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新形势下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
浅论新形势下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
浅论新形势下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企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时刻冲击着旧的运行模式,并使之不断被改变乃至被摈弃,由此而发出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波动,甚至引起职工观念上的混乱,他们不仅对企业工会工作产生疑虑,甚至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失去信心,归
根到底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引导企业职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认识自己,把握方向,增强信心,顺应时代发展作一探讨。
一、企业职工必须学习理论以武装自己。
当一个旧有的模式被改编的同时,首先解决的就使观念的问题。由于人们在旧的传统理论和模式的熏陶下,头脑里已形成一种固有的观念,这种观念支配着人们去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又往往是人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所存在的问题或隐患。这种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企业实行了几十年的“大锅饭”所带来的后果。而一旦旧的传统模式被取代之时,人们往往因观念的“顽固性”而发生抵触情绪,以至在新的机制运行初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或失误,成为人们的攻击对象。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愿意用过去事物的优点来比拟现在事物的缺点而往往去怀旧的原因。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现象。即我们在某一目的地时,往往是先依赖现在的路线,不管这条路是远还是近,是区还是直,而返回时,即使明知还有其它路可走,也要走原路,更不愿另辟捷径。
正是由于这种“本性”的作怪,是我国当前的改革导致一些职工的不理解,不接受,也是正常的现象。而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就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这种观念无疑要用新的思想理论。军事上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联系到政治上,就是在破旧立新之时,首先要有一套新的思想理论作先导,它是人们认识形式,把握方向的基础。人们只有取用新的思想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才能逐渐地放弃和取代旧的观念。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实行对企业租赁、承包、倒闭、拍卖和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使企业职工在“主人”的认识上发生动摇,认为“主人”的地位下降了,没有了,甚至把自己视为“仆人”这种思想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主人”和“仆人”两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关键取决于职工是否去爱企业,爱岗。实际上,职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心为企业着想而不报临时思想,它就是这个企业的主人,反之则是企业的仆人。
当然,即便是家庭成员,如果不为这个大家庭着想,反而给它抹黑,同样会遭到其他成员的唾弃,甚至被驱逐。在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后,我们也就明确了“监督”与“监控”的关系,即监督是一种互相作用的正常管理机制,属于一种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原则条件的权力和义务,干部监督工人,工人也可以监督干部。而监控则完全是一种不相等的失去自由的关系,即一方注定是仆人般的被动对象。
由此,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出现后,必须用新的思想理论去武装自己。在企业,学习不仅是干部的事,也是工人的事,工人只有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才能象干部一样,站的高,看得远,才不至于在新的情势下迷失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的含义。毫无疑问,我国当今的新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一旦我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邓小平理论,改革中出现的一切疑难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企业职工必须坚定信念易把握自己
自从我国进入体制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后,围绕着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便展开了持久的争论。由于这种企业改革是一种转轨式的新型改革,许多模式都要靠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这样便会经历一个不成熟的期段,在这一段里,更由于人们观念上的作怪乃至实践中的盲目而导致一些失误和偏激。如一些经营者在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行政手段,轻视企业职工的觉悟和作用,还有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不尊重企业职工民智管理权利,有的企业干脆就搬来资本主义企业那套经营和管理模式往中国的企业里硬套。这些现象一时间形成一定的气候,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本来是十分明确的企业的“主体”和“客体”这一关系变得模糊起来,也就是人们对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发生了怀疑和动摇。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二十几年前实行的是“大锅饭”体制,职工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无忧无虑,便总感到这是一种“优越性”而引申出“职工是企业主人”的观念。现在看来,这种观念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误解。因为衡量职工是否是企业主人,关键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是否所有,换句话说,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它的内部的生产关系,在于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在内的全体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会主义企业的生0产资料是公有制,工人作为一个阶级占有着整个企业的生产资料,因此,企业工人必定是企业的主题。如果把企业比做一个“大家庭”,职工便是组成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没有这些成员便没有企业。既是成员,便有权享受家庭的利益,因此,职工无疑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和“主体”。与社会主义企业相反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变成了企业的主题,职工由于事雇用劳动者,所以他们只能是企业的客体。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明确企业里的“管理”和“管人”的关系。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无疑要形成一种运营机制,这种机制便是一种分工,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为了
使企业按规律正常运营,就要有相应管理手段,这种管理包括各项制度和措施。它好比是一艘行驶的轮船,每个船员都要按各自的分工,遵循着各自的规范准则操作,否则便会发生问题,导致恶果。所以我们说,企业中的管理是正常的,使每个职工必须遵循和接受的,它象战场上的士兵,在敌人占领了阵地,自己面临危机之时,他便要不惜牺牲冲上去。
相反,如果作为企业的一名,他对企业漠不关心,把企业的生死存亡放到脑后,完全没有一种责任感,它便无疑要成为企业制度的被制约者,它也会处处感到这些制度是对自己订的,而成为被动者,被动者最重要失去“自由”和“利益”,即使在一个家庭里,这种不关心家庭的成员也是同样被其他成员所不容的。
由此,我们认为,企业职工在新的体制下应该在充分认识形势的基础上,坚定“主人翁”的信念,要明确承包和租赁经营只是企业经营机制改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既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也没有改变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相反,这个时期更需要企业职工去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来体现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经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它民主管理制度,因此,做为一各企业职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想正确把握自己,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事务,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中,才能最终地把握好自己。
三、企业职工必须努力实践以完善自己
推行了几十年的我国企业运行体制为什么要改革?那是因为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根基下诞生的,在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企业体制运行时,并没有自己现成的模式可依,基本上是照搬和学习原苏联的一些东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发现了旧的模式弊端,同时也不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我国社会主义运行机制已逐渐走向成熟。这个时候,改革也势在必行了。
改革是在实践中寻求发展的一种自我完善,它是一种“推动力”,没有这种推动力,便不会有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家庭装饰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物品已经显得落后和不适用而被新的物品逐渐取代,尽管多少对旧有的东西抱有留恋之情,但哪个人又能不愿接受“破旧立新”的规律呢。
企业是这样,企业职工又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时,我们的心态可能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实际上来自每个职工的修养和素质,素质是一种综合反映,包括人的内在的心理、生理和外在的精神、物质,内在的素质来自于内因的培养和修练,外在的素质来自于外因的影响和注入,素质高的职工,对事物的认识便能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当企业实行下岗分流的运行机制时,他们会认为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图发展的一条必由之一路,他们会因之而产生一种平稳的心态,另外,他们由于各方面素质的具备,拥有承受各种事态的能力而产生一种迎接挑战的心理。反之,情况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既然企业职工关键是素质问题,那么我们在企业生产中常常遇到的“主动”和“被动”就是一种素质不同的具体表现。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社会之所以有今天,是靠人类的劳动和创造,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在企业里,这种劳动要领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丝丝相扣,既来不得马忽,更不能中断。做为企业的职工,本身就要把劳动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也是一个职工的“权力”,这种权力本身是不能被剥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五十条规定:“职工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从事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工作和劳动中的主动和被动,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和结果,凡主动工作者,心情必然是顺畅的,效率必然是高频的,完成任务必然是出色的,因此也必然会受到赞扬和奖励,赢得相应的回报。我国每年所表彰的劳动模范等先进生产者,就是那些“主动者”的代表。相反,他不但不会受到大家的羡慕和肯定,反而有可能被剥夺“劳动”的权力。
这里便要求我们处理好“失业”与“失职”的关系。新时期企业为寻求生存和发展,在实行精兵简政改革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机制无疑是一种优胜劣汰式的,既优者留,劣者淘汰。那么,在这种新的体制的作用下,一部分职工便可能被列入“失业”的行列。然而“失业”本身并不能完全证明一个工人的存在价值,因为即使是非常优秀的职工,在企业倒闭中也会失去工作。但“失业”与“失职”却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失业是机制上作用的结果,那么“失职”不仅包括工作态度,还包括工作能力。态度可以先天支配,能力却要靠后天锻炼。一名战士可以舍身去炸碉堡,但如何炸碉堡却要靠平时的训练,反之,一名战士懂得如何炸碉堡,但在关键时刻却贪生怕死。两者虽性质不同却同样完不成任务,而最终被淘汰。为此,新时期企业工人,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失业”与“失职”的关系,他的前提使是在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只有努力工作和实践,才能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只有不断地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素质。素质提高的过程,便是自身完善的过程,这种完善便是一种“资本”,有了这一“资本”,你便会感到失业只是大海中的波浪,它会给你带来大显身手的机会,使你有望成为时代的“弄潮人”。这个时候,你便会感到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谁也无权剥夺的价值。
第二篇:新形势下如何把握企业职工思想动态之我见
新形势下如何把握企业职工思想动态之我见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与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密切相关,职工思想动态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职工心态不好或是有了梗阻、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疏通、化解,就会影响到工作、生产、家庭的环境,也会给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煤炭系统整合重组、资源优化的逐步实施、新区建设和省外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广大职工的思想状况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只有把握好职工的思想动态,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新形势下工会干部要把好职工的脉搏,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首先要学会怎样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一、把握职工群众思想动态,要了解职工群众心态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总体上职工群众的主流是好的,心态是稳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导致职工群众情绪低落、心态不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例如,目前未就业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对市场化就业认识不足,还存在依靠企业安排就业的观念;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物价指数有较大上涨。特别是房价急剧上涨的现实,更加突出了工资收入与消费需求之间差异;企业发展不平衡,个别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企业内部存在的自身不足造成的。例如个别党员干部官
僚、主观、形式主义严重,集团公司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和矿党委、矿行政的正确部署在他们那里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胸无大志,无所作为,职工群众有怨言。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不强“官”气十足,无视职工群众的存在,对职工的疾苦冷暖麻木不仁;更有甚者,利欲熏心,遇事先替自己打算,以至于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再就是安监部门安全要求高、制度执行严,个别单位再层层加码,造成职工安全压力大,思想紧张,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是,影响职工群众情绪的主要问题,还是干部作风问题。所以,要想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首先是知道导致职工群众情绪低落,心情不畅,状态不稳的主要因素,然后,以保持对工作的责任心,对症下药,采取有力的措施、找破解之策。
二、把握职工群众思想动态,要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要想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情绪波动的原因,惟一的途径就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把心沉下去,把境界提上来。一是工会干部要坚持下区队、到车间、到班组,坚持“实打实、面对面、心交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法,要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安排部署,真正宣传到职工群众的心中。二是要善于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反映,查摸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弄清群众产生各种心态的根源。切忌“蜻蜒点水”、绝不能走过场,那种高高在上、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视群
众为愚民的人,那种总是与职工群众隔着一层,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是永远听不到别人的心声的。虚浮的作风,是根本听不到职工群众的贴心话,了解不到群众的疾苦,更摸不到群众的思想脉搏。这样,造成职工群众情绪波动,职工队伍不稳的真正原因也就更找不到、摸不准了。只有摆脱那些与肥矿建设发展事业元益的繁文缛节的困扰,真正地深下去,静下来,以保持对事业的进取心,才能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基层,融入到职工群众中,把握到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
三、把握职工群众思想动态,要认真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一个企业要保证健康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内部舆论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要职工群众参与对企业的管理、监督、批评。我们的工会干部就要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认真听取并采纳职工的意见。一是听取职工群众对企业整体的意见,听取他们对企业管理、经营发展、生产生活、干部作风等各方面的意见。在听取了职工的意见和反映后,能解释的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进行解释,不能解释的也决不能一推了之,简单的叫他们找有关领导、有关部门,使群众不便掏心里话,要负责的把职工意见和要求汇报给上级领导,并及时把处理意见反馈给职工群众。二是妥善于听取职工群众对自己的意见。听取意见,要有耐心,态度要诚恳,要敢于听,既要听合意之言,又要听逆耳之声;好听的话要听,刺耳的话也要能听“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使群众的意见并不是那么正确,只要不出于恶意,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完、说透、说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后还要善于思考,要“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忠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夯实基础。
四、把握职工群众思想动态,要主动为职工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实事,不仅要抓大事,而且要抓关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职工群众很大程度上是从日常琐事中观察、看待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干部要本着“解决一个困难就是为职工办了一件实事,处理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职工队伍中一个不稳定因素,办好一件难事就是为建设和谐肥矿贡献一份力量”的原则,一是加强生活、文化、卫生等方面建设,不断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努力保障职工身体健康,让他们能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样,有什么情绪也会冰消雪融。二是加大经营力度提高职工收入,搞好“三不让”承诺,解决职工的切身利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密切关注职工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决不能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变成难题。我们只有千方百计解决群众亟需解决而他们自己又难以解决的事情,他们才有良好心态,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我们也才会赢得他们的支持,各项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篇: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发电企业职工幸福感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发电企业职工幸福感、归属感和满意度
“幸福感、归属感和满意度”这个话题来说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这个的要求就是始终想在核心员工和绝大多数员工的普遍需求前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给员工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呢?
一、提高员工收入能够调动其积极性,特别是在员工收入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收入的确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提高收入与调动积极性之间所以有这样正相关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幸福感”机制的作用。但正如“幸福感”理论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正相关的效用是有限的。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必重视员工的收入问题。金钱很重要,它是经济基础,但它买不来幸福,它不是万能的。
人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员工对收入的预期;为职工谋福利也不完全等同于提高收入。员工如果过分关注收入问题,甚至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评价企业的首要标准,那么一旦出现收入上的风吹草动,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轻则丧失信心,斗志衰退,干劲锐减;重则与企业离心离德,人心思“动”(调动),涣散懈怠。“厂网分开”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电企业经营上遇到很大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要继续提高员工收入难度很大,部分职工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收入问题上多加正确引导,让员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切身感受到):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同时,在增加员工“幸福感”方面应有所作为,用“幸福感”凝聚员工,而不仅仅依靠金钱。
二、关心关爱增强归属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福利待遇,以及对员工实施积极的健康管理,既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关爱,也是营造员工对企业归属感的重要方面。提高企业后勤服务质量,做好后勤保障,解决员工生活中的困难,为员工创造幸福的生活,企业给员工以幸福的满足,员工回报企业以敬业和奉献,这是人企关系上理想的良性互动。因此,让员工生活在“幸福的家园”是企业的责任,把企业建成“幸福的家园”则是员工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人的天然本性,也是“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为员工营造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是企业和员工的“金色纽带”,应该成为企业和员工协调发展的共同愿景,凝聚人心(而不仅仅是高收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依恋感和归属感,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形成上下同欲、和谐内聚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热情和干劲;可以长久地保持员工对企业的高忠诚度,泰山压顶不弯腰,风吹雨打不动摇;可以更好地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时刻关注企业发展、真正与企业共沉浮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有了这样的员工队伍,在目前这种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才能够做到精神不倒,作风不垮,信心不减,人心不散。
三、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和睦相处,真诚相见,友善相待,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促进沟通协作,形成团队合力。应该引导员工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建立关爱他人、帮助同伴等于帮助自己的理念。
营造宽松活跃、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工作时段,创造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智慧,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激情地创造,从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第四篇: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探讨
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探讨
在分析当前供电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供电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供电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供电企业 职工培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供电企业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供电企业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这就要求企业要注重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电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任务相当繁重。供电企业要在日
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无疑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只有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职工队伍才能掌握现代日新月异的电力技术,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实现优质的客户服务质量;只有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职工队伍才能在电力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跟上现代企业管理的步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成功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但从情况看,我国供电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源相对不足;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状况远不能满足供电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管理人员的观念相对陈旧,企业的管理模式受到太多因素制约,缺乏科学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确保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今供电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当前供电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培训意识存在误区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用工形式影响,人员的危机意识较为淡化,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尤其是基层农电人员受其素质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不能很好的处理“工学”矛盾的情况下,对培训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人员还大都停留在“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此外,部分人员热衷于参加在旅游、风景名胜地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或研讨会,认为只有到外省、外地培训才是培训,忽视了企业的内部培训,尤其岗位上的自我学习。实际上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岗位上的实践学习是最有效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一种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形式与实际生产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目前多数供电企业的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仍然仅限于针对相关电力法规、文件通报和电力知识技能的书面式培训,较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学历教育、重理论考试、轻现场技能培训的问题,理论培训内容与实际现场工作难以生成有机的联系,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实践分而置之相互割裂。职工对这样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反映麻木、厌倦,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提高的作用。培训定位不准,缺乏相应的针对性
人员由于其文化素质、岗位职责、思想意识的不同,对自身培训的需求有着本质的区别,相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对不同的人员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供电企业的培训还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企业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且更需要高效率的团队,少数职工的素质低下将对整体工作质量有较大影响,容易形成“木桶效应”。
三、加强供电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全员参与培训,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加大培训宣传及氛围渲染,让广大的员工认识到培训是投资回报最高的“薪酬”,使教育培训覆盖每个员工,调动每个员工积极参与培训,使得培训教育贯穿于员工成长整个过程。让公司全体职工形成教育培训是个人成长推动力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教育培训的意义以及开展教育培训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联系。在过渡期可采用有效激励和强制考核两方面配合的方式确保员工培训的参与度。加大教育内容更新,创新教育培训方法一方面应结合供电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充实培训教材的内容,认真开展多层次培训。包括企业领导层的培训、中层及骨干的培训、一般员工的培训。另一方面,努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要保证职工教育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就必须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与爱好。因此,简单、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就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方式的多变与新奇。例如:开展典型案例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对案例的讲解、分析、讨论也可以集体观看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请有关人员做现场报告或有组织地深入事故现场实地参观。再一方面,还要充分开发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中,我们就可以开发与使用各种事故预想与仿真处理系统,进行事故演练培训与技术讲解,以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效果,还可与现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职工防范事故、处理事故的能力,为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我们教育培训的目的。明确各层面职工的教育培训定位,加强针对性
在实际教育培训中,我们必须强化学习内容的引导,注重培训的针对性,明确不同岗位职工在不同阶段应该学什么、怎样学。一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各岗位当前和今后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使职工能够动态地、长远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阅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强化了“学习是第一需要”的意识。二是按照因岗而异、按需施教、系统优化的原则,分层次明确企业经营人员强化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人员强化现代管理科学、先进管理经验;生产一线人员强化科技进步知识、岗位技术技能。三是根据不同文化素质人员制定不同程度的培训教材,注重其对培训内容的接受度,从而确保培训效果。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引进科学培训手段
加大培训设施的投入,建设符合供电企业专业特点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实行集中有效的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手段,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工作。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培训的信息量。改善教学和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个别化训练。其模拟的现场情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培训员工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一个经济、安全的环境。此外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可以节省培训费,达到优化培训资源共享的目的。远程教育是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在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供电企业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不易组织集中等客观因素,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供电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调查、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能够实现对电力知识进行自学、培训、练习、网上考试、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功能。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供电企业只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培训与开发,不断改善培训环境、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手段,才能够切实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才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与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从而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职工队伍,为供电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英语四级是否存在价值
首先,从大处看,众所周知,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掌握一两门外语对于自己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掌握一门通用的国际性语言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领域如科技方面仍然相对落后,因此必须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认识工具。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也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懂外语。
第二,英语是大学生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语言工具。英语对于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对于其他学科,比如文学方面,学习外国文学不能一味的的只读译作,因为两种语言有时并不能完全对等互译,有时译作的语境同原作的语境差别很大,特别是在一些诗歌、习语方面,用原作的语言思维才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与一些写出现的外来术语,只看中文很难理解,远没有看原词理解的形象深入。
再者,从四级考试本身来说,目前的英语四级考试考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如一些常用词汇等,试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四级考试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
1.现在大学除了四级再没有约束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方式。大学英语可以忽略不计,大家都清楚的,太简单
2.现在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是一个持续上涨的状态,四级的难易程度有助于大家建立信心,并且不至于落后
3.四级存在是有价值的,但不是完美的,它对于应用要求甚少,我们可以对四级进行改革,但不能否认其存在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的,我们的英语水平从大一入校开始是最顶峰,到大四的时候达到达到最低点。
当然有存在的价值。升入到大学的人本身就是自身能力的一个肯定,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四级考试就是给那些勤恳的同学展现自己证明自己的一条渠道。我觉得改革后的四级考试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它使我们的各题的得分一目了然,突出了优势的同时有体现了劣势,所以它更加能是我们努力学习。英语不是普通的外语,无论你是否承认,英语都是世界上使用面最广,使用的人分布国家最多的一种语言,基本上是“世界语”。对于这样一门用处极大的语言,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都有必要掌握一些。何况国家没要求你说的多好,写的多棒,认识的单词多多,大概有个能交流,以后能提高的基本基础就行了。所以英语是大学必修课,既然是必修课,就得有个结课考试。大学里面任何一门课不过都没有学位吧?怎么没听谁反对过高数什么的,单单反对英语?所以第一条理由不成立。中国人浪费在英语上面的时间的确不少,所以要改革的是英语的教学方法和验收方法,而不是反对考试。作为一种衡量标准,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都需要考试,也都必然存在考试,英语四级就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一种衡量,所以仅仅因为大家学英语效果不好就要取消考试,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荒谬的。我对网上说的,某人因为四级没过自杀这样的新闻表示怀疑,即便是真的,也无法成为反对四级存在的理由,每年还有很多其他课程不过的自杀的,还有失恋自杀的,还有学习跟不上自杀的,我想后几种的人数远远大于什么“四级没过自杀的”吧?怎么没人反对大学教学,反对大学生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