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价格监督检查办法
安徽省价格监督检查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99号
颁布日期:20070327实施日期:20070501颁布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价格行为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经2007年3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价格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务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价格监督检查活动。
第三条 价格监督检查应当保护公开、公平、合法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纠正价格违法行为。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其所属的价格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具体实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卫生、监察、公安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价格违法行为均有权举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价格违法行为有功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价格行为
第六条 商品和服务价格,除依法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照价格法律、法规自主制定。
第七条 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八条 经营者应当执行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不得有下列违法行为:
(一)超出政府指导价浮动幅度制定价格;
(二)高于或者低于政府定价制定价格;
(三)擅自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范围内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
(四)提前或者推迟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五)自立收费项目或者自定标准收费;
(六)对政府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
(七)不执行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收费优惠措施;
(八)依据违法设立收费项目或者制定收费标准的文件收费;
(九)不按照公示的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
(十)采取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扩大收费范围等方式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十一)违反规定以保证金、抵押金等形式变相收费;
(十二)无合法依据强制要求消费者接受指定服务、购买指定商品,或者将属于应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的咨询、培训、信息、检测等服务变为强制性服务并收费;
(十三)不按照规定提供服务而收取费用;
(十四)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其他行为。
第九条 经营者应当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不得有下列违法行为:
(一)不执行提价申报或者调价备案制度;
(二)超过规定的差价率、利润率幅度;
(三)不执行规定的限价、最低保护价;
(四)不执行集中定价权限措施;
(五)不执行冻结价格措施;
(六)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其他行为。
第十条 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明码标价,不得有下列违法行为:
(一)不标明价格;
(二)不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标价;
(三)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
(四)违反明码标价的其他行为。
第十一条 经营者应当依法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不得有下列违法行为:
(一)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除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
(四)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五)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六)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
(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价格违法行为。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价格监督以政府监督为主,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第十三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价格诚信建设,指导经营者建立健全价格管理制度,规范价格行为。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应当坚持预防、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事前告知和事后回访制度。
第十四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业务素质。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法制和业务培训、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五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的职责是:
(一)宣传价格法律、法规、规章;
(二)依法对价格行为实施监督检查;
(三)依法对价格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四)指导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定价行为;
(五)组织、指导下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并要求其提供证明材料以及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帐簿、单据、凭证、电子数据、文件及其他资料,核对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银行资料;必要时,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收集有关证据材料;
(三)检查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
(四)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第十七条 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价格监督检查所必需的帐簿、单据、凭证、电子数据、文件及其他资料,如实回答询问,不得拒绝或者阻挠检查,不得隐匿、转移、销毁有关证明材料,不得提供虚假资料。其他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在接受检查或者查询时应当如实反映情况,不得作虚假陈述。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得将依法取得的资料或者了解的情况用于依法进行价格监督检查以外的任何其他目的,不得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第十八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发现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同时具有下列三种情形的,有权责令其暂停相关营业:
(一)违法行为情节复杂或者情节严重,经查明后可能给予较重处罚的;
(二)不暂停相关营业,违法行为将继续的;
(三)不暂停相关营业,可能影响违法事实的认定,采取其他措施又不足以保证查明的。
第十九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监督检查。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有2名以上人员参加,并向当事人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消费者组织、职工价格监督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以及消费者,开展与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价格行为的监督。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前款所列组织以及消费者中聘请监督员,对价格行为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应当加强价格法律、法规的宣传,披露价格违法行为,对价格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二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通信地址或者电子邮件信箱。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价格违法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受理,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举报事项,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在结案后3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调查处理,并告知举报人。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有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行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务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被责令暂停相关营业而不停止的,或者转移、隐匿、销毁依法登
记保存的财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处相关营业所得或者转移、隐匿、销毁的财物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拒绝提供监督检查所需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人事管理权限提请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碍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者对举报人员打击报复,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对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八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责令暂停营业、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及时将该处罚决定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备案的机关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处罚,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九条 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在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价格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
(二)对承办的举报事项拖延、推诿或者不依法处理;
(三)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四)在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收受财物;
(五)违反监督检查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监督检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肃省价格监督检查试行办法
甘肃省价格监督检查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规范价格和收费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商品价格、经营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 县级以上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依法对价格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 价格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五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和职权对当事人进行调查、询问,并有权检查、复制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计算机存储数据、文件等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干扰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实施价格监督检查。
在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事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依法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将依法取得的证据或者了解的情况用于价格监督检查以外的目的,不得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第六条 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团体代表参加价格监督检查活动。
价格主管部门可以聘请社会有关人士担任价格执法监督员,对价格监督检查活动进行监督。
第七条 消费者组织、职工价格监督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以及消费者,有权对价格行为进行社会监督。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群众的价格监督作用。
第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通信地址或者电子邮件信箱。价格主管部门接到价格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予以登记,对属于职责内的举报事项,应当受理并依法调查处理,并在办结后3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
有管辖权的部门调查处理,并告知举报人。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人不便直接向被举报人领取多收价款或收费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代举报人办理。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价格违法行为有功人员,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应当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加强价格自律,并对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给予配合。
第十条 经营者的定价行为、收费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实行经营者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和省制定的作价办法、价格行为规则和价格规范。
餐饮服务项目经营者的调料费、空调费、茶位费、座位费、餐具消毒费、开瓶费、餐具使用费等计入成本,不得以此名目收取价外费用或以其他形式价外加价。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对交易对方不利的条件、环境等,威胁交易对方接受高价商品或者服务;
(二)以指定种类、数量、范围等限定方式,强迫交易对方接受高价商品或者服务;
(三)以搭售或者附加条件等限定方式,强迫交易对方接受高价商品或者服务;
(四)以视同交易对方默认接受等方式,变相强迫交易对方接受高价商品或者服务;
(五)借助行政性权力,强迫交易对方接受高价商品或者服务;
(六)强迫交易对方接受高价商品或者服务的其他行为。
高价是指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高于同期同类商品或者服务市场平均价格的30%以上。
市场平均价格由市州价格主管部门测定,并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在收费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高于或者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收费;
(二)提前或者推迟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三)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标准收费;
(四)对已明令取消或停止执行的收费,不停止执行或者变更名称继续收费;
(五)不执行收费减免优惠政策收费;
(六)采取扩大收费范围、增加收费频次、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改变收费环节、延长收费期限等方式收费;
(七)违反规定以保证金、抵押金、滞纳金、储蓄金、集资、赞助以及其他形式变相收费;
(八)未履行管理职责、不提供服务或者降低服务标准收费;
(九)无合法依据,强制要求管理对象参加培训、学术研讨、技术考核、检查排序评比、公告等活动,或强制要求管理对象加入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并收取费用;
(十)无合法依据,利用职权为他人代收费用;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乱收费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收费主体,将自己实施的收费项目委托其他单位实施;不得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委托下属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进行盈利性服务收费。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应当遵守收费许可证管理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申领收费许可证收费;
(二)收费依据已经变化,未按规定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注销手续继续收费;
(三)未按规定参加收费许可证审验继续收费;
(四)伪造、涂改、转借、转让收费许可证收费。
第十五条 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应当明码标价、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第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并可暂扣或吊销收费许可证;无法计算违法所得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提请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提请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受委托单位应当将所收费用退还缴款人;无法退还或在规定期限没有退还的,收缴国库。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0%至20%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法律、法规对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的价格违法行为有明确处罚规定的,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因价格违法行为致使消费者或服务对象多付价款的,责令限期退还,退还期限最长不超过15日。难以查找多付价款的消费者或服务对象的,责令公告查找,公告查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日。
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拒不按照前款规定退还消费者或服务对象多付价款以及期限届满没有退还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予以没收,消费者或服务对象要求退还时,由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下级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活动进行监督。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违法或者处罚不当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超越管理权限定价、调价、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由上级人民政府或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提请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经营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依据越权文件制定价格,增加收费项目和调整收费标准的,责令改正,退还多收价款;无法退还的,收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 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监督检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价格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的;
(三)玩忽职守,对承办的价格举报事项拖延、推诿或者不依法办理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将依法取得的价格检查资料用于价格监督检查以外的其他目的;
(五)在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收受财物的;
(六)违反监督检查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安徽省价格监督检查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一:
江西省价格监督检查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价格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加强监督检查人才培养,整合检查资源,发挥系统合力,进一步提升价格行政执法能力,建立人才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江西省价格监督检查人才库(以下简称人才库)人员从各级价格监督检查机构的检查人员中选拔产生。
第三条人才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以动态管理为依托,以竞争激励为动力,以考核评价为保障,以培养使用为目标的人才库,推动全省价格监督检查事业不断发展。
第四条人才库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自主自愿;
(二)公开选拔、择优录用;
(三)动态管理、加强培养;
(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人才库建设由省价格监督检查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各级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应当积极支持人才库的建设。
第二章人才库人员的基本条件和选拔程序
第六条人才库人员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
(二)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
(三)能熟练掌握价格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
(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纪律观念强;
(五)持有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的价格监督检查证;
(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检查岗位上连续工作5年以上,独立查处一般程序价格违法案件不少于8件,涉及3个行业以上;
(七)公务员考核在称职以上。
第七条江西省价格监督检查局成立江西省价格监督检查人才库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确定入选人才库的人员。
第八条 人才库人员在全省价格监督检查系统公开选拔。选拔采取推荐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
第九条 人才库人员选拔的程序:
(一)个人报名。根据人才库人员的基本条件,由个人自愿报名。
(二)所在单位推荐。所在单位对报名人员的条件进行审核,并推荐。
(三)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省价格监督检查局对报名人员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入围人才库人员。
(四)评审委员会审定。对人才库入围人员进行研究审定,确定入选人才库的人员。
(五)公示。对确定入选人才库的人员,在江西省价格监督检查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六)确定人选。公示无问题的人员,纳入全省价格监督检查人才库管理,并颁发证书。
第三章人才库人员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人才库人员实行相对稳定的动态管理,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
第十一条根据人才库人员的特点,进行业务培训,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库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十二条人才库人员主要代表省价格监督检查局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赴省外检查工作和省价格监督检查局组织的省内检查工作。
第十三条人才库人员要立足本职岗位,加强学习,每年应当提交不少于1篇调研文章或案例分析。
第十四条人才库人员在工作中要争先做表率,当好排头兵,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第十五条人才库人员和所在单位在涉及全省价格监督检查中心工作和专项检查工作中要服从统一安排。
第十六条省价格监督检查局对调用人才库人员的办案质量、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作出书面鉴定,反馈所在单位。
第十七条对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人才库人员,省价格监督检查局将予以通报表扬并建议所在单位在干部提拔任用和评优
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八条人才库人员所在单位要及时了解人才库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到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优先安排人才库人员参加有关专业会议、业务考察等活动。
第十九条省价格监督检查局对调用期间工作认真,表现突出的人才库人员所在单位,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
第二十条人才库人员出现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等情况,所在单位应及时上报。
第二十一条人才库人员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取消其资格:
(一)在工作中因个人原因造成失误的;
(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
(三)调离检查工作岗位的;
(四)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
(五)其他原因。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人才库,并制定人才库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江西省价格监督检查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2011年2月23日起试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四篇:安徽省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办法
安徽省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港口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行为,促进港口安全工作有序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徽省港口条例》、《港口经营管理规定》、《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港口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可能危及港口安全、污染港口环境等其他活动的安全监督检查。
第三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遵循依法、客观、公正、文明原则。
第四条 省港口行政管理机构和其他各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开展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的各级港口行政管理机构和部门一下统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分为日擦很难过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
日常安全监督检查是指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开展的常规性、全面性监督检查。日常安全监督检查主要由县、市(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专项安全监督检查是指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特使时段、特定项目、特定活动组织开展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目的性的安全监督检查。港口专项安全监督检查内容根据专项活动方案确定。专项安全监督检查一般由省、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港口安全监督检查采取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力求全面覆盖、突出重点,以旅客上下集中、货物装卸量较大、从事危险货物作业、设施简陋的码头、库场,以及港口前沿水域为重点。
第七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港口经营资质、执照的合法有效性;
(二)安全生产体系及安全组织制度;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与落实;
(四)安全投入能否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
(五)安全教育培训与人员持证情况;
(六)码头水工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安全性;
(七)危险源监控管理;
(八)应急管理制度的落实;
(九)安全评价制度的落实;
(十)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十一)安全隐患排查情况;
(十二)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第八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频次: 客运码头日常监督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两次,运输旺季应视情况加大检查频次。
危货码头(危险货物作业场所)日擦很难过监督检查频次根据企业危险货物作业申报情况确定,一般一次申报对应一次监督检查。货种固定、运输船舶相对固定的专业化危货码头日常监管频次可以视情形酌减,但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普货码头日常监管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港口安全检查应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收集有效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投入必要的经费,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一瞒住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 实施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前,应制定检查计划或方案,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取得实效。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可以在作业或非作业期间实施,但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应由至少两名具有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的港口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必要时可以邀请专家协助检查,并如实回答检察人员提出的问题,执行检察人员提出的检查和测试要求。
检察人员应对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第十二条 监督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应当视情形责令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构成重大安全隐患需要责令停止作业实施排除的,应报请单位负责人批准,同时向所在地政府安全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监督检查记录应包括:监督检长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对于须立即或限期整改排除的安全隐患,应制作《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送达被检查单位签收。《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主要内容应包括:发现的问题或隐患、整改要求。该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被检查单位,一份由实施监督检查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留存。
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拒绝签收《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视为送达。
第十四条 被检查单位有权对港口进行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检查时提出的问题以及整改处理意见进行陈述和申辩.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听取被检查单位意见。第十五条 被检查单位应认真按照《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的要求制定政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应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复查。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复查申请后,应及时排除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复查,并填写《港口安全隐患整改复查意见书》,该文书意识二份,一份交被检查单位,一份有时是监督检查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留存。复查合格的,予以销案。
第十六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跟踪督查,做出限期整改以上处理意见的隐患整改情况,制止彻底排除。对经两次复查仍不能达到整改要求的,应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港口安全隐患整改复查意见书》等执法文书应当归入实施检查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管理档案,妥善保存。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实施监督检查,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者,依法给与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港口安全复查意见书》等有关执法文书格式文本由省港航管理局统一印制下发。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2017.8安徽省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办法
安徽省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7年8月17日修改)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行为,促进港口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交通运输部《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港口生产作业活动的安全监督检查。
第三条(遵循原则)港口安全监督检查遵循依法、客观、公正、文明的原则。
第四条(督查主体)本省各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分别或协同实施综合安全监督检查和专项安全监督检查。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开展检查工作。
第五条(检查类别)港口安全监督检查按检查内容分为综合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巡查。
综合安全监督检查是指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经营人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情况及行为开展的全面性监督检查。
专项安全监督检查是指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港口经营人安全生产的一类或几类特定事项进行的监督检查。
巡查是指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为掌握辖区港口经营人实时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检查。第六条(检查方式方法)安全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结合,可以明查也可以暗访,以现场检查为主,信息化手段非现场检查为辅。
监督检查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者专家参与检查。
根据安全监督检查的方式、内容等,可分别采用资料、档案、记录核对,人员询问,现场查看和查证等方法开展安全监督检查。
第七条(检查内容)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力求普危客运码头企业全面覆盖,同时突出重点,以装卸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码头企业、客运码头企业为监督检查重点,主要内容详见《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包括:
(一)港口经营资质、证照的合法有效性;
(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与从业人员资质;
(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四)安全教育培训与人员持证;
(五)生产设备设施及安全防护设施的安全性;
(六)安全投入能否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
(七)个体防护用品配置;
(八)作业与现场安全管理;
(九)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
(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十一)应急管理;
(十二)安全事故管理。
第八条(检查频次)港口安全综合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频次根据监管有效性、适度性由检查单位确定: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港口经营人的安全风险类别确定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巡查的频次。按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原则,将高风险类别的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作为安全监督检查的重点,并相应提高检查频次。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安全生产风险分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受理企业危险货物作业申请履行的法定检查活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施。
普货、客运港口经营人监督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运输旺季、特殊时段应视情形应加大检查频次。
第九条(经费保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投入必要的经费,配备必要的安全检查、取证、防护设施、设备,以满足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人员要求)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至少应由两名港口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者专家参与检查。行政执法人员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应避免影响被检查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检查人员应对检查中知悉的工作机密和商业秘密保密。
第十一条(现场记录)港口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安全管理负责人)签字。检查 结束应提交监督检查报告,提出隐患整改和行政处罚意见建议。
监督检查记录应包括:监督检查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第十二条(被检方意见处理)被检查单位有权对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检查时提出的问题以及整改处理意见进行陈述和申辩。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听取被检查单位意见。
第十三条(隐患处理)对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监督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应当视情形责令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对于须立即或限期整改排除的安全隐患,应制作《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送达被检查单位签收。《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主要内容应包括:发现的问题或隐患、整改要求。被检查单位拒绝签收《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视为送达。
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转交或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实行挂牌督办;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港口经营人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以及违法装卸、储存的危险货物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对违法装卸、储存、经营的危险货物作业场所予以查封,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港口安全检查应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收集有效的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整改要求)被检查单位应按照《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应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复查。复查合格的,予以销案。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复查申请后,应及时派出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复查,并填写《港口安全隐患整改复查意见书》。
第十五条(跟踪整改)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跟踪督查作出限期整改以上处理意见的隐患整改情况,直至隐患彻底排除。对经两次复查仍不能达到整改要求的,要进行通报;对拒不执行整改措施的港口经营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依法进行处罚。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十六条(检查档案)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档案,并归档保存,做到“一企一档”。监督检查档案主要包括: 安全监督检查计划; 现场检查记录表;
安全监督检查相关证据(包括图片、视频、书证等); 安全监督检查报告;
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复查意见书等相关材料; 行政处罚决定相关材料;
受理举报情况记录(包括举报内容、调查核实情况、整改落实情况等)。安全监督检查档案应及时录入港口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纸质和电子档的双重存档。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实施监督检查,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者,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港口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港口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港口安全隐患整改复查意见书》等有关执法文书格式文本由省港航管理局统一印制下发。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