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2 11:2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文化的概念:

(总体)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在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结果。

(广义)人类社会的所有历史活动及其结果。

(狭义)一个民族的繁衍及其形成的物质、制度、风俗和思想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

华夏民族5000年左右的历史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基本特征:疆域: 夏商周主要在黄河中游。前221年起秦帝国统一;西汉、唐、元、清诸朝代疆域较大;今天的四邻。

政区 :商周分封制,秦汉至隋唐基本为郡县制,开元后行道(方镇)州县制,宋行路州县三级,后又有变化,清朝设省府县。

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华夏族与汉族的起源和命名。

人口:东汉6000多万;唐8千至9千万;宋1亿多;鸦片战争后4.3亿。几次大移民对人口的影响。

地形:多山;西高东低;高原、平原、湖泊等地形的分布。

气候:季风;大陆性气候;类型多样。秦岭和淮河为界。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的产生与繁衍;生产与生活;自然地理状况)

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适宜条件(由渔猎到农业;黄河和长江农业是几千年经济主干)文化的多样性(利用自然态势的必然性;草原游牧文化、平原农业文化;地域文化(巴蜀丝路商业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山脉与平原,海路与陆路)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缺少商品交换。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顽强的自然经济模式造就了传统文化。

经济的多元性于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阶级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央专制制度。

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封建)

(3)、宗庙祭祀制度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长期的武力专制,利用宗教;经济基础稳固;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由人殉到俑殉)。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

礼崩乐坏,战乱连连。前722年起,平王东迁,为东周。春秋300年,战国250余年,刀光剑影中的璀璨文化。

先秦诸子学派纷起,儒、墨、法、道百家争鸣: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基本理念:人爱(仁者爱人)。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基本理念: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李悝、韩非等。基本理念:严刑峻罚治国。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基本理念:尚力,节用,兼爱。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基本理念:主张辩“名”“实”。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基本理念:阴阳五行说。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基本理念:合纵(苏)连横(张)。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基本理念:用兵之道。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基本理念:兼储百家。

农家——基本理念:重农。

小说家——采民风,察民情。

第六章汉语言文字

1.汉字发展的五个形态:

1、甲骨文

2、大篆(铜器铭文、石鼓文)

3、小篆

4、隶书

5、楷书(正书)

2.汉字发展的规律:

1、强调表意性。如由“砲”到“炮”。

2、不断解决繁简适度与符号意义表达的矛盾。

3、不断完善和简化构形体系。

4、在自行发展基础上进行人为规范。简化字。

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及落后西方的原因:特点:实用性整体观(天体)

落后的原因

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和缺陷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重政轻技,重道轻器

专制制度的遏制

科技人地位低下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1.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原始彩陶、青铜纹饰、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

2.青铜艺术的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纹样装饰华美。风格狞厉神秘,造型敦厚庄重。

3.建筑;古建筑分类:宫殿、陵墓、寺庙、园林、民居

古建筑特点:下封闭,上拓展,环境融为一体

4.雕塑:雕塑分类:陵墓,宗教,建筑,工艺

形式:圆雕、浮雕(包括平面减地)、线刻

5.书法:线的艺术: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书法的形式:正草隶篆

书法大家与流派:

晋-王羲之、魏-碑刻、唐-颜、柳、欧、虞、张、怀素、李隆基、宋-苏、黄、米、蔡、元-赵、明清-馆阁体

6、绘画:分类:宫廷画、宗教画、文人画、民间画

按材质分:壁画、绢本、纸本、其他

风格特点:工笔、写意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董仲舒起,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道德的核心。“悌”即敬爱兄长之意,引申为尊长。

谦和好礼。主指礼仪规范。

诚信知报。讲诚信,知报恩。

精忠爱国。对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克己奉公。指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

修己慎独。道德自律,严于律己。

见利思义。依义制利,先义后利。

勤俭廉政。节俭,勤劳;为政者要廉洁,“俭以养德”,不是“高薪养廉”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1.佛教的教义:“四谛”: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集合,人要明白苦的原因。

灭——入灭,灭人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道——道路,懂得摆脱苦海的方法,进行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2.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慧济寺,五台山大相国寺,峨眉山普济寺,九华山无量寺,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历史上四大哲学流派: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释家、宋明理学。

2.原始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学派。

3.宋明理学:宋元明时期,以儒学为主干,融入佛道智慧,建立以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是宋元以来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意识形态。(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补充说明:1.唐代的五大书法家:怀素、张旭、颜真卿、唐玄宗、欧阳询

2.华夏文明: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黄河长江流域氏族部落联盟为中心的东方文明。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部:开放性,与自然相接。下部:封闭性、防御性

4.玄学:魏晋时期源于老庄思想的一种哲**流,玄学追求“玄、远、清、虚,强调对个体人生意义的思考。

5.”以人为本“:以人为思考的处理问题的根本,承认天地之间人为中心,人神之间人为中心。

6.如何认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7.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文化思想潮流是: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

8.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第二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 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 4文化事象 “天下”观念 5文化观念地缘 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 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 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 10上层文化 察举制 11底层文化 玄学

12传统文化 般若学和涅槃学 13文化传统《神灭论》 14分封制科举制 15西域古文运动 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 17三省六部制 一条鞭法 18王安石变法 摊丁入亩 19理学文字狱

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 21南人农政思想 22回族政绩观 23儒户勤农观 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王阳明血缘关系 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 27民居宗法制 28服饰三公九卿 29饮食三省六部 30家庭郡县制 31家族察举

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 33科举制诗赋取士 34明经科行卷 35法律制度策论

36“春秋决狱” 《法经》 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 38诞生礼五礼 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 41中庸整体思维 42中和类比思维 43避讳天人合一 44利玛窦因材施教 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 46名家诗言志 47七巧板文以载道 48中和之美 49语言崇拜 50河图洛书说 51“书同文” 52对偶 53顶真 54骈体文 55中体西用 56“全盘西化论” 57“古今中外法”

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

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9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0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1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2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14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15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6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

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7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18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19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21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22回族: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23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24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

25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

26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27民居: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过的条件。

28服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29饮食: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30家庭: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31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3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33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34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35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36“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37春秋决狱:西汉中期以后,无论立法与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儒家经义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又是审判的准绳。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于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38诞生礼:人生第一礼。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仅仅是一个生物意义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之后,才标志着他开始了自己走向成人的历程。诞生礼还包括诞生前的求子仪式与以后的养育仪式。39冠礼:古代的成人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加冠取字,为“成人之始”.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冠礼前后要去宗庙祭告。

40婚礼: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因此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焦点,人们通过繁复的礼仪行为来保障婚姻,这使一事关系家族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热闹。41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42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43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

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

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的少林寺创立,下传惠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宋神秀、南宋慧能。北宋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宋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传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胜”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44利玛窦: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初在广东传教、学汉语,1610年到北京传教、讲学,谙熟儒家礼仪道德。居中国30年间,他大力介绍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艺术等,除口头讲授外,还翻译和编写了《几何原本》、《天文实义》等十余种著作。45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46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有关。47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第三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2谈谈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4什么原因使黄河、淮河由利变害。

5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

6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7为什么说元杂剧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

8为什么说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9为什么说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10谈谈中华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带动作用。

11谈谈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2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13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4试分析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15分析中国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16试分析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17简要论述家训族规的积极意义与阻碍限制作用。18谈谈“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举例说明道德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20《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特殊文学样式,本身就是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文化现象,请概述这些文化现象。

21谈谈中国建筑人文性的表现。22试析“载道”与“明道”的区别。

23谈谈“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消极影响。

24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25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6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27谈谈文字对文化的足进作用。

28谈谈汉语对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9谈谈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30论述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1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怎么样才能坚持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3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现象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个别、具体、经验性和联系性等特点,且偏重感性的体验,他们应属文化现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彼此类似的性质,他们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特色,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他们属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

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两汉儒学独尊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从这时起,儒学之上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从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许多家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的官,儒学之士更是庞大官僚机构的骨干力量。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达官一般都是经师,想人仕的人必须向他们习经术,官僚之间渐渐形成“门生”关系;作为地方官又可以聘用属吏,“故吏”关系得以形成。汉末许多割据一时的诸侯都有这样的私人联系为依托,如袁绍集团等。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门第。而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经学大兴于世的一个结果是学校的发展,东汉光武帝本人就是曾在太学读过书,他也十分注意学校教育,到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有数万人。面对王朝外戚、官吏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联合在朝的“潮流”力量,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许多重大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此期的文化也在动荡中演进。第一,北方名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迁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经过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相互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胡的文化重新形成。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山水诗、山水画兴起,书法文化高涨。总之,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答: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早期全民公有制并未彻底打破,只是从原始公有制度成了中央集权下的“国有”、“王有”、“社有”,这使中国人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相当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这种生活文化还是在民族血缘关系没有解体的情况下演进的,因此家族和宗亲关系一直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作用,这使中国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富有天道人伦色彩。这种生活文化是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奴隶制不发达,生产者有一定人身自由,有一些属于个人的生产资料情况下产生的,或者说,更多地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建立的。这也使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东方社会的独有形态,很难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对照,它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答:服饰文化不可能是纯审美装饰性的,它虽然与本民族的自然性格有关,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其标志包括:(1)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2)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3)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4)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利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它包括(1)信仰标志(2)阶层标志(3)仪礼标志(4)政治标志(5)职业标志(6)审美标志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文教政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利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印刷、提高了工效。它的出现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施。唐代火药的制成,宋代火器的出现对政治、商业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指南针促成了海运发展,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历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影响,这些发明始终未能成为社会

前进的主流,没有能够得到更充分地推广应用和改进提高。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答: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西汉末年的刘秀就是依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振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伤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岁时礼俗不仅是家族伦理的再造日,同时也是乡里市井社会关系的缔造日。岁时节日时社会活动日,人们通过节日聚会、节日游艺、节日互访,缔结、调适乡邻、社区、团体等诸种社会关系。例如年节拜年活动,一般年初

一、初二时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拜邻里、同好、朋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传统的社交节日,这天是传统礼法社会难得的开放日。“金吾不禁”在元宵之“闹”中,人们由家内到家外,由亲友到乡邻,由近及远,由里及外,将节日礼俗活动变成社会伦理关系更新的进程表。

社日,是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日的公共性原则是村社共同体风习的现实反映,社神是公共意识的投射,是村社的精神中心,同时社神祭祀的公共性活动,又为村社成员之间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维系力量。

无论是社日祭祀,还是社日娱乐,都有形无形地表现或强调这一文化特性,强化了社区传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社日整合村社关系的伦理意义鲜明。

此外,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等节日礼俗大都具有调剂乡里社区关系的因素。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岁时节日,在民众生活中负荷着巨大的历史与伦理意义。

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

3、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两晋山水诗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对佛教义理领会较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东晋顾恺之、北齐曹仲达、唐代吴道子,在绘画中或融入佛道的意念,或借鉴印度的雕塑方法与绘画方法,宋元时期的轴卷、册页、扇面往往通过山水花鸟展示“无为”、“寂灭”的境界。

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项本质的认识。但因为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许多的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合习惯,以便与人更好地交往。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重新评价汉字。人们否定了以往把汉字改革生硬地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轨道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客观地评价汉字的优势,肯定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说明汉字繁难给文化普及和信息处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打破了以往舆论一致的局面,不再盲目符合。人们也反思历史上及今天仍存留的汉字崇拜或汉字否定的观念,人们意识到无论哪种认识都是对汉字功能的认为扩大,都不利于汉字的健康发展。

2、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们注意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i、汉字信息处理和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字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在解决汉字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时,意识到以往对汉字的认识还太简单,这又引起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汉字的本体研究和相关的研究之中,人们对汉字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科学化。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有两项内容,即识字教学和预言教育。}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汉字字数多、笔画多,对初学者来说难记、难认。因此识字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整个重点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办法,即在儿童入学后用比较短的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两千左右的汉字,这样学童可以比较快的进行经典阅读,较早进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识字课上学的字并不要求马上会写,写字课另有一套系统。当初学写字者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笔画后,再让他们按由简到繁、由易道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的写字教育是非常符合初学儿童的胜生理、心理特点。}传统的语言教育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句子训练是通过属对训练来实现的,属对训练是一种充分注意了汉字汉语特点的语言训练。}作文训练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汉代学习教育就以儒

家经典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这为此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的阅读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四书、五经为主。}古人重视写文章。在先秦两汉时期,书面语与口头语是一致的,自从随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传统作文教育渐渐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就只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完全脱离实际应用。这同脱离语言实际的教学是一种畸形的教学,首先它对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的,这无形中就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比如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故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后来人们在桃板上写上一些吉利话,两桃板上的吉利话往往采用对偶句,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随着发展,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春节,还用以装饰和交际。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义、形方面的特点。因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再比如用拆字来表达预言有时反映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心理,是一种文字迷信,拆字算命就是这样。有时则以“拆字”作为一种隐语,借此说出不便直说的话。}再比如,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做字谜的谜面。}另外还有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加以论证。其次是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与古代文学艺术。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

2、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启蒙思想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3、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给西方官员的录用方法以极大启发。

第四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 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59.简述字谜的作用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性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1简答广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2简答狭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3简述中国文化性质。4简述两个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5简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达到的目的。6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7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8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9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0简要评述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11简述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12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写出这三个时期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时间。13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作用。14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15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16简述“百家争鸣”中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特征。17简述汉武帝中央集权制措施。18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19简要评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2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21简要评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22简述“两税法”的作用。23简述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24简述元朝的经济政策。25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26简介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27简述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28简答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29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30简要评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31简介“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2简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33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34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35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36简述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37简介农耕仪式的类型和功能。38简述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潮的概括。39简介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40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41简介市商的经营之道。42简单例举古代的营业习俗。43简述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44简介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45简述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46简介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47简述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48简介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49简述交通旅行业的习俗传承。5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51简答家族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的三个方面。52简介阴阳合历。53简介中医药的三大学说。54简答宗法制的特点。55简单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56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57与察举制比较,科举制的三个明显特点事什么? 5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9简答礼与俗的区别。60简述传统礼俗的特点。61简述礼的调和作用的主要表现。62简述古代婚制的“周公六礼”。63简答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两重意义。64简答人生婚姻礼仪与家族社会的关系。65简述家训族规的礼俗规范的三大功能。66简述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67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68简介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69简述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飞归纳。70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71简述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72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73简述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74简述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75简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76简述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77简述古代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78简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79简答《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8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81简述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82简要评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83简要评述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84简述汉语的特点。85简述汉字的特点。86简述避讳的几种形式。87简要评述孔子“名实”观念。88简述建国后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89简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措施。90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91简述汉字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92简述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9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主要两次交汇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94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95简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96简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97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98简述“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99简述“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及相同之处。100简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10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特征。10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文化的特征。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1、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认为激昂就传统就是复古。

2、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能并存的,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3、认为发扬传统要拒绝引进和借鉴。

4、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石截然对立的。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1、认为传统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2、一律否定,采用虚无的态度。

3、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6.简述中国的地理通道。中国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

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答: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

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河。

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地区、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答:在秦统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王朝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答: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择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答: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

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灭亡是必然的。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士族统治:

1、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力几乎都揽纵在大族手里。

2、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

3、大族的炙手可热,埋下了衰亡的根子。表现为在政治事务上变得及其懒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管制通通不干。士族文化的形成:

1、世家大族的心理依据是他们的书香门第,当他们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把大量的热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

2、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地吟诗弄赋。

3、全社会尊重文章日益高涨,后来唐诗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

4、玄风大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5、玄学玄理带动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 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1、在许多交通要道,集市贸易空前发展。

2、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

3、一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

4、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越来越大。

5、店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

6、货币在交换中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宋纸币“交子”也流通起来。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答:北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党想以变法的手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则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变法。一般来说,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368年,朱元璋消灭了群雄势力之后,建立起明朝政权。这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潮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意识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信任。替农民作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多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他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1、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

2、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

3、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

4、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答:

1、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

2、学术史本身引起清代学风的变化,在宋儒那里就有“尊德性”“尊学问”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

3、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只是空谈心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使考据之学渐渐兴盛起来。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水土资困和灌溉条件不尽一致。因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各自地区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浇灌等。由于山地丘陵较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牧业都很闻名,同时也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答: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农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孔子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一种明确酌农政言论。儒家一直把人口兴旺、农业发达当作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到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天元占经》、《四时纂要》是此阶段较重要之文献。宋元明清时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优势。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农商兼营。从业者称 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 推 车、挑担或临时设货架的。

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 商 业 经营方式。

3、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定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 买主向 卖 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答:

1、祖师祟拜,每逢祖师之祭日或收徒拜师、出师立业,或商量大事等都要肉祖师致祭。

2、师徒传承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

3、行业禁忌,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技不外传”等等。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1、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一般由土、石或砖块砌成。用木桩、竹子、芦苇搭建的围墙又叫篱笆墙。在南方还有以树为墙的。屈原的《离骚》、《湘夫人》中不少句子都是用来吟唱当地这种人文功能的。

2、庭院。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其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处;二是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院落与居室相连接的“审美”装饰,极富文化特色。

3、院门。是居室的入口,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也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院门也是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我国一起盛行着在院门贴上门神画的习俗。

4、居室。居室的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这使居室建造和使用时,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最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用来远接神祖,接待好友。居室建筑原则,它维系着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会利益。

5、正房。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正房的建筑高于侧房,一般由家长居住。正房又称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红白喜酒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正房的核心部位是中堂,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条幅,挂祖宗家谱,文化含义也很明显。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1、选址仪式。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

2、上梁仪式。—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

3、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

4、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

5、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

6、搬迁仪式。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非万不得已。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1)仪式饮食。许多传统的信仰仪式都有一套程序:供奉食品、唱诵经词等。这种食品祭祀,先秦就有。它除用于祭祀外,还用于军事、政治、外交和人生仪礼,人生红、白事和寿诞等民间延续至今。(2)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代把上层阶级称为“食肉者”,把庶民百姓喻为“食荣者”,这反映了饮食的阶层性。(3)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等是中国人始统节日时品尝的特殊食品。节月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等行为,凝聚着多种乎民精神。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行为上的讲究是强调合家团聚,并伴随首相应的祭招仪式。观念上的讲究是求吉利,如春节包饺子要多做,要剩下,这叫“留余头”,做菜有鸡有鱼,表示“吉庆有余”等等。(4)民间组织饮食。一种是带有宗教意义的,如办庙会、过善会时的饮食。一种是带有民间习惯法功能的,如解决家庭、村落网的矛盾或商议什么事项等。侗族每年四月初八有本村妇女聚餐的“乌饭节”活动。(5)待客饮食。即以宴会友,这也有一套礼貌做法。(6)馈赠饮食。逢节日、喜庆日或访友会亲往往赠送食品以表达心意。以上饮食行为大都延续至今。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1、诞生礼的换装,由家长给幼儿挂上银圈玉锁之类的饰物,表示把幼儿的魂魄锁在体内,从此长命无恙。

2、成年礼的换装,标志着个人经过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进入成年阶段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教“加冠”,也称冠礼。冠礼是穿礼服时戴的一种帽子。首先是加缁布冠,其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加冠以后方可用字号。女子的成年礼叫“加筓”。筓是用来束发的簪子,女子从此换发作结,表示成熟,要拜见祖先、父母,还要由父母教导侍奉舅姑尊长之礼。

3、婚礼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夫妻关系,繁衍后代,延续家族。我国的婚礼素用红色,代表性能力和血亲生命的世代传递。婚礼上新婚一律着红装,新房内几乎全部用红色装饰渲染喜庆。

4、丧服称为“五服”,即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五种服制以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礼仪中的伦理意识。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1、早期的交通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个人不胜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经过驯养的牛、马、驴、骡等可供人骑用,也成了交通工具。

2、车的发明较晚。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由独轮车到装饰豪华的路,另外还有轿,都显示着文明的进步。

3、水路交通工具是船。船的前身是木排、竹排、葫芦和革囊等。

4、桥也是水陆交通工具。我国南北各地的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溜索桥、藤索桥、铁索桥等,形式多样,他们都在当地的交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答: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大都有以下特征;

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由祭祀活动而形成庙会。祭祀活动有各式各样带有表演性的仪式,由各社区民间的朝圣组织承担,约定俗成,定期举行。

2、交换农副产;地方圣地活动不仅仅是庆典祭祀,它往往和商品交换的集市结合在一起,一道朝圣,一道购物,共同参与,使大家在思想上结成一体。

3、赌胜:如触摸寺庙某一装饰性建筑物以测运气之好坏,这是一种带有信仰色彩的游戏性赌胜败活动。

4、吃喝:庙会上的饮食多为地方传统小吃,有特色且物美价廉。五是娱乐:除观看祭祀式带有娱乐性外,庙会往往要酬神唱戏或民间组成的舞蹈活动的赛会,很热闹。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这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中国的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共有共享的文化要素,在 经历了后世社会的淘洗之后,依然保存下来。它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这种民族的性格,值得珍视。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途径。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我国药学理论的发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现在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论》,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完成了集祖国药学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列爵惟五”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分土惟三”即指上述天子封土诸侯,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的等级制度。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科举制士人自由报名应试,不必由官员举荐,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领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1、父子有亲

2、君臣有义

3、夫妇有别

4、长幼有序

5、朋友有信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天神祭祀是古代皇家祭祀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地神故称地祇,在国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祭祀蛀牙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人神祭礼是人们对血亲祖先、人文祖先的祭祀,包括宗庙祭祀和祭先王先师。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

1、孝悌。孝悌是家族的伦理核心,教训族规首倡孝悌。

2、耕读为本。乡民对娼优隶卒等贱业十分不齿。

3、修身。他包括节俭勤业、尊师重道、正直廉洁、恪守礼教等修身标准。

4、整肃门户。严格区分男女界限,不得非礼接谈。

5、严守尊卑秩序。

6、善择婚姻。注意门当户对。

7、慎选继子。

8、丧葬宜俭。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类推。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

47.简介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然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

1、天然合一:起源于西周,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意为既要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

3、天人之分: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在这里,“分”是“职分”之意。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传由公园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他为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中国孔子的时代差不多。佛教在当时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以流行。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祛,即“苦、集、灭、道”。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1、儒佛道的融合成就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2、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家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明显的宗教功能。

3、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的“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等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祟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肪追求的人格目标。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1.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2.这种仪式便是“后世戏剧的萌芽”,后来,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民间表演艺术得到了逐步发展。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基本上形成了戏曲的格局。北宋时期的“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当时民间出现了专门上演杂剧的勾栏。3.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的特征,而且常常和当地的地方风俗密切相关,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北方民族的舞蹈往往豪放粗犷,铿锵有力,动作快捷,节奏明显;南方民族的舞蹈婀娜多变,自然轻柔,如云似水,优美抒情。这种异差反映了南北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既造型,又表意,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它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自身的特色。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属关系的远近可以将中国境内的语言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语系是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的层次。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建国后规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域外方言”指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日、朝、越都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例如:日本直接到明治维新前夕,很多与西方有关的表示新概念的词语,还是由中国传到日本。越南语约百分之九十的词汇来源于汉语。朝鲜人直接学习用汉语写成的四书、五经。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越南创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1、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

2、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

1、知名的知识分子很注重教材的编写工作。

2、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

3、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59.简述字谜的作用。字谜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人们经常把熟悉的诗文、故事做成谜面,来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字谜是一种智力活动,在猜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使大脑得到锻炼。有时还可以把字谜作为引语使用,起到交流的目的。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顽固派“恶西学如仇”,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纲常伦理不可变”、“孔孟之道不可变;洋务派则标榜“自强”的洋务新政,并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1、明之中叶,西教初入,知之者极少,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

2、清之初世,为中国新旧战争之始。

3、清之中世,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

4、清之末季,新思想渐拓领土。

5、民国初元,新旧之所争论,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

5、今兹之战,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

7、民国宪法实行时代。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性。

1、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

续不断地工作可以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

2、学习使他们睿智明察。

3、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

4、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地黜退出那些无能之辈。

5、无需为审议机构支付费用。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1、关于中国文化特点及其优劣比较。

2、关于中国传统实质、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

3、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

2、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

3、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韦政通在《当代新儒家的心态》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的新儒家特征作过如下的概述:

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

2、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

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

4、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

5、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或一本性。

6、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失自信。

7、富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既要学习他们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腐朽的东西。对中国传统文化业应作具体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必须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则应坚决剔除。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到了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过了该阶段,并形成了农工商贸全面新旺的局面。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

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

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1、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庭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子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亡,天下共击之。”

3、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4、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长达2000年之久,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庭统治的兴亡史。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整理比较全面)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极为寒冷,成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900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地缘: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尽地力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九州:《尚书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三公九卿: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孝廉: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的令,长,丞以致州郡一级太守、刺吏,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结合汉魏宫创立的政治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以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实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前后程又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情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道家: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在人生观上,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不为”等。政绩观: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商幌:是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类型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用灯具作商幌。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共九族。

血亲五服制: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普序,像赞、祖训、世表、世系表等,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建的“二十五吏”。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齐民要术:作者是被炒的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齐民要术》提出了“顺天时,量地理”的原则。

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因缘关系。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亲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分封制:就是分地以封诸侯。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引经注律: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一种方式,即用儒家学者的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依据。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什伍里甲制: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复杂闾里治安。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什伍连坐法,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同罪。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

郡县制: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的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法经: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出具体系的封建法典。地神祭祀:地神在国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古称地袛。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类比思维: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辩证思维:运用树立而统一的观点、办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参考理解。

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天师道:是道教定型化之始。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入道需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又因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空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了“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即般若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的假象、幻影,没有自性,都是“空”的,因而强调以“空”求解脱,故名空宗。

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即由无著、世亲创立的“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认为虽然世间诸法都是空无有性,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本有的,故名有宗。

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无常: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物种道德规范。

兼爱: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兼爱的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要求艺术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过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语系: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要根据语音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之、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仓颉造字:是圣人造字的典型代表。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被夸张成长着四只眼睛。在古人心目中,只有长了那么多眼睛的人才可能对世界万物细致观察,才能创造出反应大大小小的事物的文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好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解说文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后人给《解说文字》极高的评价和地位,所有文字的形体结构,都以《解说文字》作为重要参照。

禅宗:相传为南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新型生万物”说、“佛性”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36个国家,文化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源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着。

本草之学:西汉时期,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名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从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世族的利益。古代法律: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中国古代很早就确立了几圈国家的政治体制,古代法律作为维护王朝统治的制度规范。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汉赋:是指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竟散文,北赋的根本物色就是发铺第为能事。六乐: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一个六部称为六乐。

语系:是指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先进产不同层次。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群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读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回避。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到句意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谨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矢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不达意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作成的一种修矢格。

回文:是指掉换诩的排列次序正读全读都有能成文的修适度格

祈字:是一种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乔七妙的表达方式。处长叠:汉语中词不达意的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实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培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平仄:古代汉语语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赞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入三声的字。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 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 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9.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10.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的内涵? 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的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记把农业视为本把工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公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

答:(1)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3)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

12.玄学对当时文化方面的影想? 答:(1)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玄学诗)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曦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13.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1)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4)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15.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答:(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3)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16.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答:(1)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后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18.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较早的描述。一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9.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答: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古人把贸易地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我国人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斯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2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哪些?

答: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怀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字辈谱的构成,与中国性氏的叙述传统相一致,一般用家庭成员姓名的第二个字象征辈份,第三个字象征夫妻意识,字辈谱表示了家庭内部的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的一种文化制度。21.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庭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 答:(1)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2)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3)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对神仙,圣地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25.简述在中国的日生活文化中,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的? 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26.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第二,摇篮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2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1)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2)科举制与唐宋文化形态。29.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邈的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30.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3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节器和性。第三,传统礼俗地规范性。32.民间的礼俗语在形式上与内容光焕发上与贵族礼制的差异与关系?

答:(1)首先,它偿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合构,贵阳市族不过是特殊家庭,皇帝是特别的家长。(2)其次,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赤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庭社会模仿国家礼制。(3)其三,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阳市族礼制除保留学生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份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33.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34.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35.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36.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37.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38.简述道教的信仰特征?

答:(1)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在经典。道貌岸然教信仰老子的”道“(2)把老子所说”道貌岸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再由此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而尊奉之。(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39.简述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影响? 答:(1)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2)外丹术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认识了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特性与用途,总结了鉴别钠销石,芒销等矿物的简易可行的方法。(3)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之后由利用代学变化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40.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答:(1)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2)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憎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3)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4)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卫切皆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成的假象。(5)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6)最后通牒出现了佛教屯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7)而印度本土佛教处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后逐渐复兴。

4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四步曲子? 答:(1)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貌岸然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2)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3)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推动随便流。(4)唐宋之际,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42.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旬。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人参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的的四母德恻陷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习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郫和隶属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本位的道貌岸然德观念的必然产物。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法。(4)真诚有信。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教学相长。45.简述中国建筑中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的思想观念?答:(1)这些观念中,最突出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2)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4)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46.汉语的特点? 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47.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收纳和交汇?

答:(1)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休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公元前1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闻。东汉时期后期度佛教徒陆续来华。(2)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初传价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革新阶段。(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不顾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法治派,特别是禅宗(4)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未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右,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5)中国文化以菘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家,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四、论述: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国家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河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汉所形志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客观存在的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容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中,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客观存在独特性的文明形枋和文化方向(2)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晚睥分裂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理念对中化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大作用,(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秆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便在更近的北方中国原主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性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2.论述甸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天时,地利,人和,重农思想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同而犁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产和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家不业是通过多种营充分利用土地讲鞲换早,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支植物知识岁时风谷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诺以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距才形成的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这种经验最终产使我国人民在自然资贰入的条件下建成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2)以工补农谪求富的逐人心理中国传统的逐耕经济并不凶括农业经济而是凶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份以工补农友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第一它促志了城市的出现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放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各世界其他地方工(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和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单指安排生产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他括长远规划的同密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距中磨练出来的可啧它使中国人在发挥了无穷的智慧,积累了数不清的对付因难的宝贵经验得到了无数的优良产品这一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3.四大发明的时间人物及其传播?

答: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己出现了雕版印刷太传入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开始并行欧洲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佬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南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随时随地初的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阿拉伯人从中国那里学会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达室入欧洲。4.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

答: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物封建礼教作为指志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教的精神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第二,家庭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法发律来源于礼制规范,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地的指导思想,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法律形式,西汉社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贫布,即所谓钦定,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还有根据家庭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5.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在国中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经长远而广泛的影响,(2)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3)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即使并不能够实现出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赶求。(4)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魄力学,推动人们的成已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口德的完菩,可知诚是天大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经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5)天人合一的魄力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6.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答: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拜,鬼魂崇拜,上这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1)上帝崇拜,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支配气象上现象,以影响人刘祝福,二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方面的作用,是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对人化了的神的作用综合抽象。(2)鬼魂崇拜,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3)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首长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煞费苦心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通过纪念祖先的功责,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4)前兆迷信是反映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肛占卜,筮卜,竹卜,星占,梦占等。(5)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7.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夏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春李垤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社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8.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 答:(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磊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中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下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重建旧礼制其正名的涵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不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3)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伦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4)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卫重要影响。

9.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始于19~20世纪之交 答:(1)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了更为激进和主张,以废除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由钱玄同这一纸檄文掀起。(3)章炳麟发表文章与矛以反驳,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民能免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僵(4)20世纪后期住处时代的到来使汉字在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忍俊不禁这一次的论争人们不再偏重于政治的和社会的因素而是更偏听偏信重于科学的和本体的。(5)在近代对汉字的极庙否定中,有人担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提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还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人汉字崇拜观念的体现,因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与方化的记载工具文字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10.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钢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3)唐代是中外文化的义流的又一兴盛的时期,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脂学传达室入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4)宋元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西传。11.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乾嘉这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在欧洲风起云涌的反对宗教神学,呼唤理性精神的社会思潮中,不少启蒙胧思想家纷纷从中国文化中对找思想理论武器,深刻地影响了被淮为欧洲礼子的法国伏尔加仄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人等人(3)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4)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以后明代王阳阴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5)是中文学已有两千多年行诸文字的灿烂历史,极大地丰富着世界文学的宝库。《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方坛,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在有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超越了个有本位阜我中心的单主体性。

下载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概论

    课堂随想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作业 从汉字讲到中医,从华夏与夷狄之分讲到中西方的文化信仰,让我们重走了一遭这五千年来的历史,走了一遭欧亚与美洲。实在的说,《中国文化概......

    中国文化概论

    1. 结合你的个人感受或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意义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

    中国文化概论

    庹国阳1:54:57 AM 第 1 页2013-4-8 1:54:57 AM 中国文化概论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2)礼乐制度(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女性大体地位及其体现 2011级英语二班 20114031047田琳 摘要: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会时期除外)。“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1. 试述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教人如何“做人”,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的“乐感教育”;是刚健有力自强......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