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19: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1.试述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教人如何“做人”,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的“乐感教育”;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强调在学校、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积累到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追求道德的“自律”,反对“他律”。

1、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可以说是其办学方针,不分等级、地区、年龄限制,平等入学

2、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伦理本位:儒家认为,治理国家除了让国家富足,还要对民众进行,伦理教育。即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社会教化。同时孔子阐明在有了人口财富之后,才能进行教化。提出了富国教民和保国教民的思想,揭示了教育的作用。

3、关于教育目的思想:《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进行伦理教化。

4、关于教学理论的思想:

(1)主张要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知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重视反复学习,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思考却不能理解透彻时,需要老师启发引导。

5、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克己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慎言民行、言行一致由“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行,行必果”

6、关于教师的思想:

(1)因材施教:儒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者,孟子曾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办法。

(2)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热爱学生,忠于职守: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人人有受教育机会。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

孔子认为,人虽有贵贱、贫富、智愚、善恶的差别,但教育不应该分贵贱、贤愚、亲疏。他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的这一思想,打破了当时教育是贵族的专利的现象,使教育扩大到平民,这对提高当时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启发诱导”强调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等。

2.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情况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成自己的东西。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在中国扎下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三教都予以扶植,此时佛教进人鼎盛时期。宋代以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更加强固,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佛教日益与儒道相融合,一些主要佛教教派的基本观点为宋明理学所吸收,佛教日渐衰微。

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黄老方术的一种,用于祭祀活动当中,只是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但是还没有在民间产生广泛的群众影响。

三国时期,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文,培养了许多佛教理论人才,极大促进了佛学理论的发展,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西晋时期,民间自由信仰佛教的人数日益增加;知识分子也逐渐在将近百年间,接受了佛学思想,并结合实际便形成了两晋时期的玄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战乱,现实的苦难使普通群众希望在求神拜佛中获得安慰;统治者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又大力提倡佛教:佛典的大量翻译,佛教著述的大量出现,民间信仰者剧增,这一切汇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种种措施使得佛教十分兴盛。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请国内外名僧进行翻译经书、宣传佛教的感化事业,并且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高宗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武则天令各州设大云寺。但是到了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

元代佛教有了自宋以来最大规模的发展。至元代中叶时,僧尼总人数约超过百万。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的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微松弛一些。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倡佛教各派融合。乾隆时刊行《龙藏》,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清代佛教宗派主要有禅宗、净土、天台、华严、律宗、法相等。其中禅宗最为兴盛,净土为各宗共同信仰,其他则相对微弱。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思想文化方面

1、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

2、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贡献。道教为追求长生不死,即生成仙,从一开始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民间习俗的影响。例,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

(三)道教保留至今的图画、雕塑、建筑、音乐又对传统艺术有很大影响。

(四)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影响深远。

1、从有著录的绘画来看早在三国时就有以道教为题材的画,是杨修画的《严君平卖卜图》。

2、道教的雕塑也有较高艺术水平。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雕像,四川大足县的道教石窟造像

3、现存道教斋礁仪式中的音乐,则是一种“活化石”,与我国的传统戏曲有着血肉联系。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特点:

从内容到形式考察,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1.分科取士:科举即分科举人之义。封建王朝设立一定科目来公开招考人才。考试科目繁多,有常设科目和特设科目

2.考试为主、定期举行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科举制与选举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考试为主,后者以察举(推荐)为主 3.自由报考:这是科举制度区别于前代选举制度的本质特征。它是科举制度自由竞争、机会均等精神的体现。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和财产,自行报名申请考试,不必由官吏举荐。4.文衡与择优录用 :科举制度以一种严格、规范的文化知识(主要是经学知识)作为公开招考、甄选人才的客观标准,突出了知识才学的重要性。政府不问士人的出身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考试优劣和才能高低定资格,录用考试的优胜者。它不同于汉代察举制重德行、名声,也不同于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出身。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帝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总之,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官僚体制的稳定中的延续,也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曲折中的发展。

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凝聚与整合,有益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对古代教育和儒家文化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1.科举的平民化效果对文化的发展有积极影响,科举考试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大大调动了各阶层读书做官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民智的开发。

2.科举制度的平等、公正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官政治的成熟。而由于文官政治的成熟,把权利、财富、地位与学识结合起来。就造成了中华民族极端重视教育、刻苦勤奋读书的传统素质。

3.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二篇:中国文化通论

第二编物质文化

第一章纺织技术的发展

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91-92 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P94 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P95 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P95 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P97 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P99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工小功缌麻。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以五服治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

五服本指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的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P99

第二章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火的使用;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从种植和畜牧家禽两方面);陶器的发明与使用。2.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具有区域性的地方特色?P104 3.中国人视野中的美食大体应具备哪些要素?P104 4.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蕴?P106 5.简述中国传统的饮酒习俗。P107 6.《礼记》说“礼之初,始诸饮食”,试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P108(结合书本)„„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我国礼仪的发端是祭祀礼仪,而祭祀礼仪是从饮食礼仪起始的。人活着要吃饭,这是人人习以为常的“饮食”。这不仅仅是一句“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他还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所谓礼之初始于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

7.中国饮食文化与养生文化关系密切,举例说明这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P109 8.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生与饮食有无关联?为什么?P110 9.试述中国饮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P110

第三篇: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课程代码:01228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制订人:马骏 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韩明 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 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中国文化通论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渊远流长、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它对于中国古代乃至于当代的政治和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多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和今天的各种社会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和成果,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同时,培养学生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主体意识,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通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讲授内容: 1.“文化”界说;

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3.目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中西文化特点的比较。

第2章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论讲授10学时)

了解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时期的一统帝国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文化隆盛的隋唐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时期游放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明清的文化专制与启蒙、开新。

讲授内容:

1.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6.隋唐:隆盛时代。

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9.明清:沉暮与开新。

重点:各历史时期文化的主流特征。

第3章 姓名字号(理论讲授3学时)

了解姓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全国姓氏的数量,掌握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与西方国家姓氏制度的比较),姓氏的主要来源,名与字的关系,理解分析“号”在唐宋流行的主要原因。

讲授内容:

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2.姓氏的主要来源。3.全国姓氏数量。4.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重点: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姓氏的主要来源;名与字的关系;“号”在唐宋流行的主要原因。

第4章 宗教信仰(理论讲授6学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对古代宗教的历史分类、基本特点和文化功能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讲授内容: 1.多神信仰与三大崇拜。2.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3.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4.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5.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重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特点和功用,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第5章 教育 科举(理论讲授10学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古代教育的历史发展、辉煌成就和优良传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而公正地分析和评价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讲授内容:

1.古代的学校教育。2.书院的兴起与衰落。3.古代的家庭教育。4.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5.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重点: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太学”“国子监”等的由来和职能,书院教育在历史上的三次高潮,“宋初四大书院”、“南宋四大书院”、“讲会制度”,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流弊与功过。

难点: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第6章 典籍 科技(理论讲授6学时)

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熟识古代文化典籍;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理解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分析其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讲授内容:

1.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3.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重点:“四书五经”的定义,“经史子集”分类法,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3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难点: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和整体观的研究方法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第7章 各类艺术(理论讲授10学时)

了解原始彩陶、青铜纹饰等远古艺术,了解掌握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楹联等各门类艺术各自的发展、成就及其特点,分析把握较之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讲授内容:

1.辉煌的远古艺术。

2.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3.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重点: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古代桥梁的特点和美学风格,园林艺术的特点,书画艺术名家名作;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的艺术特征,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楹联艺术的特点。

难点:较之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第8章 风俗习惯(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掌握中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了解茶酒、烹调、服饰、婚、葬、花木、节日、崇尚和禁忌等方面的习俗的形成、发展和特征。

讲授内容:

1.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性。2.饮食文化。3.服饰文化。4.婚俗葬俗。5.传统节日。6.崇尚和禁忌。

重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陆羽与《茶经》,酒的文化功用,中国烹调的特征及其中国菜的菜系,中国服饰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在各时代的特征,中国节俗不同于西方的特色。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辩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增加讨论课的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作业

根据章节内容,布置习题(以小论文的形式为主)。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对外汉语专业所有课程均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二)教学参考书

1.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第四篇:2015大众传媒通论复习资料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29

2、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新闻生产的要素是什么?什么是消息来源?29 34 38

3、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大众传媒?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第6-7页的传播媒介变迁大事记列表需要了解)

5、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

6、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传媒,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成为新闻传媒。

7、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8、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9、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第四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2、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3、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日报,1851年9月16日创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今日美国》。

4、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

6、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7、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第五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英国现有杂志7000余种,其中创办于1843年的老牌杂志《经济学家》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为主,是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性的大型综合周刊。

4、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2、从广义上来讲,广播按照传播信号分为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3、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 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4、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5、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6、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

3、二十世纪中国电视发展的新气象?

4、找出一档你感兴趣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体会其对于电视媒介特点的运用、分析其背后投射出的观众的文化诉求。,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的基本知识背景

2、蒙太奇理论

3、什么是长镜头、场面调度长镜头(景深镜头)?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与新媒体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web2.0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2、网络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进行媒介融合?

3、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有什么功能和角色的变化?什么是网络暴力?

4、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PUGC?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分)

二、名词解释(20分)

三、简答题(40分)

四、论述题(30分)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文化的概念:

(总体)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在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结果。

(广义)人类社会的所有历史活动及其结果。

(狭义)一个民族的繁衍及其形成的物质、制度、风俗和思想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

华夏民族5000年左右的历史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基本特征:疆域: 夏商周主要在黄河中游。前221年起秦帝国统一;西汉、唐、元、清诸朝代疆域较大;今天的四邻。

政区 :商周分封制,秦汉至隋唐基本为郡县制,开元后行道(方镇)州县制,宋行路州县三级,后又有变化,清朝设省府县。

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华夏族与汉族的起源和命名。

人口:东汉6000多万;唐8千至9千万;宋1亿多;鸦片战争后4.3亿。几次大移民对人口的影响。

地形:多山;西高东低;高原、平原、湖泊等地形的分布。

气候:季风;大陆性气候;类型多样。秦岭和淮河为界。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的产生与繁衍;生产与生活;自然地理状况)

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适宜条件(由渔猎到农业;黄河和长江农业是几千年经济主干)文化的多样性(利用自然态势的必然性;草原游牧文化、平原农业文化;地域文化(巴蜀丝路商业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山脉与平原,海路与陆路)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缺少商品交换。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顽强的自然经济模式造就了传统文化。

经济的多元性于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阶级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央专制制度。

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封建)

(3)、宗庙祭祀制度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长期的武力专制,利用宗教;经济基础稳固;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由人殉到俑殉)。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

礼崩乐坏,战乱连连。前722年起,平王东迁,为东周。春秋300年,战国250余年,刀光剑影中的璀璨文化。

先秦诸子学派纷起,儒、墨、法、道百家争鸣: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基本理念:人爱(仁者爱人)。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基本理念: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李悝、韩非等。基本理念:严刑峻罚治国。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基本理念:尚力,节用,兼爱。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基本理念:主张辩“名”“实”。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基本理念:阴阳五行说。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基本理念:合纵(苏)连横(张)。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基本理念:用兵之道。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基本理念:兼储百家。

农家——基本理念:重农。

小说家——采民风,察民情。

第六章汉语言文字

1.汉字发展的五个形态:

1、甲骨文

2、大篆(铜器铭文、石鼓文)

3、小篆

4、隶书

5、楷书(正书)

2.汉字发展的规律:

1、强调表意性。如由“砲”到“炮”。

2、不断解决繁简适度与符号意义表达的矛盾。

3、不断完善和简化构形体系。

4、在自行发展基础上进行人为规范。简化字。

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及落后西方的原因:特点:实用性整体观(天体)

落后的原因

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和缺陷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重政轻技,重道轻器

专制制度的遏制

科技人地位低下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1.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原始彩陶、青铜纹饰、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

2.青铜艺术的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纹样装饰华美。风格狞厉神秘,造型敦厚庄重。

3.建筑;古建筑分类:宫殿、陵墓、寺庙、园林、民居

古建筑特点:下封闭,上拓展,环境融为一体

4.雕塑:雕塑分类:陵墓,宗教,建筑,工艺

形式:圆雕、浮雕(包括平面减地)、线刻

5.书法:线的艺术: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书法的形式:正草隶篆

书法大家与流派:

晋-王羲之、魏-碑刻、唐-颜、柳、欧、虞、张、怀素、李隆基、宋-苏、黄、米、蔡、元-赵、明清-馆阁体

6、绘画:分类:宫廷画、宗教画、文人画、民间画

按材质分:壁画、绢本、纸本、其他

风格特点:工笔、写意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董仲舒起,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道德的核心。“悌”即敬爱兄长之意,引申为尊长。

谦和好礼。主指礼仪规范。

诚信知报。讲诚信,知报恩。

精忠爱国。对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克己奉公。指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

修己慎独。道德自律,严于律己。

见利思义。依义制利,先义后利。

勤俭廉政。节俭,勤劳;为政者要廉洁,“俭以养德”,不是“高薪养廉”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1.佛教的教义:“四谛”: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集合,人要明白苦的原因。

灭——入灭,灭人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道——道路,懂得摆脱苦海的方法,进行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2.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慧济寺,五台山大相国寺,峨眉山普济寺,九华山无量寺,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历史上四大哲学流派: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释家、宋明理学。

2.原始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学派。

3.宋明理学:宋元明时期,以儒学为主干,融入佛道智慧,建立以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是宋元以来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意识形态。(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补充说明:1.唐代的五大书法家:怀素、张旭、颜真卿、唐玄宗、欧阳询

2.华夏文明: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黄河长江流域氏族部落联盟为中心的东方文明。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部:开放性,与自然相接。下部:封闭性、防御性

4.玄学:魏晋时期源于老庄思想的一种哲**流,玄学追求“玄、远、清、虚,强调对个体人生意义的思考。

5.”以人为本“:以人为思考的处理问题的根本,承认天地之间人为中心,人神之间人为中心。

6.如何认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7.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文化思想潮流是: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

8.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下载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

    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部分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

    舞蹈艺术通论复习资料总结范文

    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四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西周雅乐 第二个高峰—汉朝俗乐 第三个高峰—唐朝燕乐 第四个高峰—宋代民间舞蹈。中国舞蹈观念的演进: 答:1.从娱神到娱人。2.从仪......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 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 4文化事象 “天下”观念 5文化观念地缘 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 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 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 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论述题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4.为什么说魏晋......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整理比较全面)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极为寒冷,成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

    通论读后感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一、通论——颠覆古典理论思想旅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了解了凯恩斯其人,读完其《通论》之后,这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凯恩斯出生......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