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推荐)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
贵重仪器设备是指单价在人民币20万元(含)以上、使用方向为教学或科研的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作为仪器设备的附件上报,不作为单台件上报。
1.型号、规格:表中未填写的按仪器设备标牌或说明书标示填写,已填的请实验室进行核对、修正和确认。
2.使用机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用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的使用机时数。根据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按教学/按科研/按社会服务方面分别统计机时数,若无使用机时,填“0”,不能空项。使用机时:必要的开机准备时间+测试时间+必须的后处理时间。
其中开放使用机时:仪器对用户开放使用(用户自行上机测试、观察样品)的机时数。
3.测样数:本学年在本仪器设备上测试、分析的样品数量,按照原始记录统计填报。
同一样品在一台仪器上测试,统计测样数为1,与测试方法和次数无关。
4.培训人员数(学生/教师/其他):本学年在本仪器上培训的能够独立操作的学生/教
师/其他人员数,不包括各种形式的参观人数。按照原始记录统计填报。
5.教学实验项目数:本学年利用本仪器设备开设的列入教学计划的实验项目数。
6.科研项目数:本学年利用本仪器设备完成的各种科研项目或合作项目数。
7.社会服务项目数:本学年利用本仪器设备完成的为校外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数。
8.获奖情况(国家级/省部级):填写获奖个数、获奖的主要内容及涉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名称,利用本仪器设备在本学年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情况。
9.发明专利(教师/学生):利用本仪器设备在本学年获得的已授权发明专利数,不含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需注明涉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名称。
10.论文情况(三大检索):填写文章篇数,利用本仪器设备在本学年发表论文情况。
三大检索指:SCI、EI、ISTP。
11.论文情况(核心刊物):填写文章篇数,利用本仪器设备在本学年核心期刊发表论
文情况。
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出版的《中文
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中列出的期刊。
12.负责人姓名:指本仪器设备或机组的负责人姓名。
第二篇: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验收报告
使用单位:
验收负责人:
实验室,研究室:
(教务处,资产处)年月日
填表说明
1,凡单价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仪器设备,验收时必须填写此报告.2,对于一次购买,单价,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供应商等一致的,验收均无问题,可一并填写此报告.若其中某台件有问题,则需单独填写此报告.3,验收人员应有学院主管院长,实验室主任及实验室有关人员,教务处实验教学科,资产处设备科人员组成.4,此报告随学校领导批准文字材料或计划,合同等随机资料存校档案馆.5,此报告须用钢笔,碳素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晰,否则无效.6,此报告在设备到货日期七日内验收填报,若有特殊情况,使用部门则应有文字报告说明原因,报教务处,资产处.资产处
2004年11月
设备名称
中文
英文
生产厂家(地点)
供应商
具体使用
部门
存放地点
区号楼房间
出厂日期
出厂编号
规格,型号
国别
合同号
经费来源
台件数
合同单价
外币
合同总价
外币
人民币
人民币
到货日期
领用人
资料保管
索赔期限
技术验收期限
技术资料份数
仪器,设备外包装是否破损(如果有破损,则要说明何处,破损到何程度):
开箱后仪器设备本身是否有破损锈蚀(如果有锈蚀,则要说明何处,锈蚀到何程度):
按合同和装箱单清点所到物品是否齐全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要说明缺少的种类以及数量):
四,主要附件及备件明细:
编号
主要附件及备件名称
单位
数量
编号
主要附件及备件名称
单位
数量
五,所附软件,技术资料及说明书情况
编号
资料名称
数量
保管人
六,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情况(按合同和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指标验收):
七,附件,备件情况:
八,所附软件,技术资料及说明书完备情况:
九,索赔要求及解决结果:
十,其他要说明的问题:
验收人员姓名
职务,职称
负责内容
学校设备管理部门
设备科:
处长:
年月日
供应厂商情况
教务处
使用单位
安装,调试以及参加验收人员姓名
职务,职称
有关负责人:
年月日
负责人:
公章
年月日
负责人:
联系电话:
传真:
附件1检测数据及图表
(粘贴检测数据原始记录或打印数据,图表等)
附件2仪器设备外型照片
第三篇:关于健全制度科学管理和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论文
论文摘要:以建设“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总结探索出高校科学管理和使用仪器设备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健全制度 科学管理 大型精密仪器 资源共享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利用“985工程”、“211工程”、“世行贷款”、“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专项建设资金购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其档次之高、数量之多、品种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办学实力。为了更好地发挥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切实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搭建坚实的平台,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先进的物质保障,体现投资效益,必须科学管理和使用仪器设备。我院以建设“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契机,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总结探索出高校科学管理和使用仪器设备的有效途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状况
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及使用状况直接反映出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由于旧的管理模式的延续,目前许多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着仪器使用率偏低、资源浪费严重、维修环节薄弱等一类的问题[1-3]。
1.1 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虽然有一定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但内容陈旧,许多条款已不适应当前仪器规模、数量和档次的管理,从仪器购置到使用缺乏全程有效的管理章程和约束监督机制。
1.2 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
由于购置前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项目主持人经常会根据自己某个研究课题的临时需要或只考虑本学科使用上的便利而购置,没有全局观念,不考虑可持续性的问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相关学科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以致订购者没有全面了解本区域类似设备的情况,造成重复购置;尽管有可行性论证,但是设备购置后没有及时落实利用,例如没有及时开设新实验,对开放共享等问题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暂时造成仪器闲置;有些专用于科研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功能单一,使用面窄,科研成果少。
1.3 设备维修费用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维护和修理大型精密仪器的专项资金,维修人员奇缺,一旦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尤其出现较复杂的故障,将在较长时期内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1.4 实验技术管理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实验技术管理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技术梯队,素质不高,制约了一些仪器功能的利用和开发。科学管理仪器设备的有效途径
2.1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目标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其最大限度地体现投资效益,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服务[4]。而建立健全一种适合学科发展的仪器管理运行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
(1)实践中,我们以建设“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契机,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实行责权明确,奖惩分明,管理严格,充分激发管理者主人翁精神的激励机制。
(2)建立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前的论证工作制度。首先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方向对购置的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其次是经过收集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考察等程序对仪器选型进行论证。申购者和审批部门都认真填写“项目申报审批表”,杜绝轻率申购、草率批准及仪器拥有者占而不用或少用的现象。
(3)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制的工作制度。选定相对稳定的仪器专职操作人员,并对他们进行操作使用仪器的专门技术培训。坚决杜绝用者不学,学者不用的情况。适当考虑各实验人员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结合各自承担的课程,均衡分配仪器的管理范围。
2.2 重视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大型精密仪器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加强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是正常运行的可靠保证。建立完善的大型仪器技术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包括:可行性论证报告、审批手续、订货合同、装箱单等原始资料或备件;说明书、安装调试报告、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等技术资料;运行记录、维修记录、增购配件、功能开发、效益考核记录等动态资料。专职管理人员要对仪器的技术性能有全面的了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维护检修规程进行,做好使用登记和技术检测记录,还要定期做好维护保养、性能检定和精度标定,如定期放电和更换老化元件,检查防潮防尘防震情况,有的还要定期润滑、加油,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使用前后要对仪器的状况进行认真的登记,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结束后要细心检查,认真整理,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大型仪器造成损坏,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
2.3 重视仪器设备的维修环节
为确保大型仪器正常运转,经常需更换老化元件和升级软件系统,这些都要花费一笔昂贵的费用。如更换一次质谱仪的电池需花去几千元,增添一个液相色谱的色谱柱就几千元。所以学校必须设立大型精密仪器的维护修理专项经费,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筹措维修经费:1.每年从购置设备经费总额中预留一定比例作为大型精密仪器维修基金。2.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面向社会进行创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制定各种仪器的测试收费标准,从对外测试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维修经费,做到以机养机,提高仪器的使用率。
学校或学院可以成立仪器设备维修部,担负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做到预防维护相结合,保证仪器的完好率,节约维修时间和费用。科学使用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1 开发利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正是这些高要求又不断促进了实验室的更新和完善。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型精密仪器的潜力,扩大其功能和使用范围,使其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2 构建开放性的大型仪器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促进跨学科发展,加强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大型仪器有偿共享服务平台是一项重要措施[5]。
将有关设备的性能指标、适用范围、收费标准和管理人员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供全校的老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查询,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校外单位提供有偿服务。平台建立以来,仪器的开机率和利用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避免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对优化资产配置,盘活现有资产,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3 促进仪器设备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型精密仪器结构复杂、稀缺贵重、运行费用高,加上受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制约,大型仪器设备主要限于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很少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对相应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鉴定已由过去的手工操作逐步依赖于质谱和色谱技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更新观念,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精密仪器设备开设新的实验,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仪器设备,通过做大学生创新课题、君政基金、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工作来了解大型仪器设备的用途、性能、使用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由于大型精密仪器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最新技术研制而成的,集光学、电子学、机械学等多学科科技成果,通常被称为智力密集型装备,因此,对管理技术队伍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管理技术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人翁精神和奉献精神,刻苦专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先进的仪器设备只有在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使用操作下,才能得到满意的测试结果,所以,要创造条件,培养管理技术人员,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结束语
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好大型精密仪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敢于创新改革。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促使仪器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提高;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技术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仪器应有的功效,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实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资料
[1]朱西桂,彭小平,金嘉禾.加强管理创新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84.[2]余孟华.切实做好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116-117.[3]魏高明,郑合勋,赵瑾.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9-91.[4]范秋梅.提高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136-139.[5]范峰南.建立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资源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第15卷第5期.
第四篇: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使用
效益,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教高[2000]9号文件精神,特指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范围: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以下简称贵重仪器设备)是指高精度、高价值及贵重、稀缺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单价(单台套价格)在人民币10万元(含)以上及贵重、稀缺的仪器设备为贵重仪器设备。
第三条 贵重仪器设备实行分级管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由所在部门具体负
责管理,由国资处负责对管理使用、维护保养、使用率、投资效益等进行定期考核。
第四条 贵重仪器设备,不论其经费来源如何,均属学校固定资产。通用的贵重仪器
设备原则上要向全校开放使用。
第五条 凡购置贵重仪器设备必须由申请单位填写大型设备购置申请表(设备单台
(套)价格大于10万的设备需要另外提供大型设备购置选型论证报告)。
第六条 贵重仪器设备的采购、订货、运输、保管、发放、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
由国有资产处和院系共同负责,必要时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或技术人员配合执行。
第七条 贵重仪器设备必须有专人管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必须选派业务能
力较强,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专人管理,负责指导操作,检查校验、维护保养等工作。其他人员必须先进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使用仪器。每台贵重仪器设备都要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使用注意事项,并摆放在醒目位置,若擅自或违犯操作规程使用仪器,造成损坏或精度、性能下降,由使用人承担责任。
第八条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做到精心维护,定期检修和检测,防止障碍性
事故发生。若发生故障,专职技术人员不能排除,应及时报告实验室主任组织维修,填写使用记录及维修记录,详细记载使用及维修情况。
第九条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以“立足教学,服务科研”为原则,并在完成教学
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要积极参加校际和地区协作,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按
学院规定办理手续,收取费用。收费标准由设备占有单位根据设备原值、折旧年限、年额定机时、设备具体情况及市场行情确定。
第十条 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计划
无条件优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免收费用。
第十一条 贵重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借出及拆改解体使用。因功能开发、改造升级或
研制新产品需拆改和分解时,须经设备所在单位同意,国有资产处同意并上报主管校长批准。
第十二条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实行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1、对半年内不调试,一年内不使用及利用率很低的贵重仪器设备,除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外,国有资产处有权对校拨经费购置的该类型设备进行调拨和作为积压物资处理。
2、对造成贵重仪器设备严重损坏者,可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当事人及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报损报废的规定:
1、凡因技术落后,主要部件或结构已经损坏,无零配件或维修费过高,确需报废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根据《国有资产处置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报损报废。
2、凡需报损报废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由所属单位提交报废申请到国资处,由国资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并提出技术鉴定报告和意见后,报主管校长审批。
3、已同意报废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应由实践教学管理科统一处理,各部门未经许可不得自行拆卸和处理。
第五篇: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为加强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以下简称大精贵设备)的管理,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大精贵设备的范围
1、国家科委规定的23种大精贵仪器设备。
2、单价人民币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3、单价虽不足5万元,但属稀缺仪器设备,学校认为应当列入大精贵仪器的设备。
二、大精贵设备的计划与购置
1、购置大精贵仪器设备,使用单位必须先进行论证调研,提出书面申请,报实践教学管理处审核,经分管校长同意,校长批准,并报集团董事会批准,方可购置。
2、申请经最终批准后,使用部门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市场、技术调研,对生产厂家进行实际考察,提出招标申请,由供应处联系集团招标办招标采购。
3、大精贵仪器设备的验收、安装,由后勤管理处资产办公室会同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供应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及使用单位协同厂家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及说明书和有关验收制度的要求进行。
三、大精贵设备的技术管理
1、大精贵仪器设备的使用单位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等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2、大精贵仪器设备应设专人管理,专职人员操作。管理使用人员应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精通操作并能承担一般的保养维修。管理使用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变动,应做好接替人员的培训并严格交接手续。
非专职人员如需上机直接操作,须经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经设备所在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在专职管理人员指导下按操作规程进行。如违反上述规定而损坏仪器设备,操作人员要承担赔偿责任。
3、大精贵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认真作好使用、保养、维修、校验和标定记录等,对仪器设备要定期保养、维护、校验,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
4、要建立完整的大精贵仪器设备技术档案,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原始资料:申报表、论证报告书、审批计划单、定货合同及有关来往信函等。
(2)设备的开箱验收单、说明书、合格证、附件清单、随机图纸、外观相片等。
(3)安装调试记录等。
(4)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制度等管理方面的资料和管理操作人员情况登记表等。
(5)使用过程中的所有记录等。
(6)设备验收后,随机附带的原始资料应归学校档案室管理,使用单位可留复印件备查。
5、大精贵设备一般不准擅自拆改或解体使用,确需开发新功能或特殊需要而必须改造时,应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精密贵重程度和管理权限,经论证后提出报告,由后勤管理处资产办公室审核,报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进行。
6、大精贵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时,要根据使用记录查找原因及时组织维修,并作好记录,较大故障需向后勤管理处资产办公室报告。凡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坏,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处理。
7、大精贵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实行考核制度,以促使专职使用和管理人员努力完成岗位职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考核的内容是:
(1)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数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2)设备利用率;
(3)设备功能的发挥程度和技术开发的项目数;
(4)设备维护的完好率和运行环境完善程度;
(5)技术档案、使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
8、大精贵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考核工作由后勤管理处资产办公室组织进行,对在购置、验收、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开发、协作共用、培训人员、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
四、办法中未规定的事项,按本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