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发现具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前者公司股票价格增长为901%,而后者为74%;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1]。”
企业文化总是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的永恒主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学者和企业家们在讨论企业文化建设时十分关注并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这些基本问题,然后提出建设企业文化应抓好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这个词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众说纷纭的现象,企业文化也不例外。纵观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 五因素说
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2]。
2.两种文化总和说
这种学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主要指企业中的设施、工具、机器、材料、技术、设计、产品、包装和商标等;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
3.群体意识说
这种学说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员工所共有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
4.精神现象说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企业的“意识形态”。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不妨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3]。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的。
1、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家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本来只有人才具有精神。企业精神这一概念的自身就是把企业人格化了,它是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经营优势和精神财富,它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正如美国IBM的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所说: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较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决定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机构、革新和选择时机等重要得多。例如,株洲时代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为“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这十二个字是株洲时代集团公司老一辈创业者和新一代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共同铸就的。它的含义是: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共创大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知难而上、敢打硬仗、勇于奉献。株洲时代集团公司精神成为其全体员工的基本价值观。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与企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企业的经营体制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等问题。企业的法律形态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企业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企业制度文化的共性。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则体现了企业各自的经营管理特色,反映了企业制度文化的个性。
(1)企业法规。企业法规是调整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同国家的企业法规,都是以国家的性质、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制定的,对本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企业法规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形态,为企业确定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是依法管理企业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2)企业的经营制度。企业的经营制度是指通过划分生产权和经营权,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强化企业的经营责任,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责任制度,是企业制度文化的组织形态。
(3)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观念。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一般来说,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促使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真正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个异性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观念。企业的制度与企业的经营观念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4]。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以及技术进步这些物质载体上,还通过厂区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的改造,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企业的物质文化。
(1)生产环境的改造。生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与心理。企业如果绿化好、厂容美、环境清洁整齐,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优秀的企业特别注重为员工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并把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文化设施建设。人有多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愈加强烈,求知、求美、求乐等心理迅速发展,构成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课题。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是许多优秀企业的重要物质文化内容[。1.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形成的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图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的。例如用户等一,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买方市场,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大庆的为国分忧、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临国外封锁、国内经济困难,石油生产又具分散及一定危险性等环境下形成的。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要发展,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就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数员工所接受,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2.企业文化发端于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3.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终于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的精神。
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
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因此,企业文化一般都是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领导者一旦确认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宣传教育的同时,便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6]。
四、企业文化的建设
根据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抓好以下主要环节:
1、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
在确定企业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变异。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企业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根据企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例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协作精神、严格的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商品经济要求与用户搞好关系,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些都是不以民族和企业特点为转移的。但各企业在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客观上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点。例如投资大、见效慢、风险性较大的企业,一般需要远见卓识、深思熟虑、严谨的态度和作风,而生产生活消费品的企业则要求灵活、机敏的作风。
(3)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现有的企业文化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特别要善于发扬本企业的优良传统。
(4)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其他民族和企业的优秀文化。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十分注重荟萃世界优秀企业文化。它规定在国外的子公司有研究各国企业文化的使命,子公司领导人回国述职或参加培训,首先要报告所在国家和地区企业文化的特点。对于外来的企业文化,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应持认真鉴别,分析研究,有选择吸收的态度。要搞清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同时,采借别人的长处、精华,还必须进行一番改造,才能适用于自己的企业。如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给日本企业家传授产品质量管理的考评和测量技术,很快被改造成世界著名的QC小组活动。
(5)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同是美国文化区内的企业,惠普公司文化便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倡导团体主义,主张建立轻松、信赖、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司宗旨明确写着:“组织成就乃系每位同仁共同努力之结果。”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建设刚刚开始,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
(6)着眼企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的内容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例如,40年来,株洲时代集团公司员工辛勤耕耘,铸就了“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株洲时代集团公司事业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宣传倡导,贯彻落实
(1)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是“铁人”王进喜生前领导的钻井队,以后虽换过不少届领导班子,员工也不断更新,但由于坚持对工人进行艰苦创业传统的宣传,“铁人精神”一直保持并发扬光大。
(2)领导带头,身体力行。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龙头,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其次,要表率示范,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体现企业的价值观。
(3)完善制度,体制保证。企业文化是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企业职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4)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念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法,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迪尔和肯尼迪在其合著的《公司文化》一书中,把英雄楷模人物作为企业文化五大构成要素之一,认为没有英雄人物的企业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必须首先接受职业道德、经营思想、集体意识、自我修养的集训,进行语言、待人接物的礼节教育,考试合格后才被录用。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3、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强化指的是人们的某种行为因受到一定刺激而获得继续或中断的过程。获得行为继续下去的结果的强化,叫做正强化或积极强化;使行为中断或中止的强化,叫做负强化或消极强化。积极强化的刺激使人们获得奖赏性情绪体验,而消极强化的刺激带给人们惩罚性情绪体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些法则,对员工行为给以积极强化。
企业文化建设应是企业的长期行为,靠短期突击不能奏效,而且是有害的。由组织的少数人创造、倡导的某种文化质,传播到组织的每个团体,再由一个个团体传播给每一个人,使之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企业文化的模式,不仅要长期积累新文化质,而且要同旧文化质的“惰性”作反复较量、长期斗争。学习、采借别的文化质,不仅要经过鉴别,以决定取舍,而且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制作、消化领会,才能把它吸收进自己的文化里。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努力,持之以恒。
第二篇: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形成
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形成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实质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既存在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1、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的形成。
2、制度与文化的表现形态不同。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3、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4、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比如,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先定一项制度,时间长了,员工心理接受了这一制度内涵,制度变成空壳,留下的是参与文化。
5、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并存的。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
二、如何保持制度制定与文化理念的一致性。
1、企业制度应与企业文化理念保持高度一致。企业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与企业文化理念相违背的问题。企业制度和控制系统的类型、控制的程度及由控制的结果而发生的变革,是衡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过程。通过控制系统的工作,企业文化可以得到培育与提高。企业制度的健全化、规范化和完善,有助于通过制度将企业倡导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体现出来,借助于制度来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下,自觉地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1)公司明确提出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高度体现企业文化理念,将理念的精神落到实处。(2)依据已经确认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检查企业现行制度中有没有与文化理念相违背的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制度,修正或废弃与企业文化不相容的制度。(3)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基准,对企业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以适应变化和提升了的理念。通过组织和管理手段,防止刚性的制度对文化理念的侵蚀。(4)通过企业控制体系,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控制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及时纠正偏差,并对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5)通过必要条件,将企业文化理念的贯彻执行制度化。
2、保持制度制定与文化理念一致性的方法。(1)让员工了解他们在制度制定中的角色要求。员工希望个人成功,希望通过企业的成功而达成个人的成功,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企业帮助员工实现成功的方法,首先是要让他们了解他们在企业制度制定中的角色要求,并使之努力符合甚至超过这些要求。企业可以有多种方法让员工了解他们的角色要求:1)正规的工作说明。正规的工作说明把每一项工作的参与程度做了说明,并对其要求逐一进行详细解释以保证工作的成功。2)制定制度时上下级面对面地会谈与沟通。管理者、监督者通过
与部下面对面的会谈来了解他们的要求,向他们讲清楚他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3)如果制度发生了基于文化理念的变化,而员工还是基于自身利益而固守原来的想法,那么,管理层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员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文化变革和制度变革中的位置,并力求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拥护新的制度,扮演新角色。企业在实施文化变革时,很显然对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管理者必须以不同于往常的方式进行管理,还必须对新的行为进行奖励和评估。企业员工同样必须以不同于往常的行为行事,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会要求有不同的角色要求。
(2)制度的方向定位。作为企业文化变革的一部分,基于新文化理念的制度将企业所有成员引向新的文化,因此,员工们应该了解企业为了创建一个有利的企业文化环境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正在从事什么工作,了解企业期望他们能做出的贡献,在新的制度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等等。不管企业运用的是哪一种手段,目前的在职员工和将来加入的员工都必须经过这一过程的教育。制度方向定位的表现形式有:及时发布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文件、企业制度变革实施阶段产生或加以改变的文件或政策等。对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关员工的角色变化提出新的要求。支持新文化的观点和理论说明。对企业迄今已经实施的制度变革加以充分说明,让员工明白制度的变化是系统性的。“说出事情的真相”——鼓励员工就制度问题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直接接触。对于员工来说,能对“了解情况”的某个人直接提出问题,澄清概念,说明自己关注的情形,会大大地有助于他们接受对文化进行的变革。(3)持续性的信息交流和发布。企业必须对文化变革所产生的制度变迁向企业员工充分通报,通报的内容可以包括:这一变革主要是为了提高职责能力,还是为了利用团队化所产生的协作或实现对重要而稀缺的技能的有效使用?实施的新政策或工作程序,对原有政策和工作程序的改进,并从深度上加以说明。(4)对文化理念带动的制度变迁的控制。企业文化带动制度变革过程中肯定会不时地出现很多问题,因此,要建立一种发现变革中的问题和情况并对此加以解决的机制,这种机制是用以发现可能妨碍到进步或导致失败的警示系统,是员工向企业汇集信息的手段,是用以产生新观念和改善文化变革进程的工具。这种程序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或问题,同时要求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和落实。
三、企业制度建设中员工行为规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在设计员工行为规范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乎法理性原则。这一原则指出,员工行为规范的每一条款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即其存在要合法合理。研究一些企业的员工行为规范,常常可以看到个别条款或要求显得非常牵强,很难想象员工们是怎么会用这样的条款来约束自己的。坚持合乎法理性原则,就是要对规范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尽量避免那些看起来很重要但不合法理的要求。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1)员工行为规范必须与企业理念要素保持高度一致并充分反映企业理念,成为企业理念的有机载体;(2)行为规范要与企业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保持一致,对员工行为的具体要求不得与企业制度相抵触;(3)行为规范自身的各项要求应该和谐一致,不可出现自相矛盾之处。坚持一致性原则,是员工行为规范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制定的规范性要求容易被员工认同和自觉遵守,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的合力。
3、针对性原则。这是指员工行为规范的各项内容及其要求的程度,必须从企业实际、特别是员工的行为实际出发,以便能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激励和正强化作用,对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约束作用和进行负强化,使得实施员工行为规范的结果能够达到企业预期的强化或改造员工行为习惯的目的。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员工行为规范,即使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也必然是十分空泛无力的。
4、普遍性原则。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普通工人,无一例外都是企业的员工。因此,员工行为规范的适用对象不但包括普通员工,而且包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当然也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其适用范围应该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设计员工行为规范时,坚持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规范中最好不要有只针对少数员工的条款;(2)规范要求人人遵守,其内容必须是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做到的,如果管理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或客观原因很难做到的条款,尽量避免写入;或者在同一条款中用并列句“管理人员应„„,普遍员工应„„”来体现各自相应的具体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行为规范要便于全体员工遵守和对照执行,其规定应力求详细具体,这就是所谓的可操作性原则。
如果不注意坚持这一原则,规范要求中含有不少空洞的、泛泛的提倡或原则甚至口号,不仅无法遵照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走样,而且也会影响整个规范的严肃性,最终导致整个规范成为一纸空文。
6、简洁性原则。尽管对员工行为习惯的要求很多,可以列入规范的内容也很多,但每一个企业在制定员工行为规范时都不应该面面俱到,而要选择最主要的、最有针对性的内容,做到整个规范特点鲜明、文字简洁,便于员工学习、理解和对照执行。如果一味追求“大而全”,连篇累牍,洋洋洒洒,反而不具使用价值。同时,在拟定文字的时候,也要用尽可能简短的语句来表达。
四、案例
1、元宝山发电厂的文化管理与制度建设。
元宝山发电厂是国电东北直管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境内。“元电”从建厂到今天已经历经了27个春秋。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元电人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经过考察、研究和探索,在国家电力公司、国电东北公司统一领导下,“元电”确立了绿色价值倍增战略:以提升企业自我生长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为标志,以实施学习型组织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形象创新战略为重要支撑,全面构筑发电生产与多种产业既相互呼应又彼此独立的多元化发展平台,最终把“元电”建设成为具有强大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一流企业。
在此基础上,元电人确立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文化:即“元电”理念和价值观体系。如“动力报国,精彩世界”的元电理念,抒发了元电人立志电力报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抱负,激励着全体员工为创建国际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元电精神,这种精神指引着元电人与时代同步前进,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创新;“诚心为本,以德铸魂”的企业道德等等。这些企业与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是“元电”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制度层文化和物质层文化的基础和动因。
元电的领导班子为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以促进文化形成。如在企业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改善心智模式,促进理念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培训教育,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一般职工根据不同工种每月组织一次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考试;一般管理人员侧重于微机应用和管理业务知识的培训,参加季度考评;中层以上干部坚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原则,每年脱产轮训一次。
企业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核心,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氛围和机制,提升员工的思维层次,形成团队精神和系统思维。一是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开展每年读5本书活动;二是创建学习型干部队伍,提出“8+1行动计划”;三是创建学习型团队,开展“达标创一流”、“有学习力单位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
在规范管理方面,企业编制了《企业法典》,包括基本制度、150多项规章制度、机组运行规程、机组检修工艺规程和工作标准,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企业还引入了末位管理机制,通过《差距悬殊末位离岗学习制度》、《中层干部ABCD动态考核方法》和《三相线管理制度》,真正形成了竞争上岗的氛围。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元电人在制度的硬约束中不断渗进文化的软管理,逐步培育企业文化,使文化管理成为“元电”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2、“三维立体”的“黄电”文化。黄台电厂位于济南东郊,始建于1958年。经过六期扩建,总装机容量达到92.5万千瓦,年发电量近60亿千瓦时,是山东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为国家大型一类企业。
伴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黄电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努力在方式、方法、机制、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出了建设“黄电”管理文化的总体工作目标,总结提炼出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厂区文化、以和谐为核心的社区文化,以美学为核心的家庭文化”的“三维立体”黄电文化体系构架。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体为主,两翼为辅,重点突出,同时又注重相互融合、互促共进。在厂区文化建设这个重点环节中,企业通过征集、公布、讨论、提炼、论证等多层次、多环节的锤炼,利用闭路电视、广播、厂报、新闻网站、板报等媒体,配以老职工回忆录、青年职工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重建后的企业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企业文化理念就易于为员工所遵循和信奉,有效地避免了就企业文化论企业文化的弊端。
在企业核心管理内容——用人和分配机制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探索形成了管理岗位的“双考竞聘”、中层干部的“动态管理”以及工时计奖、年薪制改革等更趋合理的管理办法,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企业在制度建设上,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对厂务公开、职工培训、系列文明创建等工作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融入了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民主管理、教育培训、考核激励、监督约束等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黄台电厂还十分注重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企业制定了《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和《厂务公开监督检查考核方法》,进一步明确了三级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时间和责任部门,使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和重大事项都能及时地通过各种渠道向职工公开。黄台电厂还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形成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等“三条线”培训架构。
厂区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既为开展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使企业文化的人文功能不断向两翼渗透和辐射,带动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例如开展文明楼、文明单元竞赛评比活动;开设“110”物业服务热线;完成“科学文化进家庭”,推进家庭“学习创新美”等等。
通过厂区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一起建设,保证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长久动力,取得了企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效益。
3、青岛发电厂: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的互动。青岛发电厂是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所属国有大型供电企业,管辖青岛地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7座,主变总容量560.05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共2008.6公里,用电客户84万户,地区最高用电负荷196万千瓦,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1993年,青岛发电厂成立企业文化协会,开始探索企业文化建设,青岛发电厂的决策层深深体会到:只有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要求,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该厂经过调查、分析、提炼和整合,形成了以“创新”为灵魂的文化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文化的创新,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青岛公司从战略到管理,再到各项机制,都围绕着“创新”进行了改革。
(1)战略创新:追求企业与社会双赢。由于青岛市建设国际化生态城市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环保、人员安置和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困境,该厂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根据青岛市的发展要求和企业实际,适时提出了“热点联产,二元推进”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环保与效益并举”的企业经营战略,两大战略同步推进,不以企业的短期利益损害社会利益和市民的居住环境,努力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例如,企业利用亚行贷款近2亿元,分别于1999和2001年新上了两台容量为1.2万千瓦的背压式供热机组,实现了热电联产,既解决了污染严重的问题,又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几年来,该厂累计对外供汽量超过150万吨,年增加产值近5000万元,使200多名员工解除了下岗待业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该厂还通过不同渠道致力于环境改善。自筹资金200万元,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干灰分选设备,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2000年又融资1600万元建成了年产10万立方米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产品填补了青岛市建材行业的空白。
(2)管理创新:追求企业国际一流。该厂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从而将企业的各项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该厂还
将设施规范化延伸为安全设施标准化。他们对所有检修项目进行了统计,逐条制定工作措施,对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工作保障措施进行提炼整合,形成了1381项标准工作措施,并据此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索系统。由该厂创新形成的《发电企业安全措施标准》和《人员安全性评价》两项科研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安全生产管理的空白。
管理创新为企业带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该厂2号机组在全国火电大机组竞赛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获得惟一的特等奖。
(3)机制创新:追求员工队伍。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哲学观,该厂在全厂员工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采取学习、培训、考试、考核、考评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提高相结合,考核成绩与评选先进相结合的方法,把素质工程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去,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大大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学习热情,逐步形成了“岗位竞争靠能力,收入高低看贡献”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与选拔。
近年来该厂共投入教育资金近千万元,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倡导并实践“企业要成为学习创新型的企业,部门要成为学习创新型的部门,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的人。”培训员工达7000人次,促进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4)科技创新: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突出“紧抓四条线,做好一结合”:四条线即:“信息化管理线;设备状态检修线;新技术推广应用线;合理化建议线”。一结合即:“自我攻关与校企联姻相结合。”通过这四条线一结合,该厂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例如,仅推广新技术一项,综合效益近200万元。
(5)政工创新:追求新的发展动力。该厂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构建起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
近年来,该厂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新的方法和途径解决新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立了企业政工网站,覆盖面广,操作方便,双向交流,资源共享,方便了职工的学习。可以说,创新为青岛发电厂增添了无尽的活力,无限的动力。在这里,制度与文化已经相互交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重庆市电力公司:行为规范让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重庆供电公司在其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坚持客户利益至上,为客户提供精彩服务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理念,从而使供电服务由积极主动型向零距离、无障碍、个性化方向转变,通过自觉强化服务意识,改变电业垄断时期留给人们的不良印象,为此该公司制定了详细的员工文明规范,例如:
(1)工作时间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无疲劳状、忧郁状和不满状。(2)站姿要正直,两肩相平,两臂和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或双手交叠自然下垂,眼平视前方,胸部稍挺,小腹收拢,两脚间的距离以不超过一脚为宜,站立时切忌无精打采东倒西歪,在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小动作。(3)避免在客人面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挖耳朵等。实在难以控制时,应侧面回避。(4)避免在客人面前使用手机。(5)保持口腔清洁,工作前忌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6)保持电话畅通,电话铃响3声内接听(超过3声的应首先道歉),应答时要首先问候(你好!),然后报出部门名称和自己姓名。做到谈吐文雅、语气谦和、语言流畅、简明准确。用普通话与对方交谈。(7)接听电话时,应耐心听对方讲述,听明白对方意图后细致地答复。不能当即答复的问题,应先致歉,并留下联系电话,研究或请示领导后,尽快答复。(8)接听电话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说“是”、“对”等,以示在专心聆听,重要内容要注意重复、确认。(9)通话完毕,须等对方先挂断电话后再挂电话,通话过程中不可强行挂断电话。(10)如果打错电话应向对方道歉,当对方打错电话时,应礼貌地作出说明。
以上仅为重庆市电力公司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内容,但是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员工能从细微处做起,就能逐步树立和实践企业的文化理念。
第三篇: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的形成要在困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精神的力量不容忽视,必须形成统一协调、励精图治的理想追求,把职工凝聚成革新进取的整体力量。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二十世纪初,“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管理思想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从管理思想史、制度史角度来讲,古代有许多科学的管理思想、原则、制度,有许多用当时当地习惯的规范语言写成的专著、专论。在中国古代,有专门研究产业内部系统经,对产业投入的人、财、物进行了集约化管理使用的专著。其中的原理,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日本人的管理实践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时,《孙子兵法》等偏重与经营谋略的古籍很受欢迎,“《论语》加算盘”成了日本成功的秘诀。而当日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时,儒学和兵家理论以远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庄子、老子思想则又变的更重要了。这也就说明了必须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我们的企业管理充分的结合起来。
美国企业界人士认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日本企业界人士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产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同卓越的企业家、科学的管理相结合,并被广大职工所认同、所接受,不仅成为企业的无形的精神支柱、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活力,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当今企业管理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作为一种管理思潮,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最早发现管理中文化及其价值的是哈佛大学教授巴纳德,在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第一次对总经理的职能进行了论述,认为其基本职能是“系统地阐述和确定价值目标”,并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更多地是由总经理的行动、而不是口头语言来表明的。他强调说:总经理所倡导的价值观只有为投身于工作系统的全体成员所接受时,它才成为企业组织的共有价值观,在管理中起到巨大作用。继巴纳德之后,另一个发现文化因素妙用的要算美国管理学者塞兹涅科。他在1957年出版的《领导与管理》一书中,对企业组织的价值观与制度、价值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首先使用了与企业文化概念相似的“组织特性”及“与众不同的能力”等概念。认为“组织特性、与众不同的能力-----所有这些术语指得都是同一个基本过程,即一个使建筑结构式的工程技术序列转化为一个社会的有机体的过程”。“当组织被赋予价值观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性”。“大力推行价值观,就会使不同的看法、习惯、信仰结成一体,赋予组织生活的所有方面以丰富的色彩,赋予它一种社会整体性,而远不止是正式的协调和指令”。
7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的妙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美国组织学者波恩斯在他的《领导》一书中把领导工作分为两类:一类叫事物性领导工作,另一类叫变革性的领导工作。他认为,变革性的领导者需要使他的拥护者超脱于日常事物工作,克服迷恋权利的弊病,看清更为重要的树立价值目标的工作。他指出:“在大部分领导理论中,这个绝对的核心价值观一直未引起充分认识。”“领导工作不是赤裸裸地挥舞权利”,“权利基础的连接不是作为权衡轻重的砝码,而是作为对共同目标的相互支持”。类似这样的发现和理论在当时层出不穷,但并没有被当时的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所注意。美国人对自己传统的理性主义那一套过分迷信,认为美国的管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可以说,没经过管理思想“革命”性的震撼,人们不会轻易接受新的发现,新的观点。进入80年代,管理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企业文化时代,掀起了一场企业文化热潮,它所显示的积极意义,也首先在于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教人们把过去被忽视的那些东西给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个功劳当然应当记在我前面提到的那批著作家名下。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先是企业价值观的定位,要形成企业文化机制必须要明确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企业人格化的产物,是指企业绝大多数人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当其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时,就形成了企业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能使员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激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和工作主动性,使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内部协调能力加强。培养和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种自主管理、目标一致的气氛,提供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场所,促使员工以高昂的士气投入到组织的各项营运中去。这一目的的实现,可以借助一定的制度、组织结构、奖罚手段等一系列外部刺激,但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只有当所期望的价值观真正确立时,良好的企业氛围才能得以持久维持。由此可见,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建设企业文化应该始终把方向对准企业价值观这一内核。
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这不仅体现在它的功能与企业文化目的的一致上,而且体现在它与企业文化其它诸要素的关系上。一般认为,企业诸要素至少应包括企业哲学、宗旨、信念、风气、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企业价值观在诸要素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经营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企业哲学就是反映、表现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宗旨体现了企业的根本追求,它是以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的;信念是指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而原则和理想均以价值观为基础。
企业文化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而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则从意识形态深层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决定企业个性、规范员工行为、提供支柱等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企业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其它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基于本位价值的观念就是本位价值观。在不同价值观的支配下,人们的行为往往也会表现出差异。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作为一个其成员的命运共同体,在企业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例如,一个把创新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利润、效率与创新相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后者,使利润、效率服从创新的需要。而这种行为,对于一个以利益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来说,则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企业价值观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前提。价值判断要优价要有价值尺度,价值选择要有价值参考。价值观就起着价值判断尺度和价值选择参考的作用。没有确定的企业价值观,人们便无从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弄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大凡一个企业,必定提倡真、善、美,而反对假、恶、丑,但是如果不向员工提供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员工就照样不能判断什么是真与假、善于恶、美与丑,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选择真的、善的、美的言行,而舍弃或抵制假的、恶的、丑的言行。有的企业存在大量浪费原料、材料、辅料、水、电、风、气的现象,对此人们之所以熟视无睹,就是因为企业丢弃了“节约”这个价值观。有的企业存在消极、被动、偷工、怠工等现象,而人们不谴责、不制止,也是因为企业没有树立起“积极”、“实干”、“合作”的价值观;第三,企业价值观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协调企业的各项活动。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其规范作用,企业真正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告诉职工什么是它所提倡的,什么是它所反对的。不过,价值观这种规范作用并不是通过制度、权力等硬性管理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群体气氛和意识深层的诱导来实现的,它是一种软性约束。并不是没有原则性。其实,在很多企业,犯错误是允许的,但决不能容忍企业价值观相悖的人和事。值得注意的是最严厉和最有效的约束;
第四,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作风、习俗和礼仪的思想基础。价值观规定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工作态度影响着企业的工作作风,孕育着企业的习俗和礼仪。米勒说过:“公司要想创造新的文化,首先必须确定要靠那些价值观来创建这种文化。”不首先扎实思想基础,确定价值观,也就谈不上有优良的企业作风和健康的习俗、礼仪;
第五,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之柱,使职工感到工作、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还有情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高级精神需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往往通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等形式表现出来。当个体的习惯与企业价值观融合时,人们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也就是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和谐一致的氛围将唤起员工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励员工为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竭尽权利。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价值观中,又以企业经营管理价值体系作为企业文化核心,那么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则是核心的核心。
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演变:
一是最大利润价值观,即企业全部管理决策和行为都必须从最大利润这个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唯一标准出发;
二是委托管理价值观,它是在企业规模扩大、组织复杂、投资巨额而投资分散的条件下,管理者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价值观。虽然它的基本动机依然是要尽可能多地为投资者获取利润,但在经营过程中,也非常注意使各方面的人得到满意;
三是70年代兴起的生活质量价值观。它倾向于在确定企业时,不仅要考虑企业所有者利益,还要考虑各种人员的利益。此外,要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方较成功的企业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持有第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很多寻求发展的企业也有意识地在塑造这种价值观。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统筹考虑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塑造企业价值观是一项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处理好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等一系列关系。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心理过程,某种价值观在企业的确立程度直接与员工对此观念的心理接受程度有关。
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塑造企业价值观的第一步,就是确认企业现有价值的实质内容。一般而言,具有一定历史的企业,其价值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们发现,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常常被忽略。确认企业价值观,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现存的价值观是什么,其中哪些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哪些是妨碍企业发展的,为企业价值观的继承和重塑打下基础。
企业价值观的继承和重塑也就是对传统的扬弃和新观念的创造,这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的关键。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应遵循继承为主、谨慎行事为辅的原则。这是由企业价值观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企业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员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那么员工对工作、对自己的信念就应根基于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这种价值观遇到挑战,员工往往会产生反抗。沮丧和失落的心理,对某种优秀价值观的随意否定,给企业所带来的隐形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即使是那些对企业发展无显著促进作用的传统观念,只要不产生负效应,为避免思想上的波动,也不应随意否定。企业价值观的重塑,包括对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和树立积极向上的新观念两个方面。
新观念因为其新,企业员工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适应、接受过程,而且新观念也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新观念的创立是重塑企业价值观的难点。如果从员工个体出发,企业价值观则是指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因此,说到底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个体价值观的确立。
心理学理论表明,人对事物认可的态度具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是因
外部的某种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被动性行为;认同虽然是自愿的,但主体对认同对象并未真正了解和接受;只有内化,才是个体价值观与评判对象完全吻合的一种表现。对待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员工的心理接受程度往往是处于上述三种情况并存的状态。塑造企业价值观,就是使那些待服从、认同态度者朝着内化的方向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宣传、教育、制度、奖罚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最为重要的是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推动。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具有较好的素质,即应是思想大师,善于把握高度抽象的思维逻辑;又应是行动的大师,善于处理最世俗、最基本的实际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和性质。
企业价值观形成之后,企业文化就有了其灵魂,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即建立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组织自觉确定、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渐引申为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企业文化机制。从而形成一种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四篇:浅谈企业文化形成模式
浅谈企业文化形成模式
作者:吴静编辑:studa090420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就企业文化的形成四要素为出发点,详述了如何更全面、完善地建设企业文化,构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企业文化形成模式文化建设
0 引言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锻造企业的战略资产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创立者或领导者的倡导,并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并制定适合企业文化传播的激励的政策,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变化,达到全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企业人的默契、习惯和氛围。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因此把握好每个要素的建设对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是至关重要的。1 企业文化的形成环境
企业文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开放系统的特点就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它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例如用户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买方市场,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发展,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就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数员工所接受,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 企业文化的形成源头
企业文化的形成常常与企业的领导者和创始人的经营思想、管理艺术、工作风格,与他们个人的品格、胆识和魅力有着直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左右着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发端者,他们勾画了企业发展的蓝图,不受以前的习惯做法和思想意识的束缚。企业的领导者依据其视野、认知、经验、知识与思想境界,靠着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在企业中的威望来影响普通员工,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而臻于完善。没有积淀这些文化底蕴做基础,一是难以产生远大的抱负,二是即便有理想也是浅薄之见,无法实现。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当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时,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才可以形成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由于企业家在企业活动中的领导地位,企业家的意志力又是企业文化的守护神。坚定的意志、过人的魄力、无尽的热情、顽强的斗志、持久的韧性与对成功的渴望是优秀企业家的独特资源。更重要的是,具有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意外,优秀企业家都能给失望的员工提供帮助,恢复起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信心,带领企业不屈不挠地奋斗。如果没有超强意志力的企业领导者,所有的未来计划、承诺和梦想都只能是空谈而已。3 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根据要实现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一般是指通过影响人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或者说是指人们朝向某一特定目标行为的倾向,增强或削弱其动机,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必定受到外界推动力或者吸引力的影响,这种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转变成一种自动力,才能使个体改变原来自身的思想或者行为方式。自动力越大,行为也就越积极,反之亦然。而自动力的大小,固然与推动力或者吸引力之强度有关,但也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因素。同样强度的推动力或吸引力,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强弱悬殊的自动力,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在员工原有行为方式和企业所倡导的行为方式有抵触的时候,靠员工自身的动力很难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此时作为驱动力的激励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并配以不断的激励措施,终于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的精神。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激励。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基础
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发展需要的区别,所以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评测一个企业的好与坏。但可以发现,在企业文化的诸多不同之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就是企业都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没有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高层文化,是缺少持久动力的文化。企业员工的支持既是企业文化建立之初的选择,同样是企业文化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领导者在倡导一种思想或是一种行为方式之初,如果能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与支持,那么企业文化的推广将变得相对容易些。所以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就需要,一是改进领导工作与管理方式,企业领导应转变观念,淡化官本位意识,放下架子,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一方面及时定期地向全体员工报告企业管理动态及服务经营情况,让职工了解领导的工作内容与成效、企业的发展形势和工作任务及目标,也让员工知道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宣传企业的文化精神及近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真正做到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置于广大员工监督之下,接受员工群众考核评价,以达到彼此互相理解、互相监督的目的。二是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一个紧密的互相依靠、互相促进的利益共同体。特别地,要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技术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企业尽快过渡到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从而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和依赖,使企业文化真正建立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之上。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力在解放生产力中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发展企业的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还不够,需要不断实践,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
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这样才能在在新世纪的经济竞争中更好地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第五篇: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形成
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形成1、你是怎么看待企业文化的?
企业文化就是决策层意志和行为在企业管理实际中和员工认识中的投影。建设企业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不是让员工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要让领导们清醒和明白怎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和代价。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来说,通过宣传媒介、强化教育等形式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烘托固然是个办法,但实际上影响员工行为的却绝不是这些,而是决策者、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行为,所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是“文化促管理”,而是“管理促文化”——至少在未形成固有的良性的企业文化氛围之前,管理行为的辐射力是决定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比如说企业倡导诚信,可在管理规定和经营实践中却处处以“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为行为准则,这样引导出的文化氛围势必是适得其反的。
其实,企业文化是不需要特别去建设的,它与企业的制度建设、执行力建设、管理行为等同生同息,所谓的文化就是这些行为在企业人众中的反馈和折射。那些为了文化而文化的所谓宣传册、口号,其实不要也罢。否则的话,要了又做不到,只会动摇军心,在员工心中闹闹笑话!
2、落实企业文化需呀从哪里着手?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的激烈争(竞争),而且要直面跨国企业的的竞争。国内一些企业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就是给企业做几条响亮的口号,或者提炼高深的企业理念、信条。
其实,着手于企业文化还是要从变革开始。
一是变革思想。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伟大的思想,或响亮的口号而是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指导的是企业在优势条件下取得辉煌经营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劣势条件下或者是在公司错误连连时,也能步履蹒跚,最终却能赢得长距离的竞赛。
二是变革领导意识。
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只需要一个眼光远大魅力无穷的领导者,而是需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为企业建构一种大而持久的制度,不是让他带给企业的是一条大而肥的鱼,而是让企业找到一条捕鱼的方法。
三是变革人才观。
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不是每个人的最佳工作地点,真正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一旦确立,就跟教会一样,坚持自己的主张,对本身希望达成的目标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它的标准的人。这里指的不符合标准的人不只是指企业的普通员工或中高层管理者,还包括企业马上要上任的新的领导人,哪怕是来了一个能力非凡的领导人,只要他不认同企业的理念,一样要被拒绝在外,真如他实在很优秀,可以鼓励他自己创立自己的企业。
四是变革利润观。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只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
五变革战略观。
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要指导的不是一个企业围绕一个战略目标苦苦挣扎,企业的最佳行为应是来自尝试错误和机会后而保留的最后可行性的项目。企业无论何时都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淘汰法则,随时准备结束一个走不下去的战略,或改
变战略计划。
六变革企业文化观。
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可以为企业解决任何问题。同样优秀的企业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理念,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企业。在企业中最重要的是理念一旦确立,公司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其核心价值,并在关键时刻企业能为核心价值观赋予新的意义,就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
3、以上案例给你有什么启发吗?若有,请谈谈你的感想。
新猴进入组织必须挨打,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验的后期,有一种规则在起作用,而不是规则本身的意义在起作用,在组织中制订规则和修整规则是很重要的,常常说,组织的文化其实就是领导者的文化,其实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组织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使命,或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或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组织是一个理性的共同体,而非感性的个体。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保持组织生存及企业竞争力持续增长,在这个前提下,个人必须放下小我,才能成就企业大我,有意识的进行企业文化就是要形成成就企业大我的人文环境。领导者与组织存在共同的利益导向,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在企业大文化的建设中,企业领导者往往是最先的那5个猴子,在企业的最初阶段,他往往是制度的制订者,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个阶段他决定着组织的行为理念;例如张瑞敏刚接受青岛冰箱厂的时候,曾制订了“工厂内不能随地大小便”的制度;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组织的结构也进一步的完善,对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行为理念,单纯依靠制度和行为管理无法保证的组织的一致性和高效性,各个部门容易产生各自价值观,会增大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公司必须统一公司的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值倾向。这个时候组织者的个人好恶已无法对组织的文化产生影响,这种时候领导者要脱离制度的制订者和实施监督者的形象出现,而是对企业价值观的奖励者和倡导者,在关键时候要奖励对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有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惩罚对违背企业价值观的机构和个人,领导者这个时候是企业文化的护航者。
任何一个组织,从创立开始,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会逐渐的形成自己所独具的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社会对组织的认识及印象,即企业的泛文化特征。企业文化不是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可能先建立文化而后建立企业,而都是从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组织的发展不断制订新的规则、倡导新的理念然后实施,再进行反馈修正的结果。企业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成熟。
4、你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吗?能直接默写出来吗?
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 华人世界驰名品牌
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诚信经营,求真务实,铸就名牌。
产品观: 品质第一,款式领先。
质量观: 100%高品质;100%让消费者物有所值。
服务观: 倾情打造精品首饰,善待市场每位顾客。
营销观: 传播凤凰文化,传递亲情、友情、恋情。
工作观: 团结协作,踏实敬业,主动积极,创造落实。
人才观: 唯才是用,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和追求在企业行为上的表现.目前几种常
见的企业文化为:狼文化(攻击),鹰文化(目标),羚羊文化(敏捷),大象文化(稳健).文化不是一成不变,企业可能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可能都有不同的文化.企业文化一般通过公司制度和流程表现出来.要改变企业文化,就得改变老板的价值观.你是怎么看待企业文化的?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工作方式及沟通方式等。是公司深层次却又应用广泛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向往。靠制度来规范,但是又游离于制度之外,解决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加强忠诚度的重要方法。
5、落实企业文化需呀从哪里着手?
对于不同级别的人员,企业文化也不同。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也许他不会觉得文化之类的重要否,他只会关心这个能否带来加薪,改善生活。对于中层可能更多的在于执行,高层则是怎样的文化制度。口号、手册之类已经太多了,但是起到了多少作用呢?我想一个企业的文化应该是活生生的文化,而不是书本文化。可以选取企业当中真实的人和事迹,作为提炼文化的基点。
真实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也更好执行。
6、以上案例给你有什么启发吗?若有,请谈谈你的感想。
习惯成自然,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当你问大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员工很少会马上给出答案,还得回想琢磨什么是企业文化。当你问大家公司风格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在处理某一类事情时是怎么个做法,这会估计能回答的员工数量会增多。大家平时在公司之后就会被公司的某些地方潜移默化,这种变化就是企业文化所带去的。理论的东西需要人总结,企业文化也一样。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即便刚开始也会模仿别的公司的做法,时间一长还是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出来。首先你要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知识。
招聘专员需要对招聘的模式和流程有一定的了解,人事专员要对人事管理的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具体的对招聘那块我不是很清楚,只是在日常工作中偶尔做一下招聘,没什么经验。但对人事管理和薪酬考核管理有一定经验,我针对这些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几乎是相同的,比较发达的企业都会有一个比较成熟和先进的人力资源软件,做人事的人都知道人事的事情很杂,但通过这个软件能够很好的对一些琐碎的人事工作做好管理,能够提取一定数据,例如离职率,理论上离职的数量和招聘的数量是要相同的,但实际工作中要去分析,将离职率和入职率控制在哪个比例才会保证人力资源的控制。怎样去用人,放到哪个岗位会发挥出他的最大效力,也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做的调查和观察,这是用好人力资源的关键点。最后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人事管理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日事日毕,保证报表的更新,对我们的分析和工作开展有很大帮助。其他没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