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如何构建和谐企业(精选)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如何构建和谐企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导和带动
作用,一定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加速构建和谐企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抓住发展主题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由于长期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平煤集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化”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加快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积极参与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面向省内外、国内外不断扩大资源占有量,在成功整合省内6家地方国有煤矿后,又成功竞拍到陕西彬长矿区10亿吨煤田探矿权。在相关产业发展上,积极延伸煤电、煤焦、煤化工三条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群。在搞好实业经营的同时,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带增量,通过战略合作、项目合作、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实施资本运作,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证。特别是最近平煤天安顺利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预计年底前发行,届时将融资30亿元左右。去年平煤集团原煤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10项指标再创历史新水平,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企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速构建和谐企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探索资源型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资源的新认识,树立“大资源”观念。既重视矿产资源、厂地、设备等有形资源的利用,又注重企业文化、客户网络、品牌信誉等无形资源的挖掘,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按照“布局更集中、产业更集群、要素更集聚、资源更集约”的要求,重点建设煤盐联合化工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煤电产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构建和谐矿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分享改革发展的主体。
煤炭属于艰苦行业,职工常年在险重危难环境工作。要加速构建和谐企业,煤炭企业更要贯彻好以人为本原则,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利益。多年来,我们把“建设和谐矿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职工利益高于一切、造福职工重于一切、实现职工愿望先于一切,努力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富裕。加强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建设,不断强化以职代会为主体的政治维权机制,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维权机制,以厂务公开为切入点的监督维权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积极改善职工生产作业环境,抓好住房建设这一“民心工程”,建设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生活小区。高度关注生活困难职工,加大扶贫解困力度。开展“与希望同行”、“金秋助学”等活动,努力实现“不让一名困难职工生活过不下去,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患大病职工看不起病”的保障目标。对农民工实施“组织上一样健全、政治上一样平等、事业上一样发展、待遇上一样公平、生活上一样关心”的维权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建设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小区活动,形成矿区政通人和、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搞好安全生产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国泰民安的重要目标。构建和谐企业,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职工才能平安健康,家庭才能幸福安宁,企业才能和谐发展。
就煤炭企业而言,安全生产对于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直接性和现实性。长期以来,平煤集团积极致力于建设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和谐企业,连续10年杜绝重特大事故,2005年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0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三年来,累计投入安全资金近3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使矿井
第二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如何构建和谐企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一定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加速构建和谐企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抓住发展主题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由于长期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平煤集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化”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加快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积极参与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面向省内外、国内外不断扩大资源占有量,在成功整合省内6家地方国有煤矿后,又成功竞拍到陕西彬长矿区10亿吨煤田探矿权。在相关产业发展上,积极延伸煤电、煤焦、煤化工三条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群。在搞好实业经营的同时,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带增量,通过战略合作、项目合作、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实施资本运作,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证。特别是最近平煤天安顺利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预计年底前发行,届时将融资30亿元左右。去年平煤集团原煤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10项指标再创历史新水平,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企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速构建和谐企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探索资源型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资源的新认识,树立“大资源”观念。既重视矿产资源、厂地、设备等有形资源的利用,又注重企业文化、客户网络、品牌信誉等无形资源的挖掘,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按照“布局更集中、产业更集群、要素更集聚、资源更集约”的要求,重点建设煤盐联合化工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煤电产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构建和谐矿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分享改革发展的主体。
煤炭属于艰苦行业,职工常年在险重危难环境工作。要加速构建和谐企业,煤炭企业更要贯彻好以人为本原则,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利益。多年来,我们把“建设和谐矿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职工利益高于一切、造福职工重于一切、实现职工愿望先于一切,努力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富裕。加强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建设,不断强化以职代会为主体的政治维权机制,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维权机制,以厂务公开为切入点的监督维权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积极改善职工生产作业环境,抓好住房建设这一“民心工程”,建设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生活小区。高度关注生活困难职工,加大扶贫解困力度。开展“与希望同行”、“金秋助学”等活动,努力实现“不让一名困难职工生活过不下去,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患大病职工看不起病”的保障目标。对农民工实施“组织上一样健全、政治上一样平等、事业上一样发展、待遇上一样公平、生活上一样关心”的维权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建设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小区活动,形成矿区政通人和、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搞好安全生产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国泰民安的重要目标。构建和谐企业,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职工才能平安健康,家庭才能幸福安宁,企业才能和谐发展。
就煤炭企业而言,安全生产对于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直接性和现实性。长期以来,平煤集团积极致力于建设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和谐企业,连续10年杜绝重特大事故,20xx年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0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篇: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民主法治居首位
11日下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社论认为“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和谐社会建设首要内容的“民主法治”,在会议上被重点强调。那么,构建和谐社会,政法机关都做了哪些工作?还应该做出何种努力呢?
要解决的部分问题
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中央近几年来不断下大力气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全面推进平安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确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创新社会管理协调阶层关系
◆重点内容是要努力建设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
◆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落实反腐制度防止权力寻租
◆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四篇: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华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必将有力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提升,合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在实践上应把握好几个着力点:
致力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主体。一是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二是拓展群众的创业空间。浙江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配置资源,使更多的企业提升了发展层次,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创业机会。三是营造有利于群众创业的环境。浙江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财富,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编织“服务网”和“安全网”,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调动积极因素、调节利益关系、调整行为规范上来。
致力于保障人的合法权利,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一是在实现共同富裕中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保障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在关注民情民生中体现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切实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在推进民主法治中体现以人为本。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提供规范化的机制和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需求和利益。四是在发展生态文明中体现以人为本。浙江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致力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最大限度地凝聚人的思想和观念。浙江坚持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各类思想教育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类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坚持正确导向,贴近群众需求,改进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浙江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新的提高。四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能力,重塑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充分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壮大民营文化企业的力量,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