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1: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第一篇: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最关心的话题是“税制改革” 最理想的定位是“社会贤达”主要指标

私营企业:344万户

注册资本:42146亿元

从业人员:4714万人

产值:2008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亿元

出口创汇企业:74443户

出口创汇:人民币1749.68亿元

主要问题

政企关系不够协调

企业之间的拖欠日益严重

企业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参加了本次调查,并分担了一半的抽样任务。

现将调查数据分析的主要意见简报如下。

关于私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一)两年来私营企业总量上持续快速增长

(二)两年来私营企业规模稳步扩大

企业的销售额也有增长。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200万元。工商联调查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640万元。

根据企业的开业年数、企业开业时的实收资本、企业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三个数据得出企业的资本年增长率,其中位值为8.8%。

二是企业利润略有回升,销售利润率趋于平稳。上次调查发现,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此次调查发现,销售利润率已经逐渐趋于平稳。

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7万元,与前面的销售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售利润率约为3.5%。工商联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25万元,与前面的销售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售利润率约为3.9%。两者数据相差不大。

行业利润差距拉大。此次调查发现,房地产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税后净利润的中位值比处于第二位的“电力煤气业?的利润高一倍多。其他利润较高的行业还有电力煤气、卫生体育、建筑业、采掘业、科研技术业,而利润较低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可以看出,科研技术业虽然资本规模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但其利润中位数却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这与其技术含量高有直接关系。商业餐饮业资本规模不大,技术含量较低,而且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

三是雇工人数基本稳定。工商局调查企业2003年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24人,而工商联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60人。从纵向来看,私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基本稳定。本次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与2002年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持平,都是60人。

除了全年雇工之外,企业还雇用一些季节性工人。工商局调查企业雇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工人数的中位值为5人,工商联调查企业中这类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8人。

(三)近两年来私营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布呈扩张之势

二是行业分布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而延伸。被调查企业中以制造业和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比重达到38.2%;商业餐饮业达到24%,这两项合计超过了60%。与上一次调查相比,这两项所占比例基本未变,商业餐饮业的比例略有提高。

三是企业的总部和生产经营场地逐步从农村和集镇向大城市转移。这是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涉足行业的不断调整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的,也是同大城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五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增强。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逐步扩大。2003年,产品销售县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60.0%;产品销售省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30.3%;产品销售国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8.1%。

(四)近两年来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正在发生变化

本次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其“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得到八成以上企业的赞同。但是,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实用阶段,是从“加强管理层建设”(73.8%)、“着重加强培训”(70.8%)、“建立表彰激励机制”(68.3%)着想的。

(五)私营企业的贡献逐渐被社会认可

与前几次调查相比,企业缴税金额不断上升。本次调查比2002年调查时的中位数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税金与销售额的比率基本稳定,保持在4.0%以下。

二是交费未减。企业除了需要交纳国家征收的各种税以外,还要交纳各管理部门、各种组织收的费用。与上次调查相比,企业的交费金额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了企业的交费负担没有减轻。

根据上述数据推断,全国私营企业所雇用的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农民工,有四分之一是下岗职工。私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由此可见。

(六)企业-市场-政府的关系尚须进一步调整

此次调查从若干方面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企业、市场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不协调的方面仍然不少。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

显而易见,与被调查企业的纳税、税后净利润和分红相比较,三项支出所造成的负担确实不轻。这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私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大多数被访业主把他们的企业所面临的贷款困难归咎于手续繁杂、贷款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以及贷款成本太高这三个因素。手续繁杂表明银行的贷款程序不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意味着银行的相关条款带有霸王条款性质,不容谈判协商;而贷款成本太高则暗含着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可能存在寻租行为,迫使企业除了支付贷款利息外还要付出其他“公关?成本。

第二,透过企业之间严重的“三角债?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企业之间的拖欠日益严重。被调查企业应收货款和被其他企业拖欠的借款,最高的达30亿元;被调查企业拖欠其他企业的货款和借款,最高的达4亿元。“三角债”所表现的市场信用危机,影响着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透过企业纠纷解决机制看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在发生一般经济纠纷时,私下协商成为较多企业运用的纠纷解决途径。诉诸仲裁或向法院起诉的很少,寻求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介入的较多;请求工商联或私营企业协会出面协调的较少,默默忍受的人却占一定比例,更少有人通过组织起来的商会调解纠纷或者诉诸媒体评判是非。

在与管理部门发生纠纷时,请求上级政府行政介入、请求工商联或私营企业协会出面协调,则是最重要的途径,不然,只能默默忍受。因为在现实条件下,这种纠纷多数不是可以通过诉诸法律就能有效解决的,私下协商的办法也不容易奏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纠纷解决机制几乎不存在地区差别。东部地区并不因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能够形成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这说明,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依法解决纠纷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未真正形成。

第四,私营企业对完善立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期盼很高。此次调查表明,尽管还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被访业主普遍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调查表格中所列举的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相关的问题,认为有改善的被访业主所占比例,绝大多数在70%以上,只有在私营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上面,认为有改善的人所占比例略低于70%。

如何进一步改善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呢?此次调查的被访业主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见表一所示。

表一中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最关心和关心的方面,是对税收制度的改革(87.4%)、贯彻落实宪法中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83.1%)、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81.7%)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80.7%),这几项都是直接关系到私营企业的经济利益。

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情况分析

(一)私营企业主基本特征

1、基本人口特征

2、私营企业主的职业变迁

总的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职业经历是比较丰富的。这个阶层中有来自社会所有阶层的成员,不少业主在开办私营企业之前,从事过不少其他职业。统计显示,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供销人员是这个阶层的主要来源。

3、私营企业主中,共产党员比例占33.9%,其中在2001年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之后入党的占9.4%。

4、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与财富状况

(1)业主及其家庭的收入

统计分析表明,与上次的调查结果相比,2003年私营企业主的个人年收入与家庭年收入都有所增长。例如,上次调查的业主个人年收入平均值为13.8万元,中位数为5万元;这一次调查发现,(2)业主及其家庭的财富

被访业主或其家庭掌握的财富,主要由家庭金融资产、住房原值以及业主个人在其企业中拥有的所有者权益这三项构成。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财富总额中,业主在其企业拥有的所有者权益占85.4%,住房原值占8.3%,家庭金融资产占6.3%。这说明,私企业主的主要财富在其企业里,表现为企业资产。

5、私营企业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被访业主的家庭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户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达到7.8万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9万元。但是,不同业主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差异非常显著。在所有指标上,标准差都比平均值大。娱乐保健支出与教育学习上的差距更大,这两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业主人力资本的累积性差异扩大。

6、私营企业主对其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访业主对其三种地位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以中间地位自居的人最多。与周围的人相比,认为自己的经济地位居于中上等的人占88.9%。

在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认为自己的地位居于中上等的,占87.9%;在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认为自己居于中上等的人合计占74.3%。

(二)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的分化

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化,也使阶层内部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个阶层内部的分化现象日益明显。最深刻的变化在于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迅速向大企业主倾斜。90年代中期,人们曾惊叹为什么这么快就出现了亿元富翁,才过去不足十年,富翁的财富又跃上一个新的数量级,已经出现十亿富翁、百亿富翁。

1、占有经济资源方面的差别

首先是企业资本规模差异很大。本次调查按2003年底企业资本规模的量级划分四个“亚层”:第一、小企业主,企业资本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第二、中等企业主,资本规模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第三、大企业主,资本规模在1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第四、特大企业主,企业资本规模在亿元以上。

资本规模越大的企业,在销售额、纳税额、纯利润方面都占据优势。见下表。

上述表格表明,不同企业资本额的增长速度是大不一样的,大企业要快得多,但是大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并不比小

企业高。大企业的资本增长主要不是来自本企业的自身积累,而是由于融资相对比较容易,能够调动的资金更多。相当一部分进入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有实力进行资本运作;参与国企改革,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本次调查发现,大型企业参与收购、兼并国企的比例要比小型私企高10倍以上。

其次是私人资本的数量差别也很大。本次调查有两点十分引人注目:一是中国私营企业的资本高度集中在主要投资人手里,无论企业资本规模大小都是这样;二是亿元富翁企业主与小企业主平均资本相差近400倍、千万元富翁与小企业主也要相差近60倍,这两个倍数都比上次调查有所扩大(两年前是300倍和45倍),阶层内部大富小富的财富差别之大超出想象之外。

2、不同时期的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差异很大

3、占有社会政治资源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本次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的党员比例上升很快(达到33.9%),大型、特大型私营企业主中间的党员比例更高。这是由于近几年大量国营、集体企业管理者改制后加入了私营企业主的队伍,这些企业相对规模较大,而企业主一般原来就是党员。

从以上分析表明:第一、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占有差别越来越大,而且资源更多地向同一批大私营企业主集中。第二、大企业主主要包含这样两种人:一是各类“下海”的干部、转制企业的管理者,还有一些本土的和“海归?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少数文化素质高、善于组织社会资源、经营成功的“草根型”企业家。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同其他阶层的关系

1、迫切希望与其他阶层和睦相处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物质财富方面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但是,作为一个阶层,他们整体上保持着相对的低调。这次调查发现,“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是私企业主高度集中的愿望。他们都把经营好企业看成是立身之本。居于第二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第三位的是“和社会上其他阶层成员和睦相处”,比重高达五分之三以上,远超过其他带有政治内容的诉求。

私企业主作为先富的阶层,回报社会的主要方式是对公益事业的捐赠,63.6%的私企业主曾经有过捐赠行动,捐赠额相差很大,中位数是5000元。不同资本规模、不同政治面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组的企业主捐赠数量也不相同。资本规模越大,企业主捐赠额越大。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企业主捐赠额也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捐赠行为与文化水平成反比,文化水平较低的捐赠热忱较高,文化高的捐赠积极性较低。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有44%业主参与了“光彩事业”,参与方式最多的是“捐款”和参加“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的比例越高:亿元级的企业参与率为82%、千万元级的为76%、百万元级的是64%,而百万元以下企业仅为40%。

2、私营企业内劳资关系问题较多而且复杂

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始终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次调查发现:

(1)雇工工资有不升反降趋势

在各种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和科研技术行业雇工平均工资最高;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雇工工资最低,月工资在500元以下。

(2)劳保费用的支付呈差异型变化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资产规模在1千万至1亿元的企业所支付的劳保费用最低,可能与这些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多有关。见下表。

(3)社会保险很不理想

(4)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

本次凋查发现,在私营企业中签了合同的员工仅为64%,这就不能使所有的员工的劳动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出现有关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的争议,员工将陷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本次调查还发现,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不但工人工资较高,企业的税后利润更高。见下表。

(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政治参与状况

1、私企业主最关心的还是本企业的发展,政治诉求并不明显。

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在回答“目前有什么具体打算”的问题时,选择“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的人数最多,达87.8%。排在其后的选择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达75.5%。这种情况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见下表。

2、私企业主在政治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任职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问卷调查还反映了一些私营企业主对目前政治参与方式的看法。他们重视统一战线为主的参政方式,但是又不特别看重。他们对“争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择不仅排在“把企业办好”和“做一名社会贤达”之后,而且还排“在媒体多宣传自己”和“与党政领导人搞好关系”之后。可见,他们对“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样的参政方式虽有相当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更看重“与党政领导搞好关系”,成为“当地知名人士”,有“好的形象”。

3、私营企业主参加的政治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仍以政协和工商联为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团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仍然是工商联,达到66.1%;在政治性机构中,进入的最多的仍然是政协,有33.6%的人是各级政协委员;在政治组织中加入最多的是中共,有33.9%的人是中共党员。这种情况说明,在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中,私营企业主的组织状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私营企业主的政治要求多与其企业发展有关。

(五)私营企业主对进一步发挥工商联的商会作用寄予厚望 和行业组织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们期待这些组织“代表本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维护合法权利”、“协调同行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企业与政府有关方面的沟通”。绝大多数被访者希望工商联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管理培训、市场营销、信息中介、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制定行业的管理规范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最关心的话题是“税制改革”最理想的定位是“社会贤达”

主要指标

私营企业:344万户

注册资本:42146亿元

从业人员:4714万人

产值:2008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亿元

出口创汇企业:74443户

出口创汇:人民币1749.68亿元

主要问题

政企关系不够协调

企业之间的拖欠日益严重

企业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对全国的私营企业进行了第六次抽样调查(此前在1993、1995、1997、2000、2002年已进行了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367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2份,有效回收率为82.1%,有效问卷数约占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0‰。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参加了本次调查,并分担了一半的抽样任务。

现将调查数据分析的主要意见简报如下。

关于私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一)两年来私营企业总量上持续快速增长

本次调查显示,2001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有了明显增长。2003年底,私营企业达到300.55万户,比2001年增加97.7万户,增长48.16%。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宪法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对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当年共登记私营企业90581户。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迎来了私营企业发展的春天。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私营企业增长了33倍多,年均增长28.87%(截至2004年上半年,私营企业累计登记已达到334万户);注册资本由1993年底的681亿元增加到2003年底的35305亿元,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截至2004年上半年,注册资本已达42146亿元);从业人员由1993年底的372万人增加到2003年底的4299万人,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27.72%(截至2004年上半年,从业人员已达4714万人);私营企业产值由1989年的42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0083亿元,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47.15%;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89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0603亿元,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长49.51%。2003年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74443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749.6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355%和91.68%。

私营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10万户以上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超过10万户的地区有八个,分别为:江苏(343680户)、广东(323077户)、浙江(302136户)、上海(291711户)、山东(228554户)、北京(186805户)、辽宁(114415户)和四川(110359户)。以上八个地区私营企业共有1900737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63.24%。

私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均雇工11.73人,户均从业人员为14.3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5.68%和6.88%。雇工人数100-500人的有34617户,雇工500-1000人的有3334户,雇工1000人以上的有1130户;2003年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7.47万元,比2001年增长24.16%,注册资本500万-1000万元的有84620户,1000万元以上的51830户。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有1156户,比2002年同期增加498户。

(二)两年来私营企业规模稳步扩大

一是资本规模稳步扩大,销售额有所增长。本次调查发现,企业资本规模中位数比2002年调查时上升了20%,销售额的中位数上升了近10%。本次调查收回的问卷分两部分显示:工商局调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中位数为92万元,而它们在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50万元,资本增值了0.84倍。工商联调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中位数为300万元,而它们在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100万元,资本增值了2倍。这说明,无论是一般性私营企业(工商局调查的对象)还是代表性私营企业(工商联调查的对象),它们在开办企业后,资本都有增值,区别仅仅在于增值快慢而已。在2003年底,在工商局调查企业中,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的占15.2%;超过5000万元的占3.6%;超过1亿元的占1.2%。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约占2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相应的比例更大,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的占26.0%;超过5000万元的占6.9%;超过1亿元的占3.5%。也就是说,工商联系统的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超过千万元的户数占到36.4%。

企业的销售额也有增长。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200万元。工商联调查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640万元。

至2003年底,企业的开业年数为5年及以下的占32.9%;6至10年的占42.3%;10年以上的占24.8%。也就是说,被调查企业开业6年以上的占了67.1%。开业年数的中位值为7年。2002年调查时,这个数值是7.04年。考虑到这次调查有一半是通过工商局向一般私企问卷的,不同于上次仅仅调查代表性企业,所以不能得出私营企业存活年数下降的结论。

根据企业的开业年数、企业开业时的实收资本、企业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三个数据得出企业的资本年增长率,其中位值为8.8%。

二是企业利润略有回升,销售利润率趋于平稳。上次调查发现,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此次调查发现,销售利润率已经逐渐趋于平稳。

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7万元,与前面的销售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售利润率约为3.5%。工商联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25万元,与前面的销售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售利润率约为3.9%。两者数据相差不大。

与前几次工商联调查数据相比,企业利润略有回升(1997年销售利润率为7.9%,2000年为5%,2002年为3.6%),被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中位数)从2002年调查时的21万元上升到25万元,但销售利润率只回升了0.3个百分点。

行业利润差距拉大。此次调查发现,房地产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税后净利润的中位值比处于第二位的“电力煤气业?的利润高一倍多。其他利润较高的行业还有电力煤气、卫生体育、建筑业、采掘业、科研技术业,而利润较低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可以看出,科研技术业虽然资本规模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但其利润中位数却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这与其技术含量高有直接关系。商业餐饮业资本规模不大,技术含量较低,而且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

三是雇工人数基本稳定。工商局调查企业2003年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24人,而工商联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60人。从纵向来看,私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基本稳定。本次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与2002年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持平,都是60人。

除了全年雇工之外,企业还雇用一些季节性工人。工商局调查企业雇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工人数的中位值为5人,工商联调查企业中这类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8人。

(三)近两年来私营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布呈扩张之势

一是主营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被调查企业的主营行业有两项的比例为16.73%;主营行业有三项的比例为6.42%。也就是说,在调查企业中有近1/4的企业主营行业已经多元化了。

二是行业分布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而延伸。被调查企业中以制造业和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比重达到38.2%;商业餐饮业达到24%,这两项合计超过了60%。与上一次调查相比,这两项所占比例基本未变,商业餐饮业的比例略有提高。

与上一次调查时相比,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业都略有上升,采掘业比重基本未变。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服务、科研技术等新兴行业的比重增长迅速。如社会服务业从5.6%增长到了11.1%,几乎增长了一倍;科研技术业从2.1%增长到了5.5%,几乎增长了一倍半。建筑业虽然算不上是新行业,但增长率也较高,从5.9%增长到了9.1%,增长了近一半。房地产业的比例不小,达到了8.5%。把教育文化与卫生体育作为主营行业的企业也占了4%;还有1.6%的企业将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作为主营行业。这些变化说明,近两年,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有明显的拓展和延伸。

三是企业的总部和生产经营场地逐步从农村和集镇向大城市转移。这是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涉足行业的不断调整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的,也是同大城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四是有相当比重的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开发。调查显示,16.7%的企业有自己的技术专利。30.8%的企业有自己设计的产品。另外,有35.2%的企业产品经过了质量认证。42.3%的被调查企业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30万元。这表明,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

五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增强。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逐步扩大。2003年,产品销售县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60.0%;产品销售省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30.3%;产品销售国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8.1%。

六是外向型企业数量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销售到国外,另一个是向海外投资。在2003年,被调查企业中有21.4%的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涉及到了国外;有2.0%的企业已经向海外投资;有0.3%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额超过了100万美元。

大多数企业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环境做出了积极反应。被调查企业应对加入WTO的措施依次为:与国内其他企业联合做强做大(25.1%)、引进技术(21.9%)、申请自营进出口权(19.0%)。但是,仍有30.7%的企业根本没有想过如何应对加入WTO以后的国际竞争环境,还有17.2%的企业认为这个问题与本企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七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上市打算。被调查企业中,有近1.0%的企业已经上市或买壳上市;有0.7%的企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有26.5%的企业有上市的打算。

(四)近两年来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正在发生变化

综合工商局与工商联的问卷可以看出,无论是开办私营企业时实收资本,还是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企业主所占份额比例都是70%(中位数)。这个比例数字,同2002年调查时所得的数据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其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却发生了明显改变,正在由以独资企业为主的形式迅速转变为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形式。从1993年到2004年的10余年间,独资企业比例由

63.8%下降为22.5%,而有限责任公司比例由16.5%上升至62.9%。1993年,私营企业中董事会比例为26%,股东大会与监事会无相关记录,党组织、工会和职代会的比例也不高;而到2004年时,六种组织形式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最高的前三位是:董事会(74.3%)、股东大会(56.7%)、工会(50.5%)。这些内部组织的发育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起到有力的支撑。

本次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其“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得到八成以上企业的赞同。但是,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实用阶段,是从“加强管理层建设”(73.8%)、“着重加强培训”(70.8%)、“建立表彰激励机制”(68.3%)着想的。

(五)私营企业的贡献逐渐被社会认可

一是纳税增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企业的纳税额也在同步增加。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缴税金额的中位数为8万元,与销售额中位数(200万元)的比率约为4.0%。工商联调查企业的缴税金额中位数为25万元,与销售额中位数(640万元)的比率约为3.9%。r>

纳税大户的比例也在提高。2003年底,在工商局调查企业中,缴税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占15.0%;在200万元以上的占9.1%;在500万元以上的占3.7%。也就是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了27.8%。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的相应比例更高,缴税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占23.9%;在200万元以上的占14.9%;在500万元以上的占7.3%。在工商联调查的企业中,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占了46.1%。

与前几次调查相比,企业缴税金额不断上升。本次调查比2002年调查时的中位数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税金与销售额的比率基本稳定,保持在4.0%以下。

二是交费未减。企业除了需要交纳国家征收的各种税以外,还要交纳各管理部门、各种组织收的费用。与上次调查相比,企业的交费金额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了企业的交费负担没有减轻。

三是就业贡献大。私营企业雇用的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工商局调查企业中雇用的下岗职工的中位数为6人,占到了总员工数的中位值(24人)的25.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雇用的下岗职工的中位值为14人,占到了总员工数的中位值(60人)的23.3%。工商局调查企业中雇用的农民工的中位数为12人,占到了总员工数的中位值(24人)的50.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雇用的农民工人数的中位数为30人,占到了总员工的中位数(60人)的50.0%。

根据上述数据推断,全国私营企业所雇用的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农民工,有四分之一是下岗职工。私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由此可见。

四是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私营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本次调查发现,有6.3%的企业已经兼并或收购了国有企业;还有10.2%的企业正在准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有18.3%的被调查企业是由国营、集体改制为私营企业的。据此推断,300.55万私企中约有55万是改制而来的。私营企业在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企业-市场-政府的关系尚须进一步调整

此次调查从若干方面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企业、市场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不协调的方面仍然不少。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透过企业的三项支出看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不够协调,集中表现在企业的各种交费、企业应付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种摊派,以及为了搞好与政府部门官员的关系而不得不付出的各种并非合理合法的公关、招待费用等方面。为了简便起见,这些支出简称为“三项支出”。此次调查所获得的有关企业的三项支出的费用是十分惊人的。根据1382位业主提供的信息,2003年他们总计纳税112808.4万元,交费55044.5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8.8%;据819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总计纳税78301.6万元,应付摊派支出7207.4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9.2%;据1554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总计纳税145064.5万元,用于公关、招待的支出26465.9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18.2%。

据1351位被访业主提供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总计116273.5万元,交费总计79009.6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68.0%;据779位被访者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总计86905.8万元,应付各种摊派支出6812.5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7.8%;据1478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税后净利润为168022.3万元,用于公关、招待的支出为25573.6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15.2%。

根据1002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出资人分红总计25123.9万元,交费总计29394.1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116.6%;据754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出资人分红总计22652.9万元,应付摊派支出6646.1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9.3%;据1257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出资人分红总计36655.3万元,用于公关、招待的支出总计16240.3万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4.3%。

显而易见,与被调查企业的纳税、税后净利润和分红相比较,三项支出所造成的负担确实不轻。这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私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大多数被访业主把他们的企业所面临的贷款困难归咎于手续繁杂、贷款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以及贷款成本太高这三个因素。手续繁杂表明银行的贷款程序不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意味着银行的相关条款带有霸王条款性质,不容谈判协商;而贷款成本太高则暗含着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可能存在寻租行为,迫使企业除了支付贷款利息外还要付出其他“公关?成本。

第二,透过企业之间严重的“三角债?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企业之间的拖欠日益严重。被调查企业应收货款和被其他企业拖欠的借款,最高的达30亿元;被调查企业拖欠其他企业的货款和借款,最高的达4亿元。“三角债”所表现的市场信用危机,影响着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透过企业纠纷解决机制看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在发生一般经济纠纷时,私下协商成为较多企业运用的纠纷解决途径。诉诸仲裁或向法院起诉的很少,寻求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介入的较多;请求工商联或私营企业协会出面协调的较少,默默忍受的人却占一定比例,更少有人通过组织起来的商会调解纠纷或者诉诸媒体评判是非。

在与管理部门发生纠纷时,请求上级政府行政介入、请求工商联或私营企业协会出面协调,则是最重要的途径,不然,只能默默忍受。因为在现实条件下,这种纠纷多数不是可以通过诉诸法律就能有效解决的,私下协商的办法也不容易奏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纠纷解决机制几乎不存在地区差别。东部地区并不因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能够形成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这说明,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依法解决纠纷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未真正形成。

第四,私营企业对完善立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期盼很高。此次调查表明,尽管还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被访业主普遍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调查表格中所列举的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相关的问题,认为有改善的被访业主所占比例,绝大多数在70%以上,只有在私营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上面,认为有改善的人所占比例略低于70%。

如何进一步改善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呢?此次调查的被访业主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见表一所示。

表一中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最关心和关心的方面,是对税收制度的改革(87.4%)、贯彻落实宪法中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83.1%)、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81.7%)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80.7%),这几项都是直接关系到私营企业的经济利益。

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情况分析

(一)私营企业主基本特征

1、基本人口特征

此次调查的私营企业主中,男性2581人,占86.1%;女性418人,占13.9%。这表明,私营企业主仍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阶层。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3.4岁,年龄中位数为42岁。他们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了51.8%;而具有小学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仅占14.6%。

2、私营企业主的职业变迁

总的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职业经历是比较丰富的。这个阶层中有来自社会所有阶层的成员,不少业主在开办私营企业之前,从事过不少其他职业。统计显示,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供销人员是这个阶层的主要来源。

3、私营企业主中,共产党员比例占33.9%,其中在2001年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之后入党的占9.4%。

4、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与财富状况

(1)业主及其家庭的收入

统计分析表明,与上次的调查结果相比,2003年私营企业主的个人年收入与家庭年收入都有所增长。例如,上次调查的业主个人年收入平均值为13.8万元,中位数为5万元;这一次调查发现,业主个人年收入平均值为20.2万元,中位数为6万元,分别比前者高出46.7%与20%。被访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同样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上次被访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平均值为18.5万元,中位数为8万元;这一次被访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平均值为26.7万元,中位数为10万元,分别比前者高出44.3%与25%。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明显。上一次被访业主家庭的人均收入为3.88万元,人均收入中位数为1.67万元;这一次被访业主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收入中位数分别高出64.1%与37.7%。这一次调查还显示,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出现日益明显的分化。运用五等分法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种分化。收入最高的20%的人(户)与收入最低的20%的人(户)的收入份额之比,在业主个人年收入指标上为46.9∶1,在业主家庭年收入指标上为38.8∶1,在业主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上为39.1∶1。

(2)业主及其家庭的财富

被访业主或其家庭掌握的财富,主要由家庭金融资产、住房原值以及业主个人在其企业中拥有的所有者权益这三项构成。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财富总额中,业主在其企业拥有的所有者权益占85.4%,住房原值占8.3%,家庭金融资产占6.3%。这说明,私企业主的主要财富在其企业里,表现为企业资产。

被访业主的各项财富的分布有着巨大的差别。标准差是平均值的3.2倍至6.3倍;最高的20%人(户)所拥有的财富是最低的20%人(户)的11.3倍至2130倍。可见,财富的差距远比收入的差距大。

5、私营企业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此次调查的数据表明,被访业主平均每天要把11.4小时的时间用于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上,占一天24小时的47.5%,少数业主的工作时间更长,最长的有18个小时用于工作。娱乐、休息时间平均为9.4小时,占一天24小时的39.2%。学习时间平均为1.2小时,占5%。

总的来说,被访业主的家庭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户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达到7.8万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9万元。但是,不同业主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差异非常显著。在所有指标上,标准差都比平均值大。娱乐保健支出与教育学习上的差距更大,这两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业主人力资本的累积性差异扩大。

6、私营企业主对其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访业主对其三种地位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以中间地位自居的人最多。与周围的人相比,认为自己的经济地位居于中上等的人占88.9%。

在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认为自己的地位居于中上等的,占87.9%;在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认为自己居于中上等的人合计占74.3%。

(二)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的分化

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化,也使阶层内部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个阶层内部的分化现象日益明显。最深刻的变化在于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迅速向大企业主倾斜。90年代中期,人们曾惊叹为什么这么快就出现了亿元富翁,才过去不足十年,富翁的财富又跃上一个新的数量级,已经出现十亿富翁、百亿富翁。

1、占有经济资源方面的差别

首先是企业资本规模差异很大。本次调查按2003年底企业资本规模的量级划分四个“亚层”:第一、小企业主,企业资本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第二、中等企业主,资本规模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第三、大企业主,资本规模在1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第四、特大企业主,企业资本规模在亿元以上。

资本规模越大的企业,在销售额、纳税额、纯利润方面都占据优势。见下表。

上述表格表明,不同企业资本额的增长速度是大不一样的,大企业要快得多,但是大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并不比小

企业高。大企业的资本增长主要不是来自本企业的自身积累,而是由于融资相对比较容易,能够调动的资金更多。相当一部分进入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有实力进行资本运作;参与国企改革,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本次调查发现,大型企业参与收购、兼并国企的比例要比小型私企高10倍以上。

其次是私人资本的数量差别也很大。本次调查有两点十分引人注目:一是中国私营企业的资本高度集中在主要投资人手里,无论企业资本规模大小都是这样;二是亿元富翁企业主与小企业主平均资本相差近400倍、千万元富翁与小企业主也要相差近60倍,这两个倍数都比上次调查有所扩大(两年前是300倍和45倍),阶层内部大富小富的财富差别之大超出想象之外。

2、不同时期的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差异很大

在12年来的历次调查中,我们都考察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变迁。这次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出现了很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最早创办私营企业的,主要是原体制外和最边缘化的群体。到了80年代末,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一部分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也开始“下海”。1989到1997年这几年是干部、技术人员“下海”的高峰时段。到1997年以后,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大批原来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者在改制中成为私营企业主。这些改制企业原来就有一定的资产规模,注册登记为私营企业时资本规模都是相对较大的,1999年以来开业的私营企业中,有25.7%的业主是原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这表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私营企业数量之多,实力之强。

3、占有社会政治资源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本次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的党员比例上升很快(达到33.9%),大型、特大型私营企业主中间的党员比例更高。这是由于近几年大量国营、集体企业管理者改制后加入了私营企业主的队伍,这些企业相对规模较大,而企业主一般原来就是党员。

从以上分析表明:第一、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占有差别越来越大,而且资源更多地向同一批大私营企业主集中。第二、大企业主主要包含这样两种人:一是各类“下海”的干部、转制企业的管理者,还有一些本土的和“海归?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少数文化素质高、善于组织社会资源、经营成功的“草根型”企业家。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同其他阶层的关系

1、迫切希望与其他阶层和睦相处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物质财富方面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但是,作为一个阶层,他们整体上保持着相对的低调。这次调查发现,“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是私企业主高度集中的愿望。他们都把经营好企业看成是立身之本。居于第二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第三位的是“和社会上其他阶层成员和睦相处”,比重高达五分之三以上,远超过其他带有政治内容的诉求。

私企业主作为先富的阶层,回报社会的主要方式是对公益事业的捐赠,63.6%的私企业主曾经有过捐赠行动,捐赠额相差很大,中位数是5000元。不同资本规模、不同政治面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组的企业主捐赠数量也不相同。资本规模越大,企业主捐赠额越大。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企业主捐赠额也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捐赠行为与文化水平成反比,文化水平较低的捐赠热忱较高,文化高的捐赠积极性较低。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有44%业主参与了“光彩事业”,参与方式最多的是“捐款”和参加“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的比例越高:亿元级的企业参与率为82%、千万元级的为76%、百万元级的是64%,而百万元以下企业仅为40%。

2、私营企业内劳资关系问题较多而且复杂

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始终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次调查发现:

(1)雇工工资有不升反降趋势

根据工商局调查数据,2003年私企雇工全年平均工资加奖金加部分分红,总数是8033元。而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4577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为8678元。在以往调查中,私企雇工工资虽然比国有企业低,但二者相差不超过1.2倍,而2003年则超过了1.8倍。此次调查还第一次发现私企工资低于集体企业。为了比较,再看工商联调查数据。由于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的代表性人士较多,企业雇工平均工资较高,为9043元,但仍低于当年国营企业工资水平,也低于2002年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雇工平均工资10250元。

数据还显示,雇工工资并不一定与企业资本规模成正比。资本千万元级的私营企业雇工平均工资(6817元)反而比小私营企业工资(8118元)低;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由于从事高科技行业较多,员工平均工资较高(12752元)。

在各种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和科研技术行业雇工平均工资最高;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雇工工资最低,月工资在500元以下。

(2)劳保费用的支付呈差异型变化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资产规模在1千万至1亿元的企业所支付的劳保费用最低,可能与这些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多有关。见下表。

(3)社会保险很不理想

本次调查表明,私企参加医疗保险的仅为被调查企业的33.4%,参加养老保险的仅8.7%,参加失业保险的仅16.6%,而且这些企业并不是为全部长年雇佣的工人投保,仅仅是为很少的雇工投保。实际上,参加医疗保险的雇工仅占被调查企业全年雇佣工人总数的14.5%,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22.7%,参加失业保险的仅为6.0%,比例相当低。

(4)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

本次凋查发现,在私营企业中签了合同的员工仅为64%,这就不能使所有的员工的劳动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出现有关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的争议,员工将陷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本次调查还发现,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不但工人工资较高,企业的税后利润更高。见下表。

(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政治参与状况

1、私企业主最关心的还是本企业的发展,政治诉求并不明显。

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在回答“目前有什么具体打算”的问题时,选择“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的人数最多,达87.8%。排在其后的选择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达75.5%。这种情况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见下表。

2、私企业主在政治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任职情况。

此次调查中发现,私企业主在乡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28人,在县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1人,在地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0人,在省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3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0.3%、0.3%和0.1%。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县、地(市)、省三级经济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人分别是269人、339人和130人,为兼任同级领导职务人的24倍、33倍和43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问卷调查还反映了一些私营企业主对目前政治参与方式的看法。他们重视统一战线为主的参政方式,但是又不特别看重。他们对“争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择不仅排在“把企业办好”和“做一名社会贤达”之后,而且还排“在媒体多宣传自己”和“与党政领导人搞好关系”之后。可见,他们对“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样的参政方式虽有相当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更看重“与党政领导搞好关系”,成为“当地知名人士”,有“好的形象”。

3、私营企业主参加的政治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仍以政协和工商联为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团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仍然是工商联,达到66.1%;在政治性机构中,进入的最多的仍然是政协,有33.6%的人是各级政协委员;在政治组织中加入最多的是中共,有33.9%的人是中共党员。这种情况说明,在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中,私营企业主的组织状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私营企业主的政治要求多与其企业发展有关。

党的十六大之后,私营企业主最关心什么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在这方面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在问卷提出的10个选择中,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税制改革”第一,占86.8%;“落实宪法中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第二,占82.8%;“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第三,占82.2%;“建立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第四,占80.5%。此外,“落实宪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等项选择也超出70%的比例。问卷中提出的10个选择,实际上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私营企业主关心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的利益诉求同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一致的。

(五)私营企业主对进一步发挥工商联的商会作用寄予厚望

本次问卷调查也发现,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商会和行业组织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们期待这些组织“代表本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维护合法权利”、“协调同行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企业与政府有关方面的沟通”。绝大多数被访者希望工商联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管理培训、市场营销、信息中介、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制定行业的管理规范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篇: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分别在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所作分析,同其他相关资料、文献收录在一起编辑出版了《中国私营经济年鉴》。它们记录了中国私营企业再生、壮大的历史过程,也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从2000年的第四次调查算起,又有两年过去了。在这新世纪开始的两年里,对于中国私营企业来说,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莫过于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私营企业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被吸收到中国共产党里来。江泽民同志这一讲话精神已经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里面。这是继党的“十五大”肯定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进一步肯定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这无疑将成为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两年来我国私营经济继续高速增长,2001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已经突破200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一大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变成新的私营企业,它们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原来公有企业的负责人也成为新的私企业主,其中很多人是共产党员,学历和综合素质较高,给私营企业主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

从2001年底开始,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及时组织了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统战部、工商联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征求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反复论证,问卷设计四易其稿。2002年3月,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召开了各省市工商联调研室主任会议,对实地调查进行了部署。这次调查包括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各地工商联研究室派出调查员进入私营企业通过访谈填答问卷,调查时间为2002年4月至7月,调查统计时点统一规定为2001年12月31日。2001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203万户,按1.8‰比例发出问卷3635份,回收有效问卷32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6%,有效问卷数约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6‰。为了对部分私营企业进行动态研究,这次问卷调查还对840户在2000年已经调查过的私企进行跟踪调查。

一、两年来私营经济的发展

(一)私营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自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来,私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全社会对私营经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七一”讲话,肯定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无疑使广大私营企业主备受鼓舞,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下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数字。

从表1-1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绝对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由于近两年国内需求不太旺,所以除注册资金增幅上升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均略有下降。但总体来看,两年中私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1.资本规模和经营状况

2001年底,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底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是18.8%,比1999年底的11%增长了7.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两年来私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其规模的扩大更是迅速。

由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其销售额和纳税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与1999年底相比,2001年的销售额增长了45%,而缴税额却增长了57%。这是由于近两年国家对私营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私营企业主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的缘故。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1996年为7.9%,1999年为5%,2001年下降到3.6%。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2.行业和地区分布

比较五次调查、跨度为12年的主营行业变化可以看出,制造业和商业饮食业依然比重最大,分别为38.3%、21.4%。制造业基本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近年来其比重趋于稳定;商业餐饮业原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其比重下降得很快,说明有相当大一批从事该行业的私营企业由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而倒闭或转业。从表1-5中还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小,但增幅较大;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科研技术的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从表1-6中看到,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总部及其生产或经营场地主要集中在城镇,在农村的比例依然很小,只有10.3%和12.4%,其中,中小城市所占比重最大,基本达到了1/3。

综上所述,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正逐步趋于合理,资本规模逐步扩大,偷税、漏税等现象逐渐减少,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却没有明显改善。企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下是目前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改制

近两年正是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高潮,有8.0%的被调查企业回答他们已兼并或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有13.9%的企业准备兼并或收购

国有企业,有2.8%的企业已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有6.6%准备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改制企业改制前的所有制性质分布如表1-7所示。

有25.7%的被调查企业是国营、集体改制变为私营企业的,可见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数量之多。在这些企业中,以东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占45.6%,中部和西部基本上平分秋色,各为26.6%和27.8%;改制以前原来是国营企业的占25.3%,原来是城镇集体企业的占41.9%,原来是农村集体企业的占32.7%;有60.6%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负责人,有9.8%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一般职工,有23.1%的企业主与该企业没有关系,是通过外部收购来的,以其他方式收购的企业主占6.5%。

(三)从业人员增加,对解决就业问题做出贡献

被调查企业2001年全年雇佣员工人数的中位数是60人,雇佣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员工人数为20人,雇佣半年以下的员工人数为2人。在全年雇佣员工中,有90.6%的企业雇佣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占员工总数的20%(中位数)。西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在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低于一般水平,只有17%,而西部地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多的地方,反差很大。从企业的规模看,实收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较强;从部分行业来看,从事商业、餐饮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比一般水平低很多,只有13%-15%,这两个行业在地区分布上并没有畸形分布。这说明,下岗职工中具有一定技术职能的愿转岗的人相对较少,建筑业用工多为农民工。

%自己开办企业。文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主,子女越少在父辈企业中工作,而是出去自己开业。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

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八条

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

④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

⑤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2001)

(二)私营企业工会数量增多,但功能有待加强

从前面表2-3中已可看出,私企工会的建会率逐年增加。1999年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加强了在非公有制企业建会的力度,建会率大大提高。私企工会主要的功能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争取改善职工在劳动收入、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稳定性等方面的处境。

从表2-10中可以看出,对比已建工会与未建工会企业职工的收入、劳保、福利等,差别并不明显,组建了工会的企业职工在劳保费用等方面并不占优,在三项保险的覆盖面上稍微大一些,距政府要求相差仍很远。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中,如何既使职工能有比较稳定、安全的工作,能有与生产率提高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又使企业能够发展、劳资关系相对平稳,这是中国工会需要努力探索的课题,又是企业主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三)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

近两年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成为私营企业。江苏省私企总数已近30万户,超过广东而居全国各省市私企户数第一位。其重要原因是苏南93%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改制为私营企业,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已不复存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往往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国有、集体资产减持变现,由企业职工出资购买;第二步是股份向原企业管理者个人和高层管理者倾斜,通过挂账、分期付款等方式一次性买断,国家、集体资本基本退出。

改制而成的私营企业有四个特点:

第一,企业资产存量多,与那些小打小闹、先当个体户积累而成的私企相比,起点高,规模大(见表2-11)。

第二,企业主本人拥有资本比例更高。将表2-11与表2-2比较一下,可以看出资产总量中改制企业的业主个人拥有资产比例

要高一倍多,占到总量的2/3左右。

第三,改制企业主大多是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身二任”现象同样突出。

第四,在这些企业中,新、老“三会”组织比较齐全,既有改制前企业较强的政治工作机构和工作传统,有职工民主参与的途径和经验,又具有现代企业的治理构架,对于改进管理工作,推行规范化管理方式,具有较好的组织基础。

三、私营企业主的社会特征与职业经历

本节主要分析私营企业主的基本社会特征和职业经历。基本社会特征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结构,职业经历包括他们所经历的工作变动以及职业、职务变化。由于本项调查研究前后已经进行了五次,我们将适当地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私营企业主的来源进行一些追踪。

(一)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变化

1、性别特征

此次调查共计获得3256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为7.93∶1。历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样本性别比各不相同,1993年(第一次)为11.20∶1(即女性业主占8.92%),1995年(第二次)性别比为7.72∶1(即女性业主占12.95%),1997年(第三次)为11.14∶1(即女性业主占9.1%),2000年(第四次)为8.03∶1(即女性业主占12.45%)。上述数据表明,在整个私营企业主队伍中,女性私营企业主所占比例一直较低。

2、年龄结构

从私营企业主的年龄结构来看(见表3-1),在历次调查中,年纪最轻的(19岁及以下)和年纪较大的(60岁及以上)所占比例都不大,且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而中年人(30-59岁)则是主体,其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以30-49岁人居多,所占比例合计都超过了70%,最高达到77.2%。同时,平均年龄也呈现增加趋势。年纪过轻的人还缺乏必要的积累,包括人力资本(尤其是经验)的积累和物质资本的积累,所以,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他们创业的条件是有限的。尽管近年来自主创业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不少,包括所谓的“海归”人士,但这似乎不足以改变上述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保持。

从表3-

2、表3-3可以看出,就创业(也就是企业首次登记为私营企业)时的年龄分布而言,20-39岁是主要的年龄段。

关于企业的寿命。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寿命有所延长。数据表明,经营年数集中于6-20年,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到2002年增加了1.13年,而到调查时只经营1-5年的有明显减少。这说明,私营企业的生命力有所增强。

图1所显示的是2002年调查时被调查者首次登记注册为私营企业的时间轨迹,可以看到,1993-2000年是被调查私营企业首次注册的高峰年,尤以1998年为明显(具体而言,1998年登记注册的有348家;1996年次之,为306家;1995年略少于1996年,为305家)。

3、教育程度构成历年调查结果比较显示,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基本呈提高趋势(见表3-4)。具体地说,没有上过学的人原本不多,并且愈益减少,直至为0;小学和初中程度的业主也明显减少。高中、中专生的比例从1993年到1997年是上升的,2000年有所减少,2002年又回升到1997年的水平。从1993年到2000年,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上升了1.1倍强,2002年的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比1993年高出1倍稍多。上升最为明显的是研究生所占比例,从1993年到2002年,共计上升了约7.2倍。私营企业主文化程度的这些明显变化表明,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文化素质在提高。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获得硕士学位的企业主占3.2%,获得博士学位的业主也占到0.5%。此外,分性别看,女性业主的文化程度略高于男性业主(见表3-5,表中括弧里的数据为百分比),这似乎暗示,妇女创业所需要的文化素质可能要高一些。

4、政治身份

表3-6反映了最近三次调查中国共产党产党员在私营企业主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公有制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是党员业主比例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在通过公有制企业改制而产生的私营企业主中,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占比例高达50.66%。从党员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来看,党龄在10年以上的人占74.2%。图2显示了党员业主入党的时间分布轨迹。从图2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党的人数占了绝大多数。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整体素质在逐步提高,政治上显得越来越趋于成熟。

(二)私营企业主的代内社会流动

1、私营企业主首次工作的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此次调查的业主大多数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参加工作的。

2、私营企业主历次工作变动的职业状况分析

表3-7反映了他们的职业变动分布状况。大多数业主在开办私营企业以前的职业变动次数不算很多:变动7次的仅占0.42%,变动6次的占0.82%,变动5次的占2.94%,变动4次的占7.60%,变动3次的占14.65%,变动2次的占18.21%,变动1次的占39.84%,没有变动过工作的人也较少,占15.53%。

从表3-7还可以看出,业主们的职业变动有以下两个特点:(1)最

第四篇:2009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3

2009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对全国的私营企业进行了第六次抽样调查(此前在1993、1995、1997、2000、2002年已进行了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367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2份,有效回收率为82.1%,有效问卷数约占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0‰。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参加了本次调查,并分担了一半的抽样任务。

现将调查数据分析的主要意见简报如下。

关于私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一)两年来私营企业总量上持续快速增长

本次调查显示,2001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有了明显增长。2003年底,私营企业达到300.55万户,比2001年增加97.7万户,增长48.16%。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宪法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对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当年共登记私营企业90581户。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迎来了私营企业发展的春天。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私营企业增长了33倍多,年均增长28.87%(截至2004年上半年,私营企业累计登记已达到334万户);注册资本由1993年底的681亿元增加到2003年底的35305亿元,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截至2004年上半年,注册资本已达42146亿元);从业人员由1993年底的372万人增加到2003年底的4299万人,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27.72%(截至2004年上半年,从业人员已达4714万人);私营企业产值由1989年的42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0083亿元,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47.15%;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89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0603亿元,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长49.51%。2003年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74443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749.6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355%和91.68%。私营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10万户以上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超过10万户的地区有八个,分别为:江苏(343680户)、广东(323077户)、浙江(302136户)、上海(291711户)、山东(228554户)、北京(186805户)、辽宁(114415户)和四川(110359户)。以上八个地区私营企业共有1900737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63.24%。

私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均雇工11.73人,户均从业人员为14.3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5.68%和6.88%。雇工人数100-500人的有34617户,雇工500-1000人的有3334户,雇工1000人以上的有1130户;2003年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7.47万元,比2001年增长24.16%,注册资本500万-1000万元的有84620户,1000万元以上的51830户。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有1156户,比2002年同期增加498户。

(二)两年来私营企业规模稳步扩大

一是资本规模稳步扩大,销售额有所增长。本次调查发现,企业资本规模中位数比2002年调查时上升了20%,销售额的中位数上升了近10%。本次调查收回的问卷分两部分显示:工

商局调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中位数为92万元,而它们在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50万元,资本增值了0.84倍。工商联调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中位数为300万元,而它们在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100万元,资本增值了2倍。这说明,无论是一般性私营企业(工商局调查的对象)还是代表性私营企业(工商联调查的对象),它们在开办企业后,资本都有增值,区别仅仅在于增值快慢而已。在2003年底,在工商局调查企业中,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的占15.2%;超过5000万元的占3.6%;超过1亿元的占

1.2%。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约占2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相应的比例更大,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的占26.0%;超过5000万元的占6.9%;超过1亿元的占3.5%。也就是说,工商联系统的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超过千万元的户数占到36.4%。

企业的销售额也有增长。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200万元。工商联调查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640万元。

至2003年底,企业的开业年数为5年及以下的占32.9%;6至10年的占42.3%;10年以上的占24.8%。也就是说,被调查企业开业6年以上的占了67.1%。开业年数的中位值为7年。2002年调查时,这个数值是7.04年。考虑到这次调查有一半是通过工商局向一般私企问卷的,不同于上次仅仅调查代表性企业,所以不能得出私营企业存活年数下降的结论。根据企业的开业年数、企业开业时的实收资本、企业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三个数据得出企业的资本年增长率,其中位值为8.8%。

二是企业利润略有回升,销售利润率趋于平稳。上次调查发现,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此次调查发现,销售利润率已经逐渐趋于平稳。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7万元,与前面的销售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售利润率约为3.5%。工商联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25万元,与前面的销售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售利润率约为3.9%。两者数据相差不大。

与前几次工商联调查数据相比,企业利润略有回升(1997年销售利润率为7.9%,2000年为5%,2002年为3.6%),被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中位数)从2002年调查时的21万元上升到25万元,但销售利润率只回升了0.3个百分点。

行业利润差距拉大。此次调查发现,房地产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税后净利润的中位值比处于第二位的“电力煤气业?的利润高一倍多。其他利润较高的行业还有电力煤气、卫生体育、建筑业、采掘业、科研技术业,而利润较低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可以看出,科研技术业虽然资本规模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但其利润中位数却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这与其技术含量高有直接关系。商业餐饮业资本规模不大,技术含量较低,而且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

三是雇工人数基本稳定。工商局调查企业2003年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24人,而工商联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60人。从纵向来看,私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基本稳定。本次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与2002年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持平,都是60人。

除了全年雇工之外,企业还雇用一些季节性工人。工商局调查企业雇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工人数的中位值为5人,工商联调查企业中这类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8人。

(三)近两年来私营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布呈扩张之势

一是主营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被调查企业的主营行业有两项的比例为16.73%;主营行业有三项的比例为6.42%。也就是说,在调查企业中有近1/4的企业主营行业已经多元化了。二是行业分布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而延伸。被调查企业中以制造业和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比重达到38.2%;商业餐饮业达到24%,这两项合计超过了60%。与上一次调查相比,这两项所占比例基本未变,商业餐饮业的比例略有提高。

与上一次调查时相比,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业都略有上升,采掘业比重基本未变。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服务、科研技术等新兴行业的比重增长迅速。如社会服务业从5.6%增长到了11.1%,几乎增长了一倍;科研技术业从2.1%增长到了5.5%,几乎增长了一倍半。建筑业虽然算不上是新行业,但增长率也较高,从5.9%增长到了9.1%,增长了近一半。房地产业的比例不小,达到了8.5%。把教育文化与卫生体育作为主营行业的企业也占了4%;还有

1.6%的企业将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作为主营行业。这些变化说明,近两年,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有明显的拓展和延伸。

三是企业的总部和生产经营场地逐步从农村和集镇向大城市转移。这是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涉足行业的不断调整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的,也是同大城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四是有相当比重的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开发。调查显示,16.7%的企业有自己的技术专利。30.8%的企业有自己设计的产品。另外,有35.2%的企业产品经过了质量认证。42.3%的被调查企业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30万元。这表明,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

五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增强。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逐步扩大。2003年,产品销售县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60.0%;产品销售省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30.3%;产品销售国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8.1%。

六是外向型企业数量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销售到国外,另一个是向海外投资。在2003年,被调查企业中有21.4%的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涉及到了国外;有2.0%的企业已经向海外投资;有0.3%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额超过了100万美元。

大多数企业对我国加入W TO后的市场竞争环境做出了积极反应。被调查企业应对加入W TO的措施依次为:与国内其他企业联合做强做大(25.1%)、引进技术(21.9%)、申请自营进出口权(19.0%)。但是,仍有30.7%的企业根本没有想过如何应对加入W TO以后的国际竞争环境,还有17.2%的企业认为这个问题与本企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七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上市打算。被调查企业中,有近1.0%的企业已经上市或买壳上市;有0.7%的企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有26.5%的企业有上市的打算。

(四)近两年来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正在发生变化

综合工商局与工商联的问卷可以看出,无论是开办私营企业时实收资本,还是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企业主所占份额比例都是70%(中位数)。这个比例数字,同2002年调查时所得的数据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其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却发生了明显改变,正在由以独资企业为主的形式迅速转变为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形式。从1993年到2004年的10余年间,独资企业比例由

第五篇: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二)

3.公有制企业改制与新私营企业主的形成

在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中,属于通过公有制企业改制而形成的私营企业共计有837家,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25.7%(1/4强),从全国的情况看,这个比例是比较接近现实的。

公有制企业改制形成新的私营企业主。统计结果表明,公有制企业的改制方式以企业内部人购买为主。从表3-11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来看(部分业主拒绝说出其改制方式),70.4%的企业是以这种方式被改制为私营企业的,其中作为本企业负责人通过购买本企业而成为私营企业主的占了60.6个百分点,公有制企业原企业负责人在改制后的企业主中占有绝对优势。

从图3还可以看出,公有制企业改制从1992年起逐步增加,而1997、1998、1999和2000年更是高潮。

四、私营企业主财产的获得与分配

私营企业主的财产获得与分配,一直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此次调查的结果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收入与分配状况,进而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看法。

(一)资本与财富的增长

1.企业开办时实收资本与2001年底所有者权益的比较分析

在进行实收资本与所有者权益分析时,我们尽可能使整个分析具有可比性。为此,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分别剔除了实收资本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不清楚的样本,扣除了实收资本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不清楚的样本,还扣除了实收资本构成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中包含全民法人和集体法人资本和权益的样本,分别得到有效提供的实收资本及其构成的样本2297个,有效提供所有者权益总额及其构成的样本2130个。表4-1分别反映了开业时实收资本和2001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的分组分布。比较之下可以看到,所有者权益有较大的增长:开业时的实收资本分组分布主要集中在1万—10万元与10万—50万元两个组,而所有者权益分布在相对集中于10万—50万元与100万—500万元两个组,而介于500万—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也增加显著,所有者权益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所占比例不大但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合计增长了8.5倍,说明私营企业中出现了一些大企业。开业时实收资本最大的2.68亿元,而2001年年底所有者权益最大的高达12.5亿元。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使开业时的实收资本构成、实收资本总额与2001年底的所有者权益构成、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有效数据完全匹配①,并且剔除所有包含全民和集体法人资本(权益)的样本,这样,剩余有效样本1898个,其资本、权益、投资人数变动情况则如表4-2所示。可见,在不考虑物价因素的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本和所有者权益的增长还是较为明显的。

如果考察开业时的实收资本与2001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发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是很大②。

2.企业开办时实收资本构成与2001年底所有者权益构成的比较分析

表4-3分别反映了企业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构成与所有者权益构成。在不考虑借贷的情况下,无论就开业时的实收资本而言,还是就2001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而言,公共所有的部分所占比例都不大。在实收资本中,全民法人和集体法人所拥有的比例合计仅为1.3%;在所有者权益中,这一合计比例更低,仅为1.1%。而业主个人所占有的比例分别高达19.0%和79.7%,远远高于其他个人所拥有的份额。

更具体地说,就2792个样本的有效数据而言,业主个人占有零份额的样本只有20个,占0.67%,而业主个人拥有90%以上份额的样本有1599个,占57.27%;100%为业主个人自有资本的样本1373个,占49.2%。另据2996个样本的数据,在2001年年底的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中,业主个人权益份额为0的样本仅有5个,占0.16%;业主个人权益份额在90%及以上的样本有1500个,占50.07%;而企业所有者权益完全为业主所有的样本也有1257个,占41.96%。

3.业主开业时自有资金的来源分析

调查表明,自我积累仍然是大多数业主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表4-4中的资金来源分布是多重选择的结果。如果把所有的选择加总,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来源选择对私营企业主自有开业资金的总体重要性。表中各项选择在总选择结果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小生意积累占28.76%,小作坊生产积累占9.71%,亲友馈赠占8.38%,工资或农业生产积累占16.71%,民间借贷占18.75%,银行借贷占13.85%,遗产继承占0.77%,其他占2.90%。可见,总体上看来,私营企业主开业时所依靠的,主要既不是银行贷款,也不是靠继承遗产,而是主要靠各种积累以及民间借贷。

进一步的考察表明,73.4%的私营企业主开业时从银行贷款额在100万元以下。

除了向银行、信用社借款外,还有5.35%的业主在开业时向其他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借钱,平均借款93.85万元,中位数为20万元。

(二)生产经营情况

反映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指标主要是它们的销售额、纳税、交费与税后净利润。表4-6运用这些指标初步反映了最近三年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总的来看,增长是明显的,但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差别很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同样采取了完全匹配的方法,来分析私营企业生产的增长情况。

在表4-7中,完全匹配的样本共计有1874个,而所谓“总计比例”,是指1874个企业的总纳税额、总交费额和总税后净利润与总销售额之比。如果不扣除物价因素,则在近三年中,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等4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2%、24.65%、22.74%和19.50%,可见它们的增长都超过了两位数,但税后净利润的增长却很小。

在使各项指标都完全匹配以后,我们对1874个有效样本的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8所示。可以看到,在最近三年里,纳税额与销售额的相关程度是比较高的,而且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税后净利润与销售额的相关性也较高,但有一种下降趋势;而交费额与销售额的相关性是最低的,且同样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总的来说,私营企业越大,其纳税交费也越多,只是从税后净利润与销售额的关系看,虽然相关性显著,但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需要改善,才能避免这种相关性进一步降低。

虽然存在上述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的纳税率、交费率和税后净利润率都很高。相反,统计分析表明,这三个比率都比较低(见表4-9,完全匹配分析,有效样本1874个)。从表中所反映的平均情况来看,纳税率在5.4%上下波动,而交费率则在1.7%上下波动,由此看来,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似乎并不像私营企业主公开宣称的那样大,两者合计仅为7%左右。当然,它们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交费的负担,一般私营企业的交费负担在6.5%上下波动,而税负的中位数则在4.5%上下变动,两者合计为11%左右。这也许可以被视为私营企业内部存在税费负担不均现象的一个证据。至于税后净利润与销售额的比率,则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但并不算太低:近三年中它们的税后净利润率一直在7%以上。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还反映出,近三年来,部分私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见表4-10),还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利润。但这样的企业所占比例都很小,并且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状况应当被视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指望所有企业都能赢利。

(三)私营企业的财富分配状况分析

1.私营企业的支出分析

私营企业的各项支出包括新增投资、投资者分红、应付各种摊派、支付各种捐赠、应酬交际费用以及其他等等。表4-11反映了私营企业的这些支出的分配情况。

从表4-11可以看出,企业新增投资是企业支出的主体部分,其次是投资者分红,但其规模从平均值看远远不能与新增投资相比,达80.6%;另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为68.3%。其余的回答均未超过30%(见表5-4)。

在回答“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后,您还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时,回答最集中的是“尽快落实讲话精神,营造更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占74.8%。其次是“在法律上明确保护私有生产资料”,占45.6%。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相同。党的“十五大”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后,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除了私营企业主心中的多种顾虑,激发了他们继续创业的热情。目前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继续创业”,从小规模、低层次、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向大规模、高层次、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希望有更宽松的环境和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要求“社会舆论对私企更为理解”的选择只有21.2%,明显比前几次调查要低。这种情况说明,由于私营经济在解决就业、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能正确对待私营经济的发展。关于以上问题的具体回答见表5-5。

(三)私营企业主对自身地位的评价

从1993年的第一次抽样调查到2002年的第五次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论私营企业发展程度和外在环境如何,多数私营企业主都认为自己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参与方面处于中间位置。这次调研与以往一样,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参与三个方面设置了从高至低的1-10个台阶,让私营企业主确认自己的地位。有64.1%、48.9%和50.6%的人分别认为

自己在收入、社会名声和政治参与程度上处于4-7的中间位置,中位数分别是4.

7、4.1和5.0。历年抽样调查中位数的对比见表5-6:

尽管有半数的私营企业主认为自己地位处于中间状态,但是通过对统计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对自身地位的评价有相当大的差别。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与资产50万-100万元的相比,认为自己地位处于前两位的,在收入方面,前者比后者要分别高出42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在社会声望方面,前者比后者要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在政治参与方面,前者比后者也要分别高出14.3个百分点和近10个百分点。

另外,党员企业主与非党员企业主在对自身地位评价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党员企业主中认为自己社会地位处于前两位的分别为其总数的11.3%和16.1%,而非党员企业主只有6.7%和12.8%;在政治参与方面,前者认为自己处于前两位的分别为其总数的6.7%和12.3%,而非党员企业主只有4.2%和9.2%。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趋同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致富后,多数人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前几次的问卷调查均表明,有85%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捐助过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1994年,10位民营企业家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起光彩事业,在统战部和工商联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倡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成了吸引广大私营企业主共同参与的事业。这次问卷调查表明,有近80%的人参加了光彩事业,其中有57.7%的人“为光彩事业捐过款”,有39.3%的人做过“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有16.5%的人“投资兴办过光彩小学”,10.6%的人参与“国土绿化”,8.6%的人参与“市场建设”,有7.3%的人到“老少边穷地区办企业”,还有5.8%的人“利用农产品开发新项目”。

从上述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主流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建设力量。

六、私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私营企业主的要求与希望

(一)私营企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治安问题。对于如何加强和维护社会治安,有82%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15.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2.6%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这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还主要要靠加强立法、执法工作。在调查中还有不少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有些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非常突出,被调查人对此深感忧虑。

行业准入,行业竞争不规范问题。对于打破行业垄断的问题,有26.1%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45.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28.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有近半数的人认为应该靠转变政府职能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转变政府职能是打破垄断、规范行业竞争的关键。

政府对企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乱”的问题上。对于如何解决“三乱”问题,有35.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59.8%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4.8%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三乱”问题集中反映在政府执法方面,因此,大部分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加强立法、规范收费。

对于如何打击假冒伪劣的问题,有67.7%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19.0%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13.2%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对于合法的生产经营者保护得不够,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打击力度不够,说明我们的法律还不很完善,给生产假冒伪劣者留下空子。立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私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在被调查企业中,企业的发展(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资金需求量平均为883.85万元,中位数是100万元。最小资金需求量是0万元,最大资金需求量是100000万元。私营企业对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大,对企业发展资金的需求量还很不平衡。

在调查中私营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这是一个老问题。政府、银行、企业、工商联以及其他中介组织都做过很多努力,但成效还不很明显。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私营企业贷款还存在一定难度,私人借贷还占相当比例。

(三)缺乏诚信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调查中,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情况十分普遍(见表6-1)。

从这个表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其他企业拖欠被调查企业的现象相对严重,而被调查企业对外拖欠则相对较少。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被调查企业被拖欠的最大值是19000万元。而被调查企业对外拖欠的最大值是5000万元。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企业间的拖欠现象已经需要引起重视了。

对于如何提高信用、诚实经营的问题,有26.7%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12.2%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61.1%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行业组织作为规范行业行为和协调业界关系的重要组织越来越被企业家所认同,他们对于行业组织在宣传、引导方面发挥的作用寄予很大期望。

(四)应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在拓展国际市场和对外资易中的作用

对于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有5.7%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39%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55.3%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行业组织和政府都被认为可以发挥大作用。政府作为国际间交往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地位不可替

代,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大,其所属企业进行

下载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最关心的话题是税制改革最理想的定位是社会贤达 主要指标 私营企业:344万户 注册资本:42146亿元 从业人员:4714万人 产值:~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亿元 出口创汇企业:74443户......

    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最关心的话题是“税制改革”最理想的定位是“社会贤达”主要指标私营企业:344万户注册资本:42146亿元从业人员:4714万人产值:~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亿元出口创汇企业:74443......

    关于本县私营企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本县私营企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河北龙潭水泵厂调查时间:2007年5月2日至6日 调查目的:结合实际更好地理解学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制度和相关的经济政 策。 调查地......

    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私营企业 发展环境的调查报告 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它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及时反映私营企业......

    中国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_

    激励理论概述 2 .激励理论概述 2 . 1 .激励的概述 2 . 1 . 1 .激励的含义 激励一词在中文中的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二是以利益来引导之意。英文“motivate " (动词)一词......

    2005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业主年均收入20万

    2005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业主年均收入20万 最关心的话题是“税制改革” 最理想的定位是“社会贤达” 主要指标 私营企业:344万户 注册资本:42146亿元 从业人员:4714万人 产值:2008......

    关于XX私营企业员工流失率的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关于XX私营企业员工流失率的调查报告XX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XX民营经济调查组一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了为期4天的调查和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关于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妇女组织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妇女组织的调查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其地位日益提升。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