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
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深入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三个一批”战略进展顺利,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接近尾声,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深入推进,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制步伐加快,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项监管工作扎实推进。为巩固和扩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切实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原则,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真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努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步伐,在促进国有经济加快发展方面做出新成绩,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开创新局面,提高我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到2007年底,巩固和扩大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成果,基本完成全省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到2008年底,重点推进非工业领域企业和各级政府授权本级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出资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全面完成全省各类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省级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市、州、县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完成;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长期积累的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规范推进公司制改造,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到2010年,普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理顺监管体制,落实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资产和监管职责。到2008年底,将全省经营性国有资产交由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继续深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到2010年,全省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各类企业平均水平,出资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加快推进企业改制重组。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公司外,其他企业要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逐步改制成为股权多元的公司。抓紧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收尾工作,确保“三个一批”企业的改制重组全部到位。对资产质量差、债务负担重、亏损严重、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特困企业,要积极筹措改制资金,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实施破产、关闭、解散。
(四)全面推进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商贸、文化、粮食、交通、科技等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五)加快推进党政机关所办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要采取整体划转、重组移交、民营化改制、关闭破产等形式尽快脱钩改制。在此基础上,尽快将那些有国有净资产、正常经营的企业统一划转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
(六)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妥善解决好省属企业所办中小学和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问题,落实企业退休教师待遇。积极支持中央在鄂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协调处理好中央在鄂企业所办中小学、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的遗留问题,积极推进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社区机构以及供水、供电、供暖机构的分离工作。
(七)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审批程序、权限、责任等制度,依法依规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规范产权转让行为,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修订公司章程,科学界定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分工。
(九)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继续对国有独资企业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完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监事委派制度,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规范,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特别要完善和落实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十一)坚持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者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使用方式。
四、推进国有经济调整优化和发展壮大
(十二)坚持对国有经济实施有序调整。各地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把国有企业改革与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革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措施,抓住重点行业和企业,选择合适项目,增加国有资本注入,带动社会投入,使产业结构持续向高附加值和高端产业发展。国有资产收益应优先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全省产业规划目标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千亿元产业计划”目标,推动国有资本向光电子、汽车、石化、冶金、能源等优势产业集中,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聚集。
(十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技术开发机制,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
(十四)积极支持各类企业加快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鄂钢集团公司、三环集团公司等3个收入过百亿元的重点企业,加快建设省能源集团公司、省煤炭投资公司等2个收入过50亿元的重点企业,全力推动一批出资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企业。金融部门要积极引导、促进已改制中小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帮助解决其融资困难,推动其向“高、精、专、特”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投资融资、国资经营、产权交易、工程咨询等4个国有经济运作平台的作用,服务国有企业发展。
五、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十五)完善监管体系。各地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尽快理顺关系,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明确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切实加强对各类国有资产的监管。
(十六)落实监管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和监管范围,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已经将本地各类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监管的市、州、县,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该地区大胆探索,创造经验。今后省、市、县人民政府新出资设立的企业,或对其他企业的新增出资,均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严禁产生新的政资不分、政企不分。
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
(十七)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各自职能,制订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工作。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协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作。(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国有企业改制的需要安排必要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困难企业改制职工安置资金不足等。企业改制前依法办理了相关房产、土地登记手续的,改制后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可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房产、土地部门只收取过户换证工本费。改制企业在重新办理房产、土地证书时,涉及的房屋和土地勘测、评估和产权交易中的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交易鉴证等中介费用,一律按不超过现行收费标准的20%收取。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发生房屋、土地权属转移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契税减免政策。收取的困难企业土地出让金,经政府批准后,一部分可用于该企业安置职工。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国有企业改制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国有企业之间重组,企业原自用且重组后不改变用途的划拨土地,可继续保留划拨方式使用。多渠道筹
措资金做好改制企业职工住宅水电改造及移交管理工作。
(十九)妥善安置改制企业职工。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政策,既要防止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要防止擅自放宽政策,随意提高安置标准。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对继续留用的职工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改制后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二十)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工效挂钩工作,做到企业工资总额增减随经济效益高低而变化,职工工资能升能降;继续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对经营业绩完成较好、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给予奖励,同时规范经营者职务消费行为,严禁变相发放工资;积极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和有关政策,研究制订我省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工作。任职期间对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亏损负有责任的经营者,依据其情节轻重,一段时期或者终生不得再担任国有企业负责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篇:理解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决定》把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思路,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并作了具体部署。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把改革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
第一,正确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决定》强调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30多年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布局、效率和企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的改制面也由2003年的30.4%提高到2011年的72%。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到2011年底,由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59家,占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4.07%、净资产的68.67%、营业收入的60.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体制机制上强化了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地位,增强了其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
《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各项举措要有利于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感。总之,是有利于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而不是削弱国有经济。
第二,充分认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增强了我们发展国有企业、壮大国有企业的信心,但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从国有企业发展的环境看,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将加快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金融市场体系会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从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大幅减少。从开放的形势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我国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参与竞争将会成为常态,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些都将使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巨大的新挑战。为此,《决定》强调,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对公益性的企业,例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企业,国有资本要加大投入,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出更大贡献;对以网络系统为存在基础的自然垄断行业,需要国有资本继续控股,但也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随着科技进步,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正在逐步缩小,原来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大量业务逐步变为可以引入市场竞争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对仍依靠行政权力运营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的部分业务,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推动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四是建立长效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投资经营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重大信息公开。五是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日前出台,提出了湖南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意见》始终贯彻了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省深化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湖南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3月18日,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美诚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主要任务: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到2020年竞争类省属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达80%左右
我省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是“结旧、立新”。“结旧”,即2014年全面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2015年基本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立新”,即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到2020年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体现在具体指标上:目前省属监管企业层面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50%左右,到2020年竞争类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80%左右;培育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行业领先、品牌知名、1国内一流的优势企业,2至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和遗留问题处理。
张美诚表示,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重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的新型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突破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上市公司成为国企的重要组织形态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归纳起来就是“上市为主、三个引进、三个允许”。
“上市为主”,即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态。
“三个引进”,即重点引进中央企业、引进大型民企、引进国内外其他优势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
“三个允许”,即允许国有资本准备退出企业,允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企业,允许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张美诚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头
戏”,是对国有企业相对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的突破和创新。但也要认识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一混就灵”、“一混就成”,要准确把握好定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稳妥。在具体制订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统筹企业、职工和投资者等各方面情况,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看得清、有把握的就抓紧进行;看不清、有争议的要先探讨或通过试点再铺开。二是创新突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为了吸引资本,更重要的是引进多元股东,包括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打破所有制壁垒,让各种所有制共生共荣。
三是规范操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以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加强产权保护,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保护其他资本的权益。在操作过程中,要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从明晰产权关系、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和加强资产监管等重要环节来建章立制,杜绝“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的现象发生。
四是一企一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整体上市,但也要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结合企业实际来加以推进,不能搞“一
刀切”,要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循序渐进,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创新关键: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国企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归纳起来就是一项还原、两个职业化、三能用工、四类激励。”张美诚说。
“一项还原”,即还原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功能。在国有独资企业中全面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逐步落实董事会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经理层选聘等职权。
“两个职业化”,即建立国有资本职业产权代表制度,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派出职业化、专业化产权代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三能用工”,即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四类激励”,即对公益类和功能类企业,实施目标管理,负责人薪酬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对竞争类企业,负责人薪酬与业绩完全挂钩,并实施期股期权、岗位分红、激励基金等中长期激励,到期根据考核结果行权或兑现;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入股等激励方案;对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市场化项目收益分成、项目团队跟投等方式。
张美诚指出,《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改革”。《意见》明确公益类和功能类企业,省管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由省委管理,其余省属企业由国资监管机构党委管理;竞争类企业,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省委对竞争类省管企业只任免党委书记、提名董事长人选,其余省属企业由国资监管机构党委管理董事长、党委书记。
重要支撑: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
深化国企改革和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张美诚归纳为“一统一、一优化、两主体、三分类”。
“一统一”,即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今年要完成党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逐步实现统一监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
“一优化”,即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要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主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落实好出资人职责,依法行使资产收
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把应该由企业管理的事项全部交给企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做到监管但不干预、支持但不包办,将国有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两主体”,即组建国有资本运营主体和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其中,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开展股权运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现有省属监管企业,可以通过加强重组整合,抓好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增量资产集中、同类资产合并,打造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和国有资本投资控股集团。对目前尚未纳入统一监管范畴的政策性投融资平台和其他省属国有企业,待理顺管理体制后,再视情况进行重组整合。
“三分类”,即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按公益类、功能类、竞争类进行分类。其中,省属企业主要集中在竞争、功能两类,市州企业主要集中在公益、功能两类。对公益类企业,主要是重要民生领域企业,保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以实现公共政策性目标为主,引入行业监督和社会评价;功能类企业,主要是投资运营平台和重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保持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竞争类企业,按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进行放开,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承担社会责任。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4年03月20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省粮食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省农发行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切实做好减员分流工作,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着分流人员再就业困难、产权制度改革不够规范、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革难度大等问题。
为了巩固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成果,认真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转换机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局、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06〕123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粮食企业分流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个确保”的要求,严格落实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把推进改革和创造就业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各地要按规定将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纳入当地就业再就业规划,并制定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搞好职业培训,提高转岗转业能力,为分流职工创造良好的再就业条件。在改革中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分流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又要鼓励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创办新的经济实体,安置分流人员。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网点和仓房,拓展经营网络,增加就业岗位。巩固保持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人员再就业6万人的成果。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组织结构创新
(一)通过重组整合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粮食流通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根据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合理经济流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粮食供应功能,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原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战略性整合重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组织结构。在产粮大县,主要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因地制宜组建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在非产粮大县以及粮食供应困难的山区、水库移民区,可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对承担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产权制度。对改制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仍然偏多的地方,要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改革力度,逐年减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二)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真实反映国有资本的运行状况,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权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各地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对国家投资和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粮食仓储设施,不得随意处置或改变用途。要认真做好企业改革中的资产清查和债务核实工作,加强对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根据有利于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由政府授权部门对改制为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
三、政企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一)正确处理粮食宏观调控下的政企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脱钩,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和《河南省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100号)等法规、政策,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不参与粮食经营,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不向企业摊派任何费用。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形成多种市场主体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规范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当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时,可委托指定具备资质的粮食经营企业承担相关政策性业务,政府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贴。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带头服从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发挥主渠道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服务。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规范化运作。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和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制度。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企业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董事会和经理层要减少交叉任职,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得一人兼任。
(三)改革企业内部用工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确定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并实行任期制和定期考核制。按照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双挂钩的有效激励工资分配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
(四)加强与省外粮食企业的联合和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扶持省外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食品工业企业到我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县建立原料和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化、原料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加工本地化,以此带动我省产粮农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与省外主销区粮食企业的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对于省外主销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在我省建设粮食仓库、加工厂等设施,市、县(市、区)政府要在用地指标、土地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支持产销区国有粮食企业之间开展购销协作,提供快捷的跨省结算服务。
(五)加强粮食企业统计、财务和仓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把改革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进一步巩固企业改革发展成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统计工作,配备统计人员,改进统计方法,改善统计手段,保证统计经费,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依法筹集资金,有效运营资产,降低成本费用,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仓储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快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升粮食仓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粮食损耗,保证库存粮食安全。
四、认真做好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革工作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外的各类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主要指国有粮食企业中的城镇粮食供应店、面粉厂、油厂、饲料厂、食品加工厂、粮
机制造、宾馆餐饮等)的改革工作,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统一部署进行。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解决改革中的资金问题。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收入,应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各地可根据情况,将企业改制中资产变现资金在市、县级粮食部门中调剂使用。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国有资本原则上退出,可采取整体转制、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承包、破产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要严格按照程序,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并按规定依法审批后实施。要按照“一企一策、因企制宜、成熟一个、改革一个”原则进行。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革工作两年内完成,2007年年底完成改革的60%,2008年年底全部完成改革任务。改制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承受能力,理顺劳动关系,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职工债务清偿工作,加强对改制企业落实职工安置方案的监督检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情况复杂,改革难度大,各地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企业改革工作有序进行。
五、提高粮油加工业水平,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要转变观念,创新模式,着力提高粮油加工业水平,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突出专业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四个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实现粮食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在产粮大市和产粮大县,要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重点催生、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效益好且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龙头粮食加工企业,创立名牌产品。要以资本运营为纽带,以现有国有粮食企业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整合资产、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组建大型粮食产业化企业集团,到2010年底全省争取达到60家。要树立新的经营理念,注重品牌信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积极向国际市场扩张,到境外寻求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打造我省的跨国粮食食品加工集团。符合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粮食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以优质粮食产业为重点,以较强的集散能力和辐射面带动周边粮油产业,推动粮食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二)积极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户和农村经纪人、集体组织的有机结合,在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种植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等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新型的组织运行方式,完善相互间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在粮食购销、加工和实施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参与二次分配的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利益共享。
(三)实施“退城进郊”战略,推动城区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向更适合粮食物流和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地区转移。大中城市的粮食企业要抓住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发展时机,在区域规划上做文章,搞好整体搬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扩大粮食产业化规模,为企业发展壮大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载体和平台。要面向市场,集中发挥科技、信息、人才优势与组织协调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激励与合作机制,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运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六、开辟市场,提升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开辟农村市场,建设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粮食系统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活跃和服务农村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开辟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土地、房产、人才、经营优势,积极发展农村粮油服务社等农村服务组织。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粮食流通机制。
(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业,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要面向市场,转换机制,积极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委托收购”、“联合收购”、“上门收购”等,实行主动服务、全程服务,方便群众售粮。大胆探索并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粮食企业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口岸设立销售网点、对外窗口,发展代理商,建立直销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粮食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其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利用我省资源和区位优势,引入现代物流理念,聚集和整合粮食物流市场资源,着力构筑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大平台”。着力积极构建大型、复合型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实现河南粮食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努力把河南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以郑州现代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依托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优化粮食物流结点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市场,培育大型粮食物流集团,增强其凝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并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物流体系。
(三)适应农民消费新观念,积极开展农村粮食连锁经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以服务农民生活为重点,努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扩大粮食经营服务网络。继续发展和完善面向农民的粮食代购、代销、代储存、代加工和兑换业务,扩大经营范围,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发展标准化农业,不断加强粮油食品安全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以品牌效应拓宽市场。
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着重解决粮食领域和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粮库技术改造、粮油加工产业升级、农村粮食产后减损、产后安全保障、粮食质量快速检测、现代粮食物流及粮食流通信息技术等,促进企业新产品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和应用。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中有关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八、做好财务挂账、企业信贷和税收政策的落实工作
(一)做好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的确认及剥离划转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经审计认定的政策性财务挂账要抓紧剥离到县级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管账责任,保证账务清晰;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农业发展银行结算和拨付政策性挂账利息。对经清理审计认定的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按照债务随资产走和防止逃避银行债务的原则,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行有效管理,制定分年消化和处置计划,逐步归还农业发展银行借款或依法处置。
(二)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所需信贷资金,要按计划保证供应;对粮食企业受政府委托收购粮食以及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粮食所需的信贷资金,在落实收购粮食的费用、利息和可能出现的价差亏损补贴来源的前提下,应及时足额发放。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支持各类具有收购资质的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和转化企业、工商联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市场建设等贷款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产业发
展,搞活粮食流通。国有粮食企业要搞好企业诚信建设,提高信用等级,积极争取并利用好政策性银行贷款的支持,掌握商品粮源,促进粮食购销。积极探索增资扩股、发行企业债券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性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三)落实好粮食企业税收政策。在粮食企业增值税政策调整以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按现行政策执行。对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支付给分流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按国家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实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制。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各级粮食、发展改革、财政、劳动保障、税务、农发行等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改革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推动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第五篇:湖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湖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全 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 〔2013〕12号)、《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湘发〔2014〕5号)精神,结合我省国有 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引领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创新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 和效益,为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融合、共生共赢。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国 有企业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 革,形成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部门依法履行 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优化国有资产布局 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坚持依法依规、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既要 敢于突破,又要依法依规,严格规范操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有企业不同的功能定位,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完善法人治理 结构,健全管控模式和考评体系,持续激发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
3.改革范围
着力深化全省国有企业(含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法依规分类推进改革。对上一轮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按原责任主体和原政策推进并解决遗留问题。
4.目标任务
2014年全面完成省、市州、县市区属上一轮国 有企业改革任务,2015年基本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和 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到2020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 式,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竞争类省属国有企业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左右。支持国有资 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实现产(股)权多元化,产(股)权结构更趋合理。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规范经营决策、资 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全面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理 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产权代表、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 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加快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转型,以管资本为主,实行分类分层监管,建立全面覆盖、权责明确、规范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的新型国有企 业。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通过国有资本重组整合和从低效无效行业领域退出,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一批优势产业和企业发展。培育10家以上主营 业务收入过百亿、行业领先、品牌知名、国内一流的优势国有企业;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5.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 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根据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地位作用、运营质量,确定合适的国有股权比例。推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重点引进 中央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国内外其他优势企业,通过产(股)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重组、规范上市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6.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上市发展。利用国内外多层 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态。充分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源整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民间 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建立起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 和核心竞争力。对暂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引进各类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股份制改革,为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创造条件。
7.增强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优化国有企业资金 资源配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投融资平台。支持国有资本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 改制上市、重组整合、战略投资和创新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合作,强化产业和金融协同发展,促进产融结合,增强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能力。
8.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对国有资本准备退出的,或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以及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国有企业,允许企业员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9.明确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根据企业属 性、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按公益、功能、竞争三个类别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公益类国有企业,含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管网、市政公用运营资源等重要民生领 域企业,采用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公司组织形式,以实现公共政策性目标为主,引入行业监督和社会评价。功能类国有企业,含政府投融资平台或国有资本投资 运营公司以及重要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保持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竞争类国有企业,按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进行放开,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保持国有控股,增强活力、竞争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两型”先导产业,国 有资本加大投入,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这类企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承担社会责任。
10.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独资企业中全面 推广实施外部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比例应超过半数;逐步落实董事会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经理层选聘等职权;加强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考 核、任期考核和重大事项专项考核,完善问责制度,形成责权利对等的运行机制。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派出.国有资本产权代表,按照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要 求规范董事会建设。加强监事会制度建设,按外派与内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向国有独资企业派驻监事会,向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推荐监事会主席、监事人选,切实 履行出资人监督职能。加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建设,发挥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规范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1.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改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探索不同类别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模式。对公益类和功能类国有企业,省管企业 由省委管理董事长、党委(党组)书记、总经理,其余省属企业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党委管理董事长、党委(党组)书记、总经理,其他领导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及公 司章程进行管理。对竞争类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省委对竞争类省管企业只任免党委(党组)书记、提名董事长人选,其余省属企业由国有资产监管 机构党委管理董事长、党委(党组)书记;产权代表包括董事、监事逐步实行聘任制,建立职业化、专业化产权代表队伍;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市场化选 聘比例。推行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以业绩考核为导向,建立并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退出机制。
12.完善长效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坚持国有企业 领导人员收入与选任方式、企业效益相匹配,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对公益类和功能类国有企业,实施目标管理,负责人 薪酬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与企业员工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倍数关系不突破一定限额。对竞争类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与业绩完全挂钩,职业经理人薪酬与市场接 轨,并实施期股期权、岗位分红、激励基金等中长期激励,到期根据考核结果行权或兑现。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入股等激励方案。对 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市场化项目收益分成、项目团队跟投等方式。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2014年起,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13.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 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规范各类国有企业用工管理。依法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 制,创新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员工诉求表达渠道,推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向关键核心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倾斜。
四、优化国有资本的资源配置
14.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围绕“四化两型” 总战略,着眼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明确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方向和路径,立足国有资本功能和整体效率最优化,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重点发展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加强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企业健康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国有资本在区域、产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和不同时间、空间上 的布局,以保民生、促发展为导向,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
15.加强行业企业资产资源整合。对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国有企业,通过合并、划转、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联合或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专业化协作水平。对市场竞争过度、经营绩效较 差、缺乏发展后劲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且缺乏技术创新空间的产业和企业,国有资本加快退出。对不符合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 非主业、非控股、非盈利业务和子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有序退出。
16.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有企业向价值链、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优势。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国有企业商业模式转型,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
17.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投入力度,增强国有企业 研发能力。建立科技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活力。
18.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国有企业开 展跨国经营,以市场拓展、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培育品牌为重点,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开展跨国并购。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境外投资决策、项目评估、过程监控、风险分担机制,严格投资经营效益考评,提升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五、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9.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全面清理 经营性国有资产,2014年内完成党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逐步实现统一监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 覆盖。新成立的国有企业、新投资形成的国有企业权益以及事业单位改制设立的企业,由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全省执行统一的国有资产 监管政策,建立统一的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制定并及早颁布实施《湖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统一派驻监事会或推荐监事会主席、监 事人选,加强对出资企业的监督。加强对市州、县市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20.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改革国有资本 授权经营体制,加快组建、重组或优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增强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功能。通过组建、改组或重组整合,打造服务国有企业改革 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统筹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处理;打造服务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建 设的政策性投融资平台、服务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产融投资平台、金融控股平台,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21.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方法。国有资产监管 机构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完善机构职能。2014年启动建立国有企业分类指导、评价、考核等监管制度。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加强战略管理、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风险控制等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服务企业改 革发展。
22.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根据全省经济 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推进改革发展、布局结 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30%,原则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形成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合力
23.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 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将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要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注重整合资 源、形成合力,抓好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各项工作。
2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参与 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培育体现企业特点、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创造力的 企业文化。
25.严格落实责任。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所属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配合辖区内的中央在湘企业、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指导协调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督促市州国有企业改 革、支持配合中央在湘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做好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有改革任务的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是推进改革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 任,坚持依法依规、统筹规划,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并抓好落实,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26.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联系督导 机制,对改革任务相对艰巨和工作进展相对滞后的市州、县市区以及重点企业,实行领导挂点督导;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的改革以及改革的重大事项,由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组织进行专门督查。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评估范围,并适当增加权重。严格奖惩制度,对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作 不力、未能按时完成改革任务的予以问责。
27.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在完善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和推进国有企业分类监管方面出台政策。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员工持股、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方面,通过试点出台相关政策。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 遗留问题处理和市州国有企业改革扫尾,原有政策继续执行,确保改革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土地出让地价扣除补缴土地价款后的剩余部分可用于增加原企业的国有资本金,补缴土地价款可返还企业用于安置职工或分 离办社会职能等改革遗留问题处理。设立省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之间进行重组整合。研究完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上市的财税政策,对涉及的 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28.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处理。着力解决 省、市州、县市区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遗留问题。着力推动解决中央在湘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供水、供电、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和离休人员属地管 理等问题。推进现有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及社区移交、水电分离改造等工作。
29.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稳 定可靠、补偿合理、公开透明的国有企业公共服务支出补偿机制。健全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完善退出的相关配套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妥善处理人员安置、医疗和养 老保险接续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加强政策配套,统筹社会发展,解决好国有企业困难职工的民生问题,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0.营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建立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鼓励探索、鼓励实践。凝聚改革共识,汇集改革合力,营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各市州依照本意见精神,制定本地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