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报告
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开发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不仅关系到一个部门或组织的兴衰,更影响着一个企业规模的强弱.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需要从不同的层次系统进行分析.1.从个体层次系统分析:
人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一个人对企业作出了贡献,企业就会给他以肯定的评价,贡献越大,评价越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知索取而不贡献,甚至给企业造成某种危害,其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职业归化在人生中有很大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你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根据职业方向选择一个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一步的迈出要相当慎重,在职业生涯中要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显得不太实际,因而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解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自我。通过各层次、各类型的培训,员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素质,同时这也是适应工作岗位和职责的需要,可以使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不仅能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也会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自己的适应性,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应该做的变成你喜欢做的,要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专长,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可能是技术专长也可能是个性专长,核心专长是你独有的,并且对创造价值有着决定作用的特长。要时刻给自己充电,并且要善于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还要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海是由一滴滴水组成的,没有水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海,一滴水看似不起眼,但是却能汇聚成广阔的海洋;海洋之所以美丽壮观也正因为有无数的水滴。我想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也应如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密不可分,个人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在为企业增强战斗力,也侧面的提升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效能,成功了营造了双赢的局面.2.从群体层次系统分析
纵观国内外企业: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客观地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了不同的三个的利益群体――生产工人群体、工程技术人员群体、管理人员群体。
管理人员群体是企业生产中引导潮流的群体,其人员的结构组成、知识层次、思变能力,其社会地位、公认的价值体现程度较高,个人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均较强,这群体在企业发挥主导潮流作用;工程技术人员群体,在国家一系列有关职称评聘制度的作用下,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和长期运作的规范模式。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工人群体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主要作用,这一群体是企业利益的绝对多数,是生产力物化作用的直接群体,众多的管理思想、经营运作、技术转化,都要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才能得以实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部分.个体利益的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个性需求的满足,最直接的标志是物质利益的基础程度。在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需要通过满足个体需求的激励和引导,使其不懈努力奋斗,从而通过无数个自我需求的追求满足去完成团队既
1定的目标。群体利益的实现途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竞争、激励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氛围,让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自身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利益,从而在自发与自觉的过程中实现集团目标, 为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群体的作用,发掘人们工作中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三个利益群体中建立各群体的高薪目标岗位,让人们足以为之兴奋,为之全力以赴:1)设立生产工人高薪岗位――“能工巧匠岗位”2)设立工程技术人员高薪岗位――“学科带头人岗位”3)设立优秀管理人员岗位――“企业精英岗位”
建立三个利益群体目标岗位人员选拔,培养聘用的激励、竞争和约束、育德机制。构建人才合理流动和有序交流模式,充分发挥利益分配,品德培养,目标追求的育人、用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创业、创效的潜力。促成人们在不同岗位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有所劳、各有所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良好机制。不断创造更加丰富文明而共同和协进步的人文环境。企业三个利益群体――管理人员群体,工程技术人员群体,生产工人群体是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稳定三角形的三个支点。三个利益群体目标岗位的确立,薪酬机制的建立,选拔、培养、聘用机制的全面启动和不断完善改进,是夯实企业基础、构建企业文明,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也是推动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有力支持!
3.从企业层次系统分析
1)、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不仅重视员工已有的体力和智力,而且更重视员工的潜能,人潜在的智慧、知识与体能的发展可能性;不仅强调人的社会性,也重视人的个体性,即个人的意志、兴趣、情感和情绪等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把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并运用各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使企业大量汇集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的各方面人才。
2)、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实现的人力资源规划。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一线经理要给予协作)和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如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建设和事务性服务)和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3)、加快和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及员工的培训。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可以从外部吸引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加盟,要在企业经营者中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和知识,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入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4)、基于科学的方法调整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办法。对于激励机制来说,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实施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相当多的企业单纯以物质刺激为主,过于强调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这一实用主义观念。这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制度下是不充分、不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应该保持物质保障和精神刺激相结合。要建立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经营方式,这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公平合理且具有高度激励作用的报酬体系,如运用灵活的薪资、福利等经济因素来吸引人才,或运用职位上的升迁来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空间或运用员工持股、参股等股权激励留住人才,真正体现“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报酬原则,切实地实现对员工的报酬激励;二是将员工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使它与其职务晋升及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企业可以通过淡化所有权,强化经营权,从员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手段,让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共同分担风险;通过人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和风险的约束机制,在员工中传播“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经营者、员工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
4.小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支撑。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关键就在于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我国杰出的企业群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设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提升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的若干建议 概要:毋庸讳言: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要跟上企业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节拍甚至要超前谋划布局。鉴此,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转变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借助企业二次创业的重大契机,加快推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的步伐,建立健全有效的引进、培训、考核、薪酬、激励、升降与退出等核心工作机制,为切实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运营水平筑牢根基。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门设置和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就企业架构实际来看,存在的问题是:一是部门之间沟通衔接不到位、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避免,造成彼此间缺乏有效互动支持,团队合力难以形成;二是部门内部人员配置不尽合理、权责不清,导致忙闲不均、相互推诿,既未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应有作用,导致工作饱和度不够理想即出现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又造成了不良氛围,滋生了负面情绪;三是企业整体人员结构在年龄“老、中、青”层面和业务技能“高、中、低”层面上均呈现“纺锤形”结构,而非“金字塔”形结构,这种结构显然不利于企业后续的成长与发展,亟待进行调整和优化。如何使部门设置更科学,人员构成更合理,提高整体运转效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逐步加以解决。
(二)在选人用人方面囿于定式,效果不明显。目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完整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岗位聘任制没有正真落到实处。聘后管理和聘期考核工作相对滞后,人员的管理相对涣散,缺乏相应科学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导致部分员工归属感不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一言以蔽之,考核工作开展滞后,尚未与各类人员的聘任、使用、分配、奖励切实挂起钩来。此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到位,与企业的业务发展脱节,潜在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收入分配中存在不公平、不完善问题。企业员工收入分配中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有些岗位的个人收入或多或少被人为隐形“平衡”掉了,很大程度上削弱、挫伤了工作表现出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内部各岗位工作量的考核缺乏相应科学衡量依据,部分岗位“多劳未必多得、优势不一定优酬”,特别是对于重点人员包括做出重大成果和绩效突出人员,待遇问题可能没有得到真正合理意义上的解决,其后果必然是造成骨干人才的不必要流失。另一方面是员工的工作数量、质量缺乏考评标准和监督措施,你好我好大家好,分配上对不同岗位的技术含量与劳务价值的区别体现还不到位。同时,前期研发与后期技术支持等岗位的技术劳务价值也亟待通过量化、标准化来进一步体现和提高。
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实现全体员工的创业梦为指引,从满足每位员工的基本发展需求出发,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能、产品与服务质量、社会知名度与行业美誉度为核心,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目标,以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定岗定责,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和人员聘用制度(签订岗位聘用合同)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调动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企业跨越发展提供充分的组织保证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预期目标。在企业全面实行人员岗位管理制度,落实部门用人自主权,建立符合企业工作、业务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定式用人向灵活用人(跨部门调动、岗位间调整)的转变,深入推行岗位管理,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人员合理配置,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
(三)实施原则。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原则;坚持“统筹效率与公平,侧重效率、突出贡献、体现价值”的分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产品生产及销售业务一线,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的实施方针。
三、新形势下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的主要举措
(一)推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自身改革
不言而喻,人力资源是企业存续的核心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客观来看,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相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职能部门,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整个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企业各项事业的进一步、深层次发展。
1、倡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要切实从把人当作“事情”来做转变到把人当作“资源”来开发,要对人这一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使用,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地迸发出工作的激情,发挥出自身最大的能量,并永葆发展后劲。要实现这个根本转变,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种把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与整体发展规划紧密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机制(建议实施股权激励、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推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条条框框,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跨越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理念,并通过开发、培育和挖掘人才的潜力,不断提高其工作效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更多的社会认同,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切实加强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培训、开发、配置、激励、评价等战略性节点工作上来,真正为企业各类人才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准,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效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一是要善于从企业发展大局着眼,深入探究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核心主业发展的高度,清醒认识人力资源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切实转变部门职能,改进内部人员工作作风,始终围绕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司,科技兴业”的发展战略思路,不断提升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激活和调动“第一资源”,使人才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发展的驱动优势,自觉把服务决策、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新形势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本改变以往人资部门给员工们的刻板官僚、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旧有印象,真正使人资部门成为懂得运用知识管理工作、超前服务企业人才成长、企业业务发展与企业战略决策的战略前端部门。
(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革
1、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超前制定相关人才发展规划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更加紧密地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战略规划过程结合到了一起。通过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实际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政策及具体实施,可以实现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时也可以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革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决策、竞争激励、监督制约等机制的促进作用。
2、营造良好的人才干事创业发展环境 企业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唯一载体,要尽可能地为每位员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价值上的满足,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企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需要紧紧围绕人文环境、事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这四个关键环节,从细节做起,抓好落实。概言之,企业要千方百计地为各类人才、特别是为优秀、拔尖、骨干人才搭建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和展示智慧的事业发展平台,唯此,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优化升级“选人用人”制度
选人用人是搞好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关,只有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并通过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贯彻实施,选拔和使用与拟任岗位相匹配的适宜、得力人才,做到“人岗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能”,方能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做到选人用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就必须做好人资规划、工作分析、岗位评价、制定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几项基础性工作,同时在选拔人才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招聘程序运作和完成相关的笔试、面试、考查等环节内容,通过层层科学严格筛选程序我们才能确保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性价比”的对路、可靠、适用、优秀人才。
4、合理设立部门和岗位 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按岗定酬是进行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首要是规范岗位设置,明确不同岗位的责、权、利并确保三者间的对等,按岗考核、按岗定酬、薪随岗变,从而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竞聘上岗,打破原有模式,着力推进岗位管理。
企业员工聘用制定要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采取直接聘任、推选聘任等多种灵活任用形式。对应聘人员原则上应全部实行采取考试与考核相融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考核,择优聘用。
5、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企业的总体运营目标出发,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全体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所表现或引发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乃至经济、社会效益等要素,进行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准确评价。这样有助于企业战略规划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在评价过程中,将管理、业务(销售)、技术和工勤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并构建相应考核量化指标体系及数据模型。把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复杂程度(难度)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强度)等不同情况纳入考核要素并准确核定适宜权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到本人和所在部门主管,以利于督促他们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不断挖掘自身的工作潜力。同时,作为绩效工资、奖金分配与职务升降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参考。
正确的绩效考核结果必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个人斗志、鼓舞其士气。因此,必须重视考核的公正、公平性,做到对事不对人,将考核结果向所有被考核者公开,重视并及时做好相应的反馈沟通工作,确保考核结果的正确应用,产生正能量,切实提升岗位人员工作效能。
6、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
一是各类职务实行竞争上岗。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需设岗、严格考核、择优聘任。这样利于形成企业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同时,有利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加强聘后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彻底打破原有制度僵化局面,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进取与创新创业精神。唯此,企业才能将发展中紧缺的高效能人才吸引进来,使企业的人才队伍资源更加充实,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队伍合力更加强大。二是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合理配置各类人才,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构成体系。同时,通过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层次增加企业高效能人才的数量。同时要建立相对应的人才储备库,构建人才供给的梯次替补供给动态模式,确保人才补给的及时充足与人员配置的优化科学。三是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员退出机制,促进人才实现合理代谢。企业人员退出机制的建立须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开展工作,确立企业人才退出标准、强化理念的整合和疏导、开展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定严密规范的实施程序、开辟宽阔的职业通道、营造良性的企业文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了避免关键岗位人员退出后,企业找不到胜任者而遭受损失,企业须有持久发展的人才战略眼光,设计企业的继任计划。加强内部人才市场建设、实施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与管理、规范关键岗位继任人才培育流程建设等,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和用好人才。四是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高、中、低搭配机制。这样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企业现有人才的“存量”,避免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有利于构建“高、中、低”与“老、中、轻”有机耦合的动态的“金字塔”型的良性人才梯队序列,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吸纳和整合企业内外的优势人才资源,加大相关人才资源供给的“流量”,从而为推动企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的、持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在分配制度改革当中,要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设计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这一过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合理拉开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应当使全体员工明白:树立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价值创造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是发展前提下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意义所在。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的是要遵循和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通过利益调整体现个体创造的价值。在分配机制上,要强调效率优先,同时,在社会机制层面,要强调公平优先,形成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建立运行机制的同时要倡导内部竞争,但一定要保证竞争机会的平等;在分配发展成果的时候,根据贡献和价值的多少,有先有后,有多有少,但要在全局上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同时,必须在广大员工中大力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彼此理解、相互包容“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着力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配套促进工作
1、进一步深化合同管理,主动预防化解劳动关系危机
企业应在法定的期限内与员工签订制式(正规)劳动合同,实行人员聘任(用)制,确定企业和员工的规范用人关系,明确双方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企业用人的契约(合同)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实行合同契约聘任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的关键内容,企业务必要予以高度重视,提前规范,尽早规避由于此项工作不到位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2、逐步为全体员工购买“五险一金”,解除员工后顾之忧,稳定人员队伍
目前,就企业发展实际来说,应积极倡导逐步、分阶段地为企业全体员工办理“五险一金”事宜,以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及归属感,解除广大员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稳定企业员工队伍,不断夯实企业各类人才资源的“存量”基础,为企业下一步实现跨越、科学和永续发展提供坚实充足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5年6月30日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报告
管理报告
公司目前正开发的项目已正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该项目的开发成功关系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更关系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此项目自本4月份便已经具备开始开发条件,但从推进速度上看,进展较为缓慢。上述情况将会极大的影响公司开发进度,并进一步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上述情况的出现,除了公司业务流程不健全外,人事、行政及企业文化不健全、执行不力是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管理报告将从如何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行政制度及企业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公司内部管理流程。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人员流失率大。公司人员正常的流失率能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公司目前存在的人员流失问题已属非正常范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员配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员整体流失率过大,初步估计年人员年流失率在40%以上。第二,人员流失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人员或关键员工的流动性大。据了解,自项目启动以来,工程、营销等业务部门人员的年流失率在70%以上,这不仅给招聘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而且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
2、奖惩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惩罚力度过大,奖励的随意性强。具体为:第一,工资体系不够健全,且发放形式较为不合理。第二,惩罚力度过大,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予以配套。
3、中层管理人员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中层管理人员传达公司战略意图不到位,导致一线员工不清楚公司发展前景及重大战略方针。同时,中层管理人员在辅导本部门员工方面也较为欠缺。
4、晋升机制不健全。公司尚无明确的人员晋升考核、程序等制度上的规定,这不仅影响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公司目前存在的管理人员“空降兵”过多的现象和公司晋升机制不健全有着紧密的关系。
5、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培训工作随意性大,且无计划性。第二、公司目前开展的培训针对性不强。第三,培训没能和人员的考核、晋升相结合。
6、考核机制不完善。公司目前虽已推行项目公司(部门)级考核,但针对员工层面的考核细则还不够完善。
(二)行政管理方面
1、沟通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至一线员工的沟通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沟通渠道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从上至下及从下至上的双向沟通渠道没有建立。
2、会议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会议通知、会议签到、会议纪要记录等会议管理环节的不健全。
3、办公室环境管理、员工日常行为(着装)规范化不够。
(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够清晰,而且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渠道过于单一(目前仅有企业期刊)。
总之,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是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清晰的定位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由集团人力行政部制定针对各中心(部门)负责人岗位说明书,严格规定其职责分工。除业务上的工作职责外,建议强调以下几点职责:第一,管理者作为“导师”要担负起辅导本部门员工业务工作的职责。第二、上传下达角色。认真传达有关公司战略会议的精神,让本部门员工知晓公司重大方针政策(保密事项除外)。第三,营造部门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人力行政部应多组织面向中层管理人员有关管理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训。
2、完善培训制度并严格执行。鉴于公司目前的人员状况,此培训制度不要求过于复杂,要注重执行的效果。建立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明确人力行政部及各中心(部门)培训内容的分工。人力行政部主要负责公司制度、管理技能等通用技能方面的培训,各中心(部门)负责本业务环节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第二、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员工的业务技能状况,由集团人力行政部制定/季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训计划中应包括专项培训计划,如管理技能提升计
划。第三,完善培训管理流程,包括培训计划审批、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记录及培训考核等工作。最后,完善内外部培训资料的收集。
3、员工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人力行政部在与各中心(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定针对员工考核细则。第二,根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计划,设定针对不同职位体系的考核指标及考核权重。第三,明确考核程序,包含考核的时间、考核责任人、考核资料备案(员工考核档案)及考核面谈等。最后,合理设置考核结果的应用。
4、完善入职流程。建议完善新员工入职引导流程,包含:办公物品的准备、人员介绍。在新员工入职两日内,部门负责人必须和新员工进行面谈,包含部门工作职责、目前部门工作计划及明确的个人工作职责。
5、完善薪酬制度。第一,合理划分公司各职位体系,并在此基础建立工资级别。同时,各职位工资的级别幅度应适当放宽,以保证职员加薪机会。第二、薪酬制度适当公开化,如,可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员工知晓公司的薪酬体系。第三,建议改变公司目前的工资发放形式,将基本工资及绩效工资一并发放。
6、奖励及惩罚制度。针对公司惩罚力度过大的现状,建议适当降低惩罚的金额,同时,修订目前奖励制度,明确奖励的具体标准及金额。
7、人员流失率问题。此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形成的原因和本报告第一部分所列的问题均有关系。人力行政部应定期统计集团范围内的人员流失数据(包含/季度人员流失率、人员离职面谈记录),以有利监控公司人员流失情况(向领导汇报),同时,从人员离职面谈中也能发现公司的管理问题。
8、人员晋升。明确的人员晋升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更有利于解决公司公司管理人员短缺问题,这为项目储备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尤为有利,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加强公司的职位体系管理,明确划分职位级别(如:总经理级、总监级、经理级及主管级别等)并严格区分工资待遇。第二,明确员工晋升的职位范围、晋升应具备的条件、晋升程序及晋升考核等流程。
(二)行政管理方面
1、建立内部沟通途径。从上行沟通的角度上看,建议集团高层领导定期和各部门骨干员工沟通,沟通的形式应以非正式沟通为主,内容可涉及工作及职员生活
等方面。具体骨干人员名单和时间安排由人力行政部组织。通过此种形式的沟通,一方面达到加强上下级沟通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使高层领导了解公司基层出现的管理问题。从下行沟通的角度上看,建议设立“总经理信箱”,并由专人管理,以收集员工的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同时,也可设立员工申诉机构,在员工不能在部门负责人处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可越级向员工申诉机构进行反映。员工申诉机构应及时对处理意见向申诉员工进行反馈。
2、会议管理。制定公司会议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会议的通知、会议流程、会议纪要记录及会议纪律等工作。
3、加强办公室环境、员工行为及着装的管理。对已出台的制度要严格执行。
三、结论
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健全能够起到支撑业务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它的建立和完善程度需要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同时,它的完善过程也是公司高层重视、中层参与(执行)及员工支持的过程。
人力行政部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八日
第四篇: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析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析
【摘 要】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一直以来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经济性酒店为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效能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经济型酒店员工流失现象,探究员工流失原因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减少人才流失,进而促进包括经济型酒店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员工高流失率;人力资源管理
一、正确认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
(一)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素质较低,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目如果不采取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是“包袱”,但若合理利用就会成为“财富”。如果立足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基本国情和比较优势,来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换取其他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
(二)解决我国日益扩大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方面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入世,仅中国汽车行业的劳动力数量就将减少49.8万人,加上其他行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给我国的就业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合理妥善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问题,就产业选择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功效大大高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因此,要解决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及各区域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就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摆在应有的位置。
(三)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
当前,伴随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日益深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态的迅猛增长,不断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着强劲动力。同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源整体实力的提高,“人”这一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人”的重要聚集产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调速换档的关键时期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如何确保行业发展尽可能实现可知、可控、可持续,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而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增长,对于助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劳动密集型企业(labour―intensive enterprises)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即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狭义上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企业;广义上指单位资本占用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企业。一般认为,餐饮娱乐、运输通信、文教卫生等服务业和纺织、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以及建筑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容纳较多职工,行业门槛和企业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但是,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这些优势同样可以转化为劣势。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但在解决的同时,如果企业一味地依赖劳动力,没有真正提高生产效率,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这样可能使单位劳动生产率趋于更低,不利于提高市场份额和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另外,由于我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从静态上说,劳动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却亟待提高;从动态上讲,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体制不健全,各种管理机制缺乏激励性等,这就使得人力资源流动现象普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济型酒店面临着高流失率问题的困扰,人力成本随之增加,经济型酒店若想在同行业竞争中崭露头角,必须降低人力成本。正常的人员流动率一般应该在5%-10%左右。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的酒店业人员流动率很高,平均流动率为25.74%。酒店行业岗位的流动率在30%以上,有35%的酒店员工流动率在30%以上,有36%的酒店员工流失率在15%-30%之间,仅有5%的酒店员工流动率低于10%。由于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历程较短,对酒店员工缺乏长远的规划及建立长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使得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了解经济型酒店员工流动现状,分析当前酒店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提出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对于我国经济型酒店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四、经济型酒店员工高流失率的原因分析
(一)员工自身原因
1.员工个人特征。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员工流动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酒店业中,普遍认为酒店工作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酒店员工也很难安心工作。而且,经济型酒店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小,处于变换工作频繁的年龄阶段。另外,酒店员工的个性特征也是导致流失的一个因素,因为个性决定了员工的职业兴趣。由于经济型酒店工作内容繁琐,而且大多仅提供入住服务,这样除了前台员工以外,经济型酒店其他一线员工面对客人的机会较少,这样对于活泼、健谈等个性较为鲜明的员工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2.员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一些员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是服务别人、低人一等的。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尽其所能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就业面更为广泛,具有众多技能的高素质经济型酒店人才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许多高素质的酒店人才不堪重负,最终离开酒店行业。
(二)酒店方面原因
1.薪酬体系和福利不够合理。首先,当前经济型酒店行业的酬薪相对较低,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促使经济型酒店员工频频流动的原因中,待遇问题是最主要的,经过调查发现,多数酒店普通员工工资在1500-2000元水平,很难让年轻人满意;而且随着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整个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运营成本增加、效益下滑,奖金等福利也很不稳定,并且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偏低。其次,经济型酒店现在普遍要求员工“一岗多能”。“一岗多能”的人才需求模式有利有弊。一方面,“一岗多能”为经济型酒店缩减人员编制提供了途径,降低了酒店经营成本,也为锻炼员工能力、培养合格的经济型酒店管理人员创造了条件;但在另一方面,“一岗多能”导致的结果就是要求多样性的工作职责、高强度的劳动量和员工更高的胜任能力,使得岗位的价值量提高,当然员工所期望的劳动报酬也就在无形中被提高。经调查,经济型酒店的员工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很低,连续三年只有近一半的员工对薪酬福利表示满意,连续三年有七成多的员工要求改善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水平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长此以往,这必然会造成经济型酒店员工的高流失率。
2.缺乏对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据调查,许多经济型酒店宁愿高薪诱使其他经济型酒店管理者和员工跳槽,而忽略自身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自身酒店人力资源成本增加,长此以往,经济型酒店之间这种人力资源的恶性竞争,会使其经营成本普遍增加。从经济型酒店的长期发展来说,需要对管理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基层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留住人才。然而被外来跳槽员工堵住上升通道的本店员工则认为经济型酒店不尊重其工作,不重视其才能,更不尊重其独立人格,也纷纷跳槽而去。
3.激励机制不合理。目前,经济型酒店的竞争重心已经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经济型酒店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的聚合和整合能力上。然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激励安排。但是我国经济型酒店业的通病却是激励短缺,或者进入激励误区,主要表现:经济激励为主,忽略精神激励;加强了短期激励,然而长期激励不足;强调普遍激励而忽视了特殊激励;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不能使两者有的放矢地进行。
五、提高员工稳定性的对策
(一)规范招聘程序并建立内部晋升机制
招聘是员工和岗位的首次匹配,有效的招聘可以使酒店获得最合适的人才,这里所谓合适的人才,指的是与酒店的需求相匹配的员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过程中严把招聘关,按照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本岗位的员工。比如,餐饮部就需要员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形象礼仪修养。另外,经济型酒店过于注重外聘,而忽视内部晋升,应将外聘与内聘结合起来,设计一系列内部晋升梯队,使不论是基层员工、技术层还是基层管理人员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有适合自己的内部晋升系统,使之看到自己在本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降低高流失率。
(二)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酒店文化是愿景的具体化,是酒店长期建设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的表现。酒店文化建设应该包含两个关键元素:一是以员工为本。经济型酒店应采用非强制性管理方式,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员工信仰,培养员工向心力、凝聚力及归属感。二是富有本企业特色。经济型酒店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设能激励本企业员工的、有一定创造性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根据经济型酒店共同价值与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管理,以尊重员工人格与尊严为前提,充分考虑员工感受,提高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三)明确员工职业规划
经济型酒店应该根据酒店发展需要,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使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合理的职业规划不仅有利于激发员工潜能,更能提高员工自身技能和服务意识、态度等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率。经济型酒店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一人多岗已比较普通,因此应加强员工的职业规划,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在酒店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而且,员工的发展规划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来进行。脱离了酒店发展战略的员工职业规划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四)完善人才培养及培训制度以提升整体员工素质水平
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投资也是一项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投资。一方面,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可通过与部分院校联合培养或建立自己一套培训系统,强化经济型酒店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管理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制定标准化流程。只有统一标准,才能使员工的服务规范化,而且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能让客人感受到回到“家”的感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为员工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所以,培训和教育既是提高酒店员工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酒店福利的一种形式,对于留住员工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并进行绩效薪酬管理
经济型酒店应该做到员工管理事前有绩效计划、事中有绩效考核、事后有绩效面谈。绩效考核应该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和指标,考评者应接受考核培训,做到指标设计公正、考核过程公正和考核结果公正。在考核过程中尽量减少主观考评法的使用。在考核方法使用上,根据经济型酒店工作的性质、任务和要求采取恰当的考评方法。如等级评定法、考核清单法、配对比较法等。在科学的绩效管理基础上,设计薪酬制度。根据管理岗、技术岗和操作岗等岗位工作特点和激励侧重点不同,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确定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的比重,使薪酬能够与福利相互配合,更能提高经济型酒店的效率以及体现相对公平。与薪酬偏重效率不同,福利更应体现公平,因此,酒店管理应该在福利项目与福利水平的设计上,贯彻低差异、高保障的原则,增强员工对薪酬和福利的公平感知。
(六)完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酒店中激励机制大多不完善。在激励过程中,运用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一体的灵活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效果。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需要物质激励,更重要的是精神激励。首先,物质激励,如满意薪酬是经济型酒店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价值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次,精神激励,如科学合理晋升机制,将员工个人利益与酒店整体利益相结合起来,让员工参与经营管理及利润分配,确定其主人翁地位,使其提高自豪感和忠诚度。再次,经济型酒店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员工解决后顾之优,减少员工的流失。
(七)规范离职管理
按照规范的离职程序,由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与离职员工面谈。面谈应在员工提出离职后尽快进行,人力资源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封锁员工离职消息,避免因员工放弃离职而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激情,确保酒店工作能够继续开展。而且规范离职管理,一方面能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对他们的重视和酒店希望挽留他们的决心,使其看到酒店珍惜人才的诚意,从而慎重考虑自己的离职决定,降低整体离职率;另一方面,能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到员工离职的真正动因,了解到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酒店人员流失率,从而有利于企业不断完善自我,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珠,管理型人力资本:生成条件与定价过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殷红卫、祝晔,星级酒店员工流失诊断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3]范恒君,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途径[J].人力资源开发,2008(1).[4]袁亚忠、侯辉,酒店管理人员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薛群慧,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6]吕卿,酒店业人才流失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泰安虹桥宾馆为例[J].中国市场,2010(31).[7]宋华峰、王宝林,我国固定人力资源开发薄弱的成因探析[J].前沿,2004(2).[8]袁晓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0(2).[9]陈云玉,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0(4).[10]方瑾,管理员工有新招[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6.[11]魏进,员工管理完全攻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2]艾弗森,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3]刘纯,我国旅游饭店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旅游经济,1999(02).[14]黄震方,知识经济与21世纪旅游企业管理策略初探[J].旅游经济,1999(04).[15]David Hunger,Thomas L,Wheelen.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3rd ed[M].2004.[16]David D.Dubois,William J.Roth well.Competency-bas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Davies-Black Publishing.2004.
第五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秘诀
人力资源负责人“埋头干”的事情太多了,往往容易忽略“抬头看”。
问:我是一家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多年来,我和同事们的工作一直淹没在行政和事务性工作中,但我们希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成为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的合作伙伴。请问专家,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什么是现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部要做的“正确的事”?
答: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且是一线经理和员工也参与、也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一定发挥出了“效能”。“效能”(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把它们区分开来的。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吸引、发展、保留人才,成为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的合作伙伴,是人力资源部应该做的“正确的事”(也就是“效能”)的体现。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且帮助一线经理实施这些政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中国企业的 CEO 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必须看到他们正面临一场人才危机的挑战。乍看起来,中国市场的人才供应似乎很充足。2007 年中国毕业的大学生总数达到 495 万,而在校大学生的 33% 都是工科生,相比而言,这个数字在德国是 20%,在印度则只有 4%。2005 年到 2010 年间,中国将有 300 万大学毕业生成为工程师,几乎是美国的 9 倍。但恰恰相反,这些乐观的数字掩饰了一个危机。埃森哲公司刚刚完成的中国员工队伍调查表明,企业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乏感,特别是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吸引人才、留住和激励人才仍然是公司和人力资源部的重要挑战(分别有 38%、35% 和 27% 的接受调查者认为,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和寻找人才是最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因企业的性质不同(国有企业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激励人才,国际企业和民营企业认为最大挑战是留住人才,而上市公司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寻找人才)和视角的不同(CEO 认为最大的挑战是留住人才,而人力资源总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激励人才)而有所差异。另外,接受调查者将人才招聘和选拔及人才培训列为继绩效管理之后人力资源方面最重要的工作。
问:作为人力资源总监,我和下属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一些日常事务上──做薪酬报表、员工档案管理、日常培训、回答员工关于人力资源政策的各种问题,等等。工作辛苦,效率也不低,但仍然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问题出在哪儿?
答:人力资源负责人“埋头干”的事情太多了,往往容易忽略“抬头看”。“抬头看”什么?主要有三点。一是需要看什么。要抬头看企业需要什么人力资源服务,业务需要什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业务最需要的人力资源服务包括人才的吸引、发展和保留;绩效管理和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工作。一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但还有的企业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把精力放到这一点上。二是谁来做和怎么做。要看谁来提供这些服务。是人力资源部独自还是人力资源部和业务部门一起承担这些服务?怎样提供这些服务?
是集中地还是分散地提供这些服务?三是看什么时候做,配备多少资源。要看哪些服务应该更优先地提供,哪些服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这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最主要的任务。认识到了第一点但还没有给出好的答卷的企业人力资源部,多半也没有做好第二步或第三步。“抬头看”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部向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转型的过程。人力资源部应该对更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一线经理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更关注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更有效率地提供人力资源基本服务,使业务部门和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更好地使人力资源管理切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2 下一页
问:如果我们的工作已经习惯性地被大量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占据,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更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改变这种现状,有什么解决方案?
答:在埃森哲,我们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将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时间分配从倒金字塔型转变成宝石型。我们的办法是进行人力资源部工作的“重组”,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工作,即一部分人成为业务的战略伙伴,直接支持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招聘支持、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配备);一部分人成为“人力资源专家”(如薪酬福利专家),为管理层出谋划策;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如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再建立一个信息化平台,让员工自我进行基本的人力资源服务(如休假申请和审批、培训申请和审批等)。我们帮助一家国际知名化工公司在亚太区设计和实施了人力资源转型方案。方案完成后,这家公司实现了亚太区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统一,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改变为自助服务,服务的机构从 46 家增加到 49 家,服务的员工人数增加了 3%。由于采用了共享服务中心,提高了人力资源服务效率,该公司亚太区的人力资源部门因而可以更关注为业务部门提供战略伙伴的服务。这期间,这家公司顺利地收购了三家公司,扩大了业务规模。它既实现了高效能,也实现了高效率。采用信息化人才解决方案,是一种选择。还有的公司做得更加彻底。比如,美国一家大公司把原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的行政性事务外包给了埃森哲,现在埃森哲在那里有 200 人的团队为它提供服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真正地从行政性事务的包围中解脱了出来,有了时间和精力关注更重要的战略性问题。现在,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企业完成海外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帮助企业提升客户体验和员工体验,从而促进客户忠诚度和员工敬业度的提高,有力地支持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问: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学习型企业,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答:这是个较大的话题,但我们不妨从这个理念的收益切入。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一是尽管中国人才总数多,但实际上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的人才还是不足;二是中国人才的流动率非常高,特别是高技能和高管理能力的人才流动速度更快,而人才的流失会导致企业技能和知识的流失。这些现实,都不能通过人才招聘或其他人力资源的措施完全得以解决。因此,成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举例来说,埃森哲同样面对高技能人
才需求的挑战,所以埃森哲采取的战略之一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我们发现,我们每投入 100 元的学习资本,就可以获得高达 365 元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习型企业确实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当然,这个“利”指的是长期收益。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谈学习型企业。不过实际上,至今为止真正做到的企业为数不多。为什么?首先,这个过程本身有诸多方面的挑战。例如,怎样设定合适的学习战略和计划?开发哪些相应课程?如何整合及配置企业内部的学习资源?中国企业过去常常出现不同的地区分公司设置各自的培训中心的情况,有的甚至高达 10~20 个,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其次,很多企业看重“速赢”,但这其中必须有策略的指导。这里,我们给出两条衡量企业在打造学习型企业方面成功与否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及时衡量学习的回报,找到“速赢”方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将学习的投入与业务的产出挂钩起来的。二是学习是一项长期投资,所以它的回报应在更长时间内衡量。
这两条原则简单说来,就是及时性和持续性。在争取企业的学习“速赢”上,企业首席学习官(CLO)可以发挥积极的组织、推动作用。比如,针对刚才提到的及时性,CLO 开始时可以将学习的目标设置得更实际些,重点衡量学习对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和缩短达到熟练程度的时间的贡献,这样有了短期的“甜头”,企业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而长期来看,CLO 需要组织、设计学习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开发出一套学习与业务业绩、员工能力相结合的绩效指标,衡量相对较长时间内的学习回报,也就是上面说到的持续性。另外,CLO 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促进学习型企业的构造。
问:很多企业都有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型企业与企业现有的培训计划有何区分?
答:培训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以前传统的组织培训一般由企业的培训中心或人力资源部来承担,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之下的一个职能。而事实上,传统的培训与学习存在三大本质区别。一是培训一般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而学习却可以在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中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二是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是面向应用、为了使员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的主动行为。好的学习计划,会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不同的竞争环境、商业模式、技术条件、法律制度和人员流动状况制定或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而传统培训采用相对固定的教案与课程,是被选择进行培训的员工在已有的课程中选择(或被选择)学习内容。三是传统的培训通常被企业按照费用、成本来处理,而新的学习模式是被作为企业的战略投资来对待的。四是学习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新及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另外,它还包涵企业文化的要素,强调知识的分享和广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