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
发表时间:2012-12-08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这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地域、行业特点的不同,人们常常把核心价值观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比如政法干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军人有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城市、企业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时称“城市精神”、“企业精神”)。仅就一个国家整体的核心价值观来说,也可以分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等不同层次。每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
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其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最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它体现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发展要求;“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我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上述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韩振峰)
第二篇: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这一领域也就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讨论的“市民社会”,黑格尔说:“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的标题下所讨论的社会领域,也就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发育为前提的,并且,市民或公民的活动是把市场经济的活动包括在其中的。
实质上,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平等,以及公正与法治,都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没有自由平等与公正法治,也就没有真正健康的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现代资产阶级是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生长出来的,资产阶级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表明他们是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中汲取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本身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价值旗号,但不过是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可否认,我们在社会与市场的意义上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在观念史上,对于资产阶级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切断历史,应当汲取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价值观念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且,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同时,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告诉我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为中介,也难以成功。同时,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须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强有力的体现。敬业体现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粹。
诚信和友善,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对于诚信,孔子曾经强调,民无信不立,只有诚实,才可在与人交往之中得到他人的信任。友善,也就是待人善良,善良或友善的道德价值,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当每个公民有了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也就不会在市场中为了个人的私利来进行欺诈,他就不会忍心在乳制品中掺杂对儿童的生命有毒害的物质。如果亿万中国公民都有着诚信与友善的品格,中华民族作为讲道德讲诚信的文明礼仪之邦的信善就会重新在新的世纪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古老的文明就会重新绽放出它的灿烂光辉。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诚信与友善是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内在关联的。
“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
那么,这样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怎样理解其相互关系呢?我们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理解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尊严;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然而,这一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理想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通过市场、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来实现,因此,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最后,一个现代富强民主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公正秩序与法治的中国,而要实现文明、和谐与法治秩序,也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一个富强的中国也应当是一个复兴道德文明的伟大国家。因此,这三者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篇: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当今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的瞬息万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必须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涵 大学生
一、基本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三个倡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制度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即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要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集体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需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二、相互关系
在“三个倡导”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发展目标角度概括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价值目标;从价值目标追求的角度来说,五大建设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样一个总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导向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通过在全社会提倡和践行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使之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道德层面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这三个层面,虽然内容上有所
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讲,总目标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国家层面是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当然也是公民追求的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讲为了达到国家目标、公民目标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氛围、社会秩序;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讲为了达到国家目标、社会目标,每个个人应该怎样做。
三、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自觉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矢志不渝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着力点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本质内涵和历史传承,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笔者认为,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自身责任、从自身寻找原动力,重视实践和行动,依靠时间和积累的力量,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动力在个体自身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公民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都要从自身做起,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要求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此这样,社会上见善不为、见危不救、淡薄冷漠的事情就会逐渐减少,见义勇为、崇尚美德的事情就会逐渐增加并蔚成风气。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工作单位都有各自的责任,但归根到底责任在自己,修行靠自己。不能总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总是把改善社会风气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像这些事情都是政府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全然无关。这是一种放弃责任的表现。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自身内部去寻找原动力,责任要靠自己主动去承担。每个公民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要践行,我要承担,而不全然是你要我践行,你要我承担,我不得不践行。我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个体。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寻找动力和源泉,学会自己和自己算账,相信自己的力量。重在自己,关键在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挖掘人的原动力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可贵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明了只有自己才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主人。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把仁德修养置于心性之中,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从自身找原因,向自身找动力。荀子认为“心”具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的特点和作用,道德修养要发挥“心”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管不好自己,别人也根本对你无可如何。等到你悖德、堕落、违法犯罪的时候,社会只能对你施以惩罚,那是社会所能做的最无可奈何的事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要靠自己践行,没有每一个公民的自我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究会成为一句空话。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于实践和行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价值,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是公民修养的基础。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终生的实践过程。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也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放大视野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价值。孔子就非常重视“躬行君子”的紧迫性,强调“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还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荀子也非常重视“行”的作用,他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更强调:“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可见,一个人能否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能否积善成德,修养自身,抑或成为圣人,关键在于做或者不做,为还是不为。空谈理想或疏于行动、疏于作为,都不能达致预期的目标。道德修炼关键在“为”,关键在“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更强调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实践和行动的力量,强调在实践中磨炼,在行动中开凿,从实处着力。例如对于青年人来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但青年人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担当天下大任。而社会在不断发展,时光在不断流逝,青年终将要成为社会的栋梁。扑下身子打牢基础积累经验,为将来担当重任做准备,是青年人应当做的首要的事情。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行动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大事是由小事构成的,难事是由易事构成的。要明白,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大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做。有一部分人有机会去做一些大事,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机会承担全局性的大事,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更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总会赢得掌声和鲜花,总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但人的一生并不总是由鲜花和掌声构成的。平淡、平凡、平常、做小事,是日常生活的常态。善于做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这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规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时间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积累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中国古代的荀子非常强调“积”在个体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在荀子那里,道德积累就是礼义的积累,德行的积累,善的积累,人格的积累,积习与习惯的养成,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圣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及个人品德问题时也强调,“德”是行为整体的倾向,“德”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决定的。他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这些论述都说明,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就无法形成。同样的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需要“久久为功”的真功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个把已经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倡导、宣传、教育、认同、修养、行动的过程,是“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积累、积淀过程,是形成公民个人精神品质和行为、形成社会精神风尚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使核心价值观积淀到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太难了,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族精神的标识太难了;在公民个人层面让全体公民接受、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习惯也太难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是培育公民的过程,必然经历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和积淀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经历长期的争论和筛选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欧洲人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大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当前我们已经凝练和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但这些价值要求要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要落到实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育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延续几十年时间,而且在每一代人身上还要重复大致同样的过程。新的个体的成长是需要不断重复同样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磨炼过程的。同时,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在路上,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就公民个人而言,一个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途上也不会有终点,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必然要经历岁月的磨炼。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卫建国 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核心。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分为两类,一为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只有深刻领悟和正确把握这四方面的内容,才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点。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核心。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以往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道义废墟中孕育生长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公平正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五)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全党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鲜明地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职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团结和谐还意味着社会大局的稳定,而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
(六)开发包容
开发包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既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以上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但并不是固定不移、不成不变的。它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表述语。
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目的和需要,完全可以使用灵活多样,或详或略、富有个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但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和倡导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们党针对各领域、各行业、各种职业提出的具有价值观性质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都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块土地上百花齐放的一道风景。事实证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