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级英语双学位第4学期教学用书
2011级英语专业辅修/双学位第4学期
开设课程、任课教师、教学用书
以下为商务英语方向专有课程:
1. 商务英语视听说
本课程共2学分开1学期本学期考试
任课教师:宾科
教学用书:马龙海, 李毅,《商务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商务口笔译
本课程共2学分开1学期本学期考试
任课教师:胡蓉
教学用书:边毅,《商务英语笔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以下为医学英语方向专门课程:
1. 医学英语写作
本课程共2学分开1学期本学期考试
任课教师:许瑾
教学用书:自编讲义
2. 医学英语翻译
本课程共2学分开1学期本学期考试
任课教师:蔡耿超
教学用书:自编讲义
以下为英语翻译方向专门课程:
1. 商务口笔译
本课程共2学分开1学期本学期考试
任课教师:胡蓉
教学用书:边毅,《商务英语笔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医学英语翻译
本课程共2学分开1学期本学期考试
任课教师:蔡耿超
教学用书:自编讲义
第二篇:2011第4学期工作计划
2011第4学期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大二下了。在这近2年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同学彼此间的感情也不断加深。作为班长,我们继续尽我们的力量为同学们服务。
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全班同学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到的。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将更容易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鉴于此,我认为,班级工作中心集体凝聚力。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在这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下3点: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抓好英语、计算机过级,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适当适时的举办班级活动。
3、在上一学期班委工作基础之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院级、校级、市级乃至省级先进班级。
具体工作计划:
1、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本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比如说羽毛球比赛、男女混合的篮球比赛等,还有,在期中组织一次集体出游,以此达到增强同学间感情及锻炼身体的目的。
2、发挥班级集体的温暖,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班级成员伸出最无私的援助之手。计划与青年志愿队联系,参与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如慰问老人院等。
3、实行班务公开。设立班务公开日(一月一次),是班级事务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班级里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同时,广泛采纳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意见,集思广益,争取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学习互助对子。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建立互助对子以自愿为原则,形成互助对子后通知班级便可,并根据两人的学期期末成绩在其综合测评中做适当加分。
5、好好利用网络平台,在已建立班级群的基础上,创建班级校友录或主页,在网络上展现班级的风采。班级校友录或主页也可以作为同学们心与心交流的无限空间,让大家更好地溶入到班级体这个大家庭中。还可以建设成为宣传班级形象的阵地,提高班级影响力,方便今后组织交流及活动通知,并有利于先进班级的评定。还要建立个人档案、个人简介,向来访者展示水政班每位同学的独特魅力。可能的话,还将成为日后用人单位认识本班同学的窗口。
6、在工作方面,班长、团支书及副班长、副团支书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坚持每周开班委会,针对班内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新的对策。班委会由班长或团支书主持召开,应积极准备,保证开会效率。另外,对于班会负责人(组织委员)要做好纪录,以便开展工作。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总而言之,在这个学期,我要好好工作,努力为同学们服务,使同学们更加团结、友爱,使我们的班级更加优秀。
在生活上大多同学们的精神状况良好,很多同学有了稳定的目标
在学习上有些在考研上还是犹豫没下定决心,不过还是在努力学习,上学期补考的同学都在备考,并转变以前的不认真态度。
家里变故较大的是李慧思同学父亲病重,母亲要照顾父亲不能外出家里经济更加困难,还有就是黄书娟祖母去世,
第三篇:职称英语 c级 第4部分 阅读理解
(一)Ford Abandons Electric Vehicles The Ford motor company’s abandonment of electric cars effectively signals the end of the road for the technology,analysts say.
General Motors。and Honda’ceased production of battery.powered cars in 1 999, to focus on fuel cell and hybrid electric gasoline engines, which are more attractive to the consumer.Ford has now announced it will do the same.
Three years ago.the company introduced the Think City two—seater car and a golf cart called the THINK, or Think Neighbor.It hoped to sell 5,000 cars each year and 10,000 carts.But a lack of demand means only about l,000 of the cars have been produced,and less than 1。700 carts have been sold so far in 2002.
“The bottom line is we don’t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 transport for the mass market.”Tim Holmes of Ford Europe said on Friday.“We feel we have given electric our best shot”
The Think City has a range of only about 53 miles and up to a six-hour battery recharge time.General Motors’EVI electric vehicle also had a limited range。of about 100 miles.
The very expensive batteries also mean electric cars cost much more than petrol-powered alternatives.An electric Toyot~RAV4 EV vehicle costs over$42,000 in the US, compared with just $17,000 for the petrol version.Toyota and Nissan…are now the only major automanufacturers to produce electric vehicles.
“There is a feeling that battery electric has been given its chance.Ford now has to move on with its hybrid program“,and that is what we will be judging them on,”Roger Higman,a senior transport campaigner at UK Friends of the Earth,told the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Hybrid cars introduced by Toyota and Honda in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sold well.Hybrid engines Offer Greater mileage than petrol—only engines , and the batteries recharge themselves.Ford says it thinks such vehicles will help it meet planned new guidelines “on vehicle emissions” in the U.S.However, it is not yet clear exactly what those guidelines will permit.In June,General Motors and Daimler Chrysler won a court injunction,delaying by two years Californian legislation requiring car—makers to offer 100,000 zero-emission and other low—emission vehicles in the state by 2003.Car manufacturers hope the legislation will be rewritten to allow for more low--emission,rather than zero—emission,vehicles.
1.What have the Ford motor company.General Motor’s and Honda done concerning electric cars? A)They have started to produce electric cars.B)They have done extensive research on electric Cars C They have given up producing electric cars.D)They have produced thousands of electric Cars 2.According to Tim Holmes of Ford Europe,battery-powered cars A)will be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in the future B)will not be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in the future. C)will be good 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D)will replace petrol—powered vehicles in the future.
3.Which auto manufacturers are still producing electric vehicles? A)Toyota and Nissan B)General Motor’s and Honda C)Ford and Toyota D)Honda and Toyota 4.According to the eighth paragraph,hybrid cars A)offer fewer mileage than petrol driven cars B)run faster than petrol driven cars C)run more miles than petrol driven cars D)offer more batteries than petrol driven cars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the hope of car manufacturers 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 A)Low-emission cars should be banned.
B)Only zero-emission cars are allowed to run on motorways.
C)The legislation will encourage car makers to produce more electric cars. D)The legislation will allow more 10w.emission to be produced 答案与题解 :
1.C 第一段第一个句子告诉我们福特汽车公司放弃了电动汽年,第二段说通运汽年公司和本田汽车公司停止生产电动汽车。2.B 第四段第一个句子是 Tim Holmes对电动汽车未来的评价,他认为未来的交通运输的大众市场不可能是电动汽车。
3.A 答案的依据是第六段昀后一句。
4.C答案的依据是倒数第二段第二句。
5.D 答案的依据是文意的昀后一句 : the legislation will be rewritten to allow for more lowemission.rather than zero-emission, vehicles。
第一篇福特放弃电动汽车
分析人士评论,福特汽车公司放弃电动汽年的举动有力地证明了这种技术是行不通的。
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早于 1999年就停止了电池动力汽车的生产,转而开发燃料电池和电池内燃混合机,这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福特宣布它现在也要做同样的尝试。3年前,福特推出名为 Think City的双排座汽车和 Think或 Think Neighbor系列高尔夫车,希望能销售 5000辆汽车、10000高尔夫车。但由于需求不足,截至 2002年仅生产了大约 1000辆汽车,售出的高尔夫车还不足 1700辆。“关键是我们认为电动车不能代表大众市场环保交通的未来”,福特欧洲区的 Tim Holmes于周五说,“我们感觉自己对电力车已做了昀好的尝试。”
Think City系列的运行里程仅 53英里,电池充电需 6小时。通用公司的 EVI电力车也仅能运行 100英里。
昂贵的电池也意味着电动汽车的造价比汽油动力车高出许多。日本丰田产的 RAV4EV系列电动车在美国的售价达 42000美元,而同系列的汽油动力车仅售 17000美元。丰田和日产汽车公司是现在仅存的两大电动车制造商。“应该说电池动力车已经获得了充分的机会。福特现已转向电池内燃混合机开发项目,我们应据此评价他们的发展。”Roger Higman,英国 Friends of the Earth组织的一位高级交通运动代表这样对《环保新闻》评论说。
日本本田和丰田公司推出的混合机汽车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混合动力车比汽油机车运行里程更长,电池又可自行充电。福特表示,他们认为这样的机车有助于达到美国新制订的车辆排放规定。
不过,这些规定究竟允许怎样的排放物现在还不十分清楚。六月份通用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赢得一项法庭裁决,可推迟两年执行一项加州法令,该法令要求汽车生产商在2003年前向该州提供10万辆零排放和其他低排放汽车。制造商希望修改此法令,允许他们生产更多低排放而不是零排放的汽车。
(二)World Crude Oil Production May Peak a Decade Earlier Than Some Predict In a finding that may speed efforts to conserve oil, scientists in Kuwait predict that world conventional crude oil production will peak in 2014.This prediction is almost a decade earlier than some other predictions.Their study is in ACS’ Energy&Fuels1.
Ibrahim Nashawi and colleagues point out that rapid growth in global oil consumption has sparked a growing interest in predicting “peak oil”.“Peak oil ”is the point where oil production reaches a maximum and then declines.Scientists have developed several models to forecast this point, and some put the date at 2020 or later.One of the most famous forecast models is called the Hubbert model2.It assumes that global oil production will follow a bell shaped curve3.A related concept is that4 of “Peak Oil.” The term “Peal Oil” indicates the moment in which world wide production Will peak, afterwards to start on irreversible decline.
The Hubbert model accurately predicted that oil production would peak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70.The model has since gained in popularity and has been used to forecast oil production worldwide.
However,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insufficient to account for5 more complex oil production cycles of some countries.Those cycles can b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echnology changes, politics, and other factors, the scientists say.The new study describes development of a new version of the Hubbert model that provides a more realistic and accurate oil production forecast.Using the new model, the scientists evaluated the oil production trends of 47 major oil-producing countries, which supply most of the world’s conventional crude oil6.They estimated that worldwide conventional crude oil production will peak in 2014, years earlier than anticipated.The scientists also showed that the world's oil reserves7 are being reduced at a rate of 2.1 percent a year.The new model could help inform energy-related decisions and public policy debate, they suggest.词汇:Conserve v. 保护,保存 crude oil原油 spark v.闪耀;激发;鼓舞 curve n.曲线
irreversible adj.不可逆的,不可改变的 insufficient adj.充分的,不足的
注释:1.ACS' Energy & Fuels:ACS是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的缩写。该学会成立于l876年,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科技协会。多年来,ACS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化学研究机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品质的文献资讯及服务。ACS出版的期刊有34种,这些期刊在化学领域中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化学期刊,Energy&Fuels即是其中一本。
2.the Hubbert model:赫伯特模型是美国地质学家M.King Hubbert于1956年创建的,这是一个随时间增长的模型,Hubbert将其引入油气田开发,经推导使其成为一个可以预测油气田累积产量、瞬时产量、年产量和可采储量等多项开发指标的多功能预测模型。3.a bell shaped curve:钟形曲线
4.that of peak oil:that指代concept。5.account for:说明,解释
6.conventional crude oil:常规原油
7.oil reserves:石油储量。通常使用复数形式reserves。
练习: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sparked” appearing in paragraph 2? A.flashed B.stimulated C.changed D.ended 2.The term “a bell shaped curve” appearing in paragraph 2 indicates that global oil production will A.take the shape of a flat curve. B.keep growing. C.keep declining.
D.start to decline after global oil production peaks.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of the Hubbert model? A.It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at oil production peaked in the U.S.in l 970. B.It has been used to predict oil production in many countries.
C.It is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oil production cycles in some countries. D.It provides a very realistic and accurate oil production.
4.What is the major achievement of the new study mentio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A.It predicts global oil production will peak in 2014. B.It predicts oil production will decline in 47 countries.
C.It confirms furth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ubbert model. D.It discovers a new trend of Worldwide oil production. 5.Who develop the new version of the Hubbert model? A.American scientists. B.Kuwaiti scientists. C.British scientists.
D.Scientists of 47 major oil-producing countries.
答案与题解:1.B spark一词做及物动词使用时有“发动”、“激发”的意思,在此意为stimulated,即“引发”,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全球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已引发了对“石油峰值”预测的兴趣。
2.D此句接下来的句子中所提到的a related concept即是与a bell shaped curve相关的概念,也就是说,接下来的这个句子对a bell shaped curve做了解释,即世界石油生产达到最大峰值后将下降。
3.D 文章的第三段告诉我们,Hubbert预测模型精确地预测到美国石油生产于1970年将达到峰值。这一模型自受到公认后,已用于预测世界石油生产。第四段说,这一模型对于某些国家更加复杂的石油生产周期而言,其计算尚不充分。这些生产周期受到技术的改变、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很大影响。所以,A、B和C都是对Hubbert模型的正确说明。4.A选项
8、C和D所述内容均未在文章中提到。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科学家使用新的模型评估了47个主要的产油国家的石油生产趋势,并预计全球常规原油生产到2014年将达最高峰值。所以,A是答案。5.B 短文第一段的第一个句子提供了答案。
第二篇
世界原油产量可能提前十年达到峰值
科威特科学家预测世界常规原油产量将在2014年达到峰值,这一发现可能会促进储存石油的努力。这一预测比其他预测提前了将近十年,已经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能量与燃料》杂志上。
伊布赫姆·纳夏威和同事们指出,全球石油消耗的快速增长使人们对“石油峰值”预测的兴趣越来越浓。“石油峰值”指的是石油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 下降的时间点。科学家已经构建了几个模型来预测这一时间,有些模型认为这一时间在2020年或更晚。其中最著名的预测模型之一是赫伯特模型。赫伯特模型认 为世界石油产量呈钟形曲线,与此相关的概念是“石油峰值”。这一术语指的是世界石油产量达到峰值的那一刻,之后将呈现无法逆转的下降趋势。
赫伯特模型精确地预测到美国石油产量于1970年达到峰值。这一模型从此受到欢迎,已经用于预测世界石油生产。
但是,最近研究表明,这一模型不足以解释某些国家更加复杂的石油生产周期。科学家称,这些生产周期受到技术变化、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很大影响。
最近研究描述了赫伯特模型的新版本,提供了更加实际、更加准确的石油生产预测。科学家使用新模型评估了47个主要产油国家的石油生产趋势,这 47个国家是世界常规原油的主要提供者。科学家预计全球常规原油产量将于2014年达到峰值,比之前预计的要早很多年。科学家还指出,世界石油储量正在以 2.1%的速度逐年减少,他们认为新模型会帮助做出与能源相关的决定,帮助进行国家政策辩论。
(三)Citizen Scientists Understanding how nature responds to climate change will require monitoring key life cycle1 events-flowering, the appearance of leaves, the first frog calls of the springbirds, trees, flowers budding, etc.which is open to everyonetwice as long as usual-and jigged around5 in bed twice as much.In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experiment, the researchers woke the volunteers every three hours and asked them to give a urine sample, Shilo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a breakdown product of melatoni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latonin concentrations in caffeine drinkers were half those in decaf drinkers.In a paper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Sleep Medicine, the researchers suggest6 that caffeine blocks production of the enzyme that drives melatonin production.Because it can take many hours to eliminate caffeine from the body, Ohayon recommends that coffee lovers switch to decaf after lunch.1.The author mentions “pick-me-up” to indicate that A melatonin levels need to be raised.B neurohormone can wake us up.C coffee is a stimulant.D decaf is a caffeinated coffee.2.Which of the following tells us how caffeine affects sleep? A Caffeine blocks production of the enzyme that stops melatonin production.B Caffeine interrupts the flow of the hormone that prevents people from sleeping.C Caffeine halves the body’s levels of sleep hormone.D Caffeine stays in the body for many hours.3.What does paragraph 3 mainly discuss? A Different effects of caffeinated coffee and decaf on sleep.B Different findings of Lotan Shilo and a team about caffeine.C The fact that the subjects slept 415 minutes per night after drinking decaf.D The proof that the subjects took half an hour to fall asleep.4.What does the experiment mentioned in paragraph 4 prove? A There are more enzymes in decaf drinkers’ urine sample.B There are more melatonin concentrations in caffeine drinkers’ urine sample.C Decaf drinkers produce less melatonin.D Caffeine drinkers produce less sleep hormone.5.The author of this passage probably agrees that A coffee lovers sleep less than those who do not drink coffee.B we should not drink coffee after supper.C people sleep more soundly at midnight than at 3 am.D if we feel sleepy at night, we should go to bed immediately.答案与题解 :
1.C pick-me-up指提神饮料,也就是一种剌激物,在这篇文章里具体指咖啡。所以,答案应选 C。
2.C 第二段的第三个句子谈到,“控制我们睡眠的是神经激素”,而这一段的昀后一个句子也告诉我们“含咖啡因咖啡能使这种睡眠激素减半”。这正是咖啡因影响睡眠的原理。
3.A第三段涉及的是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试含咖啡因咖啡和脱咖啡因咖啡对睡眠的影响,该段主要谈论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
4.D 第四段是第三段实验的继续,是该实验的第二个阶段。研究人员通过对志愿者尿样进行化验发现,咖啡因摄入者体内的褪黑激素仅为非咖啡因摄入者的一半。褪黑激素就是睡眠激素,所以,答案应该选 D。
5.B 文章的结尾谈到,“Ohayon建议爱喝咖啡的人午饭后应该换喝脱咖啡因咖啡”。另外,整个文章都在探讨咖啡因影响睡眠的机理,所以,作者大概会同意“晚饭后不应该喝咖啡”的说法。选项 A是一个全称判断,这等于说“所有喜欢喝咖啡的人都比不喝咖啡的人睡觉少”。这不一定,因为如果咖啡适量,喝咖啡的时间适当,咖啡不会影响睡眠。所以,作者可能不会同意这种说法。根据文章第二段第二个句子,选项 C是错的。根据文章第二段的第一个句子,我们体内褪黑激素(睡眠激素)的浓度在我们上床时间前两个小时开始上升,而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有困意。反过来说就是,人们并非一有困意就睡觉。所以,选项 D不是答案。
译文:
喜欢喝咖啡的人要小心了。晚上喝一杯快速提神的咖啡对你的睡眠造成严重破坏。并且咖啡因作为一种刺激物会打断褪黑激素的流动。褪黑激素是使人们进入睡眠的神经激素。
褪黑激素的浓度在睡前两小时开始上升。凌晨2点和4点之间达到最高植,然后再次下降。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睡眠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Maurice Ohayon说:“控制我们睡眠是神经激素,它告诉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醒。”但是以色列的研究者发现含咖啡因咖啡能使人体中这种睡眠激素减半。
特拉维夫大学的塞帕医学中心的Lotan Shilo和一个小组发现六个志愿者在喝了一杯含咖啡因的咖啡后平均每晚睡336分钟,而喝完脱咖啡后平均每晚睡415分钟,他们用半个小时才能睡着——比平常长一倍,而且翻来覆去的时间比平常多一倍。
在试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每三个小时叫醒志愿者一次,并要他们提供一个尿样。Shilo测量了褪黑激素分解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饮用含咖啡因咖啡的人体内的褪黑激素的浓度是饮用脱咖啡因咖啡的人体内褪黑激素浓度的一半。在《睡眠知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表示咖啡因阻碍促使褪黑激素产生的酶的形成。
Ohayon建议爱喝咖啡的人午饭后应该换喝脱咖咖啡,因为要排除体内的咖啡因要用好几个小时。
第六篇
Making Light of1 Sleep All we have a clock located inside our brains.Similar to your bedside alarm clock,your internal clock2 runs on a 24-hour cycle.This cycle,called a circadian rhythm,helps control when you wake,when you eat and when you sleep.Somewhere around puberty,something happens in the timing of the biological clock.The clock pushes forward,so adolescents and teenagers are unable to fall asleep as early as they used to.When your mother tells you it's time for bed,your body may be pushing you to stay up3 for several hours more.And the light coming from your computer screen or TV could be pushing you to stay up even later.This shift4 is natural for teenagers.But staying up very late and sleeping late can get your body's clock out of sync with the cycle of light and dark5.It can also make it hard to get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and may bring other problems,too.Teenagers are put in a kind of a gray cloud6 when they don't get enough sleep,says Mary Carskadon,a sleep researcher at Brown University in Providence,RI7.It affects their mood and their ability to think and learn.But just like your alarm clock,your internal clock can be reset.In fact,it automatically resets itself every day.How? By using the light it gets through your eyes.Scientists have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 light of day and the dark of n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etting our internal clocks.For years,researchers thought that the signals that synchronize the body's clock8 were handled through the same pathways that we use to see.But recent discoveries show that the human eye has two separate light-sensing systems.One system allows us to see.The second system tells our body whether it's day or night.词汇:
circadian/s3:'keidiən/ adj.昼夜节奏的,生理节奏的 adolescent/ædəu'lesənt/ n.青少年;adj.青少年的 puberty/ 'pju:bəti/ n.发育;青春期
sync/siŋk/ n.(口语)同步;和谐,协调 synchronize/'siŋkrənaiz / V.(使)同时发生;(使)同步
注释: 1.make light of :轻视,不在乎。例如: We should not make light of their achievements.我们不应当低估他们的成就。
2.your internal clock :指的是第一句中的a clock located inside our brains,也即是第二段第一句中的the biological clock(生物钟)。
3.stay up:不睡觉,熬夜
4.This shift:这种调整。指上文所描述的由于生理时间的变化青少年上床时间越来越晚的现 象。
5.get your body's clock out of sync with the cycle of light and dark :打乱了你的生物钟与昼夜时间循环之间的平衡 6.gray cloud :提不起精神的状态
7.Brown University in Providence,RI:位于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的布朗大学。RI是Rhode Island(罗得岛)的首字母缩写;Providence 是罗得岛州的首府。布朗大学是美国一流大学,创建于1764 年,是世界闻名的美国“常春藤联盟”(还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中的一员。8.the signals that synchronize the body's clock:平衡生物钟的光信号
练习:.The clock located inside our brains is similar to our bedside alarm clock because A it controls when we wake,when we eat and when we sleep.B it has a cycle of 24 hours.C it is a cycle also called circadian rhythm.D it can alarm any time during 24 hours.2.What is implied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A Young children's biological clock has the same rhythm with that of the teenagers.B People after puberty begin to go to bed earlier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biological clock.C Children before puberty tend to fall asleep earlier at night than adolescents.D Teenagers go to bed later than they used to due to the light from the computer screen.3.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the reader that A it is natural for teenagers to stay up late and get up late.B staying up late has a bad effect on teenagers' ability to think and learn.C during puberty most teenagers experience a kind of gray cloud.D it is hard for teenagers to get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fourth and fifth paragraphs? A Our biological clock resets itself automatically.B light gets through our eyes and resets our biological clock.C Our internal clock as well as the alarm clock can be reset automatically.D Our internal clock,like the alarm clock,can be reset.5.According to the last two paragraphs,what did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think about the human eye's light-sensing system? A The human eye had two light-sensing systems.B The human eye had one light-sensing system.C The human eye could sense the light of day more quickly than the dark of night.D The human eye could reset our internal cloc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larm clocks.答案与题解:
1.B 第一段第二句提供了答案。句中的your internal clock 即指a clock located inside our Brains。
2.C 第二段主要内容是告诉读者,过了青春期(puberty),由于生物钟节奏的变化,青少年(adolescents and teenagers)比以前要晚睡几小时。所以C是该段所隐含的内容。3.B 第三段的最后一句直接给出了答案。4.C 根据第四和第五段的内容,闹钟和生物钟都可以重新设定时间,但生物钟能通过眼睛接
受的日光来自动调节生理节奏。所以A、B和D都是这两段中所述内容,C是正确选择,因为闹钟不能自动重新设定时间。
5.B 问题使用的是过去时,问的是研究者在最新发现(recent discoveries)之前对眼睛感光系统的认识,即,the signals that synchronize the body's clock were handled through the same pathways that we use to see(眼睛所接受到的平衡生物钟的光信号同样作用于人类的视觉系 统),也就是说,研究者之前认为人类的眼睛只有一个感光系统。但最新发现却是,人的眼睛有两个感光系统。
(七)Sugar Power for Cell Phones
Using enzymes commonly found in living cells,a new type of fuel cell produces small amounts of electricity from sugar.If the technology is able to succeed in mass production,you may some day share your sweet drinks with your cell phone.In fuel cells,chemical reactions generate electrical currents.The process usually relies on precious metals,such as platinum.In living cells,enzymes perform a similar job,breaking down sugars to obtain electrons and produce energy.When researchers previously used enzymes in fuel cells,they had trouble keeping them active,says Shelley D.Minteer of St Louis University1.Whereas biological cells continually produce fresh enzymes,there’s no mechanism in fuel cells to replace enzymes as they quickly degrade.Minteer and Tamara Klotzbach,also of St Louis University,have now developed polymers that wrap around an enzyme and preserve it in a microscopic pocket.“We tailor these pockets to provide the ideal microenvironment” for the enzyme,Minteer says.The polymers keep the enzyme active for months instead of days.In the new fuel Cell,tiny polymer bags of enzyme are embedded in a membrane that coats one of the electrodes.When glucose from a sugary liquid gets into a pocket,the enzyme oxidizes it,releasing electrons and protons.The electrons cross the membrane and enter a wire through which they travel to the other electrode,where they react with.oxygen in the atmosphere to produce water.The flow of electrons through the wire constitutes an electrical current that can generate power.So far,the new fuel cells don’t produce much power,but the fact that they work at all is exciting,says Paul Kenis,a chemical engin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2 at Urhana-Champaign3.“Just getting it to work.” Kenis says,“is a major accomplishment.”
Sugar-eating fuel cells could be an efficient way to make electricity.Sugar is easy to find.And the new fuel cells that run on it are biodegradable,so the technology wouldn’t hurt the environment.The scientists are now trying to use different enzymes that will get more power from sugar.They predict that popular products may be using the new technology in as little as 3 years.词汇:
enzyme/5enzaIm/n.酶 electrode/I5lektrEJd/n.电极platinum/5plAtinEm/n.铂,白金 membrane/5membrein/n.膜,薄膜
electron/I5lektrRn/n.电子 oxidize/5Cksi7daiz/v.氧化degrade/di5reid/v.降解 glucose/5lu:kEus/n.葡萄糖
polymer/5pClimE/n.聚合物 biodegradable/7baiEudi5reidEbl/adj.能进行生物降解的 microenvironment n.微环境 embed/im5bed/v.埋置,插入
proton/5prEutCn/n.质子
试题
1.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when can we share our sweet drinks with our cell phones?
A When enzymes can be commonly found in living ceils.B When the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a new type of fuel cell appears.C When the technology of a new type of fuel cell is suitable for mass production.D When the technology of mass producing cell phones appears.2.What trouble did Minteer and Klotzhach have in their research?
A They had trouble keeping enzymes in fuel cells active.B They had trouble keeping biological cells active.C They had trouble producing fresh enzymes.D They had trouble finding mechanism for producing enzymes.3.According to Paragraph 5,electrons are released
A when bags of enzyme are embedded in the new fuel cell.B when glucose from a sugary liquid goes through the enzyme.C when the enzyme oxidizes the glucose from a sugary liquid that goes through
a pocket.D when the enzyme oxidizes the sugary liquid that goes through a pocket.4.What is exciting about the new fuel cells?
A Their limitless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is amazing.B Their limited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is a good beginning.C Their limited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is the result of great efforts.D Their limitless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is a major accomplishment,5.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what is NOT true of the new fuel cells?
A The new fuel cells run on sugar that is easy to find.B The new fuel cells are environment friendly.C The new fuel cells are biologically degradable,D It will take some time before the new fuel cells can be used in popular products.答案与题解:
1.C A和D明显不是正确答案。B不是正确选择,因为只有当这种新的燃料电池被大规模生产时,才有可能实现用甜饮料给手机提供电能。
2.A 文章第三段的第一句是问题的答案。
3.C 该段第二句“When glucose from a sugary liquid penetrates a pocket,the enzyme oxidizes it,releasing electrons and proton”中的it指代glucose,而不是a sugary liquid,因 此C是正确选择。
4.B 第六段的大意是,尽管这种新型燃料电池还不能产牛很多电能,但是,它能够产生电能的事实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因而激动人心。所以只有B是正确答案。
5.D 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了这种新型燃料电池的优点,即A、B、C所述内容。最后一句说,科学家预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种新技术便可在大众的流行产品中使用。所以D是正确选择。
译文:
一种新型燃料细胞通过利用活体细胞中很常见的酶能从糖中生产少量的电。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功应用于大批量生产,人们可以与自己的手机分享甜饮料(因为糖可以发电供给手机)。
燃料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能产生电流。这个过程通常依赖于贵金属,比如铂。在活体细胞中,酶发挥类似的作用,通过分解糖得到电子进而产生能量。
圣路易斯大学的Shelley D.Minteer说,以前研究人员在燃料细胞中使用酶时,很难维持酶的活性。生物细胞能不停地产生新鲜的酶,但燃料细胞中没有能替换很快降解的酶的机制。
Minteer与同样来自圣路易斯大学的TamaraKlotzbach现在研制了一种聚合物,它能包裹酶并将其保存在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袋子里。Minteer解释说:“我们改造袋子使其能为酶提供理想的微环境。”这种聚合物能使酶保持几个月而不是几天的活性。
在新型燃料细胞中,装有酶的微小的聚合物袋子镶嵌在一张裹在一个电极上的薄膜里。含糖液体中的葡萄糖进入袋子时,酶将其氧化,释放出电子和质子。电子穿过薄膜进入一根导线并通过这根导线到达其他电子。导线中的电子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水。电子在导线中流动形成电流,电流能产生电能。
伊利诺斯大学Urbana-Champaign校区的化学工程师Paul Kenis指出,目前这种新型燃料细胞产生不了多少电能,但它们确实产生了电,这一事实令人激动。Kenis说:“单是使它可以产生电能,就是一项大的成果。”
消耗糖的燃料细胞有可能成为高效的发电工具。糖容易得到,而且消耗糖的新型燃料细胞可生物降解,因此这项技术不会损害环境。目前,科学家们正试图利用别的能从糖中产生更多电的酶。他们预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种新技术便可在大众化的产品中使用。
(八)Eiffel Is an Eyeful
Some2 300 meters up, near the Eiffel Tower's wind-whipped summit the world comes to scribble3.Japanese,Brazilians, Americans — they graffiti4 their names,loves and politics on the cold iron — transforming the most French of monuments into symbol of a world on the move5.With Paris laid out in miniature6 below,it seems strange that visitors would rather waste time marking their presence than admiring the view7.But the graffiti also raises a question : Why, nearly 114 years after it was completed,and decades after it ceased to be the world, s tallest structure,is la Tour Eiffel still so popular8? The reasons are as complex as the iron work that graces9 a structure some 90 stories high.But part of the answer is, no doubt, its agelessness.Regularly maintained, it should never rust away.Graffiti is regularly painted over,but the tower lives on.“Eiffel represents Paris and Paris is France.It is very symbolic”,says Hugues Richard10,a 31-year-old Frenchman who holds the record for cycling up to the tower's second floor 一 747 steps in 19 minutes and 4 seconds, without touching the floor with his feet.”It's iron lady,It inspires us11 ”,he says.But to what12? After all,the tower doesn' t have a purpose.It ceased to be the world’ s tallest in 1930 when the Chrysler Building13 went up in New York.Yes,television and radio signals are beamed from the top,and Gustave Eiffel,a frenetic builder who died on December 27,aged 91 ,used its height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to weather, aerodynamic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But in essence the tower inspires simply by being there _ a blank canvas for visitors to make of it what they will14.To the technically minded15, it's an engineering triumph.For lovers, it's romantic.“The tower will outlast all of us,and by a long way16”,says Isabelle Esnous, whose company manages Eiffel Tower.词汇:
Eiffel /'aifel/ Tower(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eyeful /'aiful/ n.引人注目的景象
scribble /'skribl/ v.乱涂,乱画
graffiti /grs'fizti:/ n•涂写,涂画
iron work 铁制品;铁工
agelessness /'eid3lisnis/ n.永恒,永不过日寸
rust /rASt/ v.生锈(rust away 锈烂掉)
frenetic /frs'netik/ a办极度激动的
tinker /'tiqko/ n.白铁匠,能做各种小修小补的人 aerodynamics /leorsudai'naemiks/ n•空气动力学
注释:
Eiffel Is an Eyefiil:引人注目的埃菲尔铁塔。由于Eiffel和Eyeful读音相似,使用Eyeful而 不是其他的词是有其修辞效果的。埃菲尔铁塔是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1832— 1923,法国工程师)为1889年的巴黎博览会设计的。该塔在塞纳河南岸,高300公尺(984 英尺)。埃菲尔铁塔的法文是第二段最后一句中的“la Tour Eiffel”。some:意为“approximately;about,(大约,将近)。如它 40 people attended the rally.大约 有40个人参加了集会。the world comes to scribble: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涂鸦。
graffiti:在此用作graffito的动词形式,意思是“涂鸦,在墙或其他表面上创作的画或铭刻”。
transforming the most French of monuments into symbol of a world on the move.使最有法兰西 色彩的纪念碑成为动感世界的象征。the most + adj.+ of + n.意为“在……中最为…… 的” 如:Beethoven is the greatest of musicians.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on the move:在 运动中。in miniature:小型的,小规模的,缩影的
would rather waste time marking their presence than admiring the view.宁愿花时间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而不去观赏风景。would rather…than:宁愿……而不……: He would rather stay at home watching DVD than going to the cinema.他宁愿待在家里看 DVD,而不愿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在原句 Why is la Tour Eiffel still so popular?的 Why 与 la Tour Eiffel still so popular?之间插 AT nearly 114 years after it was completed, and decades after it ceased to be the world's tallest structure.graces:在此作动词,意为“to give beauty, elegance, or charm to”(使……优美,优雅或具有魅 力)o Hugues Richard:法国自行车运动员,多次打破自行车运动的世界纪录,于2002年4月8日 以19分钟零4秒的成绩骑自行车登上埃菲尔铁塔的第二层,第六次打破自行车运动的世 界纪录。
“It’s iron lady,it inspires us.”:“这是铁娘子,能让人产生灵感。”It指埃菲尔铁塔。But to what?这是一个省略句,接着上段Hugues Richard的话发问,完整的句子可以是:But what does it inspire people to? the Chrysler Building:是美国纽约帝国大厦(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建成之前,世界第一 高楼,共77层,设计师是William Van Alen。
a blank canvas for visitors to make of it what they will:—张空白的画布,任游客自由遐想
To the technically minded:对于那些善于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的人来说,从技术的角度来 说。“The tower will outlast all of us,and by a long way.”:“这座塔将在我们所有的人离去后长 久存在。”outlast:意为“ to last longer than”(比……持久)。out-:前缀,意思是“比…… 更…”。如:Women are said to outlive men.据说女人比男人长寿。
by a long way :副词,意思是“大大地”。练习:
1.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the Eiffel Tower is transformed into symbol of a world on the move? A)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the Eiffel Tower by car or by plane.B)Tourists of all nationalities come to scribble on the cold iron of the tower.C)The Eiffel Tower i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D)The Eiffel Tower represents all the towers in the world.2.What seems strange to the author? A)Visitors prefer wasting time scribbling to enjoying the view.B)Visitors spends much time watching other people scribbling.C)Only Japanese,Brazilians and Americans like to mark their presence.D)Scribbling spread from country to country.3.Which statement is NOT true of Hugues Richard? A)He is a cyclist.B)He is a record holder.C)He climbed 747 steps up the tower in 19 minutes and 4 seconds.D)He cycled up to the tower's second floor.4.What did the builder use the Eiffel Tower for? A)Send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ignals all over the world.B)Conducting research in various fields.C)Giving people inspiration.D)Demonstrating French culture.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earest in meaning to “(The Eiffel Tower is like)a blank canvas for visitors to make of it what they will ______?
A)Visitors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 on the tower.B)Visitors can paint on the tower whatever they want.C)Visitors can imagine freely what the tower represents.D)Visitors can draw on a blank canvas provided by the Tower management company.答案与题解:
1.B第一段提供了答案。见注释3、4、5。
2.A 第二段第一句中的句型 would rather do something than doing something else,也可以用 prefer doing something to doing something else的句型来表达。所以,A是正确选项。句型解 释见注释7。3.C第四段i诉我们,Hugues Richard蹬车上塔,打破世界纪录。C不是正确选项,因为他 cycling up to the tower's second floor,而不是 climbing up the tower.4.B A不是正确选项,因为Gustave Eiffel没有也不可能使用该塔向全世界发射电视信号。第五段的最后一句提供了答案。5.C第六段的大意是:对不同的人,埃菲尔铁塔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见注释14。
译文:
引人注目的埃菲尔铁塔
世箅各地的人们都来到大约300米高,接近埃菲尔铁塔顶端的地方涂鸦。日本人、巴西人、美国人都在冰冷的铁上涂上自己的名字、喜好和政治观点,使这最具有法兰西色彩的纪念碑成为 动感世界的象征。
从塔上可以看到巴黎市的远景,但奇怪的是观光者们宁愿花时间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而不 去观赏风景。但这些涂鸦者也引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建成114年后,埃菲尔铁塔仍然这么受 欢迎?尽管它在几十年前减已经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那构成90层的铁塔的工程一样复杂。一部分的理由是,毫无疑问,铁塔 是永不过时的。周期性的维护使得它永远不会被腐蚀掉。埃菲尔铁塔定期油漆,覆盖那些涂鸦, 但是它仍将继续存在下去。
“埃菲尔是巴黎的象征,而巴黎又代表了法国。所以,埃菲尔十分具有象征性。” Hugues Richard说道。这位31岁的法国人保持着在19分零4秒的时间内骑自行车经过747级台阶登上铁 塔二层的纪录。“这是铁娘子,能让人产生灵感,”他说。
但是它能使人们产生怎样的灵感呢?毕竟,铁塔并没有任何&的。1930年纽约的克莱斯勒大 厦取代它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但是电视和广播信号仍然从塔顶发送出来,而古斯塔夫•埃菲 尔,这个狂热的建造者利用它的高度进行气象学、空气动力学和无线电通讯的研究。他在12月27 日逝世,终年91岁。
本质上来说,铁塔伫立在那儿本身就是一个灵感——它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任游客自由遐 想。对于那些善于从技术角度考虑伺题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工程上的胜利;而对于恋人们来说,它则象征着浪漫。“这座塔将在我们所有的人离去后长久存在。”埃菲尔铁塔管理公司的伊莎贝尔说。第九篇 An Essential Scientific Process All life on the earth depends upon green plants.Using sunlight, the plants produce their own food.Then animals feed upon the plants.They take in the nutrients the plants have made and stored.But that’s not all.Sunlight also helps a plant produce oxygen.Some of the oxygen is used by the plant, but a plant usually produces more oxygen than it uses.The excess oxygen is necessary for animals and other organisms to live.The process of changing light into food and oxygen is called photosynthesis.Besides light energy from the sun, plants also use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The water gets to the plant through its roots.The carbon dioxide enters the leaves through tiny openings called stomata.The carbon dioxide travels to chloroplasts, special cells in the bodies of green plants.This is where photosynthesis takes place.Chloroplasts contain the chlorophylls that give plants their green color.The chlorophylls are the molecules that trap light energy.The trapped light energy changes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 to produce oxygen and a simple sugar called glucose.Carbon dioxide and oxygen move into and out of the stomata.Water vapor also moves out of the stomata.More than 90 percent of water a plant takes in through its roots escapes through the stomata.During the daytime, the stomata of most plants are open.This allows carbon dioxide to enter the leaves for photosynthesis.As night falls, carbon dioxide is not needed.The stomata of most plants close.Water loss stops.If photosynthesis ceased, there would be little food or other organic matter on the earth.Most organisms would disappear.The earth’s atmosphere would no longer contain oxygen.Photosynthesis is essential for life on our planet.词汇:
nutrient n.营养物
organism n.生物体,有机体 carbon dioxide n.二氧化碳 chloroplast n.叶绿体 molecule n.分子 vapor n.水蒸气 oxygen n.氧气 photosynthesis n.光合作用 chlorophyll n.叶绿素 glucose n.葡萄糖 cease v.停止 注释:
1.Then animals feed upon the plants.动物以植物为食。练习:
1.In the first paragraph,the word “excess” means A heavy.B extra.C green.D liquid.2.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move through a plant’s stomata? A Carbon dioxide.B Water vapor.C Oxygen.D Food.3.In the title, the term Essential Scientific Process refers to A photosynthesis.B the formation of glucose.C global warming.D water getting to the roots of plants.4.This passage is primarily developed by A explaining a process.B telling a story.C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D convincing the reader of plants’ importance.5.Another good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ould be A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B Plants and Their Roots.C How Photosynthesis Works.D Why Our Earth Needs Water.答案与题解:
1.B 前文讲到,植物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被植物自身消耗了,但植物消耗的氧气量远小于它们产生的氧气,因此可以推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剩余的氧气对于动物以及其他生物体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excess在句中的意思是“超额的”,与extra“额外的”意思相近。
2.D 从第三段的第一、二句得知,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都能从气孔中通过,唯一一个没有提到的是food“养分、食物”,因此该题选D项。3.A 文章通篇都在讲Photosynthesis,即光合作頌钠作用和重要性,文章结尾又重申了Photosynthesis is essential for life on our planet,因此选A项。B项是光合作用的一个部分,C、D项则毫不相干。4.A 文章先是介绍了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和组织,又介绍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因此整个逻辑应该是解释过程,而不是讲故事或比较对比。D项是“向读者说明植物的重要性”,这确实是文章的一个目的,但不是文章的组织方式。
5.C 文章的主题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因此选项C。A、B项在文中有提及,但不是主旨,D项与本文无关。
译文: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依靠绿色植物。利用阳光,植物种植自己的食物。然后在动物饲料的植物。他们接受的养分的植物已经产生和储存。但这还不是全部。阳光也可以帮助植物制造氧气。一些氧气是用植物,但植物通常会产生比使用更多的氧气。过量的氧气是动物和其他生物的生活需要。)改变光转化为食物和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除了光能量来自太阳,植物也使用水和二氧化碳。水被植物通过根。二氧化碳进入叶片通过细小的气孔。旅行中叶绿体的二氧化碳,在绿色植物的体细胞。这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含有赋予植物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是陷阱的光能量的分子。被困的光能量的变化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和简单的糖称为葡萄糖)
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入和出气孔。水蒸气也移出气孔。超过百分之90的植物需要水在通过其根通过气孔。在白天,大多数植物的气孔开放。这允许二氧化碳进入光合作用的叶。夜幕降临,二氧化碳是没有必要的。大部分植物气孔关闭。水的损失停止)如果光合作用停止,地球上就没有食物或其他有机物。大多数生物都会消失。地球的大气层将不再含有氧。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的本质)
(十)Young Female Chimps Outlearn Their Brothers Young female chimps are faster and better learners than young male chimps, suggests a new study, echoing learning differences seen in human girls and boys.While young male chimps pass their time playing.Young female chimps carefully study their mothers.As a result, they learn how to fish for tasty termite snacks over two years before the boys.Elizabeth Lonsdorf, now at Lincoln Park Zoo in Chicago, US, and colleagu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aint Paul spent four years watching how young chimpanzees in the Gombe National Park in Tanzania learned “cultural behavior”.The sex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behavior were “consistent and strikingly apparent”, says the team.The researchers point out that similar differences are seen in human children with regard to skills such as writing.“A sex-based learning differences may therefore date back at least to the last common ancestor of chimpanzees and humans.” they write in the journal Nature.Chimps make flexible tools from vegetation and then insert them into termite mounds, extract them and then munch the termites clinging onto the tool.The researchers used video cameras to record this feeding behavior and found that each chimp mother had her own technique, such as how she used tools of different lengths.Analysis of the six infants whose ages were known showed that girl chimps were an average of 31 months old when they succeeded in fishing out their termites, where the boy chimps were aged 58 months on average.Females were also more skillful at getting out more termites with every dip and used techniques similar to their mothers while males did not.Instead of studying their mothers, the boy chimps spent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unt of time frolicking around the termite mound.Behaviors such as playing or swinging might help the male infants later in life when typically male activities like hunting or fighting for dominance become important, suggest the researchers.Lonsdorf adds that there just two main sources of animal protein for chimps — the termites or colobus monkeys.“Mature males often hunt monkeys up trees, but females are almost always either pregnant or burdened with a clinging infant.This makes hunting difficult,” she says.“Adult females spend more time fishing for termites than males.” So becoming proficient at termite fishing could mean adult females eat better, “They can watch their offspring at the same time.The young of both sexes seen to pursu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ir adult sex roles{10} at a very young age.”
练习:
1.Why do young female chimps learn faster than young male chimps at fishing for termites? A Because young female chimps don’t play with their brothers.B Because young female chimps begin to study their mothers earlier.C Because young male chimps never learn to fish for termites.D Because young male chimps are not interested in termites.2.What are the tools with which chimps fish for termites? A Tree branches.B Vegetation.C Fruits.D Grass.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chimps fishing for termites according to paragraph 6? A Males often compete with females in fishing for termites.B Males could get out more termites with every dip.C Females could get out more termites with every dip.D Males are good at mastering technique for fishing for termites.4.How did the researchers explain the fact that boy chimps spent more time on playing? A They like hunting.B They enjoy fighting.C It helps them to stay fit.D It will make them good fighters and hunters in the future.5.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np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Adult chimps hunt monkeys while young chimps fish for termites.B The main source of animal protein for male chimps is colobus monkeys.C The main source of animal protein for female chimps is termites.D Female chimps fish for termites while watching their children.答案与题解 :
1.B 根据第二段的内容,雄性小猩猩将时间用来玩要,而雌性小猩猩则研究她们母亲的行为,因此,她们比雄性小猩猩早两年学会捕食白蚁。A、D文中没有提到,C与问题没有关系。
2.B第五段的第一个句子告诉我们,猩猩用植物作成方便的工具,用来捕食白蚁。A、C和 D均是错误的。
3.C 该段告诉我们,对六只小猩猩的分析表明,雌性小猩狠不但较早学会捕食白蚁.而且能比雄性小猩猩更为熟练地捕食到更多的白蚁。所以,B和 D都不是正确选项。A项内容文中没有提到。
4.D A、B和 C都是错误的,因为文中没有捉到雄性小猩猩喜欢猎食和打斗,也没有提及玩耍能使他们更健康。D是正确答案。第七段昀后一句说,他们喜欢玩耍的行为有助于他们长大后的生活,因为,到那时,他们要猎食和争权夺位。
5.A 根据昀后一段的内容,成年雄猩猩主要猎食生活在树上的一种叫做 colobus(疣猴)的猴子,而雌性猩猩捕食白蚁。所以 A是正确选项。B、C和 D的内容均可在该段中找到。
译文:
第十篇 年轻雌猩猩学习优于她们的弟兄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与年轻雄性相比,年轻雌黑猩猩是更快更好的学习者,这与人类的两性学习差异相仿。
在小雄猩猩玩乐嬉闹时候,雌猩猩却在悉心向母亲学习。结果她们比“男孩们”提早两年学会捕获美味小吃——白蚁。美国芝加哥林肯公司动物园的Elizabeth Lonsdorf 和她在圣保罗市明尼苏达大学的同事们用了4年时间观察坦桑尼亚Gombe 自然公园的年轻黑猩猩学习它们的“文化行为”。
学习行为的性别差异是“一贯和惊人显著的”,观察小组报告说。研究人员指出,类似的差别也存在于人类儿童写作等技巧的学习过程。他们在《自然》杂志中写道,“基于性别的学习差异因而可以上溯到人类和黑猩猩最近的共同始祖。”
黑猩猩用植物制造灵巧的工具,将它们插入蚁丘把白蚁驱赶出来,再津津有味地享用粘在工具上的白蚁。研究人员用摄像机记录下这种捕食行为,发现每位猩猩母亲在诸如怎样使用不同长度的工具等方面都有她们自己的诀窍。分析研究六只已知年龄的幼猩猩显示,雌猩猩在平均31个月大时就能成功捕获白蚁,而雄猩猩则需要到58个月时才能学会。雌性每次都能熟练地收获更多的白蚁,并能采用与母亲相似的技巧,而雄性却做不到。
“男孩们”不向母亲学习,却花费大量时间在蚁丘周围嬉戏。研究人员认为玩耍、摇荡等活动或许对公幼兽后来的诸如捕猎、争夺领导权等典型的雄性活动大有裨益。
Lonsdorf 补充说,黑猩猩食物中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有两个——白蚁和疣猴。“成熟雄性常在树间抓捕疣猴,而雌性则总是因为怀孕或身上吊着小猩猩而难以捕猎,”她说,“成年雌性比雄性花更多的时间捕食白蚁。”因此娴熟地捕获白蚁意味着雌性比雄性吃得更好,“并且可以同时看护后代。雌雄两性似乎都是在十分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了与成年后性别角色有关的活动。”
第十一篇When our Eyes Serve our Stomach Our senses aren't just delivering a strict view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world;they're affected by what's going on in otir heads, A new study finds that hungry people see food-related words more clearly than people who've just eaten.Psychologists have known for decades that what's going on,inside our head affects our senses.For example,poorer cliildren think coins are larger than they are, and hungry people think pictures of food are brighter, Remi Radel of University of Nice Sopbia-Antipolis, France, wanted to investigate how this happens.Does it happen right away as the brain receives signals from the eyes or a little later as the brain's high-level thinking processes get involved.Radel recruited 42 stud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On the day of his or her rest,each student was told to arrive at the lab at noon after three or four hours of not eating.Then they were told there was a delay.Some were told to come back in 10 minutes;others were given an hour to get lunch first.So half the students were hungry when they did the experiment and the other half had just eaten.For the experiment,the participant looked at a computer screen.One by one ,80 words flashed on the screen for about 1/300th of a second each.They flashed at so small a size that the students could only consciously perceive.A quarter of the words were food-related.After each word , eachperson was asked how bright the word was and asked to choose which of two words they'd seen-a food-related word like cake or a neutral word like boat.Each word appeared too briefly for the participant to really read it.Hungry people saw the food-related words as brighter and were better at identifying food-related words.Because the word appeared too quickly for them to be reliably seen, this means that the difference is in perception not in thinking processes,Radel says.”This is something great to me, Humans can really perceive what they need or what they strive for.From the experiment,1 know that our brain can really be at the disposal of 6 our motives and needs , “ Radel says.词汇:
threshold n.起点,开端;门槛 disposal n.处理,处置:配置 neutral adj.中性的;中立的 motive n.动机,目的 strive v.努力.力求:斗争 注释:
1.Our senses aren't just delivering a strict view of „in our heads :这个句子的大概意思是:我们的五官感觉不仅仅让我们感知世界;五官感觉还受大脑活动的影响。
2.university of Nice Sophia-Antipolis :法国尼斯· 索菲亚· 安提波利斯大学t 简称尼斯大学1965年经法国政令正式宣布成立。尼斯大学在尼斯市设有7 处主校园,另外,还在萦菲亚,安提波利斯市(Sophia Antipolis)、戛纳市(Cannes)和芒东市(Menton)设有校区。索菲亚 ·安提波利斯是位于尼斯市西南侧的科技园区,是许多高等学府的所在地。
3.body mass index :身体质量指数 4.at the threshold of:当„„快要开始时 5.in perception :感知
6.at the disposalof:受到„„的控制 练习:
1.What does the new study mentioned in Paragraph 1 find? A Hungry people see every word more clearly than ordinary people.B Hungry people are always thinking of food-related words.C Hungrypeople are more sensitive to food-related words than stomach-full people.D Hungry people do not have lower-level of thinking process.2.Why was there a delay on the day of the experiment? A Because hungry people needed time to fill their stomach.B Because Radel wanted to create two groups of testees,hungry and non-hungry.C Because noon was not the right time for any experiment.D Because Radel needed time to select participants in terms of body mass index.3.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A Human's senses aren't just delivering a strict view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world.B What's perceived by our senses affects onr way of thinking.C Human brains can really be at the disposal of our motives and needs.D Thinking processes guarantee the normal functions of our senses.4.What di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A 80 words flashed on the screen too fast for the participant to intentionally perceive.B Hungry people were better at identifying neutral words.C People who bad just eaten were better at identifying food-related words.D The participants could barely perceive what they needed or wbat they strived for.5.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A 42 participants are too small a number for a serious investigation.B An experiment with hungry and non-hungry participants is not reliable.C Our thinking proeesses are independent of our senses.D Humans can perceive what they need without involving high-level thinking processes.答案与题解:
1.C 第一段第二句是本题答案的依据。饥肠辘辘的人只是看food-related words 比较清楚.选 项C 的句意与上述句子的意思完全一致,是答案。选项A 说的是every word.所以不是答 案。选项B 和D 文章中没有提到。
2.B 答案的根据可在第三段找到。Radel为了保证42 名学生到达实验室时是空腹,所以要求他们中午到达。然后告诉一部分学生实验时间推迟了,请他们10 分钟后再来。他又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用午餐。Radel用推迟实验的方法造就了两组实验者,即饥饿组与饱食组。选项B 是答案.3.C 虽然A、B、D 选项均可在文中找到对应部分,但只属于细节.而非主旨,因此不能选。本文最后一句给出了直接的答案。
4.A 第四段第三行中consciously 与A 项中的intentionally 是同义词。B 项neutral 意思为“ 中性的”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与food-relatad 相对的,即“与食物不相关的” 因此是错误选择:C项不符合课文原意;D项barely 意为“仅仅,勉强,几乎没有” 因此也不符合句意。
5.D 选项A 所说的实验样本的大小与本题主旨无关,不是答案,而是干扰项;B、C 内容也不能直接从短文中推断出来。选项D 是答案.最后一段第二句的“Humans an really perceive what they need or what they strive for”为选择D 项提供了依据。
第11篇,当胃主宰眼睛时
我们的五官感觉不仅仅让我们感知世界,五官感觉还受大脑活动的影响。一项新研究发现,相对于吃饱状态,人饿的时候对有关食物的词语更加敏感。
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大脑活动影响着人类的感觉。例如:越穷的人,越觉得硬币比它实际要大。饿的人认为食物的图片特别鲜明。法国尼斯.索菲亚.安提波利斯大学的若米.若戴尔想要弄清楚这个环节到底是如何发生。是否就像大脑收到视觉感受到的信息,人们看到世界这个过程一样还是更深层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有大脑高级思维过程的参与。
若戴尔找到42名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的学生,想要在他们身上进行实验。实验当天,这42名学生要在中午赶到实验室,在这之前的3、4个小时之内,他们都不能进食。当42名学生到达后,实验人员告诉他们实验推迟。一组是要在10分钟之后再来,另一组给了他们一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吃过中饭再来。所以当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一半的学生是饥饿的,另一半是吃饱的。
在实验中,这些人看电脑屏幕,80个词语以1/300秒的速度依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词语出现的很快,所以被实验人员只能瞬间感受到这些词语,其中,有1/4的词语是关于食物的。词语播放完后,每个人要说出词语的明显度,然后在给出的两个词语中选出他们看到过的词语,比如蛋糕和船。每个词语都很清晰方便参与者读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的人感觉有关食物的词语感更加明显,在辨别时也更加清楚。由于每个词语出现的很快,每个人只能看到,没有时间去思考,因此,这就意味着没有思维过程的参与,完全是因为人的感知而产生不同。若戴尔说:“这个结果对我来说很重要。人类能够明确地抓住自己需要什么,争取什么。从这个实验中,我明白我们的大脑受到动机和需要的控制。”
(十二)Florida Hit by Cold Air Mass In January, 2003, the eastern two-third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at the mercy of a bitterly cold air mass that has endangered Florida’s citrus trees, choked northern harbors with ice and left bewildered residents of North Carolina’s Outer Banks digging out of up to a foot of snow.The ice chill deepened as temperatures fell to the single digits in most of the South, with an unfamiliar dip below the freezing mark as far south as parts of interior South Florida.Temperatures in Florida plunged, with West Palm Beach dropping to a record low of 2 degrees.“We couldn’t believe how cold it was,” said Martin King, who arrived this week in Orlando from England.“we brought shorts, T-shirt, and I had to go out and buy another coat.”
The temperature plunge posed a threat to Florida’s US$9.1 billion-a-year citrus crop, more of which is still on the trees.Growers were hurrying to harvest as much of the fruit as possible before it was damaged by cold.“Time is of the essence in getting fruit to the plant,” said Tom Rogers, a citrus grower who expected to see damage to oranges and grapefruit at that time.In Florida, Governor Jeb Bush signed an emergency order to eliminate the weight limit on trucks so citrus growers could get as much fruit to market as possible.Casey Pace, a spokeswoman for Florida Citrus Mutual, said growers had sprayed trees with sprinklers, which created a layer of ice and helped maintain a temperature near freezing.Citrus trees are considered in danger of damage if the temperature drops below minus 2 degrees Celsius for four hours or more.Snow ranging from a dusting to up to 30 centimeters blanketed the Carolinas, Tennessee and parts of Virginia.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ant in 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A.The cold air mass was a threat to Florida’s citrus crop.B.The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except the South dropped below the freezing mark.C.The northern harbors were blocked with ice.D.The eastern two third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hit by cold air mass.2.According to the second paragraph, in which area(s)did the temperature fall below zero? A.Most of the south.B.Parts of interior South Florida.C.West Palm Beach.D.All of the above.3.King’s statement that “We brought shorts, T-shirt, and I had to go out and buy another coat,” shows that A.he was caught by the sudden cold.B.he needed formal clothes.C.fashion in Florida is tempting.D.Florida is how compared with England.4.Governor Jeb issue the emergency order because he A.thought speed limit for trucks was unreasonable.B.tried to improved the traffic condition of the express ways.C.wanted to encourage trucks to transport as much fruit to market as possible.D.wanted to stop trucks from carrying too much fruit to market.5.Which statement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 A.Sprinklers were used to protect citrus trees from being damaged.B.Citrus trees would be damaged if the temperature drops below minus 2℃for four hours.C.The Carolinas.Tennessee and parts of Virginia were covered with snow.D.Florida Citrus Mutual sprayed trees with sprinklers for citrus growers.答案与解释:
1.A 第二段中就有冷气团侵袭到 most of the South,所以,B是不符合原意的。
2.B … with an unfamiliar dip below the freezing mark as far south as parts of interior South Florida.在南至南佛罗里达州腹地的一些区域,气温前所未有地降至冰点以下这句话说明 B是正确选项。在 most of the South,气温降至 10℃以下,在 West Palm Bench,气温虽然降至历史昀低,但有 2℃。
3.A 佛罗里达位于炎热的南方。King只带了短裤、T恤。到了佛罗里达,寒潮来了,他只好去买御寒衣服。
4.C 第六段中“ Jeb Bush signed an emergency order to eliminate the weight limit on trucks so citrus growers could get as much fruit to market as possible.”这个句子提供了答案。
5.D 选项 A、B、C文章中都提到,而且,A、B、C的内容都符合原意,唯有 D不正确。因为,文章中只是说 Florida Citrus Mutual(佛罗里达柑橘互助协会)通报了柑橘种植人采取的防冻措施,并没有说这个协会自己采取了防冻措施。
译文:
第十二篇
纳佛罗里达遭受冷气团袭击
2003年1月,美国东部2/3的地区处于强冷空气团的控制下,强冷空气团给佛罗里达的柑橘树造成了危胁,同时也使北部的港口被冰冻结。冷空气团让北卡罗来纳州沿岸地区的居民不知所措,不停地铲着尺把深的积雪。
当南方部分地区的气温降到个位数时,冰雪带来的寒意加深了,从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南佛罗里达的腹地地区,气温前所未有地骤降至冰点以下。气温在佛罗里达骤降,西棕榈海岸的气温创纪录地降至2度。
“我们不能相信有那么冷”,这周刚从英国来到奥兰多的马丁•金说,“我们买了运动裤、T恤,但我还不得不出去买件大衣。”
气温的骤降对佛罗里达每年价值91亿美元的柑橘产量造成了危胁,大部分的柑橘还未采摘,果农们正赶着在柑橘被冻坏之前尽可能地多采些。
“时间对柑橘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果农汤姆•罗根斯说,他预计冷空气会对柑橘和葡萄造成损害。
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夫•布什签署了一份紧急命令,这个命令取消了对卡车上货物的重量限制,这样,果农们就能使尽可能多的柑橘上市。
佛罗里达州柑橘信托基金会的发言人Casey Pace女士说,果农们用洒水器向果树喷水,这使果树表面形成了一层冰,冰有助于气温维持在冰点附近。如果气温降到-2℃以下超过4个小时,柑橘就会被冻坏。厚度从薄薄一层到30厘米的雪覆盖了卡罗来纳、田纳西和弗吉尼亚的部分地区。
(十三)Invisibility Ring
Scientists can’t yet make an invisibility cloak1 like the one that Harry Potter2 uses.But,for the first time,they’ve constructed a simple cloaking device that makes itself and somethingplaced inside it invisible to microwaves.When a person “sees” an object,his or her eye senses many different waves of visiblelight as they bounce off the object.The eye and brain then work together to organize thesesensations and reconstruct the object’s original shape.So,to make an object invisible,scientists have to keep waves from bouncing off it.And they have to make sure the objectcasts no shadow.Otherwise,the absence of reflected light on one side would give the obiectaway.Invisibility isn’t possible yet with waves of light that the human eye can see.But it is nowpossible with microwaves.Like visible light,microwaves are a form of radiant energy.Theyare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which also includes radio waves,infrared light,ultraviolet rays,X rays,and gamma rays.The wavelengths of microwaves are shorter thanthose of radio waves but longer than those of visible light.The scientists’ new “invisibility device” is the size of a drink coaster and shaped like aring.The ring is made of a special material with unusual ability.When microwaves strike thering,very few bounce off it.Instead,they pass through the ring,which bends the waves allthe way around until they reach the opposite side.The waves then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paths.To a detector set up to receive microwav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ng,it looks as if thewaves never changed their paths as if there were no object in the way!So,the ring is effectively invisible.When the researchers put a small cdpper loop inside the ring,it,too,is nearly invisible.However,the cloaking device and anything inside it do cast a pale shadow.And the deviceworks only for microwaves,not for visible light or any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So,Harry Potter’s invisibility cloak doesn’t have any real competition yet.词汇:
invisibility/invizE5biliti/n.看不见,无形 spectrum/5spektrEm/n.光谱
cloak/klEuk/斗篷,披风 infrared/5infrE5red/adj.红外线的
microwave/5maikrEuweiv/n.微波 ultraviolet ray 紫外线
reconstruct/5ri:kEn5strQkt/v.重建 gamma ray 伽马射线
radiant/5reidjEnt/adj.辐射的 wavelength/5weivleNW/n.波长
electromagnetic/IlektrEJ5mA^nItIk/adj.电磁的coaster/5kEustE(r)/n.托盘,垫子
练习:
1.Harry Potter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because scientists Acan now make an invisible cloak of the same kind as he uses.Btry to make an invisible cloak of the same kind as he uses.Ctry to invent a device Similar in idea to the invisible cloak he uses.Dkn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ke an invisible cloak of the same kind.2.What is true of microwaves? ATheir wavelengths a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visible light.BTheir wavelengths are longer than those of visible light.CThey are different from visible light as they are a kind of radiant energy.DThey are visible to the human eye.3.What is NOT true of the invisibility device? AIt is made of a special material with unusual ability.BMicrowaves bounce off it when they strike it.CMicrowaves pass through it when they strike it.DIt bends the microwaves all the way around until they reach the opposite side.4.What does the word “coaster” mean in the passage?
AA disk or plate placed under a drinking glass to protect a table top.BA vessel engaged in coastal trade.CA roller coaster.DA resident of a coastal area.5.Harry Potter’s invisibility cloak doesn’t have any real competition yet,because Ascientists have not found out how his cloak works.Bthe cloaking device is a total failure.Cthe cloaking device works only for microwaves.Dthe cloaking device works only for visible light.答案与题解:
1.C文章的第一段告诉我们,科学家还没有发明哈里·波特使用的那种隐身衣,所以不能选 A;该段还告诉我们,科学家已制造了,一种装置,这种装置能使自身或置于其中的物体不被微波发现,所以C是正确选择,也就是说,科学家发明的隐形装置和哈里波特的隐身衣仅仅在概念上相同,这同时说明B和D是错误的选择。
2.B第三段最后一句中告诉我们,A是错误选择,B是正确选择。该段第三句说,微波与可见光一样都是一种辐射能,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能选择;根据该段第一句:with wavesof light that the human eye can see和第三句:Like visible light,可以得知D是错误的说法,也不能选择。
3.B第四段第三句说,当微波到达装置表面时,very few bounce off。very few是几乎没有的意思,所以选择B。其他选择所述内容都可以很容易在该段中找到。
4.A第四段第一句告诉我们,科学家的这个隐形装置和一个杯垫差不多大小,所以A是正确选择。coaster是一个多义词,其他几个选择是该词的其他意思,B:从事沿海贸易的船;C:过山车,摩天轮;D:海岸地区居民。
5.CA句在短文中没有提到;按文章的内容B不是正确的说法;文章最后一段说,And thedevice works only for microwaves,not forvisible light,所以C是正确选择。
译文:
隐形环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能造出哈利;波特使用过的隐身斗篷。但是他们率先研制出了一种与其类似的装置,这种装置能使自身和置于其中的物体不受微波的探测。
当一个人“看”某物体时,他的眼睛就会感知到从那个物体反射过来的光波。眼睛和大脑一同工作,编辑这些光感并重建其原貌。所以,如果要让一个物体隐形,科学家们就必须阻止光波反射。并且他们得确保此物体没有阴影。否则,反射光的缺失会使物体显现。
鉴于人眼对光波的感知性,要想隐形某物体很难做到,但对微波就可以做到。如同可见光,微波是一种辐射能。他们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微波的波长比无线电波短,但比可见光长。
科学家研制出的这种新型隐身装置和杯垫一般大小,形状像个环。由于它是特殊材料制成,因此具有非同寻常的功能。当微波射向它时,仅有极少的光会反射回去,这些光会从一端穿过这个环,并在此过程中沿着弯曲的路线前进,直到抵达另一端。最后光波回到原来的路线。
对于在环的另一端放置的探测器来说,光波看上去就像从来没有改变过路径一样,即好像没有遇到障碍物。这样一来,这个环就如同没有存在过。
研究者又将一个铜线圈放进环里,依然得到同样的结果。不过,这个环和里面的东西还是会留下一点影子。环形隐身器只能作用于微波,而不能作用于可见光及电磁波。因此,哈里,波特的隐形斗篷目前还没有竞争对手。
(十四)Japanese Car Keeps Watch for Drunk Drivers
A concept car developed by Japanese company Nissan has a breathalyzer-like detection system and other instruments that could help keep drunk or over tired drivers off the road.The car’s sensors check odors inside the car and monitor a driver’s sweat for traces of alcohol.An in-car computer system can issue an alert or even lock up the ignition system if the driver seems over-the-limit.The air odor sensors are fixed firmly and deeply in the driver
and passenger seats,while a detector in the gear-shift knob measures perspiration from the driver’s palm.Other carmakers have developed similar detection systems.For example,Sweden’s Volvo has developed a breathalyzer attached to a car’s seat belt that drivers must blow into before the engine will start.Nissan’s new concept vehicle also includes a dashboard-mounted camera that tracks a drivers alertness by monitoring their eyes.It will sound an alarm and issue a spoken warning in Japanese or English if it judges that the driver needs to pull over and rest.The car technology is still in development,but general manager Kazuhiro Doi says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detection systems should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technology.”For example,if the gear-shift sensor was bypassed by a passenger using it instead of the driver,the 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 would still be used,“ Doi says.Nissan has no specific timetable for marketing the system,but aims to use technology to cut the number of fatalities involving its vehicles to half 1995 levels by 2015.The car’s seat belt can also tighten if drowsiness is detected,while an external camera checks that the car is keeping to its lane properly.However,Doi admits that some of the technology,such as the alcohol odor sensor,should be improved.”If you drink one beer,it’s going to register,so we need to study what’s the appropriate level for the system to activate," he says.In the UK,some research groups are using similar advanced techniques to understand driver behavior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road designs.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of the Japanese concept care
A It has a sensor system that could issue a warning if the driver is drunk.B It has sensors that detect traces of alcohol inside the car.C It has sensors locked up in the ignition system.D It has a breathalyzer-like detection system.2.What has Volvo developed? A The same detection system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B A breathalyzer attached to a car’s seat belt.C A smart car seat belt.D An intelligent engine.3.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camera mentioned in Paragraph 4? A It monitors the driver’s eyes to see if he needs a rest.B It judges if the driver wants to pull over.C It judges if the driver wants to take a rest.D It issues an alarm when the driver speaks.4.According to Doi, A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improved.B Nissan is making a timetable to market the detection system.C it is impossibl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detection system.D Nissan aims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reduce the fatality rate.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Paragraph 6? A An external camera checks that the car is going properly.B The car will automatically keep to its lane.C The seat belt will tighten when the driver is found drowsy.D The technology of the alcohol odor sensor should be improved.答案:
1.C 2.B 3.A 4.D 5.B 解析:
1.C 选项A、B、D所述内容都可在短文的第一、第二段中找到。第二段最后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传感器装在司机和乘客的座椅里,而不是在点火系统里,所以选择C。
2.B 短文第三段告诉我们,沃尔沃公司也发明了一种相类似的酒精检测装置,安装在保险带上。所以B是正确选择。
3.A 第四段描写了安装在概念车仪表板上的照相机的功能。相机跟踪司机的眼睛的活动从而监测司机是否保持清醒状态,如果发现司机需要停车休息,便用英语或日语发出警告。所以除A以外,其他选择都不正确。
4.D 短文第五段说,这种监测技术仍然在发展之中,使用不同的监测系统应能改进这项技术的整体有效性,所以A和C都不是正确选择。该段的最后一句说,日产公司并不准备将这种监测系统推向市场,但它的目标是使用这种技术到2015年将日产车的事故率年减少到 1995年的一半。所以B也不是正确选择,只有D表达了Doi的意思。
5.B 选项A、C、D在短文第六段都能找到,但是却找不到选项B所表达的意思
译文:
第十四篇 日本用来监视醉酒司机的新型概念车
日本日产公司日前开发了一种新型概念车,这种车含有呼气酒精检测器和其他一些装置,用来防止那些醉酒和过于疲劳的司机上路驾驶。
车上的传感器能检测出车中的酒气,并通过监测司机身上的汗味探知酒精度。车中的电脑系统能报警,甚至还能在司机超速行驶时锁住引擎。这个气味传感器被牢牢固定在驾驶员和乘客的座位上。另一个探测器装在车的换档把手上,用来测试司机的掌心的汗液。
其他的汽车制造商们也开发了类似的探测系统。比如,瑞典的沃尔沃在汽车的安全带上安装了很多呼气酒精检测器,司机在开车前必须向里吹气。
这种新型概念车还在仪表盘上装有照相机,通过监测驾驶员的双眼探知其清醒程度。如果发现司机需要停车休息,便用英语或日语发出警告。
汽车监测技术仍在发展,总裁Kazuhiro Doi指出:综合多种探测技术将对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为有利。例如,若是换档装置探测器被乘客代用,面部识别技术仍能受用。日产公司并没有明确将此项技术推向市场的时间,只是试图借助此项技术在2015年把死亡率降到1995年的一半。
如若探知司机昏昏欲睡,安全带会自动收紧,外部照相机也会检查汽车是否偏离路线。尽管如此,Doi承认有一些技术,如气味传感器仍有待改进。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往往只喝—口都会被检测出来。为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必须研究激活系统的最低限度。
在英国,一些组织正在运用类似的先进技术来研究司机的行为和路标设置的有效性。
(十五)Winged Robot Learns to Fly
Learning how to fly took nature millions of years of trial and error1-but a winged robot has cracked2 it in only a few hours, using the same evolutionary principles.Krister Wolff and Peter Nordin of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UT)in Gothenburg , Sweden, built a winged robot and set about3 testing whether it could learn to fly by itself, without any pre-programmed data on what flapping is or how to do it.To begin with4, the robot just twitched and jerked erratically.But, gradually, it made movements that gained height.At first, it cheated-simply standing on its wing tips was one early short cut5.After three hours, however, the robot abandoned such methods in favor of6 a more effective flapping technique where it rotated its wings through 90 degrees and raised them before twisting them back to the horizontal and pushing down.“This tells us that this kind of evolution is capable of7 coming up8 with flying motion,” says Peter Bentley, who works on evolutionary computing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But while9 the robot had worked out how best to produce lift10, it was not about to take off.“There’s only so much that evolution can do,” Bentley says.“This thing is never going to fly because the motors will never have the strength to do it,” he says.The robot had metre-long wings made from balsa wood and covered with a light plastic film.Small motors on the robot let it move its wings forwards or backwards.up or down or twist them in either direction.The team attached the robot to two vertical rods, so it could slide up and down.At the start of a test, the robot was suspended by an elastic band.A movement detector measured how much lift, if any11, the robot produced for any given movement.A computer program fed the robot random instructions12, at the rate of13 20 per second, to test its flapping abilities.Each instruction told the robot either to do nothing or to move the wings slightly in the various directions.Feedback from the movement detector let the program work out which sets of instructions were best at producing lift.The most successful ones were paired up14 and “offspring” sets of instructions15 were generated by swapping instructions randomly between successful pairs.These next-generation instructions were then sent to the robot and evaluated before breeding a new generation, and the process was repeated.注释:
1.Learning how to fly took nature millions of years of trial and error:自然界里的飞行学习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反复实践和磨炼。
2.crack: to break through(an obstacle)in order to win acceptance or acknowledgement: 突破(障碍)
3.set about:开始做,着手
4.To begin with: 首先
5.short cut: 捷径
6.in favor of:原意为“赞成;支持”。这里,…… the robot abandoned such methods in favor of a more effective flapping technique意为:……这个机器人放弃了这样的方法,而去使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扇动翅膀的技术。
7.be capable of: [指物]有可能,可以……
8.come up: to manifest itself;arise 出现。
9.while:虽然,尽管
10.lift:升高
11.if any:若有的话。确切意思是 :如果它能升高的话。
12....fed the robot random instructions:给机器人输入随意设定的指令。fed是feed的过去式。
13.at the rate of:以……的速度
14.pair up:把……配成一对
15.“offspring”sets of instructions:指的是将成功的指令配对后的结果。“ offspring”本来是后代的意思,在此修饰sets of instructions,所以加了双引号。练习: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of what is mentioned about the winged robo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A The two professors of CUT built the winged robot B The two professors of CUT tested whether the winged robot could learn to fly.C The two professors of CUT programmed the data on how the robot flapped its wings.D The two professors of CUT tried to find out if the robot could fly by itself.2.How did the robot behav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st?
A It rotated its wings through 90 degrees.B It twitched but gradually gained height.C It was twitched and broke down.D It landed not long after the test.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earest to Peter Bentley’s view on the winged robot? A The winged robot could never really fly.B The winged robot did not have a motor.C The winged robot should go through further evolution before it could fly.D The robot could fly if it were lighter.4.What measured how much lift the robot produced? A Two vertical rods.B A movement detector.C An elastic band.D Both B and C.5.What does “the process” appearing in the last paragraph refer to? A Pairing up successful inst ructions.B Sending instructions to the robot.C Generating new sets of instructions for evaluation.D All the above.答案与题解 :
1.C A、B、D在第二段中都提到过。C是错误的,因为文中说,教授们测试机器人是否会自己学会飞行,而且预先没有对翅膀扇动的方式进行数据设定。
2.B第三段描述了机器人如何学习飞行的过程。第一句和第二句是问题的答案。
3.A第四段主要是 Peter Bentley对飞行机器人的看法。他认为前文描述的进化过程只能使机器人有一些飞行的动作,而要让其起飞则永远不可能,因为不可能有如此大功率的发动机。所以 A是正确选项
4.B答案在第六段的第三句中。
5.D文章昀后一段具体描述在机器人的进化过程中,指令的进化过程。成功的指令配对后产生新一代的指令,将指令输入机辑人,经筛选再进行成功指令配对,再产生新一代指令,如此反复进行。所以 D是正确选项。
译文:
自然界中的飞行学习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反复实践和磨练,而安装机翼的机器人仅在数小时内就成功实现突破,用的是同进化原理。瑞典Gothenburg Chalmers科技大学的Krister Wolff 和PeterNordin 研制出带翼的机器人,着手测试它能否在不预设振翅数据程序的条件下自行学会飞行。首先,机器人只是飘忽不定地振动盘桓,不过它的运动逐渐获得了上升高度,起初,它想走走捷径,试图仅用翅尖保持直立。然而三小时后,它放弃了这种方法,转用更有效的振翅技术,90度角旋转两翼,并在它们恢复到水平位置将其拉起。“事实告诉我们,飞行装置有可能实现这种进化。”Peter Bentley 说。他现正在伦敦大学研究进化计算技术。虽然机器人可以摸索出上升飞行的最佳方式,却不会起飞。“进化升级所做的只有这么多,”Bentley说,“这东西不可能自行起飞,因为发动机不能产生足够动力。”机器人的两翼由轻木制成,长约一米,覆有一层轻塑胶。它的小马达使机翼可以前后上下运动,并能在这两个方向上任意旋转。研究小组将机器人附着在两根竖直标杆上,它便能上下滑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机器人悬挂在一根弹性带上。一旦它升高,运动探测器就能测量它任何运动的高度。每过20秒,计算机程序就给机器人输入任意设定的指令,以检测其振翅能力。每个指令或是让机器人停止运动或是在各种方向上转动机翼。通过来自运动探测器的反馈,程序测算出哪几组指令能最有效地产生高度。最成功的几组进行配对,而其“后代”指令则通过在成功组合间随意交换指令产生。在产生下一代组合之前,这些第二代指令被发往机器人并进行评估,然后这一过程反复进行。
(十六)Japanese Drilling into Core of Earth
In what resembles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Japanese scientists have launched the world’s first attempt to bore a hole into the red-hot core of a volcano and unlock the secrets of deadly eruption.A 50-meter-high oil-rig-like derrick perched on the scrubby slopes of Japan’s Mount Unzen will begin drilling through the volcano’s crust next week in a bid1 to sample the magma bubbling below2.The aim is to study how the liquefied rock causes menacing gas buildup, said team leader Setsuya Nakata,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s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Gassing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controls the explosivity of eruptions,” Nakata said.“The results can be expanded to anti-disaster research.”
Mount Unzen , a wind-swept 1.486-meter dome on the southern island of Kyushu, is a perfect model.It erupted in 1991, showering avalanches of hot rocks over a nearby town, killing 43 people and leaving nearly 2,300 homeless.Another 11.000 people were evacuated from the area until 1995, when the volcano had stabilized.The result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 nation like Japan, where the meteorological agency monitors 20 dangerous peaks.Perhaps Japan’s most famous volcano is snowcapped Mount Fuji, which last erupted in 1707 and sprinkled Tokyo with ash.The drilling on Mount Unzen will begin very soon from an altitude of 850 meters on its northwest slope.Scientists hope to tap a magma vent around sea level by August and extract a 200-meter-long core sample by summer 2004.3
Boring into the glowing magma at that level would normally be impossible, because of its fiery 700 degree Celsius heat.Thus, a slurry of water will be pumped into the drill shaft to cool the magma and allow the drill head to cut through.Nakata said there is no danger of triggering another eruption.4
注释:
1.in a bid: 企图,努力 a在 in a bid之后,可接动词不定式,如 : The two sides negotiated again and again in a bid to find a solution.双方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谈判,努力寻求一个解决方案。
2.below: below指的是 below the crust。3.Scientists hope to tap a magma vent around sea level by August and extract a 200-mcterlong core sample by summer 2004:到 8月底,科学家希望在约为海平面高度的地方引出一个岩浆口,到 2004年夏末,提取长度为 200米的样本。4.Nakata said there is 110 danger of triggering another eruption: Nakata说,不存在引发火山新一轮爆发的危险性。练习: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Mount Unzen A erupted in 1707.B erupted in 1991.C erupted in 1995.D several times in the last century.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study of the Mount Unzen volcano may benefit Japan in all the following aspects
EXCEPT
A finding causes of volcano eruptions.B helping to launch anti-disaster research.C looking in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quified rocks and gas buildup.D predicting volcano eruptions.3.Why is this research project so important to Japan?
A.Because Japan has many living volcanos.B Because Japan wants to turn Mount Fuji to a dead volcano.C Because volcano gas could be a source of energy.D Because Japan is testing a new way of drilling into the earth.4.The drilling site on Mount Unzen is A around the sea level.B on the northeast slope of the mountain.C about half way up the mountain.D as high as 1,486 meters.5.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Japanese Drilling into Core of Earth actually means that they A drill a hole into the core of a volcano.B bore into the rocks near the volcanic vent.C conduct an imagery journey to the core of a volcano.D regard magma as the core of Earth.答案与题解 :
1.B答案的根据在第五段。
2.D 选项 A是这个研究项目的主要宗旨(见第一段的“ unlock the secrets of deadly eruption”),选项 B是这个研究项目的后续研究项目(见第四段的“ The results can be expanded to anti-disaster research.”)。选项 C是这个研究项目的具体目标(见第三段的第一句)。选项 D文中没有提到,所以是答案。
3.A答案的根据是第六段的第一句。这一句说到 : “„ the meteorological agency monitors 20 dangerous peaks.” dangerous peaks指的是 dangerous living vocanos。
4.C Mount Unzen高 1486米,而钻探地点选在海拔 850米的半山腰。
5.A关于本文标题的确切含义在第一段的后半句能够找到。
译文:
日本人的地心旅行
就像进行一次地心旅行,日本科学家进行了世界上的首次尝试,在炙热的火山核心钻孔,从而揭开了火山致命喷发的秘密。
日本Unzen山繁茂的山坡上,伫立着一个高达50米,犹如石油钻探平台的钻塔。下周,它将钻透火山壳,试图采集下面沸腾的火山岩浆的样本。
研究工作小组的负责人,来自东京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的Setsuya Nakata表示,这次任务的目的是要研究液化岩石如何导致威胁性气体的积聚。
“气体积聚很重要,因为它控制着火山喷发的爆炸性。”他说,“研究的结果还可以用于防灾研究。”
Unzen山是一座高达1,485米的圆顶山,它位于南部的Kyushu岛,是一个极佳的模型,1991年,它喷发出的热岩浆覆盖了附近的小城,造成了43人死亡,将近2,300人无家可归,到1995年它恢复平静时,又有11,000人从这五地区疏散。
研究结果对于像日本这样拥有20座被气象局监控的危险山峰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日本最著名的火山也许就是被冰雪覆盖的富士山。它上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火山灰喷洒到东京。
钻探工作将很快从Unzen山的西北坡上850米的高度开始。到八月底,科学家希望在约为海平面高度的地方引出一个岩浆口,到2004年夏末,提取长度为200米的样本。
由于岩浆有将近700度的高温,在那个高度进行钻探是不可能的。所以,泥浆将被抽进钻孔机,用来冷却岩浆,以保证钻头的顺利工作。Nakata说,不存在引发火山新一轮爆发的危险性。
第四篇:柘 沟 初 级 中 学教学用书管理汇报定稿
柘 沟 初 级 中 学
教学用书管理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众所周知,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知识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抓好教学用书管理对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用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对教学用书管理概括起来,主要做到征订管理“严”、使用管理“细”、监督管理“实”,现就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教学用书征订管理突出“严”
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学用书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加大宣传,通过教职工会、家长会、校园广播站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宣传教学用书征订政策,做到依法征订。二是规范教材选用管理。在规范教材的选用上,严格依照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下发的《教学用书目录》统一选订,按照学生人数,统一到县新华书店征订。对于教辅,采用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征求家长的意见,由学生自愿购买。
二、教学用书使用管理突出“细”
一是及时征订。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本着自愿的原则,及时征订教辅、报刊,并按时发放到师生手里,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同时按规定开齐开全课程。
二是规范循环教材管理。学校制定了循环教材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设置了循环教材专用储藏室,由一名教务副主任亲自抓循环教材的发放、回收、统计、保管。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抓好对家长宣传,让家长、学生认识到爱护循环教材的重要意义,确保循环教科书使用平稳、顺利。三是加强图书室管理使用,我校图书室共配备图书32790册,生均49册,对图书室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图书室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规范各类图书帐册,开放学校书架,给师生更多、更自由的选书机会,尽力发挥所藏书刊的作用;学校设有专门的师生阅览室,每班配置了书橱,成立图书角,选聘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所借图书的管理。
三、教学用书管理监督突出“实”
一是成立由学校教务处和学科组长组成的教学用书管理监督小组,全面监督学校教学用书的征订、使用。学校教学用书征订尽力做到征求教师、学生的意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并提出“三严禁”,即严禁与任何书商合作推销各类教辅资料和音像教材,严禁擅自向学生和家长推荐教辅资料或要求学生、家长到指定书摊、门店购买教辅资料,严禁学校内部任何人从事教辅资料、教材的征订发行。
二是加强师德考核,把教师私自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或变相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的行为定为学校教学事故,纳入教师师德考核,凡违反者,本学师德考核定为不合格,下学期将不予以聘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管理规范、措施到位,近年来,学校没有出现一起教师私自向学生推销或变相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的事件,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也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社会美誉度逐年提高,学校先后获得“泗水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教学示范校”、“济宁市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但我们深知与先进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当以更严格的要求,以本次检查为契机,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谢谢大家。
第五篇: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教师教学用书
说明 目录
绪言 说明 教学建议 教学资源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说明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资源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本章介绍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资源1 教学资源2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本章说明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资源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本章说明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
说明
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反应原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并要求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课程共36课时,各章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绪论1课时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11课时第三章10课时第四章6课时复习2课时 本书按章编排,每章分为―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建议等。教学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分析主要说明本章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特点。课时分配建议可供教师安排课时参考。
教学建议分节编排,包括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思路、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等部分。活动建议主要是对如何组织实验、科学探究和调查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建议。问题交流主要介绍―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的设计意图或对栏目活动的组织提出建议,有些还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答案。习题参考包括提示、参考答案以及补充习题等。
教学资源主要编入一些本章教材的注释或疑难问题的解答,及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原理拓展、科技信息、化学史、国内外化学与化工生产中的某些新成就等。这些内容意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一般不宜对学生讲授,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应该指出的是,教参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的,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应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本书编写者:何少华、裴群、金仲呜、冷燕平、黄明建(按编写顺序)本书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冷燕平责任绘图:李宏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6年4月
目录
绪言
说明
教学建议
教学资源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说明 2 教学建议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资源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资源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资源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 原电池 3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教学资源
绪言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2.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3.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绪言作为全书的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简要地介绍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纲挈领、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激烈碰撞,破坏化学键,使得各原子间的组合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化学键,产生了新的分子,同时也了解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本模块是以学生此前的化学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对许多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积累为前提,为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而设立的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科书中介绍的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模型及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2.内容结构
绪言在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教科书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二是第三、第四自然段,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培养学生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认识事物的存在具有多样性,物质的稳定具有相对性,而化学变化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相辅相成。与此同时,还指出了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
(1)完成书中规定的实验、活动。
(2)观察周围(包括大自然)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或进行模拟实验。(3)认真学习概念模型,它是学习、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绪言在论证了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之后,坦陈现有理论的缺憾:―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计算或推测化学反应活化能的理论方法‖。这种客观的科学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更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将来进行更深入探究的意识。
绪言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3.内容特点
绪言中概括地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与思路,同时还简介了―有效碰撞理论‖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两个概念模型,对全书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课时分配建议 建议用1课时。教学建议
一、教学设计
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接受相关知识有较大难度,所以绪言教学采取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为宜。教学中对概念模型的表述应尽量简化,对概念模型的认识还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深入,这里更多地是强调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通过绪言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内容上对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有所了解,在方法上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概念模型法有所领悟。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教学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教学建议:
根据绪言内容特点,本课可设计成下述教学模式:课前自学→查阅资料→课上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整理资料、先行讨论形成共识,再通过课堂上的汇报、讲解、交流和评价,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新课引入首先教师指出,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化学家们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如果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不够清楚则无法做到。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这是我们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宗旨。化学反应原理所包含的内容及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正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教学中的主要过程可以结合学生汇报交流自学与讨论的成果,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内容可列举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情景1:
说明:同样都与H2反应,由于O2、CuO、N2的性质不同,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也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内因‖。
情景2:将H2+O2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数百年,但点燃后却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而且只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说明:外界条件可以促使其反应发生。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物质之间反应的―内因‖已经具备,―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情景3:H2+N2即使在高温、高压、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方向及限度正是―化学反应原理‖要研究的问题。此时有必要指出:在不同物质体系、不同的环境中,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如在第三单元将介绍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在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将分别介绍化学反应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电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这些基本原理与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密切相关,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研究,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2.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思路与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科书介绍了合理简化的概念模型以及如何运用概念模型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对该段内容的处理可分三步进行:
(1)建立简化的有效碰撞模型的设想:为了突出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内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选择气相反应体系作为研究有效碰撞的基础模型。其优点是:气体分子运动空间远大于自身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该概念模型最重要的内涵也更加突出,更容易掌握。如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是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
(2)模型的基本构架
模型的建构:在一洁净的容器中,使氢气与氧气按体积比2∶1的比例混合,气体分子因自由运动而不断发生碰撞(互相接触)——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假设与事实:研究结果表明,从分子的热运动来看,分子发生碰撞的机会很多。如在常温常压下每个氢分子、氧分子自身或它们之间的碰撞几率为2.355×1010次/秒。假如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则化学变化瞬间即可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
立论:并不是每次分子间的碰撞都会引发化学反应,只有其中部分的气体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3)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对该模型的进一步认识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示(图1)。具有足够能量(活化能)的分子——活化分子的碰撞是有效碰撞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只有当活化分子采取适合的取向进行碰撞时才能反应。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部分
教科书以活化能为0的反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了活化能的大小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结论: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有关;而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活化分子的多少又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的,而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又与分子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可以说,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那么,对于一个特定反应,人类如何使用和控制,还需要研究外部条件对它的影响。这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讨论。
最后教科书特别指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当实验条件不同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催化剂的应用就是实例之一。人们尚未掌握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有效的理论推算方法,这种留有缺憾的教学观点值得关注,既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科学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于催化剂,在化学2中已有介绍,这里着重说明催化剂的作用、意义,在第二章中进一步从由于催化剂的参与改变了活化能,从而改变了反应速率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
3.模型研究的意义
应该说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于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接受起来并不难,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要达到真正领会该模型的要点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教科书采取最简化处理方法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模型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可燃物燃烧条件的知识,建立下列模型:
可燃物必须有氧气参与并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有能量的释放;不同的可燃物,其着火点不同;同样道理,反应物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活化能)并具有合理的取向才能发生有效碰撞,产生新物质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总结时教师强调: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当我们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提取本质的内容而控制其他干扰因素来进行。概念模型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模型,需要有意识地忽略事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关键的因素,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更清晰,更利于研究对象的把握,以减少可能引起的偏差。概念模型法是科学认识史上重要的方法之一,学生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获得一定的认识。
二、活动建议 建议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对下列内容进行查阅和讨论。活动设计1:认识化学反应原理
可供讨论的问题和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活动设计2: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要求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设计3: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领域——关于催化剂的研究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教学资源
1.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实验证明,只有发生碰撞的分子的能量等于或超过一定的能量Ec(可称为临界能)时,才可能发生有效碰撞。具有能量大于或等于Ec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在一定温度下,将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百分数对分子能量作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理论上来说,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可以从0到∞,但是具有很低能量和很高能量的分子都很少,具有平均能量E的分子相当多。这种具有不同能量的分子百分数和能量的对应关系图,叫做一定温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曲线图。
图1 等温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线
图1中,E表示分子的平均能量,Ec是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能量等于或高于Ec的分子可能产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Ec与分子的平均能量E之差叫活化能。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低,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多,反应就越快。
图2 不同温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曲线
不同温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是不同的。图2是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分布示意图。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不仅使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碰撞的次数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气体分子能量增加,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图2中曲线t1表示在t1 温度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线t2表示在t2温度下的分子能量分布(t2>t1)。温度为t1时活化分子的多少可由面积A1反映出来;温度为t2时,活化分子的多少可由面积A1+A2反映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到,升高温度,可以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一个化学反应体系的活化能Ea,通常是通过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来测定的,其关系式为阿累尼乌斯方程,即:
2.为什么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都发生有效碰撞
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有效碰撞,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必须达到某一临界数值,二是反应物分子必须按一定的方向互相碰撞。前者是能量因素,后者是空间因素。现以反应NO2+CO=NO+CO2为例来说明。
当NO2和CO分子彼此靠近时,它们分子中的价电子云就互相影响,结果,分子的键长和分子的形状都发生变化。NO2与CO分子在发生有效碰撞时,必须同时满足空间因素和能量因素两个条件。
(1)空间因素:NO2与CO分子只有在一定方向上碰撞,即N-O键和C-O键要在一条直线上发生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如图3所示。
图3 NO2和CO的反应过程
很显然,当N-O与C-O在一条直线时,两个分子之间电子云相互影响最大,才有利于形成中间产物——活化络合物。
(2)能量因素:NO2与CO分子发生有效碰撞,必须克服它们价电子云之间的排斥作用。只有那些能量大的分子,当其平均能量具有或超过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时,才能克服这种电子云间的排斥作用,形成一个处于活化状态的中间产物——活化络合物。此时原有的N-O键部分断裂,新的C…O键部分地形成。这种活化络合物既可以分解而成反应物NO2和CO,又可以形成生成物NO和CO2。图4反映了上述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
图4 NO2和CO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图4中,A点表示NO2+CO系统的平均能量,在此条件下,NO2与CO分子发生碰撞时并不发生反应。只有当NO2和CO分子的平均能量达到B处(或高于B处)时,碰撞才能形成活化络合物ONO…CO,而后发生反应。C是反应产物NO+CO2系统的平均能量。从图4还可以看到,E1是正反应的活化能,E2是逆反应的活化能。E2和E1之差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从以上分析可知,活化分子虽然具有反应所必需的能量,但如果两活化分子不在特定的相对位置发生碰撞,仍不能发生反应。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说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5.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6.理解燃烧热的概念,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本章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燃烧热能源‖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三节,属于热化学基础知识。热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热现象的科学,曾为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提供了实验依据,反过来,它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解决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问题。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2.内容结构
(1)反应热和焓变概念是本章学习的起点,必须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课程标准对它们的要求不高,因此教科书做了简化处理。
(2)热化学方程式是反应热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科书采用启发式的编写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探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得出结论后再与章末的―归纳与整理‖对照更正,作为自己学习与归纳能力的一次测试。
(3)化学反应热有多种,其中燃烧热与燃料的品质有关,因而也就与能源有关,所以教科书将燃烧热与能源放在一节来讨论。这一节提供的燃烧热数据,是计算反应热的重要依据。教科书中编写的关于能源的―资料‖和―科学视野‖,对于学生了解我国能源发展状况以及如何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均会有一定的帮助。
(4)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本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节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
本章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3.内容特点
通过初中和高中必修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并不陌生,但系统地研究反应热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像焓变、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等热化学理论概念,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抽象、艰深。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理论概念,编者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行文注意把握分寸,力求简明、通俗,回避对热化学理论深入的讨论和严格的数学推导。
三、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课时 第二节 燃烧热能源1课时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课时 复习机动1课时 小计6课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教学设计
通过化学2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知道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探究实验体验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之间的转化;同时还定性了解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了解了这些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而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了解了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对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将继续引导学生加深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认识,并通过定量地探讨―质‖―能‖关系,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科书密切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首先引出反应热的概念、符号和一般采用的单位等,并以1 mol H2和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为例,结合实验数据从微观的角度定量地讨论该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然后介绍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注意运用简明的图示说明抽象的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应予充分利用。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节教学难点:焓变,Δ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建议如下: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可按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一)关于焓变和反应热
在教学中应注意并明确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可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启发和问题驱动。
2.教学过程中可围绕下列内容来落实:
(1)反应热在特定条件下等于焓变,用ΔH表示,单位为kJ/mol;(2)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特定反应的反应热数值应为生成物分子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4)由于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使环境的能量升高),故放热反应的ΔH为―-‖,ΔH<0;而吸热反应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使环境的能量降低),ΔH为―+‖,ΔH>0。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在恒定压强的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的反应产生的能量变化可以直接测量,有的尚不能直接测量。
3.由于内容抽象不好理解,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中的两个图示,另外也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以利于学生理解ΔH的涵义及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反应热的推求,教学设计可按下列流程进行:
对相关旧知识的简单回顾(相关基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数据分析→讨论交流→形成认识→巩固理解
说明: 相关基础: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回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并举出实例。问题情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关系——从化学反应本质来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以1 mol H2和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的反应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数据分析:出示H-H、Cl-Cl、H-Cl的键能数据及实验测定的该反应热数据,通过在反应的过程中,原子进行重新组合,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从理论上推算出该反应热的值,并与实验值(184.6 kJ/mol)进行比较,说明二者很接近。最后落实在其宏观表现上。利用教科书中的图1-2巩固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多少首先取决于化学键的强弱,对一个特定反应,其能量大小也与物质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其认识对于后面正确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进行相关计算十分重要)。
(二)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教科书针对科学文献上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提出问题:它与我们熟知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进而采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例教学,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局限性、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难点,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总结,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建议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自学的方法完成。具体办法如下:
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学教材→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与化学方程式的异同点→归纳整理→交流(可列表汇报)。
提出课题: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正确反映其热量变化? 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强化正确规范的书写。如: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是否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温度压强不同时,其ΔH也不同,如不注明,则一般是指101 kPa和25 ℃)2.对于相同的物质的反应,当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时,其ΔH是否相同?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是否表示分子个数?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ΔH是否相同?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ΔH的―+‖与―-‖的表示是如何对应的?
二、活动建议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实际上反应热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反应热对化工生产也有重要意义。为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反应热重要性的了解,体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建议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交流,如出一期墙报等。
【实践活动】
1.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可以用保温杯来做,也可用块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与小烧杯外径相近的绝热外套来做,以保证实验时的保温隔热效果。如果按教材中的方法做,一定要使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2.盐酸和NaOH溶液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NaOH溶液的浓度须稍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NaOH溶液的浓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浓度偏大,则溶液中阴、阳离子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就大,表观电离度就会减小,这样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去一部分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较大误差(偏低)。
3.宜用有0.1分刻度的温度计,且测量时应尽可能读准,并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
4.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
建议组织学生认真思考,做出答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与本章―归纳与思考‖进行对比,加以补正。
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 mol H2(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二)补充习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生
B.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 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
2.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该现象说明了()。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反应
D.生成物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3.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4.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c <0B.b>d>0C.2a=b<0D.2c=d>0 参考答案
1. A;2.B、C;3.C;4. C。
第二节 燃烧热能源
一、教学设计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燃烧热,其中突出了对燃烧热定义的介绍,并引导学生从诸多因素出发讨论选择燃料的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结合燃烧热的利用介绍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利弊以及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科书对燃烧热的定义做了介绍,并通过实例对其定义进行了说明,进而说明由于燃烧热的定义规定,燃烧热是以燃烧1 mol纯物质作为标准来进行测量的(故而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里的化学计量数常需用分数表示),同时还特别指出:―物质完全燃烧而生成的稳定化合物就意味着不能再燃烧了‖。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教科书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并开发新能源的角度,通过资料展示介绍了能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结合新能源的开发,通过科学视野简单介绍了最有希望的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特别指出:我们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是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的蕴藏量有限的非再生能源,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对人类的严峻考验,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燃烧热的概念。教学建议如下:
1.对燃烧热的学习要突出该定义中的―25 ℃、101 kPa‖——研究的条件,―1 mol物质‖——燃烧物的量,和―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反应的程度等关键词,并加以举例说明,以明确研究燃烧热的限定条件。因此,①燃烧热其ΔH<0;②其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则以此为标准配平,其他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既可用整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③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所释放的热量,是特殊条件下的反应热。教学中应多举实例。
2.资源、能源、环保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教学中应结合教科书渗透资源、能源和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关心能源、环境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学中应尽量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分析评价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3.在教学方法上,本节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教科书的【思考与交流】、【资料】及【实践活动】等内容展开讨论,然后课上进行交流。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学教科书内容并设计相关的研究课题,经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筛选,确定课题内容、研究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学习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在课上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教师还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或组织学生参观等。通过联系实际的学习讨论,不仅可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和自学能力,也可培养学生对国家能源政策制订的参与意识、经济效益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化学2中学生对中和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实验感受了中和热,知道它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在此可将其与燃烧热进行比较,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活动建议
可就如何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量、开发新能源、能源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等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如: 1.讨论:煤作为燃料的利弊;从节约能源、提高燃烧效率的角度,阐述研究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2.研究:提高煤炭利用率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
3.调查:就家庭所用燃料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如市民对能源的认识和利用(可选择某一社区进行)。【实践活动】
可查阅《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其他有关书籍或上网查询。教科书上列出的4个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小论文可在班上交流。
以下是这些题目的参考答案。
1.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可以研究以下数据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成正相关关系,即国民生产总值越高,消耗的能源越多。但二者不是严格的正比关系,因为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每创造一定量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将会逐步减少。这从1995年至2001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由58 478.1亿元增加至95 933.3亿元,增长了39%,而能耗由131 176万吨标准煤增加至132 000万吨标准煤,只增加了0.62%。说明在这7年里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人民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需要消耗能源,我国人民生活消耗的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12%~1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能源总量会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均生活消费能源量又可能逐步降低。这可以从下表的数据看出。
3.能源与国防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化的军队是机械化、信息化的军队,开动坦克、军车、舰艇、飞机均需要燃油;发射导弹、火箭需要高能燃料;开动核动力舰艇需要核燃料;开动雷达、通讯设备或使用激光武器需要电能,等等。因此说,现代化的国防是需要充足的能源作保证的。
4.节约现有能源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科学地控制燃烧过程,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如氢能、生物质能等,均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理想地解决这些问题,均需要化学科学去攻关,去创新。因此说,化学在节约现有能源和开发新能源中均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
书中已给出提示,但需要学生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个人能举出的实例有限,大家可互相交流、补充。
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16 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二)补充习题
1.下列性质中,能说明乙醇宜作燃料的是()。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5 g 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3-NH-NH-CH3)完全燃烧,放出50 kJ热量,则二甲基肼的燃烧热为()。A1 000 kJ/molB1 500 kJ/molC.2 000 kJ/molD.3 000 kJ/mol 3.甲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能正确表示甲醇燃烧热的是()。
4.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当10 kg丁烷完全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105 kJ。试写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5.为减少大气污染,一些城市公共汽车逐步使用CNG(压缩天然气)清洁燃料,实验测得0.16 g该气体燃料,完全燃烧生成224 mL CO2(标准状况)和0.36 g液态水,并放出8.903 kJ的热量。请写出:CNG的化学式,其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D;2.C;3.B。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教学设计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教学重点:盖斯定律,反应热的计算。本节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教学建议如下:
(一)盖斯定律的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在化学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反应热,但有些反应的反应热很难直接测得,那么如何获得它们的反应热数据呢?
2.创设情景例如,我们可以让碳全部氧化成CO2,却很难控制碳的氧化只生成CO而不继续生成CO2,那么,C(s)+1/2 O2(g)== CO(g)的反应热如何获得呢?
3.引出定律盖斯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出发来介绍,说明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也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过程中的应用。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宜于简化处理,重在应用。
4.问题研究经过讨论、交流,设计合理的―路径‖,根据盖斯定律解决上述问题。5.归纳总结
(1)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是ΔH1、ΔH2、ΔH3。如下图所示:
(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二)有关反应热计算的教学设计
化学计算是运用数学工具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物质的量的关系等,在这一节里,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涉及了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较强,但属基础知识的综合,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例1】是依据反应热的概念、钠的摩尔质量,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即可求解。【例2】要求理解燃烧热的计量是以燃烧1 mol可燃物作为标准的,并将1 kg C2H5OH转换成物质的量,通过逆向思维来求解。【例3】是对盖斯定律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燃烧热规定以1 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Δ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的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关键还是应强调以1 mol物质完全燃烧作标准来进行计算。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如以煤、汽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技能,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Δ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2)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3)计算准确。
(4)反思解题关键处及错误易发处。
二、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
1.C(s)+O2(g)== CO2(g)ΔH=-393.5 kJ/mol 2.5 mol C完全燃烧,Δ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 2.H2(g)的燃烧热ΔH=-285.8 kJ/mol 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 000 kJ的热量,需要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 3.设S的燃烧热为ΔH S(s)+O2(g)== SO2(g)32 g/mol ΔH 4 g-37 kJ ΔH=32 g/mol×(-37 kJ)÷4 g =-296 kJ/mol 4.设CH4的燃烧热为ΔH
CH4(g)+O2(g)== CO2(g)+2H2O(g)16 g/mol ΔH 1 g-55.6 kJ ΔH=16 g/mol×(-55.6 kJ)÷1 g =-889.6 kJ/mol 5.(1)求3.00 mol C2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C2H2(g)+5/2O2(g)== 2CO2(g)+H2O(l)26 g/mol ΔH 2.00 g-99.6 kJ ΔH=26 g/mol×(-99.6 kJ)÷2.00 g =-1 294.8 kJ/mol 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2)从4题已知CH4的燃烧热为-889.6 kJ/mol,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2H2放出的热量多。6.写出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NH3(g)+5/4O2(g)== NO2(g)+3/2H2O(g)将题中(1)式乘以3/2,得:
3/2H2(g)+3/4O2(g)== 3/2H2O(g)3/2ΔH1=3/2×(-241.8 kJ/mol)=-362.7 kJ/mol 将题中(2)式照写:
1/2N2(g)+O2(g)== NO2(g)ΔH2=+33.9 kJ/mol 将题中(3)式反写,得
NH3(g)== 1/2N2(g)+3/2H2(g)-ΔH3=46.0 kJ/mol 19 再将改写后的3式相加,得:
7.已知1 kg人体脂肪储存32 200 kJ能量,行走1 km消耗170 kJ,求每天行走5 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
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64 kg 8.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105 kJ。快速奔跑1 km要消耗420 kJ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 9.1 t煤燃烧放热2.9×107 kJ 50 t水由20 ℃升温至100 ℃,温差100 ℃-20 ℃=80 ℃,此时需吸热: 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 6×107 kJ÷2.9×107 kJ)×100% =57.7% 10.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 耐纶5 m3×4.2×104 kJ/m3=21×104 kJ 聚氯乙烯50 m3×1.6×104 kJ/m3=80×104 kJ 丙烯酸类塑料5 m3×1.8×104 kJ/m3=9×104 kJ 聚丙烯40 m3×1.5×104 kJ/m3=60×104 kJ 将回收的以上塑料加工成燃料,可回收能量为 21×104 kJ+80×104 kJ+9×104 kJ+60×104 kJ=170×104 kJ=1.7×106 kJ(二)补充习题 1.已知25 ℃、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ΔH=-393.51 kJ/mol C(金刚石)+O2(g)=CO2(g)ΔH=-395.41 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CO(g)+1/2O2(g)=2CO2(g)ΔH=-283.0 kJ/mol。
某H2 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热量,同时生成3.6 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B.1∶2 C.1∶1D.2∶3 3.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1 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反应H2(g)+1/2O2(g)=H2O(l)的ΔH =____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kJ/mol。4.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以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2NO2(g)ΔH=+67.7 kJ/mol
N2H4(g)+O2(g)=N2(g)+2H2O(g)ΔH=-534 kJ/mol 则N2H4和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现有CH4和CO的混合气体共0.75 mo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气体和18 g液态H2O,并放出515 kJ热量,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写出求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2.C。
3.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285.8 提示:可将反应H2(g)+1/2O2(g)=H2O(l)看成两步:H2(g)+1/2O2(g)=H2O(g)和H2O(g)=H2O(l),问题就迎刃而解。
4.2N2H4(g)+2NO2(g)=3N2(g)+4H2O(g); ΔH=-1 135.7 kJ/mol 5.解:由于CO燃烧只生成CO2,故18 g液态水均由CH4燃烧产生,若生成18 g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x,用去CH4 的量为y,则有:
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 1 mol 2×18 g 890 kJ/mol y 18 g x x=445 kJ/mol 故由CO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15 kJ-445 kJ=70 kJ y=05 moln(CO)=0.75 mol-0.5 mol=0.25 mol 则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CO(g)+O2(g)=2CO2(g)ΔH=-560 kJ/mol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本章介绍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认识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与反应进行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4.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现象及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反应进行的方向等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化学平衡知识的延续,因此它还是后一章内容学习的基础。
2.内容结构
本章内容是按照如下顺序安排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为了让学生在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及如何定量表述上有感性知识,教科书安排了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起点,确定时间单位,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要21 明确反应物的本质决定了反应速率,在影响速率的因素方面着重介绍浓度、压强、温度及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这就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提供了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可能,在始态和终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一个平衡,从而使问题简化。教科书通过实验,介绍浓度、压强(气体反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有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及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的引导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化学平衡移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结果,化学平衡总是向着反应速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方向移动。
本章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工生产内容,但选择化工生产最适宜的条件必然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具体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的变化,能量变化等,进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兼顾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如温度对平衡和速率的影响,高压对平衡的影响及对设备材料的要求,在比较中趋利避害,取得最优化的条件。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有利于从定量角度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理解,教科书利用某一反应体系的一组浓度数据,导出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的结论。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涉及到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要用到焓变和熵变知识,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更多的领悟,所以把它放在本章的最后(第四节),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力争使知识浅显易懂,使学生从混乱度的角度形成对熵的概念的粗浅认识。只要求学生能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
本章知识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3.内容特点
本章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在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思考,想象,增大了学习的难度;说它具体,是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教科书利用数据、图片等引发学生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引发学生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1课时
第二节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2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 5课时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课时 复习机动 2课时 小计 11课时 1.热化学简介
(1)热化学的研究对象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它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又叫做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恩格斯将它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个定律的主要内容是: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传递中,能量的数值保持不变。
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具体运用到化学反应上,用实验测定和计算化学反应的热量,研究这方面问题的科学称为热化学。
热化学主要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转化问题的。化学反应除了以热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外,往往还以功的形式进行交换。例如,火药爆炸产生膨胀功,化学电池在电动势作用下输送电荷而作电功等。教科书提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常以‖是指除了以热、电、光的形式外,还以功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应当指出,热化学里所讨论的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只作膨胀功,而不作非膨胀功(如电功)的反应。
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热量的变化不同。如果不指明反应条件而谈热量的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要想比较不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必须规定反应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为此,规定在压强为101 kPa和25 ℃的条件下的反应热为标准反应热,以便于比较。按状态变化过程的不同,反应热可分为等压反应热、等容反应热;按化学变化的类别不同,反应热可分为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等。
(2)热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古希腊人认为它是导致物质化合和分解的―爱‖和―憎‖。早期化学家们接受了这种观点,把导致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力称为化学―亲合力‖。近代有较大影响的亲合力理论不下十几种。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量度亲合力的研究促进了化学与热力学的结合。
早在1780年,拉瓦锡(A.L.Lavoisier 1743—1794)和拉普拉斯(P.Laplace 1749—1827)就在他们的论文中报道了他们关于化学反应热的研究。他们设计了一台简陋的量热计,想用它来测定参加反应的热量。由于受到热质论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中断了五十多年,而且也未和当时热力学研究的热潮结合起来。
1836年,瑞士化学家盖斯(G.H.Hess,1802—1850)在俄国测量了许多反应的热效应,总结出一条规律: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或经过几个中间步骤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相等的。1840年他在圣彼得堡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并将其称为―总热量守恒定律‖,后来人们以他的名字将这个规律命名为―盖斯定律‖。这是热化学领域发现的第一个定律,也是自然科学上首先得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性结论。
19世纪50年代,法夫尔(R.A.Farue,1813—1880)和西尔伯曼(T.Silbermann,1806—1865)进行了热化学研究工作,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反应热效应的数据。
丹麦物理学家汤姆生(J.Thomson,1826—1909)的研究工作在发展热化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他在1882~1886年间出版了四卷本的《热化学》著作,提出吸热和放热概念,把反应热作为反应物化学亲合力的量度。贝特罗(M.Berthelot)发明了精确测定燃烧热的方法。他在发挥汤姆生关于反应热是化学亲合力的量度的原理时指出,只有伴随着放热过程的反应才能自发产生,在几个可能发生的反应中,只有放出最大热量的反应才能发生。这一原理被叫做贝特罗—汤姆生最大功原理。亥姆霍兹(H.V Helmholtz,1821—1894)对贝特罗的观点提出质疑,引起了很大争论,促进了热力学的发展。
在化学家们研究反应热效应的前后,热力学接连取得许多成就,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确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1842年)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865年)。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第一定律强调的是能量转化时的守恒性和等值性,它要求从能量的转化恒等性上把握运动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仅用物质要素和成分解释世界的僵化模式,为边缘学科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第二定律强调的是能量实际转化的不可逆性(即变化有一定的方向与限度),否定了牛顿理论中衍生出来的用可逆反应的观点处理一切问题的简单方法。这两个定律在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1869年由霍斯特曼的工作开始,化学家们才逐步把热力学的成果引入化学研究之中。霍斯特曼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了热分解反应中分解压力与温度的作用,研究了升华过程的热力学,建立了最大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随后,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走进了热力学和化学结合的领域,形成了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化学热力学。
2.焓与焓变 焓的定义是 H=U+PV 即焓是体系内能加上体系的压强与体积乘积的一个物理量,无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它具有以下性质:(1)焓是状态函数。因为U、P、V均为状态函数,它们的组合(U+PV)也必然是状态函数。体系的焓值仅与体系所处的状态有关,与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这个状态无关。
(2)焓具有能量的量纲,因为U和PV的量纲都是能量的量纲。
当体系经受一个只作体积功的等压变化过程,从状态1变到状态2时,体系的焓变为: ΔH=H2-H1
此时ΔH数值正好等于这个过程的热效应Qp。这样这个等压过程的焓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物理意义: Qp=H生成物-H反应物=ΔH
ΔH<0时,为放热反应;ΔH>0时,为吸热反应。3.反应进度
我们知道,H2(g)与O2(g)反应生成H2O(g)时,其焓变ΔH与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有关,即: H2(g)+1/2O2(g)== H2O(g)ΔH=-241.8 kJ/mol(1)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2)也就是说,同一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组合方式不同时,摩尔焓变不同。不仅如此,在同一反应体系,当选择不同的物质(如H2或 O2)发生1 mol 变化为基准时,其焓变也不一定相同。
为了处理化学反应的焓变,1922年唐德尔(Domder)引入了化学反应进度这个参量。反应进度是描述化学进展程度的状态参变量。符号为ξ,单位是mol。
通常我们可以把任何化学方程式写成:
式中νD、νE、νF、νG等是所给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系数,是无量纲的量。对反应物,ν取负值,对生成物,ν取正值。
设某反应 将反应进度ξ定义为
式中下标B代表任一组分,n°B是任一组分B在反应起始时(即ξ=0时)的物质的量,nB是B组分在反应进度为ξ时的物质的量。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的最大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任一生成物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值总是相等的。即
当反应按所给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例进行了一个单位的化学反应时,即ΔnB/mol=νB,这时反应进度ξ就等于1 mol。
假定O2和H2的混合体系在某个时刻发生的净变化为:
ΔnO2=-0.2 molΔnH2=-0.4 mol ΔnH2O=0.4 mol 若按反应式(1)计算,反应进度为:
比较上述结果:
(1)Δξ1与Δξ2及Δξ′1与Δξ′2不相等,表明反应进度与化学计量反应式写法有关。(2)同一反应,Δξ=ΔnB/ΔνB,说明ξ或Δξ与物质的选择无关。
(3)Δξ′1>Δξ1,Δξ′2>Δξ2, 这表明,在不同的时刻反应进度不同,反应进度可量度反应的进展程度。Δξ越大,反应完成的程度越大。
(4)对于指定的反应,计量反应式中的计量系数的绝对值不同,则各物质变化的量ΔnB的绝对值也不相等。这说明,不能直接用一种物质的―Δn‖来表示所有物质或整个反应的进展情况。
(摘自刘士荣杨爱云《物理化学概念辨析》)4.热化学方程式
对于热化学方程式如:
焓(H)左下角的r代表化学反应(reaction);右下角m代表摩尔(mol);右上角的(?)代表热力学标准状态(简称标态);括号内的数字代表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ΔH则为焓变。气态物质的标态用压力表示,用101 kPa。溶液的标态则指溶质浓度或活度为1 mol·kg-1,对稀溶液而言,也可用1 mol·dm-3。液体和固体的标态则指处于标准压力下的纯物质。最常用的焓变值是298 K(25 ℃)的,严格地说焓变值是随温度变化的,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凡未注明温度的就代表在298 K及标态时的焓变,也可以简写为ΔH,随后数值的单位用 kJ·mol-1。总之ΔH泛指任意状态的焓变,反应的摩尔焓变的完整符号,而ΔH
(T)代表压力在标态、温度为T时化学
则为在标态和298 K时摩尔焓变的简写符号。
ΔH的单位用kJ·mol-1。焓是容量性质,ΔH的大小与物质的量成正比。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须注意焓变值应该与一定的反应式相对应(如在298 K)。
在此mol-1已不是指1 mol H2或1 mol O2,而是指―1 mol反应‖。所谓1 mol反应可以是1 mol H2和1/2 mol O2起反应,也可以是2 mol H2和1 mol O2起反应,前者放热286 kJ,后者放热572 kJ。这种单位表示方法是1977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物理化学分会所推荐的。所以ΔH值应和化学方程式相对应,以使―1 mol反应‖有明确的含义,笼统地说反应热是多少kJ·mol-1容易引起误解。
由于物质状态变化时总伴随焓变,所以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态,如下列两个反应
两个ΔH值的不同在于:在标态及298 K下H2O(l)和H2O(g)的焓值不同,液态H2O变为气态的H2O要吸热,所以H2(g)和1/2O2(g)化合生成H2O(g)的放热量要比生成H2O(l)的小些。
5.关于反应热的测量 有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得,用来测量反应热的仪器被称为―量热器‖,测量操作是:将反应器置于充满水的绝热容器中,当反应放热时,其热量即传入水中,根据水的质量、比热,和水温的变化求出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一般,由于测量反应热时,很难保证没有热的散失(如热传导或辐射等),故要准确测量反应的热效应比较困难。如许多化学反应由于速率过慢,测量时间过长,因热量散失而难于测准反应热,也有一些化学反应由于条件难于控制,产物不纯,也难于测准反应热。于是如何通过热化学方法计算反应热,成为化学家关注的问题。
6.生成焓
化学反应的焓变虽然是重要的、常用的数据,但任何一种化学手册不可能记载成千上万化学反应的ΔH值,因为化学反应种类太多,不胜刊载。能从手册查到的仅是几千种常见纯净物的标准生成焓。在标态和T(K)条件下由稳定态单质生成1 mol化合物(或不稳定态单质或其他形式的物种)的焓变叫作该物质在T(K)时的标准生成焓,简称生成焓(也称生成热),符号是的标准生成焓的符号可以简写为,例如在298 K
(T),其中H的左下标―f‖表示生成,在298 K
生成焓并非另一个新概念,而只是一种特定的ΔH。一种物质焓的绝对值H无法测定,生成焓是一种相对值,有些是实验测定的,有些则是间接计算得到的。当知道了各种物质的生成焓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许多化学反应的焓变。
任何一个反应的焓变等于生成物生成焓之和减去反应物生成焓之和: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关系式,式中νi表示化学计量数。例如,对于反应:
下表列出的是一些常见化合物在298 K时的标准生成焓。
7.中和热 发生中和反应时,由于所用的酸和碱有强弱不同,又有一元、二元或多元之分,因而中和热各不相同。(1)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一元强酸跟一元强碱中和时,中和热为-57.3 kJ/mol。(2)一元强酸与一元弱碱或一元弱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如果有一元弱酸或弱碱参加中和反应,其中和热所放出热量一般都低于57.3 kJ/mol,也有个别高于 57.3 kJ/mol的。这主要取决于弱酸或弱碱电离时吸热还是放热。
一般地说,弱酸或弱碱的电离是吸热的,因此,中和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还要扣除电离时吸收的那部分热量,中和热也就低于57.3 kJ/mol。例如,1 mol CH3COOH与1 mol NaOH溶液反应时,中和热是56.0 kJ/mol。
有的弱电解质电离时是放热的。例如,1 mol氢氟酸电离时放出10.4 kJ/mol热量。当它与l mol NaOH溶液反应时,中和热是67.7 kJ/mol。
(3)二元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二元酸的电离是分两步进行的,两个H+的中和热各不相同。中和第一个H+的中和热,等于57.3 kJ/mol减去二元酸电离出第一个H+所吸收的热量ΔH1;中和第二个H+的中和热,等于57.3 kJ/mol减去二元酸电离出第二个H+所吸收的热量ΔH2。因此,二元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热ΔH可用下式表示:
ΔH=-[2×57.3 kJ/mol-(ΔH1+ΔH2)](4)多元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三元酸与一元强碱的中和热为ΔH,三元酸里的三个H+电离时所吸收的热量依次是 ΔH1、ΔH2、ΔH3,则得:ΔH=-[3×57.3 kJ/mol-(ΔH1+ΔH2+ΔH3)] 8.反应热与化工生产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问题,对于化工生产有重要意义。例如,合成氨反应是放热的,如果不设法将这些热量移走,反应器内的温度就会过高。这样,不仅会破坏催化剂,使产量降低,还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在制造水煤气的反应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如果不及时供应所需要的热量,反应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停止。因此,在进行化工设计时,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事先获得准确的反应热数据,作为制造热交换设备和规定工艺操作条件的依据。
在化工生产中,热能的综合利用问题,不但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的高低,而且影响产率的大小。化工设备中的热交换器、余热锅炉、热风炉等的设计和使用,都是为了综合利用热能,以便提高产品产率,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研究反应热,对于化工生产适宜条件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对热能的综合利用,都有很大的意义。
9.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有相应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耗能的社会,没有相当数量的能源是谈不上现代化的。现代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短期内不可能再生的化石燃料,储量都极其有限,因此必须节能。节能不是简单地指少用能量,而是指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尽量降低各种产品的能耗,这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节能问题现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作为能源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自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两次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不可能再依靠廉价石油来发展经济,美国、日本率先积极开展各种节能技术研究以缓解―能源危机‖的冲击,使单位产品的能耗有明显降低。例如国际先进水平是每炼1 t钢需消耗0.37 t~0.9 t标准煤,而我国目前每吨钢的能耗约为1.3 t标准煤,也就是说我国炼钢的能耗是国际水平的1.6倍,所以在我国节能应该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能源利用率的高低一般是按生产总值和能源总消耗量的比值进行统计比较的,它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状况有关。如在80年代末,上海市每万元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要消耗5.08 t标准煤,浙江省是5.38 t,而有的省却高达26 t,可见它们之间能源利用率差别很大。和国际相比,我国的能耗比日本高4倍,比美国高2倍,比印度高1倍,所以若能赶上印度的能源利用率,要实现生产翻一番,似乎不必增加能源消费量。要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既要开发能源,又必须降低能耗,开源节流必须同时并举,并且要把节流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能耗高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化学变化释放能量的角度看,无非一是燃烧是否完全,二是释放的能量是否充分利用。我国的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耗费全国总能源的65%,它们是节能潜力最大的行业。设计节能的炉型、选择节能的燃气比(燃料和空气的比例)、控制锅炉进水温度、及时清理锅炉积垢、积灰等等都可以节能。供电系统和电能利用系统也是能源消耗量大而能量利用率低的领域,节能潜力较大。火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通过电动机又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可以供机床、水泵、通风、电动车、照明等用,这些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利用率也大有潜力可挖。例如将发电站的余热与城市供热供暖相结合,组成电热联产,将分散的供热(热损耗很大)改为集中供热,都可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电动机的材料质量、电机结构的改进可以大大降低损耗;白炽灯的照明效率是荧光灯的一半,研制高效节能灯,并推广使用,也是节能措施之一。总之围绕着节能工作有许多科学技术问题亟待研究,但要使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要涉及行政管理、能源政策、节能法规、能源价格等各方面的因素。
我国长期面临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均能源水平低,同时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品能耗高。所以必须用节能来缓解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节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摘自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第4版)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一、教学设计
在学生已有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却将是一个难点。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实验2-1】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得出只根据看到的气泡产生的快、慢来表示反应的速率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判断。通过教科书图2-1的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从测量H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的快慢。这种测量可以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H2体积的多少,也可以看产生相同体积的H2所耗时间的多少。如果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也都可以定量比较这个反应进行的快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发现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在交流中得出: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显然该反应以测量H2的体积最为简便易行。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总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功能,可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实验2-1】最好以边讲边做的形式进行,在实验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不要过分拓展教学内容,把规定的内容讲透彻,讲明白。2.让学生调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新知识嫁接。
3.利用好教科书,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把握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要点。4.充分利用好【实验21】,让学生讨论清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做好实验。5.准备1~2个练习题,强化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的。
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二、活动建议
图2-1 排水量气装置
【实验2-1】注意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尤其是注射器的内外管是否密合得很好。酸的浓度要适中,否则,控制生成H2的速率会发生困难。气体收集可以用排水量气装置代替,如图2-1所示。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1.ν(H2)=1.2 mol/(L·min)2.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的减少和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都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关系成比例变化的。当计量数不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浓度变化量是按照其计量数关系增大或减少的,反应速率值自然不同。所以,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以不同物质为标准时,速率值可能不同,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例如:反应反应速率值之比为1∶1∶1∶1,而对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别以四种物质表示的,分别以SO2、O2、SO3表示的反应速率值之比为2∶1∶2。
【学与问2】
对于锌粒和硫酸的反应,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不止一种,如测量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甚至使用一些物理仪器测量溶液的电导变化、反应的热量变化等,都可以比较出二者的反应速率的不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敢想,多想,在众多的正确答案中找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可以考虑设计一些补充思考题,如:(1)化学反应速率是怎样定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定义的?从反应物的聚集状态、生产实际出发,应该如何表示反应速率为好?
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 1.略。2.1∶3∶2。
3.(1)A;(2)C;(3)B。4.D。5.A。
(二)补充习题
在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的反应中,经t秒后C的浓度增加m mol/L,则用B浓度的变31
参考答案:C。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教学设计
奥苏伯尔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现象的感性认识之后,有必要从理论上给以升华,让学生实现从现象到本质,进而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为了让学生清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科书列举了生活中的常见事实,让学生在观察、体悟的过程中感受化学。
要明确反应物的本质决定了反应速率。在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时着重介绍浓度、压强、温度及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利用绪言中的有效碰撞模型加以解释,其中除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外,还提到了活化分子百分数,虽然这是新出现的概念,但从数学的观点看不是新知识,应不难理解。教学中在利用理论模型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的同时,应注意让学生体会理论模型的意义。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是至关重要的,教科书简单提到了它的选择性,以及在寻找良好催化剂的研究上还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探究的欲望。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教科书安排了【实验2-2】、【实验2-3】和【实验2-4】,意图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认识,为后续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教学中的重点。建议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有关的名词概念,不做进一步的扩展(根据学生情况,可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适度介绍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得出所有能向反应体系中输入能量,增加有效碰撞机会的方法都能提高反应速率的结论。
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1.尽可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加深体验,有利于他们从中领悟教科书内容。2.尽可能利用数据、动画等方法进行说明,以使教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3.可以自行设计、开发实验,以增强教学效果,如:
(1)改变Na2S2O3和H2SO4的浓度,观察出现浑浊所需的时间。
(2)用两张滤纸条蘸FeSO4的浓溶液,其一置于空气中,另一置于O2中,观察纸条颜色变化的快慢。(3)取30%的H2O2 2 mL于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光的铜丝,有气泡迅速生成。2H2O2 == 2H2O+O2↑
4.也可以设计思考题,如:
(1)请列举生活中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事实。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怎样解释?
*(3)从化学键角度思考反应物分子中键能的高低对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活动建议 【实验2-2】
(1)KMnO4溶液的浓度不要大,否则溶液颜色过重,需要草酸的量及褪色时间都要发生相应变化。配制成0.01 mol·L-1比较合适。KMnO4溶液要用硫酸酸化。
32(2)为保证KMnO4溶液的紫红色彻底褪去,本实验中草酸用量分别过量了1倍和3倍,可以调整草酸用量,探求更好的实验效果。
(3)实验开始时溶液褪色较慢,由于反应中生成的Mn2+具有催化作用,随后褪色会加快。【实验2-3】
本实验所用的冷水用自来水即可,若用冰水混合物温度更低,出现浑浊的时间更长,更利于比较。为了便于比较,使浑浊程度相同,可在试管背后做一个黑色标记,以其被遮住为准。最好用体育比赛用的秒表来连续计时。
【实验2-4】
MnO2的催化反应,根据H2O2的浓度来调整木条余烬距离液面的高度,直接使用浓度较高的(30%)H2O2时,余烬距离液面远些(3 cm左右),否则会因泡沫过多而使余烬熄灭。开头带余烬的木条悬在液面上没有明显变化(说明H2O2没有明显分解),从漏斗加入MnO2粉末后,立刻看到木条余烬复燃,说明瓶中有大量气体逸出(突显了催化剂的作用)。H2O2浓度较低时余烬离液面应近些(2 cm左右),以免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时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当把带余烬的木条放入锥型瓶时,要迅速从漏斗撒入MnO2粉末,不要让余烬在瓶内停留时间过长,以免烟多影响观察。
【科学探究1】
1.因为方程式已经给出信息4I-+O2+4H+ == 2I2+2H2O,在不加酸的情况下,O2不能氧化I-,所以,要先向一定体积的KI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
2.直链淀粉主要是1,4-α-糖苷型的结合,它们盘旋成一个螺旋,每一圈约含6个葡萄糖单位,每个分子中的一个基团和另一个基团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和距离。分子的结构不仅取决于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联系,还要看立体形象,而这个立体形象取决于分子中的长链的盘旋情况。直链淀粉形成螺旋后,中间的隧道恰好可以装入碘分子,形成一个蓝色络合物。温度高(近沸)时,淀粉中的氢键作用大大削弱,长链的螺旋结构被破坏,I2分子与淀粉的作用大大削弱,溶液呈无色。冷却后长链的螺旋结构重新形成,又出现蓝色。建议本实验做室温和0 ℃(冰水混合物)时的比较。
【科学探究2】
1.向5%的H2O2中滴入FeCl3或CuSO4溶液时都有细小气泡产生,滴入FeCl3溶液产生的气泡更快些,说明催化剂是有选择性的。可以参考【实验2-1】把本实验变成一个定量实验。
2.本实验是【实验2-2】的延续。
由于Mn2+对KMnO4的氧化作用有催化功能,所以加入Mn2+的试液中的颜色褪色明显快些。反应机理可能如下:
Mn(Ⅶ)+Mn(Ⅱ)→ Mn(Ⅵ)+Mn(Ⅲ)Mn(Ⅵ)+Mn(Ⅱ)→ 2Mn(Ⅳ)Mn(Ⅳ)+Mn(Ⅱ)→ 2Mn(Ⅲ)Mn(Ⅲ)与C2O42-生成一系列络合物,MnC2O4+、Mn(C2O4)2-、Mn(C2O4)33-等,它们慢慢分解为Mn(Ⅱ)和CO2。
MnC2O4+ → Mn2++CO2+ ·CO2-Mn(Ⅲ)+·CO2-→ Mn2++CO2
总反应为:2MnO4-+5C2O42-+16H+ → 2Mn2++5CO2↑+8H2O 3.淀粉在酸的催化下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
如果欲达到使淀粉水解完全的目的,需要很长时间;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后,淀粉溶液变蓝。实验时,把另一支试管中事先备好的唾液倒入淀粉和碘水的混合溶液中,稍加振荡,蓝色迅速褪去。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一种淀粉酶,它在很温和的实验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本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催化剂有选择性。
三、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
1.(1)加快。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
(2)没有加快。通入N2后,容器内的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容器承受的压强增大,但反应物的浓度(或其分压)没有增大,反应速率不能增大。
(3)降低。由于加入了N2,要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就必须使容器的容积加大,造成H2和I2蒸气的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小。
(4)不变。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容器的容积增大一倍,反应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反应速率不变。
(5)加快。提高温度,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2.A。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反应速率,使得缓慢发生的反应2CO+2NO== N2+2CO2迅速进行。给导出的汽车尾气再加压、升温的想法不合乎实际。(二)补充习题
1.从下列实验事实所引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2.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起反应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得到下面的结果: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t1=75 s ②t2>200>t3③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锌的质量mG>mF>mB A.①B.①②C.只有②D.全部正确 参考答案
1.A、C;2.C。
第三节 化学平衡
一、教学设计
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学生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完全(达到反应的限度)这样的疑问。教学中可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从一个熟悉的内容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有弹性、有潜力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伸缩性。这样,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而且每次都是经过改组的,目的不同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再用颇具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使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达到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教科书列举了H2(g)+I2(g)
2HI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对化学平衡的教学应重视实验,教师应精心准备实验,最好以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应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释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而推及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总是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变化幅度最大,从而得出温度变化导致平衡移动的方向;要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从中分析总结规律。对Kc而言,它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浓度影响,不必进一步推导说明。
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 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建议采用如下模式进行教学:
还可以设计提出下述思考题:
1.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加以理论解释。2.能否把它们用于解释压强对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的影响? 3.通过观察2NO
2N2O4这个平衡体系在冷水和热水中颜色的变化,你可以得出何种推论?
4.怎样用图形表示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K值的大与小说明了什么?在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有何关系?
二、活动建议 【实验2-5】
K2Cr2O7是橙红色晶体。
为了使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酸和碱的浓度都要大些,以使加入量不多,且可避免生成多酸。可以在滴入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后,再滴入碱液,进行颜色对比。使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实验2-6】
在0.005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0.01 mol/L的KSCN溶液,振荡,所得溶液的红色较浅。本实验的关键是第一次获得的Fe(SCN)3溶液浓度要小,然后滴加浓的FeCl3、KSCN溶液时才会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因为Fe(OH)3的溶解度非常小,滴加NaOH溶液后发生反应Fe3++3OH-== Fe(OH)3↓,使溶液中的Fe3+浓度降低,混合液的颜色变浅。NaOH溶液不要加入过多,只要使溶液的红色变浅即可。
【实验2-7】
实验时,可把NO2的平衡球在热水和冰水中交替进行浸泡,观察颜色变化。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
1.化学平衡状态发生了改变。当滴加浓的FeCl3或KSCN溶液时,溶液颜色都变得更红,说明Fe(SCN)
3的浓度增大,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当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红色变浅,说明Fe(SCN)3的浓度变小。
2.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知: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学与问】
对于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方反应方向移动。
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
2.3.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温度、压强(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变化的反应),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不能使。
4.(1)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化合生成2 mol NH3,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 kJ。
(2)适当降低温度,增大压强。5.B; 6.C; 7.C; 8.C。9.设:CO的消耗浓度为x。
(二)补充习题 1.某化学反应2A(g)
B(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零,反应物A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实验序号1以(1)代表,余同)在(1)中,反应在10至20 min内平均速率为____mol·L-1·min-1。在(2)中,A的初始浓度c2=____mol·L-1。
设(3)的反应速率为v3,(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 ___ v1(填>、=、<)且c3 ___ 1.0 mol·L-1)(填>、=、<)。
(4)比较(4)和(1),可推测该反应是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____。
2.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少1 mol 参考答案:
1.(1)0.013(2)1.0(3)>,>(4)吸热,因为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右移动。【简析】要学会分组对比,(1)和(2)反应温度相同,虽然达到平衡浓度所需时间不同,但平衡浓度相同,只有起始浓度相等才行。为什么(2)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该反应是一个气体Δn=0的反应,可以理解为(2)反应时的压强较高或是加入了催化剂。(2)、(3)反应温度相同,平衡浓度(3)>(2),只有(3)的起始浓度大才行。(1)和(4)起始浓度相同,但(4)的反应温度高、平衡浓度低,只有吸热反应才行。
2.C。【简析】
本题是一个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它的特殊条件是:―容积可变的容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把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均减半‖或―均加倍‖,容器的容积必须减半或加倍。反应混合物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对一个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改变条件后,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发生变化,平衡是不移动的。
题目给的条件是A、B、C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若把A、B、C三种物质各增加1 mol拆分为A、B、C,依次为1 mol、05 mol、1 mol,使之符合2∶1∶2,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各物质的浓度仍然不变,多余了05 mol B,就可以判断为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各减少1 mol,思路与之相似,应向左移动。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教学设计
认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之后,教科书安排了难度较大的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内容。本节内容要用到自由能知识(ΔG=ΔH-TΔS),这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进行的方向‖,对自由能知识没有相关要求。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考虑,教材回避了焓判据、熵判据的理论推37 导,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其次,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是不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这一判据的推导是大学化学的内容,需留待以后学习。第四,在【科学视野】中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这只是为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准备的,教学中对此不作要求。为了使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判据形成科学的认识,教材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诱导学生得出:根据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大小,只能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不能确定反应是否一定发生或反应速率的大小。教学中要通过上述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焓减与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教学建议如下:教学中对于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热烈交流中,逐渐得出化学反应总是向着使体系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反应的等压热效应(焓变)与反应热是一致的,不必把焓变与反应的等容热效应联系起来。对熵的教学,建议也只停留在混乱度这个层面上,不必给出严格的熵的定义,以免使问题复杂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个能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多向互动,充分交流,为学生主动构建、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提供帮助,达到能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的教学目的。
二、活动建议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补充一些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如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自发进行的过程(酚酞试液在NaOH溶液中的扩散,香水香气的扩散等),由此你能得出何种结论?
可补充气体扩散的实验:充满NO2的集气瓶上倒扣一个空集气瓶,静置,上瓶逐渐出现棕色。NO2自发扩散到空瓶中。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
由于反应中生成气体是熵增大的过程,所以增大了反应的自发性。与之类似的如用浓磷酸与食盐固体反应制取HCl气体,对复分解反应来说看似矛盾,但生成了HCl气体,是熵增大的过程,HCl脱离反应体系,使得反应得以正常进行。在熔融态,用金属钠与KCl反应制取钾,把反应温度控制在金属钾的沸点以上,使钾以气体形式产生,既是熵增大的过程,又是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都是利用理论知识使看似不能发生的反应得以进行。
四、习题参考 参考答案
1.铵盐溶解常常是吸热的,但它们都能在水中自发地溶解。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不发生反应的气体依次通入到同一个密闭容器中,它们能自发地混合均匀。
2.在封闭体系中焓减和熵增的反应是容易自发发生的。在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时不能只根据焓变ΔH<0或熵增中的一项就得出结论,而是要全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资源1 1.化学反应速率
在等容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通常是用一种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来表示。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在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在增加,反应速率随时都在变化,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有平均反应速率和即时反应速率之分。
教科书中的计算方法求出的速率是平均速率,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在浓度计算过程中,总是用某一时刻的浓度减去起始浓度来求浓度的变化。为了保证速率值为正值,在求算反应物的浓度变化时,要在差值前加一个负号―-‖,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某一时刻的浓度-起始浓度)。
对于反应 aA(g)+bB(g)cC(g)+dD(g)在进行时,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按其计量数比消耗和生成的,如果A的消耗浓度为w,B的消耗浓度则为bw/a,即A、B的消耗浓度之比为a∶b;同理,C、D的生成浓度之比为c∶d,所以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以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其关系为
νA∶νB∶νC∶νD=a∶b∶c∶d 表示化学反应的即时速率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微分学知识,如反应物A的即时速率为(无限小的浓度变化与无限小的时间变化之比),但其速率大小关系仍为 νA∶νB∶νC∶νD=a∶b∶c∶d 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一般分为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种。
化学方法利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测定某时刻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使用这种方法测定反应速率时,必须让取出的样品立即停止反应,否则所测定的浓度值就不准确。使反应立即停止的方法有骤冷、冲稀、加入阻化剂或去除催化剂等。要根据具体反应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得出不同时刻的浓度数据。
物理方法通过反应物、生成物物理性质的测定来求出其对应的浓度。例如测定体系的旋光度、折光率、电导、电动势、导热率、吸收光谱、压力或体积的变化等。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测定,必须要先找出物质浓度与被测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才行。此类方法快速便捷,可以连续测定,自动记录。
2.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原理
催化作用原理十分复杂。几十年来,有关催化剂的资料积累了许多,也提出过不少的催化理论,但至今还缺乏适用范围广泛的理论来阐明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并指导人们更好地选择催化剂。这是由于催化反应,特别是多相催化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一般的化学反应机理,而且还涉及到固体物理学、结构化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而这些都是人们至今还在探索的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催化理论的研究,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实验手段,但目前研究催化剂反应机理的实验工具还不够完善,至今人们还无法洞察催化反应在进行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结构变化,以及反应物在具体催化过程中的转化情况。目前催化理论落后于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所以必须加强催化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催化剂与反应物同处于均匀的气相或液相中的催化称为单相催化(又叫均相催化)。单相催化一般认为是反应物与催化剂先生成一定的中间产物,然后催化剂又从这些中间产物中产生出来。反应物与催化剂形成中间产物,再由中间产物变为产物,其总的活化能,要比反应物之间直接反应成为生成物的活化能小得多。例如,乙醛分解为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反应:
CH3CHO → CH4+CO 在518 ℃时,如果没有催化剂,此反应的活化能是190 kJ。但若有碘蒸气作催化剂,此反应分两步进行:
CH3CHO+I2 → CH3I+HI+CO CH3I+HI → CH4+I2
两步反应所需的总的活化能为136 kJ。用碘作催化剂后,活化能降低了54 kJ,使反应速率加大约1万倍。
在水溶液中的单相催化,大都是由H+或OH-所引起的。例如,在水溶液中糖的转化、酯的水解、酰胺及缩醛的水解等,都因有H+的参加而加速。
催化剂自成一相(固相),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催化作用叫做多相催化。对于多相催化反应,目前有三种理论:即活性中心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和多位理论。
(1)活性中心理论
活性中心理论认为,催化作用发生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某些活性中心。由于这些活性中心对反应物分子产生化学吸附,使反应物分子变形,化学键松弛,呈现活化状态,从而发生催化作用。在固体表面,活性中心存在于棱角、突起或缺陷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价键具有较大的不饱和性,所以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通常活性中心只占整个催化剂表面的很小部分。例如,合成氨的铁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只占总表面积的01%。活性中心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微量的毒物就能使催化剂丧失活性(毒物破坏或占据活性中心),为什么催化剂的活性与制备条件有关(制备条件能影响晶体结构,即影响活性中心的形成)。
(2)活化络合物理论
活化络合物理论阐明了活性中心是怎样使反应物活化的,这种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被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吸附以后,与活性中心形成一种具有活性的络合物(称为活化络合物)。由于这种活化络合物的形成,使原来分子中的化学键松弛,因而反应的活化能大大降低,这就为反应的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多位理论
活性中心理论和活化络合物理论都没有注意到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结构,因而不能充分解释催化剂的选择性。多位理论认为,表面活性中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几何规整性。只有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反应物分子的结构成几何对应时,才能形成多位的活化络合物,从而发生催化作用。这时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不仅使反应物分子的某些键变得松弛,而且还由于几何位置的有利条件使新键得以形成。
上述的三种多相催化理论都能解释一些现象,但还有许多事实不能说明。在这三种理论中,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认为催化剂表面有活性中心存在,催化剂表面结构不是均匀的,催化能力不是各处一样。第二,认为反应物分子与活性中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化学键发生改组,从而生成产物。至于活性中心的本质和活化络合物的本质,是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化学平衡常数
(1)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意义
对于化学反应 mA+nB
pC+qD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 在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时,稀溶液中的水分子浓度可不写。因为稀溶液的密度接近于1 g/mL。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5.6 mol/L。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水量的改变对水的浓度变化影响极小,所以水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可归并到平衡常数中去。例如: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同样是常数。② 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间的碰撞只能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的―浓度‖作为常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就不写固体的浓度。例如,赤热的四氧化三铁与氢气的反应:
平衡常数K=c(CO2)③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化学反应,由于书写的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就不同。但是这些平衡常数可以相互换算。例如:氨的合成反应,如写成
这里K≠K′,显然K=(K′)2 ④ 不同的化学平衡体系,其平衡常数不一样。平衡常数大,说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较大,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相对较小,即表明反应进行得较完全。因此,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2)平衡常数的测定
平衡常数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也可以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而得。实验方法通常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但必须防止因测定过程中加入化学试剂而干扰了化学平衡。因此,在进行化学分析之前必须使化学平衡―冻结‖在原来平衡的状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采取骤冷、稀释或加入阻化剂使反应停止,然后进行分析。例如,要测定反应2H2+O2
2H2O在2 000 ℃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可以将一定量的水置于耐高温的合金管中加热,在2 000 ℃时保持一段时间,使之达到化学平衡。然后,将管子骤然冷却,再分析其中H2O、H2、O2的含量,便可计算出在2 000 ℃时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
物理方法就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变化测定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变化,如通过测定体系的折光率、电导、颜色、压强或容积的改变来测定物质的浓度。物理方法的优点是在测定时不会干扰或破坏体系的平衡状态。
(3)平衡常数的单位
平衡常数有标准平衡常数和非标准平衡常数之分,前者的量纲为一,后者的量纲取决于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根据标准热力学函数算得的平衡常数是标准平衡常数,记作K,又称之为热力学平衡常数;用平衡时生成物对反应物的压力商或浓度商表示的平衡常数是经验平衡常数(Kp或Kc),或称作非标准平衡常数。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平衡常数是经验平衡常数。只有标准平衡常数才能用与之相对应的ΔrGm?计算:
大家知道,一些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如U、H、F、G等的绝对值是无法确定的。为了计算它们的相对大小,需要统一规定一个状态作为比较的标准,这样才不致引起混乱。所谓标准状态是指在温度T和标准压力(101 325 Pa)下物质的特定状态,简称标准态。热力学数据表中的标准态,国际上都已有明确规定。
对于反应物计量系数之和等于生成物计量系数之和的反应,其经验平衡常数是无量纲的纯数,与压力、浓度所用的单位无关,而且也等于标准平衡常数之值。
对于反应物计量系数之和不等于生成物计量系数之和的反应,则其经验平衡常数是有量纲的量,其数值就与压力、浓度所用的单位有关。也只有当压力、浓度的单位与热力学数据表中对应标准态的单位相同时,所计算的经验平衡常数数值才能与标准平衡常数数值相同。
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一个确定的可逆反应来说,由于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组成、质量不变,因此,无论是否使用催化剂,反应的始、终态都是一样的,则反应的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化(变化()与平衡常数(K)的关系式: =-RT lnK R为摩尔气体常数,在一定温度下,有确定的数值,则化学平衡常数K也是确定的,不因是否)是相等的。根据标准吉布斯函数使用催化剂而改变,亦即说明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若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则达平衡后,不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分别为:
由于
假设使用催化剂后逆反应的速率常数改变为原来的m倍:
即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也改变为原来的m倍,说明一个化学反应采用同一种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教学资源2 5.化学平衡的移动
平衡移动原理阐明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改变浓度、压强,平衡可能发生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改变温度,平衡常数有相应改变。
42(1)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恒温下,改变反应物或(和)生成物的浓度,均能导致平衡移动。对于有气态物质参与的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态反应物或(和)生成物浓度的改变,就是相应各气态物质压强的改变,平衡将发生相应移动。
若在恒温条件下,改变有气态物质参与反应的总压强,则气态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或分压将以同等倍数增大或减小,对于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不同的反应,平衡将发生移动。
我们以N2+3H2=2NH3为例讨论如下。① 恒温、恒容下加N2(改变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果是: c2(N2)>c1(N2),c2(H2)
H2转化率增大与c(NH3)增大是一致的,但N2的转化率却下降了。
恒温、恒容下加H2,平衡发生移动,c(NH3)增大和N2转化率增大一致,但H2的转化率下降。
结论是:恒温、恒容下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可提高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而增大了浓度的反应物本身的转化率下降。或者说,恒温、恒容条件下改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不可能出现所有反应物(若不止一种)转化率都升高或下降的情况。
② 恒温下加大总压,如使p→2p。在加压瞬间,N2、H2、NH3的浓度或分压强都增大1倍,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和2c1相比,N2、H2浓度或分压强减小,NH3增大。即c3(NH3)>2c1(NH3),2c1(N2)>c3(N2)>c1(N2),H2同N2。
平衡移动结果若和原先c1相比,N2、H2、NH3浓度都增大了,只是NH3浓度或分压强增大更多。即N2、H2转化率都增大了。
③ 恒温减压,如使p→p/2。在减压瞬间,N2、H2、NH3的浓度或分压强都减半,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与c1/2相比,N2、H2浓度均增大,NH3浓度减小。即c4(N2)>c1(N2)/2(H2同N2),c4(NH3) 恒温时,对以上三种平衡移动讨论的区别是:(1)恒容,而(2)、(3)不是恒容。前者,若有A、B两种反应物,增大A的浓度或分压,可提高B的转化率,A的转化率却下降。后者平衡移动的结果是:气态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或分压都增大或下降,只是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或分压强改变更为显著(对于气态反应物物质的量和生成物物质的量不同的反应)。 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取决于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若正反应活化能更大,则正向反应为吸热过程。热效应和反应温度、反应速率间没有直接关系。例如,KClO4 == KCl+2O2KClO3 == KCl+3/2O2 =-4.1 kJ/mol,约510 ℃分解 =-45 kJ/mol,约380 ℃分解 ① 改变温度对热效应(吸收或释放)大的反应的影响大。 k1、k2分别是在T1、T2下的平衡常数,为反应焓变,R为摩尔气体常数。 下列两表分别列出几个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分析上表数据可得到两个结论: a.反应焓变大的反应,K值随温度改变时的变化大。 b.对于某个具体反应,低温下改变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更大。②反应焓变和反应的关系 实际情况是,发生化学反应(含平衡移动)必伴随焓变,因此反应体系温度必有改变,只是改变量不同。下面讨论3个典型实例。 a.4NH3+5O2 == 4NO+6H2O =-907 kJ/mol 反应释放大量热,在NH3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适当时,催化剂Pt-Rh网的温度(Pt-Rh网处于红热状态)由反应释出的热维持。 4FeS2+11O2 == 2Fe2O3+8SO 2=-3 411 kJ/mol焙烧FeS2时,反应释放的热量维持焙烧炉的高温(若FeS2矿石中S的质量分数低于35%,反应释放的热量不足以维持焙烧炉温度)。 铝热法也是借反应释放的热量使还原反应持续进行的。 b.释放中等程度热量的反应SO2+1/2O2 == SO 3=-99 kJ/mol 在接触室中SO2转化为SO3时释放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因此气体需经热交换适度冷却后,再次进入接触室。如含7%(体积分数,下同)SO2和11% O2的原料气在450 ℃进入第一段接触室,约70% SO2被氧化,温度上升到约600 ℃;经热交换器温度降到约450 ℃,进入第二段接触室,SO2转化总量达94%,温度升高达480 ℃。多段接触,转化可缩短1/3或更多的反应时间(和一段接触转化所需时间相比)。 原料气中SO2为7%、O2为11%的有关数据列于下表: N2+3H2 == 2NH 3=-92.4 kJ/mol反应释放的热量不算很小,因转化率不大,流出气体中含14%~18%(体积分数)NH3,所以释放的热量也不多。加上14%~18%NH3已接近平衡浓度,所以合成氨只进行一次(而不像SO2需经二段)转化。 c.生成水煤气是吸热反应C+H2O(g)== CO+H 2=131.5 kJ/mol, 所以需要补充热量。实际生产过程是:通空气燃烧煤,使煤层温度升高,而后通水蒸气生成水煤气,煤层温度下降,待下降到一定温度后,再次通空气使煤燃烧,煤层温度升高…… (本资料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严宣申教授提供)6.化学反应方向的自由能判据 自由能G ≡H-TS 是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热力学性质,也是一个状态函数。可以用自由能的变化ΔG来判断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即当 ΔG<0(为负值)反应自发 ΔG>0(为正值)反应不自发 ΔG=0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由于G ≡H-TS,所以,等温时,ΔG =ΔH-TΔS,此式叫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将焓变、温度和熵变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从上表可以看出,类型1的反应,ΔH为负值,ΔS为正值,即为焓减熵增的反应。不论温度多高,ΔG总是小于零,是负值,因此反应是自发的,向正方向进行。类型2的反应ΔH为正值,ΔS为负值,即为焓增熵减的反应,无论温度多高,ΔG总是大于零,因而反应总是不自发的,但逆反应却可以自发进行。这两类反应中,焓效应和熵效应对ΔG的贡献(影响)是互相加强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温度因素不能改变ΔG的符号。类型3和类型4的反应,由于焓效应和熵效应对ΔG作出方向不同的贡献(影响),一般说来,低温焓效应影响为主,高温熵效应影响为主,而温度影响的大小要看ΔH、ΔS的具体情况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体系的熵不能永远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最大的无序状态,此时,体系呈现有确定的(不变的)性质,尽管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仍在发生。我们讲的化学体系,当它具有不变的可观察的性质,就处在平衡状态,所以当一个体系达到它的最大熵时,即处于平衡状态。 典型例题分析 【例1】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如下: NH3(g)+HCl(g)== NH4Cl(s)ΔH=-176 kJ/mol 这是一个自发反应,它是由气体反应物生成固体产物的熵减小的过程,为什么能自发进行呢? 解:在298 K、1.01×105 Pa下上述反应中各物质的熵值如下: S(NH3)192 J/(mol·K)S(HCl)187 J/(mol·K)S(NH4Cl)95 J/(mol·K)则ΔS=S产物-S反应物=95-(192+87)=-284 J/(mol·K)ΔS=ΔH/T 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为ΔH=-176 kJ/mol,即该化学反应体系将释放的能传递给了周围的环境,导致环境的熵增加,增加的熵ΔS与吸收的热能焓变ΔH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ΔS环境=-ΔH体系/T ΔS环境=-(-176)/T 45 在室温298 K(25 ℃)时,ΔS环境=-(-176)/298 =0.59 kJ/(mol·K)=590 J/(mol·K)该反应的熵变ΔS=-284 J/(mol·K),若仅仅考虑反应物和生成物时,这是熵减小的反应,不可能发生。若将环境的熵增加一起考虑,则该反应总的熵变为: ΔS总=ΔS体系-ΔS环境 =-284+590 =360 J/(mol·K)由此可见,环境增加的熵超过了反应体系减少的熵,该自发反应总的熵变是增加的,ΔS为正值。【例2】工业上可以用焦炭还原氧化铁得到金属铁,但是金属铝冶炼时,却是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请从热力学的角度判断为什么不能用焦炭还原Al2O3炼制金属铝? 解:298 K时,2Al2O3(s)+3C(s)== 4Al(s)+3CO2(g)ΔH=2 171 kJ/mol ΔS=635.5 J/(mol·K)ΔG=ΔH-TΔS =2 171 kJ/mol-298 K×635.5×10-3 kJ/(mol·K)=1 981 kJ/mol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该反应为吸热的熵增加反应,升高温度可使ΔH-TΔS<0,使反应能自发进行。假设反应焓变与反应熵变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因为当ΔG<0时,反应才能发生,即2 171×1 000-T×635.5<0 T>3 416 K 所以当T>3 416 K时,该反应才能自发进行,而这么高的温度在工业生产中一般是很难满足的。(本资料中―典型例题分析‖由周志华教授提供)7.熵的生物学意义 熵的概念对于生命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生命体与环境不断交换着物质(物质流)和能量(基本上是热流),同时还交换着熵(熵流)。机体摄入的食物如蛋白质、淀粉、核苷酸等,都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它们的熵值很小。机体排泄的都是小分子代谢产物,它们的熵值很大。假设排泄的总量等于摄入的总量,摄入物来自环境,排泄物回到环境,机体的生命活动将使环境的熵增大。机体还不断向环境释放出生化反应产生的热,这也使环境的熵增大。与此同时,机体本身的熵也发生了变化。机体不断产生新的复杂结构(发育成长),是熵减小,而细胞死亡和代谢过程将结构复杂的生化物质转化为简单的小分子,则是熵增大。机体总的熵变取决于年龄的增长。当机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时(年轻人),熵要减少;当机体处于发育成熟阶段时(成年人),熵变几乎等于零;当机体处于衰老阶段时(老年人),熵会增大;机体老死时,熵增至极大。这正如量子化学奠基人薛定谔所说:―一个生命有机体不断地……产生正的熵……因此就势必接近具有极大熵值的危险状态,即死亡。……新陈代谢作用最基本的内容是有机体成功地使自身释放出它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熵。‖(《生命是什么》,1956年版)此话不但精辟地指出熵这一热力学概念对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也启示了熵的概念对所有过程的重要意义。 (参见高教出版社《无机化学》第四版上册)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本章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知道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一定温度下,水的离子积是常数。 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转化的本质。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应用前一章所学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内容比较丰富,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兼而有之: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pH的应用、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沉淀反应的应用等,展示了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酸碱中和滴定介绍和测定酸碱反应曲线的实验则是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在教学功能上,这一章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一章所学知识的作用。 2.内容结构 全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3.内容特点 本章内容在选择和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知识的逻辑性较强。 充分利用前面已学知识,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逐步分析并推出一系列新知识点(概念),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全章4节内容可分为两条知识链:一是与弱电解质相关的电离平衡,包括1~3节,它们在知识的认识水平上是渐进的,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基础和铺垫;二是沉淀溶解平衡,安排在第4节,它的知识基础是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理论。 (2)适当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和分量,进一步体现选择性。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控制教材正文容量,注意内容的深广度,某些相关数据、事例等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既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正文内容的目的,又不必增加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导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搭设小台阶,减小理论学习的坡度(如上面各节框图所示),降低学习难度,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又提供了一些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更深入些的知识,如电离常数、水解常数、溶度积等,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提供内容。 (3)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并重,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 理论性比较强是本课程的特点。理论分析是研究、阐述理论问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理论性知识和训练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必要途径。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章的理论分析穿插了一定量的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或验证推理,或引导探究和分析,使理论分47 析丰富、生动起来,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之在习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了科学探究的体验。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本章内容涉及的应用知识较丰富,覆盖面也较大,呈现形式多样。不仅在2~4节的正文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应用内容,在家庭小实验、资料等栏目及问题的引出中,教材多处以不同方式涉及了相关知识的应用。由于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介绍,而是于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进行理论分析或技能实践,因此在教科书里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仅有展示相关知识价值的作用,还有巩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作用。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1课时 第二节 3课时 第三节 2课时 第四节 2课时 复习机动 2课时 小计 10课时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教学设计 本章引言开门见山地指明了即将进一步研究的知识范围——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并简要揭示了应用这类反应的广泛领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生态平衡、自然奇观、矿产资源以及许多现代科技的应用都与离子的存在、迁移和物质间的转化有着密切联系。使学生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而离子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思路、完善知识体系是有帮助的。 从具体知识结构来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各种变化的理论基础,而电离理论又是联系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的纽带。因此,本节知识对于后续章节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节包酱蟛糠郑阂皇恰暗缃庵视星咳踔帧保欢恰叭醯缃庵实牡缋牍淌强赡娴摹保⒋嬖谧诺缋肫胶狻R笱谝丫Ч胶饫砺鄄⒘私獾缃庵史⑸缋牒头⑸胱臃从Φ奶跫戎兜幕∩希徊窖扒康缃庵屎腿醯缃庵实母拍睿私馇俊⑷醯缃庵视胨帷⒓睢⒀卧谖镏世啾鸱矫娴牧担叭醯缃庵实牡缋肫胶庖约芭ǘ鹊忍跫缘缋肫胶獾挠跋臁?/font> 本节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本节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建议如下: 1.新课导入。可以依据引言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展示自然奇观和科技时事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说地球上广阔的水域是离子反应广泛存在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说离子反应是了解生命过程的基础,以及研究离子反应在现代化工生产和环保建设中有何意义。 2.【实验3-1】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是本课的基本要求,实验中应强调以下知识点: (1)HCl和CH3COOH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发生电离; (2)镁无论是与盐酸还是醋酸反应,其实质都是与溶液中的H+反应; (3)由于酸液浓度、温度、体积均相同,且镁条的量也相同,因此,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只能是溶液中c(H+)的大小,通过对溶液pH的测定也能证实这一点; 48(4)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说明pH的实际意义是指溶液中c(H+)的负对数,以利于学生对盐酸中HCl的完全电离有更为确切的理解。 据此,可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由于镁与盐酸反应速率较大,表明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溶液中c(H+)大,并由此推断:在水溶液中,HCl易电离,CH3COOH较难电离; (2)由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比醋酸溶液的pH小,且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盐酸中H+浓度几乎相等,表明溶液中HCl分子是完全电离,而CH3COOH分子只有部分电离。 最终的实验结论是: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一定相同。进而引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只有部分分子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弱酸、弱碱等)3.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动态的、可逆的,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可以补充相关实验或实验事实,即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补充实验3-1-1】 用两支试管分别取0.1 mol/L盐酸和0.1 mol/L醋酸各5 mL,测其溶液的pH。 另取两只小烧杯,分别盛50 mL蒸馏水。向其中一个烧杯内滴入1滴(约0.05 mL)0.1 mol/L盐酸,向另一个烧杯中滴入1滴0.1 mol/L醋酸,搅拌后,分别测其pH。 现象:盐酸被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增大3个单位值,表明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到了原来的1/1000;而醋酸被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增大不足2个单位值,表明醋酸中c(H+)降低程度要小得多,甚至未低于原溶液的1/100。 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醋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中c(H+)降低程度较小的原因。 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强电解质——HCl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弱电解质——醋酸在水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但随着溶液稀释,发生电离的醋酸分子数目增多。 即醋酸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是动态的,其电离程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溶液的稀释而增大。最终的实验结论是:醋酸的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思考与交流:既然CH3COOH的电离过程是动态的,那么,已经电离产生的CH3COO-和H+是否可能重新结合成CH3COOH分子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这一点呢? 【补充实验3-1-2】 取【补充实验3-1-1】中盛有剩余溶液的两支试管,在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加入0.5 g NaCl晶体,在盛有醋酸的试管内加入0.5 g CH3COONH4晶体,充分振荡后,测其溶液的pH。 现象:在盛盐酸的试管中加入NaCl晶体,溶液的pH没有明显变化;在盛醋酸溶液的试管中加入CH3COONH4晶体,溶液的pH明显变大。 结论:由于c(CH3COO-)增大,导致pH明显变大,即c(H+)明显减小,所以醋酸分子电离为离子的过程是可逆的。 综合【补充实验3-1-1】和【补充实验3-1-2】的实验可得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其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也与可逆的化学反应一样,它的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最终会达到平衡。即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其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弱电解质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这就是电离平衡。 4.围绕图3-3的教学,可采取先微观后宏观、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并借助学生已经具备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知识来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1)以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 mol/L溶液为例 ①先从微观粒子间的作用分析。当CH3COOH分子进入水中,必然受到水分子的包围,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一部分CH3COOH离解为自由移动的CH3COO-和H+;与此同时,已经电离出的CH3COO-和H+在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也会有部分重新结合成CH3COOH分子。其过程可表示为: CH3COOH CH3COO-+ H+ ②再分别从正向和逆向两个变化过程分析物质浓度对变化速率的影响。 由于醋酸的电离,使c(CH3COOH)不断减小,CH3COOH分子电离速率相应不断降低(即单位时间里,在单位体积内能够发生电离的CH3COOH分子数目不断减少)。 图3-1 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溶液中c(CH3COO-)和c(H+)的逐渐增大,CH3COO-和H+间的平均距离逐渐减小,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就逐渐增大。 经过一段时间后,当醋酸分子发生电离的速率与相应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相关变化图象可抽象地表示为图3-1。 (2)讨论:关于上述电离平衡,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导致该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①加入少量冰醋酸;②加水稀释;③加少量NaOH溶液;④加锌粒或加入硝酸铅等均可。 (说明:升高温度,一般有利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对醋酸的电离平衡影响比较复杂,所以尽量回避在此讨论。) 另外,教材中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可以认为是对上述图象分析的补充。 5.本节教材通过【科学视野】引入了―电离常数‖的概念,意在使有兴趣的学生比照化学平衡常数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意义,了解影响电离常数大小的因素以及电离常数大小与弱电解质相对强弱的关系。教学中不作要求,但指导学生阅读时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离常数表达式的意义 以醋酸电离为例,强调电离常数表达式中的c(H+)、c(CH3COO-)和 c(CH3COOH)均为达到电离平衡后各粒子在溶液中的浓度值,并不是直接指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值。并且,在温度一定时,其电离常数就是一个定值。 (2)影响电离常数大小的因素 ①通过同一温度下,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说明电离常数的大小首先由物质的本性决定。②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但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③同一弱电解质在同一温度下发生浓度变化时,其电离常数不变,说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大小不受其浓度变化的影响。 (3)电离常数大小与弱电解质相对强弱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3-2】可得出如下结论: 同一温度下,不同种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