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征文通知
2012第七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征文通知
为促进我国建模与仿真技术交流,加快推动我国仿真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在高层论坛已经成功举办过六届的基础上,由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和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将于2012年9月在北京举行。论坛将广泛征文并出版论文集。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由论坛组委会颁发证书、奖品。大会邀请了《计算机仿真》、《系统仿真学报》、《现代防御技术》、《指挥控制与仿真》、《火力与指挥控制》、《兵工自动化》、《舰船电子对抗》、《数字国防》、《数字军工》、《舰船电子工程》、《现代雷达》、《图像图形学报》、《智能系统学报》等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作为本次论坛的学术支持媒体,优秀论文将被推荐至以上期刊进行择优登载。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
支持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学会国防信息技术研究会
协办单位:航天科工系统仿真科技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军工网
主席:李伯虎(院士)
副 主 席:王子才(院士)刘大响(院士)黄柯棣(将军)曹建国(研究员)委员:王精业(将军)孙柏林(将军)胡晓峰(将军)毕长剑(将军)汪玉(将军)王积鹏(研究员)李国雄(研究员)蒋酂平(研究员)游景玉(教授)肖田元(教授)杨海成(教授)杨明(教授)黄安祥(教授)郝叶力(教授)
组委会主任:吴连伟
组委会副主任:王浩王维靖王玲
征文范围:
1、我国仿真产业化发展趋势和探讨;
2、国内外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系统仿真技术、建模与VV&A发展研究
4、仿真算法、仿真软件与仿真计算机发展
5、分布式仿真/HLA/仿真网格发展趋势
6、实时图形生成与显示技术发展
7、复杂系统、智能系统仿真应用研究
8、仿真器与仿真设备需求研究
9、高性能并行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
10、航空航天领域仿真技术发展研究
11、作战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
12、嵌入式仿真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
13、雷达与电子对抗仿真技术发展研究
14、系统仿真测试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
15、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
16、CAD/CAE制造业仿真发展研究 投稿要求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能够反映作者近期的研究进展或成果;
2、未在公开出版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文责自负;
3、论文由题目、作者及工作单位、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6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150字以内)组成,限5000字。
4、投稿需附单位保密审查证明,证明本篇投稿不涉及本单位、相关单位以及国家的秘密;
5、应征论文无论录用与否均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敬请谅解。
截稿时间:2012年8月20日
第七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组委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7号楼905室(100101)
电话:010-64892970传真:010-64811551
联系人:王 浩E-mail:jsjfz@163.com
第二篇:2011 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
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
论坛
征 文 通 知
(第二轮)(11 月16 ~19 日 重庆)
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先导、基石与支撑。
功能材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新材料集群。在未来的5 ~10 年,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功能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功能材料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和工程中最具活力与创新性的热点;有关功能材料的项目已占整个新材料研究项目的70% 以上。
功能材料不仅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而且对我国基础工业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直接关系到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2007 年,重庆成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8 年 12 月 16 日,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成立; 2010 年 2 月 8 日,内陆第一个,国内最大的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保税区获批成立。这里将打造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 2010 年 2 月,在城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建设规划》中,定位重庆为我国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0 年 6 月 18 日,继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2011 年 2 月 12 日,重庆国家功能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落户两江新区; 2011 年 3 月 4 日,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成渝经济圈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正式形成。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军工和制造业基地,是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业等新兴产业重要聚集地,功能材料作为重庆市相关产业的基础与支撑,近年来在重庆工业体系建设中得到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目前,功能材料在重庆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会议简介
“ 2011 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 ”将于 11 月 16 ~ 19 日在重庆举行。该会议是具有全国性、开放性、综合性特征的功能材料学术、产业大会,也是我国每三年一届的品牌大型学术盛会--“ 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中间两年的重要学术与产业交流活动。参会代表为功能材料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等。论坛旨在交流我国功能材料领域近年来的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应用成果,以促进我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推动我国功能材料的学术繁荣、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振兴。
会议将依托强大的品牌优势,围绕当前功能材料领域科技与产业的热点、重点、难点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并着力突出西部重庆的地方特点和功能材料的行业特色;论坛还将突出两江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致力于依托国内外学界业界,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建言献策、引智招商,推动西部新材料科技和产业的进步,并带动以材料为基础的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我国材料科技与产业领域产生重要、深远和持续的影响。
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 2011 年 11 月 16 日报到,17 ~ 19 日召开会议,20 日疏散。
会议地点:重庆。
论坛主题
加速功能材料自主创新,促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论坛系列活动
论坛开幕式
功能材料产学研结合及其创新发展高层论坛
军工战略性材料与重庆发展机遇高层论坛
分会场邀请报告及交流报告
墙报、讲座及期刊交流活动
中国功能材料仪器、装备、成果展览会
参观考察活动(重庆国家功能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庆大学、后勤工程学院等)
新重庆一日游
征文范围
近年来,在功能材料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产业振兴及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和重要进展,关于国内外功能材料各分支前沿的研发态势、最新进展的综合评述。其内容涉及:环境友好材料与新能源材料;力、热、声、光、电功能材料;生物、纳米、传感、智能材料及其前沿交叉与应用;薄膜、功能膜、稀土、金属、陶瓷、电磁波防护材料;军工与空间、海洋等开发用材料及其应用与产业化;功能材料检测与评价技术。
投稿注意事项
(1)会议只受理没有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过的原始论文、创新论文和研究报告。
(2)来稿应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行文流畅,并不涉及保密内容。(3)应征论文需附上完整的中英文两种文字的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和参考文献,文章主体部分英文或中文均可(格式要求见附件)。研究报告的字数不超过 5000 字,综合评述不超过 8000 字。来稿请注明论文联系人的详细联系方式,包括固定电话、手机、传真、电子信箱等。
(4)论文文稿请用电子邮件方式发至学会秘书处邮箱(ybclxh@vip.sina.com)。电子稿要求是 Word 格式录入(来稿请注明“会议征文”字样)。
(5)按学术会议国际惯例,凡论文经学术委员会审录的作者及报告人都将作为会议正式代表出席会议,并以报告或墙报等形式进行交流;录用论文将编入会议《论文集》。
(6)所有会议录用的论文,将交由专门出版机构出版《会议论文集》,并将报送国际权威检索机构 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审核,供 CPCI-S,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三大检索,SCI、EI、CPCI-S,之一),检索收录。(2010 年《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送美国 ISI 之科技会议录检索的论文全部被收录)
(7)每篇论文 4 页内(含)收取编校费 1200 元人民币。超过 4 页,每超 1 页加收编校费 260 元。
(8)稿件录取者请附上个人参会回执。
(9)论文收稿截止日期: 2011 年 8 月 31 日。
(10)编校费收费截止日期: 2011 年 9 月 26 日。
会议注册
参会者请登录中国功能材料网 http:// 完成参会意向信息登记手续,并可进行缴费。9 月 25 日前 缴费注册者将享受注册费优惠待遇。
注册费标准: 1300 元 / 人,在读学生(凭有效学生证): 1100 元 / 人(9 月 25 日前 缴费注册者均优惠 200 元 / 人)。
注:注册费不含住宿费用。
联系方式
组委会秘书处:
联系人: 卢利平、聂尊誉、龙斌
通讯处: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学会秘书处邮编:400700
电话:023-68264719,89850186传真:023-68264719
E-mail :ybclxh@vip.sina.com微博:http://weibo.com/2156017383大会主页: http:///2011cq-meeti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功能材料学会
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
2011 年6 月
第三篇:“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征文
“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征文
为了彰显“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的“传承文明,经营天下”活动主题,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MBA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执委会特面向全体MBA学员举办主题征文活动。
征文要求:
1.论文必须围绕下列主题:①中国传统文化与MBA教育;②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③企业文化的构建;④传统文化的企业现实应用;⑤中国传统文化和MBA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命题。2.格式为:标题、作者、摘要(150字以内)、关键词(3—5个)、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邮政编码、电话、电子邮箱等)。3.每篇论文字数为3000—5000字,一律以Word文档格式,纸型为A4,字体设为宋体小四号,行距设为1.5倍,其他值设为默认。4.应征稿件必须是没有正式发表过的,如涉及版权问题,其责任完全由作者自负。5.投稿方式:征文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执委会专用信箱:mbaluntan7@126.com,并注明“征文”字样。
6. 应征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7. 征文截止日期:2006年5月20日。
本次征文一经录用,将编辑成“论文集”公开出版。
“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执委会
第四篇:3《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课程编号:J6312614 学 时 数:32 学 分 数:2.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概率统计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它是以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离散事件建模与仿真方法,及其在生产物流企业分析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全书最后介绍了flexsim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及应用。本门课旨在使学生面对生产系统时,能够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系统性质,并进行改进,以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小四号宋体加粗)
理论教学(32学时)
1、概论(3学时)
(1)仿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2)仿真软件和仿真建模方法学的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趋势;(理解)(3)计算机仿真在生产物流中的应用。(掌握)
2、系统仿真(3学时)
(1)系统和生产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了解)(2)系统的各种分类方法;(理解)
(3)系统模型和系统仿真的概念及系统仿真的若干术语。(掌握)
3、离散事件系统仿真(2学时)
(1)了解:与系统仿真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2)理解: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3)掌握: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
4、生产系统典型事件(4学时)
(1)传统生产系统的定义和结构;(了解)(2)现代生产系统结构及构成要素;(理解)
(3)几种排队系统的分析;排队系统的仿真方法。(掌握)
5、物流系统典型事件(4学时)(1)了解:物流的基本概念、职能;(2)理解:配送中心规划;(3)掌握:供应链结构基本要求有。
6、生产物流系统仿真软件和实例应用(12学时)
(1)flexsim软件及其特点;(了解)(2)flexsim软件窗口;(理解)
(3)运用flexsim建立模型以及仿真分析。(掌握)
三、考核要求
理论课采取闭卷考试,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占30%。
四、参考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王亚超,马汉武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其它参考资料:
[1]《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苏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2]《系统建模与仿真》,吴重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 :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长(部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第五篇:《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开课系(部):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010396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系统工程导论
一、课程简述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系统仿真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系统仿真、分析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课程以制造型生产企业为核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生产企业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容涉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分析中的作用和原理、仿真软件的介绍,重点介绍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系统以及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二、课程要求
(一)教学方法
1、启发式课堂讨论
针对关键知识点、典型题和难题,通过教师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请到讲台前做题,并请其他学生评判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重视在教学中加强知识演进的逻辑规律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
将Flexsim仿真软件引入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能方便的改变系统结构参数,认识复杂系统的动态响应。
4、把工程背景和科技发展史引入教学
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应考虑的复杂因素,充分考虑使用与维护,经济和安全,效率与效益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
5、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既是基础理论课,又是一门实用技术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切实掌握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技术。
(二)教学手段
结合现有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根据多媒体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节省时间的特点,开发研制了《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2、上机实践
通过开展上机实践操作课程,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主要涵盖系统仿真基本知识、随机数与随机变量、输入数据建模、系统仿真算法、输出数据分析、Flexsim建模与仿真关键技术等容。
按类型分,课外作业包括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
按形式分,课外作业包括设计型、验证型、认知型和创新型作业。
按容分,课外作业包括教材课后习题、综合性上机大作业。
(四)辅导答疑
每节新课前对上节容进行总结,并对新课所涉及的先修知识进行回顾。每章课程结束后,及时对章节的练习、作业进行讲解。相关知识模块学习完成后,布置综合性大作业并安排相应的课时进行讲解。学习完学期课程后,设置课时总结回顾所有知识。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采用考试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上机成绩和随堂测验成绩。
三、教材或者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1.晓萍,石伟,玉坤.物流系统仿真.:清华大学,2008.2.天保.实用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使用Flexsim.:
清华大学,2013.3.Flexsim帮助文档和用户手册
4.创时能提供的辅助学习资料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篇章
章
节
章
节
名
称
学
时
小结
理论
知识
部分
一
概论
二
系统仿真基本知识
三
随机数与随机变量
四
输入数据建模
五
系统仿真算法
六
输出数据分析
上机
实践
部分
一
Flexsim入门
二
Flexsim初级培训
三
Flexsim实战演练
四
Flexim进阶
合计
五、课程容
第一部分
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章
概论(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掌握系统仿真技术的特点;理解系统仿真的应用;掌握系统仿真的优势与局限性;熟悉系统仿真的相关技术;了解系统仿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系统仿真的应用;系统仿真的优势与局限性;系统仿真的相关技术;
教学难点:系统仿真的应用;
第二章
系统仿真基本知识(6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生产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掌握系统、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等建模与仿真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系统仿真的类型;理解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熟悉生产系统建模的方法与仿真研究的步骤;深入理解排队论的基本概念,熟悉排队系统的组成与排队模型的分类,掌握到达模式与服务机构刻画的参数,熟悉排队规则与队列的度量;熟悉几种常用的到达时间间隔和服务实践的理论分布(定长分布、泊松分布、埃尔朗分布、正态分布等);掌握M/M/1排队系统与M/M/C排队系统的分析;掌握库存系统模型;熟悉库存系统;掌握库存系统模型;熟悉库存系统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
教学重点:系统、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等建模与仿真相关的基本概念;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生产系统建模的方法与仿真研究的步骤;排队论的基本概念,排队系统的组成与排队模型的分类;几种常用的到达时间间隔和服务实践的理论分布(定长分布、泊松分布、埃尔朗分布、正态分布等);
M/M/1排队系统与M/M/C排队系统的分析;库存系统仿真方法;
教学难点:系统、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等建模与仿真相关的基本概念;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排队论的基本概念;M/M/1排队系统与M/M/C排队系统的分析;库存系统仿真;
第三章
随机数与随机变量(3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掌握随机变量(离散、连续),以及连续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理解掌握随机数的概念,熟悉产生连续均匀分布随机数的几种方法,掌握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熟悉随机数的统计检验;掌握各种离散分布随机数的产生方法;熟悉非均匀连续分布随机数及其产生方法。
教学重点: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产生连续均匀分布随机数的几种方法;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数的统计检验;各种离散分布随机数的产生方法;非均匀连续分布随机数产生方法。
教学难点:各种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第四章
输入数据建模(4课时)
教学目的:熟悉数据分析的步骤;掌握数据分布的识别方法;掌握数据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掌握数据拟合度的检验方法;掌握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数据分布的识别方法;数据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数据拟合度的检验方法;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数据分布的识别方法;数据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数据拟合度的检验方法;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
第五章
系统仿真算法(3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系统仿真算法的概念;理解事件调度法的基本概念及仿真流程;理解活动扫描法的基本概念及仿真流程;理解进程交互法的基本概念及仿真流程;掌握面向事件调度的仿真方法与手工仿真;
教学重点:面向事件调度的仿真方法与手工仿真;
教学难点:面向事件调度的仿真方法与手工仿真;
第六章
输出数据分析(6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输出分析的目的,理解瞬态(终态)与稳态(非终态)仿真的区别;掌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方法;掌握终态仿真的输出分析方法;掌握稳态仿真的输出分析。
教学重点: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方法;终态与稳态仿真的输出分析。
教学难点: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方法;终态与稳态仿真的输出分析。
第二篇
上机实践部分
第一章
Flexsim入门
教学目的:了解仿真使用的软件工具;熟悉常用的仿真软件包;掌握仿真项目研究主要步骤;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概念;
第二章
Flexsim操作培训
教学目的:熟悉常用实体的操作;掌握常用命令、函数与逻辑表达的使用;理解Flexsim模型逻辑流程;掌握基本Flexsim
Script代码的编写、调试;掌握发生器、吸收器、处理器、传送带、暂存区、记录器、可视化工具、货架、分拣传送带、标签、全局表、合成器、网络节点等基本实体的应用;掌握实体输入输出控制的应用;掌握消息机制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Flexsim
Script代码的编写、调试;掌握发生器、吸收器、处理器、传送带、暂存区、记录器、可视化工具、货架、分拣传送带、标签、全局表、合成器、网络节点等基本实体的应用;掌握实体输入输出控制的应用;掌握消息机制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Flexsim
Script代码的编写、调试;
第三章
Flexsim实战演练
教学目的:掌握常见系统的建模、输入设置和输出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常见排队系统、库存系统、生产系统的建模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排队系统、库存系统、生产系统的建模方法;
模型实例:
1、某医院的医生服务时间符合N(2.3,1)的正态分布,病人的到达规律符合λ为2.4
Min的指数分布,假设当新病人到达时,排队总人数超过5人,则该病人离去,试采用Flexsim仿真软件求:该医生8小时服务病人的总人数;病人的平均等待时间;病人的平均在医院时间;医生忙的概率;排队平均队长。
2、发生器产生三种类型的临时实体,服从整数均匀分布duniform,类型值分别为1、2、3,颜色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有2个操作员,操作员1将发生器产生的蓝色临时实体2和黑色临时实体3,分别搬运到暂存区2和暂存区3;操作员2将发生器产生的白色临时实体1搬运到暂存区1。
3、发生器产生2种类型的临时实体,服从整数均匀分布duniform,类型值分别为1、2,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每种类型的临时实体又分为两种不同的规格,也服从整数均匀分布duniform,规格值分别为1、2,产生的临时实体进入暂存区1;操作员1将红色的临时实体1搬运到传送带1上,将绿色的临时实体2搬运到传送带2上;操作员2将规格值为1的临时实体1搬运到暂存区2上,将规格值为2的临时实体1搬运到暂存区3上;操作员3将规格值为1的临时实体2搬运到暂存区4上,将规格值为2的临时实体2搬运到暂存区5上;同时,通过可视化工具1和2实时显示每一个通过传送带的临时实体的规格值。
4、发生器的到达方式采用到达序列;一次性产生10个临时实体,类型值为1,颜色为白色,进入暂存区1;接着进入处理器进行加工,加工时间为10,之后进入暂存区2;处理器加工结束后等待时间为10,而后继续加工。
5、发生器产生临时实体,到达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到达平均时间间隔为5,进入暂存区;操作员沿着网络节点NN1和NN2,将临时实体搬运到传送带上;而后沿着网络节点NN3和NN4返回暂存区,继续搬运临时实体;传送带上的临时实体进入吸收器被消除掉。
6、发生器产生三种临时实体,服从整数均匀分布,类型值分别为1、2、3,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进入暂存区1;接着进入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分拣传送带分为两段,每段长度为10;蓝色临时实体3从分拣传送带的出口点5处被分拣进入传送带1,而后进入暂存区2;绿色临时实体2从分拣传送带的出口点10处被分拣进入传送带2,而后进入暂存区3;红色临时实体1从分拣传送带的出口点20处被分拣直接进入暂存区4。
7、发生器产生两种临时实体,服从整数均匀分布,类型值分别为1、2,颜色分别为绿色和蓝色;操作员1将绿色的临时实体1搬运到处理器1上,加工时间为10,而后进入暂存区1,处理器1加工结束后等待时间为10,而后继续加工;操作员1将蓝色的临时实体2搬运到处理器2上,加工时间为5,而后进入暂存区1,处理器2加工结束后等待时间为5,而后继续加工。操作员2负责将加工后的临时实体搬运至暂存区2,操作员2总是沿着网络节点NN1、NN2,将临时实体搬运到暂存区2上;而后沿着网络节点NN3、NN1返回至暂存区1,继续搬运临时实体。
8、发生器产生四种临时实体,服从整数均匀分布,类型值分别为1、2、3、4,颜色分别为绿色、蓝色、白色、黄色,进入暂存区1;然后随机进入处理器进行加工,可以使用的处理器有四个,不同类型的临时实体在处理器上的加工时间不同,详情如下表:加工结束后,进入暂存区2存放。同时,在各个处理器附近用可视化工具显示该处理器的实时加工时间。
加工时间
处理器1
处理器2
处理器3
处理器4
产品1
产品2
产品3
产品4
69、发生器产生四种临时实体,服从整数均匀分布,类型值分别为1、2、3、4,颜色分别为红色、蓝色、黑色、黄色,进入暂存区;四种临时实体最后将被分别放置到四个货架相应的位置上,每个货架都分为10列、6层;每个临时实体被放置到货架上的位置是随机的,每个临时实体被放置到货架上的列数和层数都服从整数均匀分布;红色和蓝色临时实体进入分拣传送带1自动分拣,分拣传送带1长度为10,接着蓝色临时实体从分拣传送带1的出口点2处被分拣至传送带1上,然后堆垛机1将传送带1上的临时实体放置到货架2相应的位置上;红色临时实体从分拣传送带1的出口点5处被分拣至传送带2上,然后堆垛机1将传送带2上的临时实体放置到货架1相应的位置上;黑色和黄色临时实体进入分拣传送带2自动分拣,分拣传送带2长度为10,接着黄色临时实体从分拣传送带2的出口点2处被分拣至传送带3上,然后堆垛机2将传送带3上的临时实体放置到货架3相应的位置上;黑色临时实体从分拣传送带2的出口点6处被分拣至传送带4上,然后堆垛机2将传送带4上的临时实体放置到货架4相应的位置上;
10、有三个货架,分别为货架1、货架2和货架3,每个货架的列数和层数都为10,货架1存放红色的产品1,货架2存放绿色的产品2,货架3存放蓝色的产品3,初始状态下,每个货架中的产品数量都为100;运输机1、2和3在分配器的统一控制下,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从客户1的订单开始,将客户需要的产品从相应的货架上取下后,放在相应的托盘上打包后,进入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每个客户使用托盘颜色不同,客户1到5使用的托盘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白色、黄色。客户订单详情如下表:
订单需求
客户1
客户2
客户3
客户4
客户5
产品1
产品2
产品3
打包后,客户1的产品从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进入传送带5,然后进入暂存区5;客户2的产品从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进入传送带4,然后进入暂存区4;客户3的产品从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进入传送带3,然后进入暂存区3;客户4的产品从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进入传送带2,然后进入暂存区2;客户5的产品从分拣传送带自动分拣进入传送带1,然后进入暂存区1。
第三章
Flexsim进阶(2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任务序列的编程方法;熟悉顺序分配法与链式存储分配方法;掌握一般加工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分析输出结果。
教学重点:顺序分配法与链式存储分配方法;一般加工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分析输出结果。
教学难点:一般加工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分析输出结果。
实例:发生器1随机产生零部件,接着进入暂存区1,操作员1按照以下流程工作:操作员1行走到暂存区1,取起零部件,行走至处理器1,将零部件放在处理器1上加工,加工时间为10个单位,操作员1等待10个时间单位后,取起零部件,行走至处理器2,将零部件放在处理器2上加工,加工时间也为10个单位,操作员1等待10个时间单位后,取起零部件,行走至暂存区2,放下加工后的零部件。之后重复以上的操作。
执笔人:
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
教研室
审核人:
编写时间:
2014年月日