甘肃平凉市西部山区乡村讲台近三十载,虽然其任职的这所学校里目前只剩下两名学生,但她表示“虽然赚钱远远不如外出务工的村民,但是我们精神上很充实。” 冯志军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15日电(记者 冯志军 信江)从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每天六节课中有一半以上是由44岁的代课教师李宝琴完成。从教二十多年来,李宝琴至今依然活跃在偏远山区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发挥着教学任务“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她目前还是没有为自己争取到作为教师的真正“名分”。
这是一所位于甘肃定西市西北部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与诸多中国西部的乡村学校一样,无论是其质量或是美观程度,这里的建筑规模无疑是大山深处较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除过多年来迎来送往的高校毕业生外,牢牢驻扎于此的依然是默默无闻的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虽然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劳动强度、福利等任何“名分”,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着历史责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高中毕业后的李宝琴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而选择入校代课。当时的她所期待的是,这不仅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涯相比,这亦是一碗相对而言的“轻巧饭”。
如今,李宝琴每月约有一千元人民币的收入,尽管不足公办教师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但已是当地今年财政补贴后“大幅上涨”的结果。“待遇低,咱们可以慢慢来,这是一种奉献。”李宝琴谈及当时选择入校代课的初衷时,闪烁着泪花的眼角依然流露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情结。
对李宝琴而言,她原本有机会通过考试使得“代课教师”的身份得以转正。但面对“经济窘迫、身体每况愈下、笔试能力低、记忆力越来越差”等多重因素制约,如今的她已无法与其他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同场竞技”,从而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真正的教师“身份”。
“如果教不好学生,我首先就对不起学生的家长。”周边村民的关怀是李宝琴坚守下来的精神支柱。“我把年轻的时光全部奉献在乡村学校了,现在年龄大了,也必须坚持到底。”她表示目前唯一的期待是,当她老了以后,能否得到一些养老的补贴?
无独有偶,在甘肃平凉市西部山区一所村级小学里,年近五旬的王海彦和“同龄”妻子王芳萍同样在山村小学里坚守了近30年。如今,他们每人拿着540元的月收入承担着农村孩子们启蒙教育的重任。
在日益“讲究”的甘肃农村,与外出务工渐盛的“淘金潮”相比,王海彦夫妇的坚守无疑被视为“本末倒置”的某种“愚昧”。为了弥补这种日益加大的“差距”,他们除了正常教学外,还须通过闲暇时间饲养猪、牛等家畜,以供家里的两个学生。
“在乡村小学里,我已经从大姑娘变成了‘老太婆’,必须坚持到底。”王芳萍告诉记者,村里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两三天赚的钱几乎超过了他们一个月的收入。“虽然赚钱远远不如外出务工的村民,但是我们精神上很充实。”
“希望在我们退休后,能得到大半辈子扎根这里的一些养老补贴。”谈及代课教师的未来,王芳萍淡淡说道。
作为中国西部贫困省份的甘肃,在公派教师极度短缺的历史时期,代课老师曾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为无数农村孩子“跳出农门”默默奉献。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各自为眼下或者晚年旳生计所担忧。
本世纪初,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出台了坚决、逐步清退代课人员的政策。根据国家清退代课人员的政策,甘肃当时按照“谁聘用、谁清退、谁补助”的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对不具备教师资格、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代课人员予以辞退,并给予合理的补偿。
据甘肃省教育厅统计,目前甘肃境内代课教师从2003年的3.18万人下降至2012年的8544人。这些代课人员平均代课年限15年,平均年龄38岁。
从2010年以后,甘肃明确了时间界限,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近年来,该省出台的解决代课人员的政策均是以2003年9月25日为截至时间,杜绝了各地以各种理由新聘代课人员的行为。
这期间,甘肃对“县聘代课人员”纳入招录范围。2010年、2011和2012年三年共择优招录1249人。其中2011年、2012年单独划出名额进行招录,保证了公平。对具备教师资格、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但未能考录的代课人员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考核,妥善安排转岗。
与此同时,甘肃对符合一定条件,年满60周岁的代课人员发放养老补助。具体发放范围是“2003年9月25日以前经县市区聘用的,曾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上代课连续5年以上(含5年),凡年龄满60周岁,离开教学岗位后再未被企事业单位录用的代课人员”。经统计,该省共有3.5万余人符合发放养老补助条件。
在对不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关门”的同时,甘肃还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近年来,该省相继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实施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省属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这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匮乏的局面。(完)
第五篇:代课教师
理性?良知?
——有感于“全面清退代课教师”
自2001年国务院发布《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的要求起,关于代课教师何去何从就争论得沸沸扬扬。2006年3月27日,在教育部以“代课教师清退”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宣布“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要把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自此,清退代课教师的历史性序幕就拉开了。接着,“怎样清退代课教师”、“清退后如何安置”等问题也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清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010年1月21日,教育部明确表态,不规定代课教师清退时限,并强调对待代课教师问题要“有情操作”,不能一“清”了之。
代课教师是指在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老师,他们没有任何“名分”,没有完全的享受教师的待遇,但是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边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者重要的历史责任。面对教育部提出“在短期内全面清退代课教师”,我们该怎么办?是考虑到孩子们的教学质量,理性将他们全面清退;还是考虑到他们在西部地区和边远农村发挥的积极作用,允许他们“代转公”,或者,对于那些素质较低的代课教师在清退过程中,给予令人满意的补偿?
在这个暑假,我跟随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九镇乡进行了社会调查,在与代课教师交谈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1、教育部不应该如此绝对,要求全面清退代课教师,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边远农村,更应该重视这一特殊群体;
2、在代课教师的队伍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存在,应该放宽政策,给予他们“代转公”的机会;
3、关于代课教师的工资需提高,以留住这些边远地区的代课教师,进而保证山区孩子的“普九教育”。
我得出这些结论,主要是从九镇乡某村校代课教师李老师夫妇的从教经历中得出来的。李老师,男,生于1972年,大专学历,自2000年9月份在该村校教书,当时,由于全校只有一名老师,李老师需要身兼数职,是西部山区典型的“一人一校”。四年后,妻子熊某考虑到丈夫教书太辛苦,就通过函授获得中师文凭,随后,也来到该校协助任教。这10年中,李老师兢兢业业,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在与妻子合作的6年中,夫妻俩更是同心同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两不误。最近3年,该校的总成绩不敢说一直位列第一,但是每次前三是肯定的(全镇总共有9所学校,1所中心校和8所村校)。在2010年上半年的期末考试中,该校一年的学生更是超过中心校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三年级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由于地震,二年级是断代的)
虽然李老师夫妇的学生经常获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工资却不像学生的成绩一样喜人。他们俩的固定工资是每人500元/月,此外还有200元生活费,但这200元是浮动工资,其中100元是肯定发的,但是另外的100元就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学生的成绩好,才能领到这100元。由于李老师夫妇的学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基本上,他们俩的工资是每人700元/月。这与正式教师2000元/月左右相比,仅占到了1/3,典型的“同工不同酬”。
在访谈的过程中,李老师提到,现在他的两个女儿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由于小女儿是义务教育阶段,免去学杂费,只需承担大女儿的费用,这个负担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等到大女儿考上大学,小女儿上高中,那么这高额的学费压力可能会迫使他们放弃继续任教的机会,转而选择外出打工。这样的话,这些山里的学生可能就会失去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其实,面对“同工不同酬”,李老师也不是没有选择参加“代转公”考试,但是转正的难度很大,仅以2008年为例(2009年该区因教育局长变更,取消了“代转公”考试),巴州区有代课教师11000名左右,但赢得转正机会的代课教师每年只有30名,可以说只有0.3%的比例,真的可以说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就算挤破了头,也不一定能获得这个名额。在这次考试中,李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取得了138.5的好成绩(总分150分),位列九镇乡第一名,与最高分相比也只差了7分,但是名额有限,李老师以一分之差失去了转正的机会,尽管伤心难过,但也无奈。今年10月份,巴州区又将举行“代转公”考试,李老师也复习了好久准备参加,祝愿李老师在这次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赢得转正的机会。
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在城市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清退代课教师,这是没有异议的,因为现在强调精简编制,合理利用资源。但是在清退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代课教师在清退后怎么办,难道只是区区600元就将他们打发了,这是很不公平的,毕竟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至于西部地区以及边远农村,这些代课教师在短期内不应该被清退,而且还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首先是这些地方条件太苦,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此任教;其次,有许多像李老师这样的代课教师存在,他们年轻,有时候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去打工,这个时候必须考虑到公办教师的尽快补给;此外,代课教师虽然不在正式编制之内,但是他们确实为西部地区和边远农村的义务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扣问自己的良知,慎重处理代课教师问题。
或许,有人会从理性的角度,指责代课教师素质低,耽误了孩子的“普九”教育。那么请试想:如果没有代课教师“糊弄小学生”,乡村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将无法保障!如果没有代课教师抱着仅有的新的或旧的《新华字典》教书育人,什么“普九”“两基”全都是扯淡!如果没有代课教师动手动脑制作教具,孩子们要理解上课的内容将会更加艰难!如果没有代课教师兢兢业业,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可能只是一句空谈,因为发展不可能全靠文盲!
缺少了这44万代课教师,国家和政府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