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树立正确
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袁贵仁
内容提要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就是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因而也就成为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原则。
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严格监督和检查,严格考核和奖惩,为构建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制度保障。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主人,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文化是社会的思想灵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作为社会的思想灵魂,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既要有物质文明,又要有精神文明;既要有繁荣的经济,又要有繁荣的文化。而且,社会越发展,文化也就越重要。在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民族融合与冲突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由科学、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哲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表现为文化产品、创作方式(体制)、文化观念等多种层次,但核心是价值观。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我们常说要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说到底就是要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侵蚀。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
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
正是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的角度,江泽民同志把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概括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并把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也正是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的角度,江泽民同志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并由此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的位置。
江泽民同志不仅直接把树立正确价值观看作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还更多地从价值观角度来阐述先进文化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里精神动力的作用,主要是指价值观的作用。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动力;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如果说,这里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是把价值观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内容的话,那么,他关于我们党的新文化作用的论述,可以说讲的就是价值观的作用了。江泽民同志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所谓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实质上是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就是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因而也就成为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发展先进文化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所说的我们党所代表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先进的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不同的,不仅空间上有东西文化,时间上有古今文化,而且还有性质上根本不同的新旧文化,以及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与此相应,价值观也就有新价值观和旧价值观,先进价值观、落后价值观和腐朽价值观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指新价值观、先进价值观,而旧价值
观、落后价值观和腐朽价值观,则属于错误的价值观的范畴。
什么是新旧文化以及新旧价值观呢?江泽民同志指出,新文化是指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文化。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属于旧文化。那么,与之相应,新价值观就是指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价值观。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则属于旧价值观。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如同作为哲学概念的新生事物一样,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价值判断。社会上新出现的、流行的价值观,既可能是新价值观,也可能是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而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既包含旧文化、旧价值观,也包括优秀的、有益的,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先进性和积极意义的新文化和新价值观。
什么是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以及先进价值观、落后价值观和腐朽价值观呢?江泽民同志指出,所谓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落后文化,是指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因此,与之相应,先进价值观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后价值观也就是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价值观。而所谓腐朽文化,江泽民同志指的是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与之相应,腐朽的价值观,也就是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先进文化是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帮助人们树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的行为,引导社会进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们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相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形成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从而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大力倡导和发展文化建设、价值观建设中的主旋律,也就是大力倡导和发展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大力倡导和发展主旋律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还要自觉地摈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庸俗的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对人们的侵蚀,逐步铲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构建先进的价值观体系
文化、价值观是个历史概念,文化、价值观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因此,江泽民同
志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建设,“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建设先进文化、价值观,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从理论上讲,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三是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并把这三个方面创造性地结合和融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都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共产党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对共产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共产党、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社会的根本标志。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体制,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的伟大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高度概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也就是市场经济所蕴涵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五种价值观。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确立和倡导这五种价值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也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既要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反对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确处理好自立与监督、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创新与求实的关系,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法律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律以强制约束方式,惩罚于人的行为之后,使人对不当、不良行为“不敢”;道德、价值观以引导提升方式,规范于人的行为之前,使人对不当、不良行为“不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切法律规范的设立与实施,都以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为基础,都是为了适应和满足一定道德、价值观的要求。同时,道德、价值观建设,既要靠自律,又要靠他律,要把道德、价值观的有关规范纳入法律、法规之中,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批评和惩处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思想和行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公
民道德、价值观建设的舆论氛围和形成保障公民道德、价值观建设的社会条件。否则,道德、价值观建设,就可能流于形式,从而变成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
特别是在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向积极健康方面转化的可能,也有向消极病态方向转化的可能。如何使效率与公平相协调,尊重个人价值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相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相衔接等等,已成为我们的理论和现实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道德、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也需要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
总之,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严格监督和检查,严格考核和奖惩,为构建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制度保障。
《光明日报》 2001年9月25日
第二篇:如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入党动机
1、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是与要求入党者或已入党者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分不开的。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共产主义事业,从根子上真正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党组织要运用各种方式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路线以及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2、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在吸收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工作过程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决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严格遵守发展党员的工作程序,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坚持群众测评,坚持组织考察和群众评议相结合来严格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把好“关口”,将那些动机不纯者挡在门外,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3、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其核心问题是帮助党员真正实现“思想上入党”,这是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党组织不仅注重先期的培养,更要注重加强后期的管理,避免出现“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党员再教育工程。要从多方面对党员继续加强党性教育,进一步加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教育中让广大党员普遍意识到入党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共产党员的称号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通过不断的“修炼”使动机不正者正本清源,达到思想上真正入党;对原本动机端正者,可作提醒、警示、深化,从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三篇: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
总书记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事业观决定着工作观和政绩观,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观和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是人民群众的引路人、带头人,其事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当前,积极倡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不仅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迫
切需要,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
事业观是指人们对事业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对事业的意义、目的以及人与事业、社会与事业等关系的总的看法。正确的事业观以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强调勤奋敬业、扎实工作,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当前,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才能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完成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保持勤奋的精神、实干的劲头、开拓的勇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基本前提
事业心是干好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责任感是对所从事事业的责任意识。对领导干部来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基本前提,也是必备的政治素质。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如何,直接影响党的事业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实践表明,事业心、责任感出动力、出效率,出凝聚力、出战斗力。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领导干部。我们即将跨入“十二五”时期。这一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真抓实干是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具体体现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集中力量干好的宏伟事业。完成这样的事业,需要每一个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真抓实干。只有真抓实干,才能为宏伟事业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当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与正确事业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比如,有的作风浮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盲目决策甚至失职渎职,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真抓实干,用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检验工作成效,是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具体体现。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把求真务实作为干事创业的基本途径;坚持群众的观点,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历史的观点,就是把科学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坚持真抓实干,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优化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加快建设又珍惜民力,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四篇: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首次系统提出的“新三观”,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反映了党中央对于这些年来反腐败斗争认识的深化,是对一些领导干部出问题的环节更深入的思考、更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下面我仅就如何教育党员干部更好地树立和坚持事业观,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认识。
“事业观”是人们以世界观、人生观为前提的对待事业的根本态度、看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就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个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走向。强调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干事创业的需要,也决定着他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归宿。只有把勤奋的精神,实干的劲头,开拓的勇气、自省的作风、有为的追求贯彻在自己日常工作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荣辱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方向,才能体现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事业观。
近年来,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为中心保驾,为大局护航,大力唱响“进取实干、统筹发展、晋位升级”主旋律,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方略,自觉融入到中心工作上来,在参与发展中找准位置,在保障发展中明确任务,重点围绕工业和项目建设、城乡建设、农民收入翻番、改善民生等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并在深入开展人生观、权力观、利益观教育,使广大干部真正解决“谁让掌权、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的问题,真正解决“做官为什么、在岗干什么、离职留什么”的问题。通过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四者并重,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强力构筑干部“不想贪、不能贪、不易贪、不敢贪”的四道防线,有力促进了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收到良好效果。
第五篇: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要求真务实、埋
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为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新形势下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
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强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干部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强调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要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本质体现。我们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群众谋利益。这种政绩观同党员先进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增强办实事、重实效、求实绩的务实意识,创造人民群众需要的、满意的政绩,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切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内在要求。正确的政绩观,实质上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自觉地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成长道路。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可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个人也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进步。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正确的政绩观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主体的要求。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
第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工作实践中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应对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创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第二,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指针。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基本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特征。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和坚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政绩。
第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在于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基本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就是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能否坚持求真务实,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五,接受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和表面现象,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以实践、群众和历史来衡量政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生动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而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三、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第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权力观的反映。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是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作为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看他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上,自觉地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第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贯作风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党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艰苦奋斗。
第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党的光荣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领导干部看问题、干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第四,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惧怕困难,不因循守旧,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四、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应着力抓好的几个方面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所向,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呼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的征程中,切实把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落到实处,当前需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把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确立在为人民谋利益之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一定的岗位上,就是要“保一方平安,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第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规律意识,看问题、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特别要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检验正确的政绩观。
第三,牢记“两个务必”,脚踏实地谋发展。“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保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落实到正确的用人导向上。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绩,把政绩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要把选人用人的导向确立好,首要的环节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和正确的干部标准。
第五,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基础环节,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和监督作用。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的制度保证。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考核等三个考核办法的要求,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的情况。
第六,淡泊名利,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对待政绩观问题上,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重“显绩”,轻“潜绩”;重“虚绩”,轻“实绩”;重“唱功”,轻“做功”;重“近期效益”,轻“长远效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我们要善于与这些不良倾向作斗争,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